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居正的三不朽

合集下载

评价张居正

评价张居正

评张居正改革曹大为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不但一时之毁誉不关于虑,即万世之是非,亦所弗计也。

张居正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王安石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商鞅历史剧《万历首辅张居正》不久前在北京、东方等电视台的热播,再次把受众的目光吸引到历史深处,热议张居正其人其事。

缘此,本刊特邀北京师范大学曹大为教授撰文,对张居正改革详加品评。

内容提要面对明朝中后期内外交困的局面,万历首辅张居正变法革新,力挽狂澜,一举扭转“神运鬼输,亦难为谋”的财政危机。

他推行的“外示羁縻,内修守备”的边防新政和“一条鞭法”等赋役改革,在推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和开启近代社会转型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而他审时度势、运筹帷幄的智慧与谋略,刚毅果断、缜密务实的改革作风,也在中国历史上谱写了炫目华章。

张居正的变法新政不仅“变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而且堪称中国古代继商鞅、秦始皇和隋唐之际变革之后最具光彩的改革。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湖广江陵(今湖北荆州)人。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张居正考中进士。

当多数同科进士热衷于文章诗词之时,他却经常“周行阡陌间”,考察“岁时之丰凶”和农民疾苦,以深沉的目光关注着国计民生。

隆庆元年(1567年),张居正进入内阁,次年上《陈六事疏》,提出改革方案,未被采纳。

隆庆六年(1572年),穆宗病故,年仅10岁的神宗继位。

张居正升任内阁首辅,终于得以“任法独断,操持一切”(《张文忠公全集》附《本传》),义无反顾地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一场力挽狂澜的变法革新运动。

一、政治改革:整顿机构,建立问责机制在张居正看来,“致理之道,莫急于安民生;安民之要,惟在核吏治。

”他首先从“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明史·张居正传》)入手,大刀阔斧地进行政治改革。

古代杰出人物“三不朽”

古代杰出人物“三不朽”

公共选修中国古代杰出人物姓名:林高杨科目:中国古代杰出人物专业:11级电子商务学号:110330451.从三不朽的角度评一位中国古代杰出人物。

晋大夫问:“何为‘死而不朽’?”叔孙豹答:“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之不朽。

”所谓三不朽,就是立德、立功以及立言,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

留下传芳百世的佳作。

虽说古代杰出人物多如过江之鲫,但是能达到“三不朽”的却不多,众多杰出古人之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海瑞。

从立德的角度看:自古以来为官者多贪,故而少有人能担当“青天”这一赞誉。

而海瑞一生为官清廉,为国为民。

其清廉,甚至达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

按照当时官场的风气,新官到任,旧友高升,总会有人来送些礼品礼金,以示祝贺。

这些礼品礼金只要数额不大,也是人之常情。

然而海瑞公开贴告示说“今日做了朝廷官,便与家居之私不同”。

然后把别人送的礼品一一退还,连老朋友的礼也不例外。

至于公家的便宜,更是一分也不占。

海瑞临终前,兵部送来的柴金多算了七钱银子,他也要算清了退回去。

对他的评价很多,其中最有名的一句是李贽:“先生如万年青草,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栋梁。

”故此可知,在“立德”方面,他是为国为民操劳一生,而且两袖清风清廉正直,实乃为官者之楷模。

从立功的角度看:1549年(嘉靖二十八年)海瑞参加乡试中举,初任福建南平教渝,后升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推行清丈、平赋税,并屡平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

得到提升,历任州判官、户部尚书、兵部尚书、尚书丞、右佥都御使等职。

他打击豪强,疏浚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力主严惩贪官污吏,禁止循私受贿,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遂有“海青天”之誉。

特别是他推行的一条鞭法,在历史是具有很大作用:一条鞭法是介于“两税法”与“摊丁入亩”之间的赋役制度。

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的赋役制度的演变中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古时有部经典名《左传》,提出了为人处世的最高标准,即“立德立功立言”,并称“此之谓不朽”。

后来唐代的一位学者对这“三立”作了精僻的阐述:“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于是,“三立”有了定论,在中国历史上成为许多人的人生目标和理想,即使是现在,人们还常常提起,不过多了一些批判,也多赋予了一些新意。

从传统的意义上讲“立德立功立言”的概念,主要是说人对社会的影响,并以此作为人生的价值取向。

且不论其中蕴涵着的封建思想的糟粕,仅就字面的通俗含义来看---立德就是做圣人,做好事,做一个社会认可的“光辉榜样”,用现代语言就是做一个只有优点没有缺点的“雷锋”。

立功就是做英雄,做征战四方屡建奇功的大将军,或是安民有道明镜高悬的大清官,再或是拯民于水火的救世主,反正在当世要有功德无量的口碑,对后世要有功业千秋的记载。

立言就是做文章,著书立说,而且这个文章是传世之作。

从道理上说要接近绝对真理,从文采上看要万世流芳。

这“三立”的标准不能不说是极高的,但正因为其高,才使得历史上一代代士子们将此作为人生理想而奋斗终生。

“三立”的概念看起来是人对社会的影响,但在封建制度的社会框架中,人并没有真正的独立性,人们所有的思想行为都淹没在封建社会的依附关系上,所以无论是立德立功还是立言都在为当时的封建统治服务。

所谓“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就是极贴切的注释。

当然,在“立德立功立言”的理念下,确也培养出不少有德有才的人,成就了一些历史名人,对当时的社会安定和社会进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封建统治者在“立德立功立言”上所获得的好处却是太多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观念的更新,“立德立功立言”作为现代人为人处世的基本理念还有没有意义呢?我想还是有的,不过其内涵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过去人的生命是为了某一帝王或某一朝代而存在,开口闭口为了“我大唐基业”“我大清江山”云云,将人们的社会活动牢牢地束缚在封建王朝的桎梏之中。

《张居正.答湖广巡按朱谨吾辞建亭》阅读练习

《张居正.答湖广巡按朱谨吾辞建亭》阅读练习

《张居正.答湖广巡按朱谨吾辞建亭》阅读练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①承示欲为不谷作三诏亭,以彰天眷,垂有永,意甚厚。

