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啼笑皆非》自译研究

合集下载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800字以内二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突破的重点和难点1000字以内三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计划进度前期研究基础及资料准备情况800字以内四本课题研究的中期成果最终成果研究成果的预计去向500字以内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实际应用价值,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趋势(限2页,不能加页)
(3)文学自译的理论基础研究.自译是创作主体与翻译主体合一的特殊翻译形态.虽然其形态特殊,但还是翻译.既然如此,为对其加以深入研究,就必须先探寻其理论基础。哲学阐释学、解构主义理论以及人类语言认知过程论可视作对其作出阐释的基础理论。
(4)文学自译的运作机制研究。自译的特殊性在于创作主体与翻译主体的重合,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它简化了阅读阶段,集作者和译者于一身的自译者,抑或著作权属自己,抑或语言文化不同,往往表现“大胆自由”, 翻译与创作互动,译中有作,作中有译,亦作亦译,翻译主体间性微妙而复杂。
在我国,自译活动开展较晚,对其研究零散不多。主要集中在两方面:
(1)自译家及其自译活动。我国自译活动以现当代文学阶段最为突出,自译作家主要有林语堂、张爱玲、白先勇、萧乾、余光中、刘诚之等.其中林语堂自译《啼笑皆非》、《中国文化的精神》等。张爱玲自译《赤地之恋》,《五四遗事》等.白先勇自译《台北人》、《香港一九六零》等,萧乾自译《吐丝者》、《土地回老家》等.
(一)理论价值
(1)自译活动是一个特殊而显著的翻译现象.由于学术体制与政策的原因,中外翻译史的研究通常只关注单语作家和译他译者,而且自译本身的相关概念很难做出科学界定,所以在很长一段时期以来自译没有引起翻译理论界应有的重视。通过对自译理论基础、本质特性、运作机制、标准策略等分析研究,有利于人们认识和关注自译活动,确立自译研究的学术地位,从而推进自译理论与实践研究,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翻译理论.

论林语堂的翻译观—以《啼笑皆非》中译本为个案

论林语堂的翻译观—以《啼笑皆非》中译本为个案

论林语堂的翻译观—以《啼笑皆非》中译本为个案作者:罗丹婷来源:《卷宗》2016年第06期摘要:林语堂作为一名杰出的作家与翻译家,在六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留下了极其丰硕的成果。

在二十世纪国内外的文坛上,林语堂享有至高的知名度。

他的一生都致力于东西文化传递,以其丰富的作品和独特的经历,为当代学者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源。

本文以林语堂的自译本《啼笑皆非》为例,从文化取向、审美角度和作品再创作角度等方面探讨林语堂的翻译观。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观;《啼笑皆非》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学科共建课题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为:GD15XWW081 林语堂《啼笑皆非》自译本的翻译目的和背景人类的活动总是带有明确的目的性,一切活动都服务于特定的目的,翻译目的更是对翻译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

翻译目的会影响作者对原文的理解,当不同译者带着不同目的审视原文时,他们会因为视角不同而对原文产生不同理解。

更主要的是翻译目的对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有决定作用,作者想通过译文达到教育读者的目的时,他就会更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啼笑皆非》的创作背景是 1941 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承认对中国抗日援助时间太晚,力度也不足,美国对华政策内幕逐步被披露。

林语堂认为美国的绥靖政策是日本肆无忌惮侵华的重要原因,并且对日宣战后美国的对华援助仍有限。

他满怀愤怒写作该书,目的就是要露英美政府的自私和虚伪,警醒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打败日本,实现富强。

全书自始至终都是站在中国的立场上,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林语堂自译该书的目的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同胞,激发国内自主抗战的志。

首先,从时间跨度上说,《啼笑皆非》的写作翻译一气呵成。

1943 年 7 月该书在美国出版,年秋天该书中文译本即告完成,其时间紧迫性可见一斑。

其次,中译本忠实地传达了原著思想,旨在揭露英美,警醒国人。

要达到惊醒国人的目的,译文就必须易于为中国读者所接受,因此林语堂在本文的翻译中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

