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汉唐西域屯田制

合集下载

汉唐时期西域屯垦及其作用

汉唐时期西域屯垦及其作用

西交流 以及新孤经济 的繁荣 , 对促 进新疆地 区生产方式 的改进具有不可低估的经济意 义
关键词 :汉 唐朝 ;西域 ;屯垦 ;作用
中图分类号 :K 34 :K 42 2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一 432X (2010 )01一 0046一 04
一 ! 屯垦戍 边 ∀治边思想的理论依据
的地 方 , 便 会 有 屯 田作 为经 济保 障
心 以及在 丝绸 之 路 上 东往 西 来 的商 旅 都 能 得 以安 定 , 提高 了军 队 和政 府 机 构 的 战斗 力 和生 存 能 力 , 东 西 方经 济 文化 交流 得 以畅通 , 同时通过 屯 田也将 内地 先进 的农 具 和耕作 方式传 播 到西域 , 对提 高 当 地 的农业 生 产力 水平做 出 了贡献 汉 武帝执 政 时 , 匈 奴势 力 很 强 盛 , 他 们 控 制 着 西域 的众 多城 邦 , 经常袭扰 汉朝 汉 武帝 试 图改变 西域 的 战略格 局 , 在得知 西域游 牧 民族 大 月 氏在 河
或驻 扎的 地方 垦种农 田 ;而戍 边就 是守卫 边防
早 提 出 !农 战 ∀概 念 的是 战 国时的商 较
书 农 战 ∃中说 : ! 国之所 以兴 者 , 农 战也 , 国待 农 战 而安 , 主待 农 战而 尊 ∀主张 兵农合 一 , 亦 兵亦农 , 此 可谓 屯垦 戍边 思 想 最 早 的 理论 根 源 之 一 为 了保
是 , 汉朝在 取得 伐 大宛胜 奴 打 败 被 迫 西 迁 , 其 国王 被 匈 奴 杀 害
后 , 他决 定联 合大 月 氏 ,共 同夹击 匈奴 , 于是 派 张赛 于公 元前 1 8 年 出使西域 3 张赛 等人 历尽 千 辛 万苦 , 公 元 前 127 年 , 在 中 亚 的 阿姆 河 畔 , 见 到大 月 氏 的首 领 不料 , 由于 新 的 田土 十分肥 沃 , 离 匈 奴也 很 远 , 这 时 的大 月 氏人 已无 意再 向匈 奴 复仇 了 公元前 11 年 , 张赛第 二 9 张蓦 的 次 出使西 域 , 目的是 结盟 乌孙 以抗击匈 奴

中国传统社会各朝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传统社会各朝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传统社会各朝代的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及国家经济制度、经济政策.(一)、土地制度1.井田制:【发展过程】形成于商代,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

【内容和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所有权属于周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诸侯臣下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

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作用】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

【瓦解】随着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大量井田之外的荒地得以开垦成为私田,奴隶主破坏井田制,井田制开始瓦解。

2.屯田制:【形成与发展】汉末饥荒之际,曹操总结汉朝西域屯田经验,在许下屯田,后大范围推广。

【方法】统治者招募流亡农民,按军事编制,几十人一屯,开垦荒地,并设官管理。

屯田农民享有土地使用权,按比例向官府交纳收获物。

【性质与作用】屯田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它使流民与土地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

后来蜀、吴两国也在边境、军镇和其他一些水土条件适宜的地方,实行过不同规模的屯田。

3.均田制:【形成与发展】485年,北魏孝文帝采纳汉族谋臣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

隋朝和唐朝前期基本的土地制度。

【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内容】①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

丁男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受露田20亩,奴婢和耕牛也相应受田。

②土地不得买卖。

受田者年老或死亡,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传给后代。

③官吏在任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

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一种土地制度。

它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

【性质与作用】①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度。

②确认了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

③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恢复经济和民族融合。

【瓦解】隋朝和唐朝前期推行的均田制,限制了土地的买卖和无限占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

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

4.更名田:【概念】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更种人所有,叫作“更名田”。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及其演变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及其演变

中囯古代土地制度概论原始社会土地是公有的,随着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土地制度也开始发生了变化,由原始社会的氏族、村社公有转为奴隶主国家所有。

夏朝的建立是我国奴隶社会的开端,经过商、周的进一步发展,土地成为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奴隶主国家所有。

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奴隶制的逐渐解体,社会各阶层对土地私有的要求日趋强烈,进入春秋战国之时,土地私有战胜土地国有而蓬勃发展起来了。

我国封建土地私有制产生于春秋战国,到秦汉最后形成,为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早期阶段。

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由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个体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形式组成,并在不同的历史时一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阶级斗争的涨落,在比重上迭有升降,然而地主土地所有制总是占着支配地位。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有了重大发展,铁器得到广泛使用,逃往的平民和奴隶纷纷开垦荒地,这些新垦之地,为开荒者隐瞒下来,成了私田。

私田的产生,土地国有观念动摇了。

春秋中期,私田土地急剧增长,到末期出现土地买卖,此时奴隶主也更热心于私田的扩大和经营,各国先后进行了税制改革,放弃土地国有的井田制,承认了土地私有制。

战国时期各国都实行改革和变法,商缺两次变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它标志着占统治地位的井田制宣告结束,土地私有制已经形成。

这一时期,地主阶级虽已形成,但人数还不是很多,所占土地数量也不大。

秦汉时期地主土地所有制得到充分发展。

公元前216年,秦政府颁布命令:“使黔首自实田”,私有土地得到了封建政权确实认和保护。

秦灭六国后,对于地主占有大量土地没有干预,虽下令迁徙各国旧贵族和豪富,但他们占有的土地状况并未改变,到秦末依然是“官者田连降陌,贫者亡立锥之地”。

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了秦王朝,给地主阶级以沉重打击。

西汉政权建立后,采取一系列与民休息的政策,使农民占有少量土地。

但封建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土地兼并,至西汉末年土地终于引发了绿林、赤眉大起义,颠覆了西汉政权。

