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学语言的张力与话语蕴藉

合集下载

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什么是话语蕴藉?怎样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试结合具体作品加以说明。

话语蕴藉(Discourse implication)是指在语言表达中所隐含的含义和意义,丰富了文本的语义层次和阐释深度。

在文学中,话语蕴藉指的是文学作品的语言使用和表达方式中所隐含的思想、情感和观念,使作品的意义更加丰富和深远。

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隐晦的意义和暗示:文学作品往往通过运用比喻、隐喻、象征和意象等修辞手法,传递多重意义和思想。

这些隐晦的意义和暗示深藏在语言之中,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进行自主解读和思考。

2.行间意味与潜台词:文学作品中的行间意味和潜台词是指作品中没有明确陈述的,但读者可以从语言和情境暗示中捕捉到的意义。

通过这种方式,作品传达了更加深刻和微妙的观点和情感。

3.话语的外延与内涵:文学作品中的话语不仅有表面上字面的意义,还包含了更加深层的内涵和外延。

作品通过一系列词语和造句方式的组合,表达了作者对人物、事件、情感、道德等方面的看法和思考。

4.文化价值与社会观念:文学作品承载了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观念,通过话语蕴藉的方式传递给读者。

作品中隐含的社会规范、道德评判和文化传统等成为读者理解作品背后意义的重要线索。

举个例子,以《1984》这部小说为例,乔治·奥威尔通过对话、描述和情节描写等语言手法展示了强权政府的恐怖统治和个人权利被粉碎的主题。

小说中,党的控制和操纵被隐含在政治术语、宣传口号和对人性的扭曲的方式中。

通过这种话语蕴藉的方式,作品传递了对极权主义的批判和对人类自由的探讨。

另一个例子是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通过对主人公葛列格尔变成甲虫的描写和家庭关系的变化,暗示了现代生活中个体的异化和人与社会之间的冲突。

卡夫卡的语言使用和情节设定中蕴含着深层的心理、社会和人性的意义,使读者对作品进行多层次的理解和思考。

综上所述,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通过隐喻、象征、潜台词等语言手法传达作品更深刻和丰富的意义。

谈谈你的文学话语蕴藉的认识

谈谈你的文学话语蕴藉的认识

谈谈你的文学话语蕴藉的认识1. 文学话语蕴藉啊,我觉得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宝藏。

你看那些经典作品,字里行间都藏着深意。

就拿《红楼梦》来说,表面上是一群公子小姐的生活琐事,可细细琢磨,那里面关于家族兴衰、人性复杂的描写,全在那些含蓄的话语里呢。

每一句话都像是一把小钥匙,能打开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门。

2. 我眼中的文学话语蕴藉,就像一个装满糖果的盒子。

每一颗糖都有独特的味道,每一句话也都有它独特的内涵。

比如说鲁迅的《祝福》,祥林嫂的那些话,简单的表述背后是深深的悲哀和无奈。

你能感觉到话语像糖纸一样包裹着苦涩的真相,要慢慢剥开才能尝到里面的真味。

3. 文学话语蕴藉就像是一面镜子。

它反映的可不只是表面的东西。

拿《骆驼祥子》来说,祥子说的那些关于拉车的话,看似是在讲他的工作,实际上映照出了那个黑暗社会对人的压迫。

你得仔细看这面镜子,才能发现背后隐藏的整个社会的缩影。

4. 我觉得文学话语蕴藉像一个魔法口袋。

那些作家就像魔法师,把各种思想、情感都装进这口袋里。

像《哈姆雷特》里哈姆雷特的独白,这些话语里既有对命运的迷茫,又有对复仇的纠结。

这口袋里的东西可丰富了,你要伸手进去摸索才能明白其中的奥秘。

5. 文学话语蕴藉就如同是一场捉迷藏游戏。

作家把真正的想法藏在话语后面。

就像简·爱的那些话,看似是在表达对爱情的态度,其实还藏着她对平等、自尊的强烈追求。

你得像个聪明的孩子一样,去找出话语背后隐藏的“小伙伴”。

6. 我看文学话语蕴藉就像一条暗流涌动的河。

表面上平静,底下可藏着不少东西呢。

比如《百年孤独》中的那些描写,初看只是些家族故事,可深入去读,就会发现关于时间、命运、家族诅咒的深刻蕴藉。

你要是只看表面,就像只看到河面的浮草,错过好多精彩。

7. 文学话语蕴藉呀,有点像一个多层的蛋糕。

每一层都有不同的味道和内容。

就以《呐喊》中的一些故事来说,那些简短的话语里,既有对旧中国人民麻木的痛心,又有对未来的一丝希望。

你得一层一层地品尝,才能尝出这话语里的丰富滋味。

借助语言张力 深层解读文本

借助语言张力  深层解读文本

借助语言张力深层解读文本作者:周雪嗣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21年第05期语言的张力能引发读者想象,具有潜在的艺术表现力。

在文学作品内在的结构中,艺术张力呈现出多层次的空间结构,从而赋予文学作品丰富的审美内涵。

对于文学作品的赏析,我们可以从语言的角度,追寻语言自身的张力,借助语言走进文本,进而体悟生活中的种种真味。

一、理解语言内涵,体悟生活情味“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文天祥《过零丁洋》中的這一联可谓妙手偶得,浑然天成。

此联以“零丁洋”说“零丁”,以“惶恐滩”说“惶恐”,巧妙运用双关,使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自然相对,表现出了诗人内心复杂的情感。

诗人此时既为国家命运而惶恐,又为个人际遇而慨叹,一种深沉的家国情怀跃然纸上。

再如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一文中,有两处“好好儿活,好好儿活”,其内涵丰富,情感复杂。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此时在“好好儿”一词上揣摩和体悟,借助反复的修辞,联系母亲的身体状况,我们可以读出母亲为儿子着急、担心的真挚情感。

