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时期西域屯垦及其作用

合集下载

汉代新疆屯垦的发展及影响

汉代新疆屯垦的发展及影响

汉代新疆屯垦的发展及影响西汉首开西域屯田,开创了屯垦戍边的有效方式。

从武帝元封六年(前105)开始,到王莽篡汉的初始元年(8)结束,西汉屯田西域的历史共经历了一百多年。

屯田范围从伊犁河谷到吐鲁番盆地,从塔里木周缘到天山之北,屯垦区大多分布在军事要塞和丝绸之路的要道,成为汉朝制约匈奴势力、开辟丝绸之路和奠基大国威仪的基础。

随着统一西域事业的完成,西域都护府的建立,公元前48年又设立戊己校尉,主管屯田事宜,使西域屯田获得了更大的发展。

郑吉任西域都护期间,正是西域屯田规模达到空前时期。

由于大力发展屯垦事业,既减轻了西汉政府和当地人民的负担,又解决了军队的后勤供应,增强了西域的防守能力。

屯田是西汉政府为了统一和巩固西域而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

前期屯田主要是为来往西域的内地汉使提供粮秣,后来大规模的屯田,为统一与安定西域提供了可靠的物资保证。

屯田之千古良策,影响至今。

西汉的屯田,最先是在朔方、五原、北地、西河等北部边郡,汉军占领河西之后,屯田的事业便发展到了张掖、武威、居延、敦煌等地。

当汉朝的势力进入西域后,屯田又在轮台、渠犁、伊循、姑师、莎车、北胥鞬、车师前王廷(今新疆吐鲁番西)等地出现。

而当汉军进兵湟中之时,那里很快也开始了屯田。

显而易见,西汉的屯田从一开始就是一种由国家经营的与军事斗争密切相关的生产活动,是一种兼具军事和经济特色但以军事功效为主的政府行为。

从某种意义上说,屯田和筑塞、徒民实边一样,同是一系列军事胜利的结果,是西汉王朝为巩固已经取得的军事成果、巩固边防而采取的重大措施。

西汉屯田的区域,已如上述。

屯田的类型,大致可以分为长期屯田和临时屯田两种。

长期屯田可以朔方郡的北假屯田点为例:这里的屯田自汉武帝时期开始后,经昭、宣两朝而不衰,连续经营70多年,至元帝初元五年(前44年)四月暂告罢止。

由于这里的屯垦基础很好,所以王莽时期又在此地恢复了屯田。

临时屯田可以赵充国的河湟屯田为例:它始于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0年)的秋末,至次年五月便随着汉军的撤回而罢止,屯田只做了一些修渠、整地、耕种等基础性工作,并未完成一个完整的收获过程,即将所屯之田转交给了边防军政有关部门。

汉唐王朝的西域政策与文化交流

汉唐王朝的西域政策与文化交流

汉唐王朝的西域政策与文化交流中原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其中汉唐时期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最为重要的阶段。

汉唐王朝在文化交流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与其处理边疆民族问题的政策措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西汉时期汉武帝开始采取“王道为主、以力辅仁”的政策,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有力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东汉时期由西汉的“开拓”转向“保守”,造成中原与西域之间的“三绝三通”,对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到唐朝时期尤其是唐太宗时期,对外政策再次转向“开拓”,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融合,中西文化交流盛况空前。

标签:汉唐王朝;西域政策;文化交流互动汉唐时期中原与西域之间的文化交流状况与其国力有直接关系,同时与汉唐王朝对西域政策也密切相关。

西汉主动通好西域、屯垦戍边等策略具有开创意义,对双方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形成了深远影响;东汉对西域态度的犹疑及其反复的政策产生过一定的消极影响;唐朝开明的民族观念,促进了各民族间的交互融合,双方文化交流空前活跃。

汉唐西域政策受制于其军事优势与经济优势,但总体看来,汉唐王朝统治者多受儒家思想影响,更愿意“行王道以安四夷”,彼此相安,这种思想对他们的决策也有很大影响。

目前学界对于汉唐王朝的西域政策有不少研究,但这些研究中大多集中在对汉或唐朝西域政策的个案分析上,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研究的不多。

另外,已有的研究中,对于汉唐王朝所采取的民族政策研究较多,而对于这些政策及其背后的民族思想与文化交流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

本文主要选取三个比较典型的阶段为代表,即西汉武帝时期、东汉光武帝时期、唐太宗时期,以此来探讨汉唐王朝对西域采取的主要政策、这些政策背后蕴含的主导思想及其对文化交流的影响等。

一、西汉时期的西域政策及文化交流西汉初年,由于国力不够强盛,西汉王朝与西域诸国的经济文化交流较少。

汉武帝时期,为了实现其“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①之雄心,他派张骞出使西域,与西域诸国通好,以“断匈奴右臂”,此举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求职简历

