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复习+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一轮复习
针对性训练
1.(2023·海南省·月考试卷)1890年7月诞生的《谢尔曼法》,是世界上第一部现代
反垄断法,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授权联邦政府控制、干预经济的法案。1911年,最
高法院依据此法案判决美国最大的石油供应商标准石油公司违法,公司被解散分拆成
34个独立的公司。这表明美国( )
A.不再奉行自由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的手段,而不是实质,故D错误。
3.(2022·湖北省·模拟题)“这个计划是个大胆的计划,它标志着里根 政府同罗斯福新政以来历届政府的经济思想和政策实行了根本的决裂, 对美国未来的经济、政治生活和人民的福利,将带来深远的影响。”这 一计划导致美国( ) A. 发展成为高福利国家 B. 小政府少税收少开支 C. 国有经济进一步壮大 D. 知识经济的快速兴起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它标志着里根政府同罗斯福新政以来历届政府的经济 思想和政策实行了根本的决裂”,可知这是指里根政府不再用凯恩斯政 策去解决经济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里根政府采用了供给学派的主张, 主张减少支出,减少税收、通货紧缩等来解决问题,B项正确;里根政府 的政策会减少福利支出,排除A项;里根政府的政策是减少政府的干预, 排除C项;知识经济是90年代兴起的,排除D项。
5.戈尔巴乔夫对社会主义的新看法:彻底放弃苏联模式,急于求成的激进 改革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新思 维”,这一指导思想偏离了科学社会主义;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 政命令,但是缺乏坚强的领导和配套措施。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6.毛泽东的主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逐渐由新 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1958年,过分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 7.邓小平的实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进行改革开放,探索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理论,指出改革的本质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市场和计划都 是发展经济的手段,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取得了巨大成就。
第十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40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课件人民版
(2)工业: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采取租让制和租借制
国家资本主义 的形式,实行 5 ______________ 。
(3)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按劳取酬 (4)分配:废除实物配给制,实行 6 ___________ 的工资制。
3.作用
工业化 (1)使苏俄经济走出了困境, 为实现 7 ________ 打下了基础。
(2)1925 年,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 (3)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பைடு நூலகம்
三、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表现
重工业 (1)社会主义工业化:优先发展 8 ________ ,迅速增强经济
实力和国防力量。 (2)农业集体化: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 (3) 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 9
第一 国,工业产量跃居欧洲 11 ________ 、世界第二。
(3)建立了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
4.评价 (1)积极 ①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两个五年计划使苏 联成为工业化强国。 ②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新型工业 化模式。 ③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考点40 式”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 发动叛乱。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背景 (1)国际:帝国主义对俄国进行武装干涉。 (2)国内:被推翻的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旧政权,不断 发动叛乱。
计划经济 ____________ 。
2.特点
行政命令 (1)经济方面: 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用 10 __________
高考历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之 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之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一、选择题1.(2019·云南楚雄五校联考)下表反映了1913~1938年美国汽车产量变化,下列对1933年数据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B.厂家生产能力下降C.政府限制汽车生产D.汽车销售价格上涨[解析]根据题干关键时间“1933年”,再结合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相关史实,经济危机发生后,物价上涨,货币贬值,人们的购买力低下,导致了消费市场的低迷,A项正确;B、C、D三项不合史实。
2.(2019·山东师大附中)据统计,在1913~1938年的25年间,世界工业生产量增长了83%,但是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年增长率为0.7%。
这表明(B)A.经济危机并没对世界工业造成很大破坏B.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C.凯恩斯主义的盛行推动了世界工业的发展D.国际关系持续恶化影响了世界贸易发展[解析]1929年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工业造成很大破坏,故A错误;材料“世界贸易量只增长了3%”说明各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阻碍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故B正确;凯恩斯主义与世界工业的发展之间不是因果关系,故C错误;1913~1938年国际关系并不是持续恶化的,也有缓和与稳定时期,故D错误。
故选B。
3.(2019·安徽皖江名校联盟)《美国百科全书》认为:罗斯福是讲究随机应变和实用主义的,他是和大商业农场主和大企业合作的,而不是与之对抗的。
罗斯福这样做主要是解决大危机中的(B)A.金融行业风险B.生产相对过剩C.百姓流离失所D.严重滞胀问题[解析]根据“他是和大商业农场主和大企业合作的”可知罗斯福这样做并不是为了解决金融行业的风险,故排除A项;罗斯福与大商业农场主和大企业合作能够有效的调节工农业生产,从而解决生产相对过剩的问题,故选B项;解决百姓流离失所问题的是罗斯福的社会保障措施,故排除C项;经济大危机期间美国没有出现经济滞胀问题,故排除D项。