文学翻译中的自译研究——以林语堂《啼笑皆非》为个案

文学翻译中的自译研究——以林语堂《啼笑皆非》为个案

l关 于 自译
标准。
表 I《 啼笑皆非》 1 章的 高频词 前 1
a 顾名思义 , c译 , 即作者翻译 自己的作品 , 对于 “ 忠实” 标准 , 他提 出有 四义 : 须传神 ; 非绝对 ; 须通顺。 关于传 译 者 即作 者 本 人 。 今 为止 , 至 自译 有 以下 几种 解 非字译 ; 释 :法 国学 者 莱 恩 尼 尔 ・ 鲁 特 曼 ( a i 神 , 格 Rie nr 林语堂对“ 字神”从语 言学和心理学 , G um n 认 为 , rta ) 自译是指翻 译自己作 品的行 为 理 论 两 个 角度 做 了很科 学 的阐 述 “ h tn l a t — r n lt n n s l ta sa in T e el s u o ta sai a d e - r n lto o f 关 于 “ 顺 ” 准 , 是 从 心 理 学 通 标 他 r fr t t e c o rnsai g n ’ o wrt 上角度指 出:须以句为本 位,译者必将 ee s o h a t f ta lt o es wn n i — “ i g o t e rs l f u h n u d ra i g’ 原 文全局 意义详细准确 的体会 出来 , n s r h e u t s c a n et k n . o ’ 吸 (rta,2 0 l) 时 , rt n 认 为 , 译可 收心中 ,然后将此 全句意义依中文语 法 Gum n 04:7同 Guma 自 ; “ 以指 翻 译过 程 也 可以指 翻 译 的后 果 ,并 且 暗示 译 出” 须完全根据中文心理 ,译 者心 中 自译常常用于文学翻译 。斯洛伐克学者波波维 非 先将 原文思想译成有 意义之 中国话 , 似中国话 实非 中国话 , 似通 奇( ooi) Ppvc则认为 自译是作者本人将原来的文 则据字直译 , 本翻译 成另一种语言的翻译。(o oi17 :9 而 不通 , 不 能 达 到通 顺 结 果 ” ( 新 Ppv , 61) c9 决 。 罗 这两种解 释都指出是作者本人充 了翻译者这 璋 ,944 8) 18 :1 个角色的。 关 于 “ 的标准 , 美” 林语 堂认 为理 国外学者对 自译 的研究已有 相当悠久 的 想 的翻译 家应 当将其工作 做一种 艺术。 历 史 , 以上 的 引 文 可见 一斑 。根 据 格鲁 特 曼 , 以爱艺术之心爱它 ,以对艺术谨慎不苟 从 在1 6世纪 , 欧洲的很多诗人流行翻译 自己的拉 之心对它 , 翻译成为美术之一种。 使 尤其 更 不 丁文作品,存 12 9 4年到 16 9 9年间 ,自泽很盛 是 翻 译 文 学 作 品 。 “ 可不 注 意 于文 字 行 。近 代也有 著名 自译家 ,如 贝克特 a e l 之 美 的 问题 ” ( 秉 钦 , 0 4 18 m u 。 王 2 0 :7 ) B cet 纳博科夫(l i i N o) 他们不 ekt、 ) Va mr ao v d t k 等。 22翻译 文化 观 . 仅 仅 做 自译 , 对 自译 有 一 定 的 研 究 f 建 还 、 郭 林 语堂在其 4 O岁时 , 要求 自己“ 两 中 ,0 02 7 20 :5) 脚踏中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 ,他深 相 比国 外 的研 究 , 闰学 者 对 自译 的关 注 受 中西方文化熏陶, 中 西方文化 、 中国传统 则显得寥寥无几 , 尽管我们国家有相当多的自 儒家道家佛家在他的结 合下 ,形成他独 译家 , 如张爱玲 、 萧乾 、 白先勇 、 林语堂等 , 且他 有 的中 西 融 合论 。 对 于 翻 译 , 同样 提 而 他 们 自身都是作 家和翻译家. .林语堂便 是其 中一 倡要翻译文化。如林语堂在《 啼笑皆非》 位。事实上 , 中国好几位翻译家 , 如许渊冲 、 傅 中译本序 里,从 中国角度谈到的文化的 雷 、 等 都认 为 自译 是最 理 想 的 翻 译 。 茅盾 世 界 主 义 , 以看 作 是 “ 可 中西 融 合 ” 的概 述 : 论 不 2 林 语 堂 翻译 思 想 仅要求中西文化通过学习借鉴来完善 自己 , 更 我 们知道译者 的翻 译思想往往决定 着译 要求中西文化打破民族界限 ,以现代化的世界 者的翻译策略,我们在选取林语堂作品做个案 文化为最终 目标 而林语堂 的翻译中 , 多种翻译 分析之前 , 有必要先理清林语堂的译学思想 , 大 策略都得 到 _恰当的运用 , 『 在这个角度来看 , 为 致可分为i个部分 : 翻译标 准论 、 翻译文化观 、 了更好的传递文化信息 ,林语堂是很倾向翻译 翻 译伦 理 观 。 文化观的。 21 . 翻译标准论 23翻 泽伦理 观 - 林语堂提 出“ 讨论翻译须研究其文字及心 林语 堂的翻译 三大标准从 另一角度 可以 理 问题 ”换 言 之 , “ 译 的 问题 . 可 以 说 是 说是译者的 二大责任:第一是译者对原著者的 , 即 翻 就 三 “ 语 言文 字 及心 理 的 问题 ” 町以说 , 语 堂 是 中 责任, 。 林 第二是译者对 中国读者的责任 , 第三是译 国译学史上第…个最明确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 者对艺术的责任 样 的责任心备 , 然后 可以谓 学作为翻译理论的“ 学理剖析” 的基础的 。而也 具有真正译家的资格” 。 新璋 ,9 4 4 8 18 :11 正 是在 这 两 个基 础 上 ,他 集 成 了前 人 译 论 的 精 在 《 翻译 》 文 的 开 头 , 语 堂将 翻 译 看 论 一 林 华, 提出了翻译 的三大标准 : 实 、 忠 通顺 和美的 成是一门艺术 ,而译者的修养则需要具备以下

林语堂《啼笑皆非》自译研究——林语堂译本与宋碧云译本的比较研究

林语堂《啼笑皆非》自译研究——林语堂译本与宋碧云译本的比较研究

的是 西 方 作 品 译 文 而 非 地道 的 中文 创 作 。 而 林 语 堂 将
上 述 英 文 分 别 同化 为 “ 念咒经文” 、 “ 佛爷 ” 及“ 方 丈 法 师” , 这 些 佛 教 宗 教 词 广 为 中 国读 者 所 熟 悉 。
2 . 风 俗 习 惯
a l l t h i n g s . ( 5 9 )
之后 , 曾翻 译 过林 语 堂诸 多英 文 作 品 的 台 湾 学 者 宋 碧
云 出版 了 她 的译 本 。