求职简历

唐代在西域的屯垦完成论文学生:历史143班拜霞指导教师:王政林摘要:屯垦不仅仅是农业方面的策略,更是政治军事方面不容忽视的版块。

一方面为边防军队提供各种衣食物资,在战非常时期还能提供兵力,另一方面推动着西域的文化交流,推动人口流动,为当时的社会发展提供便利。

唐朝对西域的行政管理和屯垦开发有效的促进了边疆和内地的经济联系,提高了西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水平。

关键词:唐代,西域,屯垦,边防,对于屯垦,我的理解就是驻扎军队垦荒。

词典里对这个词有两个解释:一个解释是屯戍垦殖。

另一个解释是指聚居垦荒。

哪个解释更为贴切我们无从知晓,但是屯垦在我国的悠久历史是不容小觑的。

屯垦戍边在我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及丰富宝贵的史料记载,主要以军屯和民屯为主。

早在西汉时期,汉王朝就总结了西征失败的经验教训,开始“置校尉,屯田渠犁”,为汉朝统一西域创造着条件。

当然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发展了汉朝与中亚各国的友好关系,也为西域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公元前60年在统一西域后,西汉对西域的屯田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大,屯田士卒即是兵也是农,即耕种也作战,不仅为军队提供了补充粮草,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军队的战斗力,而且发展了社会生产,繁荣了社会经济,促进了边疆地区的社会进步,也是维护西域社会安宁稳定和促进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

所以自汉朝以后的历朝历代君王都把屯田作为统一和经营西域的重要措施之一。

其中,当属唐、清两朝的屯田规模最大,收效最为显著。

唐朝从贞观年间就开始对西域进行了大规模的屯田。

东起蒲类海(今巴里坤湖),西至碎叶川(今楚河),南抵昆仑山,北达准噶尔盆地。

[1]在这些广大的西部地区进行大规模屯田,使西域的屯田事业有了全新的突破的发展。

唐朝盛世之时,屯田也得到了大规模的空前发展,史书《唐六典》有“安西二十屯,疏勒七屯,焉耆七屯,北庭二十屯,伊吾一屯,天山一屯”[2]这一记载。

为了方便有效地管理屯田来实行行之有效的屯垦制度,中央政府在尚书省工部设立屯田司,置“屯田郎中”,主管大唐之屯田政令;在各地置“营田使”,管理地方上的屯田。

汉唐时期西域屯垦及其作用

汉唐时期西域屯垦及其作用

汉唐时期西域屯垦及其作用
买买提祖农·阿布都克力木
【期刊名称】《喀什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31)001
【摘要】屯垦是中国历代政府用以巩固国防、开发边疆的重要国策.西域屯垦规模大、持续时间长、影响久远,堪称我国古代屯垦的典范.尤以西汉、唐两代为最盛.军队就地屯田,且战且耕,从而为戍边军队提供了可靠的后勤保障.同时,屯垦对纾解民困和开发边疆也有积极作用.屯垦还有效地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促进了中西交流以及新疆经济的繁荣,对促进新疆地区生产方式的改进具有不可低估的经济意义.【总页数】4页(P46-49)
【作者】买买提祖农·阿布都克力木
【作者单位】喀什师范学院人文系,新疆,喀什,844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34;K242
【相关文献】
1.西域题材与时代文化思潮的融合--论清代西域屯垦戍边诗纪实性成因 [J], 刘坎龙
2.汉唐时期西域生态环境与屯垦开发研究 [J], 张彦虎
3.汉代西域屯垦与汉文化在西域的传播 [J], 王聪延
4.西域屯垦人物的历史作用研究 [J], 朱丽娜;张安福
5.汉唐时期西域古楼兰地区城市营建特征探析
——以营盘古城为例 [J], 武晶;刘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转载】第3章第5节在西域屯垦戍边的重要国策

