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法律思想

合集下载

荀子的政治主张

荀子的政治主张

荀子的政治主张
荀子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位重要哲学家,他的政治主张主要体现在其著作《荀子》中。

荀子的政治主张包括以下几点:
人性本恶论:荀子认为人性本来就有恶的倾向,如果不进行教育和规范,人就会变得堕落和残暴。

因此,荀子主张通过教育和法律制度来规范人的行为。

君主专制论:荀子主张建立一个强大的君主专制政府,使君主拥有绝对的权力和权威。

他认为,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法治思想:荀子认为,法律制度应该是一种规范人行为的有效工具,它可以对人们的行为进行限制和约束。

他主张制定明确的法律规定,并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

天命思想:荀子认为,君主是天命所归的,他必须尽其所能地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

同时,荀子也强调了君主必须以德治国的思想,即君主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为人民着想的精神,才能得到人民的支持和信任。

总之,荀子主张通过强有力的君主专制政府和法律制度,来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同时,他也认为君主必须以德治国,为人民谋福利。

1/ 1。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与法家法律思想之对比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与法家法律思想之对比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与法家法律思想之对比摘要:以古为鉴,可以知兴衰.通过比较春秋时期儒法两家的法律思想,我们可以对法律与道德的作用做一个对比,亦能有助于我们今天的法治社会建设和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儒家法家德治法治正文: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政治最动荡的一个时期,相应的在思想界也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局面。

这一时期,儒法墨道等各种学说先后产生壮大,其中儒法两家其法律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尤为巨大。

因此有必要加以对比研究,以为今日之法治社会建设提供借鉴.一、先秦儒法两家法律思想概述(一)儒家代表人物法律思想儒家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子和荀子,他们主张人治和德治,即依靠贤人的道德教化来治理国家,他们重视礼义教化的作用,相对轻视刑罚的作用。

孔子曰: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①.在儒家看来,经过礼义道德教育和感化,人们可以遵循统治阶级心目中理想的社会秩序,成为守法的顺民。

而刑罚只能惩办犯罪行为于后, 无法从根本上真正改变犯罪思想, 亦不可能真正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

孔子尤为重视礼义道德对民众的感化作用,认为通过教育感化可以使人为善,知耻而无奸邪之心。

孔子把德和礼作为本,把政和刑作为末, 即以德礼为上策, 以政刑为下策, 寄希望于通过德化和礼教来禁乱之所由生, 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

孟子继承了孔子为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思想, 认为统治者应该依靠礼义道德教化进行统治.《孟子 尽心》上载: 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 善教,民爱之。

①孝经 广要道章善政得民财, 善教得民心。

意思是说良好的政令不及良好的教化更得民心。

孟子生活的时代是战国中期, 当时各诸侯国为加强对人民的统治, 刑罚十分严酷,除继续沿用奴隶制五刑外, 刑罚制度中还出现了车裂、腰斩、枭首、连坐、夷三族等诸多酷刑。

对此, 孟子从其仁政的思想出发,坚决反对统治者严刑峻法、滥杀无辜, 提出了慎刑戒杀的省刑罚主张, 认为“以力服人者, 非心服也, 力不赡也。

以德服人者, 中心悦而诚服也”。

中国法律思想史

中国法律思想史

先秦先秦宗法等级制的内容或产物有嫡长继承制,王位继承制,世卿世禄制先秦思想家中,极力主张以礼治国的有周公、孔子、孟子、荀子先秦思想家的法律中含有“黄老”成分的有慎到、韩非、申不害公开反对成文法的有叔向、孔子夏朝我国古代神权法思想形成于夏我国夏商奴隶制社会的法律思想是神权法“恭行天罚”的思想本质是神权法“天命”“天罚”思想最早出现于夏商朝商代,商王专设了“卜”、“巫”、“祝”,其主要任务是占卜嫡长子继承制(商末就确立)(二)36:是我国古代实行的一种继承制度,它是宗法等级制的一项核心内容。

我国古代设会实行一夫多妻制,其中正妻为嫡,正妻所生的长子称嫡长子,我国从商朝末年就开始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即正妻所生的长子为王位继承人。

西周一开始就确立了这种制度,与宗法制相结合巩固西周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这种制度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并长期沿用。

王位的嫡长子继承制在商朝末年确立我国神权法的极盛时期是在殷商商朝的刑法总称叫汤刑殷商时代的“礼”主要是一种宗教祭奠仪式西周西周的礼治建立的基础是土地王有制五刑已完备是在西周(墨、劓、髌、宫、大群)宗法制的中心是父权宗法制的产物:世卿世禄制(三)36:西周宗法制的产物。

在周代的统治中,宗法制下的奴隶主贵族的身份和将权一般来说始终是世袭的。

不仅周王、诸侯和大夫是世袭的,国王和诸侯手下的重要官职“卿”也成为世袭的,形成“世卿世禄”制。

“世卿世禄”制反映了奴隶主贵族巩固其统治的企图,它后来被战国中后期新兴地主阶段倡导的官僚等级制所取代。

西周的王位继承制是嫡长继承制西周宗法等级制完备的核心是嫡长继承制西周礼治的基本原则是亲亲,尊尊礼治是维护宗法等级制的工具,其原则有亲亲,尊尊西周“亲亲”原则的行为是必须爱自己的亲属,特别是贵族儿子服从贵族父亲,“尊尊”的行为是奴隶和平民服从奴隶主贵族“明德慎罚”思想形成于西周周公1、思想有“以德配天”,这是为了使西周的统治合法化2、提出“明德慎罚”的思想3、周公制礼,采用了与前朝不同的统治方式,礼治的基本特征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4、在中国法律思想史上最早区分出故意和过失、惯犯和偶犯的思想家5、先秦思想家中第一个提出系统礼治思想的人6、周公提出“父子兄弟,罪不相及”的观点,表明他主张罪止一身7、“皇天无亲,唯德是辅”所反映的法律思想史以德配天8、“以德配天”思想的最早提出者是周公春秋与“刑不上大夫”说法最为接近的是“廉耻节礼以治君子”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自《礼记》):刑罚不以处罚高官为高级的刑罚,而礼节不以礼待庶民而为下等”。

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法律主张及礼仁思想

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代表人物法律主张及礼仁思想
礼崩乐坏的原因在于“失礼”。 • 2、从“亲亲”原则出发,主张父子相隐; • 3、反对铸刑鼎。(进一步损益周礼——纳仁入礼)
• (二)“仁”
• 孔子所说的“仁”,是指人民的一种精神状态和道德观念。“仁”作为一种 道德观念,仍然是以西周以来的宗法伦理道德为基础,强调礼必须与 仁相结合。
• 其一,爱人。“泛爱众,而亲仁”,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 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
儒家代表人物—子的法律思想
• 一、“礼”与“仁”相结合的思想
• (一)“礼”
• 孔子所说的“礼”,是指广义的“礼”,它包括西周以来所形成的整套典章 制度和礼仪习俗,其基本内容是: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为核心的宗法等级
制度。
• 对周礼进行修订的内容: • 1、赞美西周之礼,并主张正名、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认为
• 其三、提倡刑罚适中: “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 手足。”
• 其四、中庸思想,“礼之用,和为贵、中和、用中,无过而无不及。”
• 其五、重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荀子也 说过: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 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二、“德主刑辅”思想 • (一)提倡“仁政”,反对暴政
• 其一、敛从其薄,认为“苛政猛于虎”。 其二、先富后教,“贫而无怨难”
• 其三、反对贫富悬殊,孔子说:“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 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 其四、反对人殉制度
• (二)德主刑辅:“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
• 三、“为政在人”