浅析汉朝对西域的影响

浅析汉朝对西域的影响

浅析汉朝对西域的影响作者:陈沛来源:《卷宗》2018年第14期摘要:汉朝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巅峰时期,期间确立了中国现今版图的基础。

随着汉朝的国力强盛,其开始影响周边地区。

并在两汉时期,设置西域都护府,将西域纳入汉朝的行政管理中。

正是在汉朝剧烈的影响下,使得西域各地区发生极大的变化。

进而影响着西域地区的长期发展,为中国形成大一统的历史局面产生了深切影响。

关键词:汉代;西域;张骞;班超1 从张骞出使西域到西域都护府汉文帝十四年(前166年),匈奴直入长安,严重威胁到汉朝安全。

然而经过文景之治的发展,到汉武帝时期有了抗击匈奴的打算。

于是,在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张骞率领使团,前往西域,寻找传说中曾被匈奴打败的大月氏,希望能结为联盟。

然而,当张骞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大月氏时,他们早已忘却复仇匈奴,只顾眼下安逸的生活。

虽然,张骞出使的目的没有达成,但使得西汉了解到西域的现状。

当时西域小国往往受到匈奴极大影响,不得不臣服匈奴。

所以,汉朝将结盟的目标选为较具规模的乌孙国。

通过输出大量财物,让乌孙了解到西汉国力的强大。

在这场重要的联盟活动后,严重打击了匈奴在西域的影响。

之后,西汉经过楼兰、姑师之战,彻底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为西汉进入西域提供了便利。

西汉开始替代匈奴,开始影响西域。

楼兰为了在匈奴和汉朝间讨好,楼兰王将他的一个儿子质于匈奴,一个儿子质于汉。

这种三心两意的作法,遭到汉朝的反感。

汉武帝因此逮捕楼兰王,严重打击了匈奴对于楼兰的影响。

其后,在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年),傅介子刺杀楼兰王,楼兰因此被汉朝更名为“鄯善”。

并且,设置伊循都尉,将鄯善纳入西汉管辖范围。

随着西汉在西域影响力的扩大,国际地位的提升,各个小国俨然呈现归附汉朝的趋势。

西汉在这种历史的趋势下,开始设置西域都护府,来保障西域的秩序。

西域都护府在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设置,而其中最高行政长官为西域都护,秩比二千石。

大致相当于九卿的地位,拥有较高的序列。

汉唐间赋役制度的变革及对经济影响

汉唐间赋役制度的变革及对经济影响

汉唐间赋役制度的变革及对经济影响1 西周时代的井田制及其影响西周时代,周王是名义上全国土地和人民的最高主宰者。

但周王实际控制的土地仅为王畿和周围的土地,其他的要层层向下分封给诸侯、卿大夫和士。

所以西周土地制度的性质是多层次的宗族土地所有制。

贵族根据其身份占有不同数量的土地和人民。

贵族占有的土地不具有私有权,而世代负责管理并享受赋税。

井田制是贵族对这些土地和人民的生产组织制度、赋税制度。

将土地按照“井”为基本单位进行统计和组织。

对于国人,采取“彻”法。

以九夫为井,一井九百亩,每夫百亩,收获物的十分之一上交于上,本质为实物地租。

对于野人,采取“藉”法。

以八夫为井,每夫百亩收获作为个人收入。

再共耕其中的公田,收入上交于上。

剥削率也为十分之一,本质为劳役地租。

井田制是建立在宗族国家土地所有制之上的,但有原始公有制的残余。

其剥削率较低,符合当时的生产力水平。

春秋时代,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结构的变动,宗族土地所有制开始向封建国家所有制转变。

2 东周的土地制度变化及其影响春秋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发展,农民的耕作能力提高,开垦土地成为可能。

开垦的土地称为“私田”,而集体劳作的“公田”则逐渐没落。

国家为了保证收入,承认新的耕作方式和所有形式。

齐国的“相地而衰征”鲁国的“初税亩”等都是开始对农民进行分田劳作,根据土地面积和好坏而按亩纳税,标志着传统的井田制生产模式的瓦解。

战国时期,随着分封制的彻底瓦解,土地实际属于国君。

但在战国,可以开垦和种植的土地多,关键在于使土地和农民结合,因而国家普遍推行“授田制”。

授田就是把土地授给农民,授之以地,课之以税。

土地一经授予,可以子孙传袭,以为世业。

可以买卖,说明土地广义上属于国家和君主,而实际上土地已成私有。

农民上交国家的产品只具有赋税性质而不具有地租性质,租税开始分离。

春秋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赋税制度的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分田而作的耕作方式适应了生产力发展,也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浅谈对西汉屯田西域的认识

浅谈对西汉屯田西域的认识

浅谈对西汉屯田西域的认识发布时间:2022-11-03T05:14:26.465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13期7月作者:赵华琳、刘红超[导读] 西汉军民屯垦西域,不仅是中央政府应对匈奴侵扰、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重要形式,赵华琳、刘红超摘要:西汉军民屯垦西域,不仅是中央政府应对匈奴侵扰、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重要形式,也是其经略西域,维护西北安全的战略选择。

西汉在西域屯田是一个创举,设立的屯田机构呈现出初创性、实用性的特点,屯田主要分布在军事要塞和交通要道附近,有效支撑着中央政府在西域战略利益的实现,为其后历代中央王朝在西域进行屯田管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西汉;西域屯田西域屯田从公元前105年伊始,至今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屯田”这种制度形式一直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并对边疆地区的社会稳定和文化交流发挥着巨大作用。