生前的母亲已患上重疾,为“我”重拾希望而乞求“我”要坚强活下去。

我们由此能体悟到母亲的心酸、痛苦、不易,更有一份坚毅和执着。

文章结尾处提及母亲的“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母亲永远离开之后,在一次妹妹陪“我”赏菊时,“我”才真正明白母亲的话,此时的豁然和感叹,令人唏嘘不已。

文字的美感可以借助语言张力来呈现,读者在咀嚼之后内心才会有深层次的触动。

只有深入理解课文的内容、情感、精神等,才能品味出这些看似平常的字词背后的生活情味。

二、揣摩语言留白,领悟生活意味所谓“留白”,原是一种绘画技法,是画家在描山摹水、状物绘形时,有意留出一部分乃至大部分画面,以便给观画者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适当留下空白,压抑之感顿消,画面的整体艺术效果立显。

文学作品也有“留白”,通过有意识地设置语言的空白,让读者去联想和参悟字里行间的弦外之音,领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蕴。

浅谈文学语言的张力与话语蕴藉

浅谈文学语言的张力与话语蕴藉

浅谈⽂学语⾔的张⼒与话语蕴藉龙源期刊⽹ /doc/878716043.html浅谈⽂学语⾔的张⼒与话语蕴藉作者:雷修齐来源:《⼭东青年》2015年第10期摘要:⽂学是语⾔的艺术,也是个性的表达,语⾔的应⽤决定着⽂学的成败,⽂学语⾔,必须要具备⼀定的艺术张⼒,每⼀个词语,句⼦都有可能具有超越其表⾯意义的价值,⼀篇完整的⽂章是通过⽆数的语⾔组合在⼀起的,所以张⼒是体现在这些微⼩的词语。

本⽂主要针对⽂学语⾔的张⼒与话语蕴藉进⾏分析。

关键词:⽂学语⾔;张⼒;话语蕴藉⽂学是⼀种艺术,是⼀门关于语⾔的艺术,⽂字是组成语⾔的关键部分,多个语⾔组合在⼀起就变成了⽂学,这是最为简单的⼀种理解⽅式,语⾔⾃始⾄终都是⽤来⼈与⼈交流与沟通的,那么落实到了纸张上之后就需要将语⾔艺术化,从⽽才能得到⼀篇好的⽂学作品。

⼀、⽂学语⾔的张⼒分析⽂学语⾔需要具有张⼒,其中的话语蕴藉是在语⾔的张⼒基础上产⽣的,“张⼒”概念是由英美新批评主将之⼀——艾伦·退特提出的,最早是在⼀九三七年创作的《论诗的张⼒》⼀书中具体说到了“张⼒”。

其实这个张⼒并不能理解为⼈们平常所理解的物品的延展性,扩张性的那种张⼒,⽽是指的是⼀⾸诗或者说⼀篇⽂章所体现出的意义和有机的⼒量,这种意义包括很多,⽐如其内涵还有其所能给⼈带来的想像,都是属于⽂学语⾔的张⼒。

可以这么说,在⽂学作品中,任意⼀处语⾔都是有着张⼒存在的,每⼀个词语,句⼦都有可能具有超越其表⾯意义的价值,退特的《论诗的张⼒》⼀⽂中所提到的张⼒指的就是诗的意义,他强调语⾔的内涵和外延意义是⼀个统⼀的整体,两者不能分离。

直到后来“张⼒”这个概念才被发展引申,成为了诗歌内部各个⽭盾因素对⽴统⼀现象的总称,这个概念与退特的还是有很⼤不同的。

不过,⽂学语⾔的张⼒与平时所理解的那种物理学中的张⼒还是有相似之处的,在物理学中,张⼒指的是延伸性和牵引⼒,⽽在⽂学语⾔中,张⼒也有⼀定的“向外指”的内涵,因为它强调语⾔的内涵和延伸意义是统⼀的,所以这种张⼒也是具有物理学中的那种延展性质的。

4-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1

4-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1

(一)文学与话语话语,是与语言、语言系统、言语和文本等存在联系和区别的概念。

语言——指人类的一种最基本的交际工具;语言结构——社会集团的语言规则系统;言语——个人的具体语言行为话语——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在特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

诗人朗诵诗应该用普通话。

(语言系统)轮到你朗诵你才说话。

(言语)听众觉得你的朗诵话里有话。

(字面以下的深层意义)话语形态文学作为话语,至少包含如下五个要素:(1)说话人,是体现在文本中的叙述者或抒情者角色和作家因素,这是话语活动的主体之一;(2)受话人,是阅读文本的接受者角色和读者因素,这是话语活动的另一主体;(3)文本是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言语系统(有时也称话语系统),这是话语活动的符号形式;(4)沟通,是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文本阅读而达到的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这是话语活动的目的;(5)语境(context,又译上下文),是说话人和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社会关联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泛而根本的社会生存环境。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二) 文学与话语蕴藉中国古典诗学一向标举话语蕴藉,认为真正成功的作品应当是意义含蓄的和含混在西方,但丁主张文学有“四义”:字面意义、譬喻意义、道德意义和奥秘意义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蕴涵含着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从两点去理解文学的话语蕴藉特点: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性质文学活动作为话语蕴藉,是指文学的属性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作和接受过程中,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和阐释的可能性。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供阅读的特定语言性文本带有话语蕴藉特质。

文本作为话语蕴藉,就是指文本内部由于话语的特殊组合仿佛包含有意义阐释的无限可能性。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文学作品中的张力理解