【转载】第3章第5节在西域屯垦戍边的重要国策

【转载】第3章第5节在西域屯垦戍边的重要国策相关视频播放:地图故事:屯戍西域统一西域(上)(下)中国历史上称新疆和它西边的部分地区为西域,意思是西部的疆域。

在西域屯垦戍边是自汉武帝开始历代政权治国安邦的国策。

历史上,经营西域卓有成效的当属两汉、盛唐和清代。

西汉建立之初,匈奴在北方对汉朝构成巨大威胁。

汉文帝在位时期,他采纳了晁错移民边塞、军民屯田戍边的“募民实边”的建议,开始在都城长安北部边境创办屯田。

公元前102年,汉军打败了位于巴尔喀什湖一带匈奴控制下的大宛,汉朝的疆土终于扩展到西域的最西端。

西域幅员辽阔,汉军的后勤无法保障,往往是在击退匈奴的军队后,扶植一个亲汉朝的政权,便匆匆收兵。

但是,当匈奴再次来犯,这些城邦只能又一次向匈奴称臣。

于是,一个叫桑弘羊的大臣上书汉武帝建议仿效细君公主的眩雷垦区在轮台屯田,以就地解决军事行动所需的经济保障。

轮台是当时是西域的城邦之一,靠近塔里木河,有着充足的灌溉水源。

汉朝在轮台驻有军队。

汉武帝没有采纳桑弘羊的建议。

但是,此后不久,这位皇帝却做出了一个惊人之举――他颁布了一份"罪己诏"。

在诏书中汉武帝主动检讨了自己连年征战,导致国力不济的错误,诏书说:"方今之务,在于励农",要求边疆的军队从此开始休养生息,屯垦戍边。

这一纸诏书是下给当时轮台守军的,因此,历史上又称作"轮台诏书"。

"轮台诏书"显示出汉武帝的伟大,他不仅仅承认了错误,而且还使屯垦戍边第一次成为国策。

汉昭帝即位后,于公元前78年接受了桑弘羊的建议,决定在轮台屯田。

塔里木盆地西南部的扜弥国在李广利攻伐大宛后即归附了汉朝,并且将王子赖丹送往长安为质子。

汉宣帝乃决定扜弥太子赖丹派回西域,任命他为校尉,率军在轮台屯田。

此后屯田区域拓展到车师等地。

此后,来自中原的戍边官吏、士卒就在轮台、若羌、楼兰等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地方进行了大规模的屯垦,最多时天山南北的垦区多达十多处,屯戍官兵累计两万五千多人。

浅谈对西汉屯田西域的认识

浅谈对西汉屯田西域的认识

浅谈对西汉屯田西域的认识发布时间:2022-11-03T05:14:26.465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13期7月作者:赵华琳、刘红超[导读] 西汉军民屯垦西域,不仅是中央政府应对匈奴侵扰、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重要形式,赵华琳、刘红超摘要:西汉军民屯垦西域,不仅是中央政府应对匈奴侵扰、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重要形式,也是其经略西域,维护西北安全的战略选择。

西汉在西域屯田是一个创举,设立的屯田机构呈现出初创性、实用性的特点,屯田主要分布在军事要塞和交通要道附近,有效支撑着中央政府在西域战略利益的实现,为其后历代中央王朝在西域进行屯田管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西汉;西域屯田西域屯田从公元前105年伊始,至今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屯田”这种制度形式一直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并对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和文化交流发挥着巨大作用。

历史证明,“屯田兴则西域兴,屯田废则西域废”,屯垦戍边成为中国历代王朝治理西域的千古良策。

一、西汉屯田西域的战略考量屯田西域与西汉经略西北、消除匈奴威胁息息相关。

匈奴是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兴起的游牧部族。

公元前209年,匈奴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强大起来,一统北方草原并逐步控制西域,“自乌孙以西至安息,以近匈奴,匈奴困月氏,匈奴使持单于一信,则国国传送食,不敢留苦。

”[ 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P3173.]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匈奴屡屡南下侵扰。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征讨匈奴,因实力有限,终至“白登之围”,转而与匈奴实行比较屈辱的和亲政策,然而和亲只能维持双方脆弱的和平。

文帝、景帝时期,匈奴仍然南下掳掠,“孝文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卬,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一度“使骑兵入烧回中宫,候骑至雍甘泉”[ 司马迁.史记·匈奴传[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P3761.],严重威胁西汉的安全。

历代屯垦对新疆治理的历史性贡献

历代屯垦对新疆治理的历史性贡献

历代屯垦对新疆治理的历史性贡献作者:符志斌闫韶华来源:《兵团党校学报》2020年第06期[摘要]自西域进入中国版图两千多年来,屯垦被历代积极有为的中央政府作为治理边疆的战略措施长期践行不辍,取得了历史性的贡献。

历代屯垦对我国西北疆域的稳定从物质上起到了保障作用。

在屯垦的过程中,兴修水利及中原先进农业技术的传播推动了边疆农业水平的巨大发展,以屯垦经济为给养保障的中央驻军保护了丝路畅通,促进了东西方贸易往来,惠及各族群众,伴随屯垦而来的军屯民屯人员在西域传播的中华文化推动了少数民族文化建设和发展。

在历代屯垦的过程中,西域少数民族逐渐加深了对国家及中华文化的认同,屯垦经济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前提条件及物质基础,是各民族之间相互认同的催化剂。

[关键词]屯垦;边疆治理;贡献[中图分类号]D69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0)06—0105—06[作者简介]符志斌,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新疆历史、民族、宗教问题;闫韶华,兵团党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新疆民族、宗教问题。

