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社会知觉与印象管理

【内容提要】

每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个体,人需要认识、了解自己,也需要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来认识、理解他人;人会对他人形成印象,人会根据自己对他人的理解对他人作出判断,同时,人也需要管理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以便更好地与他人互动和适应社会。本章介绍了社会知觉的内涵和印象形成的规则,探讨了知觉他人和知觉自我的过程,以及个体在社会知觉中容易产生的偏差;本章还讨论了社会认知的过程和认知启发,并对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最后,本章探讨了印象管理的概念、策略及其与文化的关系。

【学习目标】

1.了解社会知觉的概念和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法则。

2.理解知觉他人的过程以及自我知觉理论。

3.了解社会知觉的主要偏差。

4.掌握社会推理的步骤以及三种认知启发。

5.了解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6.理解印象管理的作用和策略。

【关键词】

社会知觉自我知觉理论图式社会知觉偏差认知启发内隐社会认知印象管理

个体在与他人交往时,不但要认识、把握对方的心理状态及特征,以便对其作出比较准确的判断,而且还要考察自己的心理特质、动机、态度和情感等,驾驭自己给人的印象,以便较好地与人交往。为此,个体必须广泛地去搜集关于他人及自己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理、判断和解释。这就涉及社会知觉的问题。

第一节社会知觉及印象形成

一、社会知觉

知觉是人对外界事物的整体反映,是人将感觉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组合,从而形成完整映象的过程。普通心理学研究的知觉大多是物知觉或一般知觉,即对于自然界各种现象的知觉,而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是社会知觉,下面我们将从社会知觉的含义、特征及影响因素三方面来阐述。

(一)社会知觉的含义

作用于人的信息有两大类:一类是自然界中的机械、物理、化学和生物等方面的信息,属于非社会性信息;另一类是由人的社会生活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包括担任社会角色并具有人性的人、

人际关系和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事件等,属于社会性信息。对非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通常被称作物知觉(object perception)或一般知觉(general perception),而对社会性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就是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一般知觉与社会知觉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区别。海德(1958)在《人际关系心理学》一书中指出了两者的三个差别:(1)人能体验其内部生活,而物不能。由于每个人都体验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因而认为别人也是如此。(2)人往往被认为是第一原因,而物则不被认为是其自身活动的原因。人的行动不只是对环境的反应,其责任感就意味着个人行动具有内部原因。(3)人可以有意识地操纵和利用知觉者,而物则不能…F.Heider(1958).The psychology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NY:Wiley.‟。对人知觉的目的就是使观察者预测他人(作为刺激)可能做出的行动,以便预先计划自己的行动。台湾心理学家张春兴(1991)认为,物和人还具有以下差别:物的静态特征居多,而人的特征是变动的;同类物之间个别差异小,而人与人之间则个别差异甚大。因此,获得对社会性信息的知觉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张春兴著:《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这也说明,研究社会知觉是更为重要且相当艰难的任务。

社会知觉的概念最初是由布鲁纳(J.Bruner,1947)在《价值与需要是知觉中有组织的事实》一文中采用的,用以指出知觉不仅决定于客体本身,也决定于知觉者的目的、需要、态度与价值观,即指明

知觉者的社会决定性。这个概念对于后面将提到的社会认知的研究及其发展颇具意义,但与传统的社会心理学对社会知觉的理解仍有差异。

在传统的社会心理学中,社会知觉主要包括对人、对己和对社会群体的知觉。其中又以人知觉(person perception)为最受关注的课题,因此它也常被用作社会知觉的代用词或同义词。实际上,人知觉与社会知觉是从属关系,人知觉是社会知觉中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

社会心理学和普通心理学对“知觉”含义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在普通心理学中,知觉仅仅是对事物形成感性映象,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它不包括判断、推理等高级认识过程。而在社会心理学中,知觉不仅包括对人、对群体的外部特征的知觉,即形成印象,而且还要涉及对有关信息的思维加工,包括记忆、推理、判断、理解和解释等复杂环节。这种知觉实际上属于认知,所以,不少人主张用“社会认知”一词来代替“社会知觉”。

社会认知(social cognition)是现代认知心理学介入社会心理学后而产生的一个概念和研究领域,其含义与社会知觉相当,但侧重于从认知结构或图式(scheme)的概念来探讨社会知觉的过程,来解释不同的人何以对同一人物会产生悬殊的人知觉等问题。本章第三节将着重阐述社会认知中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

(二)社会知觉的特征

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背景和经验,这些背景和经验会随时间而不断地变化或积累,因此人们对同样的社会信息可能会做出不一样的反应。首先,社会知觉具有选择性,人会根据自己的喜恶选择某部分信息,而忽略其他信息。对于会使人压抑或难受的人或事,人往往会采取逃避的方式忽略它们。比如对于路边的乞丐,一些人会假装看不见,来避免可能产生的消极情绪。其次,人对于信息的知觉反应会随其与自己的相关程度不同而有强有弱。人对与自己相关度较高的社会信息的反应通常更强烈,比如走在一个陌生的城市,忽然耳边传来熟悉的乡音,这时的反应就会比听到其他声音的反应强烈,个体可能会因此注意知觉对象的信息,甚至上前攀谈,产生“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感觉;又比如,招聘者对与自己来自同一学校的应聘者的信息的知觉反应也会更强些。而当社会信息与自己关系不大时,比如城市白领对于新颁布的农民优惠政策的知觉反应就会相对较弱。再次,个体对信息的知觉反应会随个人的情绪状态不同而不同。比如,对于一个刚失恋的青年而言,即使自己曾感兴趣的信息,他/她这时也会漠不关心。而情绪好的人就很容易“吃什么都香”。最后,社会知觉具有完形性。人倾向于在见到认知对象之后就开始勾勒对他/她的印象,通过已知的各种信息和自己的推想或幻想来丰富被知觉者的特性,使之规则化、完整化,并在今后的接触中检验这种知觉印象。如果知觉对象给人的印象是自相矛盾的,比如一会儿亲和友善,一会儿冷酷无情,那么人就会试图寻找更多的信息来协调这种认知矛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