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中的文化翻译策略

合集下载

从《京华烟云》看中国海外文化传播

从《京华烟云》看中国海外文化传播

- 244-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从《京华烟云》看中国海外文化传播外交学院在职研究生/张倩 中国纪检监察学院/阳平一、文化翻译与海外文化传播在中国文化数千年的发展历史中,除却马可•波罗这样的异乡人站在异国文化的视角介绍中国文化,中国主动将自己的文化向外传输的轨迹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的清朝末年。

根据我国南方潮汕地区的资料记载:“1879年,有一位中国人受聘到美国哈佛大学任教,这是中国第一次向西方世界的大学派出教师,去教授中国文化。

” 此后的一百多年以来,众多旅居海外的华裔学者以多种多样的方式在异国他乡传播中国文化。

语言文学作品,音乐美术等等都变成了他们感染外国受众精神世界的方 式,就这样在长达一个多世纪的中国文化海外传输的浪潮中,他们一代一代推波助澜,掀起中国文化在海外的阵阵接受高潮。

而在此过程中,文学翻译作品占据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可以说,提到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就不得不提翻译,“没有翻译,谈中国文化走出去……就是句空话。

” “翻译不是简单的不同语言间的转化,而是文化上的转化。

我们的文化要走出去,就是要让中国文化的精华被世界人民 了解。

” ——可见翻译对文化传播的重要。

二、林语堂与《京华烟云》的研究意义1940年,林语堂获得纽约艾迈拉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时,该校校长赞扬他说:“林语堂——哲学家、作家、才子——是爱国者。

也是世界公民;您以深具艺术技巧的笔锋向英语世界阐释伟大中华民族的精神,获得前人未能取得的效果。

你的英文极其美妙,使以英文为母语的人既羡慕钦佩又深自惭愧。

” “我们期盼您不断以中英文表达人类高尚的精神、标准,那是人类共同的愿望。

” 可见林语堂的影响之深。

他的文化翻译作品在海外取得成功,也为后世的中国文化海外传输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当今文化发展趋势和潮流的探讨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文只对他的代表作之一《京华烟云》中的文化翻译文本进行研究,试图达到“以点代面的,小而精”的效果。

三、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的文化翻译策略纵观比较,在中国文化海外传输方面,能够突破林氏成就的可谓凤毛麟角。

《京华烟云》的翻译研究视角

《京华烟云》的翻译研究视角

《京华烟云》的翻译研究视角作者:秦楠范祥涛来源:《文学教育》2009年第04期《京华烟云》是旅居巴黎的林语堂先生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该书不仅是部描写几个大家庭在时代大变迁下动荡命运的历史性作品,而且蕴涵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说也是一部风俗小说。

作者在该书中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许多文化特色,诸如婚丧礼宴、冲喜守寡、中医中药、赋诗作对、求道成仙之类的中华民俗文化。

(林东宣 1998:26)另外,该书也体现了深厚的人生哲学,渗透着深厚的道家文化以及部分儒家思想,所以又可以说它是一部有关哲学思想的作品。

一、翻译的目的论以及其对作者创作过程中选择翻译策略的影响1、翻译的目的论(skopos theory)与林语堂的写作目的翻译的目的论是由德国翻译家Hans Vermeer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翻译研究理论模式。

翻译目的论中,“翻译行为已不是以源语为中心寻找其在目的语中的等值,而是以翻译的目的为最终标准,判断译本满足翻译目的的充分程度,以及译本在目的语社会中产生的影响。

”“翻译的目的是有层次性和选择性的”。

(范祥涛等2002:26)林语堂著写《京华烟云》也是有其不同的层次目的。

从他在创作翻译过程中采用的策略和手段来看,促进东西方文化理解交流和宣扬中国社会风俗文化的目的则体现的更为明显。

2、归化异化翻译策略就翻译的方法,施莱儿马赫曾提出:“只有两种翻译方法。

译者或是尽可能保持原作者的位置不变,让读者去接近原作者;或是尽可能保持读者位置不变,让原作者去接近读者。

”(Robinson 2002: 229)勒弗维尔认为,“他所说的第一种方法其实是一种异化的翻译策略,它偏离本族价值观,记录异域语言文化的差异,将读者送到异域文化氛围内。

他所说的第二中方法指的是归化翻译策略,减少异域价值观的倾向,使其符合目标语言的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到本族语的氛围中。

”(Lefevere 1977: 74)这使“译者不仅可以不受目标语言和文本习惯的限制,而且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采用不流畅,不透明的语言风格,可以保留出发语言的文化色彩,从而给译文读者以别样的阅读体验。

《京华烟云》中文化负载词的回译技巧

《京华烟云》中文化负载词的回译技巧

语言新探《京华烟云》中文化负载词的回译技巧王珏上海海事大学摘要:小说《京华烟云》是一部斐然国内外的作品,包含着很多独特的中国文化。

本文选取郁飞《瞬息京华》译本,探究《京华烟云》中文化负载词的回译翻译技巧。

研究发现,郁飞译本中使用最频繁的是直译、音译和替换的翻译技巧。

不同类型的文化负载词译者采用的翻译技巧也不相同,实现了对原文的高回译度。

关键词:《京华烟云》;文化负载词;回译;直译;音译一、引言《京华烟云》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而林语堂先生在表达这些文化因素时自然也经历了从中文到英文的过程。

