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最新湘教版二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小学科学二年上册科学教案湘科版
![小学科学二年上册科学教案湘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a099e79d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0f.png)
小学科学二年上册科学教案湘科版科学教育在小学阶段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够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和科学实践的能力。
本文将按照《小学科学二年上册科学教案湘科版》的任务名称,为您编写一份满足内容需求的科学教案。
【任务名称】:观察生活中的重量【教案】:一、教学目标:1. 掌握测量物体重量的方法和过程。
2. 理解物体的重量是由质量决定的,不同的物体重量不同。
3.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总结的能力。
二、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笔、纸、秤、不同重量的物体。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关于物体特性的知识,例如颜色、形状等。
2. 学习观察物体重量(10分钟)a. 首先,老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重量吗?学生可以进行思考和回答。
b. 引导学生将几个物体按照重量从轻到重排列,观察物体的重量有何不同。
c. 分组进行观察实验:让学生自己选择物体,使用秤对物体进行重量测量,观察不同物体的重量差异。
d. 提醒学生重量的测量单位是「克」。
3. 讨论和总结(10分钟)a. 学生将观察到的现象与测量结果进行比较,总结物体的重量不同主要由什么决定。
b. 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物体的重量是由物体的质量决定的。
4. 拓展(10分钟)a. 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不同物体的重量不同,如举行物品、食物等。
b.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相同体积的物体,有时候重量却不同。
c. 鼓励学生多做观察,多进行实验,培养科学探究精神。
5. 提出拓展问题(5分钟)a. 提问:为什么两个物体的质量相同,但重量不同?b. 学生思考后进行讨论。
6. 作业布置(5分钟)以图文方式,要求学生将家里常见的不同物体按照重量从轻到重排列,写出测量结果,并写下完成本次实验的心得体会。
四、板书设计:观察生活中的重量- 重量的测量方法和过程- 物体的质量决定重量- 生活中不同物体的重量差异五、教学反思:通过本次教学,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的方式,了解物体的重量是由质量决定的。
湘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湘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21c03e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58.png)
湘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溶解现象,了解溶解的概念,能够判断物品是否能溶解。
2.培养学生的观察、描述、比较、对比实验、抽象等探究技能,通过实验建构溶解概念。
3.培养学生严谨态度和细致观察的惯,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建构溶解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比推理出盐的溶解过程。
教学准备】学生实验材料:活动一材料,活动二材料。
教师准备材料:相关课件及“吸管取水”微课。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食盐和沙子,询问学生:把食盐和沙子分别放入水中会发生什么变化?2.学生猜测,并说明理由。
3.进行实验:静置→观察→搅拌→再观察,注意搅拌时不要触碰到杯壁和杯底。
将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上。
4.学生描述用眼睛观察搅拌前后的变化。
二、活动一:食盐“藏”到哪里了?1.教师指出,通过观察发现沙子仍在水中,而盐粒不见了,盐“藏”到哪里去了呢?2.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测。
3.学生讨论如何找到盐的“踪迹”。
4.学生交流想到的方法,教师对可行的方法予以肯定和回应。
5.进行演示:使用“吸管取水”的方法。
6.学生进行实验,及时记录。
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到学生活动中。
7.汇报、交流:从杯中不同地方取的水,尝一尝有咸味的是……8.教师将各组的实验结果用红“●”标注在黑板上的烧杯图形中,集中展示盐分散“藏”在了这杯水的各个部位。
9.小结:盐都藏在了这杯水的各个部位。
三、活动二:观察胭脂红在水中的变化。
1.教师提出问题:盐“藏”在了水中,那么盐进入水中后是怎样到达这些位置的?大家刚刚用眼睛应该是没有办法看到的,老师有个办法能让大家亲眼见证!2.观察胭脂红在水中的变化。
①介绍胭脂红。
②分组制订实验计划(含实验步骤),学生代表交流分享,教师和学生进行点评。
③进行分组实验,将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④汇报交流:描述胭脂红进入水中后的变化。
⑤教师指出:胭脂红与食盐放入水中后发生了变化,学生发现了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如不同点:颜色、透明程度、颗粒大小变化快慢等;相同点:颗粒大小都由大变小,最后都看不见……)⑥类比推理:食盐进入水中也是均匀分散在水中。
湘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ae6af86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34.png)
湘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熟练掌握科学二年级上册的全部知识点;2. 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兴趣和观察、实验的能力;3. 加深学生对自然现象和科学原理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生活中的科学1. 知识点:身边的自然现象、生活中的物体、动植物的生活性;2. 活动设计:观察周围的自然现象,探究物体的特性,了解动植物的生活性。
第二单元:物体的测量1. 知识点:长度的测量、重量的测量、时间的测量;2. 活动设计:使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秤量物体的重量,研究使用钟表测量时间。