历史证明,“屯田兴则西域兴,屯田废则西域废”,屯垦戍边成为中国历代王朝治理西域的千古良策。

一、西汉屯田西域的战略考量屯田西域与西汉经略西北、消除匈奴威胁息息相关。

匈奴是秦汉时期我国北方兴起的游牧部族。

公元前209年,匈奴在冒顿单于的带领下强大起来,一统北方草原并逐步控制西域,“自乌孙以西至安息,以近匈奴,匈奴困月氏,匈奴使持单于一信,则国国传送食,不敢留苦。

”[ 司马迁.史记·大宛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P3173.]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匈奴屡屡南下侵扰。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征讨匈奴,因实力有限,终至“白登之围”,转而与匈奴实行比较屈辱的和亲政策,然而和亲只能维持双方脆弱的和平。

文帝、景帝时期,匈奴仍然南下掳掠,“孝文十四年,匈奴单于十四万骑入朝那萧关,杀北地都尉卬,虏人民畜产甚多,遂至彭阳”,一度“使骑兵入烧回中宫,候骑至雍甘泉”[ 司马迁.史记·匈奴传[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1959.P3761.],严重威胁西汉的安全。

汉唐对西域的管理

汉唐对西域的管理

汉唐对西域的管理
汉唐通过典制和财政制度对西域进行管理。

从西汉至唐朝,汉代政府把西域分为境内部分和境外部分,在境内部分,汉朝采用中央直辖式的政府管理,境外部分由官员受王室委任管理,建立蒙文书院记录文档等。

汉武帝任命分封宣慰司,自此西域发展迅猛,交通活跃,文物走私频繁,财政得到充分收入。

唐太宗更是为西域统治构建了回车网络,派遣大量官员及兵马把关。

大批官员被任命去检验部落的组织状况,收集国防情报,实施补贴政策,开展贸易活动。

唐朝还发行了涉禁西域的诏令,令官吏远离各部落,制止无序交易,加强对西域的管理。

汉唐时期的疆域扩张与统一

汉唐时期的疆域扩张与统一

汉唐时期的疆域扩张与统一汉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两个时期,分别对应着汉朝和唐朝。

这两个时期都以疆域的扩张和国家的统一为特征,不仅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汉朝的疆域扩张与统一1.西汉时期的疆域扩张西汉时期,中国的疆域不断扩张,主要表现在对西南地区的统治和对北方民族的征服上。

西汉在南方对蛮夷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和统治,建立了多个郡县,巩固了对这些地区的控制。

而对于北方的匈奴族等民族,西汉则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成功地将这些民族纳入了中国的疆域。

2.东汉时期的疆域扩张东汉时期,中国的疆域继续向外扩张,主要是在南方和西部地区。

东汉末年,中国向南方的交趾地区进一步扩张,并在今天的越南地区建立了军事要塞。

同时,东汉还派遣使者到西域等地,增进了对外交往,扩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控制。

3.汉朝的统一汉朝通过对疆域的扩张,逐渐实现了对中国的统一。

汉朝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设立了太尉、太子太傅等高级官职,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同时,汉朝还推行了律令制度,加强了对法律的管理和执行,确保了统一的法律体系。

二、唐朝的疆域扩张与统一1.初唐时期的疆域扩张唐朝在初期就开始了对西域地区的扩张。

唐太宗时期,唐朝采取了一系列的军事行动,先后征服了西域的各个城市和国家,建立了安西都护府,进一步巩固了对西域的控制。

此外,唐朝还通过对北方的各个民族的征服,扩大了对北方的疆域。

2.中晚唐时期的疆域扩张中晚唐时期,中国的疆域进一步扩大,主要是在南方和西南地区。

唐朝征服了今天的云南和广西等地区,将其纳入中国的疆域。

此外,唐朝还在南海诸岛建立了军事据点,确保了对南海地区的控制。

3.唐朝的统一唐朝实行了较为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唐朝设立了中书省、门下省等中央政府机构,统一了政治决策。

同时,唐朝还实行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为国家提供了稳定的官员队伍,进一步加强了统一。

总结:汉唐时期的疆域扩张与统一,是中国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时期。

西汉西域渠犁屯田考论

西汉西域渠犁屯田考论

0 张春树 : 试论援武帝时 屯田仑头 ( < 轮台 )的问题) 载 < . 大箭杂志)第 四十八卷第 四期 , 94 4月。 17 年 马国 荣 : 浅谈攫代西域屯 田) ‘ < , 西域史论 丛》第一辑 . 疆人 民出版社 ,1 5 新 9 年。 8 @ 施丁 : 汉代 轮台屯 田的上限甸题> 载 ‘ 国史研究> 19 年第 4 。 《 , 中 94 期 ④ 劳干 ; 汉代西域都护 与戊 己柱尉> 载 ‘ < ,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盲所集刊)第二十八率上 册 .15 年 1 月 ;另 96 2 见< 劳干拳术论 文集 甲编) ,台北艺 文印书 局 . 96年 . 87— 7 17 第 6 88页。施 之勉 :< 田轮 台在 昭帝时> 屯 . 载 < 大磕杂 志)第 四十九卷第 一期 .17 年 7 94 月。

