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癌药用昆虫研究进展_林璐璐

抗癌药用昆虫研究进展_林璐璐
抗癌药用昆虫研究进展_林璐璐

4 展望

随着生物技术手段的发展,分子标记技术必然会得到广泛的应用,RAPD 技术出现虽然短短几年的时间,但在其应用过程中显示了广泛的前景,特别是在药用植物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笔者认为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药用植物分子遗传特征研究的不断深入,RAPD 技术将在药用植物研究领域中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LeilaM ed raou ,i M ohamm ed A ter ,Ouafae B en l hab i b,et a.l Eval uati on

of genetic variab ilit y of sorghum (Sorghum b icol or L .M oench)i n nort h -w estern M orocco by ISSR and RAPD m ark ers [J ].C.R.B i ologies .,2007(330):789.

[2] 丁群英,张 显.分子标记技术在西瓜甜瓜上的应用[J ].果树学

报,2005,22(3):271.

[3] 王和勇,罗 恒,孙 敏.RAPD 在中药材鉴别中的稳定性和可靠

性[J].中药材,2004,27(1):63.

[4] 邹佳宁,宋聚先,常楚瑞,等.贵州天麻种质资源的RAPD 分析

[J].中药材,2006,29(9):881.

[5] 张建清,苏 雪,吴 琼,等.药用植物党参的RAP D 分析[J].中

药材,2006,29(5):417.

[6] 彭 锐,李泉森,李隆云.石斛的分子生物学鉴定)基于RAPD 分

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6(4):437.

[7] 潘超美,李 薇,贺 红,等.不同栽培居群广藿香的种内遗传多样

性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6,31(9):723.

[8] Rou tGR .Iden tification of T i nos pora cord if oli a(W ild .)M i ers ex H ook

or Tho m as us i ng R APD m ark ers [J ].Z Nat u rforsch ,2006,61(1~2):118.

[9] 王润玲,唐 铖,周 晔,等.玉竹及其掺伪品的RAPD 鉴定[J].中

草药,2006,37(11):1727.

[10] 胡挺松,陆一鸣,马兰青,等.红景天属4种植物RAPD 分析与分

类鉴定[J].中草药.2004,35(11):1286.

[11] 周 晔,王润玲,唐 铖,等.RAPD 标记法鉴定中药黄精及长梗黄精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7,18(9):2149.

[12] 黄 芸,秦民坚,杨 光,等.RAPD 法鉴定射干类中药[J].中草药,2002,33(10):935.

[13] 曾 明,严继舟,张汉明,等.RAPD 技术在葛属药用植物分类和鉴定中的应用[J].中草药,2001,31(8):620.

[14] 沙 明,张东方,孟宪生,等.DNA 指纹谱与HPLC 指纹谱对中药地榆质量评价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2002,37(11):815.

[15]

GuoW L ,Gong L ,D i ng ZF ,et a.l G eno m i c i n stab ilit y i n phen otyp ica-l

l y nor m al regen erants ofm ed i ci nal p lant C odonop sis lancelol ata Ben t h.E t H ook..f as revea l ed by I SSR and RAPD m arkers [J].P l an t cell Rep .2006,25(9):896.

[16] 李 娟,万定荣,陈科力.8种卷柏属药用植物的R APD 分析[J].中药材,2007,30(4):403.

[17] 丁 鸽,丁小余,沈 洁,等.铁皮石斛野生居群遗传多样性的RAPD 分析与鉴别[J].药学学报,2005,40(11):1028.

[18] 虞 泓,朱荣勋,李永谊,等.云南常见药用红景天的R APD 分析[J].中草药,2005,36(1):96.

[19] 傅大煦,张 辉,陈 纹.新疆药用桑树9个栽培群体的R APD 分析[J].中草药,2004,35(9):1053.[20]

W arude ,Chavan ,Jos h ,i et a.l Devel opm en t and appli cati on ofRAPD -SCAR m arker for i dentification ofPhyllan t hus e mb lica LI NN [J].B io.l Phar m.Bu l.l ,2006,29(11):2313.

[21] 顾 华,盖 玲,周铜水,等.中药材连翘道地性的分子生物学探讨[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6:664.[22]

LeiGP ,Q i ao DR,X i ong Y ,et a.l Identificati on ofOph i opogon japon -i cu s ker-ga w l as geo-h erbal b ased on RAPD analys i s .Journ al of S -i chuan Un i versity (Nat u ral Science Ed ition)[J].2006,43(6):1373.[23]

李 颖,李劲平.广藿香道地行的RAPD 研究[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3):2027.

收稿日期:2008-03-18; 修订日期:2008-11-10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子项目(No .2005DKA21105)作者简介:林璐璐(1984-),女(汉族),河南三门峡人,现任华中农业大学昆虫资源利用与害虫可持续治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药用昆虫的学习和研究工作.

抗癌药用昆虫研究进展

林璐璐,牛长缨,雷朝亮

(华中农业大学昆虫资源利用与害虫可持续治理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70)

摘要:癌症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科学家们不断地研究探索抑癌抗瘤的方法。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就有用昆虫治疗肿

瘤的案例。近些年来由于研究手段的深入和改进,我国研究人员发现一部分药用昆虫对恶性肿瘤的生长和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文章即对研究较热的几种抗癌药用昆虫的抗癌机理进行简要的介绍,为药用昆虫成功地应用于抗癌治癌领域奠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药用昆虫; 抗癌; 治癌

中图分类号:R979.1+

4;R931.7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805(2009)03-0620-03

癌症是所有恶性肿瘤的总称。据报道每年癌症全球致死七百多万人,我国也有一百多万人因此失去生命。事实上,早在几千年前的中医古籍中就有癌症的记载,只是当时人们将其列入肿疡、痤疡的范畴,名称为/瘿、瘤、岩、溃疡、毒、疮、疣痣、赘、恶肉、肉瘤0等等。而古人用于治疗这些病症的中药材种类也很多,其中药用昆虫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5本草纲目6总共收录了43味虫类的中药良方,其中具有治疗肿疡、痤疡等功能的就有一半以上,如芫菁、蜜蜂、蜜蜡、蛴螬、蛆、蚕等等。

近年来,随着抗肿瘤药物和其他治疗技术的研究逐渐深入,

人们发现抗癌药用昆虫具有综合调理功能、毒副作用少等优点,是抗癌治癌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国内外很多学者都致力于抗癌药用昆虫的药理学研究中,并且有一些种类已被开发运用于药物疗法或作为其他疗法的辅助药物(见表1)。现将几种主要的抗肿瘤药用昆虫的抗癌作用研究进展作一介绍。

表1 几种主要的抗癌药用昆虫

药用昆虫种类

抗癌活性成分

临床应用情况

芫菁类斑蝥素

斑蝥素的衍生物(去甲斑蝥素、斑蝥酸钠等)

虫草类虫草多糖和虫草素等

单用,或与化疗药物联合使用蜂类蜂毒、蜂胶等蜂毒素、蜂胶复合剂辅助治疗等家蚕抗菌肽尚处体外实验阶段,未应用于临床金龟甲幼虫蛴螬提取物尚处体外实验阶段,未应用于临床家蝇幼虫

抗菌蛋白

尚处体外实验阶段,未应用于临床

1 几种主要的抗肿瘤药用昆虫

1.1 芫菁类芫菁类是鞘翅目芫菁科的昆虫,入药的主要是南方

#

620#时珍国医国药2009年第20卷第3期LISH IZ HEN M EDI C I NE AND MATERI A M ED I CA RESEARCH 2009VOL.20NO.3

主要成分是斑蝥素和斑蝥素衍生物。它们对白血病、肝癌、胆囊癌、肺癌、食道癌、胃癌、乳腺癌及子宫颈癌细胞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1.1斑蝥素斑蝥素是一种半帖烯毒素,可通过活体取毒或试剂提取法从虫体提取以及人工合成的方法获得。最早的研究认为斑蝥素的抗肿瘤作用首先是抑制癌细胞RNA和DNA合成,继而影响蛋白质的合成,最终抑制癌细胞的分裂。史清华等[1]认为斑蝥素对比于其他抗癌药物可以更好地刺激骨髓的活性,从而提高了生物体自身的免疫力。

近年来,人们对斑蝥素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更加深入。2000年孙震晓等[2]发现斑蝥素可通过作用于细胞周期的M期从而诱导人红白血病K562细胞的凋亡,张卫东等[3]则通过实验观察得出斑蝥素可相对特异性地引起肺癌A549细胞周期阻滞的结论。另外,何太平等[4]认为斑蝥素可抑制卵巢癌细胞HO-8910P M 的侵袭、运动和粘附能力。这些研究有力证明了斑蝥素对多种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且主要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或抑制肿瘤细胞分裂和增殖实现的。