荀子法律思想研究

荀子法律思想研究

《戏剧之家》2018年第20期 总第284期221文化天地随着封建制的产生,各个阶级和阶层对新制度,有坚决反对的,有积极支持的,有温和改良的,有暴力推翻的。

各个学派、思想家、代表人物各抒己见,既联合又斗争,既批判又吸收。

荀子正处于这个百家争鸣的后时代,诸子百家的观点、学说已经基本成型,到了一个万流归宗的节点。

荀子清晰孔孟游说诸侯行王道而不得的现实,目睹了商鞅变法百载后强大的秦国。

荀子针对时代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对百家学说批判吸收,尤其是将法家思想的先进理论和经验引进儒家的理论当中,开启和促进了儒法合流的进程,使儒学立足于现实实践,使法家学说不那么严刑酷法和过于极端化。

同时,他的思想学说对于秦的大一统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并且对于自秦以降历代对于封建制度的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和重要的意义。

一、荀子法律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荀子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两个:“化性起伪”的人性论和“天人相分”、“明分使群”的社会史观。

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则不然,认为“人之性者,其善者伪也。

”(《荀子 性恶》)荀子认为,人的性是首先是自然性,是自然生就的本能,通过外部的表现形式表现出来。

荀子将人性的具体内容归纳成三个方面:一是感官欲望。

“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

(《荀子 性恶》)二是由感官欲望而带来的好利之心。

荀子认为:“人之情,食欲有刍豢,衣欲有文绣,行欲有舆马,又欲夫余财蓄积之富也,然而穷年累世不知不足,是人之情也。

”(《荀子 荣辱》)三是虚荣之心,“名声若日月,功绩如天地,天下之人应之如景向,是又人情之所同欲也。

”(《荀子 王霸》)荀子对于人性进行了具体的认识后,提出了用“伪”来改造人性的理论。

“伪者,文理隆盛也。

”(《荀子 礼论》)“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

”(《荀子 性恶》)“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

”(《荀子 正名》)可见,荀子所谓的“伪”是指对人性节制后的改变,是人自身经过心智的思虑而选择向善的结果。

中国法律思想史电大答案真题

中国法律思想史电大答案真题

1、单选题4分“天命”、“天罚”思想最早出现于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答案:A标准答案:A得分:2、单选题4分殷商时代的“礼”主要是一种A.宗教祭奠仪式B.政治组织原则C.普遍行为准则D.国家根本大法答案:A标准答案:A得分:3、单选题4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出自A.尚书B.诗经C.论语D.礼记答案:D标准答案:D得分:4、单选题4分“恭行天罚”的思想本质是A.神权法B.自然法C.制定法D.习惯法答案:A标准答案:A得分:5、单选题4分周公提出“父子兄弟,罪不相及”的观点,表明他主张A.族诛连坐B.罪止一身C.尊尊亲亲D.以德配天答案:B标准答案:B得分:6、单选题4分较为接近老子自然主义法律思想的思想家是A.孟子 B.申不害 C.慎到 D.庄子答案:D标准答案:D得分:7、单选题4分春秋时期,子产所铸刑书本质上属于A.自然法 B.教会法 C.成文法 D.习惯法答案:C标准答案:C得分:8、单选题4分提出“兼相爱,交相利”思想命题的是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法家答案:B标准答案:B得分:9、单选题4分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先秦思想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答案:C标准答案:C得分:10、单选题4分反对人定法,提出“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候”的是A.老子B.庄子C.荀子D.慎到答案:B标准答案:B得分:11、多选题4分下列属于先秦宗法等级制的内容或产物的有A.嫡长继承制B.王位世袭制C.世卿世禄制D.九品中正制答案:ABC标准答案:ABC得分:12、多选题4分西周“礼治”的原则有A.男女有别 B.亲亲 C.长长 D.尊尊答案:ABCD标准答案:ABCD得分:13、多选题4分下列说法中,符合西周“礼治”原则的有A.男女有别 B.礼不下庶人 C.亲亲、尊尊` D.刑不上大夫答案:AC标准答案:AC得分:14、多选题4分“明德慎刑”的思想史周初的政治家周公提出的,其内容主要包括A、要求对犯罪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B、反对族诛连坐,主张罪止一身C、犯罪“乱罚无罪、杀无辜“,主张德刑并用,实行教化D、对危害宗法等级秩序和私有财产的犯罪严惩不赦答案:ABCD标准答案:ABCD得分:15、多选题4分法家认为法律的作用包括A、“定纷”以“止争”B、“兴功”而“惧暴”C、“存天理,灭人欲”D、“一民而使下”答案:ACD标准答案:ACD得分:16、多选题4分老子从“无为而治”的思想出发,向统治者提出了“三去”、“三绝”的原则;其中“三去”是指去甚、去奢、去泰;那么“三绝”是指A、绝圣弃智B、绝仁弃义C、绝巧弃利D、绝少分甘答案:ABC标准答案:ABC得分:17、多选题4分A.荀子 B.孟子 C.韩非 D.商鞅答案:CD标准答案:CD得分:18、多选题4分管仲提出的“国之四维”包括A.义 B.礼 C.耻 D.廉答案:ABCD标准答案:ABCD得分:19、多选题4分下列不属于荀子法律思想的是A.暴君放伐B.明分使群C.民贵君轻D.有治法,然后有治人答案:ACD标准答案:ACD得分:20、多选题4分下列先秦思想家的法律思想中含有“黄老”成分的有A.慎到B.申不害C.韩非D.