1 ・ 0
维普资讯
西汉西域渠犁屯田考论
《 记 ・ 列传 ) 史 大宛 : 汉 已拽 完 立昧蔡为 完王 而去 。岁余 ,完贵人 以为 昧蔡善谀 ,使我 田遏屠 ,乃相 与杀
睐蔡 ,立毋寡昆弟日蝉封为宛王,而遣其子八质 于汉。汉因使使赂赐以镇抚之。
盐泽 ,驻 往起 亭 ,而轮 台、 渠犁皆有 田卒 数 百人 ,王使者枝 尉领 护 , 以培使 外 田者。
《 资治通鉴・ 汉纪十- )沿袭 了 《 - 汉书 ・ 西域传上》的记载 ,认为 “ 大宛破 ,西域震惧 ,汉 自
使西域益得职。于是 自 敦煌西至盐泽,往往起亭 ,而轮台、渠犁皆有 田卒数百人 ,置使者校尉领
回 曾问吾 : ‘ 汉之经 营西域) 前 ,载 ‘ 中央大学半 月刊)第一 卷第八期 .13 90年 2月 ;另见 ‘ 中国经营西 域 史 ,上海商务 印书馆 ,13 年 , 5 页。陈慧生 :‘ 》 96 第 0 两汉 屯 田和统一 新疆 的关 系> ‘ . 泰汉史 论丛)第 三 辑, 陕西人 民出版社 .18 96年。

唐代西域屯田述略

唐代西域屯田述略

唐代西域屯田述略王希隆【摘要】唐朝在统一西域过程中承袭了西汉开创的以屯田定西域的传统方式。

唐代是继两汉以后西域屯田的又一高潮时期,西域屯田是唐朝维护西域统一局面的经济基础。

唐代西域屯田分布地域辽阔,各项管理制度完备,成效卓著,影响深远。

%The Tang Dynasty inherited the traditional Tuntian system practiced in Western (Xiyue) for the first time in the West Han Dynasty. It boosted another flourishing period of this system after the East and West Dynasties. The system proved to be the economic base for the Tang Dynasty to maintain the harmony in the West- ern (Xiyue). During that time, the Tuntian system in Western (Xiyue) was practiced over a large area, with mature management regulations and 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t exerted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then society.【期刊名称】《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30)005【总页数】10页(P1-10)【关键词】唐代;西域;屯田制度【作者】王希隆【作者单位】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甘肃兰州73002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294.5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继两汉之后的又一次大统一时期。

唐朝国力强盛,对西域的统一、治理与建设均超迈了前代。

汉代的西域屯田及其它

汉代的西域屯田及其它

汉代的西域屯田及其它汉代创设了一种屯田制度,经营“河西四郡”,全力推进“西域军屯”,这是使耕地面积成倍翻番的关键性举措。

西汉文帝时(公元前 169年),以罪人、奴婢和招募的农民戍边屯田,以军队制式开始了陇西屯田(天水方向)、金城屯田(兰州方向)、张掖屯田(张掖方向)、三边屯田(酒泉方向)等,虽说初时规模有限,却为“河西走廊”的经营开了先声。

当时,国家预作耕牛、种子等方面的先期投入,让军人以军事建制去垦荒种地,收入除自用外,归国家所有;民户则免三年租税。

所垦地沟洫纵横,方整有序,呈“井田”式。

后来汉武帝又向西推进,进行渠犁屯田(库尔勒方向)、轮台屯田(轮台方向)、车师屯田(奇台方向)、伊循屯田(楼兰方向)、莎车屯田(莎车方向)、乌孙屯田(在今境外)等。

其对天山山南地带的开发,倾注的力量尤为巨大。

直到明清之际,山南比山北一直发展得更好。

至此,西域的“布点分片开发”已粗具规模。

它分担了汉政府经营西域所需的浩繁支出,是国家对西部疆土最有价值的投入。

东汉继承了这个制度,又有所发展。

东汉时的柳中屯田(吐鲁番方向)、伊吾屯田(哈密方向)、宜禾都尉(安西、敦煌方向)屯田、护羌屯田(西宁东北方向)、龙耆屯田(西宁以西方向)、湟中屯田(西宁以南方向)、焉耆(焉耆方向)等,西域三十四部屯田等等,都是对今甘肃、青海、新疆的有效开发,且全都是在荒漠上由驻军开发出来的美好绿州。

你只要想想今天的新疆仍有16个江苏省大,就不难判断当时比今日之新疆更为辽阔的“西域”地区对于汉家江山是何等重要了。

秦汉隋唐时国家政治中心与地理中心相一致,都以关中为腹心,其去新甘青与去苏浙闽的空间距离和“心里距离”是相等的,而西去的“丝绸之路”与“边塞行”则更为汉唐立功立业者所向往。

如果说关中是心腹,那么,汉代的河西四郡与西域,就是伸出去的力臂与劲拳。

此拳的挥动,可以划出两道弧线:一从阿尔泰山划向黑龙江、乌苏里江方向,一从青藏高原划向怒江、澜沧江、红河方向;它为中华民族的休养生息提供了最有效的“安全边界”;此后两千年来,无论是一统政权或各族“分立”政权所进行的土地人口争夺战,大体上都是在这两道弧线内部展开的“拉锯战”,无非是你出我入而已。

