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中的词义引申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及同义词的辨析

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及同义词的辨析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包头师范学院中文系 王焕玲
第三节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关于词的本义
二、关于词的引申义
三、词义引申的方式
四、词义引申的类型
一、关于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是指词的 本来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 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意 义。
(一)掌握词的本义
1、使纷繁复杂的词义变得有头绪
2、使解释的词义准确有序
(一)从词义方面辨析
1、所指内容不尽相同
例:肤、皮 “肤”和“皮”是一对同义词,但所指称的对象时不同的。在先秦时代, “肤”指人皮,“皮”指兽皮,区别是很严格的。
2、词义轻重程度不同
例:饥、饿 “饥”指一般的饥饿,指吃不饱,肚子空虚,含义轻。“饿”在上古 是指根
本没有饭吃,受到死亡的威胁,含义重。
3、所指范围不尽相同
4、临近引申
也称关联引申。这种引申是指原词义所指称的事物和所要 表达的新事物相临近、相关联,人们通过联想推衍,由原词义 自然地引申出新义。
例:领:本义是脖子。《说文》:“领,项也。”《左转· 昭公七年》:“引 领北 望。”是说共王伸长脖子北望。由于脖子与所穿上衣的衣服邻近, 于是引申出衣领的新义。
1、要借鉴前人的辨析成果
例:《尔雅》:“金谓之镂,木谓之刻,骨谓之切,象谓之磋,玉谓之琢, 石 谓之磨。”又“大波为澜,小波为沦,直波为径。”这里区分了“镂、
刻、
切、磋、琢、磨”和“澜、沦、径”等两组同义词。
2、要区分词义的时代性
例:“局”和“住”,早起不是同义词,“局”指定居,而“住”指暂住, 没有“定居”的 意思,“定居”义较晚才出现。
1、放射型
这是以本义为中心,在同一层次上的向不同方 向的直接引申。

浅谈词义引申的方式和特点

浅谈词义引申的方式和特点

浅谈词义引申的方式和特点【内容摘要】古代汉语辞汇中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多义现象普遍存在。

多义现象的形成源于词义的派生,即词义的引申。

词义的引申是如何实现的?词义的引申有着如何的特点和规律? 本文借鉴其他学术论著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在学习中的有关理解和熟悉,谈谈词义引申的主要方式及其规律。

【关键词】词义引申方式规律汉语的历史超级悠长,几千年来,汉语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转变进程。

汉语的辞汇也是如此,多少年来,除一些个别的辞汇大体意义不变外,其他大多发生了转变。

常常所见的一个词有几个、乃至几十个意义。

这个词众多的含义之间并非是并列的关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的都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含义,叫引申义。

例如“道”字,本指实实在在的“路”,后引申为自然界中抽象的“路”,即规律;又由此引申为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这是在“规律”一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后产生的含义。

词义的引申表现了词义的发展转变,知道一个词的本义、引申义的区别,理解词义就会更深刻、更准确。

一、词义引申的主要方式词义引申是词义运动转变的最多见的方式,也是词义内部运动的大体形式。

词义从不同角度去看,引申的方式也各有不同。

从引申义与本义的关系角度来看,词义引申可以分为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两类。

从引申义的发展方向和引申范围看,又分为辐射式引申和连锁式引申①。

这里主要谈谈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

引申义是由本义发展衍化而来的,可是,古代汉语中一个词往往有许多引申义,从本义直接引申叫做直接引申,由引申义再引申就叫做间接引申。

例:“月”的本义是“月亮”,由月亮的阴晴圆缺的特点引申为计时单位,如“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王风·采葛》),这是直接引申;由“计时单位”引申为“每一个月,月月”的意义,如“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孟子·滕文公下》)对本义来讲,这就是间接引申。

有些直接引申义,不仔细考察就不容易发现,如“朝代”的“朝chao2”是“朝zhao1”引申来的,语音也变了,不容易发现。

关于古汉语的词义引申

关于古汉语的词义引申










颜 亨 福
对 词 义 引申的 研究 的成 就
, 、
,
秦汉 以 降 历 代 学 者 做 了 大 量 工作 特 别 在 清代

,
,
这方面 取 得 了 辉 煌

段玉裁 《 说 文 解字 注 》
,
说 文通训 定声 》 朱骏声 《
,

阮元 《 经 籍 井话 》
,
徐濒 《 说
.
文 解 字段 注 笺》

.
劝 学》
:


:
不 能 两 视 而明
.