(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第48课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课件
第48课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
1 2
理知识体系 明课时精要 重时空观念 记主要史实
目录
contents
3 4
研史料实证 通历史解释
秉唯物史观 树家国情怀 贯通学与考 知能大提升
5 6
课时检测·过关练
01
理知识体系 明课时精要
十月革命后,严峻的国内外局势促使苏维埃政权推行战时 共产主义政策,以集中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保障军事上的胜 利。国内战争结束后,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历 史的必然,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 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并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斯大林模式 使苏联有可能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进行社会主义建 设,一度推动了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从长远来看,该体 制日益僵化,使经济发展逐渐失去活力。
3.特点
重工业 ,推行农业集体化运动,并实行单 优先发展_______
经济
一的公有制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高度集权,权力高度集中于党的最高领导机构,党政 政治 民主法制 被忽视,缺少群众监督 不分,个人专权;_________
思想
个人崇拜 之风盛行,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 _________
11
第十一单元
20世纪世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创新
把握 历主义建设
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主旨概览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苏联俄 先后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和斯大林模式等探索 历程。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 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及斯大林体制而收效甚微。 戈尔巴乔夫改革则 因方向性错误而导致苏联解体。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世界性的大危机, 它极大地破坏了资本主义世界的物质财富, 使世界经济秩序陷入 混乱状态,并导致了政治危机。以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资本主义 国家开始调整经济政策,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这种调整的实 质是资本主义的自我扬弃,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专题归纳(guīnà) 知识整 合
第七页,共39页。
一、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1)实行过程 ①产生于 19 世纪末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 ②20 世纪 30 年代经济大危机时得到强化。 ③“二战”后普遍流行于资本主义世界。
第八页,共39页。
(2)主要表现 ①国有企业发展。这些国有企业一般都是投资高、利润低, 风险较大的行业或部门。 ②国家开支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升高,很多国家的财政开支 占国民经济总值的一半以上。 ③实行中央银行国有化。加强中央银行对国家金融的干预和 调节。 ④加强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节作用,即加强计划。
第十八页,共39页。
第十九页,共39页。
(1)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或希望通过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根源:生产关 系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苏俄是一个小 规范 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解答 (2)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货币、市场来建设 社会主义。 (3)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或市场和政府的 作用同时发挥)
第十一页,共39页。
二、世界历史上三大发展模式的比较
模式 西方模式
斯大林模式
内容
(英国)
中国模式
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 生产资料公有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
所有制 私有制
制
种所有制成分并存
工业化道 先轻工业 优先发展重工
农、轻、重协调发展
路 后重工业
业
资本主义
农业制度
集体化农庄
大农场
家庭承包责任制
第十二页,共39页。
第三十一页,共39页。
(2)当今,随着世界经济联系进一步密切,经济危机不仅会影 响资本主义国家,也会影响到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一些新经济体, 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往往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面临更大的困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35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
5.斯大林体制是指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吗? 试 答
提示:否。斯大林体制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不 能将它简单地理解为只是一种经济体制。
6.“斯大林模式”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吗? 试 答
提示:否。“斯大林模式”所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 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 探索和创新,对世界尤其是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产生重大 影响,但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
3.试图示新经济政策。 试 答
提示:
4.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有 哪些? 试 答
提示: (1) 从根本上讲新经济政策取代 “ 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是由苏俄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2)“ 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在捍卫新政权方面功不可 没,但政策本身存在严重的弊端。所以为了从根本上巩固 无产阶级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就必须取消 “战 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