1.1.2斑蝥素衍生物随着对斑蝥素的深入研究,人们相继研制了多种斑蝥素的衍生物运用于临床治疗。主要包括去甲斑蝥素、斑蝥酸钠、去甲斑蝥酸钠及其他一些衍生物,它们的抗癌机制与斑蝥素相同,也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或抑制肿瘤细胞的分裂和增殖从而具有抗癌功效的[5~7]。

去甲斑蝥素是由呋喃及顺丁烯二酸酐通过D iles-A l der反应经催化加氢合成制得,临床用于治疗肝癌、食管癌、胃及贲门癌等以及白细胞低下症。一些研究[8]认为去甲斑蝥素可能是作用于肿瘤细胞的核酸代谢,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并可用于多种癌症的治疗当中。例如,赵聚山等[9]通过实验证明去甲斑蝥素较为适于肝癌细胞S MM C-7721的治疗,去甲斑蝥素进入人体后在胆囊、肾脏、子宫等组织中的分布也较广,可用于治疗这些组织中的癌细胞。另外,一些研究发现去甲斑蝥素具有诱导人乳腺癌细胞系M CF-7等凋亡[10]的功效。

与去甲斑蝥素不同,斑蝥酸钠不是人工合成的,而是由斑蝥素直接经过氢氧化钠水解生成,一般用于治疗原发性的肝癌。桂尤胜等[11]通过斑蝥酸钠对肝癌细胞系Be l-7402作用的研究发现,斑蝥酸钠体外可将肝癌细胞的生长阻断在细胞间期,致使细胞凋亡。而在对其他肿瘤的影响方面,有研究[12,13]证明斑蝥酸钠不仅可诱导肝癌细胞的凋亡,对胃癌BGC823及食道癌细胞的扩散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上述研究表明斑蝥素的衍生物对多种肿瘤都有抑制效果,且这些化合物产生的毒副作用比斑蝥素小,价格也更为低廉。因而斑蝥素的衍生物对于治疗各种肿瘤具有更高的应用价值,且更适合于临床应用。

1.2虫草类虫草是一类十分重要的中药材,是寄生于昆虫体上的真菌与其寄主昆虫形成的虫菌复合体,寄生的昆虫为鳞翅目蝙蝠蛾科的幼虫。现在药用的虫草种类主要有冬虫夏草Cordyce p s sinensis(Berk.)Sacc.和蛹虫草C ordy cep s m ilitar is(L.)L ink.。虫草类一般具有抵抗白血病及乳腺癌的功能。

1.2.1冬虫夏草冬虫夏草为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菌寄生在蝙蝠娥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对于冬虫夏草的研究已较为深入,其中具有抗癌作用的主要是其生理活性成分虫草多糖,对于多种肿瘤具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生长的功能[14],也有研究认为其可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肿瘤坏死因子TN F-A,从而抑制肿瘤[15]。

冬虫夏草对白血病和骨髓瘤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如冬虫夏草的水提取物可通过促使细胞凋亡的方式抑制人白血病U937液对小鼠骨髓瘤细胞SP2/0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

另外,在与性激素相关的动物肿瘤中,冬虫夏草的抑癌或促癌活性可能受到性别差异的影响。刘名光等[18]的研究表明冬虫夏草对于雌鼠具有明显的抑制腹水型肝癌皮下移植瘤效果,而对于雄鼠则有促癌效果,因而在冬虫夏草对抗与性激素相关的动物肿瘤方面还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

1.2.2蛹虫草蛹虫草(北虫草)的子实体及虫体与冬虫夏草一样可入药,且功能与冬虫夏草相似。但蛹虫草的主要活性成分不是虫草多糖,而是蛹虫草凝集素即虫草素[19],人工可以培育蛹虫草,实验证明人工蛹虫草子实体不仅能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扩增,而且可以使宿主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从而保护自身[20]。至于蛹虫草的抗癌作用机理,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蛹虫草子实体对S

180

荷瘤小鼠的肿瘤免疫活性因子TN F-B和IL-2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有效抑制了瘤肿块的生长,明显延长小鼠的存活率[21]。另一方面,是与上文中提到的冬虫夏草的抗白血病细胞U937的作用机理相同[22],即通过促使细胞凋亡抑制人白血病细胞U937的增殖。

1.3蜂类蜂类是指膜翅目蜜蜂科、胡蜂科等种类的昆虫,其体内的蜂毒及体外分泌物蜂胶均可入药,且对于白血病和肝癌细胞的增殖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蜂毒是工蜂毒腺和副腺分泌出的具有芳香气味的一种透明液体,贮存在毒囊中,蛰刺时由蛰针排出。蜂毒的主要成分是蜂毒素(M e littin),占蜂毒含量的40%~50%,具有较强的抗肿瘤生物活性,而且凌昌全等[23]对3种肿瘤细胞系S MM C-7721、Be l-7402和H ep-3B的抑制实验研究也证实了蜂毒素具有明显的体外抑瘤作用。这种作用因其剂量的不同而有所差异,高剂量有杀伤肝癌细胞系Be l-7402肿瘤细胞的作用,低剂量可诱导其凋亡[24]。当然,蜂毒对其他肿瘤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如伤骨肉瘤细胞、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等。

蜂胶是蜜蜂从植物芽孢或树干上采集的树脂(树胶),与蜜蜂口器中腺体的分泌物混在一起,再和花粉、蜂蜡加工制成的一种胶状物质。蜂胶中包括3,5-异戊二烯、4-羟基桂皮酸等成分,具有细胞毒素和化学防治作用,可用于预防乳房、肾和结肠肿瘤的发生[25]。如果用适量的蜂胶饲养小鼠,小鼠的移植瘤细胞

株S

180

的内核分裂明显减少,而周围的淋巴细胞则呈反应性增生,说明蜂胶对肿瘤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6]。

1.4其他药用昆虫除了芫菁、虫草和蜂类外,还有一些药用昆虫也具有抗癌活性,如家蚕、金龟甲幼虫和家蝇幼虫等对肿瘤细胞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1.4.1家蚕家蚕Bom byx m ori属鳞翅目蚕蛾科的昆虫,具有入药价值的是家蚕的蛹。家蚕抗菌肽就是从家蚕免疫蛹血淋巴中提取出来的。对于家蚕抗菌肽的抗肿瘤研究不多,主要集中在其抗白血病方面。赵东红等[27]通过观察研究发现天然家蚕抗菌肽C M4可以使离体巨噬细胞淋巴瘤细胞U937的癌细胞骨架断裂,部分凝聚成团,结构不完整;而重组家蚕抗菌肽C M4对离体巨噬细胞淋巴瘤细胞U937和人宫颈癌上皮细胞H e l a癌细胞骨架也具有相同的作用。这说明天然抗菌肽与重组抗菌肽均具有较好的抵抗白血病、人宫颈癌等肿瘤的作用。另外,家蚕抗菌肽还可以使癌瘤组织大面积坏死,具有明显的抑瘤效果。

1.4.2金龟甲幼虫金龟甲幼虫,俗称蛴螬,是鞘翅目金龟总科幼虫的总称,用以入药的一般是朝鲜金龟甲(H o lotrich i a dio mp ha-li a Bates)或铜绿金龟甲(A nomala carp ulenta M otsch)的幼虫体,且对女性特有的恶性肿瘤、胃癌和肝癌方面有很好的抑制作用。例如宋莲莲等[28]指出:蛴螬粗提物对人宫颈癌细胞株具有抑制增殖及诱导凋亡作用,特别是以石油醚粗提物抑制增殖作用效果最

#

621

#

佳。至于蛴螬的抗肿瘤机制可能与其在体外可下调凋亡相关基

因Bc l-2的表达,上调凋亡相关蛋白Bax 、caspase -8和caspase -3的表达有关[29]。1.4.3 家蝇幼虫家蝇M usca do m estica L.属于双翅目蝇科的昆虫,其幼虫的血淋巴以及其产生的抗菌蛋白,对肝癌、黑色素瘤、子宫内膜癌等均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贺莉芳等[30]对家蝇幼虫血淋巴中的抗菌蛋白研究发现,通过阻滞肿瘤的细胞周期以及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家蝇幼虫抗菌蛋白对黑色素瘤A 375细胞有明显的抑杀作用,且对正常人体细胞基本无抑制作用。同时对子宫内膜癌细胞、人食管癌细胞以及人髓样白血病细胞有较明显的杀伤效果。2 结语

药用昆虫对多种肿瘤细胞均具有明显的抑制功效,其抗癌作用机制也多种多样,如阻滞肿瘤细胞的细胞周期、调控肿瘤细胞凋亡相关基因以及增强肿瘤免疫活性因子等等。抗癌机制的多样有利于人们从多个角度对药用昆虫进行开发和利用,而且减小了肿瘤细胞对药用昆虫产生抗药性的几率。另外,部分药用昆虫还可以用于其他抗癌疗法的辅助药物,或与其他药物配伍使用,所以药用昆虫运用于抗癌领域将成为未来的热点之一。

当然,要实现药用昆虫的广泛应用还需要解决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一是药用昆虫本身的成分复杂,一部分具有抗癌效果的药用昆虫尚处于实验阶段,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二是药用昆虫的药效缓慢,需要研究其活性成分,进行新药研发;三是我国现阶段入药的昆虫大部分是从野外采集的,药用昆虫养殖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但是,随着我国政府对中医药重视程度的提高,免疫学、分子生物学技术和中药药理学的不断发展以及中药提取技术的日益成熟,我国研究人员必将会把药用昆虫及其有效成分更好地应用于抑癌和治疗癌症,从而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参考文献:

[1] Sh iQ H,W ang Y L,Song H R .Can t h ari d i n and Its Analogu es :Ant-i can cer and Ser/Th r Protei n Phos phatase Inh i b it ory A cti viti es[J ].J our -nal of Ch i nese Phar m aceu tical Sciences ,2005,14(4):250.