文学作品中的张力理解

文学作品中的张力理解张力是文学作品中一种重要的美学元素,它是通过刻画人物、情节、背景等各种要素之间的紧张关系来实现的。

张力不仅仅是故事情节的发展,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冲突和紧迫感。

它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使作品充满动力和生命力。

在文学作品中,张力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体现。

首先,人物之间的张力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

通过不同性格、背景和目标的人物之间的冲突和对抗,张力得以展现。

例如,在小说《红与黑》中,主人公朱利安和他的情人玛尔米斯尔之间的感情冲突和社会地位的对立,产生了强烈的张力,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和思考。

其次,情节的张力也是构建文学作品的重要手段。

通过合理安排事件的发展,使情节具有紧凑性和连贯性,引发读者的好奇心和紧张感。

例如,在小说《简·爱》中,简和罗切斯特之间的感情纠葛和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通过作者善于营造悬念和转折,形成了令人担忧和关注的张力。

此外,背景和环境的张力也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描绘特殊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或者自然环境,给作品赋予一种特殊的氛围和张力。

例如,在小说《1984》中,乔治·奥威尔通过刻画一个极权主义社会的恐怖景象,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和强烈的张力,使读者感受到压抑和恐惧。

张力在文学作品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可以赋予作品生命力和吸引力,引导读者进入作品的世界,产生共鸣和思考。

通过人物之间的冲突、情节的发展和背景的描绘,张力能够激发读者的情感和好奇心,使其产生强烈的阅读愿望和兴趣。

总之,张力是文学作品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它能够通过刻画人物、发展情节和描绘背景来实现。

在塑造作品形象、传达主题和引发情感上,张力具有重要作用。

只有通过合理的安排和张力的营造,文学作品才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引起共鸣,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诗歌的语言张力【论诗歌语言的张力与格言意味】

诗歌的语言张力【论诗歌语言的张力与格言意味】

诗歌的语言张力【论诗歌语言的张力与格言意味】一关于诗歌语言的张力问题关于什么是诗歌语言的张力,阐述上并不统一。

著名诗歌理论家阿红先生说,张力“是指诗人在创造过程中,为实现主体对客体矛盾因素的观照,充分发挥联想、想象诸种心理机制的功能,调动种种艺术表现手段,致力于诗的整体架构或诗的整体构架与个体构件之间的联系,使其相互之间产生的网状抗力,对于主体心态造成一种欲泻而止欲言而隐欲吐而含的最佳审美效果。

”美国新批评派批评家阿伦・泰特说:“诗的张力,就是我们在诗中所能找到的一切外延力和内涵力的完整有机体”。

海外学者李英豪说,张力“就像一个太阳,内涵一切光热的源泉,而同时又向四面八方放射”。

笔者的理解是,张力就是诗歌语言的所指和能指两极之间的互补和融合。

除了诗人创作时的主观努力以外,诗的张力还需阅读者在阅读时全心投入。

投入越多,张力便越强;投入不够,获得的诗的感悟就弱。

但这并不是说诗的张力不是客观存在的,诗歌语言的张力确实是一种客观存在,形成张力并调动张力,同时也使阅读者感受到这种张力的权利,只能操纵在每一位诗人手里。

以台湾诗人洛夫的诗《子夜读信》为例,我们来具体看看诗歌语言的张力的呈现方式:“子夜的灯/是一条未穿衣裳的/小河//你的信像一尾鱼游来/读水的温暖/读你额上动人的鳞片/读江河如读一面镜/读镜中你的笑/如读泡沫”就字面的语义来看,每一位诗歌阅读者都是读得清楚的。

也就是说,在这首诗里,诗人是确切地给出了一种感受、一种观念的;对于这种感受和观念,多数的阅读者也能感悟、体验和重造。

这种确切的感受提供,就是诗歌语言的所指,就是诗的内涵力。

它们是具体的,实在的,可感可触的。

那么,这首诗的外延力究竟是什么?笔者认为这就是透过诗的表面的语义,我们所能体悟到的一切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暗含着丰富的戏剧色彩。

“子夜的灯/是一条未穿衣裳的/小河”,可以理解为只有到夜深人静之时,真实的一切才能赤裸着降临到我们的内心。

这时候,世界光洁如银光闪动的小河,最美好的回忆终于毫无掩饰地在眼前展现。

小说语言的张力

小说语言的张力

小说语言的张力从于怀岸小说看文学语言的张力丁力“张力”是物理学名词。

表达由多种对立的相互作用力所形成的一种动态平衡。

比如水的表面张力,使得一滴水在自由状态下呈圆形。

1937年,艾伦在其《论诗的张力》一文中首先把此概念引入文学理论。

用来形容对立的文学元素交织在一起并“强行”维持平衡的一种状况。

作为工程师,我更喜欢把张力通俗地解释成“没有得到释放的各种内应力总和”。

“张力”像一根紧绷的弦,让读者始终处在“紧张”之中,无法分心,牵引着读者急切地往下读,以期获得最终的解脱和释放,从而让读者“能看得下去”并产生阅读的快感。

但是,作者要“体谅”读者,虽然紧绷,但不能绷得太紧,要有张有弛,要有润滑剂,做到润物无声。

让读者于“温水煮青蛙”之中不知不觉中承受“紧张”。

小说的张力是一种内敛力。

是内方外圆。

内紧外松。

以于怀岸的小说《天堂屋》为例。

小说一开始就非常平实,从场景到人物到叙述都是平实。

平实到似乎没有任何特别跳眼的词语。

可是,你仍然忍不住往下看。

为什么,因为外表的平静包裹着暗中较劲,迫使你抱着探究和解密的心态继续往下看。

“这次来的木匠跟上次不一样,是一个俊朗的小伙子。

上次是一个酒糟鼻的老头儿。

木匠是男人托人捎信叫过来的,来的人不仅名不符实,年纪也不对。

”虽然平静,但平静中已经透露出不对称,读者自然想知道为什么货不对板,忍不住继续往下看。

提倡张力论的新批评派理论家尤其钟情于对比喻的研究,瑞恰慈在《修辞哲学》中对比喻的语义结构提出新的看法:比喻是“语境间的交易”,如果我们要使比喻有力,就需要把非常不同的语境联系在一起,用比喻作一个扣针把它们扣在一起。