( 3 c ) : 遣 就 是他 假 神 的谕 旨 ,舆 他 磋 商 的 神 便
是事寅主羲 , 他 是 那 佃 神 的大 傅 教 士 。f 3 8 ) 宋碧 云用 “ 神 的谕 旨” 来 译“ o r a c l e s ” ” , “ 神” 来 翻
1 . 宗 教 词 汇
关键词 : 林语 堂 《 啼 笑 皆非 》 自译
林 语 堂 深 受 中 国传 统儒 、 释、 道文化的影响 . 这 在 自译 活动 在 西 方 有 很 长 的 历 史 ,但 直 到 2 0世 纪 他 的翻 译 中可 以体 现 出来 。 比如 :
6 0年 代 , 学 者 们 才 开 始 注 意 自译 活 动 。

在 于 二 者对 词 汇 翻译 的不 同处 理 。 通 过仔 细 研 究 我
有 浓 重 的 西 方 色 彩 。 中 文读 者 读 到此 , 会 意识 到所 读
们发现 , 在一些字词 的翻译上 , 林 语 堂 的译 本 不 仅 传 达出“ 字神” , 同 时 把 字词 的 隐含 意 义 “ 显 现化 ” 。 例如 :
( 1 a ) :W h a t w e n e e d a b o v e a l l i s a t h e o r y o f t h e

林语堂啼笑皆非内容解读

林语堂啼笑皆非内容解读

林语堂啼笑皆非内容解读咱今儿就来聊聊林语堂那让人啼笑皆非的事儿。

你还别说,这事儿啊,就跟我亲身经历的那一场小闹剧似的,特别有意思。

那是一个周末,我和几个老友约好了一起聚聚,顺便聊聊最近看的书。

其中有个哥们儿,那可是个十足的文学迷,对林语堂那是崇拜得五体投地。

聚会一开始,他就眉飞色舞地跟我们侃起了林语堂。

“你们知道不?林语堂那文笔,简直绝了!”他一边说,一边兴奋地挥舞着手臂,那架势,就好像林语堂是他亲爹似的。

“哟,这么厉害啊?那你给我们讲讲,到底哪儿绝了?”另一个朋友有点不服气地接茬儿道。

这哥们儿一听,更来劲儿了:“林语堂的文字啊,幽默风趣,还透着股子生活的烟火气。

他写的那些事儿,就跟咱身边发生的一样,让人看了忍不住发笑,可仔细琢磨琢磨,又觉得挺有深意的。

”“行了行了,别光说这些大道理。

你给我们举个例子呗。

”我也忍不住凑起了热闹。

他清了清嗓子,开始绘声绘色地讲起来:“比如说,林语堂写过一些关于吃饭的事儿。

他形容吃饭的场景啊,那叫一个生动。

就好像你能看到一群人围坐在饭桌前,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天,筷子在菜盘里穿梭,有人抢着夹肉,有人慢悠悠地挑着青菜,还有人一边吃一边吧唧嘴,那画面感,简直了!”我们听他这么一说,都忍不住笑了起来。

这时候,有个爱开玩笑的朋友打趣道:“你这说得我都饿了。

要不咱这会儿也模仿一下林语堂笔下的吃饭场景,来个现场版的?”大家一听,都觉得挺有意思,纷纷响应。

于是,我们就像一群孩子似的,开始了这场别开生面的“表演”。

有人拿起筷子,假装很优雅地夹起一块肉,放到嘴里,还不忘发出一声满足的“嗯~”;有人则故意把筷子弄得叮当作响,嘴里还念叨着:“这肉怎么这么香啊,我得多吃几块。

”还有人一边大口嚼着,一边含糊不清地说:“哎呀呀,你们别跟我抢,我还没吃够呢。

”我们就这样闹哄哄地“吃”了起来,每个人都尽力模仿着自己想象中林语堂笔下的人物形象。

笑声在屋子里回荡,大家都笑得眼泪都快出来了。

可就在我们闹得正欢的时候,突然有个人一拍脑袋,说:“咱光顾着闹了,都还没吃饭呢!这会儿真饿了!”这话一出,大家这才反应过来,刚才只是在瞎闹,肚子早就开始咕咕叫了。

论林语堂的翻译观―以《啼笑皆非》中译本为个案

论林语堂的翻译观―以《啼笑皆非》中译本为个案

论林语堂的翻译观一以《啼笑皆非》中译本为个案本文为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 年度学科共建课题的阶段性成果,课题批准号为:GD15XWW081 林语堂《啼笑皆非》自译本的翻译目的和背景人类的活动总是带有明确的目的性,一切活动都服务于特定的目的,翻译目的更是对翻译活动有着直接的影响。

翻译目的会影响作者对原文的理解,当不同译者带着不同目的审视原文时,他们会因为视角不同而对原文产生不同理解。

更主要的是翻译目的对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有决定作用,作者想通过译文达到教育读者的目的时,他就会更多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

《啼笑皆非》的创作背景是1941 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承认对中国抗日援助时间太晚,力度也不足,美国对华政策内幕逐步被披露。

林语堂认为美国的绥靖政策是日本肆无忌惮侵华的重要原因,并且对日宣战后美国的对华援助仍有限。

他满怀愤怒写作该书,目的就是要露英美政府的自私和虚伪,警醒国人依靠自己的力量打败日本,实现富强。

全书自始至终都是站在中国的立场上,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林语堂自译该书的目的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自己的思想传达给同胞,激发国内自主抗战的志。

首先,从时间跨度上说,《啼笑皆非》的写作翻译一气呵成。

1943 年7 月该书在美国出版,年秋天该书中文译本即告完成,其时间紧迫性可见一斑。

其次,中译本忠实地传达了原著思想,旨在揭露英美,警醒国人。

要达到惊醒国人的目的,译文就必须易于为中国读者所接受,因此林语堂在本文的翻译中采用了归化翻译策略。

再次,完成翻译后林语堂立即携带译本在重庆、桂林等多个城市进行演讲访问,广泛宣传该书思想。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艰难时期,国际国内局势极为复杂,林语堂希望自己的观点被广泛接受,为抗战注入新的动力。