[2] 孙震晓,魏育林,赵天德,等.斑蝥素及去甲斑蝥素诱导人红白血病K562细胞凋亡的细胞学研究[J].解剖学报,2000,31(1):56.

[3] 张卫东,赵惠儒,于秉治,等.斑蝥素对肺癌A549细胞周期阻滞作

用机制的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2004,31(23):1372.[4] 何太平,莫丽儿,梁念慈.斑蝥素诱导高转移卵巢癌细胞HO -8910P M 凋亡的研究[J].癌症,2005,24(4):443.[5] L i n LH,H uang H S ,L i n C C.E ffects ofC anthari d i n i m ides on H um an C arci no m a C ells[J].Che m Phar m Bul,l 2004,52(7):855.[6] Ch ang J J ,Chen T H,Chan P ,et .a.l Th e i n vitro i nh i b it ory effect of

tann i n deri vati ves on 3-hyd roxy-3-m etyl glutaryl-coen z y m e A re -ductase on vero cells[J].Phar m aco l ogy ,2001,(62):224.

[7] L i n P Y,Sh iS J ,Shu H L,et .a.l A si m p l e procedu re for p reparati on

ofN -t h iazol y l and N -thiad i az o l yl canthari d i n i m i d es and eval uation of

their cytot oxici ti es agai n st hum an h epat ocellular carci no m a cells [J ].B i oorgan i c C he m i stry ,2000,28(5):266.[8] 刘 健,高建辉,刘晓秋.斑蝥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J].中药材,2003,26(6):45.

[9] 赵聚山,陈 璇.去甲斑蝥素对体外两种肿瘤细胞生长的影响[J].

辽宁中医杂志,2004,31(2):157.[10] Rong Y ,L i ang F Y ,Chen L ,et a.l Norcantharidi n indu ces apoptosis i n hu m an b reast cancer cell li ne[J].Ch i nese J ou rnal ofC ancer ,2000,19(12):1077.[11] 桂尤胜,曹献英,陈 筠.斑蝥酸钠体外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实验

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25(5):493.

[12] 李保庆,王桂琦.术前应用斑蝥酸钠诱导食管癌细胞凋亡的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04,45(2):128.

[13] 梁 枫,王明艳,许冬青.斑蝥酸钠诱导人胃癌BGC823细胞凋亡

的实验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3):171.[14] W u Y L ,Om ar I ,Sun C R ,et a.l Stru cture ana l ysis and an ti tumor ac -ti v i ty of (1y 3)-B -D -g l ucan (cordyg l ucans)from the myceli a of C ordyceps si n ensis[J].P l antaM ed ica ,2005,71:381.[15] 林新坚,郑永标,陈济琛,等.冬虫夏草粗多糖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TNF-A 的作用[J ].微生物学杂志,2004,24(3):22.[16] Park C,H ong S H,L ee J Y ,et a.l G ro w t h inh i b iti on ofU 937leuke m i a cell s by aqueous extract ofC ordyceps m ilitaris t h rough i nduction of ap -op t os i s[J].On col ogy Reports ,2005,13(6):1211.[17] 刘彦威,刘 娜,苏敬良,等.冬虫夏草对乳癌细胞凋亡的诱导及相关基因表达的调控[J].中国兽医科学,2006,36(09):729.

[18] 刘名光,陶立新,梁新强,等.冬虫夏草对未成年小鼠腹水型肝癌移植瘤生长影响的性别差异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1,18(1):21.

[19] YooH.S .,Sh i n J .W.,C ho J .H.E ff ects ofC ordyceps m ili tari s ex -tract on angi ogen es i s and t um or gro w t h [J].A cta Phar m acol ogica S i n -i

ca ,2004,25(5):657.

[20] 孙 艳,官 杰,王 琪.人工蛹虫草子实体对荷肝癌小鼠的抑瘤作用及提高NK,IL-2活性的实验研究[J].中国药业,2002,11(7):39.

[21] 孙科峰,石 伟,刘 丽,等.蛹虫草子实体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6):520.

[22] Park C.,H ong S.H.,Lee J .Y.G ro w t h i nh i b ition ofU 937leuke m i a cell s by aqueous extract ofC ordyceps m ilitaris t h rough i nduction of ap -op t os i s[C ].Curren tOn col ogy R eports ,2004,1(1):138.

[23] 凌昌全,黄雪强,刘 岭.蜂毒素体外抑瘤作用的实验研究[J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1,22(7):612.

[24] 张 晨,万旭英,李 柏,等.蜂毒素对肝癌细胞系BEL-7402细胞

凋亡的影响[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22(4):44.[25] 胡福良,玄红专.蜂胶的生物学活性及毒性和过敏反应[J].科技通

报,2003,19(2):166.

[26] 郭文君,韩连堂,王春梅,等.蜂胶对小鼠移植瘤细胞株生长的抑制作用的形态学观察[J].中国药房,2003,14(4):206.

[27] 赵东红,张双全,戴祝英,等.天然家蚕抗菌肽对人白细胞及巨噬细

胞淋巴瘤细胞骨架系统作用的比较[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3(3):79.

[28] 宋莲莲,孙 抒,刘树森,等.蛴螬粗提物对人宫颈癌H e L a 细胞抑

制作用的形态学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2006,17(5):673.[29] 宋莲莲,孙 抒,李香丹,等.蛴螬石油醚提取物对人宫颈癌H eLa 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J].中草药,2006,37(6):884.[30] 贺莉芳,万启惠,刘 晖,等.家蝇幼虫抗菌蛋白诱导黑色素瘤

A375细胞凋亡的探讨[J].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2006,17(1):20.

#

622#

时珍国医国药2009年第20卷第3期LISH IZ HEN M EDI C I NE AND MATERI A M ED I CA RESEARCH 2009VOL.20NO.3

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多肽类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摘要】目前,恶性肿瘤已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传统的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不仅选择性低,毒副作用大,且易产生耐药性。而多肽具有良好的靶向性,且分子量小、来源广泛,具有低毒性、易于穿透肿瘤细胞且不产生耐药性的优点。抗肿瘤活性肽可特异性结合并作用于肿瘤组织,与肿瘤生长转移相关的信号转导分子相互作用,从而抑制肿瘤生长或促进肿瘤细胞发生凋亡。本文将从抗肿瘤多肽药物的来源、作用机制及发展现状进行概述。【关键词】多肽来源抗肿瘤作用机制 恶性肿瘤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疾病,仅次于心血管疾病,每年死于癌症的患者约占总死亡人数的1/4,且中国占相当庞大的病例数。药物治疗是当今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但目前的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较大。对此,寻找新型高效低毒的抗肿瘤药物一直是国内外医药研发的热点。随着免疫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以及生物技术与多肽合成技术的成熟,人们发现多肽类药物不仅毒性低、活性高、易于吸收,还可以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增强抗肿瘤作用,而且其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体内,因此,越来越多的多肽药物被开发并应用于临床。 抗肿瘤多肽的来源 天然来源的抗肿瘤活性肽 天然活性多肽是存在于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生物体内的一类生物活性肽,可经过特殊提取分离工艺直接得到。近年来,对某些多肽经修饰加工后发现其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它们可针对肿瘤细胞发生、发展的不同环节,特异性杀伤、抑制肿瘤细胞,显示出极好的应用前景。 1.1微生物源抗肿瘤多肽 微生物源抗肿瘤多肽主要是指广泛存在于生物体内的一种小分子多肤,它们是非核糖体合成的抗菌肽,如多黏菌素(polymyxin)、杆菌肽(bacitracin)、短杆菌肽(gramicidin)等,主要是由细菌产生,并经结构修饰而获得,这类微生物产生的抗菌多肽的研究近年来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细菌抗菌肽又称细菌素,是最常见的一类抗菌肽,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可分泌。细菌中已发现杆菌肽、短杆菌肽S、多黏菌素E和乳链菌肽(Nisin) 4种类型抗菌肽,能特异性杀死竞争菌,而对宿主自身无害。例如[1],枯草芽孢杆菌可以产生多种抗微生物物质,如表面活性素(surfactin),该物质具有抗病毒、抗肿瘤、抗支原体、抗真菌活性和一定程度的抗细菌活性。除此之外,人们还发现某些抗菌肽对部分病毒、真菌和癌细胞等有杀灭作用,甚至能提高免疫力、加速伤口愈合。 1.2动物源抗肿瘤多肽 动物源多肽主要是指从哺乳动物、两栖动物、昆虫中分离提取出来的抗肿瘤多肽。如,有些哺乳动物来源的抗肿瘤多肽对淋巴瘤细胞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且免疫原性低;此外,还有Berge [2]等通过体内实验验证来源于牛科动物乳铁蛋白Lfcin B的9肽LTX-302 ( WKKWDipKKWK )的抗肿瘤效果,结果表明其对淋巴瘤细胞A20具有抗肿瘤活性,IC50为16 μmol·L ̄1 。 多数研究表明,从天蚕中分离出的天蚕素Cecropins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Cecropin A和Cecropin B对膀胱癌细胞有选择性细胞毒作用,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抑制膀胱癌细胞增殖,对所有膀胱癌细胞系的IC50为73.29~220.05 μmol·L ̄1,它们的作用机制可能是破坏靶细胞膜导致不可逆的细胞溶解和细胞破坏[3]。 1.3植物源抗肿瘤多肽