新批评理论家维姆萨特在《象征与隐喻》中引述福斯的理论所说:“在理解想象的隐喻的时候,常要求我们考虑的不是B(喻体,Vehicle)如何说明A(喻旨,Tenor),而是当两者被放在一起并相互对照、相互说明时能产生什么意义。

隐喻也正因此而得到重视。

”我们在《天堂屋》中看到:“底板壁板又大又沉,小木匠一个人对不准榫头和卯眼。

文学语言张力论读后感

文学语言张力论读后感

文学语言张力论读后感篇一文学语言张力论读后感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文学语言张力论的书,哎呀,这可真是让我脑洞大开啊!一开始,我觉得这书可能会超级枯燥,毕竟“张力论”这仨字听起来就挺高深莫测的。

但读着读着,我发现它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越挖越有意思。

书里说文学语言的张力能让文字像有了魔法一样,吸引着读者。

我就在想,也许这就像是一场精彩的魔术表演,魔术师用巧妙的手法让观众惊叹不已。

比如说,一句简单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那张力简直了!它可能让你瞬间就看到了江南岸那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是多么神奇啊!不过,我又觉得,这种张力有时候是不是也会让人有点儿摸不着头脑呢?也许对于一些读者来说,理解起来太难了,就像我有时候读那些特别深奥的文学作品,心里就会犯嘀咕:这到底在说啥呀?但话说回来,文学不就是这样吗?它充满了不确定性,有时候可能作者自己都没完全想清楚,却能通过语言的张力传递出一种模糊又迷人的感觉。

这让我想到自己写作文的时候,是不是也能试着用用这种张力,让我的文字变得更有魅力呢?我觉得吧,文学语言的张力就像是一座高山,我才刚刚开始攀登,也许路上会摔得鼻青脸肿,但谁知道呢,说不定我还真能爬到山顶,看到那绝美的风景!篇二文学语言张力论读后感读完这本《文学语言张力论》,我真是感慨万千啊!你们说,文学语言的张力到底是个啥玩意儿?我读着这本书,感觉就像在迷雾中摸索。

一会儿觉得自己好像懂了,一会儿又觉得自己完全是在瞎蒙。

比如说,那些充满隐喻和象征的句子,是不是就是张力的体现?像“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这得多有想象力才能写出这样的句子啊!可我又在想,这张力是不是也得有个度啊?要是太过了,读者都理解不了,那不就成了作者的自嗨了吗?我想起自己以前读一些名著,有些地方读得云里雾里的,是不是就是因为作者把张力玩得太溜了,我跟不上节奏呢?也许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它让人又爱又恨。

不过话说回来,这书里讲的张力也让我对写作有了新的想法。

浅谈文学的话语蕴藉性质

浅谈文学的话语蕴藉性质

浅谈文学的话语蕴藉性质【摘要】文学的审美意蕴在文本中表现为文学话语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蕴藉状态,这种状态与文学话语言、象、意在文本中的层次组合有密切关系。

相对于感性欣赏而言,在文本层面对于话语蕴藉属性进行理论分析,能够更好地认识文学的审美属性。

就《平凡的世界》而言,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它所包含的话语蕴藉对每个读者都有所不同的领悟,所以,当我们在赏析一部作品时应该全面的,公正的去赏析它,慢慢地用心去品读,才能读出作者创作的初衷【关键词】文学;审美意蕴;话语蕴藉;平凡的世界一、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文学活动作为处于特定社会“语境”中的“说话人”与“受话人”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过程,其五要素(说话人、受话人、文本、语境和沟通)无一不是存在于话语系统中,由话语系统蕴藉而成。

可以说,离开话语系统的蕴藉便不存在文学活动。

文学活动作为话语蕴藉,主要是指文学的属性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作和接受过程中,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与阐释的可能性。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的以供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性质。

文本,即有待阅读的具体对象,毫无疑问是由话语系统(语词、句子、意象、音调、风格等的复合体)的蕴藉构成的。

比如抒情人、叙事人、典型、意境、意象等都蕴藉于文本中。

可以说,离开话语系统的蕴藉便无所谓文本。

文本作为话语蕴藉,则是指文本内部由于话语的特殊组合仿佛包含有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

这就是说,文本是特定的,但文本的意义似乎是无限丰富的。

刘勰把“酝(蕴)藉”作为评价文学作品成就的重要标准之一,他曾经对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进行过研究,他在《文心雕龙.定势》中谈到文学作品中的“蕴藉状态”:圆者规体,其势也自传;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文章体势,如斯而已。

是以模经为式者,自入典雅之懿;效骚命篇者,必归艳逸之华;综意浅切者,类泛蕴藉;断辞辨约者,率乖繁缛:譬激水不漪,槁木无阴,自然之势也。

(一)文学话语蕴藉的特征一是言约旨远,含蓄凝练。

文学作品中的张力理解

文学作品中的张力理解

文学作品中的张力理解标题:文学作品中的张力理解文学作品是一种艺术形式,其独特之处在于通过语言的巧妙运用传达情感、思想和人生的深刻体验。

在文学作品中,张力是一个重要的元素,它是一种情感和意义上的紧张关系,能够引导读者的注意力、激发共鸣并深化作品的内涵。

本文将深入探讨文学作品中张力的理解,分析其在不同文学体裁中的表现形式以及对读者产生的影响。

首先,文学作品中的张力可以体现为情节上的紧张感。

作家通过巧妙的构思和安排情节,使得故事情节发展紧凑有序,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会感受到一种紧张的氛围。