2 林语堂独特的翻译观在《论翻译》中,林语堂提出了翻译应遵循的三个标准:忠实、通顺、美。

忠实是对译者的要求,包含三层意思:首先,忠实并非字字对译,而应以句为翻译单位;其次,忠实须传神,表达出文字逻辑意义之外情感上的色彩;再次,林认为绝对的忠实是不可能的,因为不可能将文字的意义、声音、传神之美和文体、文之美等同时译出。

林语堂《啼笑皆非》中文化负载词的自译研究

林语堂《啼笑皆非》中文化负载词的自译研究

林语堂《啼笑皆非》中文化负载词的自译研究林语堂的《啼笑皆非》是一部充满了幽默和讽刺的散文集,其中涉及了许多涉及到翻译和语言的话题。

在其中,他提到了“文化负载词”这一概念,即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传达源语文化中的某些特定概念或价值观念的词汇。

文化负载词的自译对于翻译工作的准确性和质量至关重要,因此在本文中,我们将就一些常见的文化负载词展开自译研究。

首先是“吃苦”,在中文中这是一种价值观念,代表着一个人能够承受苦难、吃尽苦头,从而达到目标的精神。

在英文中,我们可以将其自译为“Endure hardship”,即“忍受艰苦”,准确地传达出“吃苦”的含义。

其次是“忍耐”,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品质,指的是一个人能够在困境中保持镇定和耐心。

在英文中,我们可以将其自译为“Exercise patience”,即“保持耐心”,传达出“忍耐”的精神。

- 1 -接下来是“面子”,这是一个很常见的文化负载词,它可以代表个人的尊严、荣誉、形象等。

在英文中,我们可以将其自译为“face”,“reputation”,“honor”等,具体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

“情面”则可以理解为“面子”中的一种,它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情和情感纽带。

在英文中,我们可以将其自译为“face”,“sentiment”,“obligation”等。

“人情”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代表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交往,其中包括了礼仪、情感、义务等方面。

在英文中,我们可以将其自译为“human sentiment”,“obligation”等,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境和读者背景来决定。

“礼仪”是一种社交规范,代表了文化中的一种高雅和优美,也是文化负载词中比较难以自译的一个。

在英文中,我们可以将其自译为“etiquette”,“manners”,“courtesy”等,但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词汇可能不能完全传达“礼仪”的精髓。

“家庭观念”是指对于家庭和家庭价值观念的看法和认识。

浅析林语堂自译本《啼笑皆非》

浅析林语堂自译本《啼笑皆非》
第3 3卷第 2期
2 0 1 4年 4月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 院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J o u na r l o f Z h e n g z h o u I n s t i t u t e o f A e r o n a u t i c a l I n d u s t r y Ma n a g e m e n t ( S o c i l a S c i e n c e E d i t i o n )
在 翻译活 动 中表现 出 的一种 主 观能动 性 , 它具 有 自
是 翻译 目的对译 者 翻译 策略 的选 择有 决定 作用 , 当 作 者 想通 过译 文达 到教 育读 者 的 目的时 , 他 就会 更
多采 用归 化 的翻译 策 略 。
《 啼笑 皆非》 的创作背景是 1 9 4 1 年 日本偷袭 vBiblioteka o l | 3 3 N o . 2
2 0 1 4 . 4
浅析林 语 堂 自译 本《 啼 笑 皆非》
王 显 辉
( 南 昌航 空大 学 外 国语学 院 , 江西 摘 南昌 3 3 0 0 6 3 )
要: 译 者主 体性在 林语 堂 自译 本《 啼 笑皆非》中得 到 了充分 体现 。其 警醒 国人 的翻译 目的 和 中国传统 文化取 向决定 了林 语 堂 必 然选 择 “ 归化 ” 的 翻 译 策略 , 其 审 美观 促 使 他 进
般 来 说 译 者 主体 性 主 要体 现 在 译 者 理解 原
文、 选 择 翻译 策略 和创造 性 等三 个方 面 。 由于林 语 堂集 《 啼笑 皆 非》的作 者 和 译 者 于一 身 , 其 对 原 文 理解 没有 探讨 的必 要 。本 文将从 翻译 目的 、 文 化取 向角 度分 析林 语堂 翻译 策 略的选 择 ; 从 审 美角 度分

林语堂自译《啼笑皆非》的“有声思维”

林语堂自译《啼笑皆非》的“有声思维”

林语堂自译《啼笑皆非》的“有声思维”李平;杨林聪【摘要】In the last two decades, Think-Aloud Protocols (TAPs), as an interdisciplinary study of translation and psychology, has been a major instrument in process-oriented translation studies. This paper intends to study the translating proc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uthor-translators.Lin Yutang’s self-translation of Between Tears and Laughter is selected as a case. Based on first-hand materials and a bilingual parallel corpus, the paper attempts to address some of these issues in the self-translator’s TAPs. It is claimed that the data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as TAPs:self-report, self-observation and self-revelation, and the global strategies the translator adopts agree with the general translation strategies whilethe local strategies have their unique characteristics, which may be the translator’s style.%近20年,心理学的有声思维方法(TAPs)开始应用到翻译学,以研究翻译思维过程,但是该研究一般都是针对翻译学习者,至今无人对自译者的思维过程进行研究。

林语堂英文作品翻译之特点 (2)

林语堂英文作品翻译之特点 (2)

林语堂英文作品翻译之特点吴玲玲李丹(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610000)摘要:林语堂是中国著名的双语作家、语言学家、翻译家。

