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专题一 微专题3 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合集下载

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资料:主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资料:主题三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主题三中国传统文化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主题阐释一年一度的曲阜孔子文化节的举办、国内方兴未艾的国学热潮等,都充分证明了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的魅力。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潮流在鸦片战争后重新出现,西方文化包括“器物技艺”的物质文化、“议院”和“立宪”等制度文化及各家思想学说、学术观点的“学理”,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大量流入中国,并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发生碰撞与交流,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对于本主题知识,高考命题常从思想解放角度切入,既重视对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人文精神的特点及其与经济发展、政治文明、社会进步之间关系的考查,也重视从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与交流这一角度出发,考查中西方思想文化交流的特点、影响及差异,同时认识思想碰撞与交流所反映的时代特征。

主题梳理1.中国传统文化(1)传统儒学的不同发展阶段:百家争鸣;汉代儒学;心学和理学;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儒学思想主张。

各阶段儒学的地位以及变化。

(2)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以及它们的历史作用。

(3)市民文化发展趋势。

2.中西文化的交流西学东渐以鸦片战争为界分为大体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明清时期西学东渐;第二个阶段是鸦片战争以后的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或者说先进的中国人积极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1)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背景:①在文艺复兴运动中,近代自然科学兴起。

②16世纪,欧洲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宗教改革运动,天主教的势力被大大削弱。

天主教徒为了扩展天主教势力,到东方(中国)传播天主教。

主要人物: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以徐光启为代表的儒学士大夫。

主要手段:西方传教士穿儒服、说汉话,带来了近代西方先进科技。

作用:带来了西方近代科技,传播了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为中国传统科技带来生机和活力。

结果:基督教得到了一定的传播。

由于传教士阻止国人敬天祭祖,干涉中国内政,被雍正皇帝制止。

西学东渐告一段落。

(2)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背景:①工业革命以后,西方殖民者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专题3 交融——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第1部分专题3 交融——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课件
第一部分
两大板块 纵横贯通 优势互补 珠联璧合
第一编 中国古代史
板块二 专题纵向贯通——让理解更深刻 专题三 交融——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话题一 “六合同风”——古代的国家认同与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是指民族间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交往的关系;在中国漫 长的历史进程中,各民族之间既冲突,又融合,而民族交融是主流。秦 汉的统一开启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新阶段;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北方 民族大批进入中原,加速了民族交融;元明清三代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 家最后形成和确立的时期。中国古代华夏认同观念加强,民族认同逐渐 形成并升华。考试命题重视从家国情怀角度,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关 系、华夷观念发展变化的原因、实质及产生的影响。
发展阶段
民族实体
秦汉时期:从 秦汉王朝拓展疆域的过程中实
华夏向汉族发 行的“移民实边,”和匈奴、

乌桓、氐、羌等民族内迁
民族精神 经济上,重视农耕; 政治上,确立大一统 观念;思想上,儒家 思想成为正统
发展阶段
民族实体
民族精神
统治者和民众逐渐改变
民族大迁徙和民族大杂居带来 传统民族观念,开始以
魏晋南北朝到 了血缘上的融合;匈奴、鲜卑、 “中华”来称呼这个融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册封和朝贡无法实现对边疆地区的有效 控制,而元朝时期对边疆少数民族首领授予官职,并形成一定制度,有 效加强了对边疆管理,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故选C项;排除A、 B、D三项。
话题二 “周流天下”——古代中国的中外交流与对外交往
“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 简称。秦汉唐宋元明清时期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及对外贸易发展, 为今天“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奠定了基础。统编新教材主要 讲述中国古代丝绸之路与商业贸易、商路与文化交流等。“一带一路” 倡议是习总书记提出的战略,是当前的热点问题,是高考备受关注的热 点内容之一。高考从核心素养角度考查近代东西方文明冲突下的“丝 路”与“新航路”及“一带一路”倡议与近现代西方国家的全球贸易的 异同、经济全球化趋势背景下的“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与挑战。

