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代动力学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药代动力学基础总结
一、被动转运
1、简单扩散:属于脂溶性扩散。
一、(1)特点:1、从浓度高的一侧转运向浓度低的一侧顺着浓度梯度差通过生物膜。
2、转运过程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各药物之间没有竞争抑制现象,没有饱和性。
3、当生物膜两侧药物浓度达到平衡状态时,转运即停止。
一、影响简单扩散的因素
1、膜两侧的浓度差2药物的脂溶性3药物的解离度:取决于解离常数(Ka)和环境的PH 值
(2)影响简单扩散的因素-Handersoh-hasselbalch公式:-弱酸性药物:
结论:1、酸性药物在酸性环境中,解离少容易跨膜转运达到平衡时,主要分布在碱侧。2、碱性药物在碱性环境中解离少,容易跨膜转运,达到扩散平衡,主要分布在酸侧。
2、膜孔扩散1、滤过或水溶性扩散2、分子量小,分子直径膜孔的水溶性极性或非极性物
质(水、乙醇、尿素、乳酸)借助膜两侧的液体和渗透压差,被水带到低压一侧的过程。
影响因素:膜两侧浓度差。
3、易化扩散分类1经载体的易化扩散2经通道的易化扩散
4、特殊转运
药物体内吸收过程
1吸收:药物从用药部位向血液循环中转运的过程。多数药物的吸收属于被动转运。
影响药物最主要的因素:1、给药途径:经肠给药口服:舌下、直肠、
2、非经肠给药:肌肉注射、皮下注射、静脉注射
吸入、皮肤
一、消化道给药
1、口服给药吸收途径:肠道内吸收-通过毛细血管-肝门静脉-体循环
2、影响因素首关效应:首过效应、第一关卡效应药物在肠粘膜上皮细胞内,肝脏内通过时,
被某些酶灭火代谢,进入体内循环的药物量减少,这一过程成为首关效应或首过消除。
3、药物方面:药物性质、剂型、溶出度在消化道稳定性。
胃肠功能:胃肠道蠕动速度、血流量。
其他:胃内容物、胃肠内PH值,肠道细菌对药物的代谢。
2舌下药:舌下含服,直接吸入体循环,不经过肝门静脉因此无首过消除效应。
3吸入给药:吸入途径:肺泡-肺部毛细血管-体循环
4皮肤给药
二、分布
药物随血液循环进入器官,组织甚至细胞内的过程。
影响因素1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2器官血流量与组织亲和力3体内屏障4体液PH值和药物溶解度
结合性药物分子量变大不易通过生物膜。
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特点:1可逆性2饱和性3竞争性4常用血浆蛋白结婚率来表现
一、体内屏障1血脑屏障分类:1血液-脑脊液2血液-脑组织3脑脊液-脑组织
特点:致密、通透性差2胎盘屏障
药物转化(代谢)过程
三催化转化的酶种类1专一性酶特点:具有专一性(选择性)如乙酰胆碱酯酶-单胺氧化酶2非专一性酶:即肝脏微粒体混合功能酶系统。
存在于肝脏的微粒内,参与多种化合物的转化,与药物的代谢密切相关,因此又称为肝药酶,
其中主要的酶为P450(细胞色素P450)
四排泄
1药物的原形或其代谢产物通过排泄器或分泌器官排出体外的转化过程。
2排泄器:肾、肺胆汁及腺体3排泄方式:被动转运,少数为主动转运。
(一、)肾脏排泄及影响因素1药物脂溶性2尿液PH值与药物溶解度3竞争分泌通道
二、药物通过胆汁排泄途径:肝脏-胆汁-小肠-粪便
药物通过胆汁排泄进入小肠之后又被重吸收称为肝肠循环
三、其他排泄途径乳汁排泄呈弱酸性唾液泪液汗液肺
一时量曲线绘制
健康志愿者给药于给药后不同时间分别取血测量血药浓度。
曲线的绘制:以血药浓度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
时量曲线的意义:
1反映了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消除规律。
上升相:表示以吸收为主的体内过程。
下降相:表示以分布、代谢、排泄为主的体内过程。
反应药物起效快慢作用的强度(峰浓度高或低)以及维持时间的长短。
生物利用度:血管外给药药物被机体吸收、利用的程度。
-绝对生物利用度=吸收量/给药量
-相对生物利用度=待检药品AUC/标准品AUC
1、一级消除动力学
又称定比消除、恒比消除、线性消除
特点:1消除速率与血药浓度成正比dc/dt=-keC
2消除t1/2(及血浆半衰期)=0.693/k是一个恒定值
3临床上绝大多数药物都按照一级动力学规律进行消除。
2、零级消除动力学
又称定量消除、恒速消除
特点:1、消除速率是一个恒定的值,血药浓度无关,dc/dt=-K,这个恒定速率就是最大消除速率。
一消除t1/2=0.5co/k,是一个随时在变化的值。
一临床上只有少数药物按零级消除动力学进行(苯妥英钠、心得安、苯海拉明、保泰松
乙醇(大于0.05Mg/ml)
四半衰期(t1/2)和连续多次给药的药时曲线。
定义:血药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t1/2短的药物消除迅速,如青霉素(t1/2=0.5-1h)
-t1/2长的药物消除缓慢,如地高辛(t1/2=33-36h)洋地黄毒甙,因肠肝循环(27%),t1/2长达5-7天。按t1/2间隔给药(多次给药)经过5个t1/2药物消除速度与给药速度达到稳态。五表观分布容积
是理论上或计算所得的表示药物应占有体液的容积(以L或l/kg表示)
-表观分布容积(vd)A/co,A:体内药物总量mg,co:初始血浆药物浓度,mg/l
根据vd值可了解药物在体内分布的情况。
影响药物效应的因素
药物因素:(一)剂量因素(二)剂型,生物利用度(三)给药途径:给药途径不同,改变药物作用。(四)给药时间给药时间间隔及疗程(五)反复用药1耐受性a快速耐受性b交叉耐受性2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