继而中国译者又将这些文化因素从英文译至中文,这就形成了回译。

笔者选择了影响力较大的郁飞的译本进行文化负载词回译策略的研究。

二、《京华烟云》中文化负载词的回译策略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奈达曾在他的书中把文化分为生态文化、物质文化、宗教文化、社会文化、语言文化。

笔者在奈达文化分类的框架下将文化负载词也分为五类,即生态文化负载词、物质文化负载词、宗教文化负载词、社会文化负载词、语言文化负载词。

(一)生态文化负载词例1 Years ago,watching the flood at Shihshahai,Mulan had casually promised Lifuthat they would see the Old Summer Palace together.译:那年在什刹海看大水的时候,木兰无意中答应过立夫同去寻访圆明园遗址。

译者将“Shishahai”音译为“什刹海”。

笔者认为这种音译法的处理方式是大家广为接受认可的。

而且也切合原语作者林语堂先生所表达的意思。

(二)物质文化负载词例2 There was also a jade yuyi,a purely ornamental but important formal wedding gift,usually placed on the table for display as a symbol of goodluck.译:另有一个玉如意是纯粹饰物,却是少不了的正式结婚礼品,通常摆在桌上作为幸福的象征供人欣赏。

《京华烟云》中“国俗词语”的异化翻译-最新文档

《京华烟云》中“国俗词语”的异化翻译-最新文档

《京华烟云》中“国俗词语”的异化翻译-最新文档《京华烟云》中“国俗词语”的异化翻译1.“国俗词语”及其翻译“国俗词语”,指与某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和民情风俗相关、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

[1] “国俗词语”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积淀和载体,反映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性。

“国俗词语”的翻译是跨文化交际行为,向目的语(target language,TL)传播源语(source language,SL) 文化。

这样的翻译不是翻译文化,而是翻译容载或蕴含着文化信息的意义。

[2]“国俗词语”的翻译显然要传达其所蕴含的特定的国俗文化意义。

然而,“国俗词语”在其他语言中往往没有相对应的等值词语,即出现“词汇空缺”(lexical vacancy)和“词汇冲突”的现象。

[3]这势必会对跨文化交流带来障碍。

所以,解决好“国俗词语”的翻译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2.文化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如上所述,“国俗词语”翻译属于跨文化交际翻译。

译者常常必须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源语作者(the SL author)和目的语读者(the TL reader)之间有所“站队”,采取相应的翻译策略,即所谓的“异化”和“归化”策略。

前者为“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而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后者为“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读者,而让作者向读者靠拢”(Lerevere,1977:74)。

这两种翻译策略均有其存在和应用的价值。

[4]但是最新研究表明,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人们对民族文化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文化翻译有从“归化”翻译向“异化”翻译方向发展的趋势。

[3]法国翻译理论家勒代雷就是这一趋势的支持者,他认为:“优秀的译者不会让原来的文化改变国籍,但也不会丢掉应该让读者了解的东西。

同化文化现象(即“完全归化”)等于低估知识的活力。

”[5]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和翻译家林语堂似乎是这一理论较早的实践者,为中华文明在全人类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3.林语堂与《京华烟云》“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的林语堂,深谙中西文化,精通汉英双语,是一位杰出的双语作家和翻译家。

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的翻译策略

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的翻译策略

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的翻译策略
林语堂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他的翻译作品以准确传达原文含义、优美流畅的写作风格和文化转化能力著称。

在他的代表作《京华烟云》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中文翻译策略:
1.依托自身文化底蕴。

林语堂是一位学贯中西的作家和学者,他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在翻
译《京华烟云》时,他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中西文化背景,对原文中的文化
元素进行了转化和调整,使得读者更易于理解。

例如,他将英文中的"hansom"译为"人力车",将"Victoria"译为"瓦洛拉车"等。

2.原汁原味的传达。

林语堂在翻译时非常注重传达原著的原汁原味,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
语言和风格。

他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而不是
为了改变原著的风格和语言。

因此,他在翻译《京华烟云》时尽量保留了
英文原文中的用词和结构等。

3.细致入微的文学性处理。

林语堂是一位非常注重文学性的作家和翻译家。

在翻译《京华烟云》时,他非常细致地处理了文本中的文学性元素,如修辞的运用、语言的音
韵美感等。

例如,他在翻译时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和典故,将原文的文
学性元素传达得非常到位。

4.翻译尽管繁琐,但不失可读性。

林语堂在翻译时注重语言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他认为,翻译虽然需要严谨细致的处理,但也必须具备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因此,他在翻译《京华烟云》时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文本更加流畅易读。

京华烟云翻译赏析

京华烟云翻译赏析

对未来文学翻译的展望
深化对源语言文化的理解
提高译者的专业素养
推动翻译技术的创新
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为了更好地传达原文的语义和 情感,未来文学翻译需要更加 注重对源语言文化的理解,包 括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
文学翻译需要具备较高的专业 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文学素 养、翻译技巧等方面。未来需 要加强对译者的培养和训练, 提高译者的专业素养。
京华烟云翻译赏析
目 录
•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 • 翻译策略与技巧探讨 • 经典片段翻译举例与赏析 • 跨文化视角下的《京华烟云》解读 • 翻译挑战与应对策略 • 总结与展望
01 作品背景与作者简介
林语堂及其文学创作
林语堂(1895-1976),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 译家
作品风格独特,融合中西文化,具有深刻的人文关怀和 哲理思考
翻译技巧的运用与提升
翻译过程中需要运用各种翻译技巧,如增译、减译、转换等,如何恰当运用这些技巧是翻译的关键。
应对策略:不断学习和掌握各种翻译技巧,通过实践和总结,不断提升自己的翻译水平。同时,保持 对原文和译文的敏感性和判断力,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翻译技巧。
06 总结与展望
《京华烟云》翻译成果回顾
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原著内容及主题思想
01
原著为长篇小说,以曾、姚、牛 三大家族为主线,讲述了他们之 间的恩怨情仇和家族兴衰
02
主题思想包括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家族伦理与个人追求的矛盾、
爱情与责任的抉择等
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情 节,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 变迁
03
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珍视和 对现代社会的反思
应对策略:深入研究原文语言风格, 理解其诗意和修辞手法的运用,通过 模仿和再创造,在译文中尽可能还原 原文的风格。