中学历史 古代中外文明及文明的交流 课件

中学历史  古代中外文明及文明的交流  课件

(2)结合所学知识,图一反映的内容有什么历史价值?图二和图三的作品在 记述风格上有什么相似之处?(2分) 图一:甲骨文是我国信史(文字记载历史)的开始;(1分,其它言之成理的 答案也可。)图二图三:均带有强烈的文学色彩。(1分,其它言之成理的答 案也可。)
5. (2015河南21题5分)阅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材料一的图二与图一相比较,丝绸之路的起点城市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城市 开始成为起点与它们曾是哪些王朝的都城密切相关?(3分) 变化:从长安延伸到洛阳或洛阳也成为起点。(1分,答案必须体现变化)王朝: 西汉、东汉。(2分) (2)观察材料二的三幅图,概括指出古代洛阳在丝绸之路上有着怎样的国际地位? (1分)
4. (2016河南21题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1)图一至图三呈现的文字和作品均在不同程度上记述了历史。它们在记述历史 方面分别有什么特点?(3分) 图一:内容主要是记事;载体为兽骨。(1分,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图二:内 容是系统编修(记载)历史;载体为书、纸;体例为纪传体。(1分,答出其中任 意一点即可)图三:民间口头创作;体裁为诗歌。(1分,答出其中任意一点即可)
原因、因素类
2. 以指南针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发展水平曾远远超过西方,为什么近代科学技术 却未在中国文明中成长?对此简要谈谈你的认识。[2011.21(3)] (1)原因:①中国封建制度的落后和禁锢;②封建思想的束缚; (2)认识:①要与时俱进,适时的变革生产关系;②科技的进步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中国古代戏曲起源于祈获丰收和狩猎胜利的原始宗教歌舞。明清是中国 古代戏曲的繁荣时期,这时的戏曲多为反映忠孝节义的美德故事,扎根人民生活, 并形成了多样的剧种和流派。古希腊戏剧起源于群众性的节日歌舞和祭祀活动, 有悲剧和喜剧两种形式。悲剧主要取材于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寄寓了剧作家的 政治主张;喜剧取材于日常生活,多为政治和社会讽刺剧。观看戏剧是古希腊公 民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三)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三)中国古代对外交往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三)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一、高考回顾在近几年高考中,本考点已有下列内容被重点考查:对外交往的特点比较郑和下西洋与新航路的开辟对外交往的路线与范围丝绸之路西域都护自唐至清,长期作为重要对外贸易港口的城市唐代中日交通的主要港口城市对外交往的概况明清时期许多中国人到南洋谋生唐朝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我国古代学习、吸收的外国经济文化成果东西方交流的史实日本大化改新期间向唐朝学习的主要内容活字印刷术开始外传明代倭患最严重的地区清代广州的“公行”16世纪后西方殖民者侵占我国领土二、考情预测从近几年高考来看,本考点中在全国高考命题中的地位相对薄弱,高考考查的空白点很多,应引起关注;知识点的选取多集中于唐、明、清时期,体现了高考考重点、考典型的思路。

同时考查的题型全,选择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综合题等各种题型皆有,随着西部开发的实施,要注意汉代对外交通等知识及古今知识的链接,其中应特别重视以下内容:着重理解唐代对外政策及其产生的积极影响,明清时期海禁政策的原因、影响及中外关系中的新现象,并注意中外史的比较。

三、案例分析例:(2004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成祖疑惠帝(建文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敕郑和)等通使西洋,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携带)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宣德以还,远方时有至者,要不如永乐时……自和后,凡将命海表者,莫不盛称和以夸外番,故俗传三保太监下西洋,为明初盛事云。

——《明史·郑和传》材料二[宣德六年(1431)郑和自述]自永乐三年(1405)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番国……大小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者,皆神之赐也……和等上荷圣君宠命之隆,下致远夷敬信之厚,统舟师之众,掌钱帛之多,夙夜拳拳,惟恐弗逮,敢不竭忠以国事,尽诚于神明手!——《天妃之神灵应记》回答:(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通史讲座1 古代中西方文明的交相辉映

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专题版)课件:通史讲座1 古代中西方文明的交相辉映

• 6.(2017·湖南师大附中月考)明代洪武三十 年科举春榜所录51人全系南方人,故称南榜 ,这招致北B 方落榜举人联名上疏,告主考南 方人刘三吾“偏私南方人”,朱元璋怒杀主 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61人,全系北方 人,故称北榜。“南北榜案”本质上反映出(
)
• A.明朝南北方区域矛盾突出
• 解析:南北方区域矛盾突出是“南北榜案” 发生的原因,但不是本质,故A项错误;“ 南北榜案”最终的结果是“朱元璋怒杀主考 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61人,全系北方人 ”本质上反映了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 故B项正确;南宋时期,经济重心转移到南 方,C项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北 方落榜举人联名上疏,告主考南方人刘三吾
• 4.(2017·西安联考)读下表,D 这一现象反映 了( ) • 唐、五代朝代、名宋族子三弟个中时等家期庭 官寒员族 出其身他 统计表
唐 53.2% 14.5% 13.8% 18.5%
五代 9.8% 26.1% 50.0% 14.1%
宋 3.2% 28.0% 46.1% 22.7%
• 解析:人口分布的变迁,与材料中“官员出 身统计”不符,故A项错误;官学教育与材 料中“官员出身统计”不符,故B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体现“开始流动”,故C项错误 ;材料中“名族子弟”锐减,“寒族”上升 ,表明官员选拔中的社会门第因素不断弱化
构成了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2)苏格拉底主张“美德即知识”,是人类精神觉醒的重要表现
• 7.(2017·益阳模拟)雅典城邦认为,只靠两 只手臂提供劳力的人,没有更多的时间积极 参加C 国家事务;这些人不能算作是积极公民 ,而是私人。这反映了雅典的民主是( )
(1)农业:曲辕犁发明、筒车出现,均田制一度盛行,农业经济繁荣 (2)手工业:丝织业发展;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经济上 (3)商业:商业繁荣,城市兴起并有专门的交易场所“市”;海上丝绸之 路发达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13 碰撞交融——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传承发展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13 碰撞交融——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传承发展