三、“斯大林模式”
3.评价
[拨云见日 想一想] 1.试图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试 答 提示:
2.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使苏俄经济又恢复到资本主义时 代了吗? 试 答
提示:否。新经济政策在一定程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 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是在国有经济占主体的 前提下进行的,也是在苏维埃领导下,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 时代。
2.影响 (1)这一模式在工业化初期和战争时期以及在经济恢复 时期曾发挥了巨大作用,使苏联成为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2)它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 模式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创新, 对二战后建立 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产生了深刻影响, 促进了这些国家国民 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形成了同资本主义阵营相抗衡的社会主 义阵营。
高考历史总复习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36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课件
报告二 名校备考方案研究
1 从生产消费矛盾、社会矛盾等角度理解 1929 年经济危 机爆发的背景和影响
*理解 1929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背景及对整个 资本主义世界产生的巨大影响。这部分内容结合图表考查的情 况较多,注意识图能力和所学知识的结合。
a.从贫富差距大、消费不足等角度理解经济危机爆发的背 景
3.主要内容
措施
具体内容
整顿财政 恢复银行信用;实行美元贬值;扩大联邦储备 金融体系 委员会的权力;管制证券业
政府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 复兴工业 《__全__国__工__业__复__兴__法____》,制定各行业的公平
经营章程
调整农业 成立农业调整署,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 社会救济 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推行“__以__工__代__赈____”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 b.从对美国、对世界等角度理解经济危机产生的影响
3.(2014 全国Ⅱ)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 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 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C )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希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可
·蓝鹰标记上的蓝鹰一只脚踩的是齿轮,一只脚踩的是闪 电,实则代表了工业和能源,寓意罗斯福新政振兴美国经济, 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政策。
·几周后,有 250 万雇主与政府签署了法规,他们给自己的 产品标上蓝鹰,以示守法。《时代》周刊在每期上也印上蓝鹰, 以体现美国人民对“新政”的拥护。
6.(2014 福建文综)根据罗斯福总统的建议,国会授权政府 设立工程振兴局,并拨款用于重新造林,修建住宅和兴办教育 等,到 1943 年该局共花费了 110 亿美元用于种类繁多的兴建项 目。这表明罗斯福希望( A )
13专题十三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峡山二中2012年高考二轮专题 复习学案十三 2012-5-7专题十三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必修二 14、15、16、17)课标与考纲主干知识整合专题导航本专题主要叙述罗斯福新政及其影响和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变化情况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1.1929-1933年经济危机是从美国开始的,迅速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是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危害最大、影响最深的一场危机,它沉重打击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也恶化了国际关系。
这次大危机是生产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发展的结果,也是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潜在经济危机和自由放任政策恶性发展的产物。
2.为摆脱危机,各国统治阶级采取了不同的对策。
1932年罗斯福当选美国总统,开始推行新政,通过国家干预来减缓和摆脱危机的做法,对美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此,垄断资本主义统治方法开始步入新的时期。
3.二战后的半个世纪内,美国历届政府在不同经济理论指导下采取和实施了不同的经济政策,推动了经济持续增长,使美国发展成为垄断资本主义高度发达的国家。
西欧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和日本,在战后的经济重建和发展中所进行的改革各具特色。
无论是英国的自由市场经济、法国的混合经济、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还是日本的政府主导型经济模式的建立,都反映出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和新发展。
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的生存和发展,国家的宏观调控和干预,已不可逆转地成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所不可或缺的内在机制之一。
4.苏联社会主义经验与教训,要把握四个阶段,即列宁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复习建议1.在复习中把握两条线索:一是“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资本主义新变化”,在掌握考点的前提下,广泛联系,深入分析历史现象。
如从经济大危机和罗斯福新政中认识正确处理生产与消费、投资与需求的关系的重要性,联系当今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现实情况,关注西方社会福利制度对我们的启示。
高考历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32讲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40