他用英语写成并且翻译了诸多作品。

林氏作品基本上以反映中国近代社会的政治、生活现状为题材,所以,翻译此类作品,与翻译其他反映外来事物的作品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

本文就这些特点进行分析,希望是对林氏作品汉译的又一次有益探索。

关键词:双语作家中国文化归化异化回译林语堂,幼名和乐,后名玉堂,笔名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1895年10月10日出生于福建省龙溪县坂仔村一个清贫和睦的牧师家庭,1976年3月26日在香港去世。

常年旅居海外,受到东西方文化共同影响的林语堂“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这种经历使林氏的作品独具特色,虽多用英文写成,却紧扣中国社会文化。

自然,我们不能毫无差别地对待林语堂英文作品的翻译与其他英文作品的翻译。

本文从翻译主体、翻译客体与翻译过程3个方面阐述了林语堂英文作品汉译的特点。

一、翻译主体上自译与他译并存1.林语堂是以英文写作为主的双语作家,使自译成为可能林语堂曾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外文功底十分了得。

他的成名作《吾国与吾民》(M y C ountr y and M y Peo p le)就是用英文写成。

随后,林语堂的英文作品《生活的艺术》(T he i m P ort ance o f L io in g)、《京华烟云》(M o m ent in pekin g)、《孔子的智慧》(T he w is do m o f C on f ucius)、《苏东坡传》(T he G a y G enius:T he L i f e and T i m es o f Su T on g po)、《红牡丹》(T he r ed peon y)等相继问世,在国际社会上引起好评。

作为《语丝》主要撰稿人,林语堂又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并发表了大量小品文,以闲适小品文和幽默小品文著称。

文学翻译中自译——白先勇自译个案研究

文学翻译中自译——白先勇自译个案研究
文学翻译中的自译——白先勇自译个案研究
作者:吴琳
学位授予单位: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被引用次数:5次
1.Bai Xianyong.Yasin Patia trans Taipei People 2000
26.Popovic Anton Dictionary for the Analysi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1976
27.Risset Jacqueline.Daniel Pick Joyce Translates Joyce 1984(06)
28.Scheiner Corinne Writing at the crossroads:Samuel Beckett and the case of the bi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ingual,self-translating author 1999
10.Devarrieux Claire Gallant:Paris est un jouet 1993
11.Federman Raymond Critifiction:Postmodern Essays 1993
12.Fitch B T Beckett and Babel: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Status of the Bilingual Work 1988
4.Beaujour Elizabeth Klosty"Bilingualism" and "Translation and Self-Translation" 1995
5.Beer Ann Beckett's Bilingualism 2000
6.Benjamin Walter The Task of the Translator 2000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林语堂的自译——《啼笑皆非》翻译个案研究的开题报告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林语堂的自译——《啼笑皆非》翻译个案研究的开题报告

从接受美学视角看林语堂的自译——《啼笑皆非》翻译个案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林语堂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多产作家、翻译家和文化名人,翻译是他作为知名文化人的重要角色之一。

林语堂将翻译视为跨越不同文化的桥梁,他的翻译作品被广泛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化史上最重要的翻译作品之一。

其中,他的自译作品《啼笑皆非》广受赞誉,被认为是优秀的翻译文本。

从接受美学的视角,考察林语堂的自译作品,有助于深入探究翻译中的“接受美学”原理,以及文学作品中文化差异与翻译的关系。

此外,本研究还可以揭示林语堂的自译策略,为翻译研究提供更为有效的研究范式。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究林语堂的自译作品《啼笑皆非》的翻译策略和文化差异的处理,以期加深人们对于翻译美学的理解,同时也为那些研究翻译文本的学者提供一个切入点。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和比较研究法相结合,主要通过对原文和译文的分析比较,探究林语堂对文化差异的接受和表达方式,分析他在自译过程中采取的翻译策略,最终明确自译的作用和价值。

四、预期结果预计本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结果:1.探究林语堂自译的策略,分析他如何在语言、文化、风格等方面体现自己的意图并加以表达。