专题十三碰撞交融——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传承发展微点1 多态交融——人类不同区域文明的交流与传播1.人口迁徙与文化的交流2.商业贸易、战争与文化交流微点2 保护发展——人类不同时期文明的传承与保护1.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1)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华文化形成独特的品格,儒家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流。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基因,是促进中华民族不断前行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

(3)中华文化在同外来文化交流中不断发展,极具包容性,同时又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促进了其他文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世界意义。

(4)不同的生存条件和不同的生产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类型。

(5)西亚地区的早期文明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西亚文化成就具有开创性。

阿拉伯文化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6)古希腊、古罗马文化是欧洲文化的源头;西欧的基督教文化和拜占庭、俄罗斯的东正教文化是中古时期欧洲两个主要的区域文化。

(7)中古西欧文化是在世俗王权和基督教会两种权力的竞争、妥协过程中形成的。

(8)古代朝鲜和日本在吸收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发展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9)在区域文化的发展进程中,除了本土文化的传承,区域文化间的交流和互相影响也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每一个区域的文化传统都不仅仅是本土因素的产物,也不是亘古不变的,而是自身的发展与其他区域文化交流的结果。

2.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及其保护原则(1)遗产价值①历史价值:世界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文化的载体,是人们认识历史文化无比珍贵的教科书。

这种价值不仅属于当代人,也属于未来的人类。

②世界价值:世界文化遗产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进行交流,促进了解、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宝贵资源。

③学术价值:世界文化遗产是进行学术研究,尤其是历史、文化、民俗、宗教和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资源。

(2)保护原则①真实性:指遗产产生时以及后来形成的各种特征,包括形势与设计、材料与实施、利用与影响、传统与技术、位置与环境、精神与感受。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讲座1 古代中西方文明的交相辉映 含解析

2018大二轮高考总复习历史:通史讲座1 古代中西方文明的交相辉映 含解析

通史讲座之一——古代中西方文明的交相辉映1.先秦时期[阶段特征]先秦是指我国秦统一以前的历史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

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中华文化萌生,奠定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1.(2017·曲靖模拟)“天子有天下谓之天下,诸侯有国谓之国。

然有国者不可以称天下,有天下者或可以称国。

故诸侯谓之邦国,天子谓之王国”。

该材料主要说明( )A .分封制与宗法制内在联系加强B .专制王权的高度集中C .宗法制下礼乐制度的直接影响D .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等级森严解析:A 、B 两项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可以排除;C 项说法属于影响,不是本质,故C 项错误;材料强调天子与诸侯存在等级差别,故D 项正确。

答案:D2.秦汉时期[阶段特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也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

其开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秦汉时期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2.(2017·孝感联考)下图所示内容为中国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据此判断该朝代是()△初期对地方行政设置做出重大调整△强化重农抑商政策△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A.汉朝B.宋朝C.唐朝D.明朝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初地方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郡国并行制,符合“初期对地方行政设置做出重大调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汉武帝“盐铁官营”符合“强化重农抑商政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开通丝绸之路符合“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开始用煤做燃料冶铁,故A项正确,B项、C项、D项错误。

答案:A3.魏晋南北朝时期[阶段特征]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

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封建国家陷入分裂;各民族相互交往,出现融合的局面;江南经济得到开发,中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世界文化的交融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高中历史)

世界文化的交融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高中历史)

世界文化的交融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高中历史)世界文化的交融: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不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一直是不可忽视的现象。

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融合,作为其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深远的一种情况,给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东西方文明在交融中互相借鉴、融合的过程,并分析其中的影响。

1. 文化交流与借鉴的历史人类历史上,东西方文明从未相互孤立,而是通过文化交流走向融合的道路。

早在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就为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奠定了基础。