第三单元:物体与材料1. 知识点:物体的形态、物体的材质;2. 活动设计:观察不同形态的物体,了解物体的材质。
第四单元:物体与能源1. 知识点:电能、光能、热能;2. 活动设计:探究电能的产生和应用,了解光能和热能的特点。
第五单元:物体的运动1. 知识点: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往返运动;2. 活动设计:观察物体的不同运动形式,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
第六单元:物体的变化1. 知识点:物体的变化过程、物体的性质变化;2. 活动设计:观察物体的变化过程,探究物体的性质变化原因。
三、教学方法1. 观察实验法: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或物体,引导学生发现和思考。
2. 实验活动法:通过简单的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加深对科学原理的理解。
3. 讨论交流法:通过小组讨论、问题解答等形式,培养学生合作与思辨的能力。
四、教学评价1. 日常观察评价:教师对学生的日常表现进行观察和评价。
2. 实验报告评价:对学生进行实验报告的评价,考察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分析能力。
3. 期末测试评价:通过期末测试对学生掌握的知识进行评价。
五、参考资源1. 《湘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材;2. 教学辅助资料: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
六、教学安排详细的教学安排请参见教案附件。
七、其他事项如有需要进一步了解教案的内容,请与教师联系。
新湘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精品版(全册)(完美版)
![新湘教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精品版(全册)(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d14e17d75acfa1c7aa00ccac.png)
科目科技年级二班级70 时间.9.7 课题新学期的话第1课时总1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入学教育,让学生明确学习科学的意义和学习目的,增强学生的学习目标性。
并懂得科学课堂的一些常规和安全注意事项。
2、通过一些趣味小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
3、让学生了解本学期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中需准备的、要用到的材料工具、及早准备。
4、发放新书,分组,认识学生。
重点发放新书,分组,认识学生难点通过一些趣味小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学准备教学过程:一、入学教育1、让学生再次明确学习科学的意义和学习目的。
2、重新交待科学课堂的一些常规和安全注意事项。
3、总结上期考评情况,指出优点和不足。
二、发新书。
三、引导学生了解本学期科学课的学习内容,以及上课时需要用到的,自备的材料用具。
四、进行科学实验小组的分组,选定课代表及组长,并明确其工作职责,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分组,一般为4-6人一组。
板书:后记:第一单元溶解科目科技年级二班级70 时间.9. 28课题1、它溶解了吗?第1课时总2课时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认识溶解现象,知道什么是溶解。
能判断能溶解和很难溶解的物品。
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实验,经历溶解概念建构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描述、比较、对比实验、抽象等探究技能。
3.科学态度、STSE培养学生严谨态度和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将科学知识(溶解概念)应用于日常生活的自主意识。
重点帮助学生建构溶解概念。
难点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比推理出盐的溶解过程。
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凉开水(矿泉水),3个试吃杯,2根玻璃棒(消毒),3根筷子,盐,沙子,胭脂红,吸管,包装袋,记录单。
教师准备材料:相关课件及“吸管取水”微课。
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出示食盐和沙子,提问:把食盐和沙子分别放入水中会产生什么变化?2.学生猜测,说说猜测的理由。
3.动手实验:静置→观察→搅拌→再观察,注意搅拌时不要触碰到杯壁和杯底。
把看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上。
小学二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湘科版)
![小学二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湘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e4db3986524de518964b7d60.png)
第一单元溶解第一课它溶解了吗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学生通过实验採亢,知道什么是溶解。
2.科学探究观察溶解实验,能如实描述过程中看到的现象:学生能导求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能够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推盐的溶解过程。
3.科学态度乐于动手,会积极参与实验;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类比分析的严谨性。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烧杯,凉开水(矿泉水),3个试吃杯,2根玻璃棒(消毒),3根筷子,盐,沙子,胭脂红,吸管,包装袋,记录单。
相关课件及“吸管取水”微课。
学生准备用具:记录笔、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读一读:水加糖,就变甜:水加盐,就变咸。
藏在水中看不见,观察比较去发现。
(二)新课学习1.把食盐和沙子放入水中会怎样?(1)出示食盐、沙子和水。
(2)提问:把食盐和沙子放入水中会怎样?(3)实验并观察,记录食盐和沙子刚入水时、搅拌时、静止后的变化情况。
(4)说一说你的发现。
2.食盐“藏”到哪里了(1)讨论:食盐“藏”到水中了吗?你有办法找到它的“踪迹”吗?(2)汇报:毫无疑问,食盐在水里。
看不到,可以用尝的方法找到并辨别。
方法:1.取杯中不同地方的水2.尝一尝从杯子底部、杯子中部、杯子上部取出来的水3.比较水的味道。
