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的诗意栖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陶渊明的诗意栖居
在陶渊明的诗意栖居里,有酒,有田园,有“一士长独醉”的忘我放澹,也有“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的自然畅怀。
他在《归园田居》中道出自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狷介冲默的本真状态,也在《归去来兮辞》中寄托自己“饮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的随缘自适的渴望。陶渊明的精神内涵便是自然,本源的率真情怀栖居于自我想象中的简朴与浪漫的诗意田园,尽管这样的田园里可以“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但对他而言,只要内心获得自由,放逸之志,便足矣。这也就意味着处在东晋十六国乱世当中的陶渊明难以入世为官,况且他自己也没有政治抱负与政治才华,出任江州祭酒与彭泽县令等官职的原因也大都因为生活窘迫。“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道路迥且长,风波阻中途。此行谁使然?似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少许便有馀。恐此非名计,息驾归闲居。”为官数载并未见得什么政绩,倒是加剧出仕与入仕之间的游疑与徘徊。对于崇尚老庄式生存观念的陶渊明而言,自我的感觉,自我与自然的体验式关系先于,大于人与政治的适应关系,这种感知力促使陶渊明的每一次入仕途中都怀着对田园的眷恋。与受到政治压力的“竹林七贤”不同,陶渊明对田园栖居的自觉选择,对自然生活的由衷向往是源于他清醒地认识到这样一种清幽,质朴的诗意在现实中亲切、真实地存在。
一方面是“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式的渴望归隐,一方面又是对自己“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的精神劝诫,在这种常常会因为触景生情而产生的矛盾心理中,陶渊明编制出一个理想中的桃花源梦境。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陶渊明生当乱世,眼见所谓的典章制度途足以扰民,而农业国家的命脉还是系于耕作,人生真正的乐趣也在桑麻闲话,樽酒消愁,所以寄怀于桃花源那样一个淳朴的乌托邦。”回到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下,回到最淳朴,最简单的生活环境,与世无争,饮酒为欢。俗世之人不明白这样纵姿散诞的人生态度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只是站在陶渊明的诗意生活之外,仰视他在自己理想中的境界里达到世人不可及的高度。亦有历代文人骚客效仿陶渊明的避世退隐,却大都在官场失意,仕途不顺,壮志难酬的消极心理下去寻求山水田园中的自然净土来荡涤胸怀,洗
脱凡尘。辛弃疾戎马一生,曾“破敌金城”,决胜疆场,“气吞万里如虎”,曾豪情壮志,“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待到晚年,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的狭义之气一再受挫,报国无门,军国大事难以掌管,只好“管竹管山管水”,饮酒赋诗。英雄迟暮,经历动荡时局,坎坷一生,最终还是在陶渊明的诗意栖居中找到心灵的寄托。在中国古代千年的农耕背景下,陶渊明的理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士人在自然与名教,田园与市井之间进退游离,成为文学界中令人瞩目神往的归宿。
陶渊明身罹贫苦困厄,却不拘于身形之役,素心示人,亲近自然。通过放浪形骸,躬耕陇亩,为自己营造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桃花源,也为后人留下一个可以望见悠悠南山,听闲谷鸣呕的田园牧歌式桃源情结。
中南大学地信院
资源勘查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