但数处以来,建坊营作,损上储,劳乡民,日夜念之,寝食弗宁。

今幸诸务已就,庶几疲民少得休息;£无端又兴此大役,是重困乡人,益吾不德也。

②且古之所称不朽者三,若夫恩宠之隆,阀阅之盛,乃流俗之所艳,非不朽之大业也。

吾平生学在师心,不祈人知。

不但一时之毁誉,不关于虑;即万世之是非,亦所弗计也,况欲侈恩席宠以夸耀流俗乎。

使后世诚有知我者,则所为不朽,固自有在,岂藉建亭而后传乎?③露台百金之费,中人十家之产,汉帝犹且惜之,况千金百家之产乎?当此岁饥民贫之时,计一金可活一人,千金当活千人矣!何为举百家之产,千人之命,弃之道旁,为官使往来游憩之所乎?④且盛衰荣瘁,理之常也。

时异势殊,陵谷迁变,高台倾,曲池平,虽吾宅第且不能守,何有于亭?数十年后,此不过十里铺前一接官亭耳,乌睹所谓“三诏”者乎?此举比之建坊表宅,尤为无益;已寄书敬修儿达意官府,即檄已行,工作已兴,亦必罢之。

万望俯谅!【注】①不谷:张居正自称。

②不朽者三:古人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1分)A.乃B.虽C.既D.亦22、依据文意,朱谨吾提请修建三诏亭的理由应该是(A)(2分)A.“以彰天眷,垂有永”B.“诸务已就,庶几疲民少得休息”C.“侈恩席宠以夸耀流俗”D.“为官使往来游憩之所”23、对第④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2分)A.一切亭台都会倒塌,没有建造的必要。

B.牌坊意义胜于官亭,倒有建造的必要。

C.更多官亭陆续修建,三诏亭并不出众。

D.即使修亭已经开始,也务必停止工程。

24、张居正拒绝修建三诏亭,语气严峻,请从用词和句式的角度各举一例加以分析。

(4分)本文多处用词严厉,如“无端又兴此大役”中的“无端”,有谴责的意味。

文章多次出现反问句,如“况欲侈恩席宠以夸耀流俗乎”,以反同句式表达对夸耀恩宠的不屑,语气强烈而严峻(评分说明:每例2分)25、综观全文,概括张居正辞修三诏亭的理由。

《明史》张居正传评议

《明史》张居正传评议

《明史》张居正传评议
《明史·张居正传》对张居正的评价是: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

神宗初政,起衰振隳,不可谓非干济才。

而威柄之操,几于震主,卒致祸发身后。

这段话大致的意思是,张居正能够识时务,勇于担当重任。

在神宗初政时期,他能够振兴衰败的国家,不能不说他是一位有才能的辅佐之才。

他掌握的权力几乎震动了主上,最终导致了身后的祸患。

另一方面,孟森先生对张居正的评价是:长于治国,而昧于治身。

他认为张居正对国家的事情体察很深,举措得当,可以算是明朝历任首辅中工作干得最好的。

但是,对于自己作为首辅的权力和皇权之间的依附性关系,他自己并没有足够的认识,有些得意忘形,忘乎所以。

张居正是一个具有杰出才能的政治家,他在国家治理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在处理个人权力和皇权关系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也为他后来的遭遇埋下了伏笔。

在评价张居正时,我们应该全面看待他的贡献和不足,不应该片面地夸大或贬低他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论明代张居正的政治思想

论明代张居正的政治思想

论明代张居正的政治思想摘要:张居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以推行一条鞭法而名垂青史。

明代万历年间,他前后当国十年,政绩卓著,通过实行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奄奄一息的明王朝重新获得勃勃生机,张居正也以其巨大的历史功绩而被后世誉为“救时宰相”。

探究他的政治思想是正确理解这场改革成败的关键,本文拟从积极和局限两方面论述了他的社会变革、选才用人、守成等政治思想。

关键词:明代;张居正;政治;思想;积极性;局限性张居正(1525-1582年),字叔大,号太岳,湖北江陵人。

他出身寒微,少年中举,有经邦济世之志,官至内阁大学士。

他性格刚毅深沉,多谋善断,却又专断独行,大权独揽。

张居正的独裁专擅超越了一般的含义。

他在上挟持皇帝,在下控制同僚。

①在万历初年(1573-1582年)做了十年首辅,面对极其严重的财政危机,协助十岁的小皇帝推行新政,以其非凡的魄力和智慧,整饬朝纲,巩固国防,推行一条鞭法,把衰败、混乱的明帝国治理得国富政安。

其之所以成功无疑与其具有一套系统全面的行政思想是分不开的。

②然而对其改革史家们历来众说纷纭,扬抑迥异。

钱穆斥之为“是权臣,是奸臣”③。

张居正作为明朝当时的实际最高决策人,他个人的思想见解与品行才能,与改革的深度和得失成败有直接的关系,我主要从积极方面和局限方面来论述张居正的政治思想。

一、张居正政治思想的积极方面(一)近民便俗、通识时变的社会变革思想明王朝经过两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到了嘉靖年间已是百病丛生,危机四伏。

君主赖以依靠的行政系统,由于官员们的因循、推诿、例行公事、结党营私而使本就很差的行政效率降到难以容忍的地步,明王朝处于极度的危机之中。

而当时的社会风气也日趋没落,宋明以来,理学被尊为儒学的正宗、统治阶级的官方思想,到明后期愈来愈走向空疏。

它宣扬心外无物,不假外求,把做学问的功夫引向发掘自己的内心世界,由感悟人的良知,推知万事万物,否认客观真理。

这种脱离实际的学风,养育出一批文人学士谈玄说虚,以说空话,说大话为时髦,鄙薄民生国事。

文言文张居正《答湖广巡按朱谨吾辞建亭》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张居正《答湖广巡按朱谨吾辞建亭》阅读练习及答案

(五)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13分)答湖广巡按朱谨吾辞建亭[明]张居正①承示欲为不谷作三诏亭,以彰天眷,垂有永,意甚厚。

但数处以来,建坊营作,损上储,劳乡民,日夜念之,寝食弗宁。

今幸诸务已就,庶几疲民少得休息; 无端又兴此大役,是重困乡人,益吾不德也。

②且古之所称不朽者三,若夫恩宠之隆,阀阅之盛,乃流俗之所艳,非不朽之大业也。

吾平生学在师心,不祈人知。

不但一时之毁誉,不关于虑;即万世之是非,亦所弗计也,况欲侈恩席宠以夸耀流俗乎。

使后世诚有知我者,则所为不朽,固自有在,岂藉建亭而后传乎?③露台百金之费,中人十家之产,汉帝犹且惜之,况千金百家之产乎?当此岁饥民贫之时,计一金可活一人,千金当活千人矣!何为举百家之产,千人之命,弃之道旁,为官使往来游憩之所乎?④且盛衰荣瘁,理之常也。