1.高频考点:本考点中1929~1933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和二战 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均有涉及,但最近两年二战后资本主 义新变化考查较多。 2.教材空白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变化。 3.备考策略:(1)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重大发展,适应 了生产社会化的趋势,很多高考试题站在这一角度,要求考生联系 自由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混合经济等经济政策,整理资本主义 经济政策的发展史。(2)通过罗斯福新政与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 式的比较,认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不同的经济模式的异同, 另需注意罗斯福新政与中国改革的联系。(3)近几年战后资本主义 国家的经济改革考查较多。要特别关注凯恩斯主义的失灵、福利 制度、新经济的发展。
8.4% 50% 300万
1/3 2/3 3 000多万
材料二 “是胡佛政府建立了浩大的公共工程,让人们有活干;于是胡佛建立了 重组金融公司,把钱贷给处于财务困难的私人企业和银行;也正是胡佛在经营政 府时,不怕出现最大规模的预算赤字。”1930年5月,胡佛批准了霍利—斯穆特 法,大幅度提高887种商品的关税,1931年底对25个国家采取报复性措施。
2.“新经济”的兴起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 (1)产业结构进一步高级化,由资本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以信息产业为中 心的“新经济”取代汽车、钢铁等传统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2)信息技术向其他产业部门渗透,改变了传统的信息获取和传递方式以及经营 方式,带动了传统产业的信息化和高技术化,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3)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彻底改变了传统的服务业的运作方式,电子商务、电 子银行等新型服务方式不断涌现,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快捷地获取所需的知识信 息,完成商业有关活动。 (4)在就业人口中从事知识产业的人数急剧增加,体力劳动者人数锐减。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九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35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
第九页,共25页。
5.[2018·山东滨州模拟]1926 年春,食品价格上涨,工 人平均实际工资下降,引起了工人的不满,城市的失业问 题也相当尖锐,导致了党内的激烈争论;1927 年底到 1928 年春,发生收购危机,这一危机到 1929 年更趋严重。这说 明新经济政策( )
A.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 B.在矛盾中运行和实施 C.改变了社会意识形态 D.加剧了国家政权颠覆
第六页,共25页。
解析 据材料“苏俄(联)政府与外国企业签订的租让 合 同 …… 实 际 履 行 的 很 少 …… 只 占 全 国 工 业 总 产 值 的 0.6%”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实行后,由于意 识形态的矛盾依然尖锐,新经济政策并未得到有效贯彻,因 此租让给外资的企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值的比重很小,故 D 项正确。当时已经实行新经济政策,故 A 项错误;当时战 争已经结束,故 B 项错误;新经济政策适应了苏俄(联)的国 情,故 C 项错误。
A.采用计划经济体制 B.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取消新经济政策
第十二页,共25页。
解析 开始采用计划经济体制是在 20 世纪 30 年代,故 A 项错误;“排斥市场和价值规律的作用”是“战时共产主 义”政策和“斯大林模式”,1925 年时“战时共产主义” 政策已被取消,“斯大林模式”形成于 20 世纪 30 年代,故 B 项错误;材料“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燃料、金 属等等),就是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发展本国的机器制造 业”说明优先发展重工业,故 C 项正确;取消新经济政策 是在 20 世纪 20 年代末,故 D 项错误。
专题十二 20世纪现代化模式的探索——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经济 表现
艺术
科学
核心整合
归纳知识
整合视角
一、俄国十月革命与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 (1)背景 ①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水平落后,沙皇专制统治,社会矛盾尖锐。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了俄国社会的矛盾。 ③无产阶级有成熟的政党领导;贫苦大众成为革命的同盟军。 (2)经过 ①二月革命:1917年3月爆发,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出现工人士 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②《四月提纲》: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 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争取以和平方式取得政权。 ③‚七月流血‛事件: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布尔什维克 党决定进行武装起义。 ④十月革命: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推 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①背景:国内反动派叛乱,国外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为集中全国力量,战 胜敌人。 ②内容:实行余粮收集制;全面推行工业企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强 制劳动。 ③评价:最大限度集中了全国的力量取得战争胜利,保存了苏维埃新政 权,但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2)新经济政策 ①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②内容: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部分恢复和发展私营经济;恢复货币 流通和商品交换;实行按劳分配。 ③特点: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④评价: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找到了一条向 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大一轮总复习 课时作业33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含解析)-人教版高三
第十一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时作业33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20·某某一中高三月考)1920年,苏俄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下设有52个总管理局,直接管理下属各工厂的原料、生产、产品调拨等经济活动。
