2020高考作文预测:哲理类作文写作指导和范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高考作文预测:哲理类作文写作指导及范例
所谓哲理,即关于宇宙人生的根本原理和智慧。

命制哲理类作文,命题者的目的就是想通过呈现一些典型的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现象等,对考生的哲理思辨能力进行考查。

哲理类作文在高考中多以故事、寓言、哲理小诗等形式命题,意蕴深厚,哲理性强。

考生要想挖掘出切合题意的哲理,就要注意根据不同的材料特点,确定相应的方法去审题。

1.由果溯因,选定最佳立意
哲理类作文中,有一类材料是通过一个故事对某一生活事件或社会现象进行叙述,其语言虽平实,但其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针对此类题目,审题立意时要先弄清故事的主旨,可通过“由果溯因”发问的形式来探究故事的本质。

可以这样发问:“谁做了什么?结果怎样?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或“谁做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做?”或“谁说了什么?为什么这样说?”“为什么”解决了,观点也就有了。

每一个“为什么”都可能有几个答案,而每一个答案就是一个立意点,最后通过比对筛选,选出最切合题意、最有心得的一个来写。

唯其如此,才能对生活事件或社會现象进行辩证分析,才能发掘出蕴含其中的哲理,从而写出深意。

如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军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

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因为这些部位受到重创的战机,很难有机会返航,而这部分数据被忽略了。

事实证明,沃德是正确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这道作文题提出了一个问题:战机防护应加强幸存飞机弹痕多的地方,还是弹痕少的部位?审题时,可采取“由果溯因”的方式,对材料进行因果分析:为什么英美军方的做法是错误的?为什么沃德的结论是正确的?这是因为人们习惯运用惯性思维,调查的是返航飞机,而忽略了被击落的飞机。

如此,调查就不具有代表性、全面性、客观性和科学性。

如果按照这种思维模式,即使加固弹痕多的部位,仍会有许多飞机被击落。

惯性思维虽然直观,但不科学,因而调查从一开始就出现偏差。

由此,鲜明地提出全文的观点“惯性思维有时会误大事,很可怕”“要全面、发展地看问题,要看到问题的核心本质”。

这样具有哲理的立意,就是通过因果逻辑思维分析得出的,它完全契合命题者命题的核心要求。

2.由浅入深,挖掘深刻内涵
如果哲理类作文的材料是“寓意型”材料——材料内容有寓意,往往用假托的故事或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那么审题时切忌停留在材料的表层,因为其材料的“寓意”埋藏的深度不一,必须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的解读过程,才能切入“本质区”。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得抓住材料的关键语句细细推敲,层层深入准确把握材料的寓意,挖掘出深刻内涵来。

如2015年高考湖南卷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60分)
有一棵大树。

枝繁叶茂,浓荫匝地,是飞禽、走兽们喜爱的憩息场所。

飞禽、走兽们经常讲它们旅行的见闻。

大树听了,请飞禽带自己去旅行,飞禽说大树没有翅膀,拒绝了;请走兽帮助,走兽说大树没有腿,也拒绝了。

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它结出甜美的果实,果实中包着种子。

飞禽、走兽们吃了果实,大树的种子就这样传播到世界各地。

请根据上面的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这道哲理类作文题材料提供的是一则寓言。

审题立意时,可抓住“大树”和“飞禽”“走兽”等这几个关键词,理解其象征义或引申义,并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把握这则寓言的寓意。

这则寓言说的是大树虽然没有翅膀、没有腿,不能像飞禽、走兽一样去旅行,但是它靠自身的智慧和努力,让飞禽、鸟兽将它的种子带到了世界各地,从而实现了自己周游世界的理想。

那么,由物及人,就能挖掘出其深刻的内涵:
(1)从大树的角度:求人不如求己,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成就梦想要运用智慧与策略;转换思维天地宽;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2)从飞禽和走兽的角度:帮助别人,温暖自己;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3.由表及里,聚焦深邃哲理
一种现象产生了,要探明其产生的原因。

探明了原因,就掌握了事物的发展规律。

只有掌握了规律,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

这就要求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深入事物的内部去纵向思虑,透析生活的表象,挖掘深邃的人生哲理,开掘出平凡中的不平凡。

如2015年高考安徽卷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为了丰富中小学生的课余生活,让同学们领略科技的魅力,过一把尖端科技的瘾,中科院某研究所推出了公众开放日系列科普活动。

活动期间,科研人员特地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同学们亲手操作扫描式电子显微镜,观察蝴蝶的翅膀。