时异势殊,陵谷迁变,高台倾,曲池平,虽吾宅第且不能守,何有于亭?数十年后,此不过十里铺前一接官亭耳,乌睹所谓“三诏”者乎?此举比之建坊表宅,尤为无益;已寄书敬修儿达意官府,即檄已行,工作已兴,亦必罢之。

万望俯谅!【注】①不谷:张居正自称。

②不朽者三:古人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

2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虚词是(A)(1分)A.乃B.虽C.既D.亦A.“以彰天眷,垂有永”B.“诸务已就,庶几疲民少得休息”C.“侈恩席宠以夸耀流俗”D.“为官使往来游憩之所”23、对第④段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D)(2分)A.一切亭台都会倒塌,没有建造的必要。

B.牌坊意义胜于官亭,倒有建造的必要。

C.更多官亭陆续修建,三诏亭并不出众。

D.即使修亭已经开始,也务必停止工程。

24、张居正拒绝修建三诏亭,语气严峻,请从用词和句式的角度各举一例加以分析。

(4分)本文多处用词严厉,如“无端又兴此大役”中的“无端”,有谴责的意味。

文章多次出现反问句,如“况欲侈恩席宠以夸耀流俗乎”,以反同句式表达对夸耀恩宠的不屑,语气强烈而严峻(评分说明:每例2分)25、综观全文,概括张居正辞修三诏亭的理由。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精选6篇)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精选6篇)

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精选6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的资料6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一:巧用烘云托月的方法塑造的人物形象巧用烘云托月的方法塑造的人物形象作者:王泽才来源:《学生天地小学中高年级》2012年第05期一场戏由主角和配角共同表演才精彩,就像一幅画,要画好月亮,便要在白纸上画些云彩什么的,这些云彩就是烘托月亮的,这就叫烘云托月。

写作文时,我们也可用这种方法写人。

张雯,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文静的女孩,她说起话来慢条斯理,干什么事情都慢腾腾的。

你可别“以貌取人”,虽然她的名字看起来很文静,但是她却好管闲事,爱打抱不平,别人不爱干的事,她也很爱干。

而我呢,恰恰与她相反,我是个急性子,这回碰上了她这么个柔性子,而且又是同桌,可算是碰上了个“冤家”。

不过我呢,当然也不是盏“省油的灯”。

刚开学第一次大扫除时,大家都在干自己的活。

她干完了自己的活后,又跑来跑去帮着别人干,让别人使唤来使唤去的,她这个帮忙的人反倒成了人家的“奴仆”。

我看后觉得她有点傻:你不是喜欢帮人吗,这次我让你帮个够、忙个够。

于是我便叫她来帮帮我,她乐呵呵地来了,又是擦桌子,又是摆凳子。

我趁她不注意将她刚扫在一起的垃圾故意一脚踢散,她却什么话也不说,只是低头重扫,一点生气的意思都没有。

天哪,她的脾气怎么这么好!她越是不生气,我就越生气,她好管闲事更是让我讨厌。

凡是遇上不平之事,她总是要“拔刀相助”。

同学之间吵架,她上去劝架,还给吵架者讲出一堆大道理。

愿听的听了,不愿听的还会骂她多事!人的事管管也就罢了,她竟连动物的事也要管。

有一次,我和她一同回家,路上看见两只狗在相互撕咬。

她说:“不行,这我得管管,怎么强狗也欺负弱狗呀啊?”她捡起一块石头向那只强狗砸去,吓得那只狗落荒而逃。

我气喘吁吁地追上她,冷笑道:“我看你是太平洋的警察——管得可真宽啊!”而她只是淡淡一笑,一点都不生气。

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她就是我的益友。

张居正的唯美语录

张居正的唯美语录

张居正的唯美语录1、愿以深心奉尘刹,不予自身求利益,是明朝宰辅张居正写给自己的为政格言。

工于谋国,拙于谋身,这八个字同样也是讲张居正的,但不是张居正自己的评断,而是当时与他同朝为官,有“青天”之称的海瑞所做的评断。

海瑞有“青天”之称,刚正不阿、嫉恶如仇,这种人按理说应该是善于谋事,而不善于谋身的,但海瑞最后却得了善终,赢得生前身后名,百世受人敬仰;而张居正从一介平民,最后官至宰辅,集天下大权于一身,能够做到如此地步,说明张居正此人是极善于谋身的,但张居正最后的下场却是很惨的,在他死后,生前功绩被神宗荒地全部否定,儿子或自杀,或被发配,甚至老家的府邸,还被当地的官吏带人团团围住,最后十几口家人被活活困死饿死在里面。

2、腐儒不可与论道,貪官不可与论德。

3、用人必考其终,授任必求其当。

4、年轻时听到好话夸奖喜形于色,听到坏话批评怒形于色。

听到好话,有真说到位的,更多可能是客套或吹捧。

一定要谨慎,多总结问题。

但听到坏话,有善意批评,也会有恶意的漫骂。

都不动怒,一发火让人看轻。

不清楚的澄清,说得准或宣泄情绪的表示受教。

张居正说:“得其好言,不足喜;得其恶言,不足怒。

”5、顺上之为,从主之法,虚心以待令,有口不私言。

让天下黎庶万民,怀志者得志,怀土者得土,无苛政、无酷吏,国泰民安,疆土永固。

国家有此中兴之象,必是太平宰相之作为。

6依你这番高见,太平宰相只怕是镜花水月,过去不曾有得,将来也不会出现。

7、穷要嚷,富要藏,这是做人处世的根本,攥着金元宝哭穷,那才是上上功夫。

8、常言道,政如冰霜,奸宄消亡;威如雷霆,寇贼不生。

不谷真的想当一个铁面首辅,惟其如此,不谷才能做到不负天下。

9、工于谋国,拙于谋身!—张居正10、一天秋气烈,问孤雁,拍云而去,关山几叠?忍看圣贤皆寂寞,谁醉长安风月。

寒夜里,故园萧瑟。

料当老父魂飘日,江浦上,一霎枫林黑。

肝肠断,星明灭。

11、我为人子遭诋毁,望江南烟水茫茫、徒然泣血。

以身许国真难事,进退关乎名节。

_张居正_中的权谋文化解读

_张居正_中的权谋文化解读

小 说 研 究张居正!中的权谋文化解读何立强荣获第六届茅盾文学奖的长篇历史小说张居正!,着力塑造了一位重要历史人物张居正的艺术形象。

张居正是明万历年间因力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传奇人物,他理政十年:整饬吏治,刷新颓风;整肃教育,延揽济世之才;革新税赋,梳理财政。

