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课 红军长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4课红军长征

[教学目标]

1、掌握红军长征开始的原因、遵义会议、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及意义

2、通过绘制红军长征简图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与动手能力。

3、通过对红军长征的了解使学生受“长征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

红军长征的胜利

教学难点

红军长征体现了中国革命的曲折性

[个人设想]

加强历史与语文的学科课堂整合,用来丰富学生的课堂,密切学科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

[教学过程]

导入: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带领学生朗读毛泽东的诗《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略加解释。指出毛泽东在诗中提到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岷山等地,只是红军长征经过的万水千山的一部分。

[提问]“他们还经过了哪些地方?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呢?”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情境,激发兴趣,启动思维。同时也顺利地引入到新课内容。(请同学们自学第一目“长征的开始”。

新授

一、长征的开始

[讲解]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实行战略转移。在这时引导学生提出“红军第五次反围剿为什么会失败?”先学生从课文中自己找,然后教师归纳:由于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被迫实行战略转移──长征开始。这里应该特别强调两个字“被迫”。

1934年10月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从江西瑞金、福建长汀出发,红军长征开始(同时请学生在课本地图上找到这两个地方,并找到四道封锁线,讲述红军本来是去湖北与红二、六军团会合,但蒋介石布置了陷阱,毛泽东估计到这点提议转战贵州)

[过渡]在贵州发生了一件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大事,是指的一件什么事?为什么说是生死攸关的大事?请学生们自学第二目并回答问题。

二、遵义会议(1935年1月)

[师生归纳]地点:贵州遵义时间:1935.1

会议内容:批判了博古等人的军事错误肯定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会议意义: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革

命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抽测].下例被称为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是()

A中国共产党的建立B北伐战争顺利进军

C黄埔军校的建立D遵义会议的召开

[过渡]毛泽江是怎么指挥红军跳出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的呢?请同学们阅读最后一目。

三、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

[阅读理解]学生全齐读如下内容“红军中渡赤水后巧渡金沙江。跳出了几十万军队的围追堵截。随后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终年积血的夹金山,走过荒无人烟的草地。1935年10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P71)然后回答如下问题

1、文中讲到红一方面军和中共中央红军先后经过了哪些地方?比较毛泽东的

《七律·长征》(然后绘制简单示意图)

2、你觉得文中哪些词语用得好?你从这些词语想到了什么?

3、红军长征中表现了哪些精神?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

[过渡]到这里是不是长征就已经结束呢?

[讲解]答案是否定的,我们只了解了中共中央,和红一方面军,长征还包括红二军(湖北),红四军(四川)红二十五军(安徽大别山)的行军路线。(要求同学在教师讲述时,在地图上找到)1936年10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

[材料分析]

材料一、1936年10月红军三主力胜利会师时人数不足3万。

材料二、“长征是历史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以我们的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两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长征胜利的意义1为中国共产党和红军保存了力量。2到处宣传革命思想,为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奠定基础。)

[诗朗诵]再一次看毛泽东的《长征》这时学生不懂的地方都有进一步的了解,然后全班或个人朗诵。

[课堂小结]我们学习了《长征》这一课,回顾了当年红军长征的大概情况,领略了长征精神,望我们学习这种精神激励我们今天的学习与生活。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