鱼 网 的 网 眼 与 眼 睛形 状 相 似
.


网眼

诗谱 序 》 郑玄 《
举一 纲 而 万 目 张


( 提 起 网 上 的 大绳
: “
,
所 有 的 网 眼 都张开 了 ) 本义 是
, “


,
,
《 说 文》
.
如跳
,
六孔


竹 做 的 一 种乐 器


. ”

身腰
.
《 离 骚》
户 服 艾 以 盈 要兮


腰在 人 体 中间部 位
.
引 申为

半 道 上拦 阻

后汉 书 《
班 超 传》
” ,
:
乃 遣 兵 数 百 于 东界 上 要 之

人 体 的颈



脚 都可 以 引 申指

《古代汉语》练习题1

《古代汉语》练习题1

古代汉语(2)练习题练习题一一、论述题1、词义引申的途径有哪些? 详细阐述并举例说明(1)、延展引申:是指在不改变某词词类的情况下,把原来词义所概括的内容中的某一点在一线上加以延展或突出,用来标志另一事物的引申方式。

如:临,从本义“从高处往低处看”引申出“从上监视着”和“从上面到下面来”(2)、比喻引申:是一个词的基础意义(或本义)用于比喻的用法使其固定化而形成新的义项的一种词义发展的运动。

如:斗,由古时人们生活中常用的器皿(舀酒的勺子),引申出北斗星,只因两者形状相似。

(3)条件引申:是一个词的词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受句中前后搭配关系的制约而产生新义并进而形成新的义项的一种词义发展的运动。

如:刊,本是砍,所以可以说“刊木”,而引申出“刊误”的“刊”(删改义)是因其与谬误的搭配关系而形成的。

(4)、活用引申:是指古汉语中由于语法上词类活用现象而产生而固化出新义的一种词义引申方式。

如“衣”常作动词用,引申出“穿衣”的意思,它是因为经常活用而产生新义,并为人们所公认的。

2、写出五言律诗的首句不入韵的两种格律形式。

五言律诗首句不入韵的仄起式的平仄格式是:仄起仄收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五言律诗平起仄收式(即首句不入韵的平起式)的平仄格式是: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3.从词义演变的结果来看古今词义的差异,可以分几个方面?分别详细阐述并举例说明。

从词义演变的结果,有三种情况:(1)、词义扩大:词义从古义过度到今义,所反映的客观事物也随之扩大,或由部分扩大到整体,或由个别扩大到一般,或由狭窄变为宽泛,扩大的结果使古义成了新义外延的一部分,这种演变叫词义扩大。

如:河,汉代以前,河特指黄河,不包括一般的河流,后来河扩展为北方河流的总称现代,不论南方水系还是北方水系,都可以称河了。

「古汉语词汇词义的引申」

「古汉语词汇词义的引申」

词义的引申文学院对外汉语八班赵锦颖1100100268 【内容摘要】:古汉语词汇中,词的特点之一就是多义现象普遍存在。

众所周知,词在产生初期只具有一个义项,即本义。

之后在词的本义的基础上发展为多个义项。

通常认为,词的发展途径有引申和假借两种途径。

除此之外,后有学者认为,词义发展的途径还有相因生义、虚化、语法影响、修辞影响、简缩。

引申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

对于到底何为词义引申,引申的类型,引申后对词义的影响等等,不同的学者站在不同的研究角度有不同的看法和立场。

我就自己通过古汉语词汇学这门课程所学到的几位学者对此的看法和研究,简单的论述一下词义引申。

其中会就自己较为了解和认同的蒋绍愚先生的观点做出较为详尽的阐述。

【关键词】:词义发展,引申,方式,规律汉语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语言,单是文字就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300年,而语言是和人类同时产生的,有很多词汇在文字产生之前就存在了。

历经漫长的发展变化过程,词汇的意义大多都发生了变化,由最初的一个意义发展为多个意义。

但词的众多含义之间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词的最初意义为本义,余下的都为引申义。

对于这一点,众家学者的看法大抵是相同的,没有本质上的歧义和分歧。

例如:“道”,本指实实在在的“路”,后引申为自然界中抽象的“路”,即规律;又由此引申为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这是在“规律”一义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后产生的含义。

