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不如地利原文及翻译

合集下载

初二语文孟子二章原文及注释

初二语文孟子二章原文及注释

初二语文孟子二章原文及注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而攻之而不胜: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池:护城河。

兵革非不坚利也:武器装备不是不坚硬锐利。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以,凭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固,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威,震慑。

兵革之利,武器装备的锐利,这里意思延伸为武力。

寡助之至:得到的帮助少到了极点。

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注释: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舜原来在历山耕田,三十岁时,被尧起用,后来继承尧的君主之位。

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地、田间。

畎,田间小沟。

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傅说原在傅岩为人筑墙,因以傅为姓,殷王武丁用他为相。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原文及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原文及翻译

【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①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

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③池:即护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

革:皮革,指甲胄。

古代甲胄确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

(5)委:弃。

(6)域民:限制人民。

域,界限.(8)畔:同“叛”。

(9)有:或,要么。

【译文】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

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

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人下的人都会顺从。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原文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原文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原文翻译翻译为: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于他。

1、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原文如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译文: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条件,有利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有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从四面围攻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了有利的天气时令,可是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城墙不是不高啊,护城河不是不深啊,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啊,粮食不是不充足啊,但守城者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地去,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振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于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优势,攻打连内外亲属都反对的寡助之君。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得道多助全文翻译

得道多助全文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文及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孟子二章》词语重点一、古今异义词:1.郭:古义:今义:2.池:古义:今义:3.去:古义:今义:4.亲戚:古义:今义:5.委:古义:今义:6.域:古义:今义:7.是:古义:今义:二、一词多义:(一)虚词:1.之:亲戚畔之三里之城寡助之至2.而:夫环而攻之泉香而酒洌环而攻之而不胜3.于: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死于安乐也4.以:以天下之所顺所以动心忍性(二)实词:1.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恒亡去国怀乡2.拂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三、词类活用:文言文中有一些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可译为“使(让,把)”+宾语+动词(形容词)请照下面例子翻译下列加点的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言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言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文言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尖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它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孟子·公孙丑下》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孟子·公孙丑下》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孟子·公孙丑下》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4·1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①,环而攻之而不胜②。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③,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④,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⑤,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⑥;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①郭:外城。

②环:包围。

③兵:兵器。

革:铠甲。

④委:放弃。

⑤域:界限,限制。

⑥畔:同“叛”。

4·2 孟子将朝王①。

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②,有寒疾,不可以风。

朝将视朝③,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④?”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⑤。

”明曰,出吊于东郭氏。

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曰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⑥:“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忧⑦,不能造朝。

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使数人要于路⑧,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⑨。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

父子主恩,君臣主敬。

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曰:“恶! 是何言也! 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

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

《礼》曰:‘父召,无诺⑩。

’‘君命召,不俟驾(11)。

’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12)。

”曰:“岂谓是与? 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

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

吾何慊乎哉(13)?’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 是或一道也。

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14),德一。

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上学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品简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陷于孤立。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

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作品原文天时1不如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3。

三里之城4,七里之郭5,环6而攻之7而8不胜。

夫9环而10攻之,必有得天时11者矣,然而不胜者,是12天时不如地利也13。

城非不高也14,池15非不深也,兵革16非不坚利17也,米粟18非不多19也,委20而21去22之23,是24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25曰,域26民不以27封疆之界28,固29国30不以山溪31之险32,威33天下不以34兵革35之利。

得道者36多助,失道者37寡38助。

寡助之至39,亲戚畔40之。

多助之41至42,天下顺43之。

以44天下之45所顺,攻亲戚46之所畔,故47君子有48不战,战必胜49矣。

词句注释1.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优势。

3.人和:指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5.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huán):包围。

7.之:代这座城8.而:连词表转折。

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递进。

11.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12.是:这。

13.也:表判断语气,“是”。

14.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非:不是。

15.池:护城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拼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拼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拼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拼音如下:天ti ān 时sh í不b ù如r ú地d ì利l ì,地d ì利l ì不b ù如r ú人r én 和h é。

三s ān 里l ǐ之zh ī城ch én ɡ,七q ī里l ǐ之zh ī郭ɡu ō,环hu án 而ér 攻ɡōn ɡ之zh ī而ér 不b ú胜sh èn ɡ。

夫f ū环hu án 而ér 攻ɡōn ɡ之zh ī,必b ì有y ǒu 得d é天ti ān 时sh í者zh ě矣y ǐ,然r án 而ér 不b ù胜sh èn ɡ者zh ě,是sh ì天ti ān 时sh í不b ù如r ú地d ì利l ì也y ě。

城ch én ɡ非f ēi 不b ù高ɡāo 也y ě,池ch í非f ēi 不b ù深sh ēn 也y ě,兵b īn ɡ革ɡé非f ēi 不b ù坚ji ān 利l ì也y ě,米m ǐ粟s ù非f ēi 不b ù多du ō也y ě,委w ěi 而ér 去q ù之zh ī,是sh ì地d ì利l ì不b ù如r ú人r én 和h é也y ě。

故ɡù曰yu ē,域y ù民m ín 不b ù以y ǐ封f ēn ɡ疆ji ān ɡ之zh ī界ji è,固ɡù国ɡu ó不b ù以y ǐ山sh ān 溪x ī之zh ī险xi ǎn ,威w ēi 天ti ān 下xi à不b ù以y ǐ兵b īn ɡ革ɡé之zh ī利l ì。

天时不如地利原文及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原文及翻译

精心整理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团结(重要)。

周围三里的城,七里高的城墙,(敌人)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敌人既然)围起来攻。