昆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分子机制

昆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分子机制 摘要:昆虫错综复杂的嗅觉系统,能够检测和识别环境中不同的挥发性小分子气味物质,在昆虫寄主选择、交配、产卵以及逃避等行为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了寄主植物挥发物对昆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昆虫触角感器的类型、结构和功能,以及昆虫的嗅觉感受机制,为今后昆虫寄主选择行为的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寄主选择;触角感器;昆虫嗅觉 前言 植食性昆虫的寄主选择行为有固定的顺序,即寄主定位(location)、寄主识别(recognition)和接受寄主(acceptance)三个阶段。昆虫首先远距离感受到寄主植物散出的挥发性信息化合物,感受到寄主植物的存在,然后在视觉的介导下趋向寄主植物所处位置;在识别阶段,昆虫近距离受嗅觉和视觉的介导定向降落到寄主植物上,如果此时寄主植物的挥发性化合物的信号足够强烈而明确,昆虫就能很快地找到寄主植物;在接受阶段,昆虫依靠触觉(接触化学感觉和接触机械感觉)感受寄主植物体表的化学信息和结构信息,从而判别寄主植物的适合性。 1 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对昆虫寄主选择行为的影响 昆虫凭借其灵敏的感觉系统感知外部环境中化学信号的传递,以满足自身繁衍的需要(戴建青等,2010)。通常在生物间起通讯作用的化学物质为挥发性次生物质,可诱导昆虫产生多种行为反应,例如取食行为、产卵行为、逃避行为、聚集行为等,同时还能调节种群密度,辅助定向等(秦玉川,2009)。 1.1 植物挥发性次生化合物 植物在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一些短链的碳氢化合物及其衍生物,其组成复杂、分子量在100-200之间,主要包括烃、醇、醛、酮、酯、酸、萜烯类以及芳香类化合物等,并以一定比例构成的植物的化学指纹图谱(chemical fingerprint),即所谓的挥发性次生物质(卢伟等,2007)。植物挥发性次生物质(也称气味物质)

昆虫病原微生物研究进展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主要研究应用类群 昆虫病原真菌是昆虫病原微生物中最大的一个类群, 共有 100 多个属 700 余种, 分属于真菌的半知菌亚门、接合菌亚门、鞭毛菌亚门、子囊菌亚门及担子菌亚门中, 大部分是兼性或专性病原体。在含有昆虫病原真菌的 100 多个真菌属中, 约 50 多个属于半知菌亚门。目前已在生产上得到应用的主要有白僵菌、绿僵菌、拟青霉、莱氏野村菌、汤普森被毛孢、蜡蚧轮枝菌等。 3. 1 昆虫病原真菌的入侵机理 根据报道 ,白僵菌、绿僵菌、汤普生多毛孢、莱氏野村菌与根虫瘟霉在入侵寄主昆虫体内直至使昆虫死亡的过程中均大致有下面 4 个阶段。 3. 1. 1 分生孢子附着于寄主体表 ,产生或不产生附着孢。 3. 1. 2 附着的分生孢子产生胞外酶 ,主要是几丁质酶和各种不同的蛋白酶类 ,可分解寄主昆虫的体壁。 3. 1. 3 萌发的孢子侵入寄主昆虫体内。 3. 1. 4 菌丝体在虫体内生长 ,消耗虫体内营养并分泌毒素杀死寄主昆虫。 许多资料报道认为:病原真菌分泌的毒素是昆虫死亡的主要原因。较新近的对金龟子绿僵菌侵机理更为细致的研究认为:几丁质酶和蛋白酶类以及真菌毒素的产生与昆虫病原真菌的致病力有关。国外专家经系统地研究绿僵菌的酶系 ,认为弹性凝乳蛋白酶的活性决定绿僵菌的侵染力 ,并且对编码弹性凝乳蛋白酶的基因进行了克隆 ,准备在植物中选用这种基因[ 23 ],这为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改良菌株或育种创造了条件。 昆虫病原真菌代谢产物及其作用 昆虫病原真菌的代谢产物从作用上可分为 3 类。除了可杀死昆虫的毒素外 ,还有对植物生长有调节作用的激素类物质以及对人体有保健作用的营养物质 ,有些真菌的分泌物还可抑制植物病害的发生。 4. 1 产生杀虫毒素的昆虫病原真菌的主要类别 目前已报道的可以产生毒素的昆虫病原真菌主要包括球孢白僵菌和卵孢白僵菌 ,它们在孢子萌发 及菌丝生长中均能分泌毒素。绿僵菌的培养滤液和菌丝体中均能提取出毒素物质。虫霉菌也能产生毒 素 ,主要发现在冠耳霉( Conidiobol us coronata)的培养液中,尖突耳霉( C. apiculata) 也产生毒素。拟 青霉属的种类、镰刀菌的许多种类、莱氏野村菌及蜡蚧轮枝孢菌均产毒素。虫草属( Cordycepin)的种类 在培养物中可提取出毒素。有报道认为交链孢属的链格孢菌也有毒素产生 2 国内、外已报道的真菌杀虫剂种类 从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欧美国家及日本在昆虫病原真菌的应用上取得了一些突破。20 世纪 90 年代报道的真菌杀虫剂有 7 种类 24 个商品,分属 8 个国家(名录略写) ,以后报道增至 8 种类 26 种商 品[2 ] 。2000 年还报道了美国密西西比地区防治白蚁 Ret icul i termes f lavi pes 使用的由金龟子绿僵菌制 成的商品“Bioblat”。中国目前能工厂化生产的种类有白僵菌、绿僵菌 ,拟青霉中有 2 种已得到应用[ 2 ]

药用昆虫应用的研究综述

专业文献综述 题目: 药用昆虫使用的研究综述 姓名: 郭盼盼 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 专业: 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管理 班级: 城规111 学号: 20311125 指导教师: 职称: 2014年6 月20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药用昆虫使用的研究综述 郭盼盼 摘要:总结了近十年来我国药用昆虫活性成分、药理作用及临床使用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药用昆虫;活性成分;药理作用;临床使用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application of medicinal insects Guo Pan-pan Abstract: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active ingredients,pharmacological effect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officinal insects in the last decade.And the paper makes the subsistent problems and prospects for the future. Key words:officinal insects;active ingredients;pharmacological effects;clinical application