公元前60年西域纳入中国版图后,历代实现大一统的中央政府皆致力经营西域,在西域发展屯垦事业。

从历史跨度看,从两汉开始,经历魏晋南北朝、唐朝至清朝,在新疆屯垦时间经历千年之久。

两汉、魏晋南北朝、唐朝、清朝在新疆的屯田对于开边、稳边、固边、兴边、强边做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在屯垦的保障下巩固了我国西北疆域,促进了边疆社会的经济文化建设,有力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形成,为今天我国治理新疆地区留下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与治理经验。

一、历代屯垦促进了我国西北疆域的巩固历代屯垦对于我国有效管辖西域和巩固边疆安全起着基础性的作用,西域与中原相距遥远,没有屯垦在军队给养等方面作物质上的保障,西域的巩固将更为艰难。

西汉经历了近60年“無为而治”战略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大增,加之北方匈奴侵袭加剧,汉武帝决定以武力解决匈奴的威胁。

汉唐两代西北农牧业开发及其对西北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汉唐两代西北农牧业开发及其对西北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汉唐两代西北农牧业开发及其对西北可持续发展的启示摘要:汉唐两代对西北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开发。

屯田与官营畜牧业是汉唐两代西北开发的主要内容。

汉唐农牧业开发最初受军事目的驱动,后变为军事与政治双重因素的驱动。

政府主导、军事与经济安全的需要,气候温暖湿润,分裂后的大一统,导致大片的土地沙化是汉唐西北开发的共同特点。

其经验与教训对今天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历史地理;经济史;西北农牧业开发;可持续发展汉唐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的高峰时期。

由于政治稳定、国力强盛,所以对西北开发的规模比以前的任何朝代都要大。

它们开发西北的措施与特点有诸多相似之处,其开发西北的诸多经验与教训,值得我们今天思考与借鉴。

1汉唐农牧业开发的措施汉唐两代对西北农业开发的措施首要是屯田。

屯田制度是西汉政府开创的、被历代世袭的国营农业生产方式,它用军事化的形式组织农业生产,为适应边疆地区需要创建。

公元前199年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以后,西汉政府派军西渡黄河,从朔方郡(今内蒙古伊盟西北)以西至令居(今甘肃永登县),在有利水利农耕的地方修渠开田,常年配备五六万人屯田[1]。

不久,又在陇西、河西和西域相继建立或扩大了屯田区[2]。

东汉时除在河西、西域、金城等地继续屯田外,又新增了汉阳、安定、北地等屯田区。

唐朝的屯田主要设于北方三河(河东、河南、河北)和西北地区,“诸军州管屯总九百九十有二”[3]。

其中西北的关内、陇右、河西三道584屯,超过全国总屯的半数以上[4]。

其次,畜牧业也是汉唐西北农业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

国营牧马业是我国自西周以来就出现的牧业经营形式。

早在周孝王时,秦非子就被任命在汧渭之间主持牧马,“马大蕃息”[5]。

秦朝建立后,在中央机构的太仆寺下设牧师苑官或牧师官主管西边、北边的马政。

汉承秦制,设置了牧师苑和专官,发展国营牧马业。

西汉有“牧师苑三十六所,分治北边、西边,分养马三十万头”。

[6]东汉“牧师,主养马,分在河西六郡中”,是国家战马的主要来源[7]。

第十六课两汉在西域的屯垦

第十六课两汉在西域的屯垦
第十六课
两汉在西域的屯垦
三十四团• • • • 1、西汉: (1)丝绸之路(“和”) 汉武帝→张骞2次出使西域→“丝绸之路” 影响: 建立了汉朝与西域诸国之间的联系;揭开了中央政府开发 和治理新疆地区的序幕。
(2)“战”: BC104年→汉武帝→李广利(2次)→攻打大宛
• BC101年,汉朝在西域设置“使者校尉”(轮台、渠 犁) • BC89年→汉武帝→桑弘羊(扩大轮台一带地屯田) →BC78年→汉昭帝(采纳)→汉宣帝(屯田规模 扩大)→成为西汉在西域建立的一个重要军事、 经济要地。
伊循屯田所形成的城镇遗址
BC60年→西汉→乌垒城(今轮台)→西域都护府→ 郑吉(第一任西域都护府) • 西域都护府:汉政府在西域行使国家权力的最高 机构。它的建立标志着西域正式归属西汉中央政 府统辖。 • 西汉在西域设置的最高屯田长官: • 戊己校尉 • 屯田的影响: • 是一个创举;军民合一; • 带来先进的技术。
东汉初→匈奴控制(西域)——73年——东汉—— 明帝——大败北匈奴——班超出使西域
• 74年——东汉——重设西域都护府和戊己校 尉,恢复了汉对西域的控制。 • 东汉在西域屯垦,从BC73年——220年。

屯田垦土戍边陲

屯田垦土戍边陲

56“秦筑长城比铁牢,蕃戎不敢过临洮。

”自秦汉以来,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如一条巨龙,横亘在中华大地上,捍卫着中原腹地的家国田园,成为北方游牧铁骑难以逾越的屏障。