这种情节上的张力常常通过冲突、转折和悬念等手法展现,引导读者渴望了解故事的发展,产生一种无法自拔的阅读欲望。

其次,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关系和心理冲突也是张力的来源之一。

作家通过深刻的人物塑造和情感描写,刻画出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内心矛盾,使读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这种人物层面的张力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故事中的人物,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从而更加深入地融入作品的世界中。

另外,语言和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也发挥着关键作用,它们是创造张力的重要工具。

作家通过生动的描写、富有表现力的比喻和对词语的巧妙运用,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语言氛围,使读者在文字中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张力。

良好的语言表达不仅能够传达作者的情感,还能够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形成一种紧密的心灵共鸣。

此外,文学作品中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元素也为张力的创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作家通过对社会现象、历史事件和文化传统的巧妙运用,使作品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

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来自不同文化和时代的张力冲击,从而拓展了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总体而言,文学作品中的张力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它既体现在情节上的悬念紧张,又表现在人物关系和心理冲突的深刻描写中。

语言和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社会背景和文化元素的渗透都为张力的创造提供了丰富的可能性。

通过深入理解文学作品中的张力,读者能够更全面地领略作品的内涵,体验到文字所带来的情感共鸣。

论文学语言:语言与言语的张力

论文学语言:语言与言语的张力
务, 促进 了民族语 言的健康发展。 [ 关键词 ] 文学语言 ; 张力 ; 形 象
[ 中图分类号 】 H1 5
[ 文献标 识 4( 2 0 1 3 )0 4- 0 0 7 1 - 0 2
On Li t e r a r y La n g u a g e : Th e Te n s i o n o f La n g u a g e a n d Ut t e r a n c e
TA NG Ya n - j a n
( D a t o n g V ca e t i o n a l a n d T e c h n i c a l C o l l e g e o f C o a l , D a t o n g , 0 3 7 0 0 3 , S h a n x i )
论 文学语 言 : 语 言 与言语 的张力
唐 延 君
( 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 院, 山西 大 同, 0 3 7 0 0 3 )
[ 摘
要 ] 文学语言是经过加 工、 修饰的一种规 范化 书面用语 , 是民族语 言一种 高级形式的表现。文学语 言依赖 于书面用
语 而产 生 , 但文 学语 言也 包括 口头表 达形 式。文学语言主要是表 现在书 面上 , 但也在 口头表 达上为社会活动的各方 面服
叫人乱着拢头穿衣 , 只见黛玉两 眼 一翻 , 呜呼! “ 你好 ……” 是 黛 玉 的临终 留言 , 其 词面意义 谁也 说不 清道不 明。曾经有 人想 将
验和探索 , 总能作 出一番新地解 释与评价 。


语言与言语的张 力的含义
“ 张力” 一词原 指某 物体受 到拉力后 物体 内部产 生 的一 种
力息 息相关 , 文学语 言不是现成 的 , 而是通过 文人骚客对 于生 活 的感悟 , 从 而创 造出的文学艺术作品 。优秀 的艺术作 品是不 被时代所 限制 的 , 具有超 越时代 的价值 , 只要读 者能不断地 体

浅谈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

浅谈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

浅谈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蕴藉”一词来自中国古典文论。

“蕴”的原意是积聚、收藏,引申为含义深奥;“藉”原义是草垫,有依托之义,引申为含蓄。

在文学领域,蕴藉是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而“蕴藉美”也正是指在整个文学活动中,话语蕴含着丰富意义生成可能性的一种审美形态。

刘勰曾经对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进行过研究,他在《文心雕龙·定势》中谈到文学作品的“蕴藉”状态:圆者规体,其势也自转;方者矩形,其势也自安;文章体势,如斯而已。

是以模经为式者,自入典雅之懿;效骚命篇者,必归艳逸之华;综意浅切者,类乏酝藉;断辞辨约者,率乖繁缛;譬激水不漪,槁木无阴,自然之势也。

黄侃认为,刘勰《定势》所言是文势无定。

“势”为风格,风格虽然可以千差万别,但是文章不可无蕴藉。

在刘勰看来,“文变殊术,莫不因情立体,即体成势”,无论什么文势,都应有其内涵归属,取得的效果就是使得文章内容有所积淀。

而那些语言幼稚,意蕴浮浅的作品,就会因为文章的内涵不够而不具备“蕴藉”属性。

这里,刘勰向我们提及了写作时使用话语的一个标准,那就是要注意话语的“蕴藉”属性。

怎样才能实现这样一个标准呢?那就要注意“文外之重旨”“以复意为工”,达到“隐秀”的状态。

《文心雕龙·隐秀》所谓“文外之重旨”,就是在表面的意思之下,孕育着深层次的内涵;所谓“以复意为工”,就是话语的意思深刻,值得阅读者反复体会。

这些正体现了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

显然,文学话语的蕴藉属性,是在整个文学活动中体现出来的。

文学活动是由创作、作品、接受和批评等环节组成的整体,无论其中心任务或目的如何,都必须依据具体的语言活动构成的话语系统。

文学活动作为话语蕴藉,主要是指文学的属性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作和接受过程当中,仿佛具有无线的生成与阐释可能性。

纵观当今文坛,所谓的严肃文学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严肃文学为何在新一代年轻人中无法产生共鸣?正是因为“说话人”与“受话人”处于不同的社会语境之中,新一代年轻人不曾有过的经历,使他们无法透彻地理解严肃文学所要表达的核心内容,食之甚是枯燥。