(3)思考:怎样用吸管取水?(4)吸管取水指导(观看微课)(5)分组实验、观察、记录(6)小结:充分搅拌后,食盐均匀“藏”在水中了。
同一个杯子中不同部位取的水味道都一样咸。
3.观察胭脂红在水中的变化(1)取少量胭脂红放入水中,观察一会儿,然后搅拌。
(2)把观察到的过程画下来。
(3)食盐也是这样变化的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4)小结:像食盐和胭脂红这样,放入水中后会均匀地分散,最后它们的颗粒看不见了。
这种现象叫作溶解。
第二课生活中的溶解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有些物质能够溶解在水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在水里。
2.科学探究能通过实验观察,辨认不同物品能否溶解在水中:依据实验结果,按能溶解、很难溶解把物品(例如厨房的调料品)分类。
湘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配套教案(全册)
![湘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配套教案(全册)](https://img.taocdn.com/s3/m/8f977d3558fafab069dc02e1.png)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科版) 科学
二年级上册
教
学
设
计
学校:
年9月1日
第一单元溶解
学校教师个人电子备课用纸
学校教师个人电子备课用纸
学校教师个人电子备课用纸第二单元动物的反应
学校教师个人电子备课用纸
板书:
蜗牛的反应
一、认识蜗牛
二、蜗牛对气味的反应
三、蜗牛与声音
四、蜗牛爬行
学校教师个人电子备课用纸
学校教师个人电子备课用纸第三单元太阳和月亮
学校教师个人电子备课用纸
三、整理,下课。
板书:
变化的方向一、不同的月亮
○
二、观察月亮
第四单元物体的位置
学校教师个人电子备课用纸
学校教师个人电子备课用纸第五单元尺子的科学
学校教师个人电子备课用纸。
湘教版二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湘教版二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9e0b9cf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a7.png)
湘教版二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溶解1它溶解了吗教学目标1,科学态度、STSE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将科学知识(溶解概念)应用于日常生活的自主意识。
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实验,经历溶解概念建构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描述、比较、对比实验、抽象等探究技能。
3,科学知识认识溶解现象,知道什么是溶解。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通过实验能够建构溶解的概念。
2.教学难点:学生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比推理出盐的溶解过程。
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食盐,沙子,胭脂红,装有水的杯子(每组3个),搅拌棒(每组2个),透明小塑料杯,胶头滴管,PPT,板书贴纸。
3.学生准备:笔袋。
教学过程一、观察食盐与沙子1.观察食盐和沙子【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发现食盐和沙子都是小颗粒,但是它们颜色不同,颗粒大小不一样,以及它们的数量不同。
1.1谈话:①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两样物品,一袋是食盐,另一袋是沙子。
②同学们平时肯定都见过它们,但是我猜你们肯定没有仔细研究过它们。
1.2教师出示ppt:食盐与沙子的照片。
谈话:①今天老师给每个小组的桌子上,都准备了两个小塑料杯,1号小塑料杯中装有食盐;2号小塑料杯中装有沙子。
②一会请每组同学先仔细观察一下,看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注意是看到的)③注意只能用眼睛看,不能用手或身体的其他部位触碰实验器材。
1.3活动开始。
活动停止。
1.5提问:谁能说一说,沙子和食盐看上去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1.6小结:二者的相同点:都是颗粒状(固体)。
二者的不同点:颜色不同,颗粒大小不同,数量不同(观察事物)。
2•猜想食盐和沙子放入水中的现象【设计意图】通过猜测食盐和沙子放入水中会出现的现象,提取学生前概念,同时帮助学生建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也为后面在观察到它们放入水中的现象后形成认知冲突,激发进一步的研究兴趣做好准备。
教师出示PPt提问:①如果我们把沙子和食盐同时分别放入盛有相同水量的烧杯中,此时你们预测会看到什么现象?②把食盐和沙子放入水中后,静置几分钟会看到什么现象呢?有的同学认为食盐放入水中后会…(飘在水面上,沉底等);静置后会…(融化,消失等)。
2018年最新湘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2018年最新湘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c4c459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705de58.png)
2018年最新湘教版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溶解第一课:它溶解了吗?教学目标:1.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2.经历简单的猜测,验证活动过程。
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教学准备:水、烧杯、搅拌棒、粗盐、沙子、胭脂红。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一杯清盐水。
提问:透明的水中能否“藏”东西?(学生回答)二、请几个学生尝杯中的水。
提问:水中是否“藏”了东西,藏的是什么?三、观察实验:盐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1.教师出示实验器材:水、烧杯、搅拌棒、粗盐。
2.指导学生认识实验器材,并教给学生正确的搅拌方法。
3.提出观察实验的要求:1) 按照“没有放入水中时”、“刚放入水中时”、“搅拌一会儿”、“搅拌较长时间后”的观察顺序进行细致的观察。
2)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填写观察记录表。
(记录表附板书设计内)3) 安全提示:实验的液体不能随便尝,这样很危险。
只有经过老师确定无危险,且得到教师的允许才能尝。