“牧:,《说文解字》中:“牧,养牛人也。

”这是因为“牧”字从“牛”的缘故。

但在先秦文献中,既可以说“牧牛”,也可以说“牧羊”、“牧马”、“牧猪”。

可见其本义是泛指放牧牲畜。

由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引申是基于联想作用而产生的一种词义发展。

甲义引申为乙义,两个意义之间必然有着某种联系,或者说意义有相关的部分。

从义素分析的角度来说就是甲乙两义的义素必然有共同部分。

一个词的某一义位的若干义素,在发展的过程中保留了一部分,有改变了一部分(或增,或减,或变化),就引申出一个新的义位,或构成一个新词。

王力古汉语0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王力古汉语0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三、引申义
• 由本义推演而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 根据与本义关系的亲疏远近可将引申义分为直 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 直接引申义是直接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 • 间接引申义则由本义辗转再引申(即由引申义 再引申)而来的意义。
间接引申:在直接引申的基础上再引申。

早晨(本义) 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 “日已出„„,而月又未没,是朝 也。”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水经注· 江 水》) 朝见(直接引申) 盛服将朝。(《左传· 宣公二年》) 朝廷(间接引申) 使妇人载以过朝。(《左传· 宣公二年》) 朝代(间接引申) 汉朝陵墓对南山。(杜甫《诸将》)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一、词的本义
• 本义顾名思义应为词本来的意义,他是从字形 方面分析出来的、有古代文献做参证的、最早 的意义,是引申义的源头。 •

• 《吕氏春秋〃察今》:“澭水暴益。” • 在造字时代以前,一个词可能还有更古的意义, 但是我们却无从稽考了。
二、如何探求词的本义
• 汉字是表意文字,它的形体结构和意义有密切 的关系。因此历来的文字学家都是从分析字形 入手探求本义的。 • 1、必须依据字形分析. • A象形字,水:甲文字形为 ,江水又东,迳 巫峡。古指河流,本义。 • B指事字,本:甲文字形为 ,伐木不自其本, 必复生。树根,本义。
• C会意字,粪:甲文字形为 ,堂上不粪,则 郊草不芸。扫除,本义。 • D形声字,诛:从言,朱声。于予与何诛?责 备,本义。 • 在探求词的本义时必须依据古文字形,如莫 、 朝 、射 等字,只有依据古文形体,才能准 确地把握本义,否则容易产生混淆。
• 2、从多个义项中归纳。 • 在探求词的本义时还必须依据古文献,脱离了 文献,探求出的意义不一定是准确的。不能无 中生有,不能前后倒置。如: • 访,有两个常用义,一为询问,一为访问,文 献中询问义在前,应为本义。 • 愤:有两个常用义,一为愤懑,一为愤怒,文 献中愤懑义在前,应为本义。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教案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古代汉语教案 古代汉语教案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引我讲我们讲了词的古今词义的异同、我们在前两周讲了古今词义的异同,举例说明有许多词在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中意义有所不同,这是由于语言发展变化引起的,今天我们要讲的“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就是要来探讨词义变化发展的主要方式,通过大量的例子让大家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间的关系,掌握词义变化的脉洛,深刻地理解、掌握词义。

这一讲我们主要谈以下几个问题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二、为什么要分析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三、考察、推求本义的方法四、如何分析引申义五、研究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个词有好几个意义,其中有较原始的,有后来发展,变化来的,还有借假义,一般人说词的本义是指它最初的意义。

①什么是词。

词是语言中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单位,一个词由形式内容两部分组成,形式是它的读音,内容是它表达的概念。

不包括形体、字义同词义。

②词的产生就是语言的产生,语言产生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刚产生的几十万年前,我们如果说研究词的最初产生的意义,那么研究工作是无从作起的。

我们研究词的本义,往往要借助文字记录的语言材料来考察词较原始的意义。

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它是为了记录表现语言、解决语言时空问题而产生的,是语言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

有人曾作过这样一个比喻,来说明词和字它们产生的时间差异,如果人类使用语言是一年的时间,那么文字则是在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最后一小时才产生的,所以,我们借助文字资料来研究的词的本义并不是汉语最原始的意义,而是指由汉字和汉字记录的古代书面语体现出的最古老的意义。

引申义: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由词的一个基本意义派生出一个或几个有关的意义叫词的引申义。

例如:引:小篆写作,指事字,左边是“弓”,右边一竖是符号性质,表示弓弦拉到的位置。

《说文》“开弓也”本义是拉开弓,《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把弓拉开,形状变长,所以引申为长,延长,(还有拉、导领、后退等义)在“引申”这一词中用的是延长这一义申:甲文作,籀文作昌,小篆作,从甲文看象闪电形,申是古电字,后来假借为地支名和陈述义,作为伸展一义,有人认为是引申义,闪电光延申状由“引申”一词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古代汉语上词义的引申与变化