昆虫作为中药人药, 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文字记载以来, 就对药用昆虫的研究及使用有不同程度的记述。尤其是近几十年对其研究有了较大发展, 并发现了一些昆虫中含有抗癌等活性物质, 在治疗某些疑难杂症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苗头。因此对药用昆虫研究使用情况做一归纳, 并对其发展趋势加以探讨,将对研究、发掘祖国医药遗产和促进这方面科技发展具有实际意义。 1 药用昆虫的概念 药用昆虫是指昆虫虫体或其产物可直接用来治疗疾病或保健的昆虫。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之说,因此,食用昆虫也有一些种类具有营养保健作用,这些食用昆虫也可以被称为药用昆虫。在我国的传统中药中主要通过使用昆虫作为一种配方,和其他动植物药材配伍,形成了很多疗效显著的处方。如大黄虫丸出自汉张仲景著《金匮要略》,由3种昆虫和其他9味中药组成,有活血通络、祛瘀生新、缓中补虚的功效。 昆虫入药,大多是以虫体本身,如蝼蛄、蜚蠊、芫菁、蟋蟀等是以成虫入药;刺蛾等是以蛹入药;星天牛、金龟子、丽蝇等是以幼虫入药;螳螂等是以卵入药;桑蚕的蛾、蛹茧、幼虫均可入药;蚂蚁的成虫和卵也可入药。除了以虫体本身入药以外,有的是以昆虫分泌液入药, 如白蜡虫的虫白蜡;蜜蜂的蜂黄蜡、蜂王浆、蜂王酸、蜂胶、蜂巢脾; 紫胶虫的紫胶等。有的是以昆虫生理入药,如蚱蝉的蜕壳药名蝉蜕。有的是以昆虫排泄物入药,如桑蚕的虫粪(蚕砂) 、化香夜蛾的虫粪(虫茶)。有的是以昆虫病理产物入药,如蝙蝠蛾的幼虫被麦角菌科虫草菌寄生死亡,从幼虫长出菌体和虫体一并为药(冬虫夏草),是中外驰名的珍贵补品,还有舟蛾蛹被麦角菌科蛹虫草菌感病致死生长出菌体和蛹一并入药(蛹虫草)。此外,还有以昆虫毒液入药,如蜜蜂、胡蜂鳌针排出的毒液,药名蜂毒。还有以昆虫等寄生在树叶上的虫瘿入药, 如角倍蚜虫等寄生在盐肤木等树叶上而成的虫瘿,药名五倍子。 2 药用昆虫的研究使用历史 回顾我国药用昆虫的研究历史,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 2.1 临床认识阶段(原始记载期至公元19世纪前) 我国利用昆虫的历史有据可考的, 如养蚕有近5000年的历史,养蜂有近3000年的历史。药用昆虫最早记录见于《诗经》(公元前2-6世纪),有“七月蟋蟀, 蟋蟀入药”辞。《山海经》(公元前8世纪春秋时期)中已明确提出了药用昆虫的药用和治疗性能[1]。1972 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公元前2世纪)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医书,其上记述虫类药物16种,明确昆虫药物5种:蚕(卵、冥蚕种)、蜂(卵、蜂子)、食衣白虫、地胆虫、庆良(蜣螂)等[2]。《神农本草经》(公元前1-2世纪)是目前公认的第一部药学专著,其中记述21 种虫类药物,明确药用昆虫8种,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有蜂蜜、桑螵蛸,中品有蜂房、土鳖虫、僵蚕和虻虫;下品有斑蝥、蝼蛄等,并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下药治病”[3]。晋代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公元500年),除对《神农本草经》所载365种药物进行订正外,又在自辑的《名医别录》(472-536年)中论述药物365种,其中增补昆虫药物9种,即:白蜡、原蚕、土蜂、大黄蜂、元箐、葛上亭长、蜻蛉、桑蠹虫、夜行虫等。之后较有代表性的“草”药用昆虫及其产品的种类不断增加,如《唐新修本草》(公元659年)记述20种;《本草经集注》(华阳陶隐居,公元718 年)记述22种[4];宋代《政和新修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公元1116年)记述虫药52种[5];明代的《本草纲目》(李时珍,1596)记述了昆虫药73种[6];清代的《本草纲目拾遗》(赵学敏,1765)又补记昆虫25种[1]。 这一时期药用昆虫的研究主要是药学工作者从中医临床角度出发,对昆虫类药物进行观察、使用,在种类、加工、采收、炮制、药性、功能等方面有许多发现和正确记述,尤其是对昆虫药物的药性及作用认识较为深刻,例如蜂蜜作为最早认识的昆虫药物之一,《神农 1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药学动态】 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随着肿瘤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细胞癌变的本质是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失调导致的细胞无限增生,随之而来的是抗肿瘤药物研发理念的重大转变。研发焦点正从传统细胞毒药物向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众多环节的新药方向发展,这些靶点新药针对正常细胞和肿瘤细胞之间的差异, 可达到高选择性、低毒性的治疗效果,从而克服传统细胞毒药物的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易产生耐药性等缺点,为此,肿瘤药物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研发阶段。 目前发现的药物靶点主要包括蛋白激酶、细胞周期和凋亡调节因子、法尼基转移酶(FTase)等,现就针对这些靶点的研发药物做一综述。 1、蛋白激酶 蛋白激酶是目前已知的最大的蛋白超家族。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可诱发多种肿瘤。蛋白激酶主要包括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和酪氨酸激酶,其中酪氨酸激酶主要与信号通路的转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蛋白激酶由于突变或重排,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出现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研究表明,近80%的致癌基因都含有酪氨酸激酶编码。抑制酪氨酸激酶受体可以有效控制下游信号的磷酸化,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EGFR)、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PDGFR)等,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开发上市的主要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GFR-TK)抑制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VEGFR-TK)抑制剂和血小板源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PDGFR-TK)抑制剂等。基于多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目前已成为研究重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其中,包括舒尼替尼和索拉芬尼在内的几个上市新药均获得了良好的临床评价结果。 1.1EGFR-TK抑制剂 许多实质性肿瘤均高度表EGFR,EGFR-TK抑制剂是目前抗肿瘤药研发的热点之一。EGFR 家族成员包括EGFR、ErbB2、ErbB3、ErbB4等,其家族受体酪氨酸激酶以单体形式存在,在结构上由胞外区、跨膜区、胞内区3个部分组成,胞外区具有2个半胱氨酸丰富区,胞内区有典型的ATP结合位点和酪氨酸激酶区,其酪氨酸激酶活性在调节细胞增生及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已有多个EGFR-TK抑制剂上市,且有不少品种处于研发后期。 1.1.1代表品种 1.1.1.1吉非替尼(易瑞沙) 本品是一种选择性EGFR-TK抑制剂,由阿斯利康公司开发。2002年7月在日本首次上市,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本品也是首个获准上市的EGFR-TK抑制剂,属于苯胺喹钠唑啉化合物(anilinoquinazoline),为小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本品最常见不良反应是痤疮样皮疹和腹泻,最严重不良反应是间质性肺病,发生率为3%-5%。目前,本品用于前列腺癌、食管癌、肝细胞癌(HCC)、胰腺癌、膀胱癌、肾细胞癌(RCC)、卵巢癌、头颈部癌、恶性黑色素瘤等多种治疗适应证处于Ⅱ期临床研究阶段。 1.1.1.2厄洛替尼(特罗凯) 本品由OSI制药公司开发,2004年11月在美国首次上市,用于治疗NSCLC。本品为口服小分子EGFR-TK抑制剂,是目前世界上惟一已明确能提高NSCLC患者生存期的靶向药物。

昆虫行为的研究和展望

吴昊 水产动物医学关键词:昆虫;行为;习性

摘要 昆虫行为一词有双层含意。一层含意是指昆虫的爬行、飞翔、寻找寄主、追逐异性、以及筑巢育幼等各项简单的动作和整套的行动。另一层含意是指涉及上述现象的自然科学。这门科学掌握的任务是阐明昆虫对于来自体内的或体外的各种刺激,在行动上的反应。它虽然兴起得比较早,间题又是最生动醒目的自然现象,但它的发展历史与发展深度是不相称的。许多近代的仪器设备,在这个领域内目前尚无用武之地。因为内容过于广泛,这篇文章只能介绍一下,对于昆虫的行为,大体上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探索。本文论述了昆虫行为学不同分支学科的发展概况和研究现状,主要包括昆虫取食行为、昆虫生殖行为、昆虫通讯行为、昆虫防御行为。并对昆虫行为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昆虫;行为;习性

引言 动物行为学是研究动物在自然条件下各种行为,即动物对外界环境和内在环境变化的所有反应过程的科学。20世纪60年代以来,动物行为学的研究就受到各国科学家的关注,欧洲的一些动物行为学家对动物行为研究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7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动物行为研究重要性的认识,有关的科研项目日益增多,动物行为学已成为生物学中极为活跃和重要的一个分支学科。论述了昆虫行为学不同分支学科的发展概况和研究现状,主要包括昆虫取食行为、昆虫生殖行为、昆虫通讯行为、昆虫防御行为。并对昆虫行为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1昆虫取食行为 昆虫的取食行为是指昆虫在食物上所进行的摄取食物以及与此相关的一系列活动,一般同种昆虫个体的取食行为表现出相似的和种所特有的固定模式。 1.1昆虫取食行为的特征纪录和描述 对昆虫取食行为的特征的纪录和描述最终有可能揭示昆虫食性的秘密,从而为人为地干扰害虫对寄主植物种类或取食部位的选择,设计害虫综合防治的新方法提供线索。刘芳雨闭对荔枝蜻在越冬前和产卵期的取食行为进行了观察研究,在荔枝蜷产卵期,分析了寄主植物不同枝叶的含水量、主要营养成分和组织结构,揭示了荔枝蜻的食性秘密,为更有效地防治这种害虫提供了理论依据。吴佳教圈对美洲斑潜蝇幼虫取食行为开展研究,探讨取食道长度与幼虫分龄的关系,为美洲斑潜蝇的测报调查和防治适期研究提供了依据。周荣困研究了椰心叶甲幼虫、成虫的取食行为、危害状以及对几种主要寄主的危害量,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取食面积与椰心叶甲幼虫龄期间关系的模型。 1.2影响昆虫取食行为的因素 昆虫在对寄主定向及回避不适宜植物过程中,植物释放的挥发性次生物质起了主导作用,植食性昆虫对寄主植物的选择依赖于灵敏的感觉作用,对不同种类植物所含的次生代谢产物能准确识别,并借助这种信号刺激来完成其对寄主的选择,一种昆虫如对某种植物所形成的次生物质不能适应,便不能以这种植物为食,更不会产卵于这种植物上,因此,利用非寄主植物的挥发性物质来干扰、迷惑害虫对其寄主植物及产卵场所的选择,可成为害虫控制的一种新手段.赵辉川应用四臂嗅觉仪测定了黄曲条跳甲成虫对5种非寄主植物挥发油的嗅觉反应,并进一步