其实,历代中原王朝还以农耕民族特有的方式,将土地、移民、农耕与军事相结合,打造了另一道坚固的防线,为保卫边疆、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发挥了重要作用,那就是屯田。

屯田积粟 戍边基石屯者,驻军防守也;田者,耕作之地也。

屯田又称屯垦,就是由政府派遣军队或组织平民垦荒耕种,解决军需供应,缓解财政压力,促进经济发展,形成强大而可持续的防卫体系。

从军事角度看,屯田无疑是防御作战的产物。

但凡历代中原王朝,都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

秦汉时之匈奴,魏晋时之鲜卑,隋唐时之突厥、回纥,两宋时之契丹、女真、蒙古,明时之鞑靼、瓦剌、女真……游牧铁骑的阴影始终像一片乌云,不请自来,挥之不去。

抵御“胡虏”,遂成为历史常态。

屯田之兴,源自“粮”。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古代作战使用冷兵器和马匹,无需弹药油料,但粮食草料消耗巨大。

西汉名将赵充国屯驻西北九郡,统率骑兵四万,在奏折中言道:“臣所将吏士马牛食,月用粮谷十九万九千六百三十斛,盐千六百九十三斛,茭藁二十五万二百八十六石。

”当时交通不便,千里迢迢从内地运粮,损耗高,风险大,缓不济急,影响军事作战。

屯田之兴,在于“卒”。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边疆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方言风俗等与内地迥异,游牧民族的习惯性情、军队结构及作战规律与汉族更是大不相同。

“令远方之卒守塞,一岁而更,不知胡人之能。

”从内地征募的兵卒对边疆的环境和敌人都不熟悉,“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定然难以适应。

屯田之兴,关乎“财”。

“凡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

”战争不仅花费巨大,而且由于征召大量精壮劳力从军,还减少了农业劳动力。

“古者八家为一邻,一家从军,七家奉之,言十万之师举,不事耕者稼者七十万家。

”屯田的施行,使军队直接从事农业生产,既解决了自身粮食需求,也减轻了对内地税赋和百姓生计的影响。

西域屯田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历史作用

西域屯田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历史作用

西域屯田的历史发展过程及其历史作用
“哎呀,今天的历史课好有趣呀!”我一回到家就兴奋地对爸爸妈妈说。

爸爸笑着问:“怎么有趣啦,快给我们讲讲。


我兴致勃勃地说道:“我们今天学了西域屯田呢!你们知道吗,在很久很久以前啊,西域那地方可重要啦!”
妈妈好奇地看着我:“那西域屯田是怎么回事呀?”
我清了清嗓子,开始讲述起来。

在那遥远的古代呀,西域地区常常面临各种问题呢,比如物资匮乏呀。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祖先就想到了在那里屯田的办法。

就好像我们在家里种自己的小菜园一样,只不过规模要大得多啦!他们在西域开垦土地,种植庄稼,慢慢地,那里变得越来越热闹啦。

这西域屯田呀,作用可大了去了。

它就像一个大功臣一样!首先呢,它保障了当地人们的生活,让大家都有饭吃啦,不用再饿肚子。

这多重要呀,民以食为天嘛!然后呀,它还加强了西域和内地的联系呢,就好像搭起了一座桥梁,让两边的交流更加顺畅啦。

这难道不厉害吗?
而且哦,因为有了屯田,西域的经济也发展起来了呢。

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大家都可开心啦。

这西域屯田呀,不就是我们祖先的智慧结晶嘛!
我越说越激动,手舞足蹈的。

爸爸妈妈看着我,脸上也露出了笑容。

我觉得呀,我们真应该好好了解这些历史呢,这都是我们国家宝贵的财富呀!我们可不能忘记这些伟大的事情呀!。

唐朝在西域是怎样进行屯田的

唐朝在西域是怎样进行屯田的

唐朝在西域是怎样进行屯田的屯田,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建设、保卫边疆地区的一项重要措施。

唐朝统一西域以后,在东起蒲类海(今巴里坤湖),西至碎叶川(今楚河),南抵昆仑山,北达准噶尔盆地的广大地区进行屯田,使西域的电田事业又有了新的发展。

唐朝在今北疆、东疆的屯田点主要是西州(今吐鲁番地区)、庭州(今吉木萨尔)、轮台(今乌鲁木齐);在今南疆地区的电田点主要是安西(今库车)、焉耆、疏勒(今喀什)、于阅;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的电田点主要是碎叶。

