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灯记》论文:豫剧现代戏经典之作《红灯记》中李奶奶形象的塑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灯记》论文:豫剧现代戏经典之作《红灯记》中李奶奶
形象的塑造
《红灯记》是一部家喻户晓的革命现代戏。
故事讲述的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敌占区某地,中国共产党员、铁路扳道工人李玉和,是一位沉稳干练的地下工作者,他家祖孙三代——李奶奶、李玉和、李铁梅是在“二七大罢工”运动中结成的一个革命战斗集体。
李玉和接受共产党向柏山游击队转送密电码的任务,由于叛徒王连举的出卖而被捕。
日本宪兵队长鸠山,软硬兼施逼他交出密电码。
李玉和大智若愚、坚贞不屈,在敌人的酒席间,在刑场上,斗得鸠山焦头烂额。
残暴的敌人最后杀害了李玉和、李奶奶。
李铁梅继承先烈遗志,前赴后继,在党的领导和群众的帮助下,把密电码送上柏山,胜利完成任务。
李玉和是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是革命先烈的优秀代表;李奶奶是革命群众中的典型代表,她为革命做出了牺牲;李铁梅是革命后代的优秀代表,她继承了先烈的遗志,为革命做出了贡献。
《红灯记》是一部融思想性、艺术性为一体的现代戏经典名剧。
无论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是在当今社会,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材料,同时又是现代戏创作中的优秀之作。
上世纪70年代初期,郑州市豫剧团从京剧中将此剧移植过来,搬上了豫剧舞台,使其风靡整个中国,并且《红灯
记》这部戏也成为郑州市豫剧团的保留剧目。
三十年弹指一挥间,《红灯记》一剧已成为历史的尘封。
2002年,为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郑州市豫剧团按上级指示,决定将豫剧现代戏经典之作《红灯记》重新推上舞台,并安排笔者饰演剧中的主要角色——李奶奶。
笔者是一名老旦演员,演得最多的还是传统戏中的老旦角色和现代戏中的老年人物,从来没有饰演过历经多少剧种和多少名家演绎定型的革命群众中典型代表的艺术形象,这对笔者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我们这一代青年演员没有经历过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的年代,所以很难找到剧中李奶奶那种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对李玉和与李铁梅的无私大爱、对未来新中国充满希望的感觉。
笔者接连看了十遍剧本,把剧中所有人的台词都熟记于心,并认真分析李奶奶台词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以及她的内心世界、行动轨迹、情绪变化、感情所在、矛盾冲突等;多次观看京剧《红灯记》的录像资料;多次聆听豫剧大师常香玉、老一代豫剧表演艺术家华翰蕊的录音资料;向原班主演华翰蕊、任安华、虎美玲等前辈以及复排导演请教;查阅抗日战争的历史资料。
笔者终于找到了灵感,激发出了创作激情。
笔者对李奶奶的认识是:她年龄在六十出头,饱经风霜,历经了军阀混战和日寇入侵,受尽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压迫、
资本家的剥削;她失去了亲人,与徒弟李玉和、徒弟的遗骨李铁梅相依为命并组建了一个革命的家庭;她对新中国的未来满怀着希望,对李玉和、李铁梅倾注了很多心血和无私的爱,对国民党反动派、军阀、资本家,尤其是对日本侵略者充满了仇恨;她对亲人是那么和蔼可亲、语重心长、关怀备至,与敌人的斗争是那么坚决彻底,为革命又是那么坦然面对牺牲。
她就是一个可亲、可敬、和蔼、有情、有爱、有恨的平凡而伟大的革命群众中的一个典型的代表性人物。
笔者对李奶奶的舞台呈现是:尊重经典作品的原创路子,根据时代审美情趣的变化与拉近观众欣赏革命戏剧心理距离的需要而有所调整。
在化妆、表演上,基本按照老一代表演艺术家留下来的固有模式去做;在内在情感的把控和外在情绪的宣泄上,基本遵守固有模式,但也加入了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和感情流露,力求把人物演得更真实一些、更生活一些;在唱腔和念白的处理上,继承了老一代的唱腔旋律,但十分注意发挥自己的嗓音优势。
总的原则就是以现代经典戏的高度程式化为主,适当加入一些现代老年人真实生活的影子,完成李奶奶艺术形象的完美塑造。
这部戏共有十场,李奶奶的戏主要集中在第二场“接受任务”、第五场“痛说革命家史”、第七场“群众帮助”、第八场“刑场斗争”。
