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业中药师中药炮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一章绪论

下篇中药炮制学

旧大纲要求:

中药炮制的基本理论和重要的基本概念。

中药炮制的作用、常用炮制方法及其操作要点。

常用中药和有毒中药的炮制方法、饮片质量要求、炮制作用及其研究。

炮制辅料的分类、作用及用量。

新大纲要求:

中药炮制的基本理论知识,常用炮制方法、辅料及其应用要点。

常用中药饮片质量要求、炮制作用及应用。

新增药物:骨碎补、牡蛎、西瓜霜;

减少药物:鳖甲、竹茹、马兜铃、石膏。

第一节中药炮制的起源与发展

中药炮制是随着中药的发现和应用而产生的,其历史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炮制,在历史上又称"炮炙"、"制造"、"修治"、"修事"。虽然名称不同,但记载的内容都是一致的,而且多用"炮制"和"炮炙"两词。从字义上来看,"炮"和"炙"都离不开火,也代表中药加工技术中的两种火处理方法。随着社会进步,药材加工处理技术也不断发展,"炮炙"两字已不能确切反映和概括药材加工处理的全貌,故现代多用"炮制"一词。"炮"代表各种与火有关的加工处理技术,而"制"则代表各种更广泛的加工处理方法。

中药必须经过炮制之后制成饮片才能入药,这是中医用药的一大特色。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的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中药炮制的发展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春秋战国至宋代是中药炮制技术的起始和形成时期;金元明时期是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清代是炮制品种和技术的扩大应用时期;建国后是炮制振兴、发展时期。

《黄帝内经》约为战国至秦汉时代的著作,在《灵枢·邪客》篇中有用"秫米半夏汤"治疗"邪气客人"的记载。"秫米汤"的"治半夏"即为修治过的半夏。生半夏毒性大,以"治"来减低毒性,可见当时已注意到有毒药物的炮制。《素问·缪刺论篇》中所说的"角发""燔治"即是最早的炭药--血余炭。"咀"即是当时的切制饮片。到宋代,雷敩总结了前人炮制方面的经验,撰成《雷公炮炙论》三卷,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书中记述了药物的各种炮制方法大约有44种,并对炮制的作用也作了较多介绍,该书对后世中药炮制的发展有较大的影响,其中许多炮制方法具有科学道理,至今仍有指导意义。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药1892种,其中有330味中药记有"修治"专项,综述了前代炮制经验。在330味药物中,载有李时珍本人炮制经验或见解的就有144条,如木香、高良姜、茺蔚子、枫香脂、樟脑等;多数制法至今仍为炮制生产所沿用,如半夏、天南星、胆南星等。明代陈嘉谟在《本草蒙筌》的"制造资水火"中指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明代缪希雍撰的《炮炙大法》是我国第二部炮制专著,收载了439种药物的炮制方法,用简明的笔法叙述各药出处、采集时间、优劣鉴别、炮制辅料、操作程序及药物贮藏,大部分内容能反映当时社会生产实际,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并将前人的炮制方法归纳为"雷公炮炙十七法"。清代张仲岩著《修事指南》为我国第三部炮制专著,收录药物232种,较为系统地叙述了各种炮制方法,其中多来源于《证类本草》和《本草纲目》,但张氏作了进一步归纳、整理,条

分缕析,较为醒目。张氏认为炮制在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他说:"炮制不明,药性不确,则汤方无准而病症无验也";在炮制理论上有所发挥,如提出:"吴茱萸汁制抑苦寒而扶胃气,猪胆汁制泻胆火而达木郁,牛胆汁制去燥烈而清润,秋石制抑阳而养阴,枸杞汤制抑阴而养阳......炙者取中和之性,炒者取芳香之性......"等炮制作用。

第二节中药炮制的目的与作用

一、中药炮制的目的

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的植物、动物、矿物,绝大多数要经过加工炮制后才能使用。中药炮制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往往一种炮制方法或者炮制一种药物,同时具有几方面的目的,这些虽有主次之分,但彼此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现将炮制的主要目的归纳如下: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有的药物虽有较好的疗效,但因毒性或副作用太大,临床应用不安全,则需要通过炮制以降低其毒性或副作用。川乌有用浸、漂、蒸、煮、加辅料制等处理以降低毒性;又如相思子、蓖麻子、商陆等可用加热炮制降低其毒性;柏子仁具有宁心安神、润肠通便等作用,如果用于宁心安神则需避免服后产生滑肠致泻的作用,通过去油制霜炮制后即消除了致泻的副作用。

2.改变或缓和药物的性能

各种不同药物各有其寒、热、温、凉的性能,性味偏盛的药物在临床应用上会带来副作用,如太寒伤阳、太热伤阴、过酸损齿伤筋、过苦伤胃耗液、过甘生湿助满、过辛损津耗气、过咸以助痰湿等。为了适应不同的病情和体质的需要,则需经过炮制,以改变其性能。如麻黄生用辛散解表作用较强,蜜炙后辛散作用缓和、止咳平喘作用增强;蒲黄生用活血化瘀,炒炭止血;生甘草清热解毒,蜜炙后能补中益气。

3.增强药物疗效

中药除了通过配伍来提高疗效外,还可通过炮制来提高疗效。如一些种子类药物(决明子、芥子、苏子、青葙子等)种皮致密,不易煎出有效成分,炒后种皮爆裂,有效成分便于煎出;蜜炙款冬花、紫菀等,由于蜂蜜的协同作用,可增强其润肺止咳作用;羊脂炙淫羊藿,可增强其治疗阳痿的效能;胆汁制南星,能增强其镇痉作用。

4.便于调剂和制剂

矿物类、贝壳类及动物骨甲类药物,如自然铜、磁石、赭石、牡蛎、石决明、穿山甲、豹骨等,这类药物质地坚硬,难于粉碎,不便于制剂和调剂,而且在短时间内也不易煎出有效成分,因此必须经过煅、煅淬、砂烫等炮制方法,使其质地变为酥脆,易于粉碎及煎出有效成分。

5.改变或增强药物作用的部位和趋向

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于机体的趋向,它是中医临床用药应当遵循的理论之一。升降浮沉与性味有密切的关系。药物经炮制后,由于性味的变化,可以改变其作用趋向,尤其对具有双向性能的药物更明显。如黄柏系清下焦湿热之药,经酒制后作用向上,兼能清上焦之热;黄芩酒炒可增强上行清头目之热的作用。

此外,炮制还可影响药物的归经,利于贮藏,起到保存药效,矫味矫臭,洁净药物等作用。

二、中药炮制的作用

1.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主要包括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的影响等。

(1)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