传统社会各朝代的土地制度

传统社会各朝代的土地制度

中国传统社会各朝代的土地制度、赋役制度及国家经济制度、经济政策.一、土地制度1.井田制:发展过程形成于商代,盛行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除于战国.内容和实质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所有权属于周王,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诸侯臣下只有使用权,而无所有权.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经济基础作用适应并促进生产力发展.瓦解随着春秋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大量井田之外的荒地得以开垦成为私田,奴隶主破坏井田制,井田制开始瓦解.2.屯田制:形成与发展汉末饥荒之际,曹操总结汉朝西域屯田经验,在许下屯田,后大范围推广. 方法统治者招募流亡农民,按军事编制,几十人一屯,开垦荒地,并设官管理.屯田农民享有土地使用权,按比例向官府交纳收获物. 性质与作用屯田是一种封建土地国有制,它使流民与土地结合,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后来蜀、吴两国也在边境、军镇和其他一些水土条件适宜的地方,实行过不同规模的屯田.3.均田制:形成与发展485年,北魏孝文帝采纳汉族谋臣建议,在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前提下,颁布均田令,推行均田制.隋朝和唐朝前期基本的土地制度.目的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内容①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丁男受露田40亩,桑田20亩;妇女受露田20亩,奴婢和耕牛也相应受田.②土地不得买卖.受田者年老或死亡,露田归还国家,桑田传给后代.③官吏在任时可按级别在官府所在地就近受田.均田制是我国历史上较完备的一种土地制度.它以法律形式确认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性质与作用①封建社会土地国有制度.②确认了受田者的土地占有权和使用权.③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有利于恢复经济和民族融合.瓦解隋朝和唐朝前期推行的均田制,限制了土地的买卖和无限占有,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兼并.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4.更名田:概念1669年,康熙帝宣布原来明朝藩王的土地,归现在更种人所有,叫作“更名田”.作用一定程度满足农民土地要求,对清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1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2关于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形式:曾出现过屯田制、均田制等具体形式.屯田制在西汉、曹魏、金朝、元朝、明清初年都曾实行过.均田制始于北魏,流行隋唐.这两种形式,往往是在经历了一场战乱和社会动荡之后,国家控制了大量无主土地的情况下实行.授田时,既不触动地主的土地,又能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因此,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经济的发展.二、赋役制度1.中国古代赋税的主要内容①以人口为依据的人头税和以人丁为依据的丁税.②以户为依据的财产税,即调.③以田亩为依据的土地税田租.④以成年男子为依据的徭役、兵役和其他苛捐杂税.①齐国"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进行改革,实行"相地而衰征",是指根据土地多少和田质好坏征收赋税,实质上承认了私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国家法律规定把公田交给耕者,"履亩而税",即是承认了耕者对所耕土地的私有权.②编户制度:两汉对百姓的管理,实行编户制度.那些被正式编人政府户籍的自耕农、佣工、雇农等,称为编户齐民.编户齐民具有独立的身份,依据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赋税和徭役、兵役,资产多的,要多纳税.编户齐民对封建国家的义务有田租、算赋或口赋人口税、徭役、兵役等.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代役税很重.③租调制:西晋的占田法内容包括"户调制",规定每户每年向政府交纳一定数量的绢、帛.北魏租调制规定: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一夫一妇每年纳粟2石、调帛或布1匹.丁男还要负担一定的徭役.赋役制度,实行租庸调制.租庸调制规定: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缴纳一定量的谷物,叫作"租";缴纳定量的绢或布,叫作"调";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叫作"庸".唐朝的庸不再有年龄限制.租庸调制使农民的生产时间较有保证,赋役负担相对减轻,政府的赋税收入有了保障.⑤两税法: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两税法规定:由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户不分主客,以当时的居住地,编人户籍;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凋和一切杂役、杂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 两税法的作用在于:一、使唐朝中期以来极端混乱的税制得到统一,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二、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三、两税法规定贵族、官僚、商人都要交税,这就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也相对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这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⑥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北宋王安石变法时推行.募役法规定,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方田均税法规定,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这就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⑦黄册与鱼鳞图册:见教材P142⑧一条鞭法:1581年,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鉴于赋役沉重,农民铤而走险的历史教训,改革赋役制度,下令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把从前按户、丁征收的役银,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这就大大增加了赋税中的货币比重.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役归于地”“量地计丁”,纳银代役的规定,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货币地租的发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增长.特点及影响:见教材P147特点:1将田赋、杂税和徭役等“悉并为一条”,统一征收,简化征收手续.2将户丁负担的徭役,部分摊入地亩.3田赋征银.4废除里甲征解赋役办法,改为官办,差徭也一律改为“官为金募”,雇募劳力应役.影响:1解除了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2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3使白银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4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⑨摊丁入亩:171 2年,清政府规定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时又推行"摊丁人亩"的办法,把丁税平均摊入田赋中,征收统-的地丁银.这样,汉唐以来长期实行的人头税废除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隐蔽人口的现象也逐渐减少.摊丁人亩对我国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意义.重点提示赋税制度的发展呈现出的主要趋势:①由向国王的纳贡到国家征收土地税;②由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到以土地财产为主的征税标准,直至取消人头税的变化;③由赋役分征到赋役合征,名目和手续的简化;④由实物、劳役地租到货币地租的变化.这种演变说明,随着历史的发展和进步,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驰;用银两收税则是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活跃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相应反映.三、重农抑商政策:①原因: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由于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民之生计和国家的兴衰存亡,因此历史统治都都把发展农业当作大事来抓,努力督促和组织农业生产.②形成发展:产生于战国时代,最早由李悝在魏国的改革内容中有所体现,随后商鞅在秦国的变法中将重农抑商政策第一次明确提出,并以此作为大力推行农战方针的基本内容付诸实施.以后历史统治者都将其作为治国的典范.③主要表现:A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B抑制土地兼并,防止农民破产;C强调户口管理,限制人口流动;D对商人进行诸多方面限制,并课以重税.④评价:A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到了积极作用.