古代汉语上词义的引申与变化

同本源是词同列一举语:源“,半后”来、分“化班成”若、 干“意判义”相、关“而别不”完、全“相辨同”的、词。 “这片些“词的读音和字形往往也随 之分半化:,“由物于中语分言也的”发。展,都 匀可班能:变“得分彼瑞此玉很也不”相。同,意 义之间判联:系“可分能也变”得。难以辨认, 自得别形:体“也分随解之也变”得。彼此毫不 相干辨。:确“定判同也源”词。,有三个必 要的条片件::“判音木近也;”义。通;有古 代语都言具资有料“、分训开诂”资这料个或意字义形
相因推导
引申义和本义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 可以通过推导实现引申。如: “危”本义为陡峭、高峻。陡而高则易倾,故引申 为不稳定。“解” 由肢解引申为松懈。 “虚”本义为大丘,大了就空旷了,以至“空了”, 因此引申为空虚的意思。
词义引申的方式
(1)辐射式引申 并列式引申,也称作“放射型”、“并列式
理:治玉
治理其它 天下太平
理发
道理 纹理 抽象的条理
通顺 通达
词义引申规律
1. 从个别到一般
裁:裁 衣
裁剪、删减别的事物
孔雀东南飞:十四学裁衣。 文心雕龙:剪截浮词谓之裁 。
治:治 水
治理国家、百姓
孟子:举舜而敷治焉。
孟子:治人者食于人。
词义引申规律-2 —从具体到抽象
道:道 路
道理、公理
史记:会天大雨,道不通。
荀子:天有常道。
际:两墙相合处
说文:壁会也。
边际
李白:唯见长江天际流。
间:门的缝隙
(2)链条式引申
• 也称直线式、递进式、连锁式、串连式、延展式引申, 就是从本义引申出甲义,再由甲义引申出乙义,由乙义 引出丙义,这样接连引申,一环套一环。

词义的引申例句

词义的引申例句

词义的引申例句一词义引申的方式(一)连锁式引申:以本义或某引申义为起点,连续向同一个方向引申出新的意义。

朝:zhāo,会意字。

上、下为“莽”(草丛),中间为“日、月”。

表明太阳已从草丛中升起,月亮还未落下,即早晨。

①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早晨)(范仲淹《岳阳楼记》)②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朝见)(归有光《项脊轩志》)③于是入朝见威王。

(朝廷)(《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④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朝代)(李密《陈情表》)[本义]①早晨–[引申义] cháo②(时间到行为)朝见 - ③(行为到处所)朝廷 - ④(具体到抽象)朝代(二)辐射式引申:以本义或某引申义为中心,从不同的角度引申出新的意义。

拔:形声字。

形旁“扌”,声旁“犮”(bá)。

《说文解字》:拔,擢也。

即拔出来。

①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

(拔出)《史记·鸿门宴》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提拔)(诸葛亮《出师表》)③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超出)(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④其后秦伐赵,拔石城。

(攻取)(《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⑤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动摇)(苏轼《晁错论》)(三)连锁式兼辐射式引申连锁式引申所举例“朝”,还有引申义“对着、向着”,由“朝见”引申而来。

桂水分五岭,衡山朝九疑。

(对着)(李白《江西送友人之罗浮》)辐射式引申所举例“拔”,还有引申义“突然、迅捷”,由“突出、超出”引申而来。

但愿清商复为假,拔去万里云间翔。

(迅捷)(柳宗元《笼鹰词》)拔:①拔出、拔起 - ③突出、超出 - ⑥突然、迅捷——连锁式引申二分析词的引申义示例1.亡,会意字。

古时写作亾,由“人”“乚”(yǐn,隐蔽)两部分构成。

会意为逃亡。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逃亡)(《史记·陈涉世家》)②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

(出外)(《论语·阳货》)③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古代汉语(三)词的本义与引申义下