陆贾答案:ABCD标准答案:ABCD得分:21、判断题4分“法”的观念产生于战国时期;其实践来源是春秋末期产生、战国时期得到蓬勃发展的成文法运动; 答案:正确标准答案:正确得分:22、判断题4分西周礼治最重要的原则是亲亲尊尊;答案:正确标准答案:正确得分:23、判断题4分吕刑又称甫刑,是由西周吕侯主持修定的法典;答案:正确标准答案:正确得分:24、判断题4分先秦诸家流派中,提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的是墨家;答案:正确标准答案:正确得分:25、判断题4分孔子政治法律思想的核心和出发点是礼;答案:错误标准答案:错误得分:作业二被誉为“汉代孔子”的着名思想家是A.董仲舒 B.王充C.仲长统 D.贾谊答案:A标准答案:A得分:2、单选题4分东汉对“天刑”论提出激烈批判的思想家是A.刘秀 B.刘安C.王充 D.郑玄答案:C标准答案:C得分:3、单选题4分西汉新儒学的代表作是A.新语B.九章律C.白虎通义D.春秋繁露答案:D标准答案:D得分:4、单选题4分下列属于西晋律学家杜预着作的是A.律表B.泰始律C.唐律疏议D.律本答案:D标准答案:D得分:5、单选题4分西汉董仲舒“德主刑辅”的主张,所赖以引申的理论是A.天人合一 B.天气 C.人性 D.国法答案:C标准答案:C得分:6、单选题4分反对“天人感应”说,进而提出“人以法制胜”的法哲学思想的是A.董仲舒 B.刘禹锡 C.韩愈 D.柳宗元答案:B标准答案:B得分:7、单选题4分唐中后期,提出“贫困思邪而多罪”的犯罪根源论的思想家是A.刘禹锡 B.韩愈 C.白居易 D.柳宗元答案:C标准答案:C得分:8、单选题4分柳宗元认为国家和法律不是天意的产物,而是的产物;A.理 B.势 C、天 D、人答案:B标准答案:B得分:9、单选题4分下列与“刑不上大夫”说法最为接近的是A.“廉耻节礼以治君子”B.“治国以礼义为先”C.“权势法制,人主之斤斧也”D.“振举纪纲,一遵正法”答案:A标准答案:A中国古代的律学原从属于A.医宗B.律宗C.法学D.儒学答案:D标准答案:D得分:11、多选题4分黄老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有A、清静无为,顺乎民欲B、逆取顺守,德刑相济C、明具法令,进退循法D、约法省禁,除秦苛法答案:ABCD标准答案:ABCD得分:12、多选题4分西汉初期,重新受到重视的儒家法律思想主要有:A、尊君重民的民本思想B、兴礼仪,礼法结合C、废除肉刑,实行仁政D、刑不至君子答案:ABCD标准答案:ABCD得分:13、多选题4分董仲舒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有A、“天人合一”的神权法理论B、阴阳五行说C、宗法思想D、兼爱非攻思想答案:ABC标准答案:ABC得分:14、多选题4分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把人的性分为A.圣人之性B.中民之性C.贤人之性D.斗筲之性答案:ABD标准答案:ABD得分:15、多选题4分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因素包括A.儒家思想B.阴阳五行家思想C.法家思想D.天命神权思想答案:ABCD标准答案:ABCD得分:16、多选题4分柳宗元的法律思想有两个突出方面: A.法律的产生与发展是“势”所必然 B.赏罚务速 C.秋冬行刑 D.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答案:AB标准答案:AB得分:17、多选题4分在晋代,标志律学已经成为独立学科的两部着作是A.杜预律表 B.张斐律本 C.张斐律表 D.杜预律本答案:CD标准答案:CD“玄学”作为魏晋时期着名的哲学学派,其代表着作有A、春秋B、老子C、周易D、庄子答案:BCD标准答案:BCD得分:19、多选题4分唐初统治集团的法律思想主要有A、礼刑结合,相互为用B、重视立法,宽简稳定C、明正赏罚,一断以律D、慎刑恤狱,务求其答案:ABCD标准答案:ABCD得分:20、多选题4分能够体现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与律的融合的法典有A、新律B、晋律C、北魏律D、北齐律答案:ABCD标准答案:ABCD得分:21、判断题4分“春秋决狱”亦称“引经断狱”,就是以春秋以及其他儒家经典作为根据,对案件定罪量刑;答案:正确标准答案:正确得分:22、判断题4分“三纲五常”不仅是汉代社会立法、司法的根本指导原则,更是成为封建专制主义的思想核心;答案:正确标准答案:正确得分:23、判断题4分“三纲五常”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和“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答案:正确标准答案:正确得分:24、判断题4分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自汉中期形成后,便开始了与律的融合,这种融合至唐律中最终完成;答案:正确标准答案:正确得分:25、判断题4分柳宗元认为法律法律是时势发展的必然产物,虽非神授,却是圣人之意;答案:错误标准答案:错误得分:作业三系统自动阅卷1、单选题4分宋代朱熹法律思想的核心是A.有治人,无治法 B.无为而治 C.存天理,灭人欲 D.德礼政刑答案:C标准答案:C得分:2、单选题4分A.刑B.政C.德D.义答案:C标准答案:C得分:3、单选题4分提出“以公理而灭私情”说的思想家是A.丘濬 B.顾炎武 C.黄宗羲 D.张居正答案:A标准答案:A得分:4、单选题4分西汉下令废除肉刑的皇帝是A.汉武帝 B.汉文帝 C.汉高祖 D.汉景帝答案:B标准答案:B得分:5、单选题4分在中国古代,敢于明确反对“复仇”的人是A、孔子B、荀子C、董仲舒D、王安石答案:D标准答案:D得分:6、单选题4分诸子百家中,坚决反对赦罪,主张“不赦过,不宥刑”的学派是A、儒家B、道家C、墨家D、法家答案:D标准答案:D得分:7、单选题4分“一祖之法无不敝,千夫之议无不靡”,反映出龚自珍主张A.无为而治B.变法改革C.重典治国D.君主专制答案:B标准答案:B得分:8、单选题4分太平天国财产公有思想的具体法律表现是A.资政新篇B.原道救世歌C.原道醒世训D.天朝田亩制度答案:D标准答案:D得分:9、单选题4分洋务派法律思想的根本在于A.战国时期法家的法律思想B.西方资产阶级的法治原则C.魏晋时期的玄学思想D.中国传统的纲常名教答案:D标准答案:D得分:10、单选题4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洋务派的行动纲领,其提出者是A.曾国藩B.孙中山C.章太炎D.张之洞答案:D标准答案:D得分:11、多选题4分12、多选题4分在王夫之总结了历代统治经验特别是明亡的教训,指出当时在法制推行方面所存在的三大缺陷是A.没有一套因时之宜的法律制度 B.“任法”不“任道”C.“任法”不“任人” D.