话语蕴藉与文学作品蕴藉美欣赏

话语蕴藉与文学作品蕴藉美欣赏

话语蕴藉与文学作品蕴藉美欣赏从古至今,人们对话语和文学作品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认可和依赖,因为它们是文明世界中最重要的表达形式。

话语和文学作品都带有一种可以激发人们共鸣的美感,这里指的是可以欣赏的蕴藉美。

为了能够尽可能更好地欣赏其蕴藉美,本文将对话语蕴藉和文学作品蕴藉进行详细的介绍和分析。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话语蕴藉。

话语蕴藉指的是说话者用语言表达的意图,是一种将丰富的文化、社会和语言背景投射到一句话中的能力。

它的基本构成要素包括语义、表达和语用,其中,最重要的则是语用。

语用具体指某种社会文化以及某个话语者使用语言时所表现出来的逻辑性和语法层面。

它要求说话者深刻理解语言的特点,并能够把握语言的运用方式。

此外,话语蕴藉还体现了一种文化态度,它反映出当前社会文化价值观以及一种独特的语言处理方式,可以帮助说话者更好地传达出自己的观点。

接下来,要详细讨论的是文学作品的蕴藉美。

文学作品的蕴藉美是指文学作品中丰富的文化元素,如民族特色、历史传统和文学情趣等。

欣赏文学作品的蕴藉美,首先要求读者要有扎实的文化底蕴,能够深入理解不同文学作品中隐藏的文化内涵,从而获得真正的文学经典之美。

此外,文学作品的蕴藉美还有许多具体的体现,如着力历史事实的描绘、表达文学情愫的抒写以及运用艺术形式来描述现实情景的表现力等等。

最后,要补充的是,话语蕴藉和文学作品蕴藉都能够带给人们独特的艺术欣赏体验,能够使人们感受到无与伦比的艺术风韵。

因此,欣赏话语蕴藉和文学作品蕴藉,既需要有充足的文化知识,也需要细心的品味。

只有深入理解它们的精髓,才能够获得真正的艺术欣赏体验。

综上所述,话语蕴藉和文学作品蕴藉美为文明世界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艺术欣赏乐趣。

它们都需要通过深入理解来把握其本质,以便更加深入欣赏其所蕴藉的美。

作为一种艺术形式,话语蕴藉和文学作品蕴藉都值得人们仔细品味,发掘出其中更为精彩的涵义。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2)可以说,话语蕴藉是指文学活动的蕴蓄深厚而又余味深 长的语言与意义状况,表明文学作为社会话语实践蕴含着 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进一步看,文学作为话语蕴藉, 有两层意思: 第一,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第二,在更具体的层次上,被创造出来以供阅读的特定文 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这两层意思在文学中是统一起作用的,不便分开。整体的文学话语蕴 藉活动需要沉落为具体文本的话语蕴藉,而文本的话语蕴藉也应当纳 入完整的社会话语蕴藉实践中去阐明。
落日心犹壮,秋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 美意识形态。
文艺家的话其实还是社 会的话,他不过感觉 灵敏,早感到早说出 来。 ——鲁迅
返回
二、文学与话语蕴藉
1、文学与话语蕴藉
(1)蕴藉是中国古典诗学的一个概念,最开始用来 品评人物,多指人物品性的宽容和富于涵养。后 来引申到文学领域,指文学作品中那种意义含蓄 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蕴藉指一种内部包含或 蕴含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理解可能 性的话语状况。这样,蕴藉就可以用来描述文学 话语的如下特殊状况:文学总是以一定的话语形 状去蕴含多重复杂意义,或是把多重复杂意义蕴 含在一定的话语形态之中。所以,文学直接地就 总是以话语蕴藉的形态而存在。
返回
三、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1、含蓄 含蓄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 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2、含混 含混(也称歧义、复义或多义),是文本的话语蕴藉的典范形 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蓄多重不确定意义, 令读者回味无穷。
文本中的话语蕴藉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从全诗看,“更”字至少表达出一 下第三种意思: ①再次登楼,指登楼动作在数量上 由一向多的重复增加,比喻人 生行为的重复出现; ②继续登楼,指登楼动作在质量上 由低到高的逐层增加,比喻人 生境界继续提升; ③永远不断地继续向上登楼,指登 楼动作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 质量上都连续不断和永不停止, 比喻人生境界御用不断的提升。

文学作品中的张力理解

文学作品中的张力理解

文学作品中的张力理解“张力”一词,来源于物理学中的力学概念,是指施加于物体内部的拉力和压力之间的关系。

在文学作品中,也可以理解为作者对人物、情节、设定等进行有效拉扯与压缩,以达到艺术效果的作用。

张力是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它可以通过创作者的精心设计,使读者在阅读文章时,能够感受到作品的张力,并对故事情节产生兴趣,从而提高文章的艺术性。

首先,文学作品中的张力可以体现在人物形象上。

作者在配置人物形象时,可以将角色的性格特征、行为习惯等有效地与剧情的发展相结合,以达到突出人物的特性,强化故事情节的张力。

例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一个勇敢、机智、敏锐的角色,他的性格特质正好符合他的使命,从而更加凸显了他在剧情中的重要性,进而提升了整部小说的张力感。

其次,文学作品中的张力也可以体现在情节构造上。

作者应该在情节设置时,将不同的情节结构有效地进行衔接,以深入描绘人物的性格、叙述故事的过程,并使剧情走向更加紧张、悬念更加迫切。

例如,《红楼梦》中,作者把一个家庭的繁华和衰落结合在一起,让故事变得更加复杂,人物之间的关系越发复杂,使得整个故事情节饱满,充满张力感。

再次,文学作品中的张力也可以体现在语言表达上。

作者需要将文字和语言巧妙地结合起来,以实现更有效的表达,有效地传达作者的意图,营造出张力感。

例如,《三国演义》中,作者结合了古文、俗文和戏曲语言,使得整部小说的语言氛围更加浓厚,并有效地提升了文章的张力感。

最后,文学作品中的张力也可以体现在环境设定上。

作者应当创造出一个完整的环境,包括人物的出身、故事的发生地点、故事的背景等,使得人物和故事处于一个有机的环境中,并将这种环境与故事情节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提升文章的张力感。