沿丝绸之路,东方的瓷器、茶叶、丝绸等商品传播到西方,而西方的马匹、黄金、葡萄酒也流向东方。

这种商品的交流不仅促进了经济的繁荣,更带来了文化的交流和借鉴。

2. 中西方文明的碰撞东西方文明的碰撞在历史的某些特定时期尤为明显。

例如,15世纪欧洲的大航海时代,西方的探险家开始穿越大洋,探索未知的世界。

这一过程中,他们与东方文明进行了直接接触,了解到东方的高度文明和先进技术。

同时,在东方,西方文化的冲击也带来了观念和思想的变革。

这种碰撞与交流催生了文艺复兴运动,使欧洲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3. 文化融合的典型案例东西方文明的融合并非简单的互相吸收,而是在交流的基础上创造了新的文化形态。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之一就是中国的明朝时期出现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充分吸收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制度,使中国得以在近代化进程中迎头赶上。

洋务运动的兴起,使东西方文明在科技、工业和教育等领域展开了深入合作和交流,双方互相借鉴,相互推动了自身的发展。

4. 影响与启示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与融合为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使人们更加广泛地认识到不同文化的价值和长处,促进了相互理解与尊重。

其次,通过融合,东西方文明在政治、科技、经济、艺术等方面相互借鉴,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最后,东西方文明的融合为今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构建一个更加多元化、开放包容的世界文化秩序提供了启示。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03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师用书

2023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专题03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教师用书

专题三纳新接远——古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微点1 九州贯通——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1.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与各民族走向交融春秋时期,华夏和戎、夷、蛮、狄等少数民族随着铁农具的普遍使用,金属货币的广泛流通,交通的发达,经济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出现了“四海之内若一家”“天下定于一”的共同心理素质。

这是完成民族交融,形成中华民族的先声。

2.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秦汉时期,各种有利于统一的措施以及政府所宣扬的统一思想,为中华民族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和政治条件。

由分散到统一是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步骤,汉武帝时期的一系列战争和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大规模开发,使各民族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国家统一局面得到巩固。

3.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杂居与民族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民族的大量内迁,中原地区民族杂居的情况大大发展。

在南方,由于西晋末年以来的人口流动,民族杂居的情况也有所发展。

这一时期由民族杂居而进入封建化进程的代表有匈奴、羯、氐、羌、鲜卑,民族交融趋势不断加强。

4.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隋唐时期中央政府北制突厥,西连回纥,开丝绸之路;南和吐蕃,实行和亲。

唐初西夷宾服,对各民族的包容性体现出“华夷一体”思想。

唐末五代藩镇割据,朝代更迭频仍,少数民族政权勃兴,契丹强大,吐蕃崛起,南诏建国,出现分立局面。

经过长时间的交融,“胡”“汉”拥有同一地域的共同文化。

5.五代辽宋夏金:各民族进一步交融公元10到13世纪,是中国历史上继魏晋南北朝之后又一个北方民族活动高峰时期,先后诞生了四个强大的北方民族政权:契丹人建立的辽、党项人建立的西夏、女真人建立的金和蒙古人建立的元。

这些少数民族政权在开拓边疆,推动民族交融和民族文化发展,活跃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起到了汉族王朝难以替代的积极作用,对中华文明的整体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6.元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继续发展元朝统一南北,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蒙古族和回族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

2023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3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原卷版+解析版)

2023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3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原卷版+解析版)

热点小专题3 古代中外文明的沟通与互鉴【热点剖析】一、中国古代“东学西传”1.秦汉文明:中华文明开头走向世界(1)表现①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先后西传。

②制铁技术和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

(2)影响:以秦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和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文明的首次交往,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沟通和世界文明的进步。

初步确立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系统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2.隋唐文明:根本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1)表现:儒学的传播;造纸术8 世纪传到中亚,后经传到非洲和欧洲。

(2)影响①地位:全面富强、博大精深、承前启后、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②对罗、日本、印度、大食的影响。

3.宋元文明:西传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1)表现①活字印刷术,西传埃及和欧洲,变成教的工具,成为科学复兴的手段。

② 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③在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冶金业的进展,瓦解骑士阶层。

(2)影响: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二、中国历史上“西学东渐”1.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1)途径:随着会传教士的到来进入中国。

(2)表现:传播基督教教义;也大量传播了科学技术。

如当时传教士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著作介绍给中国。

(3)影响:西学传入,对当时中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天文学、和历法方面,由于只在少数士大夫阶层中流传,没有能够很好地普及。

2.近代的“西学东渐”(1)阶段①从鸦片战斗后到甲午战斗:主要学习以“ ”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