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不如地利文言文对译: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孟子说:“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文:周围三里的城,七里的外墙,(敌人)包围攻打(它)却不能够胜利。

(敌人能)包围它并且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但是却没有胜利,这是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士兵们的)兵器和盔甲不是不坚固锐利,粮食不是不充足;守城的士兵们抛弃了城池离开了它,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得人心、上下团结。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所以说:限制百姓不用划定的边疆界线,巩固国防不用山河的险要,在天下建立威信不依靠兵器和盔甲的锐利坚固。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得治国之道,能够施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会有很多,失治国之道,不能够施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很少。

支持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亲外戚都会背叛他;支持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百姓都会服从他。

用全天下人都顺从的条件去攻打连族内族外的亲戚都背叛他的人。

所以得道的君子有不战之时,若进行战争,就必定是胜利的了。

”全文赏析:本章从天气时令、地理形势、人心背向等方面分析了决定战争胜负的诸多因素,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断,反映了孟子把“人和”看作是决定战争胜负诸因素中的关键所在,显示了他对人的因素的特别重视。

在孟子所处的时代,能有这样的认识,应当说是了不起的。

不过也应当看到,“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而在一定的条件下,其重要位置的主次先后也会发生变化。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运,然而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的原因。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是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的原因。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这一点,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三章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国,被魔戒攻击时所向披靡。

夫攻之,则天时,不胜则地利。

城不太高,塘不太深,军不太利,米不太多,不如人与和平。

所以说:疆域之民不取边疆之边,社稷不取山川之险,天下之利不取战争之利。

得道者助多,失道者助少。

帮助少的时候,亲戚会在一旁;多帮忙,天下太平。

占尽天下之利而攻亲,君子不战而胜。

富贵不能淫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亩,傅说于盘间楼,胶于鱼盐,关彝一世于秀才,孙帅于海,百里于市。

所以天降大任,人必先苦其心志,苦其筋骨,饿其身,空其身,乱其行。

因此,耐心让他们受益匪浅。

人是不变的,然后才能变;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色签,音发,然后隐喻。

一个国家,如果国内没有大臣和足以辅
佐国王的贤士,往往会有邻国覆灭而外国不与之匹敌的危险和来自国外的祸患。

然后我知道,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初二语文《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初二语文《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初二语文《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初二语文《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川的险阻,威慑天下不能凭借武力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自己的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自己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施行“仁政”的)的君主不战则已,战斗就一定能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译文及赏析—中考必修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先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注释: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人和:指得人心,上下团结。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huán):围。

之:代这座城而:连词表转折。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而:连词表递进。

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天时不如地利及译文

天时不如地利及译文

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孟子说:“拥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拥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拥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上下团结的人心。


周围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他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他,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中的天气时令比不上
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队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得到民心的人,帮助它的人会很多;失掉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很少。

支持他的人少到极点的时候,连族内外的亲属都会背叛他;支持他的人多到几极点的时候,天下人都会服从他。

(拥有民心的统治者)凭借天下的归顺,去攻打族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的统治者)。

(正因为这样)所以拥有民心的统治者有不打仗的时候,(如果)打仗就一定获胜啊!。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中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全面的积累。

古诗文的翻译也是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这个语意的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的内容,欢迎阅读,内容仅供参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初中文言文阅读】《天时不如地利》阅读答案及翻译

【初中文言文阅读】《天时不如地利》阅读答案及翻译

【初中文言文阅读】《天时不如地利》阅读答案及翻译天时不如地利【理解课文】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孟子说: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原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天时不如地利【理解课文】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孟子说:“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原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譬如一座内城三里、外城七里的城邑,敌人包围攻打却不能取胜。

原文: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敌人围攻一定是选择得天时的时日了;可是没有胜利,这说明得天时不如得地利。

原文: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城墙筑得不是不高,护城河挖得不是不深,兵器和铠甲不是不锐利坚固,粮食不是不多;可是(当敌人进犯时)弃城逃跑,这说明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原文: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限制人民不必靠国家的疆界,巩固国防不必凭山河的险峻,威服天下不必恃武力的强大(兵器和铠甲的锐利坚固)。

原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得到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多,失去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少。

原文: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内亲外戚也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都归顺他。

原文: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让天下都归顺他的人,攻打连内亲外戚也背叛他的人,所以得道的人要么不打仗,要打仗一定会胜利的。

【课文结构】本文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第1句),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层次,(第2-4句),列举两个事例,从攻守两方面分别论证分论点。

第三层次,(第5-8句),进一步论述“人和”的重要性,得出论断,点明主旨。

【课文分析】《天时不如地利》一文观点鲜明,结构严谨,很有气势。

人和课文翻译

人和课文翻译

人和课文翻译人和课文翻译孟子在极大地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人和课文翻译相关资料,欢迎阅读!1、【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①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

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③池:即护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

革:皮革,指甲胄。

古代甲胄确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

(5)委:弃。

(6)域民:限制人民。

域,界限.(8)畔:同“叛”。

(9)有:或,要么。

【译文】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

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团结(重要)。

周围三里的城,七里高的城墙,(敌人)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敌人既然)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有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的条件;但是还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形。

(守城的)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不是不锐利,装备盔甲不是不坚固,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抛弃城池离开了它,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限制百姓的流动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界线,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要,在天下建立威信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坚固锐利。

能够实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能够实行仁政的君主,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达到极点,(连)族内族外(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达到极点,天下的人都会服从他。

凭借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被族内族外背叛的人。

所以得道的君子有不去打仗就罢了,若进行战争,则必定胜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