拯朱明王朝将倾之厦,使万历时期成为明王朝最为富庶的时代。

∀张居正这一艺术形象,无疑为中国文学画廊增添了一位重量级人物。

然而,正如该书作者熊召政所言:#近些年,帝王小说兴盛,甚至到了泛滥的地步。

分析这一现象的产生,不能不看到这是中国的知识精英与一般民众都对皇权充满崇拜的结果。

∃∃正是崇拜皇权的民族心理,构成了极权统治存在的土壤%。

&就张居正!而言,小说中展示得最生动、最精彩、最入木三分的是权谋文化和权谋活动,透过张居正!中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权谋文化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关系、利益关系、人际关系以及相应观念的严重腐蚀与毒害,认识权谋文化对当代社会的负面影响。

一隆庆皇帝去世,是改朝换代、权力重构的关键时刻。

围绕隆庆皇帝去世前后,各色人物行动的基本线索是一系列的权谋:夺取权力、玩弄权术,布圈套、设陷阱,制造谎言和骗局,纠结阴谋和暗算。

隆庆皇帝去世时,遗诏以高拱为首的阁臣,与以冯保为首的司礼监通力合作,共同辅佐年仅十岁的小皇帝万历。

然而,隆庆皇帝的遗嘱能不能实现,起关键作用的是李太后。

虽然隆庆皇帝在遗嘱中只字未提李太后,但她是万历皇帝的生母,母以子贵,万历皇帝只有十岁,朝中大事的委决,实际掌握在这位颇有政治头脑的李太后手上。

隆庆皇帝去世,李太后主政,张居正迎来了施展其政治抱负的大好时期。

张居正是一位思想深邃、多谋善断的大政治家。

他要实现自己经邦济世的政治理想,首先必须取得首辅之位,为此,张居正开始了他谋取权位的三部曲:取得李太后的支持;与冯保结成联盟;将高拱逐出内阁。

在张居正的政治生涯和改革中,李太后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首先表现在李太后对张居正的提拔、重用上。

明朝宰相张居正居正不居正的由来

明朝宰相张居正居正不居正的由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明朝宰相张居正居正不居正的由来
导语:张居正是历史上有名的首辅,为同宰相。

但其私德极其差劲,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他辅佐明神宗推行了万历新政,对挽救明朝岌岌可危
张居正是历史上有名的首辅,为同宰相。

但其私德极其差劲,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他辅佐明神宗推行了万历新政,对挽救明朝岌岌可危的统治,有了一定的作用,后人在说起张居正的时候,对他雷厉风行的行事作风很是赞赏,同时也敬佩张居正大胆的创新精神。

张居正改革虽然失败了,但是这次改革促进了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萌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但是,张居正就个人而言,也有不足之处。

万历六年,他回乡祭祀父亲的时候,乘坐的是三十二人抬的华美大轿,足以见之,张居正生活方面的奢侈。

除此之外,后人在评价张居正的时候,也说到了他好色这一点。

张居正在晚年时,官拜首辅宰相,朝廷内外都具有很大的名望,而且他和李太后、冯保等人很是交好,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有些恃宠而骄。

而张居正在生活作风中有了很大的改变。

他到处网罗美女,张居正有名分的妻妾高达7位,家中还有大量的宠姬。

据说,戚继光还不惜用重金购买每年,献给张居正。

张居正特别喜欢他的宠姬们,经常玩闹到很久,还吃了大量的补药。

张居正妻子
有关介绍张居正妻子的资料很少,只知道张居正的结发妻子为顾氏,张居正和顾氏非常恩爱,但是好景不长,顾氏去世了。

这让张居正十分悲痛,据说当时张居正整天郁郁寡欢,并且向皇帝请求休假,李太后见张居正如此动容,便允许张居正回家呆一段时间。

遗憾的是,张居正和顾氏,并没有子女。

做人“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

做人“三不朽” 立德立功立言

做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做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转载▼今天在网上看了《河北日报》高级记者储瑞耕在“燕赵讲坛”上的演讲:做人“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心情振奋而激动,尤其在时下金钱至上、精神空虚、思想麻木、信仰失却,听听“三不朽”,不失为一剂镇静剂、强心针,整理转载,以飨博友。

——《左传》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谓不朽。

”愚以为,在先秦众多思想家中,能够全面实现此“三不朽”者,唯管仲一人而已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个“三不朽”,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什么是“三不朽”?“三不朽”这个思想出自《左传》。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中说了这么一件事情:鲁国大夫叔孙豹与范宣子讨论“朽不朽”的问题。

范宣子说,他的家族从尧舜时期就已经受封为贵族,经历夏商周,一直到春秋时期,世代受封,延续千年以上,长盛不衰,于是他问叔孙豹:这是不是可以说是“不朽”了?叔孙豹回答,这不能算“不朽”,只能说是“世禄”。

他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这个太就是最高的意思,最高的境界是立德,其次要立功,再其次要立言,虽然时间很久,但是废除不了,这个叫“不朽”,所有说“三立”,后世也叫“三不朽”。

我们每一个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自然要做很多很多的事情。

但归结起来,高层次的,很有价值的,我看就是这“三不朽”。

“三不朽”,就是“三立”——“立德”、“立功”、“立言”,换言之也就是“三做”——“做人、做事、做文章”。

我认为,作为一个有人生的自觉的价值意识的人,这“三立”、“三不朽”都是非常要紧的,不可偏废,不可缺一,而要“三管齐下”,十分重视,十分努力。

“三不朽”是很高的人格追求。

“三不朽”,我理解是我国伦理史、思想史、政治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

“立德”,就是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就是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就是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

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东西。

张居正《答湖广巡按朱谨吾辞建亭》原文及翻译译文

张居正《答湖广巡按朱谨吾辞建亭》原文及翻译译文

张居正《答湖广巡按朱谨吾辞建亭》原文及翻译译文《张居正《答湖广巡按朱谨吾辞建亭》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张居正《答湖广巡按朱谨吾辞建亭》原文及翻译译文张居正《答湖广巡按朱谨吾辞建亭》原文及翻译张居正原文:①承示欲为不谷作三诏亭,以彰天眷,垂有永,意甚厚。