古代汉语(三)词的本义与引申义下

3、直接引申义和间接引申义
➢ 直接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叫直接 引申义。
➢ 由直接引申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对本义 来说,就是间接引申义。
4、引申义的读音和书写形式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通常是用形音全同。但有 些词在词义引申之后改变了读音。 ➢ 语:言语、说话——告诉,改读yù ➢ 说:陈述、解说——劝说,改读shuì 引申义另造新字: ➢ 弟:弟弟—敬顺兄长“悌” ➢ 解:分割—懈怠“懈”
3、“狼奄至,引首顾曰。”《中山狼传》
4、“引而使之,民不敢转其力。”《管子·法法》
5、“肩举驴上,引避道左。” 《中山狼传》
6、“丧服,兄弟之子犹子也,盖引而进之也。” 《礼记·檀弓上》注:“牵引而进之,同于己子。”
7、“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战国策·齐策》
素 ❖
会意字,其中间为白缯之形,下部两侧为双手,意为
‘可谓以小人之虑,度君子之心。’” 《水浒传》“向那御屏风背后,转出一大臣。” 名词——动词——介词
❖以
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以刀劈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左传·昭公二年》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动词——介词—— 连词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庄子·养生主》:“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2)由个别到一般
河:本义为黄河。“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庄子》 引申为水道总称,泛指各种河流。
硕:《说文》:“硕,头大也”。 段注:“引申为凡大之称。《释诂》、《毛传》皆 曰:‘硕,大也’”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诗·魏风·硕鼠》
3)由实词到虚词
❖即
本义为就食—走近、靠近—就、便、随即(副词)— 假若(连词)

古汉语词义引申的方式

古汉语词义引申的方式

(一)连锁式引申:1、要:金文作、,《说文》:“要,身中也。

”①昔楚灵王好细要。

(《墨子·经说》)②是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绝天下也。

(《战国策·秦策》)③吴人要而击之,获邓廖。

(《左传·襄公三年》)④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

(《论语·宪问》⑤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孟子·公孙丑》)⑥地不知寒人要暖,莫把人衣做地衣。

(白居易《红线毯》)“要”的意义可以用下表描述:①腰(人体的中间..部分)②中间(事物的中间..停止..部分)③拦截(迫使他人中途前进)④要挟(迫使他人改变意向,满足自己的欲望)⑤求得(请求他人满足自己的欲望)⑥需要(期待某种欲望得到满足)2、防:《说文》:“防,隄(堤)也。

”①以防止水。

(《周礼·地官·稻人》②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国语·周语》)③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④义礼义防民。

(盐铁论·本议)祖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

(《后汉书·桓谭传》)⑤君子行有防表。

“防”的意义线索可以用下图表示:①堤坝(堵水所用的建筑)②堵水、防止水患(堤坝的作用是堵水)③禁止、防备、防止(由堵水泛指堵塞禁阻等意思)④约束(对人的行为进行约束)⑤规范、标准(有约束而形成的行为规范)以上两例和“朝”的词义引申脉络一样,由本义过渡到直接引申义,再过渡到间接引申义,中间是一环扣一环的关系,就像链条一样。

我们把这种引申脉络称作连锁式引申(也叫做链条式引申)。

(二)辐射式引申:1、节:《说文》:“节,竹约也。

”①竹则笋苞抽节。

(左思《吴都赋》)②其于木也,为坚多节。

(《周易·说卦》)风断蒲草节,霜埋翠竹根。

(杜甫《建都十二郎》)③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庄子·养生主》)④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列子·汤问》)⑤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起舞。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王力古代汉语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王力古代汉语

04
王力古代汉语中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研究
王力对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界定
词的本义
王力认为,词的本义是指词最初的意义,也就是词在语言产生时的原始意义。 这个意义通常是与词的语音形式同时产生的,是词义引申的起点。
词的引申义
王力指出,词的引申义是从词的本义出发,通过相似、相关或相反等途径派生 出来的意义。引申义与本义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 径。
语言内部的语音、语法和词汇等因素也会对词义引申产生影响 。如汉语中的双关语和谐音现象常常导致词义的引申。
人类认知因素
人类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也是词义引申的重要原因。如人们通过联想、 类比等思维方式,将不同的事物或概念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新的词义。
03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
本义是引申义的出发点
02
05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在古代汉语学习中的应用
准确理解词义,避免望文生义
区分本义和引申义
本义是词的最初意义,引申义是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了解本义 和引申义的区别,有助于准确理解词义。
掌握常用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古代汉语常用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是学习古代汉语的基础,需要重点 掌握。
注意一词多义现象
古代汉语中存在大量一词多义现象,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准确理解 词义。
王力在古代汉语教材编写方面的贡献
王力编写的《古代汉语》等教材,系统介绍了古代 汉语的知识体系,为古代汉语的教学和研究奠定了 基础。
王力在古代汉语词典编纂中的成就
王力主持编纂的《王力古汉语字典》等工具书,为 古代汉语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便捷的查阅工具。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重要性
词的本义是词义引申的起点和基础
特点
引申义与本义有密切联系,但又具有 相对独立性;引申义往往具有抽象性 、概括性和文化性。