唐在西州的电田始于公元640年。

在这一年,唐灭高昌麴氏王朝,并在此设置西州,派军千人驻守屯田。

两年后,又“徙天下死罪囚实西州”,进一步扩大屯田规模。

至唐玄宗时(713-756年),有“天山军”驻守西州,除担负军事任务外,同时进行电田,称为“天山电”,计屯田5000余亩。

公元658年,唐灭西突厥政权后,向庭州派遺驻军。

为解决军政官兵的粮食供应问题,庭州驻军也实行电田,并接受内陆的罪犯,使其很快成为屯田重地之一。

702年,武则天在庭州设立北庭大都护府,増派驻军,使庭州的屯田获得大发展。

当时驻庭州的军队称“輸海军”,有兵1.2万人。

他们战时作战,平时生产,共开垦耕地10万亩。

唐朝在轮台、伊吾也派有驻军,分别称为“静塞军”和“伊吾军”。

他们各编为一电,电田都在万亩以上。

电田效果也不错,史籍记载说:“轮台、伊吾电田,禾菽相望”,一派丰收景象。

为了保护从庭州、轮台到弓月(今伊宁吐鲁番圩子)、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之托克马克)的交通安全,供给往来官兵和商旅的食宿,唐朝在庭州西700里的青海镇(今沙湾县安集海)驻有清海军。

清海军有兵仅千人。

可是按着唐朝规定:“镇戍地可耕者,人给十亩以供粮”计算,他们的电田面积也在万亩左右。

南疆最大的电田中心是龟兹。

公元648年,唐朝将安西都护府迁至该地后,“岁调山东丁男为成卒,缯帛为军资,有电田以资粮粮,牧使以娩羊马”,有时多达3万人。

为解决官兵的吃粮问题,龟兹驻军编为20电,共有耕地10万亩。

中央在新疆地区大规模屯垦戌边始于什么时间

中央在新疆地区大规模屯垦戌边始于什么时间

中央***在新疆地区大规模屯垦戌边始于什么时间新疆屯垦戌边的历史发展1.屯垦戌边是历代治边的重要内容历史上我国各个朝代都把屯垦戌边当作开发边疆、巩固边防的一项重要举措。

秦始皇时就开始了屯田戌边活动,以后各个历史时期中央*** 都十分重视开展这项活动,成为历朝历代治理边疆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历代王朝对包括今新疆在内的西域进行有效统治的历史相比,历代王朝在这一地区的屯垦戌边历史则要略长一些,因为在西汉王朝于公元前6年设置西域都护管辖西域之前屯垦戌守就已经开始了。

历代王朝在今新疆地区的屯垦戌边始于西汉时期。

西汉早在公元前105年前后即开始在眩雷(今伊犁河谷地区)屯田,目的是联合乌孙防御匈奴。

之后不久,西汉王朝在渠犁、伊循等地也开始屯田,但真正大规模的屯田则是在公元前68年以后。

西汉王朝屯田的目的最初是为了解决来往使者的粮食供应问题,后由于屯田军队在统一西域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至西域都护设置后,西汉王朝在西域的屯田规模和地点也逐渐扩大,屯田遂成为西汉王朝解决驻军和来往使者、商人的粮草供应的重要途径,而屯田士卒则成为西汉王朝统一、统治西域的一支重要力量。

由于屯田既可以解决粮食等物资的供应问题,屯田人员又可以成为戌守和维持西域社会安定的重要力量,所以屯田这一措施为汉以后的历朝各代所效仿。

但是,因不同朝代所面临的西域形势、国力强弱、经营方略不同,所以在屯田方面的作为和屯田的效果也有较大差异。

从新疆屯田的发展史看,西汉、唐、清三代是规模较大、效果显著的时期,而且依次在前代的基础上又有一个大的发展。

唐朝在西域的统治如果从公元630年开始计算,至8世纪末西域为吐蕃占领,前后长达160多年,其屯田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分布地点之广都是前代所无法比拟的。

唐朝统一西域后在西域的基层军事建制是军、镇、城、守捉、戌、堡,分别驻有不同数量的兵马,这些驻军在戌守的同时,为了解决军队和来往使者、商旅的供应也大规模地从事屯田开发、放牧等。

大规模农垦西汉的农业改革

大规模农垦西汉的农业改革

大规模农垦西汉的农业改革西汉是中国历史上农业改革的重要时期之一,尤其是在大规模农垦方面,西汉政府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来发展农业。

本文将着重探讨西汉时期大规模农垦的农业改革。

一、政府扶持农业的决策在西汉的统治时期,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

为了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扶持农业的决策。

首先,政府鼓励农民开垦荒地,拓展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

其次,政府推行减轻农民赋税的政策,激励农民努力耕种,增加粮食产量。

此外,政府还着力改进农业生产工具和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二、大规模农垦的兴起在西汉时期,大规模农垦成为了农业改革的主要方式之一。

由于农业生产有限,原有的农田已无法满足人口增长的需求,西汉政府积极开展大规模农垦活动,以解决人口和粮食供应的矛盾。

政府动员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源,开辟新的耕地。

大规模农垦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西汉时期农业的发展和国家经济的增长。

三、农垦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为了管理和运营大规模农垦,西汉政府建立了完善的农垦制度。