法律“趋时更新”答案:ABC标准答案:ABC得分:13、多选题4分理学法律思想的基本内容A、主张德礼政刑“相为始终”B、主张废除“三纲五常”C、主张人治优于法治D、“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执法思想答案:ACD标准答案:ACD得分:14、多选题4分宋明时期的“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是A、王守仁B、陆九渊C、王充D、陆游答案:AB标准答案:AB得分:15、多选题4分下列哪些内容体现了以礼入法、礼法结合的特点A.官当、八议B..准五服治罪C.重罪十条D.亲属相容隐答案:ABCD标准答案:ABCD得分:16、多选题4分围绕同罪异罚问题,中国封建社会思想界展开了旷日持久的争论,下列思想家赞同同罪异罚的有A、贾谊 B、郑玄 C、商鞅 D、丘濬答案:ABD标准答案:ABD得分:17、多选题4分中国封建法律所规定的离婚制度包括A、八议B、七出C、三不去D、十恶答案:BC标准答案:BC得分:18、多选题4分下列能够体现资产阶级革命派法律思想民主性的有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B.学习西方的分权学说和法治原则C.宣传和提倡“自由、平等、博爱”D..建立保障人民主权和民主自由的新法制答案:BCD标准答案:BCD得分:19、多选题4分下列内容,属于魏源思想主张的有A.君主立宪B.师夷长技以制夷C.太平之世不立刑20、多选题4分章太炎的分权理论包括 A.立法 B.教育 C.行政 D.司法答案:ABCD标准答案:ABCD得分:21、判断题4分理学,又称“道学”,是对形成于宋代并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长期占据统治跌日的一中学术思想的总称; 答案:正确标准答案:正确得分:22、判断题4分朱熹的法律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正统法律思想;答案:正确标准答案:正确得分:23、判断题4分在诸子百家中,法家出于孝道,对复仇持赞赏态度;而儒家与之相反,坚决反对复仇;答案:错误标准答案:错误得分:24、判断题4分先秦儒家主张德治、爱民、慎刑,反对族诛连坐;法家则支持族诛连坐,并在其执政时大力实施;答案:正确标准答案:正确得分:25、判断题4分沈家本的刑法改革思想可以概括为轻刑主义,这一思想来源于中国古代“治以宽平”的“仁政”思想与西方刑法理论;答案:正确标准答案:正确得分:作业四系统自动阅卷1、单选题4分西周礼治最重要的原则是A.男女有别 B.长长 C.德主刑辅 D.亲亲尊尊答案:D标准答案:D得分:2、单选题4分西周“以德配天”君权神授说的提出,意味着A.神权的某种动摇B.神权的更加稳固C.神权已经被抛弃D.神权根本没变化答案:A标准答案:A得分:3、单选题4分主张“与民分货”的先秦思想家是A.韩非B.邓析C.公孙侨D.管子答案:D标准答案:D得分:4、单选题4分A.仲长统 B.刘秀 C.王充 D.董仲舒答案:C标准答案:C得分:5、单选题4分西汉初期治国的主导思想是A.儒家学说B.黄老学说C.墨家学说D.法家学说答案:B标准答案:B得分:6、单选题4分与晋代刘颂“律法断罪,皆当以法律令正文”主张较为接近的是A.援引比附B.罪刑法定C.引经决狱D.德主刑辅答案:B标准答案:B得分:7、单选题4分朱熹在法律上主张刑罚应该A.以宽为本B.以严为本C.大肆赦宥D.以私去公答案:B标准答案:B得分:8、单选题4分就复仇问题,柳宗元专门撰写了驳复仇议,主张 ;A.支持复仇 B.禁止复仇 C.有限制的复仇 D.无限制的复仇答案:C标准答案:C得分:9、单选题4分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前发表的、并为变法提供思想理论根据的着作是A.请定立宪开国会折B.孔子改制考C.上清帝第六书 D.上清帝第五书答案:B标准答案:B得分:10、单选题4分梁启超变法思想中所推崇的国家政体是A.人民民主B.民主共和C.君主专制D.君主立宪答案:D标准答案:D得分:11、多选题4分下列人物中,公开反对公布成文法的有A.叔向B.子产C.孔子 E.邓析答案:AC标准答案:AC得分:12、多选题4分下列能够反映墨家“天志”思想的说法是A. .天子有善,天能赏之B.天子为暴,天能罚之C.爱人利人者,天必福之D.恶人贼人者,天必祸之答案:ABCD标准答案:ABCD得分:13、多选题4分A.韩非B.慎到C.孟子D.庄子答案:CD标准答案:CD得分:14、多选题4分唐律疏议中的宗法伦理思想主要表现在A、准五服以治罪B、罪责自负C、维护父权D、维护夫权答案:ACD标准答案:ACD得分:15、多选题4分下列属于唐中后期庶族地主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补充的是 ;A、法律的产生和发展是“势”所必然B、“天人交相胜”C、“刑礼迭相为用”D、“贫困思邪而多罪”答案:ABCD标准答案:ABCD得分:16、多选题4分晋代是律学鼎盛时期,期间出现了三个着名的律学家,他们的思想史魏晋律学乃至我国古代律学的代表,他们是A、钟繇B、刘颂C、杜预D、张斐答案:BCD标准答案:BCD得分:17、多选题4分下列能够体现“心学”法律思想的是A、立法应因地制宜B、“申明赏罚”C、执法应一视同仁D、以“保甲”“乡约”正风俗答案:ABD标准答案:ABD得分:18、多选题4分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有A、龚自珍B、黄宗羲C、顾炎武D、王夫之答案:BCD标准答案:BCD得分:19、多选题4分清政府成立修订法律馆后任命的修律大臣有A.沈家本B.张之洞C.杨度D.伍廷芳答案:AD标准答案:AD得分:20、多选题4分章太炎设计的中华民国方案,在宪法思想上看,具有的特点是A.主张直接民权B.抑强辅.否定代议制 D.浓厚的民族主义色彩答案:ACD标准答案:ACD得分:21、判断题4分“法”的观念产生于战国时期;其实践来源是春秋末期产生、战国时期得到蓬勃发展的成文法运动; 答案:正确标准答案:正确得分:22、判断题4分崇尚无为,提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的先秦思想家是老子;答案:错误标准答案:错误得分:23、判断题4分东汉对“天刑”论提出激烈批判的思想家是王充;答案:正确标准答案:正确得分:24、判断题4分韩愈的法律思想以反对佛、道、,恢复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统治地位,特别是弘扬君权神授为宗旨;答案:错误标准答案:错误得分:25、判断题4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思想体现了王夫之思想中“民主”、“民权”的因素,标志着封建正统法律思想遭到了彻底的否定;答案:错误标准答案:错误得分:。