通过这台可以看清纳米尺度物体三维结构的显微镜,同学们惊奇地发现:原本色彩斑斓的蝴蝶翅膀竟然失去了色彩,显现出奇妙的凹凸不平的结构。

原来,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这道哲理类作文题的材料中,“原来,蝴蝶的翅膀本是无色的,只是因为具有特殊的微观结构,才会在光线的照射下呈现出缤纷的色彩……”一句是理解题意的关键所在,考生应该抓住此关键句,由表及里地分析材料蕴含的深邃哲理。

“特殊的微观结构”,强调了蝴蝶的内在独特性。

如果没有这种独特的微观结构,可能就不会有这样的结果。

“缤纷的色彩”与“翅膀本是无色”形成对比,强调了结果,这结果是有原因的。

“光线的照射”,是蝴蝶翅膀呈现色彩的条件,是客观环境。

“只是……才……”强调了条件的重要性。

这样的条件有两个,一是自身的特殊结构,一是外在的光线照射。

可见,蝶翅借助阳光而多彩,光线的投射是蝴蝶翅膀变色的外因,而内部特殊的微观结构是蝴蝶翅膀变色的内部原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

材料反映了哲学中的外因与内因、现象与本质、主观能动与客观条件等关系。

由此,考生可以这样立意:
(1)主观认识与客观真实的关系——主观认识需要借助适当的方式才能更符合客观实际;
(2)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透过现象看本质,莫让表象遮蔽了我们的认知;
(3)君子善假于物,善于借助外力取得成功。

请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完成审题训练。

禅师有个爱抱怨的弟子。

一天,禅师将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让弟子喝,弟子说:“咸得发苦。


禅师又把更多的盐撒进湖里,让弟子再尝湖水。

弟子喝后说:“纯净甜美。


禅师说:“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

你愿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水?”
(1)材料的关键语句是什么?
(2)下列各项中,切合题意的有(),符合题意的有(),偏离题意的有(),并说明理由:
A. 要有比湖水更宽广的胸怀
B. 努力奋斗,才能开心快乐
C. 生命中痛苦的咸淡取决于自己
D. 分担忧愁,分享快乐
E. 胸怀广博以容纳,更需一颗清心以净化
F. 即便在苦痛之中,仍要保持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G. 人人都可是点化自我与他人的禅师
【参考答案】
(1)材料的关键语句是: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

(2)切合题意:A、C、E(能扣住作文题材料的关键句立意)
符合题意:D、F、G(立意基本符合作文题材料内涵)
偏离题意:B(立意脱离作文题材料的关键句)
哲理类作文思辨性非常强,因此,要想获得高分就必须在思辨上下功夫。

我们可以巧用“辩证法”,让说理更加到位、透彻。

1.“两面兼顾”,用全面的观点进行分析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这就需要全面客观地看问题,避免片面性,避免走极端。

为了防止“一根筋”,可以运用“两面兼顾”的方法,同时要注意事物的两面并非平分秋色,而是有所侧重、有所突出。

要善于转化,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全面而深刻的认识。

如:
经过战斗的飞机,在战后分析时,弹痕多的地方,我们便理所应当地觉得应对其进行加强,而那些弹痕少的地方,就会被我们忽视。

于是我们就这样掉入了一个陷阱中。

要知道,能供研究的飞机都是经历了九死一生才安全返回的,恰恰是那些弹痕少的地方,保证了它们的安全,而那些地方一旦中弹,飞机就可能会坠落,根本没机会返航。

因此,弹痕少的地方才更有加强的必要。

这道理听来似乎与普通人逻辑不同,但的确有理,并最终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

為什么我们会掉入这样的“陷阱”?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的研究,我们只根据一部分的研究对象就轻易得出结论,却没有意识到这样的结论对于整体而言是不成立的。

(摘自2018年高考全国新课标卷Ⅱ优秀作文《以全面思维观事物本质》)
考生认识到作文题材料中英美军方的做法是错误的,这是因为他们所犯的错误是“以偏概全”。

写作时,其先对“应对弹痕多的地方加强防护,还是对弹痕少的地方加强防护”进行分析,得出“弹痕少的地方才更有加强的必要”。

之后,又指出,英美军方之所以会掉入这个“陷阱”,就是没能全面研究数据资料,只抓住一个方面,不及其余,进而提出文章的观点——“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我们没有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的研究”。

