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小吃文化及其传承与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州小吃文化及其传承与发展
小吃,是一类在口味上具有特定风格特色的食品的总称,可以作为宴席间的点缀或者早点、夜宵的主要食品。而福州传统小吃代表福州文化的传承,从食中了解民生,了解福州这个城市,是本文的重心。
福州小吃是自然环境及地方文化土壤中孕育、发展而来的,而它目前的现状,呈现出品牌化、现代化、国际化的趋向;在当今市场激烈竞争下,从市场份额、政府态度、消费群体来看,福州小吃的局限性也越来越凸显。把福州小吃的优势和不足相比较,既看到商机也看到危机,如何在夹缝中吃出点名堂,是福州小吃面临的重大问题。
当然,“福州小吃”仍是福州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和影响与福州菜一样引人注目。接下来我就简单地介绍几种小吃及其渊源文化。
一、鱼丸
福州鱼丸是以鱼肉做外皮的带馅丸子,选料精细,制作考究,皮薄均匀,色泽洁白晶亮,食之滑润清脆,汤汁荤香不腻。福州有“没有鱼丸不成席”之说,尤其是回榕探亲的侨胞,都喜欢品尝家乡的鱼丸,一饱口福。福州习俗,在办酒席时,客人都要“夹酒包”,过去的“酒包”中都有鱼丸,个头有小孩子拳头大小,“夹”回家,要切成小块,大家吃。
90年代的福州街巷到处都有鱼丸摊店,除店卖外,还有走街串巷肩挑叫卖者,他们以调羹敲打小碗招徕顾客。而如今福州最出名的,还是莫过于三坊七巷的“永和鱼丸”了,它分为墨鱼丸,鲨鱼丸,鳗鱼丸等几种,我个人认为墨鱼丸外皮劲道,味道最佳,但也有许多人喜欢鳗鱼丸的软糯有味,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非但不影响福州人对于鱼丸的喜爱,还吸引了更多人专程为“永和鱼丸”而来,让它的名气越做越响。
二、芋泥
说到芋泥,就会想起至今流传甚广的“福州冰淇淋”的故事。福州先贤林则徐被誉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福州名小吃“太极芋泥”就因为他的逸事而增色不少。据传,1839年,林则徐受命为钦差大臣,赴广州禁烟。美、英、俄、德等国的领事为了奚落中国官员,特备冰淇淋作冷餐宴请林则徐。在宴席上,初见冰淇淋的林则徐见其丝丝冒着白气,以为是一道热菜,放在嘴边吹了又吹才送入口中———谁知那冰淇淋却是冰冷的。在座的列强领事们哈哈大笑。
不久,林则徐备宴回请。席末,他上了福州名菜“太极芋泥”。这是用槟榔芋蒸熟后除去皮和筋,压成细泥状,拌上红枣肉、冬瓜条等果料再蒸透取出,加白糖、猪油等拌匀成芋泥,然后再用瓜子仁、樱桃在芋泥上面装饰成太极图案的小吃。才出锅的热芋泥滚烫之至却并不冒热气。外国领事们一见这道菜颜色暗红发亮,油润光滑,犹如双鱼卧伏盘中,色香俱全,却不识其名,便问翻译。来自北方的翻译却也不识这道福州街头巷尾的小吃,灵机一动说,这是林公招待的“福州冰淇淋”。领事们迫不及待地想先尝为快,结果也可想而知。所以,至今为止,芋泥也一直是福州人在聚餐上最后才会端上的一道美食,也是我最喜爱的福州甜食之一。
三、锅边糊
锅边糊,用福州话也称为“鼎边糊”,这是一道极其大众化、人人喜爱、独具福州风味的小吃。以往郊区农闲或立夏时制作,或用于一家聚会,或分送邻里亲友。传说,此小吃亦与戚家军有关:倭寇侵犯福州南郊林浦乡,刚一上岸就被戚家军杀败得狼狈而逃,百姓欢欣鼓舞。戚家军来到福州下渡时,接到报告说倭寇残部在蠢蠢欲动,当即集队前往。百姓心疼将士们饿肚子打仗,磨出米浆,备好虾米、鱼干肉等作料,烧好油汤,再将米浆分批粘着锅边滑入油汤,烹制成糊。将士们饱餐后,迅速全歼残敌。