荀子的法律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荀子的法律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荀子的法律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杨文义
【期刊名称】《河南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3(000)009
【摘要】荀子“礼法并重”的法律思想是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

荀子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提出的“隆礼重法”的主张和有关“人治”理论对我国现在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和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价值,能够有效促进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总页数】5页(P37-41)
【作者】杨文义
【作者单位】河南科技学院文法学院,河南新乡,453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09.2
【相关文献】
1.试论荀子组织管理思想的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 [J], 梁琳娜;邢树
2.论荀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J], 薛家平
3.荀子的管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J], 李玥
4.荀子的"无为"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J], 李加武; 梁中魁
5.荀子"成人之道"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J], 陈光连; 潘赐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法律思想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中国法律思想史复习资料(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中国法律思想史复习资料不党父兄、不偏富贵: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思想命题。

墨家反对儒家的宗法制和礼治。

表现为用人上反对任人唯亲,主张任人唯贤。

该命题是反对以父兄为党,以富贵为偏,对儒家“亲亲”、“尊尊”给予了彻底否定。

原心论罪:是指在审理案件中,要根据犯罪者的动机来酌定刑罚。

只要有动机、不管是否已经作出了行为,都要加以惩罚;如果没有犯罪动机,即使有犯罪行为,也应当从轻发落。

“原心论罪”实际上是一种动机论,着重行为者的动机而不是效果。

它是西汉时期董仲舒的司法主张,有“本其事”的一面,但因过于强调“原心论罪”,对司法实践的指导有一定弊端,容易导致执法者主观定罪,徇情枉法。

“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这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代表人物梁启超的思想命题。

梁启超借用西方“三权分立”原则,创造了他自已的“三权分立”说,即由国会行使立法权、由国务大臣行使行政权、由独立审判厅行使司法权。

他把统一“三权”的统治权称为“体”,“体”是不可分的。

国会、国务大臣、独立审判厅分别行使的三权,是“用”,“用”可分。

用君主的统治权来统一“三权”,这就是梁启超的“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

嫡长继承制:我国古代实行的一种继承制度,它是宗法等级制的一项核心内容。

我国古代社会实行一夫多妻制,其中正妻为嫡,正妻所生的长子称为嫡长子。

我国从商朝末年就开始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即正妻所生的长子为王位继承人。

西周一开始就确立了这种制度,与宗法制相结合巩固西周奴隶主贵族的统治。

这种制度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所继承,并长期沿用。

学校议政:是黄宗羲提出的思想命题。

他认为,学校不仅仅应该是“养士”(即培养官吏)的场所,同时也应成为“治天下之具”,即反映民意,决定政策,监督行政的机关。

这可说是近代议会政治的雏形。

《仁学》:是谭嗣同的代表作。

书中猛烈地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提出了“冲决一场封建网罗”的口号,表达了对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向往,标志着他从扬“中学”到扬“西学”的转变。

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法律史论文)

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法律史论文)

荀子的“隆礼”与“重法”思想战国末期,群雄并起、战乱不断,诸侯异政、百家异说。

荀子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新兴地主阶级开始取得政权,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荀子对诸子思想进行批判吸收,提出了自己的人性假设,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隆礼”、“重法”的主张。

一、荀子的人性论——“恶”与“群”(一)人的自然属性:恶荀子之前,孟子提出了“性善论”。

荀子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性恶论”。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

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1。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2。

“性”的含义,从本源上讲荀子的性“承天而来,是自然界所赋予的,是人生来就是如此的,是自然而然的存在。

……在这一点上,抛开‘天’之具体含义,荀子与其他的思想家在价值判断上处于同一个层次,如孔子的‘性与天道’及孟子‘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的性”3。

可也看出,在“性”本身的含义上荀子与其他思想家是没有明显区别的。

那真正地构成了荀子“性恶论”主体部分的“性”的含义是什么呢?“它是指经验层面的、能够直接被人们所把握的‘性’。

具体可分为三大类:一是指生存欲,这是人性中首要的核心的欲念。

他说:‘人莫贵乎生’4。

又说:‘人之所欲甚矣,人之所恶死甚矣’5。

人的生命是宝贵的,能够活着、能够生存乃是人们最大的欲求。

二是指占有欲和享受欲,这实际上是生存欲的处延在延伸实现的途径。

‘凡人有所一同: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6。

占有欲的实现就意味着享受欲的满足;另一方面享受欲正是导致占有欲的最重要的动机之一。

……三中操练趋利避害。

生存欲、占有欲和享受欲三者共同决定了人性中趋利避害欲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它们也可谓趋利避害欲的具体体现”7。

趋利避害是人生而具1《荀子·性恶》。

2《荀子·正名》。

3王颖:《荀子伦理思想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7页。

荀子的法律思想简论

荀子的法律思想简论

荀子的法律思想简论荀子是战国末期赵国人,名况,字卿,是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也做出了非常显著的贡献,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李斯、韩非等是他的学生。

荀子时期正是百家争鸣鼎峰时期,而荀子对于各家的思想都有批评,但他非常肯定孔子的思想,他自居是孔子的继承人,在孔子的思想基础上结合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建立了独具风格的思想体系,总结出了很有特色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等观念。

荀子指出天乃是自然,没理性、意志,而非人格神,宇宙也不是神造的,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荀子“清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的思想还包括天行有常、天人相分和新制天命而用之等。

荀子的性恶论是非常出名的,与孟子的性善说相反,他认为善的,有价值的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而文化是人创造的,他认为为善的一定是经过教养的,人天生性恶,通过学习和努力可以转化恶性,这是荀子“化性起伪”的道德观。

荀子做为我国战国后期最后一位的儒家学派大师,因其无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哲学上,还是在教育学等方面,都获得了非常卓越的成就,而被后人称为就是集思想家、文学家和政治家于一身的传奇人物。

荀子的思想可谓是“一个中心,多个观点相融合”。

荀子的思想中心是儒家思想,而多个观点相融合则主要体现在荀子在发展自己独特的思想时,对诸子百家的思想主张进行批判性的融合。

荀子的思想主要存有天道观、认识论、礼论和人性论。

天道观是荀子在先秦时期的自然论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发展而来,他认为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且具有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性。

因此,他主张人应在尊重自然规律前提下来发挥主观能动性。

认识论中,荀子明确提出,重新认识实质上就是主体通过感官碰触外界的事物,并利用思维器官所碰触至的外界事物展开理性处置的过程,由此,他特别强调重新认识应当就是全面、客观的,而非片面和主观的。

人性论中,荀子主张人性本恶的核心思想,但人的这种“恶”的本性是可以通过后天教育来加以化解。

荀子的法律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荀子的法律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荀子的法律思想及其现代价值作者:汤莉莉来源:《法制与社会》2009年第03期摘要荀子作为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其思想的精华在于提出了礼法结合的设想。

荀子认为要重建社会秩序,“礼”是必不可少的。

在强调“礼”的重要的同时,还特别强调了“法”的重要意义,法律也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之一。

荀子在吸收百家之长的基础上,提出了“隆礼重法”、礼法并举的主张。

荀子的这一主张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并且对我国当代法治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荀子隆礼重法礼法结合法治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303-02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所包含的法律思想极为丰富,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积极作用。

要在中国实行依法治国,必须了解、借鉴、直至批判的继承中国传统法律及其法律思想,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因此,对中国传统法律思想进行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先秦时代的法律思想,可以说奠定了中华法系法律文化的框架。

荀子作为先秦思想的重要代表,其思想对中国整个封建时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其思想进行研究,对我国现代法治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隆礼重法”战国末期,建立封建大一统已成客观发展趋势。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荀子作为新兴地主阶级思想的代表,适应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把王道和霸道、礼治和法治结合起来,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礼法”的概念,提出了“隆礼”“重法”的主张。