《京华烟云》人名翻译研究——音译法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

《京华烟云》人名翻译研究——音译法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

语言新探《京华烟云》人名翻译研究——音译法在文化翻译中的应用于玺沈阳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摘要:《京华烟云》篇章结构恢宏、涉及文化历史丰富,作者想借助这部小说向西方介绍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

小说中人物众多,人名的翻译对于小说的成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何通过音译法翻译人名,传播中华文化,这是本文想探究的问题。

关键词:《京华烟云》;音译法;人名;人名翻译;文化翻译一、写作背景介绍《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在1938年到1939年在巴黎用英文写作的长篇小说。

他原想把《红楼梦》翻译成英文以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之文化,但《红楼梦》反映的中国社会与当时的中国已经相差甚远,且其中涉及的文化因素众多:礼仪、中医、诗词文学等内容,翻译颇具难度,于是林先生尝试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形式完成了《京华烟云》。

小说时间跨度长达半个多世纪,涉及了姚、曾、牛等家族的悲欢纠葛、命运跌宕,画面恢宏、涉及人物、情节之丰富也不言而喻。

二、人名与文化其中由于该著作中涉及的人物众多,如何将人名翻译好、翻译出人名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内涵是对整部外译成功的第一步。

小说中的人名通常是为了体现人物身份、人物性格或者隐喻人物命运,命名手法上作者通常是引用古诗词、谐音寓意等方式。

可见,人名的命名艺术也可称为小说的创作特色,在翻译过程中,要忠实地再现其文化内涵负载,不可省译或者漏译。

在《京华烟云》这部作品中,林语堂先生处理人名翻译主要采取了音译和直译两种方式,音译为主。

其中男性名主要采用中音译的方法;主要女性角色人名采用音译或者音译加注释的方式,次要女性角色采用直译的方式。

三、女性人名翻译正如《红楼梦》有着显著的女性主义视角,对于女性形象的塑造远超男性形象的塑造。

《京华烟云》是以姚家长女姚木兰的命运起伏发展为核心,描述三大家族的兴衰荣辱的。

因此,林先生在女性人名翻译的时候是处理得非常巧妙,方法也更多元,更重要的是借助人名传播了中华文化。

(一)主要女性角色A.原文:Mulan was the name of a Chinese Joan of Arc, celebrated in a well-known poem, who took her father’s place as a general in an army campaign for twelve years without being recognized and then returned to put on rouge and powder and to dress as a woman again.(“木兰”是替父从军女扮男装保家卫国的奇女子花木兰的名字。

从文化角度看《京华烟云》创作中的翻译策略

从文化角度看《京华烟云》创作中的翻译策略
高等教育
从文化角度看叶京华烟云曳创作中的翻译策略
廖芬芳 渊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冤
揖摘要铱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遥 语言尧文化与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袁作为异语转换的翻译活动袁也完全可以说就是一种野跨文
化交际活动冶遥 由于文化差异的普遍存在袁译者在将一种文化信息译为另一种文化信息时必然会遇到困难与障碍遥 翻译过程中如何处
参考文献
[1]吴鼎福袁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李新民袁孙冬慧.教育生态学视角下解读高校英语课程整合[J]. 黑龙江高教研究袁2010.渊4冤.
20
2015 年第 15 期
[3]文秋芳袁任庆梅.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趋势尧特点尧问 题 与 对 策要 要要对 我 国 1999 要 2009 期 刊 文 献 的 分 析 [J].FLC. 2010. [4]孙鹏袁李嫦嫫袁芦建顺袁高荣涛.生态语言学视野下地方高校大 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2. [5]张军民.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高校英语教师知识结构优化[J].新 乡学院学报.2012. [6]白春燕.试论教育生态学视野下教师专业意识的觉醒[J].扬州大 学学报.2008.
发袁通过实例分析林语堂在翻译文化信息时采用的策略及其背后的意义袁从而为汉英文化翻译带来一定的启示遥
揖关键词铱文化转向 曰 归化 曰 异化 曰 京华烟云
揖中图分类号铱H315.9
揖文献标识码铱B
揖文章编号铱2095-3089渊2015冤15-0020-01
1.语言袁文化与翻译 语言尧文化与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遥 语言密切联系 着文化袁语言本身就是最主要的文化现象袁又是其他绝大部分文 化现象的载体袁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遥 尽管有关文化的观点纷繁 复杂袁但其既具有人类共同普遍性袁又具有地域性尧民族性和历史 时代性的不同特点则是公认的袁 而这正是与翻译直接密切相关 的遥作为异语转换的翻译活动袁也完全可以说就是一种野跨文化交 际活动冶院不同地域尧不同民族袁甚至不同历史时代的语言文化的 转换尧交流遥 参照尤金窑奈达的意见袁英汉语之间主要有五个方面 的文化差异院淤地理概念遥于生活习俗遥盂宗教信仰遥榆价值观念遥 虞审美情趣遥这些相互区别的特殊的文化色彩造成了翻译的困难 和争论遥 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常常要求助于翻译策略来解决袁 即归化及异化策略遥归化翻译通常指以目的语文化为主导的翻译 策略袁即运用目的语文化易于接受的表达法袁使译文更通俗易懂袁 更适合于目的语读者遥 异化指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方法袁即 尽力再现原文的色彩以便更好地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国情调遥