但数处以来,建坊营作,损上储,劳乡民,日夜念之,寝食弗宁。

今幸诸务已就,庶几疲民少得休息;£无端又兴此大役,是重困乡人,益吾不德也。

②且古之所称不朽者三,若夫恩宠之隆,阀阅之盛,乃流俗之所艳,非不朽之大业也。

吾平生学在师心,不祈人知。

不但一时之毁誉,不关于虑;即万世之是非,亦所弗计也,况欲侈恩席宠以夸耀流俗乎。

使后世诚有知我者,则所为不朽,固自有在,岂藉建亭而后传乎?③露台百金之费,中人十家之产,汉帝犹且惜之,况千金百家之产乎?当此岁饥民贫之时,计一金可活一人,千金当活千人矣!何为举百家之产,千人之命,弃之道旁,为官使往来游憩之所乎?④且盛衰荣瘁,理之常也。

时异势殊,陵谷迁变,高台倾,曲池平,虽吾宅第且不能守,何有于亭?数十年后,此不过十里铺前一接官亭耳,乌睹所谓“三诏”者乎?此举比之建坊表宅,尤为无益;已寄书敬修儿达意官府,即檄已行,工作已兴,亦必罢之。

万望俯谅!【注】①不谷:张居正自称。

②不朽者三:古人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

译文:①承蒙你表示想要替我建造三诏亭,来彰显上天的恩眷,使之流传到永远,感谢你那深厚的情意。

只是从几个地方来看,建立牌坊建造房舍,损失了国家的储备,使乡民们劳累,对此我日夜思考,感到寝食不安。

当今庆幸各项事务已经完成,希望疲惫的百姓稍稍能得到休养生息;却无缘无故地又大兴土木建造亭子这一大事,这是加重百姓的困难,我也不会感激的。

②再说古代人们所称赞的三不朽,就像恩宠的隆重,门第的高贵,这是人们羡慕的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不是不朽的大事啊。

我一生所学就在于以己意为师,不求别人知道。

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

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致良知"和“知行合一”是什么意思?致良知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

语出《孟子· 尽心上》:“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

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

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

“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

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

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要害。

这个“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问题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

把握住良知这个根本,然后加以所向无敌的推导,便是他(王阳明)教学生的简易直接的方法。

如有人用“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这句圣训来怀疑知行合一的命题,阳明说,“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

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

”还是看你心诚志坚否--人是可以成圣的,就看想不想成了。

要真想成就很斗私心一闪念,时时刻刻致良知,用阳明的话说叫“随物而格”。

”---------------------------知行合一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知行合一: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

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

“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

答湖广巡按朱谨吾辞建亭(明)张居正

答湖广巡按朱谨吾辞建亭(明)张居正
且盛衰荣瘁,理之常也。时异势殊,陵谷迁变[11],高台倾,曲池平,虽吾宅第,且不能守,何有于亭?数十年后,此不过十里铺前一接官亭耳,乌睹所谓三诏者乎?此举比之建坊表宅,尤为无益;已寄书敬修儿达意官府[12],即檄已行,工作已兴,亦必罢之。万善。古代侯王自称的谦词。《老子》:“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谷(穀)。”三诏:《礼记.礼器》:“纳牲诏于庭,血毛诏于室,羹定诏于堂,三诏皆不同位。”诏,告。用各种礼品告神求福。[2]天眷:上天的恩眷,也指皇帝对臣下的恩宠。[3]上储:指国家的储备。[4]不朽者三:《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因把立德、立功、立言称为三不朽。[5]阀阅:指门第。[6]师心:以己意为师。[7]蕲(qí)通“祈”,求。[8]席宠:凭藉恩宠。席:凭藉,倚杖。[9]张文忠:指张璁,字秉用,后赐名孚敬,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正德进士,累官华盖殿大学士,主持朝政多年。[10]“露台百金”三句:《汉书.文帝纪》赞,文帝“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11]陵谷迁变:《诗.小雅.十月之交》:“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后因喻世事的变化。[12]敬修:张居正的儿子。
答湖广巡按朱谨吾辞建亭.(明)张居正
承示欲为不谷作三诏亭[1],以彰天眷[2],垂有永,意甚厚。但数处以来,建坊营作,损上储[3],劳乡民,日夜念之,寝食弗宁。今幸诸务已就,庶几疲民少得休息;乃无端又兴此大役,是重困乡人,益吾不德也。且古之所称不朽者三[4],若夫恩宠之隆,阀阅之盛[5],乃流俗之所艳,非不朽之大业也。
本文选自《张太岳文集》卷三十二。张居正是湖北江陵人,在他当政后期,他故乡的湖广(今湖南湖北)巡按想为他建一个三诏亭,张就写了这封信谢绝。从信中可见张居正的关心民瘼,他不愿“重困乡人”、劳民伤财来为自己树碑建亭。认为一个人在历史上的贡献,是非自有公论,表现了他执政的自信。文章简洁有力,所言发自胸臆,读来平易近人。