食用与药用昆虫

摘要:通过本文来阐明冬虫夏草在古今的异同及真伪的区别。方法使用鉴别手段洞察真伪冬虫夏草的鉴别特点及补益功能的按需应用。结果通过了解前人对冬虫夏草的认识和现代科技的研究,使传统的中药补品发挥更好的作用。同时注重真品与伪品的鉴别和功能上的差异。结论冬虫夏草一物以真保身,以假损体,传统补品,不能以概补之,注重理、法的运用。冬虫夏草是临床常用名贵中药之一,具有补肾益肺、纳气平喘、止血化痰的功效,与人参、鹿茸并为三大补品。有特殊的药用价值。临床用于治疗阳痿、腰膝酸痛,久虚咳喘,痨咳咯血等症。因资源稀少,价格昂贵,消费者购买到货真价实、物有所值的冬虫夏草,是每个人的愿望。并要掌握它的应用方法与鉴别才能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冬虫夏草是什么 冬虫夏草一物始见于清吴仪洛所著《本草从新》一书[1]冬虫夏草,又名中华虫草,又称为夏草。虫草是中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它是由肉座菌目麦角菌科虫草属的冬虫夏草菌寄生于高山草甸土中的蝠蛾幼虫,使幼虫僵化,在适宜条件下,夏季由僵虫头端抽生出长棒状的子座而形成(即冬虫夏草菌的子实体与僵虫菌核(幼虫尸体)构成的复合体)。它主要产于中国青海、西藏、四川、云南、甘肃、贵州等省及自治区的高寒地带和雪山草原。 真正的冬虫夏草均为野生,生长在海拔3000米至5000米的高山草地灌木带上面的雪线附近的草坡上。冬虫夏草为麦角菌科植物冬虫夏草菌的子座及其寄生在主蝙蝠蛾科昆虫虫草蝙蝠蛾Hepialus amoricanus O berlhiir等的幼虫尸体的复合体。[2]夏季,虫子卵产于地面,经过一个月左右孵化变成幼虫后钻入潮湿松软的土层。土里的一种霉菌侵袭了幼虫,在幼虫体内生长。经过一个冬天,到第二年春天来临,霉菌菌丝开始生长,到夏天时长出地面,外观象一根小草,这样,幼虫的躯壳与霉菌菌丝共同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冬虫夏草”。菌孢把虫体做为养料,生长迅速,虫体一般为四至五厘米,菌孢一天之内即可长至虫体的长度,这时的虫草称为“头草”,质量最好;第二天菌孢长至虫体的两倍左右,称为“二草”,质量次之。因为僵化后会长出根须,所以被称作冬虫夏草。 由于野生冬虫夏草分布地区狭窄、自然寄生率低、对生活环境条件要求苛刻,所以本身资源比较有限。近年来又由于冬虫夏草主产地生态环境遭到人为严重破坏,大量盲目不合理采挖致使资源日趋减少,产量逐年下降。而冬虫夏草由于可以药食两用,且人们不断发现其新的药理作用,所以多个国家对它的需要倍增,价格逐年上涨,国际市场日益紧缺。为了满足全球市场的需求,目前许多地区如四川、湖北、河南、陕西、云南及湖南等省都相继开展了对冬虫夏草的研究工作。人们对冬虫夏草的研究涉及无性型确证、生态环境考察、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分析、人工栽培等方面。 药用价值 药理学现代研究结果中,青海冬虫夏草含有虫草酸约7%,碳水化合物28.9%,脂肪约8.4%,蛋白质约25%,脂肪中82.2%为不饱和脂肪酸,此外,尚含有维生素B12、麦角脂醇、六碳糖醇、生物碱等。 虫草是含有多种营养物质的常用中药,主要成分有:虫草酸、粗蛋白和谷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精氨酸、丙氨酸和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及维生素B12等物质。虫草的功能为增强人体免疫力,补虚损,益精气。补肺益肾,治肾虚咳喘、咯血、腰膝酸痛、阳痿早泄、遗精、病后久虚、自汗、盗汗等虚证。 药用冬虫夏草,最早的文字见于清朝汪昂的《本草备要》(1694年)所载:“冬虫夏草,甘平,保肺益肾,止血化痰,止劳咳。四川嘉定府所产者佳。冬在土中,形如老蚕,有毛能动,至夏则毛出土上,连身俱化为草。若不取,至冬夏化为虫。”后来,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1756年)一书中记载:“夏草冬虫,功与人参同,能治诸虚百损”,该书

昆虫学

探讨昆虫文化应用于人类社会 姓名:邢鸣宇班级:2009级管理学院3班学号:P0923114837 摘要:本文描述昆虫的社会作用和人文作用。主要是通过阐述昆虫食用性这一特征对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的帮助;昆虫药用性的特点 对医学发展的重要意义;昆虫的娱乐性形成了中国爱虫热文 化,沉淀厚重的历史精华;从昆虫到人类,感悟人生的真谛。关键字:昆虫食用药用娱乐鸣虫爱虫 昆虫是世界上种类最多的动物种群。4亿年以来,斗转星移,沧海桑田,有多少生物难逃灭绝的命运,但是,地球所经历的种种浩劫中,昆虫却能大难不死,经久不衰。人类的祖先在与自然界中的昆虫发生联系,在实践中发明或发现对昆虫资源的利用,为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服务。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昆虫除了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相关联外,还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文化艺术、精神生活、民俗活动等方面,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昆虫文化现象,本文对此进行概述。 一、昆虫对现代社会的的作用 ㈠昆虫的食用性 ⒈开发食用昆虫的原因 食物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在世界人口急剧增长的趋势下,蛋白质的需求量将越来越大,牛奶、鸡蛋、鱼、肉等常规蛋白质食品将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蛋白质的需要。因此,开发新型食物和

寻求蛋白质新资源,已成为摆在人类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食用昆虫的营养价值昆虫学家和营养学家已认识到历史上人们把昆虫作为食物,不仅是出于补充能量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其饮食营养平衡价值和含有的丰富的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大量的营养分析结果表明,食用昆虫含有丰富的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是一种良好的动物蛋白质来源。食用昆虫还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如苏氨酸、缬氨酸、赖氨酸、色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等,其中大多数指标达到或超过FAO/WHO标准值。食用昆虫的氨基酸不仅含量丰富,而且组成合理,是一优质蛋白质源。食用昆虫的脂肪含量和热值变化较大。 因此食用昆虫对解决贫困地区的温饱问题,现代社会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人体营养结构的提高问题有很大的作用。 ⒉食用昆虫的历史 我国的食虫历史早在3000年前的《尔雅》、《周礼》和《礼记》中就记载了蚁、蝉和蜂3种昆虫加工后供皇帝祭祀和宴饮之用。北方人喜食蝗虫、蚕蛹、蝉和豆天蛾幼虫;江浙一带人们爱吃蚕蛹;福建、两广一带捕食龙虱;台湾同胞最爱吃“香酥蟋蟀”;湘西人对炸马蜂幼虫感兴趣。在云南省,食用昆虫为全省各民族普遍的习俗,而且早已形成了极有民族特色的食虫文化,食用的种类和方法也丰富多样,仅烹调的方法就有13大类。并且贵州的仡佬族,广西东兰县长江、金谷一带的壮族和云南新平县境内的哈尼族人民都举行各自不同的“吃虫节”,到时家家户户餐桌上总少不了油炸蝗虫、腌酸蚱蜢、甜炒蝶蛹、