考生正是运用“两面兼顾”的方法,巧用全面的观点进行分析说理,才使文章具有了极强的思辨性。

2.“左顾右盼”,用联系的观点进行诠释
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总是和外界事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写作时,要防止说“过头话”,就要注意分析事物和其他有关问题的联系,进而揭示其本质。

为此,首先考虑从事物反映的本质这一角度用联系的观点
进行分析,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加以论述,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特点。

如: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要先“舍”而后“得”,树的智慧在于舍得。

如果大树吝啬自己甜美的果实,不肯分给鸟兽,那么它永远不能到达远方去看这世界。

就像壁虎,如果在危急关头它不舍得自己的尾巴,便无法得到自由与新生。

而沙砾,因为懂得放弃自己的棱角、舍弃暂时的光明,才得以于蚌壳中蜕变为珍珠。

智慧的大树懂得舍弃,于是它的种子随飞禽、走兽们来到了世界各地。

智者若树,懂得舍弃。

“呼山不来,我去就山”,树的智慧在于变通。

然而我们的生活中却有许多人不知变通,只知一条胡同走到底。

就像许多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变优秀,不顾孩子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地要求他们考好分数、读好大学……智慧的树虽然没有翅膀飞翔,没有脚奔跑,但它知道变通,同样到达了世界每一个角落。

(摘自2015年高考湖南卷优秀作文《智者若树》)
这篇文章主要阐述的是“大树的智慧”。

“大树的智慧”表现在哪里?在于“舍得”和“变通”。

如何“舍得”和“变通”?考生由此运用联系的观点“左顾右盼”——树与鸟兽的联系、壁虎与其尾巴的联系、砂砾与其棱角的联系、家长与孩子的联系进行分析说理,使文章的观点得到有力的支撑。

可以说,考生的思辨能力在这一文段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3.“瞻前顾后”,用发展的观点进行阐述
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在运动、发展、变化之中。

写作的时候,如果采用静止不变的观点分析,就不可能揭示出它们内在的客观规律,就必然违背事理。

只有抓住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才能在发展中分析问题:回溯过往,探寻问题的根源;关注过程,看到事态的发展;展望未来,提出合理的建议。

只有这样,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进而揭示事物之间内在发展的因果关系。

如:
兼济天下,他们以身报国,助力民族复兴。

晚清重臣张之洞在科举考试中夺得探花入仕为官,但在那个政治昏暗的年代,他没有和贪官奸吏同流合污,而是积极推进洋务运动。

他外争国家利益,却奉守对内的“三不争”(不与俗人争利,不与文人争名,不与无谓人争气)。

正是内心的高洁让他留名青史。

左宗棠为收失地不惜与李鸿章翻脸,带棺出征。

若不是其内心那份特殊的报国情怀,是什么推动一位老人晚年还要在马背上征战呢?
释放个性,少年青春无悔,献身国家建设。

“少年强则国强”,激励每一个少年郎身怀报国远志。

我们是新时代的主人,是建设未来的最小微观结构。

唯有我们释放个性,完善自身,才能使每一个结构组成都坚不可摧。

如此何愁中国梦不实现呢?北大学子周浩改上技校致力发明创造,“感动中国”少年何玥捐献自己器官救治他人。

释放个性,我辈当图强。

蝴蝶在阳光下的缤纷色彩带给我们很深的启示:独善其身,以梦为马,兼济天下,报效国家,担时代之任,亦会是天边最灿烂的朝霞。

(摘自2015年高考安徽卷优秀作文《缤纷色彩源自“特殊结构”》)
从内容来看,蝴蝶因特殊的微观结构而绽放光彩,人也可以因为“特殊才能”而绽放光彩。

张之洞、左宗棠、周浩、何玥等人的事例都和作文材料内涵保持着高度的一致性。

从写作技法来说,考生先写“兼济天下,他们以身报国”,再写“释放个性,少年青春无悔”,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

然后再整合前面论述的主要内容,以极具鼓舞性的语句收束全文,让文章具有感染力。

【写作示例】
一、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自然景观丰富多变,总能给身处其中的人带来不同的心境:朝霞给人希望,夕阳让人留恋,星空使人遐想,雷雨让人震撼……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经提到:“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环境和心境到底有着怎样千丝
万缕的联系?哪些自然环境曾经给你带来了最真切最深刻的感触?
综合以上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猜想理由】
哲理类蕴涵类话题作文有利于考察学生的审题能力和思维品质,是历年来高考考察的一个热点题型。