4.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四、汇报交流。
1.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进行汇报交流。
2.认识盐在水中的变化过程是:由大颗粒→小颗粒→微粒→“化”在水中。
五、对比实验。
1.观察沙子和食盐放入水中的情况。
2.理解溶解的科学含义:溶解就是像盐这样,在水中慢慢消失、慢慢溶化的现象。
3.使学生知道:有的物质在水中容易溶解,有的物质在水中不容易溶解。
第二课:生活中的溶解教学目标:1.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2.经历简单的猜测,验证活动过程。
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并将科学探究中得到的发现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点和难点: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教学准备:水、烧杯、搅拌棒、粗盐、糖块、食用油、红糖、沙子、淀粉、陈醋、味精等。
教学过程:一、提出猜想。
1.学生拿出准备的材料:粗盐、糖块、食用油、红糖、沙子、淀粉、陈醋、味精。
(允许学生补充其他的材料)2.学生预测这些材料放入水中后将如何变化,并说出预测的根据。
湘教版二年级上册科学3有趣的动物反应教学设计
![湘教版二年级上册科学3有趣的动物反应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5690262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1d.png)
湘教版二年级上册科学3有趣的动物反应教学设计
·第三课有趣的动物反应
一、教学目标
1.科学知识
能举例说出2—3种动物利用某种感官(眼、耳、鼻、舌等)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做出反应的事例;进一步感受到多样的动物做出多样的反应。
2.科学探究
能观察、比较环境变化下,动物做出反应的情况,并进行如实描述,力求准确;发展利用不同方式获取动物反应的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搜集动物反应资料的能力。
3.科学态度、STSE
细致观察,比较,乐于与同伴分享发现;能倾听、欣赏同伴对动物反应的发现;不断形成研究动物反应的兴趣,增进亲近、关注、爱护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准备好的表现动物因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汇报资料,可以是图片,可以是记录,可以是录制的小视频。
教师准备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实物投影。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观察身边的动物,说一说它们是怎样感知环境和产生反应的。
(二)新课学习
1.“动物的反应”交流会
(1)交流小动物利用感官对周围进行感知,做出反应的事例
(2)可以根据学生的预先准备进行交流,也可以借助教材的图片组织交流。
例如:小鸡见到米时,会聚集啄米。
敲鱼缸时,鱼会快速游动起来。
当光线变弱时,小猫的瞳孔变大。
2018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精)
![2018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精)](https://img.taocdn.com/s3/m/4067153c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42.png)
2018年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精)培养学生对地球的关注和热爱,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爱护动植物。
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勇于提问,勇于思考,勇于实践,勇于创新。
2.“材料”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知道不同材料的特点和用途。
知道纸的来源和制作方法。
了解书的历史和重要性。
知道木材的来源和用途。
知道金属的来源和用途。
知道塑料的来源和用途。
2)科学探究目标能够观察和描述材料的外部形态特征,了解材料的来源和制作方法。
能够利用简单的工具或者材料进行实验,初步探究材料的特性和用途。
能够用语言、图画等方式初步描述信息。
能简要讲述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3)科学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关注和热爱,尊重材料,珍惜资源,爱护环境。
鼓励学生勇于探究,勇于提问,勇于思考,勇于实践,勇于创新。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太阳的位置变化和方向的辨认方法;观察和描述月相的变化现象;了解不同季节的特点和对动植物和人类的影响;观察和描述周围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和生活的动物;了解不同材料的特点和用途。
2)教学难点学生对太阳的位置变化和方向的辨认方法的理解;学生对月相的变化现象的观察和描述能力;学生对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的认识;学生对周围土壤上生长的植物和生活的动物的观察和描述能力;学生对不同材料的特点和用途的理解。
五、教学方法本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实验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六、教学内容和安排1.“我们的地球家园”单元1)第一课:《地球家园中有什么》教学内容:地球的概念、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大小、地球的位置、地球的特点。
教学安排: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地球景象,了解地球的概念和基本特点。
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和位置。
2)第二课:《土壤——动植物的乐园》教学内容:土壤的概念、土壤的组成、土壤的作用、土壤的保护。
教科版二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最新版)
![教科版二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最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4401633e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68.png)