首先,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机构来负责农垦事务,制定了具体的管理办法和政策。

其次,政府对参与农垦的农民和开拓者给予了一定的奖励和优惠政策,例如分配土地、赋予农垦户特权等。

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农垦地的管理和监督,确保土地的有效利用和生产能力的提高。

四、农垦技术的进步在西汉时期,农垦技术的进步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政府重视农业技术的研究和推广,鼓励农垦地区开展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力。

农垦技术的进步包括新的灌溉工程、土地肥沃度的改善、新品种的引进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为农垦地区的农民带来了更好的收益。

五、农垦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大规模农垦的农业改革在经济和社会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农垦地的开发和农业生产的增加极大地提升了国家的粮食产量,满足了人口的需求,稳定了社会的发展。

其次,农垦的兴起促进了农业经济的繁荣,增加了国家的财富。

古代新疆屯垦的特点和意义

古代新疆屯垦的特点和意义

古代新疆屯垦的特点和意义
古代新疆的屯垦主要有以下特点和意义:
1. 促进边疆稳定:古代新疆是中国的西北边疆地区,屯垦活动可以占领和稳定边疆地区,防止外族侵略和叛乱,维护国家的统一和安全。

2. 拓宽领土范围:通过屯垦,可以拓宽国土边界,增加国家的领土面积,扩展国家势力范围,提高国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3. 利用边疆资源:古代新疆地区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物产资源,通过屯垦可以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

4. 推动民族融合:屯垦活动不仅涉及汉族的移民,也包括其他民族的迁徙和定居,这有助于促进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形成多民族共存的局面,推动民族和谐。

5. 打击敌对势力:一些时期,新疆地区存在来自外族或内部的敌对势力,通过屯垦可以加强对这些势力的压制和打击,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总体而言,古代新疆屯垦的意义在于巩固国家的边疆安全,拓展国土和资源,促进民族融合,以及打击敌对势力,为国家的统一和发展作出贡献。

《西域屯垦史画》观后感

《西域屯垦史画》观后感

《西域屯垦史画》观后感
《西域屯垦史画》是一部非常值得一看的历史画册,它详细地记录了中国古代在西域地区的屯垦历程,展示了历史上中国对西域的开发和统治,以及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

通过这部画册,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的屯垦史是一个漫长而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

自汉代开始,中国就开始往西域地区进行开发和屯垦,这期间不仅有大量的士兵和官员,还有许多商人和传教士,他们不断地推广中华文化,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

除此之外,这部画册也展现了中国在西域地区的统治历程。

中国在西域地区的控制不断加强,最终实现了对西域地区的统治,这对于中国的发展和对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的来说,这部画册生动地展示了中国在西域地区的屯垦和统治历程,给我们提供了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

同时,它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让我们更加珍惜现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机会。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 国历史 上称 新疆 及 其 西边 的 部分 地 区为 西 域 , 为西部 的疆域 。在 西域屯 垦戍边 是 自汉 武帝 意
卫 和巩 固我 国北部 、 西部 边 防 , 汉 时晁 错 提 出 的 西 募 民实边 书 、 弘 羊 的扩 大 轮 台 屯 田书 、 充 国三 桑 赵
上 屯 田策 , 成 了西 汉 政 府 屯 垦 戍 边 思 想 的 系统 形
的一 项 重 要 基 本 特 征 。 作 为 一 种 治 边 思 想 , 垦 戍 边 的 理 论 根 源 并 非 屯
它们 对立起 来 。因此 可 以得 出这样 的结论 : 垦与 屯 戍边 相辅相 成是 西 汉 以来 历代 中 原王 朝 治理 西 域 政 策 的哲 学依 据 。
自西 汉始 , 但西 汉时 著名 屯 田谏策 应为治 边思想 特
关 键 词 : 唐 朝 ; 域 ; 垦 ; 用 汉 西 屯 作 中图 分 类 号 : 2 4 K 4 K 3 ;22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0 64 2 2 1 ) 10 4 —4 1 0 — 3 X( 0 0 0 0 60