219339671_文化翻译视域下《京华烟云》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探讨

219339671_文化翻译视域下《京华烟云》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探讨

082《名家名作》·翻译[摘 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深入,但是不同语言之间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特别是文学方面的沟通交流效果,而从文化翻译视域出发,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是保证文化沟通效果的必然选择。

在对文化负载词等基本概念进行简单介绍的基础上,以《京华烟云》这部作品为例,对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关 键 词] 文化翻译视域;《京华烟云》;文化负载词文化翻译视域下《京华烟云》中文化负载词英译策略探讨刘 茜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灿烂的文化,语言文化更是我国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奇葩,独树一帜的文字形态、别具特色的文字表意方法等,都为我国文学创作提供了极大的空间与优势,在这种情况下,中文中的文化负载词必然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进行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应对文化负载词进行妥善细致翻译[1]。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诸多作品中最璀璨的明珠,从文化翻译视域出发对其文化负载词翻译策略进行研究,显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京华烟云》与文化负载词概述(一)文化负载词文化是不断流动传播并互相影响的,语言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也是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得以顺利沟通的工具,其往往受到本国文化的深刻影响,无论是词汇、语法还是语境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本国文化的特征,即使是语言的结构和表达内涵也受到文化的影响。

在进行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翻译者需要对如何处理文化差异进行思考,从而确保翻译后的文学作品仍然具有原有的文化内涵,仍然能传达原有的意义,为提升文学作品的传播效率做出努力。

所谓的文化负载词,可以理解为文学作品中承载文化信息的词汇,在译文的语种中没有对应的词汇,这就给文学翻译带来了一定的挑战[2]。

想要保证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效果,翻译者需要对文化负载词进行分析和了解,在对文化负载词进行归类的基础上,根据文化负载词在本国语言中表达的含义,选取对应语种中近似的词汇进行翻译。

林语堂译作中文化译出的实践研究

林语堂译作中文化译出的实践研究

林语堂译作中文化译出的实践研究作者:韩德英来源:《北方文学》2017年第33期摘要:随着中国进入WTO,我国国力越来越强盛。

作为一名作家和翻译家,林语堂将如何传播中华文化,在国际舞台争取相应的话语权作为己任。

本文通过对《京华烟云》中英汉翻译实例的梳理,探讨作为一部集创作和翻译于一身的文学名著——《京华烟云》,是如何将中国文化恰到好处地介绍到西方国家,并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关键词:林语堂;翻译;《京华烟云》;音译法;异化翻译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的作家、翻译家、学者。

作为一名作家和翻译家,其第一篇长篇小说——《京华烟云》,堪称现代中国小说的经典之作。

《京华烟云》的创作与翻译是林语堂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形式,结合中美语言与文化特点,巧妙地、有选择地使用音译法与异化翻译策略而来的。

英国语言学家Lyons认为,语言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在词语上的差异会反应出使用这种语言的特定地域与社会的各种形态与特征[1]。

林语堂的译作《京华烟云》充分考虑了语言、文化差异的影响,有效的避免了西方读者对译文产生误解,为我国的特色文化的传播以及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京华烟云》的创作特点《京华烟云》是用英语写成的,通过描写三个家族的境况变迁,勾勒出了一副近代中国的全景图。

《京华烟云》书中有许多奥妙之处,也有具有讽刺意味的描写,其中绝大部分素材来源于中国文化,讲述了中国抗日战争时期动荡不安的社会场景,被誉为近代中国的一部史诗级著作。

总之,《京华烟云》是用英语表达中国特定时期个人命运在历史洪流中的沉浮与变迁,文化中所独有的事件和意象的一部巨著。

二、音译法在《京华烟云》中的应用音译法,Newmark(2001)把其称为“transcription”[2]。

音译法并非新鲜事物,所谓“音译法”,就是把原语的音翻译成发音相近或相同的语言。

汉字是表意文字,英文是表音文字。

“音译法”后发展为“translation couplet”,即音译加注释。

从文化视角解读《京华烟云》中的“中国英语”

从文化视角解读《京华烟云》中的“中国英语”

从文化视角解读《京华烟云》中的“中国英语”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作为国际通用语的英语在传播和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各个地方文化的影响,产生所谓的“本土化”。

在英语国际化和本土化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中国英语”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

林语堂的《京华烟云》用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展示了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为研究“中国英语”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将从语言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这四个方面对《京华烟云》所呈现的“中国英语”进行解读,希望能为“中国英语”的研究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标签:“中国英语”;文化;《京华烟云》一、中国英语(一)“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性最早提出“中国英语”概念的是葛传■先生(1980)。

他指出:在旧中国和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些我国所特有的东西要表达。

如“科举”、“五四运动”、“四个现代化”(imperial examinations,May Fourth Movement,Four modernizati-ons)这些不属于讲英语民族的人所惯用的词语,应当称作China English。

葛传■先生的这个提法对“中国英语”现象进行了肯定,认为这些英文表达法都是正确的。

黄金祺(1988)和贾德霖(1990)分别以“汉化英语”和“汉式英语”对“中国英语”的存在进行了肯定。

汪榕培(1991)把“中国英语”看作是客观存在的英语变体。

李文中(1993)、贾冠杰(1997)等对“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都持肯定的态度。