教科版二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最新版)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2018新教材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教科版科学配套教学设计(含教学计划)新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教科版全册学校:班级:任课教师:2018-2019学年二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一、教材解读二年级上册由“我们的地球家园”和“材料”两个单元组成。
两个单元总计13课,原则上每课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
另外每个单元都有“科学阅读”内容,可以穿插在每课教学中进行,也可以在单元复习时集中在一课时落实。
“我们的地球家园”单元共7课,分别是《1.地球家园中有什么》、《2.土壤——动植物的乐园》、《3.太阳的位置和方向》、《4.观察月相》、《5.各种各样的天气》、《6.不同的季节》、《7.做大自然的孩子》。
“材料”单元共6课,分别是《1.我们生活的世界》、《2.不同材料的餐具》、《3.书的历史》、《4.神奇的纸》、《5.椅子不简单》、《6.做一顶帽子》。
二、学情分析经过一个学年的科学学习,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但学生依然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的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因此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
除了教科书为学生提供的“科学词汇”外,教师还要注重观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注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
二年级的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遇事很容易冲动,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
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具有好奇、好动、好模仿等特点,在活动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巡视来关注学生的观察体验进展,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如游戏、积分、奖励等)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观察体验等活动。
三、教学目标1.“我们的地球家园”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描述太阳每天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
描述怎样利用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
描述一年中季节变化现象,举例说出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二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全册湘教版
![二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全册湘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a4d55ab0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48.png)
二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全册湘教版学情分析:本册教材从儿童的已有体会、生活实际和周围环境要素动身,以认识周围常见物体、事物的现象、特点或性质,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为线索,引导学生在观看的基础上,展开比较、分类、小制作、小实验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探究,从而学习有关的科学知识。
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以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生活体会为起点,选用常见的动物、物质、科学现象、自然现象、简单工具等为探究对象,以了解其特点变化为要紧内容目标,在一年级的基础上进一步训练并进展观看、描述、比较、分类、实验等探究技能,渗透体验分析、归纳、抽象、概况等思维方法。
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人、动物、环境的关系的同时,了解科学与技术、科技与生活的关系,培养并进展学生的探究爱好。
教学目标:“溶解”作为教材的第一个单元,观看、描述溶解现象,辨别生活中常见的溶解现象,尊重事实,激发探究爱好,体会溶解给生活带来的便利。
“动物的反应”单元,认识动物的感官和功能。
明白动物是通过一些器官感知环境的,珍爱动物、探究爱好、愿倾听、乐分享,多角度认识事物。
“太阳和月亮”单元,明白太阳发光发热,明白太阳东升西落,明白用太阳辨认方向,明白月相的变化,培养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的意识,坚持住。
“物体的位置”单元,明白用方位、远近描述物体的位置,激发爱好,乐于表达,体会合作学习的乐趣。
“尺子的科学”单元,了解尺子科技史,认识在比较时统一标准的作用,尝试多角度多方法设计制作尺子,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体会科技产品带来的便利。
教学措施:一、把握小学生心理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爱好1、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爱好。
2、精心安排多种活动。
3、尊重每一位学生。
二、加强组织教学,重视学习适应的培养1、加强教学组织工作。
2、注重科学课教学常规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适应。
三、明确观看要求,重视观看能力的培养1、必须预备好观看材料。
2、把握各课的观看重点。
3、把握观看活动的差不多步骤。
四、加强安全防范意。
湘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湘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ef1bdf700abb68a882fb14.png)
湘科版科学二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它溶解了吗【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认识溶解现象,知道什么是溶解。