比如09年高考作文,全国一卷的“小动物学游泳”、二卷的“道尔顿妈妈色盲的小故事”都是这类作文形式,它们对考生的思辨能力和评论能力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如果考生能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就可以写出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考场美文。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哲理性材料作文,题目中没有明确的话题,但是文字材料却提供了明确的写作方向,比如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告诉我们一个哲理就是:自然和心境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结合起来,构成构成主客观融合的统一境界。

自然是客观实体,心境是主观感受。

整体把握内容之后,还需挖掘材料的脉络,即审题的主线和方向。

通过对材料后面两个提示性问句的分析,能得出“感性”和“理性”两个角度:从感性角度出发,可以选取某个自然景观的片断(可选择材料中给出的场景,也可自选),写出自己身处其中的感悟,适合写成记叙文或散文;从理性角度出发,可以思考环境和心境的辩证关系,即环境影响心境,而心境也会改变环境给人的印象,适合写成议论文。

立意角度一
细雨让人感伤,夕阳让人留念,朝霞给人希望。

(可以选取材料的某一景色,也可以自选场景。


不要片面写景,关键在于写出独特的感受和思考。

立意角度二
环境是无法改变,但心境却是可以调节。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典型例文】
夜雨寄怀
佚名
天气渐凉,在秋季眯缝着眼睡去不久,阵阵寒风就如千军万马大肆杀来,给人从头至脚彻骨的冰冷。

窗前小立,却不禁被突然降临的一阵冷雨吸引住:她不似夏雨般急促而暴跌,在一丝丝的挥洒下,让寒冷的夜空褪去了劲厉与干燥,徒留下一抹潮湿的却仍旧刺骨的冬之韵味,引人无限遐思。

想起余秋雨先生那诗一般的句子:在这冷雨氤氲的环绕下,你在窗子边呵着气,用手划着一条条线,于是你的眼神渐渐柔和下来,划着划着就划出了你心中那个思念的名字。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我听见李商隐孤单寂寞的心跳,在夜雨的应和下敲打出一幅苍凉的图景。

在那雨涨秋池,万籁俱静的夜晚,一位诗人临着自然无情却似有意的万丝雨点,心下该慢慢涌出怎样的情感?而远方的妻子,是否仍红装清秀,一如十多年前的那个夜晚,安静祥和的样子?
我应是懂得的,夜雨是凉的,大地是静的,天空是黑的,而红烛铜镜的房间中,却再也没了那一张记忆中摇曳的脸;默默地意欲企及却抓不住的想念,便在一点点的惆怅,一丝丝叹息中挥发,飘散在夜风遁走的雨夜,徒留形容枯槁。

深情若是一枉悲剧,便会在这雨夜句读,停顿地令人尴尬,令人无所适从。

我在窗前良久伫立,心绪已被这似能包容一切的夜雨吞噬。

窗子上被水汽笼罩得徒留一片模糊,远处的路灯在上面投下光晕,像极了那微弱而悠远的思念,有些模糊却又看得见;有些光亮却又摸不着。

渐渐懂得了夜雨的魅力,便在于无尽的精神空间中,它能无限地延伸,扩展,达到思维边缘,而后以淅淅沥沥的响动牵扯你无尽的情感线索。

回归现实,你还是你,只是已确乎被它浇得冷静而平和了。

“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深深被这片赋予“我”之色彩的冷雨感动着——夜雨笼罩的大地上,人是那么小,而那份想念,却那么大,那么真实,在雨的浇注下,愈发凝练而深刻。

我轻轻打开窗子,冰冷的水汽轻轻涌入,裹藏住我的身体,也渐渐溶化了我的思维。

(选自《三峡晚报》2010年2月)
点评
作者以唯美的语言,丰富的想象铸就了一篇意蕴丰富的哲理散文,文中巧妙引用余秋雨、李商隐的名句既表达了对秋雨的独特感受,写出了孤单、寂寞的心境,又扣住了“自然”与“心境”主题,切中了文章主旨。

其次,文章语言优美,穿插着许多环境描写,刻画出了人物的内心活动与性格特点。

结尾寓意深刻,引人思考。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一位诗人说:“一个人的行走范围,就是他的世界。

”你行走的眼界决定了你看世界的境界。

在人的一生中,有一些地方值得你去走一走,比如乡村、大海、校园、书店、医院、墓地。

请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从以上六种地方中选择一个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定,标题自拟;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不少于800字。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人文底蕴:人文关怀、人文积淀、审美情趣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
责任担当:社会责任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审题
限制性
1.准确理解核心关键词。