苏俄此举的直接目的是( A ) A.适应国内战争对工业品的需要B.探索符合国情的工业建设模式C.满足国内民众改善生活的要求D.争取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解析:根据材料中的“1920年”“苏俄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直接管理下属各工厂的原料、生产、产品调拨等经济活动”可以看出,苏俄实行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结合所学知识,在面临内忧外患的情形下,苏俄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是为了适应国内战争对工业品的需要,故C项错误,A项正确;斯大林开始探索工业化建设模式,B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共产主义政策的直接目的是满足战争需要,D项是长期目标,排除。
2.(2020·某某高三月考)在某一阶段,列宁认为苏俄执行的粮食政策是“真正社会主义的收购粮食的道路”,这一政策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第一阶段同维护商品生产的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各种企图进行的斗争”。
由此可见( A )A.列宁将商品生产与交换视为社会主义的对立物B.苏俄尝试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C.苏俄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恢复破败的国民经济D.列宁认识到用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的必要性解析:根据“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第一阶段同维护商品生产的农民和小资产阶级各种企图进行的斗争”可知,列宁反对商品经济和私营经济,结合所学可知,这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将商品生产与交换视为社会主义的对立物,故A正确;新经济政策的实质是国家资本主义,允许私营经济发展并恢复商品贸易,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苏俄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保障战争的胜利,C错误;D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
第20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调整
单元概述,十月革命胜利后,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确立斯大林体制)的成就的不足列改革致苏联的解体单元复习策略1.第一条线索即十月革命后至1991年苏联解体前其经济政策的演变。
注意三个重点:一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二是斯大林模式的确立以及评价,三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历程。
2.第二条线索包括罗斯福新政前的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后的资本主义新变化。
第 20 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调整课程标准1、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评价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政治改革、经济改革与结果),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
: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自由贸易律,触犯了广大农民和工人的根本利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1921年(重点),①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改革重点是在农业;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改革重点是在工业但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说明社会主义改革将是一个复杂、艰巨、曲折的过程1、1922年,农民契诃夫在完成了固定粮食税之后,把剩余粮食运到苏俄境内的一个集市上出售,结果应是A、管理人员增加了他的税额B、他被处以罚款C、他只能售出其中一部分D、行为合法,没有人干预2.(2011年3月江门市一模22题)“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应当……。
”以上材料是关于俄国的一项经济政策的部分内容,材料中的“……”部分,最恰当的应是()A.实行余粮收集制B.实行粮食税C.建立集体农庄D.实行义务交售制3.(2011年1月湛江市高三模拟11题)西方史学家认为:“(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在大多数西方人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值得仿效的社会主义乐园。
”下列史实能支撑这一观点的是()A.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B.注重市场的调节作用C.重视消费品生产D.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4.(2009年高考广东高考)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
高三历史 模块三 信息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 专题十二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件
[看高考怎么考]
1.(2012·广东高考)罗斯福新政时期美国政府鼓励的行为有( A.资本家改善工人待遇 B.外国人到美国就业 )
C.老百姓把钱存在家里
解析:选 A
D.农场主扩大生产规模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罗斯福新政的内容。
罗斯福新政主要解决经济发展问题,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改善工人待遇,A项正确,B项错误;新政令银行暂时休业整顿,
3.新的起点
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把美国 的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迅速推向美国式的、非法西斯式的国家垄 断资本主义。这正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 反作用的具体体现。
4.新的模式
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二战后被 一些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借鉴和继承,促使二战后资本主义发 展出现新变化,进入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代”。
[谋定高考快行动]
近几年高考侧重于对罗斯福新政和战后资本主义
常考点
的新变化的考查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的内容和
预测点
影响仍有较大的命题空间
1.下面是讽刺胡佛总统的漫画,图中胡佛手忙脚乱地照顾 “关税”“水灾”“商业萧条”几个哇哇大哭的婴儿,而 代表民主党的驴子则在一旁叫卖着关于“美好的过去”的 歌曲。胡佛之所以手忙脚乱是因为 ( )
【史论必记】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运行机制的调整,
以罗斯福新政为中心,分成新政前的自由放任,新政时期 的国家干预,新政后的资本主义新变化三个阶段。从罗斯 福新政开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经济的手段一是市场 的调节,二是政府的干预。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的差异仅
仅是程度上的不同。