能判断能溶解和很难溶解的物品。
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实验,经历溶解概念建构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描述、比较、对比实验、抽象等探究技能。
3.科学态度:培养学生严谨态度和细致观察的习惯,培养将科学知识(溶解概念)应用于日常生活的自主意识。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建构溶解概念。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胭脂红的溶解过程类比推理出盐的溶解过程。
【教学准备】学生实验材料:活动一材料,活动二材料。
教师准备材料:相关课件及“吸管取水”微课。
【教学过程】一、导入。
1.师出示食盐和沙子,提问:把食盐和沙子分别放入水中会产生什么变化?2.学生猜测,说说猜测的理由。
3.动手实验:静置→观察→搅拌→再观察,注意搅拌时不要触碰到杯壁和杯底。
把看到的现象记录到活动手册上。
4.学生描述用眼睛观察搅拌前后的现象。
二、活动一:食盐“藏”到哪里了?1.师:大家通过观察发现沙子还在水中,而盐粒不见了,盐“藏”到哪儿去了呢?2.学生依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3.想一想:你们有哪些办法找到盐的“踪迹?”4.小组交流后,谈谈想到的方法。
5.师及时对可行的方法予以肯定和回应。
6.演示:使用“吸管取水”的方法。
7.学生实验,及时记录。
师巡视指导,参与到学生活动中。
8.汇报、交流:从杯中不同地方取的水,尝一尝有咸味的是……师将各组的实验结果用红“●”标注在黑板上的烧杯图形中,集中展示盐分散“藏”在了这杯水的各个部位。
9.小结:盐都藏在了这杯水的各个部位。
三、活动二:观察胭脂红在水中的变化。
1.师:盐“藏”在了水中,那么盐进入水中后是怎样到达这些位置的?大家刚刚用眼睛应该是没有办法看到的,老师有个办法能让大家亲眼见证!2.观察胭脂红在水中的变化①介绍胭脂红。
②分组制订实验计划(含实验步骤),学生代表交流分享,师生点评。
③分组实验,将实验现象及时记录在活动手册上。
④汇报交流:描述胭脂红进入水中后的现象。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教学设计(2018改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教学设计(2018改版)](https://img.taocdn.com/s3/m/799b7a2d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27.png)
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教学设计(2018改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二年级上册教案(全册)缺2课(材)目录:地球家园中有什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了解地球是一个球体,人类赖以生存的地方。
2.科学探究目标:能够通过观察说出地球上有山川、河流、土地、森林、阳光、动植物、人类、空气等。
3.科学态度目标:愿意倾听和分享,乐于表达对于地球的了解。
珍惜和爱护我们的地球。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仔细观察思考可以更好的了解地球。
自己动手画一画自己所了解的地球。
认识到保护地球家园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地球是由植物、土壤(大地)、海洋、空气、动物等很多方面组成的。
2.教学难点:学生自己通过观察说出地球上的东西。
教学准备】1.小组活动:每人一支彩笔。
2.教师准备:班级记录单,地球家园图,相关的图片与视频。
教学过程】一。
视频或图片导入:(预设3分钟)播放一些地球在宇宙中的视频,让学生简单了解一下地球是一个球体,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
二。
深入了解地球上有什么(预设10分钟)在浩瀚的宇宙中,我们赖以生存的的地球是其中的一颗行星,那么你们知道地球上都有什么吗?学生回答。
想不想多了解一些我们的地球呢?播放地球简介的视频或者地形地貌植物动物海洋的图片。
观看后再提问学生“地球上都有什么呀?”学生回答。
三。
动手画一画。
(预设20分钟)老师:我想画一张地球家园图,但是我不知道上面要画什么?同学们知道么?学生回答可以画什么?小组交流老师:你们想不想画一张属于自己的地球家园图?现在每位同学拿出自己的彩笔,将本组的地球家园图描绘出你心中的样子吧!组长领取绘画材料。
各组开始绘制自己的地球家园图,教师巡视指导。
四。
交流和总结(预设5分钟)各组完成后,进行交流观看,最后每组一名代表展示作品并说一说自己的地球家园图上都有什么。
那我们的地球家园缺少一样可不可以呢?大家讨论一下。
学生交流发言。
教师小结: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地方,我们要珍惜和爱护她,不能让她缺少任何一部分,努力保护地球的完整。
教科版二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2018-2019上期最新版)-
![教科版二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2018-2019上期最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9cce68f6856a561253d36f0c.png)
教科版二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最新版)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册)2018新教材特别说明:本教案为最新教科版科学配套教学设计(含教学计划)新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教科版学校:班级:任课教师:全册2018-2019学年二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一、教材解读二年级上册由“我们的地球家园”和“材料”两个单元组成。
两个单元总计13课,原则上每课需1课时来完成教学。
另外每个单元都有“科学阅读”内容,可以穿插在每课教学中进行,也可以在单元复习时集中在一课时落实。
“我们的地球家园”单元共7课,分别是《1.地球家园中有什么》、《2.土壤——动植物的乐园》、《3.太阳的位置和方向》、《4.观察月相》、《5.各种各样的天气》、《6.不同的季节》、《7.做大自然的孩子》。
“材料”单元共6课,分别是《1.我们生活的世界》、《2.不同材料的餐具》、《3.书的历史》、《4.神奇的纸》、《5.椅子不简单》、《6.做一顶帽子》。
二、学情分析经过一个学年的科学学习,学生的观察与描述能力有了明显的发展,但学生依然处于形象思维阶段,他们的抽象概括和语言表达能力仍然比较弱,因此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仍然非常重要。
除了教科书为学生提供的“科学词汇”外,教师还要注重观察、记录方法的示范和引导,注重提供语言表达的范例。