(一)“礼”的至上性论证在荀子看来,国家平治的根本在于“序”,只有人们各司其职,履行自己的职责而互不僭越,国家才能够得以发展和壮大。

“礼”起着一种规范、法式的作用。

社会成员必须尊重和遵守“礼”的规定,君主也要用“礼”作为统率群臣的尺度和治理国家的标准。

“礼”确定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职能角色,确定了人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它是治理国家的准则,是国命之所在。

所以治理国家,必须要坚持“尊礼”、“守礼”、“重礼”的方针。

中国古代法学文献概况和中国古代法学的发展

中国古代法学文献概况和中国古代法学的发展
23
诸子 名称
儒家
代表人物
孔丘、孟 轲、荀况
法学思想
以“仁”为核心,重视道德礼教,实行“礼 治”、“德治”和“人治”,且认为德礼教 化优于政刑压制
道家 墨家
法家
李耳 庄周 墨翟
李悝、商 鞅、韩非
主张顺应自然,强调“无为而治”,趋向于 法律虚无主义
提出以“天的意志”为法的根源,主张以天 为法,循法而行,认为饥寒是犯罪的原因, 主张经济上重视生产、节约利民,刑法上要 求执法严明公正
8
天灾人祸使文献的损失尤为巨大。天灾主要是指火灾、水灾,人祸主要指统治 者出于政治目的禁毁图书和战乱。如历史上著名的秦始皇焚书,使先秦文献大量 失传。自秦始皇开例禁书,其后历代时有发生,一直到清乾隆时编《四库全书》, 仍大量禁毁,窜改、清洗典籍,古代文化典籍因而散佚者,大大超过以前各朝。
战乱是中国历史文献大量被毁的重要原因。如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等整理西汉 皇家图籍,编《七略》著录图书33090卷,王莽末年,多毁于战祸;还有西晋末 年的“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等等。
严格的规范性
法是一定社会共同行为的准则。
一定的可继承性
社会法制的相对稳定以及惩恶罚罪的性质, 使法学文献较之科技文献等寿命更长、老 化更慢,具有一定的可继承性。
极大的渗透性
法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产物。它必然 与其他社会科学、政治、经济等紧密相关, 蕴含于诸学科之中,具有极大的渗透性。
5
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古代法学文献,除具有法学文献的基本 特点外,还有一些不同于别国古代法学文献的特殊点:
1.中国历史久远,诸多因素导致先秦文献典籍散失无存。现 存者多为后人辑佚、整理,带有后人之法律思想烙印。
6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文献散佚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自然淘 汰,一是天灾人祸。

中国法律思想史简答及论述1

中国法律思想史简答及论述1

《中国法律思想史》简答及论述题1、简述管仲的立法思想管仲主张“令顺民心”,“与民分货”,法令的制定必须适应民众好财争利的习性,这是管仲在立法方面,尤其是在经济立法方面的主张。

管仲的立法主张有两个特点:—是强调物质经济利益的地位;二是重商。

(1)管仲认为,立法必须顺应民心。

以民心为向背,而赢得民心的关键在于使法律符合百姓的利欲,适应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要求。

(2)管仲重视商业。

力图用行政和法律手段促进并控制经济的发展。

管仲的立法思想具有重商主义的特征。

(3)管仲在农业方面也有自己极有特色的思想。

2简述秦王朝“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秦统一中国后,建立了以法家思想为指导的专制统治,推行“事皆决于法”的法治思想,用严刑峻法来统治人民。

其法治思想包括以下几方面:①“事统上法”的指导思想,加强法律的统一。

②“事皆决于法”的法制思想;③严刑峻法,“深督轻罪”的施刑方针;④“以法为教”的文化专制思想。

秦王朝“事皆决于法”的“法治”思想对秦统治者实现统一,建立和巩固中央集权封建国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其采用单纯的严刑峻法进行统治,激化了社会矛盾,导致秦王朝的速亡。

3简述魏源的“变古愈尽,便民愈甚”思想魏源认为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都是不断变化的,指出历史进化是客观的必然趋势,提出了“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思想。

他指出“天下无数百年不敝之法,亦无穷极不变之法”。

他列举历代赋税、兵役制度不断变革的事实,说明法令随着“势”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历史发展自身的法则。

他还认为后代的法令、制度比古代进步,反对那种“执古”、“泥古”而不知随“势”变法的人,怒斥他们是“读周礼之书,用以误天下”的庸儒。

但魏源认为现有法令制度问题不大,关键是讲求行法之人,除去“法外之弊”,所以其变法思想仅为点点滴滴的改良,根本没有触及封建统治制度,也没有以新法代旧法,仿行西方资产阶级政治法律制度的要求。

4试述《唐律疏议》中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体现《唐律疏议》是以唐朝早期法律为基础而制定的集大成的律文及释文。

孟子荀子法律思想差异研究

孟子荀子法律思想差异研究

孟子荀子法律思想差异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孟子和荀子的法律思想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了二者在对待法律和政治的观点上的差异和异同。

从孟子的法律思想概述和荀子的法律思想概述入手,分析了他们对法律的态度和观念。

接着,通过对孟子荀子法律思想的异同比较,发现了他们在人性和政治方面的不同看法。

具体而言,以人性观点比较孟子荀子法律思想,揭示了他们在人类本性和道德观念上的分歧;以政治观点比较孟子荀子法律思想,则突出了他们在理想政治制度和统治方式上的不同观点。

结合研究结果做出了孟子荀子法律思想差异总结,提出了启示与展望,并提出了研究结论。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孟子和荀子在法律思想上的差异,为我们今后的研究和探讨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

【关键词】关键词:孟子、荀子、法律思想、异同比较、人性、政治观点、差异总结、启示、展望、研究结论1. 引言1.1 研究背景导言孟子和荀子是中国先秦时期的两位著名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法律思想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而孟子和荀子的法律思想差异也是研究的焦点之一。

孟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性恶论善”的观点,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教化来修正。

在他看来,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手段,但更重要的是要以道德和仁爱来引导人民。

孟子的法律思想注重于教化和德治,强调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修养。

而荀子则持有“性恶论恶”的观点,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法律来约束和规范。

他主张法律应该是严厉和无情的,通过威严的法律制裁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荀子的法律思想强调法律的严明和执行的决绝性,认为只有严格的法治才能遏制人性的恶。

孟子和荀子对于法律的观念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深入研究他们的法律思想差异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思想史和法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孟子和荀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在法律思想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