一、向社会主义过渡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
高中历史:罗斯福新政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启示:重视农业,关注民生
高中历史:罗斯福新政和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启示:重视农业,关注民生重农、民生、和谐问题是近年来持续关注的社会热点话题。
罗斯福新政、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涉及的农业政策与举措、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措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福利国家”的建立、苏联解决民生问题的探索与失误等,都体现了国家追求公平、公正、正义的社会目标,达到国家稳定、造福民众的目的。
高考命题中,与这一热点相关的古今中外历史上有关发展农业改善民生的历史举措和政策、民生与和谐思想等必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1.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1)罗斯福新政“以工代赈”。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福利国家”的建立等。
2.社会主义苏联的经济政策(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引发危机。
(2)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自由贸易,使劳动者获得了一定的生产、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3)斯大林模式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较大的启示。
3.苏联的经济改革与挫折(1)赫鲁晓夫改革:领域——农业、工业,以农业为突破口。
评价:开创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先河,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改革以失败告终。
(2)勃列日涅夫改革:领域——政治、经济,工业改革为重点。
评价:前期取得一定成效,但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最终失败。
(3)戈尔巴乔夫改革:领域——政治、经济,从经济领域转向政治领域。
评价: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效,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4)苏联经济改革的结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改革把苏联搞“死”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搞“垮”了。
4.(对接高考)高考命题主要着眼于辩证地评价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苏联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对中国当前的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019版高考历史人教版(全国)一轮复习精选提分练(含2018最新模拟题):十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Word版含答案
十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
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蓝、黑色字迹的钢笔或圆珠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学号填写在相应位置上。
3.本次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4.请在密封线内作答,保持试卷整洁完整。
第Ⅰ卷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2017·佛山二模,34)1929~1933年期间,胡佛内阁财长梅隆指责苏联以低于成本价格在美国市场出售火柴,损害了美国的火柴制造业。
农业部长海德向报界发表谈话时说:“苏联的小麦倾销导致美国农民的贫困。
”这反映了()A.意识形态阻碍了美苏经济交往B.苏联的自由贸易给美国带来灾难C.美国对经济危机缺乏深层反思D.美国把国内失业归因于苏联政府2.(2017·青岛二模,34)1929年开始的经济危机使各国之间货币战、贸易战和关税战愈演愈烈,几年间先后有40个国家实行外汇管制,56个国家实行货币贬值,76个国家提高关税。
这体现出()A.重商主义盛行使世界市场发展B.凯恩斯倡导国家大力干预经济C.自由主义盛行,经济缺乏国际规则D.经济危机导致各国出现了政治危机3.(2017·河南六市二模,34)以下为1927~1930年美国社会离婚率统计表,这表明()A.B.自由主义思潮影响美国家庭稳定C.经济水平与家庭稳定程度正相关D.家庭稳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较大4.(2017·安徽江南十校二模,34)《强国之鉴》把美国的崛起归纳为五个台阶,即奠基与立国(1607~1789)、扩张与起飞(1789~1865)、重建与发达(1865~1930)、危机与调整(1930~1945)、称霸与冷战(1945~1990)其中,第四台阶美国崛起的最主要原因是()A.生产关系的调整B.科技革命的推动C.政治制度的创新D.侵略战争的刺激5.(2018·江西高三调研,34)到1942年前,美国先后有200多万青年在民间资源保护机构中工作过,他们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效果明显。
2022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模块2 经济成长历程 第9单元 第28课时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与罗斯福
(1)美、 英、法等国 缩小“福利 国家”规模, 发展高新技 术产业,第 三产业发展 起来 (2)戈尔巴 乔夫改革, 背离了社会 主义方向, 最终导致苏 联解体
(1)美国的“新经 济”是一种以知 识经济为基础、 以信息技术为主 导的新的经济形 态;“新经济”时 代,美国经济出 现持续增长 (2)区域集团化 和经济全球化建 设加快
解题
1929~1933年美国处于经济大危机时期。危机之下
思路
商品大量滞销,题干材料中“廉价午餐数量猛增”“
审选项 找答案
穿着整洁西装的商贩在街头兜售苹果”正是经济危 机加深的体现,故A项正确;经济危机时期社会矛盾 逐渐激化,而不是缓和,排除B项;罗斯福新政是从
1933年开始的,排除C项;福利制度在第二次世界大
一次领到工资后争先恐后地跑到商店,用自己赚到的钱购物。
——摘编自《经济危机的国家疗法》
解读 材料注意以省略号分层,材料中两个省略号将信息分为三
层,分别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措施、结果和影响。①处信息表明罗
斯福放弃自由放任主义,实施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②处信息表明
实行以工代赈,缓解了民生困难,有利于国家的长远发展。
式”促进了苏
联工业化,但
也存在不少
弊端
(1)国家垄 断资本主 义得到发 展,是资本 主义经济 发展的“黄 金时代” (2)赫鲁晓 夫改革,未 能彻底打 破“斯大林 模式”的束 缚
(1)美国和西 欧国家经济 出现“滞胀” 现象,各国立 即进行政策 调整,发展 “混合经 济”,“福利国 家”发展受挫 但仍继续发 展 (2)勃列日涅 夫改革,以失 败告终
工 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防止 业 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2018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四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第35讲从“战时共产主义政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项目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背景