二年级的学生已能初步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但还常有不稳定的现象,自制力还不强,意志力较差,遇事很容易冲动,活动的自觉性和持久性都比较差,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
他们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具有好奇、好动、好模仿等特点,在活动过程中需要通过不断巡视来关注学生的观察体验进展,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如游戏、积分、奖励等)来促进学生更好地开展观察体验等活动。
三、教学目标1.“我们的地球家园”单元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描述太阳每天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位置变化。
描述怎样利用太阳的位置辨认方向。
描述一年中季节变化现象,举例说出季节变化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溶解第一课:它溶解了吗教学目标:1、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2、经历简单的猜测,验证活动过程。
3、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教学准备:水、烧杯、搅拌棒、粗盐、沙子、胭脂红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一杯清盐水。
提问:透明的水中能"藏"东西吗?(学生回答)二、请几个学生尝杯中的水。
提问:水中藏没藏东西,"藏"的是什么?三、观察实验:盐在水中发生了什么变化?1、教师出示实验的器材:水、烧杯、搅拌棒、粗盐。
2、指导学生认识实验的器材,并教给学生正确的搅拌方法。
3、提出观察实验的要求:1)按照"没有放入水中时"、"刚放入水中时"、"搅拌一会儿"、"搅拌较长时间后"的观察顺序进行细致的观察。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填写观察记录表。
(记录表附板书设计内)3)安全提示:实验的液体不能随便尝,这样很危险。
只有经过老师确定无危险,且得到教师的允许才能尝。
4)、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四、汇报交流。
1、学生根据观察记录进行汇报交流。
2、认识盐在水中的变化过程是:由大颗粒→小颗粒→微粒→"化"在水中。
五、对比实验。
1、观察沙子和食盐放入水中的情况。
2、理解溶解的科学含义:溶解就是像盐这样,在水中慢慢消失、慢慢溶化的现象。
3、使学生知道:有的物质在水中容易溶解,有的物质在水中不容易溶解。
第二课:生活中的溶解教学目标:1、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
2、经历简单的猜测,验证活动过程。
3、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并将科学探究中得到的发现用于生活中。
教学重难点:观察溶解现象,了解溶解过程教学准备:水、烧杯、搅拌棒、粗盐、糖块、食用油、红糖、沙子、淀粉、陈醋、味精等。
教学过程:一、提出猜想。
1、学生拿出准备的材料粗盐、糖块、食用油、红糖、沙子、淀粉、陈醋、味精。
(允许学生补充其它的材料)2、学生预测这些材料放入水中后将如何变化,并说出预测的根据。
二、观察实验:其他物体在水中是否溶解?1、教师提出实验要求:1)实验过程中细心观察,并且做好实验记录。
(记录表附板书设计内)2)实验完毕整理观察结果,得出哪些材料容易溶解、哪些材料不容易溶解的结论。
2、学生动手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三、汇报交流。
1、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溶解现象?2、怎样使糖块溶解得快?把自己的方法与同学交流,比一比谁的方法更好。
四、拓展延伸气体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师总结:水除了能溶解一些液体和固体外,还能溶解少量的二氧化碳、氧气等气体。
鱼就是靠呼吸溶解在水中的氧气生存。
第三课:自制泡泡液教学目标:1、大胆尝试和探索,选择合适的材料调制泡泡水。
2、尝试不同的工具吹泡泡,感知泡泡的形状、大小和颜色。
教学重难点:大胆尝试和探索,选择合适的材料调制泡泡水。
教学准备:清水、盆、沐浴乳、洗洁精、肥皂、洗发乳、塑料管等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游戏“抓泡泡”引入。
这泡泡是从哪来的吗?是老师做的那么你们想不想自己也制作出吹泡泡的水呢?2、介绍制作泡泡水的材料。
二、调制泡泡液1、制作泡泡水,让学生感知制作时的快乐和探索的兴趣。
1)、师拿出洗发乳、肥皂、洗洁精、沐浴乳试试哪种效果会更好?2)、教师总结并演示操作的过程。
2、生思考:怎样使吹出的泡泡更多更大呢?1)、在活动手册上记录你的发现2)、还有哪些想要探究的问题?小泡泡容易破还是大泡泡容易破?吹出的泡泡为什么是彩色的?泡泡都是球形的吗?如果在泡泡液中加入少许白糖,吹出的泡泡会怎样?第二单元动物的反应第一课观察兔子的反应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兔子可通过眼、耳、鼻、舌等感知环境,并产生相应的反应。
2.科学探究初步发展对比实验的设计能力;提高观察比较描述的能力和依据事实分析判断的能力。
3.科学态度、ST SE 对研究兔子的反应产生兴趣;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能如实进行描述;设计方案与描述分析中,乐于倾听和交流;增进爱护保护兔子的情感。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兔子、兔笼;胡萝卜、青菜、干草、苹果等教师准备材料:挡板,两个黑色布袋,分别装篮球和青草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人用各种感官感觉周围的世界,做出反应。
小动物呢?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观察研究一种小动物——兔子。
(二)新课学习1.观察兔子的感官(1)观察前提出要求:安静,不要惊扰兔子;先整体观察,再重点观察它的感官。
(2)观察兔子例如:兔子眼睛是红色的。
兔子有两颗大门牙。
兔子的耳朵上有很多红色的血管。
(3)画一画:把兔子的样子画下来,标出它的眼、耳、鼻等感官。
2.观察兔子对不同食物的反应(1)讨论:兔子喜欢吃什么?(2)将兔子依次放在胡萝卜、白菜、草和饼干附近。
(3)观察:兔子对几种食物的反应一样吗?说一说你的发现和想法。
第二课观察蜗牛的反应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蜗牛的身体主要由头、腹足和外壳构成,头部有长短不同的2对触角,长触角的顶端长有眼。
蜗牛对不同气味有嗅觉反应。
蜗牛对声音变化无明显反应。
初步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初步了解蜗牛喜欢吃的食物。
2.科学探究通过观察蜗牛,初步形成提出问题的能力;在教师的辅导下,初步学习利用对比的思路设计实验的能力;发展观察、比较、描述能力。
3.科学态度、STSE 对观察小动物充满兴趣,认真细致、乐于记录;乐于将发现的动物反应主动与他人分享;乐于饲养小动物。