罗运芝(1998)指出:“中国英语”虽然还没有被广泛接受,但它已呈现出了不可阻挡的趋势,我们有责任在传播中国文化中推进“中国英语”的发展,而不是挑剔。

(二)“中国英语”的定义關于“中国英语”的定义,至今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汪榕培(1991)将其定义为: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具有中国特点的英语。

李文中(1993)建议将“中国英语”定义为: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通过音译、译借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

从文化翻译观看《京华烟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从文化翻译观看《京华烟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

从文化翻译观看《京华烟云》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石金凤摘要:文化负载词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国内外的许多学者对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进行了探究,但由于各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如何将文化负载词所承载的文化准确的传达给目标语读者依然是一大难题。

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虽然存在难度,但是不至于无法翻译。

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为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使《京华烟云》成功地传递了中国独特的文化。

关键词:苏珊·巴斯奈特;文化负载词;《京华烟云》;文化;翻译策略一、关于《京华烟云》林语堂是20世纪享誉全球的作家,《京华烟云》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所作,于1939年在美国纽约发表,林语堂创作此书的目的旨在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由于《红楼梦》创作年代久远,不容易被读者理解,所以林语堂放弃了翻译《红楼梦》的计划,而是创作了一部反映中国现代生活的长篇小说,题为Moment in Peking,中文名译为《京华烟云》,该书也被称为现代版《红楼梦》。

林语堂以道家的情怀指导小说创作,为中国文学尤其是中国现代小说增添了光彩。

(1)正如林语堂的女儿林如斯说的那样:“此书介绍中国社会,可算非常成功,宣传力量很大。

”(2)在这部小说中出现了大量代表中国独特文化的文化负载词,林语堂在对待中国文化负载词时,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方法进行翻译,将许多外国人无法理解的中国文化词进行了成功的翻译。

本论文将结合英国翻译理论家苏珊·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对《京华烟云》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

二、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是传达某种语言文化中特有的内涵或联想的词语。

它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渐积累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

(3)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而且是文化的载体。

各个国家之间的文化、宗教习惯以及地域风俗各不相同,不同的民族之间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这就产生了大量的文化负载词。

例如:四合院,又称四合房,是中国一种传统建筑,其构造是四周都是房屋将庭院围在中间。

《京华烟云》文化词汇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京华烟云》文化词汇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

196《京华烟云》文化词汇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文/蒋莹摘要:本文从文化词汇的界定与分类,及《京华烟云》中的文化词汇翻译及教学策略两方面进行分析,以期从中得出文化词汇翻译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一些启示。

关键词:文化词汇;翻译;教学英汉文化词汇或短语不能完全对应的问题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常被学生提问。

如近几年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翻译试题中出现了“馒头”、“中国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等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的翻译。

本文选择林语堂先生的《京华烟云》为例,从文化词汇的界定与分类,进行翻译和教学策略两方面的分析,以期从中得出文化词汇翻译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一些启示。

一、文化词汇的界定与分类国外最早提出“文化词汇”这一概念的学者是Nida [1],他把文化词汇分为三类,一是具有许多对应词的“文化词汇”;二是功能相似但具有文化差异的“文化词汇”;三是文化特有词, 即只为某一民族所特有的词。

英国语言学者Newmark [2]根据Nida 的研究成果对文化词语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分类:第一生态,包括植物, 动物等;第二物质文化包括饮食,服饰等;第三社会文化,包括工作和休闲;第四机构, 风俗, 活动, 程序, 观念,包括政治和行政,宗教,艺术;第五举止和习惯。

本文采用Newmark 的分类,着重分析其中三类,生态文化,物质文化及社会文化,结合《京华烟云》中的语料及其对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启示进行分析。

二、《京华烟云》中的文化词汇与翻译教学(一)生态文化《京华烟云》中动物和植物的名称有其独特性,且和特定文化习俗相联系,如:The leeks and mint herbs hung above the door by every family on the Dragon-Boat Festival ….在中国传统中,农历五月初五被称作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悬挂艾叶和菖蒲以驱邪避瘴。

林语堂先生没有使用“艾蒲”对应的英文,而是用“mint herbs ”来替代,既向西方读者介绍了端午节要悬挂香草用以辟邪的中国传统,又没离西方人的生活经验太远而使其难以认知。

_京华烟云_中_国俗词语_的翻译策略研究

_京华烟云_中_国俗词语_的翻译策略研究
《京华烟云》全书中,国俗词语英译案例总计 733 个,其 中采用归化翻译策略 213 个,异化翻译策略 520 个,分别占 总体案例的 29.1%和 70.9%。
林氏归化翻译策略中主要采用了以下翻译方法:①借 用:用英语中约定俗成的具有相似意义的词语来翻译,如: “ 书 斋 ” 译 为 “library”,“ 木 偶 戏 ” 译 为“Punch- and- Judy shows”, “眼中钉,肉中刺”译为“thorns in the cushions of one’s seats”等等。②解释:解释文化负载词的文化内涵和意象,如 “家财万贯不如诸事遂愿”英译释义为“All the world’s goods are not equal to having one’s heart’s desire”,“超度”解释为 “save the soul of the deceased from the Hell”等等。③转换:由 于中英文化差别,翻译中出现个别词语转换而译,如“一日 为师,终身为父”的英译“once their teacher, he was their teacher for life”里将汉语原文中的“父”换成英语的“teacher”, “风水轮流转”的英译“Heaven’s way goes round”将“风水”转 换为“heaven’s way”等等。④借用 + 解释:“庚帖”译为 “Family cards”, bearing the names of the three generations of the bride’s and groom’s ancestors and their own names; and then followed the exchange of the boy’s and girl’s birth, date, and hour, or exchange of horoscopes,“扶乩”译为 “spirit writing”, which was a kind of planchette writing on sand。