国内战争、物资匮乏
为战胜国内外敌人,巩固新生
目的 的苏维埃政权,实现向共产主
义的直接过渡
新经济政策 内战结束、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 为了迅速恢复被战争破坏的经 济,巩固工农联盟,以摆脱严重 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项目 农业
主 工业 要
精准高考
历史
人教版
必修二
第四单元 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 的调整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35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1
目标定位
2 主干梳理
3 史论要旨
4
考点探究
5
真题研析
6
复习练案
目标定位
明确考向
把握主线
(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向新 义模式的确立。列宁时期, 标准 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 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
(2)消极: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二、新经济政策
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 的__经__济__和__政__治_____危机。
2.内容 (1)农业:以__粮__食__税____代替余粮收集制,税后余粮由自己支配。 (2)工业:解除对大部分小型企业和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 小企业;个别企业以__租__让____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 (3)商业:恢复_货__币__流__通___和商品交换。 (4)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
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 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 法和方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一、选择题1.(2019湖南长郡中学联考)1920年,苏俄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下设有52个总管理局,分别直接管理下属各工厂的原料、生产、产品调拨等经济活动。
苏俄此举主要是为了()A.适应国内战争对工业品的需要B.探索符合国情的工业建设模式C.满足国内民众改善生活的要求D.争取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答案:A解析:1918年,苏俄国内战争爆发,为了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战胜敌人,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题干材料中的做法适应了国内战争对工业品的需要,故A项正确,B项错误;“满足国内民众改善生活的要求”不符合国内战争时期的史实,故C项错误;“争取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是新经济政策,故D项错误。
2.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秩序+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社会主义。
这表明()A.列宁突破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传统理论B.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进步因素建设社会主义C.列宁已经认识到计划和市场的本质D.列宁意识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材料信息表明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苏维埃政权与资本主义的进步因素相结合,B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没有涉及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且当时苏维埃政权仍坚持公有制,并未突破传统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A项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排除C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D项。
3.(2019浙江五校联考)列宁认为:“既然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该认识在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提出B.当时正面临协约国和国内反革命势力的猖獗进攻C.这一认识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做出了根本的修正D.根据这一认识实行的政策有效巩固了苏维埃政权答案:D解析:新经济政策是在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实施时苏俄已经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故B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可知新经济政策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故D项正确。
4.(2019江苏南京调研)布哈林说:“托洛茨基主义的思想家天真地认为,每年最大限度地把资金从农业抽调到工业能保证整个工业的最大发展速度。
但是,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只有工业在农业迅速增长的基础上达到高涨这样的结合下,我们才能持续地保持最大的速度。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工业的发展才会打破纪录。
”这表明他主张()A.协调工农业发展B.优先发展重工业C.推行农业集体化D.优先发展农业答案:A解析:材料“每年最大限度地把资金从农业抽调到工业能保证整个工业的最大发展速度。
但是,这显然是不正确的”表明布哈林主张协调工农业发展,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表明布哈林主张协调工农业发展,没有涉及推行农业集体化,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布哈林主张协调工农业发展,没有涉及优先发展农业,故D项错误。
5.(2017课标全国Ⅲ,34)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者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
这一措施旨在()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答案:A解析: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属于分配制度的改革而不是管理制度的改革,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城乡的社会状况差异,排除C项;D项发生于斯大林时期;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
6.(2017课标全国Ⅱ,35)20世纪70年代至今,《赫鲁晓夫回忆录》多次出版,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