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蜗牛,棉棒2支,小玻璃瓶2个,分别装少量白醋和糖水;透明长尺子、棉线绳、木头铅笔;放大镜。
学生准备材料:课前寻找并饲养的蜗牛。
教师准备材料:蜗牛身体组成部分的PPT;饲养蜗牛塑料盒(内放湿沙子、菜叶、黄瓜,放养多只蜗牛)三、教学时间 1 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这节课,我们将观察蜗牛的身体特征和蜗牛的反应,大家在哪里找到的蜗牛?它们生活在什么地方?(二)新课学习1.认识蜗牛(1)出示蜗牛。
(2 )从整体到局部、按照一定顺序观察蜗牛的外形。
(2)组内交流之后再全班交流。
(3)画一画:把蜗牛的样子画下来,并标注出蜗牛的身体外形结构及感官。
第三课有趣的动物反应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能举例说出2—3种动物利用某种感官(眼、耳、鼻、舌等)对周围环境进行感知、做出反应的事例;进一步感受到多样的动物做出多样的反应。
2.科学探究能观察、比较环境变化下,动物做出反应的情况,并进行如实描述,力求准确;发展利用不同方式获取动物反应的信息的能力,通过阅读搜集动物反应资料的能力。
3.科学态度、STSE细致观察,比较,乐于与同伴分享发现;能倾听、欣赏同伴对动物反应的发现;不断形成研究动物反应的兴趣,增进亲近、关注、爱护动物的情感。
二、教学准备学生准备:课前准备好的表现动物因环境变化做出反应的汇报资料,可以是图片,可以是记录,可以是录制的小视频。
教师准备材料:多媒体播放设备,实物投影。
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观察身边的动物,说一说它们是怎样感知环境和产生反应的。
(二)新课学习1.“动物的反应”交流会(1)交流小动物利用感官对周围进行感知,做出反应的事例(2)可以根据学生的预先准备进行交流,也可以借助教材的图片组织交流。
例如:小鸡见到米时,会聚集啄米。
敲鱼缸时,鱼会快速游动起来。
当光线变弱时,小猫的瞳孔变大。
当有陌生人靠近家门时,家里的小狗会大叫并驱赶陌生人。
(3)交流饲养小动物的经验(更接近自然、常态的条件下进行动物感知环境做出反应的研究)。
(4)可以根据学生的预先准备进行交流,也可以借助教材组织交流。
例如:每过一段时间,要给小鱼换水。
(5)关注自己饲养的小动物对哪些环境感到不适、发生了什么不良反应,对哪些环境很适应、产生了什么趋近、喜爱做出的行为,合理饲养。
2.了解动物的本领(1)依次出示教材P18蛇、鹰、马的图片。
(2)想一想:这些动物都是通过什么感官感觉周围环境?(3)讨论: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本领吗?例如:变色龙能在不同环境下改变自己的肤色。
乌贼在遇到危险时,会吐出墨汁。
(4)小结:动物用眼、耳、鼻、舌等感觉周围环境,从而产生各种反应,其目的是好好生存下去。
第三单元太阳和月亮第一课发光发热的太阳一、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知道太阳能够发光发热,描述太阳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有着重要影响。
2.科学探究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获取太阳发光发热的证据;用归纳、总结的方法,梳理关于太阳发光发热的影响的认识。
3.科学态度初步培养学生用事实和证据说话的思维习惯。
4.STSE 太阳的发光发热对动植物和我们都意义重大。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各种有关太阳发光发热的图片、录像、小的冰块学生准备:活动手册三、教学时间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太阳给我们带来了什么?(二)新课学习 1.寻找太阳带给我们光和热的证据(1)提问:如何证明太阳带给我们光和热?(2)生活经验的证据举例:太阳可见时,空中光线充足明亮;太阳不可见时,天空是阴暗乃至是黑暗。
用手去摸阳光下与阴影中的同一个物体,冷热是不一样的。
(3)讨论:列举上述证据时,需要注意什么?(注意渗透对比实验的公平性的问题,即阳光的有无)。
(4)实验的证据:拿出2块同样大小的冰块,分别放在阳光下和阴影下,观察冰块的变化。
(5)记录实验情况。
发现:阳光下的冰块比阴影下同样的冰块融化得更快。
(6)小结:太阳给我们带来了光和热。
第二课看太阳的方向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目标学会根据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
体会一天中,早、午、晚天气冷热变化。
2.科学探究目标:能利用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及冷热变化。
3.科学态度目标:开展小组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勇于发言,积极动手,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将学生置于现实情境中,鼓励学生亲近自然、关注自然、发现自然规律。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利用太阳位置辨别方向。
2.教学难点:利用太阳位置辨别东、南、西、北。
教学准备 1.小组活动:每组东、南、西、北、太阳、早、午、晚8张图片。
2.教师准备:课件、班级记录单等。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太阳从哪里升起?(引入课题,引发学生思考太阳位置和方向的关系)2.你知道如何根据太阳的位置辨别方向吗?(教师播放课件中的动画)3.当我们来到大自然如何辨认方向呢?让我们一起去操场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二、探究利用太阳位置辨别方向1.老师把学生带到操场,选出一组示范。
老师根据太阳位置确定方向:早晨,面对太阳,太阳在东、右为南、后为西、左为北。
找4名同学举着图片分别站在东、南、西、北4个方向。
一名同学举“早”站在东,一名同学举“午”站在南,一名同学举“晚”站在西方。
第三课变化的月亮1.通过倾听故事及观看月相变化图,初步了解月亮的变化规律2.尝试运用语言、动作及绘画的形式表现自己对月亮变化的理解3.对生活中的自然现象感兴趣,能关注月亮的变化活动过程:1.通过猜谜语导入活动课题师:有时圆圆像月亮,有时弯弯像小船,要问这个是什么,晚上抬头向天看!(幼儿猜谜语)2、倾听故事《月亮姐姐做衣裳》,激发幼儿了解月亮变化的愿望师:为什么月亮会有那么多的变化呢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和月亮有关的故事,你们想知道月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吗?仔细认真听哦!(播放动画课件《月亮姑娘做衣裳》) 你想为故事取一个什么名字?(第一次完整倾听故事)3、出示三张不同形状的月亮图片,分段定格,请孩子们看一看,比一比月亮有什么不同?(每一张你们喜欢什么样的衣服?)三:简要解释月亮姑娘变化的原因,使学生产生科学探索的兴趣(1)"月亮姐姐"为什么变化?请你们大胆地猜一猜,然后告诉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