秦汉时期B到明清时期随着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而在这时统治阶级依然坚持重农抑商的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并在重农抑商政策思想的指导下推行一系列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措施,从而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失去了其产生之初的进步性.具体关注如:秦朝与西汉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内容及其相同点与不同点;关注历代封建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内容;关注各朝代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如:元明清时期恢复和发展经济的措施.四、中国传统社会土地制度的变动趋势1、封建土地所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国家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农民土地所有制虽不占支配地位,但却广泛而分散,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和长期存在的基础.2、关于封建土地国有制的形式:曾出现过屯田制、均田制等具体形式.屯田制在西汉、曹魏、金朝、元朝、明清初年都曾实行过.均田制始于北魏,流行隋唐.这两种形式,往往是在经历了一场战乱和社会动荡之后,国家控制了大量无主土地的情况下实行.授田时,既不触动地主的土地,又能使农民得到一定土地,因此,都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和经济的发展.3. 两宋时期导致土地私有化数量增长过快的原因见教材P107五、总结中国传统社会赋役制度的变动趋势中国传统社会赋役制度的发展变化,在地主制经济发展的推动下.经历了赋役并重、赋重于役、役并人赋的三个阶段.1.秦汉至唐代中叶为赋役并重阶段在这一阶段,地主制经济还不发达,自耕农大量存在, 国家赋役征课的对象主要是自耕农.2.唐中叶至明中叶为赋重于役阶段唐代前期,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遭到破坏,以均田制为基础的租庸调制无法实行,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德宗于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实行两税法.两税法包括地税和户税.赋税从主要征课自耕农,向主要与地主分割地租转移.这是税制的一种进步.3.明中叶的“一条鞭法”至清康熙雍正年间的“摊丁入亩”,属役并入赋阶段明初,田赋沿用唐宋夏税秋粮两大名目,万历九年,张居正在各地赋役改革的基础上,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一条鞭法将各种赋与役合为一条,统一征收银两. 康熙51年,清政府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人丁和丁银数的固定,为雍正朝的摊丁入亩准备了条件.摊丁入亩是将役银归于赋银,人丁税并入土地税,一律按田亩征收. 由此,不仅人头税废除了,而且长期困扰中国农民的摇役也从此消失.六、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及发展缓慢的原因1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的萌芽的产生:前提条件在农业、手工业新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空前活跃.时间地点明朝中后期15世纪末的东南地区产生部门丝织业等手工业生产部门.产生过程①明朝中后期,农业、手工业的新发展,为资本主义的萌芽创造了条件;②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刺激了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使生产规模更大,分工更细,全国出现了30多座较大的城市,产品有了更多的销售市场.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手工业者不断分化,少数关于经营者富裕起来,多数手工业者贫困破产,丧失生产资料,不得不去当雇佣工人,于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用与被雇用的关系.④富有的机户依靠雇佣工人进行生产,这就是早期的资本家,靠出卖劳力力为生、计日领取工资的生产者就是工人.主要特征主要特征①微弱、稀疏;②出现在个别地区、个别部门;③发展水平低;④最初多表现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形式.2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发展表现①范围扩大;②部门增多;③手工工场规模扩大.缓慢原因①国内市场小:封建剥削很重,农民极端贫困,无力购买手工业品;②资本少:地主、商人剥削所得钱财,多购置田产,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③社会环境:封建国家设立众多的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并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规模重农抑商;④国外市场:实行闭关政策,下令禁止海外贸易;⑤封建行会严格控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3明清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有利条件与不利条件:有利条件:①发达的农业.明朝中后期,农作物产量提高,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②发达的手工业生产.明中期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规模大,水平高,培养了一批熟练工人.③发达的商业.30多座大中城市的兴建,农产品、手工业产品广泛投入市场,对外贸易的繁荣都促进了商品经济空前活跃.④充足的货币条件.大量货币流通,到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⑤一定的科技优势.四大发明的传播,科技巨着的问世.不利条件:①自给自足的自然根深蒂固,成为商品生产难以突破的障碍.②土地买卖制度和高额地租吸引着已经聚集起来的商业资要本、高利贷资本投向土地,加强了封建经济.③"重农抑商"传统政策压抑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④在自然经济形态下,生产手段落后、分散保守,不利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科学技术的积累,使旧的生产方式得以牢固、持久的保持.⑤手工作坊和包买商与封建统治者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⑥封建地租很重,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手工业产品.这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⑦对外转向闭关自守,未能形成海外商品市场.4中国农村自给性自然经济解体的原因A.西方廉价机器棉纱的冲击B.棉纺织品原料市场的变化.C.购纱织布与自纺自织的市场变化,是农村自然经济解体极为关键的一步.D.耕与织的松动.E.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自然经济结构的解体过程具有不平衡性.七、中国传统农业的嬗变及商品化农业的形成.1西方廉价机器棉纱的冲击2棉纺织品原料市场的变化3在经济作物种植方面,从投入国际市场、国内市场的农产品商品量来看,无论是在相对数量还是绝对数量上都呈现出了不断增长的趋势.4明清时期已出现的各种专业化农业区域在近代得到进一步发展.5在市场需求的牵动下,农业部门各种原料性产品的专业生产普及开来,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商品性专业种植区域,为了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6经济作物专业化种植的普遍发展,带动了粮食商业化生产大规模的发展. 7农业商品化发展趋势在边远落后地区也以各种扭曲的形式表现出来.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这些地区的鸦片种植.八、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结构的形成原因一商品生产的发展1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开始破坏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破坏农民的家庭手工业和城市手工业.2国外资本主义市场的发展二劳动力市场的出现三货币财富的积累九、为什么说鸦片贸易给英美侵略者增加了血腥的暴利,却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的灾难首先,鸦片的泛滥,毒害和摧残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和体质,造成了社会生产力的严重萎缩.其次,由于鸦片流毒,国民经济也受到恶劣的影响.人们把金钱都消耗在吞云吐雾之中,有人甚至“竭其终岁之操作,不足以偿暗室之一灯”.人们日益贫穷,社会购买力日益枯竭,工农商业都受到很大影响.再次,鸦片泛滥对社会经济最大的恶劣影响是,引起了中国大量白银外流,造成金融恐慌,财政枯竭.由于鸦片输入的迅速增加,19世纪初,中外贸易关系便发生了变化.虽然鸦片战争前,中国出口的茶、丝等商货的总值仍然超过外国入口的商货鸦片除外的总值,但是由于鸦片的大量输入,就使得中国不得不支付大量的白银去购买鸦片,从而造成了大量白银外流的严重现象.所以,鸦片泛滥,白银外流,已经不仅严重地危害了人民的利益,而且也损害了清朝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这就使得清王朝不得不大为恐慌,不得不考虑采取措施来解决鸦片问题.当时,清朝统治者在对待鸦片问题上有两种不同的派别.一派是妥协派.另一派则主张严禁,他们主张严禁鸦片,杜绝烟毒的侵蚀,堵塞白银外流的漏洞.这一派的首领为林则徐、黄爵滋等.在鸦片战争前几年,在清政府中妥协派和禁烟派在鸦片问题上展开了争论.后来,禁烟派的主张渐渐得势.1838年清道光皇帝起用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鸦片.林则徐在到达广州之前,已经做了严密的布置.1839年3月到达广州后,用“劝戒兼施”的办法,迫使英商缴出鸦片l 9087箱又2119袋,共237万斤,值时价2400万元.并于1839年6月3日开始在虎门海滩上悉数销毁.林则徐的禁烟措施是极其正确的. 它第一次向全世界表示了中国人民的正义立场和反抗侵略的决心.。