因其内容的复杂性,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
由此可知,此回忆录作为一种史料()A.能够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B.比相关研究著作的可信度更高C.版本越新越接近历史真相D.反映出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答案:D解析:材料“不同年代版本的内容均有所不同”说明回忆录在不同年代的内容均有不同,体现了时代对历史叙述的影响,D项正确。
材料中不同年代版本回忆录内容均有所不同说明回忆录作为史料不能完全准确记述作者的事迹,且作者在记述自己事迹时也会出现文过饰非的情况,A项错误;回忆录的可信度未必比其他研究著作高,B项错误;回忆录版本的新旧与否与接近历史真相没有必然关系,C项错误。
7.(2019广东茂名二模)20世纪80年代,在大城市研究所工作的苏联科研人员因为工作出色享有盛誉,但对为地方消费品工业应用研究提供支持则很少感兴趣,后来有学者说,他们只不过是“把他们发表的文章从窗户扔出去”。
该学者意在批评苏联()A.政治体制制约了科技进步B.科研人员日益增长的功利化倾向C.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脱节D.经济改革偏离了社会主义道路答案:C解析:材料“对为地方消费品工业应用研究提供支持则很少感兴趣……‘把他们发表的文章从窗户扔出去’”说明科研人员没有深入一线,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脱节,故选C项;材料“在大城市研究所工作的苏联科研人员因为工作出色享有声誉”说明科技取得一定进步,排除 A项;材料“对为地方消费品工业应用研究提供支持则很少感兴趣”主要说明了研究范围的局限性而不是功利化倾向,排除 B项;材料主要涉及苏联科技研究而不是经济改革,排除 D项。
8.(2019课标全国Ⅱ,35)上表可以说明当时苏联()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表格中的数据,可知1970年时并未完成1961年对1970年的预测或计划任务,尤其是农副产品的产量与预测或计划任务相差甚远,这正是苏联模式下长期执行计划指令,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弊端,故A项正确;B项没有贴近材料的主旨,故排除;题干中农业计划完成情况说明当时并没有把改革重点转向农业,故C项错误;在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民众缺少生活物资,且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民众的社会需求未发生大的改变,故D项错误。
9.下表是表中数据变化表明()A.自由主义政策已经失灵B.法西斯主义肆虐全球C.世界市场体系遭到破坏D.凯恩斯主义收效甚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发展。
从表中数据看,1913—1938年世界贸易年均增长率在工业生产仍然增长的背景下,从正值变为负值,说明世界贸易倒退,世界市场体系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表中的数据反映的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而自由主义政策是国内经济政策,故A项不符合题意;表中的数据反映了经济危机,无法反映法西斯主义的肆虐,故B项错误;当时凯恩斯主义只在美国有体现,且根据表中的数据无法判断D项,故D项错误。
10.(2019江苏南京调研)罗斯福新政在实施的过程中,面临着重重阻力。
1935年5月27日,最高法院宣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总统和国会受到严厉警告。
新政推行不到3年,各州法院裁定约1 600条新法违反法律,禁止施行。
这种现象反映出()A.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仍存在争议B.总统通过实施新政走向了集权统治C.罗斯福新政的实施没有显著的效果D.与最高法院的博弈中总统处于劣势答案:A解析:材料“1935年5月27日,最高法院宣布《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总统和国会受到严厉警告。
新政推行不到3年,各州法院裁定约1 600条新法违反法律,禁止施行”表明罗斯福新政存在争议,故A项正确;材料说明罗斯福新政在当时存在争议,没有涉及总统通过实施新政走向集权统治,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罗斯福新政在当时仍存在争议,没有涉及罗斯福新政实施的效果,故C项错误;“与最高法院的博弈中总统处于劣势”说法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11.(2019河北张家口调研)20世纪30年代,美国通过的《农业调整法》明文规定,对棉花、小麦、玉米、烟叶、大米等主要作物实行生产定额,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由政府给予补贴。
这一做法()A.有利于美国农业的健康发展B.有效消除了美国的经济危机C.在农业领域逐渐出现了垄断D.有利于缓解美国的贸易逆差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农业调整法》明文规定”“主要作物实行生产定额,对那些耕种定额土地而又遵守土壤保持方法的农民由政府给予补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通过采取减少耕地面积与产量、政府进行补贴的措施可以达到预防生产过剩,缓解经济危机的目的,有利于农业的健康发展,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有效缓解了美国的经济危机,“消除”说法不恰当,故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调整农业生产,并未涉及对农业的垄断,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围绕美国农业调整的措施展开,并未涉及农业的出口等方面的内容,故D项错误。
12.(2017课标全国Ⅲ,35)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
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
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
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答案:A解析: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故美国政府不得不调整经济政策,减少国家干预,A项正确;B项是经济调整方式之一,不是目的;该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缩减福利范围,C项错误;此举意在更多利用市场发展经济,而非恢复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与苏俄经济的发展,市场化中计划化的倾向慢慢地表现了出来。
在新经济政策实施期间非但没有形成为新经济政策所必需的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民主化的政治制度,政治的集中倾向反而进一步趋于制度化。
斯大林认为新成长起来的“富农”是新生的“资产阶级”,认为富农是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政权的威胁,应该进一步强化阶级斗争观念,强化专政中暴力镇压的部分。
1929年,斯大林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的速度,结束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从此,苏联社会主义进入了苏联模式的轨道,苏联在苏联模式下实行现代化,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摘编自孙旭东《新经济政策实施困境分析》材料二在私人企业发展过程中,联邦政府除了不断地制定扶植政策之外,不对经济活动做任何干预,这造就了一大批企业巨头、家族财团和金融寡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