词义的引申

词义的引申

(一)詞義的引申1.詞的本義A、定义本义:是由汉字字形分析出来的词的义项,也必然是在古代大量文献中所能考证的最早意义,并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即有文字可考,有文献资料可供参证的最初的本来的意义。

(1)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竹节)(2)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庖丁解牛》,动物的关节)(3)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季节)(4)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

(《廉颇蔺相如列传》礼节,古今相同)(5)足下及董、聂三军,皆受荣所节制。

(《谭嗣同》节制,古今意义相同)(6)节器用。

(《左传》,节省)(7)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促织》,节拍)节:的字形。

本义:竹子。

竹子有什么特点?截分段落和限制长短。

本义特点引申义被截分的事物:季节、章节、节奏截分截分他物的东西:节气、节日节(竹节)受到限制的行为:节制、节省、节约限制限制他人的东西:符节、节杖、礼节B、本义的特征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1本义:字形上分析出来的的意义,(这里文献就不列举)是引申意义的起点。

2本义是词义引申的根本依据和出发点,本义的特点决定了词义引申的方向。

3本义占据核心C本义的探求:第一,通过字形+文献为什么要用字形来探求词的本义?汉字的形体直接或者间接反映着造字阶段它所代表的词的意义。

字形是指小篆以及小篆以前的文字形体。

因为他们距离造字时代要近得多。

写实象形的特点更为明显。

《说文解字》:我国最早的、通过系统分析小篆字形来确定本义的专著。

象形字如:木、目、兒。

指事字如:凶、寸、甘。

会意字如:戒、步、形声字:術(术)第二,通过字音形----音(约定俗成)--义伦:本义? 6个意义《说文》:伦,辈也同源字音同意义同源推出本义。

D探求本义的意义2.詞義引申與詞的引申義定义:通过引申方式产生的新意,义素分析:甲意义---联系、共同-----乙意义共同的意义部分长短(空间长远)---长久(时间长远)长远尊长(年岁最高)---首长(职位最高)最高草木滋长zhang当然是越来越长chang一个词的某一个义位的若干义素,在发展过程中保留了一部分,有改变了一部分,就引申了一个新的义位,构成一个新词。

古代汉语词义引申的规律

古代汉语词义引申的规律

古代汉语词义引申的规律
古代汉语中的许多词汇都有着丰富的引申意义,这些引申意义往往是在语言使用中逐渐形成的。

这些引申意义的形成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从具体到抽象
许多词汇最初是用来描述具体事物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词汇的意义逐渐扩展到了抽象领域。

比如,“心”最初是指人体的心脏,后来引申为人的思想、情感等抽象概念;“口”最初是指人体的口腔,后来引申为说话、言语等抽象概念。

二、从狭义到广义
许多词汇最初是用来描述某个特定的事物或现象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词汇的意义逐渐扩展到了更广泛的范围。

比如,“书”最初是指写在竹简或木牍上的文字,后来引申为一切文字记录的载体;“鸟”最初是指某些有羽毛的动物,后来引申为所有有翅膀的动物。

三、从表面到内在
许多词汇最初是用来描述事物的表面特征或外在形态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词汇的意义逐渐扩展到了事物的内在本质。

比如,
“美”最初是指事物的外在美丽,后来引申为事物的内在优美、高尚的品质;“善”最初是指人的行为表现,后来引申为人的内在品质和道德水平。

四、从单一到多样
许多词汇最初是用来描述某个单一的事物或现象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词汇的意义逐渐扩展到了更多的事物或现象。

比如,“山”最初是指高耸的自然地形,后来引申为各种高大的建筑物或物体;“水”最初是指液态的H2O分子,后来引申为各种液体。

古代汉语词义的引申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语言演变过程,它反映了人们对事物认识的不断深化和扩展。

这种引申规律不仅在古代汉语中存在,在现代汉语中同样适用。

古今词义的异同和引申义的关系

古今词义的异同和引申义的关系

古今词义的异同和引申义的关系
古今词义的异同和引申义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 古今词义的异同:古今词义的异同主要源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

一些词语在古代汉语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有所不同,这种不同可能是由于语境、文化背景、社会习惯等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