研究孟子荀子的法律思想差异,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库

中国法律思想史试题库

中国法律思想史一、单项选择题1.夏、商、西周时期的主要法律思想,是奴隶主贵族的神权法思想和( C )。

A.德治思想B.人治思想C.礼治思想D.道治思想2.西周礼治的基本原则是( B )。

A.男女有别B.亲亲、尊尊C.嫡长继承D.兄友、弟恭3.墨家法律观的核心是( A )。

A.兼相爱、交相利B.尚同、尚贤C.天志、明鬼D.远交、近攻4.在老子看来,最理想的治国方法是( B )。

A.严刑峻罚B.无为而治C.小国寡民D.君尊臣忠5.战国时期礼法结合的先行者是( C )。

A.孟子B.庄子C. 苟子D.申不害6.提出“定分止争”观点的是( B )。

A.子产B.商鞅C.贾谊D.孟子7.非的变法观点是( C )。

A.祖宗不足法B.变古愈尽,便民愈甚C.法与时转则治D.礼、刑、道迭相为用8.管仲立法思想的特征是( B )。

A.重农主义B.重商主义C.重工主义D.工商并重9.提出“深督轻罪”思想的是( B )。

A.孟子B.斯C.陆贾D.吕不韦10.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形成于( B )。

A.战国B.汉代C.隋唐D.宋元11.《子》融合了儒、法、阴阳各家的思想,但其主要思想是( A )。

A.道家B.墨家C.农家D.兵家12.颂重法主的主要容是( A )。

A.恢复肉刑B.“文约而例直,听省而禁简”C.法令画一,执法必严D.“刑九赏一”13.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法哲学思想的是( A )。

A.嵇康B.王弼C.郭象D.杜预14.斐认为法律的基本精神是( B )。

A. 天道B.礼C.经义D. 人情15. 确定“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的法典是( C )。

A.《法经》B、《九章律》C.《唐律疏议》D.《大元通制》16.柳宗元认为决定国家和法律产生的是( C )。

A.理B.利C.势D.力17.朱熹“以严为本,而以宽济之”的思想体现在刑罚上为( A )。

A.主恢复肉邢B.主取消肉刑C.主扩大赎刑D.主取消赎刑18.提出“三不足”变法论的是( C )。

荀子性恶法律思想探究

荀子性恶法律思想探究

荀子“性恶”法律思想探究郭成伟姜登峰[摘要]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家之一。

他以性恶论为核心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法律思想。

荀子的性恶论指出了人欲有趋恶的可能和人性需用礼、法改造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他运用“性恶论”这一理论平台,创造性地提出“隆礼重法”的社会治理思想。

荀子的人性法律思想对我国实施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

真正的法治只有以人为本,“因性定制”和“顺性而治”,才能做到“令顺民心”。

才能为和谐社会的建立发挥作用。

[关键词]荀子性恶论人性法律思想隆礼重法[作者]郭成伟,中国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姜登峰,法学博士,中国政法大学讲师。

一、荀子“性恶”法律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哲学基础(一)时代背景战国时期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是荀子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当时,整个社会正由奴隶制向封建制变革。

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封建制度得到了巩固和发展。

社会思想的创新与理论的发展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当统一国家的呼声越来越高、统一的步伐越走越快的时候,学术上各执一端,相互攻击的局面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了。

如何对百家的学说进行综合的整理,并提出有效的治国思想方略也就成了当务之急。

而荀子以其人性论为基础建构的法律思想就成为解决当时社会变迁、实现国家统一和社会长治久安带有创新价值的法律理论。

荀子法律思想的产生得益于春秋到战国时期几百年的文化繁荣和以“百家争鸣”为标志的思想繁荣。

荀子以理性的态度,用“兼容并包”的学术胸怀整合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学术思想,建立了自己的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思想体系。

正如郭沫若所言:“荀子是先秦诸子中最后一位大师,他不仅集了儒家的大成,而且可以说是集了百家的大成的……他是把百家争鸣的学说差不多都融会贯通了。

”〔1〕任何思想的产生都离不开时代的呼唤和需要。

春秋战国时期正处于德国历史学家雅思贝尔斯〔1〕郭沫若著:《十批判书》科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209页。

所说的人类文化史的“轴心时代”。

从荀子“隆礼重法”法律思想体系谈构建和谐社会之要

从荀子“隆礼重法”法律思想体系谈构建和谐社会之要

从荀子“隆礼重法”法律思想体系谈构建和谐社会之要在荀子生活的战国末年,荀子在总结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隆礼重法”的法律思想体系,构建起在封建时代长期适用的正统法律思想的基本构架。

“隆礼重法”即“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是儒家仁义王道之礼治与法家强力霸道之法治的有机结合,这是荀子为维护和巩固封建国家政权而提出的基本国策。

他称之为“治之经”,即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

荀子“隆礼”、“重法”的主张,体现了荀子思想体系以儒为本,兼采各家之所长的特点。

“隆礼”就是遵奉礼治,是对儒家思想的继承与弘扬,但荀子所讲的“礼”已不完全同于孔孟之礼;“重法”即重视法律的作用,是荀子吸取了法家的理论提出的,也是荀子基于现实社会需要对儒家思想所做的变通。

而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诸多可供借鉴之处。

一、坚持强化以德治国的基本理念,积极支持和全力配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扎实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努力夯实好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荀子在礼和法二者之间,他更强调的还是礼,鲜明地突出了礼在治国中的重要作用。

“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

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陨社稷也。

”,礼是“法之大分,类之纲纪”,“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荀子是以礼义作为法度的渊源和创制法制的依据,在礼法之间,荀子是以礼为本、为先、为重的。

“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

”,“国无礼则不正,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既错(措)之而人莫之能诬也。

”,荀子把礼提到了治国之本的高度,充分说明了他对礼的强调和重视。

所以,实现社会和谐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更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良好的文化条件。

正所谓“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和谐文化既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实现社会和谐的精神动力。

因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努力建设和谐文化,要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继承和弘扬传统道德文化,通过道德教育来提高人们道德意识,让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什么是道德所鼓励和所不允许的,什么是法律所鼓励和所反对的,从而使人们从法律的肯定与否定上明白判断是非、善恶的标准,用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

中国法律思想史自考精华

中国法律思想史自考精华

夏代神权法思想体现在天命天罚商代神权法出现了帝,认为商王的的祖先就是帝,受其之命来人间统治,出现了卜巫祝周公则用上天来取代帝,提出天命转移的以德配天说,天命是有的,但惟命不于常以德配天说意味着神权思想的动摇。

周王以亲亲尊尊为原则实行礼治,礼治的基本特征是: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周公的明德慎罚思想:加强自我克制,实行德治,主张区别对待,罪止一身,主要内容有:1,对具体犯罪进行具体分析,区别对待2,反对族株连坐,主张罪止一身3,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4刑罚适中。

管仲的改良旧礼和以法统政的思想:1,改良旧礼:修旧法,择其善而业用之,对周礼进行四个方面的改造:1打着尊王即维护周天子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建立齐国的地位2突破了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传统,用礼来教育民众,用削夺封邑的方法打击中贵族3打破了亲亲的宗法原则,任用贤能4批判刑不可知和轻视法度的旧传统,主张以法令作为人的言行准则,用公开的法律作为标准以刑罚纠正偏颇。

2,作内政而寄军令,主张以法理政、以法治民、以法统军,建立行政管辖制度和军事编制制度,提出四民分居定业和三国五鄙制度。

3,令顺民心,与民分货。

提出仓賔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女叔齐明确区分出礼与仪,子产的立法救世思想:1,对礼治的继承的改造。