《京华 烟云》中文化翻译交际语境顺应研究

《京华 烟云》中文化翻译交际语境顺应研究

《京华烟云》中文化翻译交际语境顺应研究摘要:本文主要从交际语境顺应,即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的顺应来分析林语堂着名小说《京华烟云》中文化因素的翻译,看林语堂先生笔下的文化翻译是否顺应了不同的交际语境因素,从而让译者能更好地了解文化翻译。

关键词:交际语境; 文化翻译; 《京华烟云》;一、引言20世纪80年代末,文化转向在翻译研究中出现,翻译与文化被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一方面,翻译被看作两种语言的转换;另一方面,也被视为两种文化的相互交流,随之出现了“文化翻译”这一术语。

“文化翻译”的定义被分为广义和狭义上的:广义上的文化翻译是从文化视角探究翻译,探索翻译和文化的内在关系及一些普遍规律;狭义上的文化翻译即指文化因素的翻译[3]。

本文将研究小说《京华烟云》中文化因素的翻译。

语用顺应论是比利时语言学家维索尔伦在20世纪90年代末提出的,其包容性和阐释力极强。

该理论其主要观点有:在语言使用者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会受到两方面的影响,即语言使用的外部因素和语言内部结构因素,而且会在不同的意识程度下反复地进行顺应性选择。

在语言结构的任何一个层面都可以发生顺应及语言选择。

语用顺应论最基本的特征是动态顺应。

语言具有三个特点,即变异性、商讨性及顺应性,这使语言使用者能够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做出选择并完成顺应。

根据维索尔伦的观点,语言使用中的顺应性特征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阐述,即对语境关系的顺应(包括对语言语境的顺应、对交际语境的顺应)、对语言结构的顺应、动态性在顺应过程中的体现及顺应过程中的意识突显性。

交际语境顺应指对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的顺应。

二、《京华烟云》中文化翻译交际语境顺应研究根据维索尔伦的观点,语言使用者双方,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构成了交际语境,其中也涵盖语言被充分使用的环境的各个组成部分[2]。

文化翻译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交际活动。

下面从三个方面即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对交际语境顺应进行探讨。

张振玉《京华烟云》中译本中文化因素赏析

张振玉《京华烟云》中译本中文化因素赏析

张振玉《京华烟云》中译本中文化因素赏析一、引言英文原著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先生旅居巴黎时所作,写成于1939年。

描述了社会大动荡和历史变迁中几个大家族的荣辱兴衰,如史诗般波澜壮阔,同时又蕴含着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一本译介和弘扬中国文化的经典佳作。

张振玉深为此书作者“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挚爱故国不泥古,乐享生活不流俗。

”的情怀和胸襟所感动,其书名译为“京华烟云”,本身就是归化理论的佳译。

他在翻译过程中有归化、也有异化,既保持其文字精华,赋予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又充分尊重译作读者的理解力和接受力。

二、花—以梅花为代表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赋予深义,具有独特的意象。

如同人早秀先凋的身世之悲,在林语堂原著当中,有一段话是描述曼娘的命运,林语堂先生用梅花来形容曼娘坎坷的一生,可以说是贴切传神。

“The girlhood of Mannia was like the blossoming of the plum flower in cold January,growing on hardened,twist branches without leaves,thriving in the cold air between the end of the winter and the coming of the spring,solitary and without companions,and destined to retire and enjoy its own fragrance and dream its hour away within the hard bark of the branches when the peaches and pears and other spring flowers begin to flower”(p98,外研社,2009年出版)这段文字,十分符合英语用语规范,对于译者来说,这段话很容易理解和领悟,却难于表述。