②从甲午战斗后到五四运动前: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

(2)表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3)影响: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头起步。

前期主要局限于“ ”层面,在洋务运动后期,消灭了提倡政治体制变革的早期维思想及康梁维思想,中国近代化消灭了由“器物”层面对“ ”层面过渡的迹象。

中外文化交流史笔记摘抄(3篇)

中外文化交流史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古代中外文化交流1. 丝绸之路的开辟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其起点是中国的长安(今西安),终点是地中海沿岸的罗马帝国。

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传入西方,同时也将西方的玻璃、香料、药材等传入中国。

摘抄:“丝绸之路的开辟,不仅促进了东西方物质文化的交流,更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

”2. 印度佛教的传入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后传入中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的传入,使得中国哲学、艺术、建筑等方面都受到了印度佛教的影响。

摘抄:“佛教的传入,为中国哲学注入了新的元素,如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观念,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希腊罗马文化的传入古希腊罗马文化是西方文明的源头,其哲学、艺术、科学等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亚历山大的东征,希腊罗马文化开始传入东方,与东方文化相互交融。

摘抄:“希腊罗马文化的传入,为中国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如民主、法治、人文主义等,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

”二、中世纪中外文化交流1. 阿拉伯文化的传入阿拉伯文化是中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阿拉伯人将希腊、罗马、波斯等地的文化成果进行整理、传播,使得这些文化得以在伊斯兰世界得以延续和发展。

摘抄:“阿拉伯文化的传入,为中国带来了阿拉伯数字、天文学、医学等领域的知识,丰富了中国的科学技术。

”2. 欧洲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世纪结束,近代社会开始。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艺术、哲学、科学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抄:“欧洲文艺复兴的兴起,使得中世纪的文化束缚逐渐被打破,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三、近现代中外文化交流1. 欧美启蒙思想的传入近现代,欧美启蒙思想传入中国,为中国带来了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对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抄:“欧美启蒙思想的传入,为中国近代化进程提供了思想基础,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

高考历史专项复习《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十年真题含答案

高考历史专项复习《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十年真题含答案

高考历史专项复习《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十年真题含答案2023年1.(2023年浙江卷1月)亚历山大的远征,开启了大约300年的“希腊化时代”。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多个新的希腊文化中心,其中某一中心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一般认为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

该中心位于下图中的()A.①B.②C.③D.④【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亚历山大城创建的亚历山大博学园,有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宫,④处于埃及亚历山大城,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材料,排除ABC项。

故选D项。

2.(2023年湖南卷)公元前27年,屋大维组织元首顾问议事会,成员包括执政官、行政长官等官员以及多名元老。

屋大维向元老院提出的重大议题,事先都经过这个议事会讨论。

这一机构的设立()A.推动了民主进程B.颠覆了寡头统治C.削弱了元首权力D.保留了共和因素【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

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

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古罗马。

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屋大维执政时期,屋大维组建元首顾问议事会,参与国家大事的讨论,然后在元老院议决。

结合所学可知,公元1世纪末屋大维建立元首制,成为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制。

材料中元首顾问议事会有权商讨国家大事,保留了某些共和因素,D项正确;这一机构加强了元首的权力,不利于民主进程,排除A项;这一机构是罗马贵族寡头统治的产物,排除B项;这一机构加强了元首的权力,排除C项。

故选D项。

3.(2023年全国甲卷)共和之前的古罗马部分诉讼中,败诉方须将用于担保的牛羊祭神,以赎伪誓之罪。

担保的牛羊多超出诉讼物价值,且影响农牧生产。

共和国早期,败诉方改向国家缴纳罚金,到公元前3世纪末,罚金已无足轻重。

这一变化表明罗马共和国时期()A.系统完备的罗马法体系形成B.法律注重保护公民的利益C.法律事务受到神权严格控制D.贵族对法律的解释权扩大【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共和之前的古罗马部分诉讼中,败诉方须将用于担保的牛羊祭神,以赎伪誓之罪。

XX历史文化史专题复习: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XX历史文化史专题复习: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XX历史文化史专题复习: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中国文化不仅在内部各族文化的相互融会、相互渗透中得到发展,而且在与外部世界的接触中,先后受容了中亚游牧文化、波斯文化、印度佛教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

中国文化系统或以外来文化作补充,或以外来龙去脉文化作复壮剂,使整个机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外域文化系统也在与中国文化的广泛接触中汲取营养、滋润自身的肌体。

一、古代中华文化与异域文化的交流与融合1、古代文化与外域文化交流的状貌(1)秦汉宏阔的文化精神秦以前是中国本土文化起源与发展期,从汉代开始,便进入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汇期。