2.识别林语堂在《啼笑皆非》中如何处理文化差异的问题,揭示他对文化差异的认知及其对自己翻译实践的影响。

3.探究翻译美学在自译过程中的体现和应用,深入解析林语堂的翻译思路和过程,为翻译理论研究提供一个范例。

五、研究内容和步骤本研究的研究内容和步骤如下:1. 研究文献收集:收集林语堂的相关资料,包括他的自传、翻译理论文集以及相关评论和研究,建立文献数据库。

2. 文本分析:通过对林语堂的自译作品《啼笑皆非》原文和译文的分析,进一步探究林语堂的自译策略,分析他在文化差异的处理上的表现方式。

3. 认知分析:通过分析林语堂的译文,探究他在文化认知上的特点,明确他的文化视角和理解方式,形成整体认知模型。

啼笑皆非-林语堂文集

啼笑皆非-林语堂文集

啼笑皆非/林语堂文集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啼笑皆非/林语堂文集。

书名,啼笑皆非/林语堂文集。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数,215页。

开本,32开。

作者,林语堂。

出版日期,xx年10月1日。

语种,简体中文。

ISBN,7561330650。

基本介绍。

本书的目的就是在说一些必须说的事。

同时说得简单明了。

这时代需要简单真理的简单陈述和重述。

举着光亮的人一定可以明白。

劫运的预言者即在内。

我们的问题就是道德的衰落与再生的问题。

信心一定可从一把沙土中生出来。

一根草蔷薇的希望比成吨的条吨哲学中的希望多得多。

我不知道怎样说这些事。

可是上帝给我力量去说它们。

另一次战争的影子已经在我们面前若隐若现。

我们须想的直。

想得快。

林语堂福建龙溪人。

原名和乐。

后改玉堂。

又改语堂。

1912年入上海圣约翰大学。

毕业后在清华大学任教。

1919年秋赴美哈佛大学文学系。

192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同年转赴德国入莱比锡大学。

专攻语言学。

1923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

任北京大学教授。

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务长和英文系主任。

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搞人之一。

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

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

1932年主编《论语》半月刊。

1934年创办《人间世》。

1935年创办《宇宙风》。

提价“以自我为中心。

以闲适为格调”的小品文。

1935年后。

在美国用巩写《吾国与吾民》。

《京华烟云》。

《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1945年赴新加坡筹建南洋大学。

任校长。

1952年在美国与人创办《天风》杂志。

1966年定居台湾。

1967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研究教授。

1975年被推举为国际笔会副会长。

1976年在香港逝世。

图书目录。

中文译本序言原序卷一局势前序第一业缘篇第二时变篇第三述古篇第四证今篇第五果报篇第六卷二道术排物篇第七明乐篇第八卜算篇第九明礼篇第十欧化篇第十一愚民篇第十二歧路篇第十三卷三征象强权篇第十四不争篇第十五簿书篇第十六血地篇第十七亡道篇第十八卷四治道当代篇第十九化物篇第二十齐物篇第二十一穷理篇第二十二一揆篇第二十三后记。

译介学视角下对林语堂英文著作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译介学视角下对林语堂英文著作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

项目名称:译介学视角下对林语堂英文著作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项目类别 项目编号 B项目名称译介学视角下对林语堂英文著作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项目负责人姓名学号学院联系电话任务分工签名201300630151 翻译学院规划课题安排及任务分配,查找文献资料,撰写阶段性报告及论文项目组成员201300630165 翻译学院查找文献资料,撰写论文201300610042 文化传播学院制作调查问卷,人物访谈及撰写科研日志等分配任务201300630135 翻译学院查找文献资料,分发问卷并汇总整理、人物采访、撰写科研日志等分配任务201300630128 翻译学院查找文献资料,撰写调研报告及撰写科研日志等分配任务导师情况姓名黄秀国单位翻译学院联系方式职务/职称讲师E-mail 姓名单位联系方式职务/职称E-mail项目来源1、指导老师子课题 2、URAP项目 3、企事业单位、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课题3、通过专业学习而发现感兴趣的课题√ 4、观察社会,观察生活发现的问题5、其他老师或同学推荐课题 6、社会实践项目 7、其他:(请注明)项目简介译介学在比较文学中指对文学交流中翻译的研究,以前是从媒介学出发,而目前则越来越多是从比较文化的角度出发来对文学翻译和翻译文学进行的研究。

我国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的英文原著,虽为英语创作,却是基于中国汉语文化,其目的正是借翻译而传播中国文化,以实现文化翻译对跨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他采用“作者与译者身份相统一”的这一独创性的举动决定了本书可视为翻译著作。

语言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而词汇作为语言的最小组成单位,可以最大限度的反映其对应的文化。

本课题从译介学的视角下,通过林语堂先生的英文著作中对中国文化负载词语的翻译研究,分析其在翻译原材料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择及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效译介模式。

研究综述一、林语堂译《浮生六记》文化负载词的语用研究文化负载词是反映国家文化,蕴含丰富文化意义的词汇和表达。

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角度分析林语堂译作《浮生六记》

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角度分析林语堂译作《浮生六记》

从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角度分析林语堂译作《浮生六记》发表时间:2018-09-18T10:08:41.740Z 来源:《知识-力量》2中作者:刘华[导读]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与此同时,中国的翻译事业也日渐兴盛。

这时,出现了很多致力于传播和复兴中国文化的翻译家。

林语堂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

拥有着对中英文娴熟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林语堂翻译了很多经典的中国文学作品并且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他翻译的清朝作家沈复的作品《浮生六记》,让整个世界都熟知了一对来自中国的平凡夫妇的幸福宁静的生活。

本篇文章将从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河南大学,河南开封 475001)摘要: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与此同时,中国的翻译事业也日渐兴盛。

这时,出现了很多致力于传播和复兴中国文化的翻译家。

林语堂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位。

拥有着对中英文娴熟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林语堂翻译了很多经典的中国文学作品并且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他翻译的清朝作家沈复的作品《浮生六记》,让整个世界都熟知了一对来自中国的平凡夫妇的幸福宁静的生活。

本篇文章将从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角度来分析林语堂的译作《浮生六记》。

关键词:语义翻译,交际翻译,《浮生六记》一、林语堂与《浮生六记》林语堂先生于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十月十日生于福建省龙溪(漳州)县。

他曾获上海圣约翰大学学士学位、美国哈佛大学比较文学硕士学位、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学位,是一位以英文书写而扬名海外的中国作家,也是集语言学家、哲学家、文学家、旅游家、发明家于一身的知名学者。

他曾经在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职。

自1927年到1935年,林语堂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并且大获成功。

这些杂志的闻名也让他在中国社会内声誉大振。

同时,他也开始将一些中国的文学作品译成英文,其中最著名的一部翻译作品就是清朝沈复所写的《浮生六记》。

翻译伦理视角下林语堂的自译研究——以《啼笑皆非》为案例

翻译伦理视角下林语堂的自译研究——以《啼笑皆非》为案例

翻译伦理视角下林语堂的自译研究——以《啼笑皆非》为案

王金安;黄唯唯
【期刊名称】《海外英语》
【年(卷),期】2014(000)01X
【摘要】该文选取林语堂《啼笑皆非》自译文本,从翻译伦理视角出发,对林语堂自译活动进行深入分析,全面审视其自译行为。