“眼界”和“境界”,“眼界”指的是目力所及的范围,即看到的、具有实在意义的存在,在本材料中指的是“乡村、大海、校园、书店、医院、墓地”;“境界”指的是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即人生感悟等精神层面的表现,在本材料中指的是由“行走的眼界”决定的对世界的认识和发现。

2.对“眼界”和“境界”的关系把握限制。

前者决定后者,即所看到的内容是精神收获或成长的先决条件,起主导作用。

笼统来讲,前者是实,后者是虚,有实才有虚,要由实入虚。

3.“值得你去走一走”,“值得走”的原因或意义要有体现,考生在思辨行文中必须有“你”的体现。

4.特别视角的选择限制。

材料中的六个地方(乡村、大海、校园、书店、医院、墓地)只能选一个,多选则违背题意。

开放性
1.“眼界”的开放性。

虽限制六选一,但实际上对每一个“眼界”的理解都有多种可能。

如乡村,可以整体感知,亦可局部展现;可观花鸟虫鱼,亦可品人事风流;亦可回顾乡村的过去、现在、未来等等。

2.“境界”的多义理解和多重定位。

境界既可从广度上来理解(如由远及近、由点到面等),又可在深度上进
行挖掘(如由低到高、由浅及深等),还可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探讨(如对王国维“人生三境界”的借鉴理解),极大满足考生思维的多角度、层次性等的发展需求。

3.在关系制约下,仍有立意自由。

比如“眼界”如何“决定”“境界”,什么样的“眼界”“决定”什么样的“境界”……切入点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立意角度,可以满足考生多角度立意的要求。

4.在文体、内容上可自主选择,以自己能表达清楚为优先考虑。

如选择记叙文体,可参照北京卷写作要求等。

解题
本次作文重点考查在有限制的思考范围内进行多角度、多层次思辨行文的能力,让考生的思维在具体和抽象之间跳跃,能有效考查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考查思维的深刻性、批判性、独创性。

题目材料的主要指令即是从所给的六个“眼界”(乡村、大海、校园、书店、医院、墓地)中选择一个或一个中的某些方面,来阐释自己的所思所想。

重在找准“眼界”和“境界”的切入点,让二者发生有机关联,从而演绎成文。

参考立意
1.谈乡村与乡愁等
2.谈大海与胸怀等
3.谈校园与青春、梦想等
4.谈书店与精神世界等
5.谈医院与健康等
6.谈墓地与生死感悟等
范文展示
一乡一村一盏灯
清如微风过,浅若梨花落,翩如惊鸿羽,淡若寒蝉卧;握一束暖阳,漫步村头,于这片田地,体味一番深沉,感悟一片静美。

行走在垄亩之上,曲折小径,深沉自得。

淡淡然,静静行,默默伫立在某一个田角,便有“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田间劳作,本是无趣到极点的重复;土地颜色,本是单调到极点的颜色,却有“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惊喜。

虽无骄阳,却时有大小的汗珠洒下,偶有轻风,却吹不走忙碌的燥热;忽直忽弯的动作依旧重复,认真锄去杂草的神情依旧,沟渠两旁闲语时起,不以心喜,不以雨忧。

试问,何处寻得这般清幽之地,哪里找来如此恬淡之人?其实,就是春种秋收,自然而然的田野;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人,就是千百年中,千百万个乡村的缩影。

模糊中渐渐清晰,忙碌中不乏悠闲。

远望着这片土地,星光点点,叫人心醉。

夜幕降临,没有灯红酒绿的嘈杂,没有人山人海的喧嚣,只有几家灯火,点亮黑夜。

倘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这乡村的点点灯光便可邀月,邀下月的皎洁,月的静美,驱走夜的清冷,黑的忧愁。

几处灯里,或有小儿追逐游戏、或闻父母吟语,间有脆响传出,醉人心田。

渐没了灯光,便步入甜美的梦乡;明日便有了暖红的朝阳,未来就具备了想要的模样。

敢问,这是哪里的仙境,居着如此淳朴善良的人们?其实,就是家的模样,就是亲人聚集,美好的芬芳,就是千百年来,千百万个家的缩影。

平淡中发酵着温馨,岁月中沉淀着深情。

回想起这片田野,氤氲之间,日渐清晰。

很多时候,灯光再灿烂辉煌又如何,尖叫再热情洋溢又怎样?终抵不过心灵深处的那个乡村,那片星空之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