子产强调礼是人们的行为准则,把礼视为自然的总秩序和总规律,人们应顺应自然,就必须遵守礼,将礼自然化社会化。

2,改革内政,创立新制。

在以礼治国的思想指导下,提出畏君之威,听其政,尊其贵,事其长,养其亲,对个体农户和居民按伍的方式编制起来严加管理,以丘为单位向土地所有者征收军赋,有利于新封建的确立和壮大,取代奴隶制,协调新旧贵族的利益3,铸刑书,公布成文法。

其铸刑书的意义:1冲破了秘密刑思想的束缚,第一交肯定了公布成文刑法的合礼合法2它打破了刑不上大夫的传统,明确肯定了法律对限制贵州特权的重要作用。

4,宽猛并用的刑法思想。

邓析的“不是礼义”思想:子产是代表着奴隶贵族转化而来的封建贵族的利益和观点,邓析则代表着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上,主张彻底否定周礼,实行法治革新,对先王之礼的否定和批判,辨析法律概念,私自制定竹刑儒家法律思想主要内容:1,仁学与仁政说2,为国以礼的礼治论3,德主刑辅论4,论法与刑5,为民制产,轻徭薄赋6,为政在人的人治论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法律思想:1,仁者,爱人。

(完整word版)论荀子“隆礼重法”的法律思想及其影响

(完整word版)论荀子“隆礼重法”的法律思想及其影响

论荀子“隆礼重法”的法律思想及其影响论文摘要论文摘要:春秋战国时代,奴隶制分崩离析,封建制逐渐兴起。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社会政治经济急剧变动的时代,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兴盛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由此,一方面,传统的“礼”以自然与道德为存在的前提,始终受到执政者的重视;另一方面,新兴的“法”不断发展,融入具有法的意义的“礼”。

于是,先秦诸子纷纷对“礼”和“法”的起源、表现方式和功能作用,对“礼”与“法”、“礼”与“刑”的关系著书立说,在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争辩中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思想流派。

荀子堪称先秦后期儒家泰斗,其学术集儒家之大成,又采百家之长,是第一个将儒法合流的思想家。

他一方面批判地继承了传统儒家的“礼治”,另一方面继承、修正和发展了法家的“法治”,并在新的封建基础上,提出了政治上、经济上实现统一集权的要求。

他“隆礼重法,以礼为主,礼法合流”的法律思想,不仅对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是中华法制文明的璀璨成果,并深刻影响着中华法系的发展方向。

笔者通过对“隆礼重法”思想的理论和社会基础的分析,礼法的关系和作用等方面的解读,通过比较,着重辨析了荀子“隆礼重法”思想与孔孟的“礼治”“仁政”思想及前期法家礼法观念的继承和发展,力求对荀子“隆礼重法”法律思想的内涵及影响进行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荀子隆礼重法礼法融合影响和借鉴论荀子“隆礼重法”的法律思想及其影响导言礼,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种社会制度。

礼作为宗教祭奠仪式俗始于上古,制成于殷周,理兴于春秋。

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经具备调整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婚姻家庭和伦理道德的功能,许多礼的规定已经具备国家强制的法律功能。

“亲亲、尊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礼治思想实际上是西周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

孔子作为周文化的继承者和宣扬者,以“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思想,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推广了以“仁”为核心的礼学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荀子法律思想。

一、性恶论是荀子的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
在荀子看来,人性是与生俱来的人的自然本性。

性与情、欲联系在一起,人的情性都是一样的,不因人的高低贵贱有所区别。

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这就导致人性必然转向恶的方向。

人的无休止的色欲、财富欲、权利欲等好利恶害的品质就是恶,如果任其发展,那么必然会发生争夺、淫乱而犯分乱理,只有经过教化,才能改恶从善,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义的要求。

人性虽然恶,但是可以通过教化和法度,使其化性起伪。

二、良法与恶法理论
1、礼法一体论是荀子法律理论的核心思想
荀子把礼与法贯通起来,将礼作了法的解释,隆礼重法的礼法一体论是荀子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

其内容之一是创立了礼法的范畴。

荀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使用了礼法这一术语。

这不是礼与法两个概念的简单重复,其所反映的是一种新的法律理念,即未来大一统国家制定的法律应当是礼法,而不是弃法与外的单纯的礼,也不是无礼统率的单纯的法。

当然,荀子的立法一体论不是把礼法简单的绝对的合二为一,也不是把礼与法的界限全面抹去,而是有区别的统一。

2、良法与恶法的判断标准:非礼无法。

即良法与恶法的划分依据不仅仅归于道德层面,而且还以行为是否合乎礼作为依据。

一是国家立法应该以礼为指导,以礼为准绳,合乎礼的要求的就是良法,反之即是恶法。

二是在法律实践中,行为人对非礼无法的行为要承担法律责任。

3、王霸之道的良法应该具备四个条件:礼治主义、大一统中央君主集权主义、民水君舟的重民主义、隆父的家族血缘伦理主义。

三、明分使群的法律起源论
荀子认为,法律起源不仅是由于它适应着化性起伪的需要,而且是因为它要明分使群。

法律适应着圣人贤王为了改造人性、确定权利义务的分配,从而解决人们的争端,避免社会秩序紊乱而起源的。

四、法律本体论
法义即是法的精神、原理、原则,法数指法律条文本身。

荀子认为,只知道法数不知道法义,后果严重。

表面好像重视法律条文或说成文法典,实际尚法而无法,表面上言之成理,逻辑严密,实际上愚弄百姓。

五、法律与治国方略:
在治人和治法的关系上,荀子的核心理念就是法纵然优良,但只是治之端也,法不能离开执法之人独立发挥作用。

六、有关罚罪与刑事法律原则
一是刑当罪,反对以族论罪,反对株连,反对像刑;二是刑事司法应当赏罚有律,罪行相当,。

七、治则刑重,乱则刑轻
在治世,犯罪的人相对较少,因此所有犯罪的人主管恶性更大,适用重典,被处以刑罚的绝对人数不多,有利于发挥刑罚的预防犯罪的作用。

而在乱世,虽然民心涣散,犯罪者多,但犯罪人的主观恶性并不一定很大,适用轻典,被处以刑罚的人也可以减少。

八、评价
荀子的法律理论体系表现出明显的综合性的特点,内容显得丰富博杂。

荀子
的法学理论是以性恶论为理论基础和逻辑出发点,以化性起伪为立论要旨,其通过礼法论、王霸论、法后王、中道论等建立起自己的对待良法和恶法的判断标准;荀子第一次提出了礼法范畴,创立了礼法一体说,在此基础上其进一步以分释礼,释礼为法,荀子详细研究了礼法的起源、构成、适用等,他所提出的隆礼重法理论不仅是其法学思想的核心内容,而且奠定了整个儒家法学理论外王的发展方向,为后来的儒法合流奠定了基础,架设了桥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