后来,每年立夏日,家家户户磨米浆,炊碗糕,煮锅边糊,各自品尝自做的风味小吃,同时还与邻里互相馈赠、交流。清代郑东廓《福州风土诗》中有“栀子花开燕初雏,余寒立夏尚堪虑,明目碗糕强足笋,旧蛏买煮锅边糊”,说的正是福州的这一传统习俗。在我在上小学的时候,我的大伯还时常会给我煮锅边糊,虽然用的是超市买回来包装好了的,但是那种美味我至今仍然记得。
四、拗九粥
关于拗九粥也有一个传说,古时候有一个叫目连的人,其母生前悍恶,害别人死后,被关在阴间牢房里,他探监时,经常送食物给母亲吃,但均被看守的狱卒小鬼给吃掉了。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用荸荠、花生、红枣、桂圆、红糖等原料与糯米混合,煮成甜粥,盛上碗后,再洒一把黑芝麻送去给母亲,看守狱卒见这稀饭黑乎乎的,问道:“这是什么?” 目连随口答道∶“这是拗垢。”(福州话中“九”与“垢”谐音)看守信以为真,认为这粥很脏,不敢吃。因此“拗九粥”才得以送到目连母亲的手中。这天正好是正月廿九,目连的母亲这年也正好二十九岁,闽俗中,正月分“三九”,正月初九称为“上九”,十九称为“中九”,廿九称为“后九”,所以这粥便叫“后九粥”。以后又以粥的颜色拗黑,便叫“拗九粥”。
不管是正月廿九,还是二十九岁,都是目连母亲落难的年月,于是福州人逢九就犯忌,认为“九” 是厄难的岁月,所以,凡逢“九”岁数的人要吃太平面,出嫁的女儿,也要给父母送“九”,以求父母平安、健康,这种习俗依然在福州盛行。而在拗九节的时候,我的父母也会熬制“拗九粥”,几位叔伯会互相走访或是打电话询问:“今天吃了拗九粥没有啊?”那便是我一直以来对于拗九节的回忆。
然而,尽管福州小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还是抵不过时代潮流的变迁,以及人们不断变化的饮食口味,接下来我就来总结一下福州小吃的优势与不足,以及未来可取的发展方向。
首先,福州传统小吃的不足在于:
一、口味的地域性导致非本地消费者不太接受
福州小吃的口味很具有地域性和特色性,多糖多油偏酸甜,这点与某些闽南食品是很相似的。这些食品如果是福州本地人自然吃的十分习惯,但非本地人群就会因嫌口味太甜或是不够浓烈而无法接受福州小吃,就像是我在福州生活的一些北方同学,他们就曾跟我诉苦过福州食品太甜或是不够辣的问题,这也使得他们对福州小吃提不起品尝兴趣。
二、传统小吃技术面临后继无人的窘境
据福建老字号协会统计,上世纪50年代,福州有900多家老字号,经过50多年的变迁,现在福州只剩下了100多家老字号。其中原因,一是不少过去经验丰富、手艺全面的老师傅已经退休或去世,青年人缺乏老师傅传帮带的条件,造成了技术人员青黄不接,后继无人。二是许多年轻人愿意学做闽菜等大菜,却鲜少有人愿意学小吃制作技术,认为没有前途。
三、一些小吃店和流动摊位的卫生令人堪忧
人们一般在小吃店或小吃摊位购买小吃,一些小店铺和流动摊位多存在环境简陋、餐具不洁等问题。像油条,油饼,锅边等小吃食品经常在流动摊点上出现,那已经辨不清颜色的油,让人担忧。先不论制作工艺和选料问题,其进货渠道也缺乏监管,留下了食品安全隐患。
四、外来小吃食品抢占福州市场
如今,各种样式的快餐小吃逐渐涌入福州,追求新鲜的福州人也不可能对此毫无感觉,将自己一大部分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外来小吃上,而外来食品,也确实有它们的可受欢迎之处:洋快餐如肯德基,麦当劳等以汉堡、鸡块、薯条、可乐等方便、可口的食物发展起来的饮食业,迅速抓住了年轻人的胃;而流传最广的沙县小吃,其以薄、快、清、廉闻名,是中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