两汉西域屯田的相关问题——以新疆出土汉代铁犁铧为中心

两汉西域屯田的相关问题——以新疆出土汉代铁犁铧为中心

次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 的开展 , 一批 汉代铁犁
铧在新疆各地陆续面世 , 有关 两汉西域 屯 田生产 规模 、 耕 作方 式 , 以及 铁犁 铧 的配置等 问题 引起 了笔者 的关 注。本 文 以新 疆 出土 的汉 代犁 铧 为
沟、 和硕 新 塔 拉 、 疏 附县 阿 克 塔 拉 、 伊 犁 河 谷 等 地, 出土过大量石 、 木、 青 铜等材质 的农 具 , 以锄 、
中的相关 问题进行探讨 , 以求抛砖 引玉。 一 Nhomakorabea、
西 汉 时 期 的 西 域 屯 田
肱雷 。《 史记 ・ 匈 奴列 传 》 记载: 汉 武 帝元 封 年 间, “ 汉又西通月 氏、 大夏 , 又 以公 主妻乌孙王 , 以
分匈奴西方之援 国。又北盖广 田至肱雷为塞 , 而 匈奴终不敢 以为言 ” 。 _ 4 ] 从考 古发现来看 , 乌孙 的
形. 上端可插入木柄 , 两侧刃部 扁平 。 [ 5 ] 同一 类型 的犁铧亦见 于 内 蒙古 乌兰 察布市 察 右旗 汉代 遗
址 中。 近年来 , 在 与 昭苏 相 邻 的伊 犁 特 克 斯 县 境
乌孙 内乱 , 屯 田赤 谷 城意 义重 大 。《 汉书 ・ 西域 传》 载: “ 后乌 就屠 不尽 归诸合 羽侯 民众 , 汉 复遣 长罗侯 惠将 三校 屯赤 谷 , 因为分 别其 人 民地 界 , 大昆弥户六 万余 , 小 昆弥户 四万余 , 然众 心 皆 附 小昆弥 。 ” [ 9 ] 3 嘶在赤谷城 屯田期 间 , 汉军与乌孙歙
2 0世纪 6 0 、 7 0年代 , 新疆 昭苏 、 木 垒陆续 发
现三件汉代 铁犁铧 , 有关 两汉西 域屯 田的问题成 为学界关注的焦点 。新疆 考古界 的前 辈王炳 华 、 戴 良佐 等先生 曾专 门撰 文论述 。近几十年来 , 随 着新疆 文物考古工作 的不 断深人 , 以及 自治 区第

唐代屯田及屯田法制研究述论_龚先砦

唐代屯田及屯田法制研究述论_龚先砦

2011年1月(总第263期)法制与经济FAZHIYUJINGJINO.1,2011(Cumulatively,NO.263)[摘要]对唐代屯田及屯田法制的研究从民国时即已开始,新中国成立后更是蓬勃开展起来,涌现出一大批研究成果。

这些成果从不同的视角审视唐代屯田及其法制,运用比较研究、多学科交叉研究等方法,对唐代屯田及其法制建设进行阐释。

[关键词]唐代;屯田;屯田法制;屯垦戍边屯田是古代中国巩固和保卫边防的一项重要举措,历朝历代在发展屯田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屯田法律制度,使屯田日益走上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本文拟就民国及新中国成立以来学界对唐代屯田及屯田法制的研究状况作初步的阐述,为深入研究唐代屯田法制作一定的铺垫。

一、民国时期的屯田研究1939年张君约《历代屯田考》[1]、1944年唐启宇《历代屯垦研究》两部著作开启系统研究古代屯田的先河,两部著作从纵横两个角度对中国古代的屯田现象进行了考察,对历代屯田实践及其基本制度进行了探讨,包含了唐代屯田的相关内容。

《历代屯田考》以朝代为主线,对西汉到明代之间的屯田进行了梳理;其特点在于着力还原历史,未对唐代屯田制度进行系统化地勾勒。

《历代屯垦研究》与此有所不同,重在对历代屯田制度进行分门别类的细致考察,较之《历代屯田考》“述而不作”的一面,其对屯田制度的研究有较大的进步。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研究状况———以期刊论文为考察对象(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1956年,赵吕甫《唐代初期的屯防军制》一文即对唐代屯田进行过探讨。

该文虽然着眼于军事体制,并非对唐代屯田进行全面研究的专论,但研究对象是唐代前期军事屯田的主体———屯防军,故该文对研究唐代屯田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