例如,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作者创造了一个神秘而又充满魔法气息的世界,将一系列神秘而又充满张力的故事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得整部小说充满了张力感。

综上所述,文学作品中的张力是作者创作文学作品的重要因素,它可以通过设计人物形象、设置情节结构、控制语言表达、营造环境设定等方式,使得文章充满张力感,从而提升文章的艺术性。

文学概论第四章第三节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文学概论第四章第三节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18
文学作为话语蕴藉,有两层意思:
1、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蕴藉属性
如作家创作来说,对同一对象,不同作家 的领悟和理解不同,主题选材不同,构思不同, 写出的文本不同。 对于接受者来说,对同一个文本的感受不 同,理解不同,所得的意义不同。因为作家说 话人或受话人的具体心理结构不同,语境不同, 所以文学话语活动本身具有蕴藉性质。


比较而言,含蓄突出的是表达上的小中蓄 大,含混偏重的是阐释上的一生多。不过,两者 在实质上是一致的,共同揭示出文学文本的话语 系统具有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即话语蕴藉属性。
28
四、话语蕴藉的意义
1、能使作品寓意深刻,避免浅露 2、回味无穷,使文学作品充满意境之美 3、能充分调动读者的想象能力,扩大作 品的审美空间。
16
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 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 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 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17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
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 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文学话语以言约旨远、含蓄凝练,模糊朦 胧、含混多义,象征暗示、意蕴深刻为主要特 征,带给读者以丰富的想象和再创造的审美空 间。
26
江汉----杜甫
• • • •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病欲苏 一作: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其一,我的心已如落日,但它仍然强壮。 其二,我的心不像落日,它仍然强壮。 其三,在落日中,心仍然强壮。 其一,虽然我的病已如秋风,但它会很快痊愈的。 其二,我的病不像秋风,它会很快痊愈的。 其三,在秋风中,病将要痊愈。 27

文学概论第四章第三节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文学概论第四章第三节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作者个人因素
作者经历
作者的成长经历、生活遭遇等个人因素会对其文学作品的话语蕴藉属性产生影响。例如, 经历过战争的作家可能在其作品中传达对战争的深刻反思。
创作意图
每个作家在创作时都有自己的意图和目的,这决定了作品的话语蕴藉属性。作家可能通 过特定的表达方式或意象来传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读者接受因素
多义性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往往具有多种意义,不同读者 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经验得出不同的解读。
不确定性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有时会留有空白和不确定性, 使得读者无法确定作者的真实意图,需要读者通 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来填补这些空白。
历史与发展
历史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并不是现代文学的 产物,早在古希腊时期,哲学家们就开 始探讨语言的复杂性和多义性。随着现 代文学的发展,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逐 渐被重视和研究,成为文学理论的重要 内容之一。
案例三:围城中的话语蕴藉属性
总结词
围城中通过讽刺和幽默的话语,展现了话语蕴藉属性 的独特魅力。
详细描述
在《围城》中,钱钟书运用讽刺和幽默的话语,揭示了 当时社会现象和人性的弱点。作品中的话语不仅具有表 面的意义,还蕴含着对人生和社会深刻的思考。这种话 语蕴藉的运用,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 魅力。
THANKS
感谢观看
丰富作品的表现力
话语蕴藉属性使得文学作品在表 达上更加含蓄、深刻,为作家提 供了更多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空间, 使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深化作品的主题
通过话语的蕴藉,作家可以更深 入地挖掘和呈现主题,使作品的 主题更加深刻、复杂,引发读者 深入思考。
增强作品的审美体

话语蕴藉属性使得文学作品在审 美上更具层次感和深度,为读者 提供更丰富的审美体验和感受。

文学作品的语言力

文学作品的语言力

文学作品的语言力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创作形式,通过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展现生活的真实与美好。

而文学作品的语言力,指的是作品中语言表达所具有的力量和魅力,它是作品传递思想、触动读者的核心要素。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文学作品的语言力。

一、想象力的语言塑造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展示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而这种想象力是通过语言的艺术张力得以体现。

比如,在《红楼梦》中,曹雪芹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寓言化的描述,使得草木鸟兽都具有了人的情感和思想。

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J·K·罗琳通过生动活泼的描述,创造出了一个奇幻的魔法世界。

这些作品的语言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想象空间,使读者乐于沉浸其中。

二、情感共鸣的语言表达文学作品通过情感的表达与读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作家通过精准的语言选择和细致的描写,把复杂的情感转化为文字,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其中的情绪起伏和内心挣扎。

例如,余华的《活着》通过干净利落的叙述,将人性的善恶、悲欢离合展现得淋漓尽致,引发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三、社会关怀的语言抗争优秀的文学作品常常把关注社会问题作为创作的出发点,通过语言的抗争传递出对社会不公和不平等的担忧和批判。

正如《1984》中奥威尔对极权主义的揭示,通过对言论封锁和思想控制的描述,引发人们对权力滥用的深思。

类似地,鲁迅的作品以犀利的语言抨击封建社会的腐败和愚昧,呼吁人们勇敢地面对社会现实。

四、艺术美感的语言构建文学作品追求的是艺术的美感和审美价值。

语言的运用不仅要准确表达思想,还要通过韵律、节奏、形象等元素的构建,创造出艺术上的美感。

例如,泰戈尔的诗歌简洁而富有韵律感,唤起人们对自然和人生的美好感悟;而王小波的小说以幽默风趣而独特的叙事方式,营造出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