论晚明士人心态变化

论晚明士人心态变化
此 的变 化 。
心态结成的各 种党派 ,其 目的就是排 除异 己 ,攻 击对方增 强 自 己的力量 ,企 图最 终能够独 霸朝政。于是各党 派的追 随者 开始 相互进行攻击 ,相 争力求相 胜成为此 时期 党人 的普遍 心态 ,但 这种心态又往往会 引发 出意气 之争 ,是非对错 已经不再成 为评 判的标准 ,而派性则成 为做事 的准则 。于 是黑 白不分 ,本 末颠 倒 ,此 时 党 人 的 心 态 已经 发 生 了 严 重 的扭 曲 、变 形 甚 至 到 了迷 幻的地步 。钟惺虽然入仕 时 间较 短,而且 官职也并不 高 ,并且 他 “ 性冷”并 不常交朋 友 ,可还 是被卷入到党争 之中 ,受到不
关 键 词 :晚 明 ;士 人 ;心 态 变化
明初时期 ,太祖朱 元璋利用 程朱理学来 统治 士人思想 ,教 化 士 民 , 以忠 君 爱 国作 为个 体 的最 高 思 想 准 则 。 当 时 的 士 人 思 想 比较单纯 ,都是在为 国家的兴盛 发展做 c a己的努力 。再加 上 明太祖重视吏治 ,重绳贪吏 ,所 以此 时的官吏多能够克 己守法 , 对 上 忠诚 朝 廷 ,对 下 教 化 百 姓 ,成 为 君 臣 与 百 姓 联 结 重 要 而 坚 实的中间环。明初 期经 过太祖 、成祖 的苦 心经 营 ,到 了仁宗 、 宣宗之时 ,出现了国家安 定 、人 民富裕 的局 面 ,史称 “ 仁 宣之 治” 。 在这 个 时 期 ,忠君 爱 国 ,乐 于 为君 王 服 务 、奉 献 成 了 士 人 的普 遍 心 态 。到 了 明英 宗 时 期 ,朝政 出现 混 乱 的 局 面 , “ 明 至 英 宗以后 ,幸 门 日开 。传 奉请乞 ,官冗役 繁 ,用度 奢汰 ,盛极 孽 衰 ,国计坐绌” 。这时期 的朝政虽 然大不如前 ,但是数 十年来 培养 的忠君爱 国的士风 尚在。朝政 的混 乱并没有 对于整个 统治 阶层造成太大影响 ,大多数 官僚仍在凭 借责任感 与 良心 为国服

古人劝诫观:鞭辟入里、以情动人、言旨据理

古人劝诫观:鞭辟入里、以情动人、言旨据理

古人劝诫观:鞭辟入里、以情动人、言旨据理作者:来源:《新传奇》2018年第38期古代官员在仕宦生活中,对上司、同僚、下属、朋友会提出非常有见地的想法,这些想法或直言、或委婉、或讽刺、或含蓄,旨在说明厉害,提出对具体问题的看法,找到解决具体问题的对策。

这就形成了古人的劝诫观:鞭辟入里、以情动人、言旨据理。

鞭辟入里东汉名臣李固年少好学,能够撰写一手好文章,能够积极推荐有才华的人入仕。

李固在推荐优秀人才入仕的过程中,写书信,引经典、抓心理、释疑惑、鼓其心,鞭辟入里,让入仕之人抛去顾虑、大胆出仕,发挥了重要作用。

汉朝在选人用人方面有着许多制度设计,其中察举、征辟、任子制度是当时比较盛行的选官方式。

汉代察举是由下而上推举人才。

征辟是自上而下选拔人才,其中包括皇帝亲自出面征聘,选聘名望很高且品学兼优之士。

任子制度是高级官吏可以保任其子弟为官。

当时的名士黄琼集这三种选官方式于一身,被朝廷赏识。

他的见识能力符合察举要求,他的多学好思符合征辟要求,他出身显赫门第又符合任子制度。

因此,黄琼很早就被朝廷关注,皇帝多次征召他入仕,都被他拒绝。

当时李固得知此事,因久闻黄琼之名,就给黄琼写了一封信,表达了他的看法。

在信中,李固引经据典,先说历史上的伯夷、柳下惠,虽然可以称得上是道德楷模,但是在判断时代发展潮流、为民做事的态度上仍然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李固引用扬雄的《法言》中对此二人的评价“不夷不惠,可否之间”来告诫黄琼,在遵循时代发展规律和实现个人理想抱负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点成为贤良之人最为珍视的内容。

洞悉黄琼有志报效国家,但是碍于各种顾虑和纷扰,李固以尧时的巢父、许由为例进行阐释:如果您黄琼想学习巢父、许由的行为,当然无可厚非,这也是一种人生价值观的体现。

但李固行文至此话锋一转,面对“自生民以来,善政少而乱俗多”,时代和国家急需一批有“辅政济民”之心之才的人,像您黄琼这样有志向又有能力的人出仕不正是恰逢其时吗?李固又通过列举所谓社会名士被朝廷重用,结果名不副实,为名士这个称谓披上了黑色的纱巾,继而提出希望,希望黄琼作为名士,能够还名士以清白之名:“愿先生弘此远谟。

张居正写的文章

张居正写的文章

张居正写的文章1.《论时政疏》1.原文:天地生财,自有定数,取之有制,用之有节,则裕;取之无制,用之不节,则乏。

2.解释:天地所产生的财富,是有一定数量的。

提取时有限制,使用时有节制,财富就会很充裕;提取时无限制,使用时无节制,财富就会匮乏。

这是张居正针对当时朝臣奢靡腐败、国家财政入不敷出的状况提出的关于财政使用的观点,强调了要戒奢崇俭、开源节流。

2.《驭人经》1.驭吏卷原文:吏不治,上无德也。

吏不驭,上无术也。

吏骄则斥之。

吏狂则抑之。

吏怠则警之。

吏罪则罚之。

明规当守。

暗规勿废焉。

君子无为。

小人或成焉。

2.驭吏卷解释:下属如果没有治理好,是因为领导的道德形象树立得不够;如果不能驾驭下属为你所用,说明做上司的没有能力和方法。

当下属骄傲而目中无人的时候,就要斥责他;当下属狂妄而忘记分寸的时候,就要抑制他;当下属出现怠慢的时候,就应该警告他;当下属犯了错误的时候,就一定要责罚他。

明文规定要带头遵守,即使有潜规则,也没必要废除。

君子的做法有的时候得不到理想的结果,用小人的方法或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驭才卷原文:上驭才焉。

下驭庸焉。

才不侍昏主。

庸不从贤者。

驭才自明。

驭庸自谦。

举之勿遗。

用之勿苛也。

待之勿薄。

罚之勿轻也。

4.驭才卷解释:领导者不但能管理那些水平比自己低的人,更要能驾驭那些杰出人才甚至高自己一筹的人。

有才能的人,绝不会追随自甘平庸的领导者;没有能力的人,自然会在追随高明领导者过程中掉队。

驾驭有才能的人要明察秋毫;驾驭水平低的人要保持谦虚和蔼。

领导要知人善任,安排下属工作对其优缺点要清楚无遗漏。

让下属做事不苛求完美,对他们的业绩不论大小都要予以认可与鼓励;对下属的待遇要高于同行业,使下属有荣耀感和积极性,但处罚他们时绝对不能手软。

5.驭士卷原文:驭人必驭士也。

驭士必驭情也。

敬士则和。

礼士则友。

蔑士则乱。

辱士则敌。

以文驭士,其术莫掩。

以武驭士,其武莫扬。

士贵己贵。

士贱己贱矣。

6.驭士卷解释:管理必须从驾驭有文化、有才能的下属入手,而驾驭有文化、有才能的下属就必须在感情上多做工作,尊敬他们就能和睦相处,礼遇他们就能成为朋友,蔑视他们就会生乱,侮辱他们就会成为敌人。