目的论视角下《京华烟云》的文化翻译策略

目的论视角下《京华烟云》的文化翻译策略

whilethe boywasill.(P111)
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对中国文化进行翻译时,主要 采甩文献型翻译策略,用地道、娴熟的英语,真实生动地向 西方读者介绍了中国文化,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打破中西 文化的不平等状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京华烟云》在国内
the
在这句话中,林语堂对“冲喜”的翻译就是一种典型的 音译加注的文献型翻译。既很好地保留中国文化色彩,又不 影响读者的理解。 还有如丧葬习俗“守灵”直译成“keeping
1938年8月至1939年9月创作的英语长篇小说。小说虽说是 用英文撰写的,但它实际上是创作兼翻译的产物。《京华烟 云》自1939年底在美国出版后,半年内便售出5万多册,被美国 《时代》周刊称为“极有可能成为关于现代中国社会现实的经 典作品”。林语堂因为该小说,四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中西方文化差异巨大,林语堂向西方读者进行中国文化的传 输.为何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这当然首先归功于他地道、 娴熟的英语,同时与他所采用的翻译策略有很大的关系,文 化翻译策略与翻译目的是密切相关的。下面从目的论视角分 析林语堂《京华烟云》中的文化翻译策略。 二、从目的论角度看《京华烟云》中文化翻译策略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汉斯・维米尔将Skopos一词引入了 翻译理论.提出了翻译目的论。他认为目的论首要关注的是 译作目的,这个目的决定了译者需要采用何种翻译方法和 策略,才能产生功能上可以满足需要的结果,即译文。克里 斯蒂安・诺德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文献型翻译和 工具型翻译。文献型翻译指译者用目的语再现源语文化交 际内容。包括源语的语言和文化特征:工具翻译指译者参照 原文.用目的语实现源语文化作者和目的语读者之问的交 际功能.重点是根据译文读者的需要.传递原文的交际内 容,原文的语言、文化特征只作参考。换言之,文献型翻译强 调源语文化,而工具型翻译强调译文文化。相应地,文献型 翻译多采用直译、音译、逐字翻译和“异域情调翻译”:而工具 型翻译则多采用等功能翻译、异功能翻译和类体裁翻译。 林语堂常年旅居海外,对上世纪东西文化不平等的状 态有着深刻的了解。眼看着西方人对东方文化持歧视甚至 丑化态度.于是他下定决心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化。打破东 西文化的不平等状态,最终实现文化的平等对话与交流。正 是由于林语堂创作《京华烟云》的目的是让对中国文化不熟 悉的西方人了解当时真实的中国社会和文化,他在翻译中 国文化时,便采取以“文献型翻译”为主、“工具型翻译”为辅 的翻译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林语堂个人经历对其创作的影响林语堂(1895—1976)是中国现代著名学者、作家、翻译家及新道家代表人物。

他出生于福建漳州的一个小山村,儿时多与风月山川朝夕相对,切身感受了大自然的美好。

这对他以后崇尚自由、不喜拘束思想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另外,林语堂的父亲林至诚是当地牧师,再加上林语堂中小学在教会学校的受教经历,他在幼年时期受到了西方文明的浸染。

后来,林语堂到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神学,之后又到美国、德国留学。

直到在北京清华大学任教时,他才发现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不够。

北京作为历朝历代文化的见证者,文化气息浓郁。

追求个性与信仰自由的林语堂决心开始重新执毛笔、写汉字、读中文、研究儒释道。

幼时独特的家庭背景和后期的学习、生活经历对他一生的宗教信仰、思想观念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而正因这种特殊性与独特性,在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流中,林语堂对中、英两种语言驾轻就熟,不仅有出色的中国古典文学功底,而且具备卓越的英文造诣。

可以说,他是以西方人的思维,以现代知识分子的眼光审视和看待中国文化的,且其作品大多以中国传统文化为骨架支撑,也不乏西方新文化思想的血肉填充,由此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二、《京华烟云》的文化特色从1936年到1966年间,林语堂在海外整整待了30年。

当时绝大多数西方读者对中国现状、中国的历史传统及文化背景知之甚少。

此时,林语堂站在中国文化的立场上,客观看待中国文化,选择用英语进行跨文化创作,以此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

通过一个个故事向西方输出了中国文化,凸显了真正的“中国形象”。

《京华烟云》就是其中一部影响深远的代表作。

林语堂通过此书缓缓道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和生活智慧。

纵观全书,其文化特色有二: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二是西方思想的呈现。

《京华烟云》故事发生在中国政治格局动荡、时代潮流起伏、社会风尚的新旧交替时期,随着西方现代思潮和科学思想不断传入中国,人们的思想逐渐解放。

一方面,林语堂据实描绘了传统文化伦理规范下的日常生活秩序;另一方面,穿插了对西方思想的吸收与归纳。

这体现了当一种文化进入另一种文化时,文化与文化之间的自然相吸、相融,同时两种文化的融会贯通也赋予它们新的生机与活力,反映出文化与文化之间发生交互作用的特点。

因此可以说,林语堂是东西方跨文化意义关联的“呈现者”。

三、《京华烟云》中的文化翻译策略《京华烟云》无论是材料选取、人物描写,还是故事情节走向,都以中国文化为依据,涉及了大量传统文化元素。

林语堂在用英文描写中国文化时,那些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词汇和场景,最初须以中文的形式构思成型,然后再转换成英文。

严格来讲,《京华烟云》的源语言是中文。

《京华烟云》的创《京华烟云》中的文化翻译策略郭静柔杜萌萌【摘要】从林语堂的个人经历与《京华烟云》的文化特色出发,结合劳伦斯·韦努蒂提出的归化、异化概念,分析《京华烟云》中文化相关词的翻译技巧。

认为在翻译时采用归化、异化策略,不仅能将中国传统文化呈现给西方读者,还能较好地凸显“中国形象”。

【关键词】林语堂;《京华烟云》;跨文化;归化;异化Vol.19No.20作中潜在着一个文化翻译的过程,具有一定的独特性。

因此,在这部小说中,林语堂描述文化负载词与特定场景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是非常值得探讨的。

就翻译方法而言,德国学者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在1813年提出两种翻译方法,“译者或是尽可能保持原作者的位置不变,让读者去向原作者靠拢;或是尽可能保持读者位置不变,让原作者去靠拢读者”。

1995年,美国学者劳伦斯·韦努蒂(Laurence Venuti)首次提出归化和异化概念。

异化翻译策略是指以源语言文化为中心,让读者感受异域文化氛围。

归化翻译策略是指减少异域文化的元素,使其符合目标语言文化,把原作者带入目标语的文化氛围。

这使译者不仅可以不受目标语言和文本习惯的限制,而且可以在适当的时候采用不流畅、不透明的语言风格,保留源语言的文化色彩,从而给译文读者以别样的阅读体验。

林语堂在创作《京华烟云》时,正是充分运用了“异化+归化”的翻译策略。

(一)异化翻译1.音译音译法,顾名思义,就是根据源语言的语词发音,用另一种语言中跟它发音相同或相近的音来表示的翻译方法。

这种翻译方法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趋同性与平等性原则。

在描写中国传统文化时,针对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词汇,大多采用音译的处理技巧,以最大限度地保留源语言的特色。

