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香教师招聘整理笔记教育心理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新增考点

教育心理学不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简单应用,它拥有独特的研究课题。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广义的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实践中各种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科学。既包括学校教育心理学,也包括家庭和社会教育心理学。狭义的教育心理学专指学校教育心理学。

学科性质:从学科范畴看,既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以教育学与心理学结合而产生的交叉学科;从学科作用看,既是一门理论性学科,又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并以应用为主。

研究对象: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人的心理。

从研究层面看包括①客观描述主体心理活动的现象;②揭示主体心理活动的运行机制和规律;③为促进主体有效掌握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及主体的心理健康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和提供方法指导。

从研究领域看,包括基本理论、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德育心理和教育社会心理。

研究内容:学与教的相互作用过程是一个系统过程,该系统包含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和教学环境五种要素,由学习过程、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组成。其中学生从两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无论哪种差异,都影响着学习与教学的过程,都成了教育心理学要研究的范畴。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教学环境不仅是课堂管理研究的主要范畴,也是学习过程研究和教学设计研究所不能忽视的重要内容。

教育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教育学研究的是以教育事实为基础的教育中的一般问题,目的在于探索和揭示教育活动的规律,服务于教育实践。而教育心理学主要研究教育过程中的心理学问题,并利用现有的心理学规律来指导教育。

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个性与共性。普通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教育心理学是普通心理学原理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教育心理学的作用: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表现:①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②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和理论指导;③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④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瑞士裴斯泰洛齐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学化”的思想;

德国赫尔巴特首次提出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心理学之上;

1868 俄国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苏联“教育心理学之父”

1877 俄国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

1903 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著作;1913~1914 扩充为三卷本的《教育心理大纲》,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因此,桑也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

科学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

心理学之父:冯特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50年代末)

我国出版的第一本心理学著作:190房东岳《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3)成熟时期(20世纪60~70末)

布鲁纳课程改革运动

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

奥苏贝尔以认知心理学的观点阐述了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日趋集中,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基本形成。

4)完善时期(20世纪80以后)

布鲁纳:①主动性研究;②反思性研究;③合作性研究;④社会文化研究。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与原则:

①实验法:应用最广、成就最大。现场试验和实验室实验。

②观察法:最基本最普遍。③调查法:问卷法和访谈法个案法

④测验法

⑤教育经验总结法

⑥产品分析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①客观性原则(前提条件);②教育性原则(促进良性发展,基本伦理道德原则);③发展性原则;④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⑥系统性原则。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1.新增考点

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

2.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个体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

乳儿期(0—1)

婴儿期(1—3)

幼儿期或学龄前期(3—6、7)

童年期或学龄初期(6、7—11、12)少年期或学龄中期(11、12—14、15)青年期(14、15—25)

成年期(25—65)

老年期(65—)

人生全程发展的观点:①个体心理发展是整个生命历程中持续不断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由若干发展阶段构成;②发展是多维度、多侧面、多层次的;③个体发展由多种因素决定,且存在极大的可塑性。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不平衡性表现:①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发展的起止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的不同进程;②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

闭锁性:人的心理活动具有某种含蓄、内隐的特点,相对于人的外部行为表现与内部心理活动之间的一致性而言。“内心的秘密”

心理发展的基本模式:⑴反应活动从混沌未分化向分化、专门化演变;

⑵反应活动从不随意性、被动性向随意性、主动性演变;

⑶从认识客体的外部现象向认识事物的内部本质演变;

⑷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从不稳定、不系统化向稳定、系统化演变。

影响个体心理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

教育必须以一定的心理发展特点为依据:⑴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注意学生心理发展的个体差异;⑵注意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

⑶抓住关键期。

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主导作用:⑴学生心理的发展依赖于教育提出的要求和方向;⑵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心理发展;⑶教育可以加速或者延缓学生心理发展的进程;⑷教育能够使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学习准备:准备状态,或准备性,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者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遵循学习的准备性原则(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①了解学生学习准备的具体程度;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让学校也适应学生的具体实际水平,不应只强调学生适应学校。

奥·劳伦兹“关键期”

2岁口头语言发展2~3岁计数能力发展2.5~3.5岁遵守行为规范3岁独立生活能力4岁形状知觉形成4~5岁学习书面语言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

⑴建构主义的发展观

皮亚杰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认为,人的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儿童心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就是主体通过动作完成对客体的适应。适应分为同化和顺应。

图式: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

同化:在有机体面对一个新的刺激情境时,把刺激整合到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中。

顺应:当有机体不能利用原有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平衡:同化和顺应之间的均衡。平衡是相对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