明朝出了个张居正

明朝出了个张居正

张居正是明朝的一位传奇人物,曾有人说清朝的曾国藩是中国儒家文化发展到烂熟时期的产物,而李鸿章则是封闭的旧中国在面临欧风美雨的冲刷时中国文化变异的典型代表,那么张居正呢?他在明朝万历年间曾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

他在不择手段地利用各种权谋机智终于荣登首辅之位后,理政十年:整饬吏治,刷新颓风;整肃教育,延揽济世之才;革新税赋,梳理财政。

拯朱明王朝将倾之厦,使万历时期成为明王朝最为富庶的时代。

他在世时声势显赫,炙手可热,圣眷优渥,无与伦比,但隆葬归天之际,即遭人非议之时,结果家产尽抄,爵封皆夺,祸连八旬老母,罪及三世子孙。

他生前身后毁誉之悬殊,在一般的历史人物中也是罕见地。

我们后人在读到这段历史时,怕也不能简单地以政治险恶、世态炎凉来概括总结。

张作为一位政府的顶级官员,身上有着太多的个人色彩,因为有着强烈的政治抱负,他在施政时颇有一番舍我其谁宁折不屈的大无畏气概。

我个人以为,他身上的英雄色彩并不比刺秦的荆轲或是拔山的项羽淡薄。

因为对他抱有极大的兴趣,我在第一时间里阅读了熊召正先生的《张居正》。

《张居正》是一部享誉良多的历史题材小说。

而广大读者对该书的热烈追捧也绝不仅仅是我国历史题材小说热潮的余波所致。

历史小说当然不能脱离历史----不但物质生活不能违反历史规限,精神上与观念上也不能违反。

但它的本质应该是小说,是文学形式,而不是死板的历史。

既然是小说,就应当有生动而紧张的故事情节,有丰富的人物,既有性格,又有内心生活,有他个性中情感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有他的困难,他的坚强与软弱,他的迫不得已。

而这些,在熊召正的笔下体现得淋漓尽致。

《张》共分为四部:《木兰歌》:这是全书的第一部。

也是描写政治斗争最为激烈的一部。

所有的情节都围绕着权力斗争这条主线展开。

其中最主要的是宦官孟冲与冯保,内阁高拱与张居正的斗争,再辅以外官与内宫的参与,各种势力相互勾结利用与争斗,而最终以冯保和张居正的胜出而暂告结束。

为《水龙吟》:张居正登上首辅之位扣,踌躇满志,意欲重振朝纲,力挽颓政,但国库空虚,只好以胡椒苏木折官员薪俸,岂料此举在京城引起轩然大波,朝臣百议汹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张居正的三不朽
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

“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

此三者是虽久不废,流芳百世的。

一般认为我国历史上能够做到真三不朽的只有两个半人,分别是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王文成公王守仁和曾文正公曾国藩(半个)。

在此,我想用这三个标准来评价明朝万历年间几乎取代皇帝执政的内阁首辅张居正。

张居正,中国历史上优秀的内阁首辅之一,明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改革家。

当张居正在荆州江陵(今属湖北)的一位秀才的家里呱呱坠地的时候,其先祖的余荫对他早已不能关怀庇护,迎接他的只是曾祖父的一个白龟梦。

梦中的月亮落在水瓮里,照得四周—片光明,然后一只白龟从水中悠悠地浮起来。

曾祖父认定白龟就是这小曾孙,于是信口给他取了个乳名“白圭”,希望他来日能够光宗耀祖。

白圭聪颖过人,很小就成了荆州府远近闻名的神童。

1536年(嘉靖十五年),十二岁的白圭参加童试,其机敏灵俐深得荆州知府李士翱的怜爱,李士翱嘱咐小白圭要从小立大志,长大后尽忠报国,并替他改名为居正。

这一年,居正做了补府学生。

一年后,参加乡试,受到湖广巡抚顾璘的阻挠而落榜。

原因是他希望对张居正多加磨砺,以成大器。

三年后,才高气傲的张居正顺利通过乡试,成为一名少年举人。

顾璘对他十分赏识,曾对别人说“此子将相才也”,并解下犀带赠予居正:“希望你树立远大的抱负,做伊尹、颜渊,不要只做一个少年成名的举人。

”十六岁中举。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中进士,由庶吉士至翰林院编修。

穆宗隆庆元年(1567年)居正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

上《陈六事疏》,声明自己关于改革时政的意见。

经历了激烈的内阁斗争后,最终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

和高拱一起巧妙利用俺答汗孙子来降一事,与鞑靼和解互市,结束了双方多年的战事,是为俺答封贡。

神宗万历初年,居正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关于与冯保合谋逐高拱之事,近代有不少学者提出异议),代为首辅。

当时神宗年幼,张居正得到当时摄政的神宗生母李太后的完全信任,一切军政大事均由他主持裁决,前后当国十年,实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

万历十年(1582年)卒,赠上柱国,谥文忠,在过世前十天,万历加封为"太师",为有明一代唯一一位在生前受封此职之人。

纵观张居正的一生,他在为人处世,国家建设,思想主张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下面我们就将以“立德”“立功”“立言”三方面来叙述张居正的一生以及其对当时社会和后世做出的贡献。

立功即为国民建立功绩。

神宗万历初年,由于神宗皇帝年幼,已是内阁首辅的张居正完全获得神宗生母李太后的信任,一切军政大事均由他主持裁决。

加上明朝在中期以后,江南诸多市镇的勃兴,城市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市井文化的繁荣,王洋明心学思潮以及其他进步思想的汹涌,都催动着社会个性的解放,无不凸显出中国迈向近代化的步调。

在这个社会大背景下,张居正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都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并在前期实施阶段取得了成效。

在政治上,他认为当时朝野泄沓成风,政以贿成,民不聊生,主要原因是“吏治不清”,提出“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中心是解决官僚争权夺势、玩忽职守的腐败之风。