先是西域(即中亚和西亚)文化,后是南亚次大陆文化。

秦汉帝国的盛大根植于新兴地主阶级的生气勃勃、雄姿英发。

由统治精神状况所决定的社会文化基调处于一种不可抑制的开拓、创新的亢奋之中,宏阔的追求成为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

开拓进取、宏阔包容的时代精神作用于外部的广阔世界,则大大促进了中外文化的相互交融。

秦汉时代,中国文化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多方面、多层次的广泛交流,其中最著名的文化活动是汉武帝时期导致丝绸之路开辟的张骞通西域。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产品和技术远抵西亚和欧洲,西域乃至印度的文明成果,也源源不断地涌进中国,中国文化因此增添了灿烂的色调和光彩。

(2)隋唐“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以强盛的国力为依据,以朝气蓬勃的世俗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为主体,唐文化体现出一种无所畏惧、无所顾虑的兼容并包的宏大气派。

唐以博大的胸襟广为吸收外域文化。

南亚的佛学、历法、医学、语言学、音乐、美术;中亚的音乐、舞蹈;西亚和西方世界的祆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医术、建筑艺术、马球运动等等,如同“八面来风”。

首都长安则是那一时代中外文化汇聚的中心,一个具有盛大气象的世界性都市,隋唐文化对外域文化的大规模吸收,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均可称为卓越范例。

3.专题三 古代中外文明及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3.专题三  古代中外文明及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带来巨大灾难
,另一方面在客
观上也促进了人
罗马帝 罗马帝国继承并发展了古希腊文明(罗马建筑石拱门、穹顶 类文明交流
国的扩 ),把基督教文化传播到亚非等地;罗马用武力、宗教、法
张 律征服世界,其文明辉煌灿烂,至今影响人类世界
线索 3 古代中外文字(12年2考:2016.21、2009.21)
文字
概况
(1)中国商周时期出土于河南安阳殷

图片
世 文字
概况
代表
主要载体
界 (1)由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人创
古 象形 造;
代 文字 (2)用一定物体的形象符号来表
文 示一定意义上的文字

庙墙、 罗塞
宗教纪 塔石
念物、 碑
草纸
为研究古埃及的历史文化提 供了重要史料,为古埃及的 研究开启了一个新纪元
世 文字
概况
代表
主要载体

《汉 (1)由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
言优美,是阿拉伯文学的
谭》 (2)《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阿拉丁和神灯》等 瑰宝
是其中的名篇
5 古代中外教育
1. 古代中外教育概述
项目
中国古代教育
西方古代教育
(1)春秋时期,孔子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 ”的思想,打破了贵族和王室垄断教育的局面 ,促进了教育在民间的发展; (2)西汉时期,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长安兴建太学 发展 ,以儒家《诗》《书》《礼》《易》《春秋》 作为教材,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 (3)隋朝时期,科举制的创立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 (4)宋代书院制度兴起,如嵩阳书院等
玄奘西行 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精讲1 中外古代文明课件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专题精讲1 中外古代文明课件

家世。
④唐代:科举制,考试凭才能选拔人才;明清发展为八股 取士。
(2)古代监察制度变化
①秦朝:中央设御史,监察百官,历朝沿用,但地方监察制
度有一些变化。 ②西汉:汉武帝设刺史监察诸侯王以及地方高官。 ③北宋:设通判,负责监督知州。 ④明朝:地方设提刑按察使司,掌管地方监察、司法。
[规律总结] 选官、监察制度演变的趋势认识 (1)选官制度演变趋势
解决王国问题。 ③宋朝——军事上,剥夺节度使权力,军权收归中央;行政上, 派文臣做地方官,设通判监督;财政上,派转运使管理财政。 ④元朝——设立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 了国家统一。
[规律总结]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认识 一个集中: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两对矛盾: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三个趋势: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 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 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 —明清强化。
[真题感悟2] (2014·天津文综,1)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 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 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
解题思路
解题的关键是理解“言辞刀笔”的含义,此处的维 能力比较强,这是唐代选官的标准之一;“刀笔”借指文章。
①选官标准由世家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
逐渐发展到公开考试。 ②人才选拔逐渐趋向制度化,形式日益严密,体现相对公 平、公开、客观的原则。 (2)选官和监察制度的认识
一个根本目的:强化皇权统治。
两个层面:选拔官吏和监察百官。
[真题感悟3] (2014·海南单科,5)唐代否定了按门第选官的九
(2)宗法制 ①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 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一微专题3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共23页文档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一微专题3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共23页文档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一微专题3古 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专题3 古代中外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一、中国古代“东学西传”1.秦汉文明:中华文明开始走向世界(1)表现①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②制铁技术和铁犁牛耕技术、水利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