昆虫的习性与行为

第六章昆虫的习性与行为 习性(habits)是昆虫种或种群具有的生物学特性,亲缘关系相近的昆虫往往具有相似的习性,如天牛科的幼虫均有蛀干习性,夜蛾类的昆虫一般有夜间出来活动的习性,蜜蜂总科的昆虫具有访花习性等等。 行为(behavior)是昆虫的感觉器官接受刺激后通过神经系统的综合而使效应 器官产生的反应。研究昆虫行为的科学称昆虫行为学(insect ethology)。该方向的研究自1973年Frisch,Lorenz和Tinbergen以其出色的行为学研究获得诺贝尔奖后进展非常迅速,出现了大量的论著。 第一节昆虫的主要习性与行为 一、昆虫活动的昼夜节律 昆虫的活动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形成了与自然中昼夜变化规律相吻合的节律,即生物钟(biological clock)或昆虫钟(insect clock)。绝大多数昆虫的活动,如飞翔、取食、交配等等均有固定的昼夜节律。 日出性或昼出性昆虫(diurnal insect):白天活动的昆虫; 夜出性昆虫(nocturnal insect):夜间活动的昆虫; 弱光性昆虫(crepuscular insect):只在弱光下(如黎明时、黄昏时)活动。由于自然中昼夜长短是随季节变化的,所以许多昆虫的活动节律也有季节性。昆虫活动的昼夜节律表面上看似乎是光的影响,但昼夜间还有不少变化着的因素,例如湿度的变化、食物成分的变化、异性释放外激素的生理条件等。

二、食性与取食行为 (一)食性(feeding habit) 食性就是取食的习性。昆虫多样性的产生与其食性的分化是分不开的。通常人们按昆虫食物的性质,而把它们分成 植食性(phytophagous):以植物活体为食,约占昆虫总数的40%一50%,如粘虫、莱蛾等农业害虫均属此类。; 肉食性(carnivorous):以动物活体为食; 腐食性(saprophagous):以动、植物尸体、粪便为食; 杂食性(omnivorous):以动、植物活体、尸体、粪便为食。 根据食物的范围,可将食性分为 多食性(polyphagous):以多个科的植物为食料,约占昆虫总数的40%一50%。寡食性(oligophagous):是以1个科或少数近缘科植物为食料,如菜粉蝶取食十字花科植物,棉大卷叶螟取食锦葵科植物等。 单食性(monophagous):是以某一种植物为食料,如豌豆象只取食豌豆等。 昆虫的食性具有它的稳定性,但有一定的可塑性。许多全变态昆虫成虫期的食物与幼虫期的完全不同,其他变态类的昆虫成虫与若虫或稚虫的食性相似。(二)取食行为昆虫的取食行为多种多样,但取食的步骤大体相似。如植食性昆虫取食一般要经过兴奋、试探与选择、进食、清洁等过程,而捕食性昆虫取

杆状病毒对昆虫有什么危害

杆状病毒对昆虫有什么危害 杆状病毒感染会让昆虫患病,目前发现的有: 1.颗粒病体 根据39蜂疗网调查目前仅见于鳞翅目昆虫。其自然侵染过程与细胞病变均类似于核型多角体病,但病虫症状与核型多角体病不同,病虫皮色变灰或乳黄,虫尸以腹部前端1~2对腹足握持植物枝条,虫尸以“∧”型倒挂。幼虫被感染后至少至4日龄才发病,死于化蛹前,病虫生存期常大于21天。 2.核型多角体病 现已发现280余种核型多角体病,约占昆虫病毒病总数的40%,大多侵染鳞翅目昆虫。 核型多角体病的自然感染过程为:昆虫吞食了被病毒污染的食物,病毒即进入中肠,在昆虫中肠碱性消化液的作用下,多角体被溶解,释放出病毒粒子,游离病毒粒子的囊膜与中肠上皮细胞绒毛的膜融合,核衣壳侵入细胞中,脱壳后,病毒的DNA经细胞核膜的核孔侵入细胞核内,开始其增殖过程。 随病毒的增殖,细胞表现的病理变化为:细胞核内染色质凝集成块,核仁增大,数目增多,RNA合成旺盛,合成出的RNA不断转移到细胞质中;凝集的染色质块集中于细胞核中部形成网状结构的病毒发生基质,在病毒发生基质中病毒的DNA大量合成。随后,在病毒发生基质表面核衣壳开始装配,并不断移到细胞核周围,大部分包入新形成的囊膜内,成为成熟的病毒粒子。最后在病毒发生基质周围形成一个环状带,在带上开始多角体的结晶,病毒粒子随机地包入多角体中,多角体约到一定大小后停止生长,在其表面形成了一层难溶的多角体膜。从多角体开始形成时起,病毒发生基质开始缩小,待多角体充满细胞核后,病毒发生基质消失,核膨大,破裂,细胞随之崩解。 小部分未被包入多角体的病毒粒子,可随细胞崩解进入昆虫血体腔。血体胶中病毒粒子的靶细胞为:气管皮膜细胞,脂肪细胞,肌肉细胞,真皮细胞,血细胞及神经、生殖腺、丝腺等几乎所有组织的细胞。 最后新形成的大量多用体充满了昆虫整个血体腔。 蛀虫幼虫被感染后,4~5天体液是乳白色,厌食,不喜运动,多数移到植物枝条顶部后死亡,虫体软化,脚失去握持力,仅以1~2对臀足附着在植物枝条上,最后松弛倒挂死之。体内组织完全溶解,变成黑褐色,表皮完整但脆弱易破裂。从感染到处亡约1~2周。

抗癌药物的研究发展历程

抗癌药物的研究发展历程 抗癌药物在国内外古籍中虽早有记载,但进行系统的科学研究一般认为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的[1],美国耶鲁大学发现氮芥能治疗恶性淋巴瘤,增强了用药物治疗肿瘤的信心,逐步展开了抗癌药的实验模型和筛选方法来寻找新药的研究。50年代从合成化合物及植物、动物、微生物产物等方面进行大量筛选,找到了有抗癌活性的物质达数十种,60年代已累集了丰富的资料,研发出20多种有效的抗癌药物,对7~8种恶性肿瘤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并出现了癌细胞动力学、抗肿瘤药物药理学、肿瘤化学治疗学等新的分支学科。以后抗癌药物不断发展,在肿瘤的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抗癌药物的研究历程尚未有系统的论述,笔者从自身经历及接触的一些研究工作进行简要回顾,不可能做到全面,只选择性地整理史料,供作参考。 1 我国抗癌药物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诞生以前,我国抗癌药物的研究处于空白。解放后百废待兴,科研人才奇缺,对防治疾病的药物研究主要侧重于传染病和流行病,抗癌药物无人问津。1955年全国提出向科学进军,抗癌药的问题也开始引起国内医药学界的注意。1955年底在我国举办的一次国际性抗生素学术会议上[2],有人建议要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承担抗癌抗生素类的药物研究任务,那时笔者刚从前苏联留学归国不久,在药物所接受了此任务。1956年全国制定12年科学研究远景规划,抗癌药物研究被正式纳入国家科研规划之中,许多医药院校及科研机构相继参加到此项工作之中。 20世纪50年代末期是我国大跃进开始的年代,那时倡导解放思想,科学研究搞群众运动,抗癌药物的研究迅速升温。人们积极进行抗癌中草药的调查,广泛收集单方、验方、复方及传统的中草药,群众性的抗癌药物筛选活动蓬蓬勃勃,发现了不少苗子药。1966~1976年期间在全国逐渐掀起研究六类抗癌药物的热潮,即对喜树、斑蝥、三尖杉、农吉利、秋水仙及三棱莪术(亦称六匹马)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此时期的工作可算是我国抗癌药的早期研究阶段,经过十多年的实践,积累了不少知识和经验,为后来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全国改革开放形势的推动下,国际交往增加,不少人有机会到国外去访问考察,进行合作研究,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了解到国际上的最新动向,学者

刺吸式口器昆虫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doc

一、题目和内容相符性有差,重点不突出,写的过泛(刺吸 式口器的三大主要类群-蚜虫、飞虱、粉虱。 二、层次上较欠缺 三、后半部分涂黑部分均为诱导抗性内容,应重新组织。此 部分不宜过多。 四、表述、表达中有些地方不规范 五、一些地方缺少引用文献 1、文献综述 2、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 研究题目 立题的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进展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实施方案 目前的进展 刺吸式口器昆虫与寄主植物的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王承香 20040219 摘要: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昆虫与植物形成了密切的相互关系,寄主植物体表的蜡质层、毛状体、化学组分及叶片颜色、营养均能影响昆虫的选择、产卵、取食和活动。寄主体内的次生代谢物质亦能影响昆虫的生长发育、存活率及体内的酶活性变化,从而导致昆虫抗药性的产生。与此同时,寄主植物被植食性昆虫损伤后,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等方面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并诱导挥发性次生代谢物质的产生,从而形成诱导抗虫性。 关键词:刺吸式昆虫寄主植物植物次生物质诱导抗虫性