例如,“妻子”在古汉语中指的是妻子和孩子,而在现代汉语中则仅指男子的配偶。

2. 引申义:引申义是指由一个词的原始意义或基本意义所联想或延伸出来的意义。

引申义通常是基于人类的经验和认知,当人们在使用一个词语时,可能会由这个词所联想到的其他意思。

例如,“走”这个词的本义是表示走路,但可以引申出逃跑、离开等意义。

3. 关系:古今词义的异同与引申义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一方面,一些词语的古今词义异同可能是由于引申义的发展和演变所引起的。

另一方面,一些词语的引申义也可能是基于该词在古代或现代的不同含义而产生的。

例如,“绝”在古汉语中有断绝、极、尽等含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则主要表示极、尽等意义,而断绝的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

总之,古今词义的异同和引申义是语言发展演变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了解这些关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汉语的发展历程和语言现象。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词的本义与引申义

在以形索义的时候,对纯表意字(象形, 在以形索义的时候,对纯表意字(象形, 指事,会意)可以直接看它的形体, 指事,会意)可以直接看它的形体,对 形声字, 形声字,只能从它的形符中确定词的义 也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词的本义。 类。也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词的本义。
金文) 生(甲、金文) 说文》 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 《说文》:“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甲文 字形象草木生于地面之上。 字形象草木生于地面之上。 荀子·劝学 劝学》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荀子 劝学》:“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结合《说文》 荀子》的记载,可证“ 结合《说文》、《荀子》的记载,可证“生”的本 义是指草木生长。 义是指草木生长。 金文) 年(甲、金文) 说文》 谷孰也,从禾千声。 《说文》:“谷孰也,从禾千声。”甲文字 形是从人从禾,象人背着庄稼,表示谷物成熟。 形是从人从禾,象人背着庄稼,表示谷物成熟。 本义是谷物成熟,有收成。 本义是谷物成熟,有收成。 春秋·宣公十六年 宣公十六年》 大有年。 《春秋 宣公十六年》:“大有年。” 梁传·桓公三年 桓公三年》 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穀梁传 桓公三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 结合《说文》 春秋》 的记载, 结合《说文》、《春秋》、《穀梁》的记载,可证 的本义是收成好。 “年”的本义是收成好。
如:州:甲骨文、小篆都是象水中有岛的象形字。 甲骨文、 小篆都是象水中有岛的象形字。 说文》 水中可属曰州。”“水中陆地 水中陆地” 《 说文 》 : “水中可属曰州。”“ 水中陆地” 便 是州的本义。 是州的本义。 及:古文表示一只手抓着了前边那个人的后 即追赶上了之意, 这是个会意字。 身 , 即追赶上了之意 , 这是个会意字 。 《 说 逮也, 从又从人。 成语“ 文 》 : “ 有 , 逮也 , 从又从人 。 ” 成语 “ 望 尘莫及”中的“ 尘莫及”中的“及”就是用的本义。 就是用的本义。 这个词有迷路、迷恋、迷惑等义, 迷:这个词有迷路、迷恋、迷惑等义,哪一 个是本义呢? 它的意符, 个是本义呢 ? 它的意符 , 表示脚在道路上行 走之意,可见“ 迷路” 的本义, 走之意 , 可见 “ 迷路 ” 是 “ 迷 ” 的本义 , 如 寻向所志,逐迷, 不复得路” 陶潜《 “ 寻向所志 , 逐迷 , 不复得路 ” ( 陶潜 《 桃 花源记》 花源记》),用的正是本义. 用的正是本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中的词义引申
教学目的:掌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定义。

确定词的本义的方法。

理解词义引申的方式和规律。

教学重点及难点:理解辨析词义引申的方式和规律。

教学内容:
一、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词的本义——词的本义即词本来的意义,是造词时所赋
予给它的意义,是与该词书写形式相应、并有文献参证的最古的词义。

解:jiě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1)分割动物的肢体;
(2)把系着的东西解开;
(3)分解,溶化;
(4)和解,调解,排解;
(5)消除;
(6)解释;
(7)理解,懂得;
(8)懈怠,松懈。

(xiè)
《说文解字》:“解,判也。

从刀判牛角。

”“分割动物的肢体”是本义。

鄙:bǐ
(1)古代行政区划单位;《周礼·地官·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酇(zuǎn),五酇为鄙。