(2)影响:以秦汉文明为中心的东亚文明和以罗马为中心的西方文明的首次交往,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世界文明的进步。

初步确立了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系统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2.隋唐文明:基本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1)表现:儒学的传播;造纸术8世纪传到中亚,后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

(2)影响①地位:全面繁荣、博大精深、承前启后、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②对新罗、日本、印度、大食的影响。

3.宋元文明:西传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1)表现①活字印刷术,西传埃及和欧洲,印刷术变成新教的工具,成为科学复兴的手段。

②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③火药在南宋时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冶金业的发展,瓦解骑士阶层。

(2)影响: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

二、中国历史上“西学东渐”1.明清时期的“西学东渐”(1)途径: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进入中国。

(2)表现:传播基督教教义;也大量传播了科学技术。

如当时传教士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著作介绍给中国。

(3)影响:西学传入,对当时中国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天文学、数学和历法方面,由于只在少数士大夫阶层中流传,没有能够很好地普及。

2.近代的“西学东渐”(1)阶段①从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主要学习以“船坚炮利”为核心的西方物质文明。

②从甲午战争后到五四运动前:主要学习以政治制度、思想文化为核心的西方精神文明。

(2)表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3)影响:在中体西用思想的指导下,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

前期主要局限于“器物”层面,在洋务运动后期,出现了倡导政治体制变革的早期维新思想及康梁维新思想,中国近代化出现了由“器物”层面向“制度”层面过渡的迹象。

一、选择题1.(2019·湛江调研测试,25)公元2—3世纪,汉帝国和罗马帝国都发生了大规模的天花、鼠疫和麻疹疫乱。

两个帝国遭受了疾病的蹂躏,人口数量急剧下降。

这一事件()A.说明世界已经联成一个整体B.表明专制制度不断强化C.反映出中国与西方有所交流D.导致两个帝国分崩离析答案 C解析据材料“大规模的天花、鼠疫和麻疹疫乱,两个帝国遭受了疾病的蹂躏,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可知天花、鼠疫和麻疹疫乱作为传染性疾病,罗马与汉朝都流行过,说明两国之间存在交流,故C项正确。

2.(2019·郴州一模,8)1150年,造纸术传入西班牙后,又从那里传到了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所到之处,羊皮纸被取代。

事实证明,造纸术的价值十分显著。

造纸术的价值主要是() A.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B.变成了新教的工具C.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D.迎来地理大发现时代答案 C解析材料造纸术传入欧洲后,“羊皮纸被取代”,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没有反映出造纸术对文艺复兴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出造纸术对宗教改革的影响,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出造纸术对地理大发现的影响,排除D项。

3.(2019·湖北八校高三第一次联考,25)英国学者李约瑟(1900—1995)曾说:“也许,最现代化的‘欧洲’的自然科学理论基础应归功于庄周、周敦颐、朱熹等人的贡献,要比世人至今所认识到的更多。

”如庄子“通天下一气耳”,周敦颐通过《太极图说》等阐发宇宙的本原。

李约瑟肯定的中华文化基本精神的内涵是()A.人文精神B.多元包容C.整体思维D.格物致知答案 C解析通过题干中李约瑟所肯定的庄子的“通天下一气耳”“阐发宇宙”,可知他认为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内涵是整体思维,故选C项。

4.(2019·淄博二模,27)清朝初年,一些中国画家开始参用西洋画法作画,对西洋美术中的烘染、透视法等多有借鉴。

然而,此举却遭到了许多画家的讥评,说这些作品“非雅赏,好古者所不取”“笔墨全无,虽工亦匠,故不入画品”。

这说明()A.西洋绘画技法落后于中国绘画B.西学东渐促进西洋美术广泛传播C.中国传统的写意绘画仍占主流D.中西合璧的新式画风已初步形成答案 C解析材料反映出“西洋画法”遭到讥评,这说明中国传统绘画思想占主导地位,故选C。

西洋画法在中国的遭遇并不说明其落后,这是文化传统和文化认知等因素导致,排除A项;“广泛传播”不符合材料,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出“新式画风”形成,排除D项。

5.(2019·成都一模,28)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广东肇庆知府的支持下,刻印了中国第一幅依照西洋方法绘制的世界地图。