研究发现,启民兴国的伦理观促使其选择《啼笑皆非》为自译文本的动因。

在处理语言层面的问题时,他主要遵从切斯特曼伦理模式中的规范伦理;处理文化因素时,主要遵从交际伦理;他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方法,摆脱对原文刻板"忠实"的束缚,使译作在译文语境中再现原作的精神,实现译文达意传神之目的。

【总页数】3页(P144-145,156)
【作者】王金安;黄唯唯
【作者单位】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林语堂《啼笑皆非》中文化负载词的自译研究 [J], 陈丽春;林晓琴
2.自译视角下的变译研究--以纳博科夫的英-俄自译本 Lolita 为例 [J], 黄秋凤
3.“一仆一主”与“一仆三主”--《啼笑皆非》中林语堂自译部分与徐诚斌翻译部
分对比研究 [J], 夏婉璐
4.翻译伦理视角下林语堂的自译研究--以《啼笑皆非》为案例 [J], 王金安;黄唯唯
5.文学翻译中的自译研究——以林语堂《啼笑皆非》为个案 [J], 陈蕙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英语写作与翻译——翻译大师林语堂

英语写作与翻译——翻译大师林语堂

小品文集:
传记:
《幽梦影》 Quiet Dream Shadows
《苏东坡传》The Gay Genius 《武则天传》Lady Wu
T ra nsla tion style
E xpla in profound the orie s in sim ple te rm s. M a ke re a de rs fe e l the words. C onve y C hine se thoughts to the we ste rns. C a tch the m a in ide a of the book a nd a dd som e com m e nts.
从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看林语堂的幽默
林语堂的作品很多都透露着他的幽默观,他本人也被称作 “幽默大师”。 例如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中修辞格的使用就能看出 他的幽默。 The beauty of our democracy is that the money thus robbed or stolen always seeps back to the people , if not through a university , the though all the people who depend upon the official and serve him , down to the house servant . 以上这段描述的明明是贪官损公肥私、贪污受贿的行为,其 因怕被揭露而将一部分钱以慈善的名义投给学校、赚取好名 声,林语堂却冠之以“民主的魅力”,明褒暗贬,字里行间 飘逸着幽默气息,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T he sta nda rd of true , (忠) •T he sta nda rd of flue nt, (顺)

基于语料库的林语堂《啼笑皆非》自译本态度转换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林语堂《啼笑皆非》自译本态度转换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林语堂《啼笑皆非》自译本态度转换研究白植坪
【期刊名称】《英语广场(学术研究)》
【年(卷),期】2024()6
【摘要】情感态度在各类文学作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目前尚缺乏有关自译过程中态度转换的研究。

《啼笑皆非》的汉译本是自译和合译的罕见案例,该书的前11章由林语堂亲自翻译,后12章由徐成斌负责翻译。

本研究利用LIWC和AntConc软件对该书的中英文版本进行词频分析,深入探究林语堂在翻译过程中的态度变化。

研究结果显示,由于不同的写作目的和预期读者,林语堂自译文中的愤怒情绪显著减少,与英文原作前11章相比差异显著。

【总页数】7页(P59-65)
【作者】白植坪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0
【相关文献】
1.基于双语平行语料库的翻译文体学研究——以《阿Q正传》两个英译本中人称代词主语和叙事视角转换为例
2.基于语料库的话轮转换分析——以《落花生》三个译本为例
3.基于语料库的林语堂《啼笑皆非》自译本翻译风格多维分析
4.基于语料库的《三国演义》英译本比较研究——以杨宪益译本、张亦文译本、邓罗译本、罗幕士译本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林语堂《啼笑皆非》自译研究
摘要:自译是一种特殊且有趣的翻译现象。

对自译现象进行研究不仅能够丰富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也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著名作家林语堂自译其英文作品between tears and laughter为例,将林语堂自译本与台湾译者宋碧云的译本进行比较,总结了林语堂的自译特点,并探讨了影响林语堂自译的各种因素。

由于是翻译自己的作品,自译者比普通译者对原文有着更加深刻全面的理解。

林语堂的自译在看似“不忠实”和“叛逆”的背后,实际上是最为忠实的翻译。

关键词:林语堂《啼笑皆非》自译
自译活动在西方有很长的历史,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学者们才开始注意自译活动。

1943年,林语堂完成了《啼笑皆非》的英文创作。

1994年,林语堂回国并自译了这本书。

大约半个世纪之后,曾翻译过林语堂诸多英文作品的台湾学者宋碧云出版了她的译本。

一、林语堂《啼笑皆非》自译本与宋碧云译本对比研究
(一)从语言层面对比林译本与宋译本
林语堂译本和宋碧云译本存在明显不同,原因之一在于二者对词汇翻译的不同处理。

通过仔细研究我们发现,在一些字词的翻译上,林语堂的译本不仅传达出“字神”,同时把字词的隐含意义“显现化”。

例如:
(1a):what we need above all is a theory of
the rhythm of life and of the unity and interrelatedness of all things. (59)
(1b):我们所最需要的,就是阴阳消长,祸福倚伏,万物齐一,复归本原的哲理。

(63)
(1c):我們所最需要的就是一個生活韻律與各物調和並互相關聯的理論。

(32)
在这个句子中,单词“rhythm”,“unity”和“interrelatedness”通常会被译为“韵律”、“统一”及“相互关联”。

相应地,“a theory of the rhythm of life and of the unity and interrelatedness of all things”可被译为“一个生活韵律与各物统一并互相关联的理论”。

这种译法正与宋碧云的译文相吻合,是合理且能被大家接受的。

普通的译者是很难琢磨透这种“theory”究竟指什么,所以只好采取直译的方式。

然而,对于自译者林语堂来说,他很清楚自己要表达什么,所以将这种“theory”的隐含意义——“阴阳消长,祸福倚伏,万物齐一,复归本原的哲理”表达出来。

林语堂使用了大量的四字短语,使得译文有很强的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二)从文化层面对比林译本与宋译本
在我们阅读林语堂《啼笑皆非》中文本时,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文中文化负载词的使用。