(2)采邑,小邑;《周礼。

天官。

大宰》注:都之所居曰鄙。

(3)边邑;《尚贤》:四鄙之萌人。

(4)质朴;厚道;《老子。

胠箧》:焚符破玺,而民朴鄙。

(5)庸俗,浅陋;《左传。

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6)贪婪,吝啬;《韩非子。

五蠹》: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

(7)看不起,轻视。

《左传。

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鄙—从阝得形;阝——邑;凡从“邑”之字,皆与城邑、地名有关。

“古代行政区划单位”是本义。

2、引申义——引申义也叫变义,是由本义直接或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

“朝”“息”
《说文解字》:“引,开弓也。

从弓丨(g ǔn)——拉长——伸展。

引申义分:直接引申义与间接引申义
(1)直接从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直接引申义;
(2)从直接引申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间接引申义。

二、怎样探求词的本义
“分析字形,以形索义,文献考核。


A.通过字形分析可以推求字之本义,其理论依据是汉字是表意文字。

B.所据字形不能是简化字,也不能是繁体字,而应该是古文字。

C.本义必须有文献语言的证明。

D.利用《说文》,要注意不要拘囿于《说文》。

三、词义引申的方式
A.延展引申——是为了表达新事物、新观念,从原词义与之相关的某一特征,加以突出或延展,赋予它新的特点,从而派生出新义。

缘:衣服边沿的花饰——沿着,顺着衣服边沿的花饰
——攀缘(缘木而求鱼)
举例:《礼记》:“缁布衣,锦缘。

”《桃花源记》:“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B.条件引申——由原词义引申出新义,要借助一定的条件,以自然或社会的某种条件为媒介,从而引申出新义。

C.比喻引申——是以原词义所概括的事物为喻体的一种引申方式。

斗:本指带柄的舀酒器——北斗
《鸿门宴》:“玉斗一双,欲献亚父。


注意:比喻引申不同于修辞格中的比喻,一个是语义范畴,一个是修辞范畴。

比喻引申必须产生新义,新义产生后不会转瞬即逝,有稳定性。

比喻——《战国策》“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身于赵。

”“天崩地坼(彻),天子下席。


崩:山陵崩塌——《左传》:“梁山崩。


天子死——《战国策》:“周烈王死。


《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徂。


D.关联引申——也称邻近引申,是原词义所代表的事物余所要表达的事物之间相邻近、相关联,二者关系密切,人们通过由此及彼的联想,从而引申出新义。

兵:兵器——士兵
兵器——战争
《左传》:“缮甲兵,具卒乘。


《战国策》:“若使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礼记·礼运》:“而兵由此起。


五、词义引申的规律
规律1:从个别到一般
裁:裁衣 ----裁剪、删减别的事物
孔雀东南飞:十四学裁衣。

----- 文心雕龙:剪截浮词谓之裁。

治:治水----治理国家、百姓
孟子:举舜而敷治焉。

----孟子:治人者食于人。

规律2.从具体到抽象
道:道路----道理、公理
史记:会天大雨,道不通。

----荀子:天有常道。

际:两墙相合处。

----边际。

说文:壁,会也。

----李白:唯见长江天际流。

间:门的缝隙。

----中间、时间。

说文:隙也。

----孟子:七八月之间旱。

规律3.从部分到整体
市:物品交易的场所。

----城市、都市。

木兰诗:东市买骏马。

----刘克庄:年年跃马长安市。

宇:屋檐----住处、房屋
诗经:八月在宇。

----史记:各安其宇。

规律4.从整体到部分
子:婴儿、孩子----儿子
劝学:干越夷貉之子,----三国志·吴主传:立子亮为太子。

生而同声,长
而异俗。

金:金属----黄金
劝学: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墨子:请献十金。

规律5.由实词到虚词
如:
以:本义为任用、使用,是动词。

例: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屈原《涉江》)
后引申虚化为介词,意思为凭、用等。

例:
以家量贷,而以公量收之。

(左传)
二、探求词本义和引申义有何意义
1、可以对文献中的词义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左传》:“楚虽大,非吾族也,岂肯字我乎?”——爱护。

字:本义是生孩子。

引申而表示抚养、爱护。

生子——《说文》:“字,乳也。

从子在下,子亦声。


《论衡》:“妇人数乳者子死,疏字者子活。

”用本义。

抚养——《左传》:“己不能庇其伉俪而亡之,又不能字人之孤而杀之,将何以终?”
2、可以执简驭繁地把握词义系统
习:学习、练习、习惯、熟习
3、研究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可以辨析同义词的异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