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的现象,在我国发现由来已久,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二者之间形成了一种协同进化的关系,在这种协同演化关系中,次生性代谢物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寄主植物在受到昆虫侵害时可以产生含氮化合物、酚类化合物、光敏化合物等次生代谢物防御昆虫,即诱导防御;另一方面,植食性昆虫在取食寄主植物及其所含的次生性代谢物的同时,也可以激发解毒酶系的活性,这种诱导变化使昆虫减轻或免受食料中次生物质的影响,同时也增强了对其他外来化合物的解毒作用(张帅,2004)。但是,昆虫对植物的抵抗是相对的,而植物对昆虫的抗性则是绝对的,植物对昆虫的抵抗性和昆虫对植物的适应性及选择性是随着地点、时空的变迁而不断发生变化的(庞保平,1998)。本文就二者之间的具体作用做一概述: 一、被取食植物对刺吸式昆虫的影响 (一)植物形态对刺吸式昆虫的影响 昆虫与植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首先发生于植物体表。植物体表是植物与其生物和物理环境之间的界面,是一个功能器官,其结构的多样化是植物遭受环境压力多样化的反映。许多特性是植物与昆虫相互作用的结果。植物不仅为昆虫提供食物,还提供了栖息和活动场所。植物体表的形态结构和化学组成不仅直接影响植食性昆虫的产卵、取食和活动,还可以通过影响捕食者和寄生者,对植食性昆虫发生间接影响。 1.植物体表蜡质层(麦蚜有相关研究) 关于蜡质层的形态结构与昆虫的关系了解得还很少,一些研究证明它可以通过影响其它因子而对昆虫发生间接的影响。例如,Cole和Riggail(1992)认为,植物体表的光滑特性减弱了植物对水的吸附能力,导致忌避化合物的浓度增加,进而使甘蓝蚜对其取食减少。Stoner 的研究结果表明甘蓝蚜在8个光滑型品系上的数量少于其它品系;桃蚜在绝大多数光滑型品系上的数量都少于其它品系(Stoner,1990)。 2. 植物体表毛状体 植物体表毛状体几乎存在于所有现存的植物类群,它对昆虫的影响因种类而不同, 可影响小型刺吸式昆虫口针刺入植物组织的深度,使之达不到维管束或其它组织而难以获得适宜的食物(尚宏芹,2004),还可影响昆虫在植物体表面的附着和行动、取食和产卵等,影响的程度取决于毛状体的形状、长短和密度。如覆盖于欧椴树叶上的一层浓密的放射状毛能够阻止椴树蚜(Eucallipterus tiliae)的取食(Jeffree。1986)。叶片具毛的棉花上的烟粉虱数量明显大于无毛的品种(Butler,1988;Mound,1965;Pollard,1955)。Ilyas等(Ilyas,1989)研究也发现棉花形态特征(包括叶毛密度、叶毛长度等)和烟粉虱的发生率显著相关。

药用昆虫(综述)

药用昆虫 云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 2011级食品科学与工程 摘要:药用昆虫具有悠久的人类利用史,在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方面发挥了其独特的作用。对于药用昆虫来说,人类对其的开发利用已经达到一个广泛地领域中,但其发展的空间还不仅仅止与现状。对昆虫药物资源的研究和利用,我们重点在药用的形式,种类记述和药理作用于医学用途。而在药用昆虫的主要活性成分的研究中,人们发现在药用昆虫中起到药用作用的是氨基酸、多肽、多糖类、脂肪族类物质、生物碱类、甾类物质、萜类化合物或其他类。与此同时,随着药用昆虫的研究逐步发展,也伴随着产生了巨大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药用昆虫昆虫资源活性成分 前言 昆虫作为中药材,在我国历史悠久,自从有文字记载开始,就有昆虫入药治病的记述。药用昆虫可直接或间接地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且疗效显著,作用广泛,副作用小,因此,倍受昆虫学和中医药学等科学家的关注。在昆虫科学研究中,已将药用昆虫纳入了资源昆虫学研究的范畴,而在中医药学中将其归属于本草传统医学。目前药用昆虫已成为中医药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甚至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随着对昆虫类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医药技术的迅猛发展,药用昆虫的种类、功能和作用特点等将会有更多更新的发现。 1 昆虫药物资源的研究和利用 由于昆虫具有对疑难杂症的特殊功效,近年来,在不断挖掘昆虫药物资源新种类的同时,探索药用昆虫的药理作用及医学用途也成为中草药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 传统药用昆虫的利用较为原始,通常是将昆虫或虫的衍生物直接入药,这在中药中常被称为复方药剂。早在公元前1~2世纪,先后在《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和《本草纲目拾遗》等三部古书中记载的药用昆虫及其产品达100余种。随着我国现代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药用昆虫的研究也更深入,药用种类在原有基础上也增加了很多。我国幅员辽阔,气候条件差异极大,因此,药用昆虫资源在各个地区间也显示出较大的不同。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医学版) 第29卷第4期 JOURNAL OF T HE GRADUATES VOL129№4 2008 S UN Y AT2SE N UN I V ERSI TY(NAT URAL SC I E NCES、M E D I C I N E) 2008 抗肿瘤药物的研究进展3 郑晓克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广州510080) 摘 要:综述分析了抗肿瘤药物近年来的新进展,包括细胞毒性抗肿瘤药物、 以细胞信号传导分子为靶点的抗肿瘤药物、新生血管生成抑制剂、分化诱导剂、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抑制剂等。 关键词:抗肿瘤药物 癌症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病而位居第 二。随着分子肿瘤学的发展,人们发现细胞周期失控是癌变的重要原因。细胞内促增殖系统成分的过度表达与抑增殖系统成分的缺失均可引起细胞增殖失控而导致癌变。随着生命科学研究的飞速进展,恶性肿瘤细胞内的信号转导、细胞周期的调控、细胞凋亡的诱导、血管生成以及细胞与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等各种基本过程正在被逐步阐明。以一 ,发现选择性作用于特定靶点的高效、低毒、特异性强的新型抗癌药物已成为当今抗肿瘤药物研究开发的重要方向。目前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焦点正在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转移到针对肿瘤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的新型抗肿瘤药物。导致这一转变的本质根源在于:传统细胞毒类药物由于主要作用于DNA、RNA和微管蛋白等与细胞生死攸关的共有组分,致使其选择性低、毒性大。相反,多种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组分在正常细胞与肿瘤细胞及不同类型肿瘤细胞之间存在巨大差异,这一差异的存在及阐明使高选择性、高效、低毒的新型抗肿瘤药物的研发面临历史性的重大机遇。正是上述差异使肿瘤细胞区别于正常细胞,不同肿瘤相互区别。靶向这些组分的抗肿瘤药物不但可望降低毒性,而且可实现个体化治疗,使治疗效益最大化。 3收稿日期:2008-10-08 作者简介:郑晓克,女,1982年生,汉族,河南人,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2008级药理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肿瘤细胞的细胞骨架研究,电子邮箱ki2 ki118576@s ohu1com。

昆虫的多样性研究及其利用现状

昆虫的多样性研究及其利用现状 作者:姜永泽专业:森林培育班级:2015级学号:指导教师:郝建锋 摘要:昆虫多样性的保护和昆虫是自然界中种类最多的动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昆虫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本文综述了保护昆虫多样性的重要性,昆虫多样性的研究现状,昆虫多样性的保护和利用对策。 关键词:昆虫多样性;保护和利用 The Research and utilization of insect diversity Abstract:Insects have more species than any other class of animal and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ecosystems but are oftenoverlooked in biodiversityconserv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importance of conservation of insect diversity,the Present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inset diversity,andthestrategiesfor conservation of inset diversity. Key words:insect diversity;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昆虫是自然界中种类最多的动物,在全世界约140万种已定名的生物中,昆虫约为75万,占54%,而据估计昆虫总的种数,100万到300万。昆虫虽然个体很小,但是种类繁多。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农作物的传粉者和有害生物的天敌,而且可以作为人类的重要资源加以利用,它们在维持生态平衡、生物防治、农业生产、医药保健和作为轻工原料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1]。然而人口的迅猛增长和人类活动的加剧,导致自然环境日益恶化,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从而使得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的威胁。目前,昆虫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产业化已成为相关学科研究的热点之一。 1 昆虫的多样性的研究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已面临各种资源危机。其中蛋白质资源短缺已是当今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蛋白质资源短缺状况尤其严重。目前我国人均膳食中动物性蛋白质的摄取量与世界水平相去甚远,仅相当于经济发达国家的1/5~1/8。 2 昆虫的利用方式 人类从丰富的昆虫资源中直接或间接的获得资源,从而转换为益于人类的价值。其虫体本身开发产物可广泛应用于机械、电子、军工、日用化工、食品、饲料、医药、造纸、农业等行业[2-5]。从原始社会至今,人们利用昆虫资源的方式也趋于多元化,同时也趋于复杂化。主要涉及食品、药品、工业、生物防治、仿生科技等领域。 2.1 昆虫与传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