这些文化词蕴含丰富的文化信息,反映出中国大众的生活方式。

1.宗教词汇
林语堂深受中国传统儒、释、道文化的影响,这在他的翻译中可以体现出来。

比如:
(3a):it is his oracles,and the god he consults is materialism,and of that god is the high priest. (64)
(3b):这就是他的念咒经文;他所崇奉的佛爷就是物质主义,而他自身便是这教门的方丈法师。

(68)
(3c):這就是他假託神的諭旨,與他磋商的神便是事實主義,他是那個神的大傳教士。

(38)
宋碧云用“神的諭旨”来译“oracles””,“神”来翻译“god”,“大傳教士”译“the high priest”。

这些词带有浓重的西方色彩。

中文读者读到此,会意识到所读的是西方作品译文而非地道的中文创作。

而林语堂将上述英文分别同化为“念咒经文”、“佛爷”及“方丈法师”,这些佛教宗教词广为中国读者所熟悉。

2.风俗习惯
中国以礼仪之邦而著称,林译文中的文化词也反映出这一点。

(4a):through this bowing and singing,our hearts were supposed to be changed,we were to feel refined and civilized,like the lords and ladies at the court of louis ⅹⅴ. (82)(4b):由这揖让鼓乐,人心为所感化,就如路易第十五宫廷的士女,温文尔雅,进退作揖,大家觉得文明样子。

(按:其时中
国文化在欧洲影响极大,故其男人梳辫子,穿缎裤,贵人坐轿子,陈列重瓷器,唯辫子嫌短,不甚美观。

(87)
(4c):由於鞠躬和歌唱我們的心性便可有改變,我們便覺得高尚而文明了,正像路易十五宮中那些侯爵與貴婦一樣。

(62)在文中,为证明中国文化对“路易第十五宫廷的士女”的影响,林语堂对当时中国的生活方式进行了详细描述——梳辫子,穿缎裤,贵人,坐轿子,重瓷器,这些都是中国读者所熟知的。

二、林语堂自译策略
(一)释义法
正如我们前面提及,林语堂自译的特点之一是注重翻译原文的大意,而非逐字对译。

通过仔细研究,我们发现,翻译原文大意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借助释义法。

(5a):we are sowing what we do not mean to reap. (18)
(5b):不过我们收豆不肯种豆,收麦不肯种麦罢了。

(19)(5c):我們正播下不想收穫的種子。

(23)
英文原文的意思正如宋碧云所译——“我們正播下不想收穫的種子”。

可以说这种译法无论是“信”还是“达”,都已经满足了要求。

然而,对比林语堂的翻译,我们会发现他的译文更生动、地道,读者读到此处,豁然开朗。

(二)直译加注
除了释义法,林语堂在自译中还采用直译加注释的译法。

举例
来说:
(6a):let’s be a little learned and professional and tiresome and go back to thucydides.
(6b):好,大家也来搬书籍,做学究,看看修昔底德怎样记述。

(thucydides,古希腊的司马迁,所记当年希腊五十年见内战peloponnesian war一书,称为希腊最客观公允的史书,为现代史家所极称赏。

)(25)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林语堂在翻译的过程中,脑海里始终考虑到译入语读者的阅读需求。

设想如果把“thucydides”简单译为“修昔底德”,中国读者对此人摸不着头绪。

因此,林语堂通过在括号加注的方法,“古希腊的司马迁”形象在中国读者脑海中油然而生。

(三)意译法
林语堂自译的另一个明显特征是意译。

为使其译文更好地为中国读者接受和阅读,林语堂采取意译的方法。

(7a):peace is rich,peace is satisfying,peace is growth and movement and action and life. (65)
(7b):国泰民安,于是乎天地化育,万物滋长,而芸芸众生得托生于其间,各善其事,安居乐业,优游以卒岁,岂非万民之所厚望,天地之常?(70)
(7c):和平是富足,是滿足,是生長,運動,行動和生活。

(41)
原文仅15个单词的句子被译为59字的汉语句子。

实际上,除了翻译原文的大意,林语堂对中文本进行了适当的增译。

如果仔细比对的话,中国读者可能会困惑,简单的“rich”,“satisfying”,“growth”等词怎会被译为“国泰民安”、“万物滋长”、“安居乐业”……也许只有自译者,才能这么自如地穿行于原文与译文之间。

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得到两点结论。

首先,林语堂的自译是忠实地翻译。

这里的忠实包括两方面的含义:由于是翻译自己的作品,自译者比其他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作品;林语堂对“忠实”有自己的标准,忠实并非指字字对译,而是要传达原文的“神”,要做到通顺翻译。

其次,林语堂的中文译本是超越原文的翻译。

由于英文原文包含多处对中国社会历史生活的描写,在用汉语表达这些内容的时候,于译者而言是得心应手,有利于译者充分发挥译语优势。

参考文献
[1] grutman,rainier.auto-translation[a]//in mona baker (ed.)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c].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 hokenson,jan walsh&marcella munson.the
bilingual text:history and theory of literary
self-translation[m].manchester:st. jerome publishing,2007.
[3] lin yutang.between tears and laughter[m].new york:the john day company,1943.
[4]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5] 郭著章.翻译名家研究[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7.
[6] 林语堂.啼笑皆非[m].宋碧云,译.台湾:远景出版社,1966,1968.
[7] 林语堂.啼笑皆非[m].林语堂,徐诚斌,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武汉生物工程学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