事实上,这一翻译技巧受到了外国读者的广泛欢迎,因为这样可以让他们更大限度地了解真正的中国传统文化。

在《京华烟云》中,林语堂大量运用了音译方法,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

开篇之前,林语堂列了一张人物关系图,详细列举了《京华烟云》涉及的一系列人物及其称谓。

正文中,有些人物名字和称谓则采用了音译的方法。

如:小姐(Hsiaochieh)、老爷(Laoyeh)、陈妈(Chenma)、嫂子(Saotse)、奶奶(Nainai)、太太(Taitai)、罗大(Lota)等。

这些词在英语中并无对应单词,但因在汉语中包含特定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林语堂遂保留了原本发音。

虽然这些名字和称谓五花八门,但对于没接触过中国传统称谓文化的西方读者而言,无疑具有一定的吸引力。

另外,文中还有一些词汇也采用了音译的方法。

原文:在车夫吆喝“瓦得儿……打……得儿!”和鞭子的清脆声音之下,几辆车一齐出发了。

译文:So with a waddle-ho!and ta...tr!and crackings of whips,the party started.此句中“瓦得儿……打……得儿!”是古时车夫赶车时的吆喝声,是地道的中国传统文化词汇。

林语堂采用音译的方法将其处理为“waddle-ho!and ta...tr!”,结合下文中的crackings of whips不难理解为是赶车时车夫说的话,加之译文中适时添上的两个感叹号,使这一画面更加形象生动起来。

原文:这就是养气的功夫。

译文:This is for the purpose of nourishing his ch’i.句中“气”是中医学中一个非常玄妙的概念。

在中医理论中,人的形体是由气构成的,气主宰着生命。

这么深奥的词汇无论怎么传达都不能完全阐释其义,所以林语堂直接将其音译为ch’i,中间加分隔符,使发音和源语保持一致。

2.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在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在译文中既保持原文内容,又保持原文形式。

”(张培基2009)《京华烟云》涉及的人物及其称谓,除了上述音译的处理方法之外,作者还采用了直译的方法,如伯伯、堂兄、祖父等,都一一对应英语中的uncle,cousin,grandma等称谓。

再如,一百两银子(a hundred taels of silver)、脑袋瓜子(brain-cap)、竹帘子(bamboo screen)、后花园(back garden)、太医(imperial physician)、请早安(say“early”)、坏蛋(bad eggs)、八股文(“eight-movement”essay)、小吃(small foods)等均采用直译的方法。

另外,还有如下句子:原文:露水很重。

译文:The dew was heavy.原文:自从五月起就战云弥漫。

译文:War clouds had been in the air since May.原文:他们各处游荡,寻找“大毛子”“二毛子”“三毛子”,全都予以杀害。

译文:They roamed the streets,hunting and killing“First Hairies”and“Second and Third Hairies”.原文:不要为不值什么钱的东西去拼老命。

译文:Do not risk your old life for these trash and rubbish.句子中露重(heavy dew)、战云(war clouds)、大毛子(First Hairies)、老命(old life)等词汇的直译处理能让西方读者感受到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

3.增译增译是指根据两种语言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在翻译时增添一些词、短语或句子,以便更准确地表达出源语意思。

这种方法可以很好地保留源语言的文化色彩而又不影响读者的理解。

在《京华烟云》中,林语堂在描述中国传统文化词汇或场景时,采用了增译的方法,如炕(the covered earthen bed)、洗尘(“wash the dust”of one’s traveling feet)等。

众所周知,汉语中“炕”对应的是英文的bed,作者完全可以直译为bed,亦不会造成任何误解。

但是,古时的炕不是一般性质的床,而是北方用砖、坯等砌成的睡觉的台,下面有洞,连通烟囱,可以烧火取暖。

作者为了使西方读者了解中国这一传统,特意将其处理为the covered earthen bed。

“洗尘”亦叫“接风”,指设宴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是接待亲友的一种礼仪,是中国的交际风俗。

如果只直译为wash the dust,就会让人摸不着头脑,因此将它翻译为“wash the dust”of one’s traveling feet。

以上是简单词汇的处理,还有一些是在翻译中增加了短语或句子来进行注释:生辰八字:“eight characters”,consisting of the hour,day,month,and year of one’s birth,each beingrepresented by two characters of the Celestial and Terrestrial Cycles.吃花酒:flower dinners or dinners with a singsong girl sitting behind each guest which was the usual custom.第二,因为她相信冲喜,在病中给儿子完成花烛之喜。

Second,because she believed in tsunghsi,or confronting an evil by a happy event,in short,having the wedding while the boy was ill.以上三个例子中,林语堂分别用直译和音译翻译了“生辰八字”“吃花酒”和“冲喜”三个词语后,在目标语中都加了注释。

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独有的“生辰八字”“吃花酒”等概念的翻译,林语堂采用增译(直译+注释)的方法,既译出了词语表面的意思,又详细地说明了该词语蕴含的文化意义。

另外,林语堂将“冲喜”译成“tsunghsi,or confronting an evil by a happy event,in short,having the wedding while the boy was ill”,也是一种典型的增译(音译+注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