五、思想深度的语言思辨文学作品经常以对现实的思考和对人生的追问为主题,通过语言的思辨构建出复杂的思想体系。

如金庸的武侠小说中所展现的荣辱情仇、人性善恶,通过对人物角色的塑造和言语的对白,引发读者对道义、正义等问题的深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文学语言的张力与话语蕴藉
作者:雷修齐
来源:《山东青年》2015年第10期
摘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也是个性的表达,语言的应用决定着文学的成败,文学语言,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艺术张力,每一个词语,句子都有可能具有超越其表面意义的价值,一篇完整的文章是通过无数的语言组合在一起的,所以张力是体现在这些微小的词语。

本文主要针对文学语言的张力与话语蕴藉进行分析。

关键词:文学语言;张力;话语蕴藉
文学是一种艺术,是一门关于语言的艺术,文字是组成语言的关键部分,多个语言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文学,这是最为简单的一种理解方式,语言自始至终都是用来人与人交流与沟通的,那么落实到了纸张上之后就需要将语言艺术化,从而才能得到一篇好的文学作品。

一、文学语言的张力分析
文学语言需要具有张力,其中的话语蕴藉是在语言的张力基础上产生的,“张力”概念是由英美新批评主将之一——艾伦·退特提出的,最早是在一九三七年创作的《论诗的张力》一书中具体说到了“张力”。

其实这个张力并不能理解为人们平常所理解的物品的延展性,扩张性的那种张力,而是指的是一首诗或者说一篇文章所体现出的意义和有机的力量,这种意义包括很多,比如其内涵还有其所能给人带来的想像,都是属于文学语言的张力。

可以这么说,在文学作品中,任意一处语言都是有着张力存在的,每一个词语,句子都有可能具有超越其表面意义的价值,退特的《论诗的张力》一文中所提到的张力指的就是诗的意义,他强调语言的内涵和外延意义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两者不能分离。

直到后来“张力”这个概念才被发展引申,成为了诗歌内部各个矛盾因素对立统一现象的总称,这个概念与退特的还是有很大不同的。

不过,文学语言的张力与平时所理解的那种物理学中的张力还是有相似之处的,在物理学中,张力指的是延伸性和牵引力,而在文学语言中,张力也有一定的“向外指”的内涵,因为它强调语言的内涵和延伸意义是统一的,所以这种张力也是具有物理学中的那种延展性质的。

结合中国的历史文化,这种主张似乎与“中庸”思想有着一定的联系,讲究语言的不偏不倚,颇具艺术趣味。

那么,文学语言中的张力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一篇完整的文章是通过无数的语言组合在一起的,所以张力是体现在这些微小的词语,语言中的,在中国的文学中,一系列的修辞手法似乎都能达成这个任务,比如曹植在《七步诗》中就利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就通过拟人的手法描述亲人的互相残杀,这是一种很好的转移语言意义的修辞,同时也体现出了语言的张力,表面意义是豆与豆萁的争斗,内涵就是兄弟之间的互相残杀,这种表达了两种意义的方法就很自然的激发了语言的张
力,夸张的修辞也能彰显一首诗的张力,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是通过夸张的手法来表达表面思想以及暗示的思潮。

在文学中,很多结构手法都能够很好的使文章内含张力,可以说文学语言的张力就是简单的文字蕴含这丰富的意义,这种意义包括表面的含义还有深邃的内涵。

二、文学语言张力的话语蕴藉
文学语言的张力能够扩大一篇文章所能表达的所有内涵,大大的扩展了其所拥有的空间,可以使文章具有多重意义,而这种依靠语言张力而形成的文学形态是有一定的话语蕴藉的。

话语蕴藉是存在于文学话语中的,可以绝对一点来说,话语蕴藉是文学作品中的深刻的含义,这种含义绝对不是表面所体现出来的,它蕴藏在文学语言里面,是语言之中更深层次的含义,读者们仔细的阅读一篇文章,对于文章的理解是从外到内的,慢慢的会发现发现藏在深处的话语蕴藉。

话语蕴藉是如何出现的,如何才能更好的制造出文学中的话语蕴藉呢?首先,整个语境必须是完整的,因果关系成熟,这样才能将需要暗示的意义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并且使之合理。

再有就是必须要从文章的张力点出发,正确的寻找到整篇文章所需要表达的外部和内部意义,这样才能将话语蕴藉掺杂其中,使文学作品表现的完整。

不过,话语蕴藉一定要控制好一个度,过高则会对文章的张力产生冲击,过低则会让人一看就懂,这样就失去了话语蕴藉所想要表达的初衷。

三、结语
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张力与话语蕴藉都是不可或缺的,文学语言的张力可以尽量表现的明显,而话语蕴藉就要达到“隐藏”的状态,但是力量要足够强大,能够体现出想要表达的内涵。

不过一切都是要遵循文学语言的特性,不能过度,两者达到合理的平衡才是最重要的。

在现代文学发展的如此迅速,各种类型的文学语言都已经成熟,那么文学中最为简单的部分,也就是语言的艺术就需要被细致的挖掘,文学容不得瑕疵,张力与话语蕴藉都达到完美才能够使文字变得无懈可击。

[参考文献]
[1]倪志娟. 语言魔力及日常生活文学性的哲学思考.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3).
[2]杨琳. 文学话语的蕴藉及审美效果. 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02).
[3]殷国明. 在艺术的本体建构中追逐诗意——二十世纪语言革新与文学发展关系的探讨. 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 2001(01).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国际中学,湖南长沙 410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