随后,根据这一地图的形制重新刻印的地图不断出现,甚至万历皇帝也令人绘制了《坤舆万国全图》。

这批地图()《坤舆万国全图》(翻刻版)A.冲击了中国士人的思想世界B.动摇了天朝上国的陈腐观念C.带动了中西文化的长期交流D.诱导了对外政策的根本转变答案 A解析这批地图内容与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中的世界认知不同,当它们印刷之后,会冲击中国士人的思想世界,故选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些地图冲击了中国的思想世界,但并未动摇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排除B项;由于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这批地图未能带动中西文化的长期交流,排除C项;明清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愈发严重,外交政策没有出现根本性改变,排除D项。

6.(2019·华中师大附中高三文综测试,26)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指出:从文明的历史和影响的广泛看来,中国的文明是世界上自古以来最伟大的文明。

中国人就个人的情况来说,从事研究的秉赋是无可置疑的,然而中国的科学毕竟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中国如此任其自生自灭的话,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它能在科学上取得任何成就。

其阐述的主要问题是()A.中西方思维模式上的本质区别B.中国缺乏求真务实的科研精神C.辩证地看待中国古代科技成就D.中国没有诞生近代科学的原因答案 C解析由材料信息“中国的文明是世界上自古以来最伟大的文明”可知,肯定中国文明的贡献,自然也包括古代科技成就;由“中国的科学毕竟是微不足道的”“如果中国如此任其自生自灭的话,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认为它能在科学上取得任何成就”说明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存在严重的不足(包括思维方式、研究方法等),不可能取得近代自然科学的成就,故C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7.(2019·衡水高三5月调研卷,41)(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始于唐宋年间的中国人痘接种法,17世纪传至欧洲,减少了欧洲天花的流行。

18世纪末,英国医生琴纳将人痘接种法改造成种牛痘术,促使现代免疫学的诞生和发展。

康熙三十三年,俄国专门派留学生到北京学习种痘、防痘的方法和接骨术。

这一时期德、法、意、英等国出版针炙著述57种,介绍了针炙理论与实践、针炙对关节炎和风湿痛风等的临床疗效及成功案例。

同时,大量中国医药学文献经传教士之手或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本草纲目》《中国医学和脉理》《本草和脉学》等涉及医史、临床、诊断、本草等方面的著述,被西方人翻译和出版发行。

——摘编自王明强等《中国中医文化传播史》材料二19世纪以来,近代西医学在中国广泛传播。

鸦片战争后,传教士合信、傅兰雅等人在中国创办医院,编译西医学书籍。

到19世纪末,在传播西学、参与教会医院、西医教育等活动中,尹端模、黄宽等中国医家成长起来。

他们所译述医书,如《卫生学问答》《家庭新医学读本》适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具有很强的普及性。

华人对于西医也不断“信其术精胜矣”。

清末名医唐容川提出“中西医汇通”口号,并著《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形成了由百余名著名医家组成的“中西医汇通”学派。

他们医术精湛,著述宏富,影响深远。

——摘编自张晓丽《近代西医传播与社会变迁》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7、18世纪中医向欧洲传播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

(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西医在中国传播的变化。

综合材料一、二,谈谈从中西医交流互鉴中得到的认识。

(13分)答案(1)特点:传播方式多样,以翻译出版为主;内容丰富广泛,包括理论和技术等;传播面广,涉及欧洲诸大国。

意义:提高了欧洲的医疗技术水平;扩大了中医的世界影响;有利于西方了解中国。

(2)变化:传播者主要由传教士变为中国的医师和医学家;西医逐渐走向普及,为更多国人所接受;中西医出现融合汇通的趋势。

认识:是近代以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交流和融合的表现,反映了世界整体性的发展特点;中西医在交流中得到发展进步,说明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发展进步的重要动力;“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创新等。

8.(2019·衡水金卷五,42)(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秦至清约两千年间,中国文明如同水向低处奔流,气体由浓聚点向稀释区扩散,强烈地影响着亚洲国家,深刻影响和改变了东亚世界的文化格局,而且以强大的辐射力影响着世界文明的进程。

鸦片战争后,中国文化的继续西传并没有因西方的强盛和中国的衰弱以及中外间的战争而中断,西欧建立了一批专门研究中国的学术机构,中国经典的翻译介绍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中国文化西传的深度和广度以及它对西方社会的实际影响都比17、18世纪有了量的扩张和质的提高。

——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等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文明与世界发展”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答案示例:论题:中国文明推动了世界的发展。

阐述: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强烈地影响着亚洲国家。

日本、朝鲜和越南大规模地受容中国文化,学习唐朝的语言文字、思想意识、社会组织和物质文明,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中心的儒家文化圈。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传入欧洲后促进了欧洲的社会转型,火药及火药武器摧毁了封建堡垒,指南针促进了新航路的开辟,造纸术和印刷术为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提供了条件。

总之,中国文明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