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语言的张力与话语蕴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学语言的张力与话语蕴藉

作者:雷修齐

来源:《山东青年》2015年第10期

摘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也是个性的表达,语言的应用决定着文学的成败,文学语言,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艺术张力,每一个词语,句子都有可能具有超越其表面意义的价值,一篇完整的文章是通过无数的语言组合在一起的,所以张力是体现在这些微小的词语。本文主要针对文学语言的张力与话语蕴藉进行分析。

关键词:文学语言;张力;话语蕴藉

文学是一种艺术,是一门关于语言的艺术,文字是组成语言的关键部分,多个语言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文学,这是最为简单的一种理解方式,语言自始至终都是用来人与人交流与沟通的,那么落实到了纸张上之后就需要将语言艺术化,从而才能得到一篇好的文学作品。

一、文学语言的张力分析

文学语言需要具有张力,其中的话语蕴藉是在语言的张力基础上产生的,“张力”概念是由英美新批评主将之一——艾伦·退特提出的,最早是在一九三七年创作的《论诗的张力》一书中具体说到了“张力”。其实这个张力并不能理解为人们平常所理解的物品的延展性,扩张性的那种张力,而是指的是一首诗或者说一篇文章所体现出的意义和有机的力量,这种意义包括很多,比如其内涵还有其所能给人带来的想像,都是属于文学语言的张力。可以这么说,在文学作品中,任意一处语言都是有着张力存在的,每一个词语,句子都有可能具有超越其表面意义的价值,退特的《论诗的张力》一文中所提到的张力指的就是诗的意义,他强调语言的内涵和外延意义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两者不能分离。直到后来“张力”这个概念才被发展引申,成为了诗歌内部各个矛盾因素对立统一现象的总称,这个概念与退特的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不过,文学语言的张力与平时所理解的那种物理学中的张力还是有相似之处的,在物理学中,张力指的是延伸性和牵引力,而在文学语言中,张力也有一定的“向外指”的内涵,因为它强调语言的内涵和延伸意义是统一的,所以这种张力也是具有物理学中的那种延展性质的。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这种主张似乎与“中庸”思想有着一定的联系,讲究语言的不偏不倚,颇具艺术趣味。

那么,文学语言中的张力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一篇完整的文章是通过无数的语言组合在一起的,所以张力是体现在这些微小的词语,语言中的,在中国的文学中,一系列的修辞手法似乎都能达成这个任务,比如曹植在《七步诗》中就利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诗就通过拟人的手法描述亲人的互相残杀,这是一种很好的转移语言意义的修辞,同时也体现出了语言的张力,表面意义是豆与豆萁的争斗,内涵就是兄弟之间的互相残杀,这种表达了两种意义的方法就很自然的激发了语言的张

力,夸张的修辞也能彰显一首诗的张力,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是通过夸张的手法来表达表面思想以及暗示的思潮。在文学中,很多结构手法都能够很好的使文章内含张力,可以说文学语言的张力就是简单的文字蕴含这丰富的意义,这种意义包括表面的含义还有深邃的内涵。

二、文学语言张力的话语蕴藉

文学语言的张力能够扩大一篇文章所能表达的所有内涵,大大的扩展了其所拥有的空间,可以使文章具有多重意义,而这种依靠语言张力而形成的文学形态是有一定的话语蕴藉的。

话语蕴藉是存在于文学话语中的,可以绝对一点来说,话语蕴藉是文学作品中的深刻的含义,这种含义绝对不是表面所体现出来的,它蕴藏在文学语言里面,是语言之中更深层次的含义,读者们仔细的阅读一篇文章,对于文章的理解是从外到内的,慢慢的会发现发现藏在深处的话语蕴藉。话语蕴藉是如何出现的,如何才能更好的制造出文学中的话语蕴藉呢?首先,整个语境必须是完整的,因果关系成熟,这样才能将需要暗示的意义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并且使之合理。再有就是必须要从文章的张力点出发,正确的寻找到整篇文章所需要表达的外部和内部意义,这样才能将话语蕴藉掺杂其中,使文学作品表现的完整。不过,话语蕴藉一定要控制好一个度,过高则会对文章的张力产生冲击,过低则会让人一看就懂,这样就失去了话语蕴藉所想要表达的初衷。

三、结语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张力与话语蕴藉都是不可或缺的,文学语言的张力可以尽量表现的明显,而话语蕴藉就要达到“隐藏”的状态,但是力量要足够强大,能够体现出想要表达的内涵。不过一切都是要遵循文学语言的特性,不能过度,两者达到合理的平衡才是最重要的。在现代文学发展的如此迅速,各种类型的文学语言都已经成熟,那么文学中最为简单的部分,也就是语言的艺术就需要被细致的挖掘,文学容不得瑕疵,张力与话语蕴藉都达到完美才能够使文字变得无懈可击。

[参考文献]

[1]倪志娟. 语言魔力及日常生活文学性的哲学思考.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2]杨琳. 文学话语的蕴藉及审美效果.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2).

[3]殷国明. 在艺术的本体建构中追逐诗意——二十世纪语言革新与文学发展关系的探讨.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01(01).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国际中学,湖南长沙 410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