第二场戏是李奶奶的第一次出场。
笔者的处理是:虽然李奶奶年过花甲,历经风雨,饱经沧桑,但她现在已经有了一个贫困而幸福的革命集体性质的小家庭,她协助儿子李玉和做掩护地下党的工作,是一个积极乐观的革命群众,她的精神面貌很好,总好像看到了革命胜利的曙光;北风呼啸,四壁昏暗,“我”浑身是劲、满怀期盼在捻着油灯,然后目光深邃地、神情坚定地配以程式化的表演唱道:“打鱼的人经得起狂风巨浪……革命的火焰一定要大放光芒。
”初次出场的四句唱词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在舞台上初步确立了李奶奶革命群众的艺术形象。
当李奶奶看到心爱的孙女小铁梅挎货篮回家后,“我”饱含深情地、亲亲热热地回应了一句:“铁梅!”把李奶奶对亲人和蔼可亲的一面表现了出来。
“我”急切切自言自语道:“表叔马上要来了!”这主要表现出李奶奶是一个积极的革命群众,她在协助儿子李玉和做地下党的联络工作,同时也传达出她对革命同志的深情厚意。
当铁梅问道:“奶奶,我怎么有那么多表叔哇?”“我”顺着话音搪塞了一句:“哦,咱们家的老姑奶奶多,你表叔就多呗。
”这主要表现出李奶奶对革命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和极强的应变能力,她怕铁梅年纪小而走漏了风声。
“我”赶紧缝补起了衣服,一是怕铁梅再继续问下去,二是表现李奶奶勤快持家的劳动人民的本色。
当李铁梅对奶奶道
出了其中的奥妙,“我”很是欣慰地看着她,心里想:小孙女长大成人了,她真懂事,是一个革命的接班人。
李玉和身背受伤的交通员进屋后,“我”在儿子的示意下试探地举起煤油灯照看交通员,当明白交通员正是我党的地下工作者后,“我”示意孙女提货篮出门巡风。
当警车响起,李玉和机智果断地示意“我”吹灯躲避。
这场戏,笔者通过唱腔、表演、细节表现出了李奶奶在特定年代、特定环境下的生活与情感的几个方面,人物形象很是丰富多彩。
“痛说革命家史”是李奶奶的第二次出场,这一场既是全剧的重点场次,也是精心刻画和塑造李奶奶典型革命群众艺术形象的最为重要的一场戏。
这场戏,唱、念、做三并重,内心戏很丰富。
演员需首先感动自己,然后才能打动观众。
因为当今的观众对战争的残酷性不了解,所以笔者要是完全按照老一代表演艺术家表演的路子去演,只能塑造出李奶奶高大的英雄母亲的形象,远离了当今的观众,那么也就难以产生共鸣。
基于此,笔者从人性的角度去演绎李奶奶,去表现她的情感世界,塑造出了栩栩如生、鲜活真实的艺术形象,这样就与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我”在台上声泪俱下,观众在台下泣不成声,台上台下形成了互动,演员与观众心心相通,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笔者是这样处理的:李奶奶、李铁梅送走了外出“办事”的李玉和,“我”心事重重
地在擦着号志灯,决心要把隐藏很久的事情和革命真理告诉给李铁梅。
“我”心情沉重、语气低缓地说:“铁梅,来,奶奶把红灯的事讲给你听听。
”“我”很是郑重地、严肃地讲起了红灯的来历。
当侯宪补进家替鸠山下贴“宴请”李玉和赴宴的时候,“我”先是内心惊愕但外表很是平静,害怕李玉和经受不住敌人的拷打和诱惑。
“我”话中有话地对侯宪补说:“呵……穷人喝惯了自己的酒,点点滴滴在心头。
”然后接过李铁梅递过来的酒,庄严地、深情地、坚强地、心疼地、悲壮地为儿子壮行道:“孩子,这碗酒,你把它喝下去!”李玉和走后,特务们又进家搜查,一无所获后离开。
面对眼前所发生的一切,李铁梅害怕地扑在了奶奶的怀中失声痛哭。
李奶奶开始把家中的事情告诉给铁梅,包袱将被打开,观众也明白了戏中戏。
戏演到这里甚是精彩感人。
对于革命家史,“我”是先说、再唱、再说、再唱,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一层又一层,层层叠进,把戏演到了高潮,把情感推向了顶峰。
“十七年风雨狂怕谈以往……”这段戏笔者从飞板唱起,再转二八板,并且速度随着情绪的变化逐渐加快、加强。
“那个时候,军阀混战,天下大乱啊……”这大段念白,笔者的情绪和语调从激愤转为激动再转为急切。
特别是念“你爹爹把你紧紧地抱在怀里……”这大段念白时,笔者满眼含泪,但又是在极力地控制着自己的情绪。
当我念到最后一句“那
个时候,我……我就把你紧紧地抱在怀里”时,笔者再也控制不住自己,双手交叉放在双肩,声音完全放开,眼泪也随着落了下来,把李奶奶与李铁梅患难之中建立的祖孙之情真实再现了出来,观众眼含热泪,全场响鼓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闹工潮你亲爹娘惨死在魔掌……”这段唱腔,笔者从快速慢板唱起,转为二八板,再转为垛板,最后以紧二八结束。
这段戏唱得荡气回肠、激情澎湃,主要就是为了表现出李奶奶教导李铁梅继承先烈遗志,做一个革命的接班人,与敌人进行坚决、彻底的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