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读书心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心灵自由飞翔

——读《教育就是解放心灵》有感

大方四中 xxx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一书,是作者写给各校校长们的书信集,共72篇。该书作者是克里希那穆提(1895-1986年)是印度的著名哲学家,享誉世界的心灵导师。14岁留学英国,中年以后定居在美国。据说,他童年时对于学校的功课没有多大兴趣,时常喜爱梦想,在看似迷糊的背后,有着惊人的剖析力。学校里的老师完全无法理解这个孩子,都认定他智能不足,时常体罚他。但是他似乎从来没有把这些事放在心上过。他形容自己就像“一个破了很多洞的瓦罐,任何东西进来,很快就会流出去”。也许,儿童时代的经历,让他对于教育有了后来的认识。

在《教育就是解放心灵》一书中,克里希那穆提一再表示:我非常希望通过这些信来传达:学校应该是什么样的,并且告诉教育者,学校不仅要在学业上非常出色,而且要关心对人的全面培养,必须帮助学生和教师自然地绽放。《教育就是解放心灵》其实不是狭义的教育学专著,他所谓的“教育”就是让人的心灵自由绽放,是生命个体的终生成长。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一书中,曾经引起我的共鸣的是很多朴实得贴近生活的话语。例如:“我们已经过于强调考试和成绩了,那不是建立学校的主要目的。”“一旦金钱成为生活中的主导因素,我们的日常生活就会出现失衡。”社会,以及我们所处的文化,要求学生

必须努力获取一份工作,以得到物质上的保障,职业第一,其他一切退而求其次。也就是是说,金钱第一。可人们只靠金钱是无法幸福生活的。9月10号,课上我问学生们:“爸爸妈妈告诉你们,要你们读书是为什么吗?”学生们回答:“他们告诉我们,学习是为了有饭吃。”听了之后我犹豫了一会说:爸爸妈妈没错,吃饭是为了活着,这是作为人要生存的第一要义,不过这点只满足了人的动物本能需求。今天吴老师告诉大家,吃饭是让我们活着,但是我们活着不只为了吃饭。我们读书是为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那就是成为有理想、有追求、有抱负、有品质的人。”

学习活动就是纯粹的观察活动,而这种观察不会被局限在记忆的范围内。学校是一个提供悠闲的场所。学生只有在悠闲的时候才能学习。也就是说,只有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灵魂才自由,学习才能够发生。悠闲意味着心不被占据,只有那时才会有一种学习的状态。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教育不应仅是获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让智慧觉醒,然后让智慧利用知识。而我们的教育主要是为了获取知识,这正是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机械,却不自知的原因。为了收获一颗早熟的稻子,而任意摇晃了整株稻穗。知识是对记忆的培养和有效运用,当知识变得习以为常的时候,它会使头脑僵化,局限和迟钝。知识只是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过程中得到的。它是顺带的收获,而非终极的目标。但此时,我们却把知识当成了目标。知识可能是精巧的,炫目的,实用的,但那不是智慧。智慧可以运用知识。我们学校的功能不应是收割知识,而应是开启智慧,并领悟两者的关系。从教

十几年,在面对一届又一届成绩参差不齐的学生时,我没有泄气,也没有因为成绩不好的学生会拖班级均分而赶净撵走。因为我向学生们传递了我的教育理念:我不敢奢望全班80个学生都考进一中,但我期望学生们离开学校踏进社会时,能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这个教育的信念一直支持着我,使我每个对孩子不离不弃。

学校是学习的地方,不仅是积累知识的地方。理解这一点真的很重要。九(8)班去年的班训是:学习并不是人生的全部。但,既然连人生的一部分——学习也无法征服,还能做什么呢?是的,知识是必要的,不过在生活中它只占了有限的位置。不幸的是,这个有限的知识耗尽了我们全部的生活,使我们没有空间学习。我们是如此地被谋生占据,它消耗了我们思想的全部能量,我们没有更多的时间悠闲学习,生活因此变得机械,几乎毫无意义。因此,教育者应该帮助学生了解悠闲的本质和纯粹的观察,帮助学生拥有一颗不机械的心,从而让谋生不再成为一件痛苦的事情,一个伴随终生的巨大辛劳。在悠闲中致力于善的绽放,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的学校就是为此而存在的。创造新的一代,改变这种完全被谋生所占据的社会结构,是教师的责任。这样的教育就是一种神圣的活动。九(8)班李昭照曾在作文中写过这样的话:数学中学的微积分不能用在你的买菜等的日常生活事务中,但是它决定了你将来要不要去卖菜!这句话强调了知识对于改变人生活的重要性。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中最震撼我的还是书中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哲理性的话题。例如:“在所有的职业当中,教育是最伟大的事业。”“教师的最高职责是面对事实、现在和恐惧。不只是要带来学

术上的优秀,更为重要的是带来学生和他自己心灵的自由。”因为,“教育就是要把心灵从‘自我’的有限能量中解放出来”。

按照克里希那穆提的观点,教育的目的不是给孩子填塞知识,而是在适当的时机唤醒孩子来自灵魂和内在的某些能力,“当理智、情感、身体处于完全的和谐时,心灵就会自然地、不费力地、完美地绽放”。如果能够这样,孩子们应该是越学越精神,越学越有创意,越学越会质疑的。

然而联系到现实生活,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学校大多将教育的重点放在获取知识、技能、竞争力等上面,缺失了让孩子们解放心灵的教育方式。孩子们忙于把师长们灌输的东西塞进大脑,忙于应付各种作业和考试,忙于参加各种竞赛活动,以致没有时间独自冥思或与自己的心灵对话。日积月累,他们的内心得不到安静,心灵被禁锢起来,变得麻木、顺从,不同的孩子甚至变成了同一条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相同产品。

再反思我自己的教学方式。虽然明白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特长,让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突破自我、不断成长,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仍然越俎代庖似地按着自己的主观意愿去引导学生:我组织学生自由畅谈对文学作品的阅读感受,却常会在结束时抛出教参上的观点作为课堂笔记内容;我告诉学生生活的舞台有多大,语文的天地就有多宽广,但在课堂教学中却只是对教材上的30篇文章条分缕析;我提倡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语文,可在课堂上却更多地是让他们埋头记录我所说的结论,直至把书本的空白处记得密密麻麻……

想到这些,真是觉得汗颜。克里希那穆提说教育者要柔弱,“没有自我的中心,就会有非同寻常的力量和美”。意思是教师不仅仅要敏锐感知自己生活中的伤痛、幸福,更要及时感受到学生的一举一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