他以“课吏职”即加强官吏考核为手段,“斥诸不职”,“省冗官”,淘汰并惩治了一批官员。

在执行上,他“信赏罚”,“持法严”,使赏罚有准,不姑息。

如:黔国公沐朝弼屡次犯法,应当逮捕,但朝廷舆论认为此事很难办,张居正就改立沐朝弼的儿子袭爵,派飞马前去捆绑沐朝弼,沐朝弼没有反抗,被解到京师,张居正免他一死,将他幽禁在南京。

再如,张居正因御史在外常常欺凌巡抚,决定压一压他们的气焰。

只有他们有一件事稍不妥,马上加以责骂,又饬令他们的上司加以考查。

又如,当时天下太平已经很久了,盗贼群起,甚至抢劫官府库房,地方政府常常隐瞒这类事情不上报,张居正下令如有隐匿不报者,即使
循良的官吏也必撤职,地方官再不敢掩饰真情,抓到强盗,当即斩首处决,并追捕他们的家属,盗贼因此衰败。

由于他的大力推行和严加惩罚程度,在执政期间,“百官惕息”,“一切不敢饰非”,朝廷号令,“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行政效力大大提高。

在张居正一生中,有件事对他造成极大的影响,致使其性情大变,虽事后仍为朝廷鞠躬尽瘁,却在生活上大肆挥霍,这就是有名的—明万历夺情事件,
万历五年(1577年)九月二十六日,张居正父亲病死。

按照封建礼教,父母死亡,在外做官的儿子必须离任回乡服丧三年,等到服丧期满后才可回任办事。

否则,即是“忘亲”、“夺情”。

当时张居正权势正如日中天,生怕一旦离去,他人谋其位,因此不想回来家江陵奔丧守孝。

但他表面不便明说,暗中指使大宦官冯保出面挽留。

冯保传中旨,命吏部尚书张瀚奉诏留张居正。

张居正本人也一再要张瀚以吏部尚书的身份出面留他。

然而,这张瀚却是个角色,始终不为张居正所动。

张瀚的下级户部侍郎李幼滋想要讨好张居正,“首倡夺情”之议。

内阁大臣吕调阳、张四维首先附和张居正,并引前朝事例,请张居正夺情视事。

御史曾士楚、吏科都给事中陈三谟亦上疏请留,自此,“和者相继”。

万历五年(1577年)十月十八日,翰林院编修吴中行上书疏劾,说张居正夺情是违背“万古纲常”。

第二天,检讨赵用贤上书,认为不能援前朝故事为张居正夺情制造根据。

十月二十日,刑部员外郎艾穆、主事沈思孝联名上疏,弹劾张居正夺情是“贪位忘亲”。

张居正大怒,十月二十二日廷杖吴中行、赵用贤各六十,艾穆、沈思孝各八十。

这四人都被打得气息奄奄,不成人形,旁人都不敢多看一眼。

这时候,又有一个跳了出来,即观政进士邹元标。

吴中行等人因为上疏反对张居正夺情而被廷杖时,邹元标不过是一小官,默默无闻,见状立即厚贿太监,并马上上一疏反对夺情,言辞十分尖锐,批评张居正素来以“非常之人”自居,而他“以奔丧为常事而不屑为”,说明他实际上与禽兽无异。

张居正大怒,下令廷杖邹元标一百六十。

邹元标因为之前贿赂过太监,虽然挨的板子比别人多,反倒挺过来了。

他因此成为大名人,极为沾沾自喜。

邹元标如此,不过是“沽名讪上”,欲博得犯颜死谏的美名。

朝臣们相继上书为被廷杖的五人求情。

张居正不听,将吴中行、赵用贤革职除名,艾穆、沈思孝、邹元标分别发配凉州、神电卫、都匀卫充军。

吴中行、赵用贤为隆庆五年张居正所取进士,与张居正有师生之谊,而艾穆为张居正的同乡,他们从维护封建伦理纲常出发,不讲私恩,不避权势,疏责张居正夺情,“直声震天下”,时称五人为“五直臣”。

最后还是明神宗朱翊钧出面,说张居正“亲承先帝付托,辅朕冲幼”,“朕切倚赖,岂可一日离朕”,命张居正在官守制,“夺情”风波才算平息了下来。

应该说在张居正大权在握的前期,对自己的要求还是很严格的,也就是廉洁自律。

但后来随着权势越来越大,那些清规戒律就不放在眼里了。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回乡葬父,坐的那三十二抬的特制大轿,轿子里冷落绸缎、珠玉帷幔,卧室、工作室、卫生间应有尽有,制作得像五星级宾馆。

轿子重达好几吨,要32个膀大腰圆的轿夫才抬得起来。

若放到今天,完全可以申报吉尼斯纪录了。

所到之处,沿途地方官员要出迎数十里,一律跪拜迎接,还要呈上奠金。

担负护卫任务的是比国家正规军装备还要精良的特殊卫队,前有24个火枪手开道,后有24个弓箭手殿后,旁边还有无数的随从、护卫、旗仗,浩浩荡荡,威风无限。

这样的排场,弄得上下议论纷纷,最终也成为他死后遭到清算的罪证。

《明神宗实录》说张居正:“性沉深机警,多智数。

……及赞政,毅然有独任之志。

受顾命于主少国疑之际,遂居首辅,手揽大政,劝上力守(行)祖宗法度,上亦悉心听纳。

十年内海寓(内)肃清,四夷詟服,太仓粟可支数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成君德,抑近幸,严考成,综(核)名实,清邮传,核地亩,询经济之才也。

……惜其偏衷多忌,小器易盈,钳制言官,倚信佞,方其怙宠夺情时,本根已断矣。

威权震主,祸萌骖乘。

何怪乎身死未几,而戮辱随之。

”其中“威权震主,祸萌骖乘”可以道出为何张在身后即招致灭族之祸。

张居
正本人经常对下属说:“我非相,乃摄也。


张居正一生的沉浮变化,给予了我们深刻的启发,其虽有救明于灭国之为,却也有“挟宫闱之势,以骄蹇无礼于其主”的过错。

我们应该以辩证的角度看待他的为人与成就,亦不能忘却他晚年的贪腐,才能从中吸取教训,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与过去任何社会精神文明不同的崭新文明。

它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本质上属于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的文明,其成果为广大人民所享用。

它不但有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教育和文化事业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而且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作指导,形成能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的思想、政治、道德观念和社会风貌,给物质文明建设以精神动力,并保证其社会主义方向。

其内部两大组成部分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所以,它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高尚、最进步的精神文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