“ 屯垦 戍 边 ” 边 思想 的理 论 依 据 治
勤 保 障 。 同 时 , 垦 对 纾解 民 困 和开 发 边 疆 也 有 积 极 作 用 。屯 垦 还 有 效 地 保 障 了 “ 绸 之 路 ” 畅 通 . 进 了 中 屯 丝 的 促
西 交 流 以 及新 疆 经 济 的繁 荣 , 促 进 新 疆 地 区 生 产 方 式 的 改 进具 有 不 可低 估 的经 济 意 义 。 对
二 、 汉 时 期 的 屯 垦 政 策 西
西 域 都 护 府 是 西 汉 政 府 设 在 西 域 的 最 高 军 政
别是治理 西域 的 理论 奠 基 。 屯垦 戍边 这 种 治边 思 想, 其理 论根 源来 自中国历 史上 的农 战思 想 和屯戍 思 想 。所谓农 战指耕 战 , 是我 国历史上把 农业 和备
第 3 卷第 1 1 期 21 0 0年 1 月
喀 什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 u n l fKa h a a h r olg o r a o s g rTe c e sC l e e
Vo【31 No. . 1
Jn 0 0 a .2 1
汉 唐时 期 西域 屯垦 及 其 作 用
为 汉 在 西 域 屯 垦 的 主 要 特 征 。 如 果 从 屯 垦 的 目 的
就 屯垦 与戍边 的辩证关 系而言 , 屯垦与 戍边互 为 目的 , 以对方 的存在 发展 为 自己存在发 展 的条 都
件 。屯垦着 眼于 经济发 展 , 为戍 边提 供必需 的物质 基础 ; 戍边 着 眼 于政 治统 治 , 保 证 屯垦 存 在 发 而 是 展 的前 提 。离开戍 边讲 屯垦 , 必然取 消戍边 需要 的
书 ・ 战 》 说 : 国 之 所 以 兴 者 , 战 也 , 待 农 战 农 中 “ 农 国
奖惩 ; 第二 , 调 西域 各地 武 装力 量 , 边 伐逆 , 征 戍 安
定社 会 秩 序 ; 三 , 织生 产 , 护 和管 理 屯 田 , 第 组 保 发
而安, 主待农 战而尊 。 主 张兵农合 一 , 兵亦农 , ” 亦 此 可 谓屯 垦戍边 思 想最 早 的 理论 根 源 之一 。为 了保
屯 垦 ; 开 屯 垦 讲 戍 边 , 然 无 粮 自乱 , 至 丢 失 边 离 必 甚 疆 。 就 是 说 , 垦 与 戍 边 是 不 能 割 裂 的 , 不 能 把 屯 更
和文 化价值 考察 , 么 政 治性 与 经济 性 的统 一 、 那 多 元化 发展与交 融 性 的统 一 也 构成 了这 一 时期 屯 垦
战相结 合 的思 想 观 点 。所 谓 屯戍 是 屯垦 与 防守 的
机构 , 于公 元 前 6 0年设 立 , 府址 在 乌 垒城 , 即今 新 疆 轮 台县策 大雅 , 任西 域都护 是郑吉 。汉 朝还 在 首 西域设 戊 己校 尉 , 负责军 事及 驻军 的屯 田。西域 都 护府 对西域 进行 管治 的职能 主要表 现在 四个方 面 :
化 , 而 奠 定 了我 国 屯 垦 戍 边 的 理 论 基 础 。 从
开始历 代政权 治 国安 邦 的国策 。历史上 , 营西域 经 卓有 成效 的当属汉 、 盛唐 时代 。
屯垦 戍边 是 中国历代 王朝 治理 西 域 的重要 政 策 之一 。在 中国 屯垦 戍边史 中, 汉朝时期 的屯垦有 着 自己的独 特性 , 仅开 创 了西域 屯 垦 的先 河 , 不 而 且 为后 世所效 法 , 种 开创 性 与持 续 性 的统 一 , 这 成
展 地方 经济 ; 四 , 障丝 路 的畅通 , 进西域 与 内 第 保 促 地、 西域 与 中亚之 间的经 济文化 交流 。在西域 都 护
收 稿 日期 : 0 90 —2 2 0 —6 1 作者简介 : 买买 提 祖 农 ・ 布都 克 力 木 (9 6 ) 男 ( 吾 尔 族 ) 新 疆 喀 什 人 , 教 授 , 阿 16 一 , 维 , 副 主要 从 事 新 疆 地 方 史 、 绸 之 路 史 丝
买 买提 祖 农 ・ 阿布 都 克 力木
( 什师范学院 人文系 , 喀 新疆 喀 源自 8 4 0 ) 40 8 摘
要 : 垦 是 中国 历 代 政 府用 以巩 固 国防 、 发 边 疆 的重 要 国策 。西 域 屯 垦 规 模 大 、 续 时 间 长 、 响 久 远 , 屯 开 持 影 堪
称 我 国古 代 屯 垦 的 典 范 。尤 以西 汉 、 两 代 为 最 盛 。军 队 就 地 屯 田 , 战 且 耕 , 而 为 戍 边 军 队 提 供 了可 靠 的后 唐 且 从
第 一 , 表 中 央 政 府 掌 管 地 方 首 领 的 册 封 、 免 和 代 任
合 称 。 屯垦古 时 称 屯 田 , 的 是军 民在 聚集 、 指 储存
或 驻 扎 的 地 方 垦 种 农 田 ; 戍 边 就 是 守 卫 边 防 。 最 而
早提 出“ 战” 念 的是 战 国时的商鞅 。他 在《 君 农 概 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