1962年郑学檬《试论隋唐的屯田与营田》、1964年乌廷玉《关于唐代屯田营田的几个问题:和郑学檬同志商榷》[5]两篇具有论辩性质的文章是这一时段研究唐代屯田的重要成果。

二文虽略有分歧,但在对屯田、营田的认识上是一致的,即都认为屯田、营田是两种不同的国有土地经营制度,存在显著的差异。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浅析汉代屯田制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浅析汉代屯田制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浅析汉代屯田制引言《史记·文帝本纪》中言:“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在春秋战国时,权力者就普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鞅变法时,为了国家发展亦大力推行抑商政策。

可见,农业在国家发展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粮食的供给上,而要保证粮食供给就要注重土地的规划与种植。

自古以来,时代的政治、经济对统治者的政策施行有着很大的影响。

汉代的屯田制度亦是如此,常随时代改变而不断发展变化。

一、专精覃思,汉代屯田制度的时代背景屯田制度是古代一项重要的土地政策,能保证粮食供给,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其屯田形式分为军屯和民屯,汉代的屯田制度主要是军屯。

然而实行屯田制度必须考虑实情,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情况和社会发展现状。

当社会生产力与屯田技术相适配,社会发展需要进行屯田时,选择适宜的自然环境开展屯田制,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汉代时的社会条件就符合屯田制开展的需要,故被后朝历代所沿用的屯田制开始于西汉。

秦朝虽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但因秦朝统治者政策失误,社会矛盾较为激烈,故秦朝末年,社会动荡、天下大乱各地人民纷纷揭竿而起。

后来经过战争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改变了这种局面。

《史记》中记载:“自天子不能具钧驷(毛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盖藏……米至十万钱,马一匹则百金”经过战乱后统一的王朝仍然较为虚弱,秦末的社会动荡对汉初的社会经济和农业发展都造成了较大的损伤。

同时,北方的匈奴也给汉王朝带来了较大的对外忧患,经过考量,汉初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弱于匈奴,此时与匈奴对战实不为一种正确的决策。

因而,要想解决匈奴问题不能急于一时。

汉初时,民生疲敝社会发展较为缓慢,为了恢复生产适应社会发展情况,统治者选取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主张休养生息的政策。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开源开流,汉代的社会经济逐渐恢复,人民生活日渐富足。

文景时期,国家减轻农民赋税负担,鼓励其发展农业生产,拥有了丰厚的粮食储备,社会稳定富裕,社会发展进入“文景之治”的盛世阶段,为汉武帝征伐匈奴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汉唐两代西北农牧业开发及其对西北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汉唐两代西北农牧业开发及其对西北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汉唐两代西北农牧业开发及其对西北可持续发展的启示摘要:汉唐两代对西北进行了大规模的农业开发。

屯田与官营畜牧业是汉唐两代西北开发的主要内容。

汉唐农牧业开发最初受军事目的驱动,后变为军事与政治双重因素的驱动。

政府主导、军事与经济安全的需要,气候温暖湿润,分裂后的大一统,导致大片的土地沙化是汉唐西北开发的共同特点。

其经验与教训对今天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历史地理;经济史;西北农牧业开发;可持续发展汉唐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的高峰时期。

由于政治稳定、国力强盛,所以对西北开发的规模比以前的任何朝代都要大。

它们开发西北的措施与特点有诸多相似之处,其开发西北的诸多经验与教训,值得我们今天思考与借鉴。

1汉唐农牧业开发的措施汉唐两代对西北农业开发的措施首要是屯田。

屯田制度是西汉政府开创的、被历代世袭的国营农业生产方式,它用军事化的形式组织农业生产,为适应边疆地区需要创建。

公元前199年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以后,西汉政府派军西渡黄河,从朔方郡(今内蒙古伊盟西北)以西至令居(今甘肃永登县),在有利水利农耕的地方修渠开田,常年配备五六万人屯田[1]。

不久,又在陇西、河西和西域相继建立或扩大了屯田区[2]。

东汉时除在河西、西域、金城等地继续屯田外,又新增了汉阳、安定、北地等屯田区。

唐朝的屯田主要设于北方三河(河东、河南、河北)和西北地区,“诸军州管屯总九百九十有二”[3]。

其中西北的关内、陇右、河西三道584屯,超过全国总屯的半数以上[4]。

其次,畜牧业也是汉唐西北农业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

国营牧马业是我国自西周以来就出现的牧业经营形式。

早在周孝王时,秦非子就被任命在汧渭之间主持牧马,“马大蕃息”[5]。

秦朝建立后,在中央机构的太仆寺下设牧师苑官或牧师官主管西边、北边的马政。

汉承秦制,设置了牧师苑和专官,发展国营牧马业。

西汉有“牧师苑三十六所,分治北边、西边,分养马三十万头”。

[6]东汉“牧师,主养马,分在河西六郡中”,是国家战马的主要来源[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汉唐西域屯田制
内容摘要
屯田是西域开发史上的重要篇章,历朝为了使屯田获得成功,都会有组织地将内地最先进的生产技术运用到屯田区中,这就为先进技术传入西域提供了平台,从而为提高屯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汉唐时期西域屯田区农作物发展,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和耕作技术的发展,手工业及水利的发展,足以说明汉唐在西域屯田对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汉唐;西域;屯田;经济发展
西域位于我国西北部,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广大地区,其东面和南面与我国甘肃、青海及西藏相邻,尽管各史所记“西域”的范围所记大小不一,其核心部分为包括我国新疆在内的中亚地区。

历代中央政府在经营西域时都采取了很多管理措施,屯田就是其中的有效措施之一。

利用军队在其驻扎的地区进行农业生产,或政府出面招募农民从事大规模垦殖,这种措施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之为“屯田”。

我国屯田最早始于西汉时期,之后历朝历代纷纷效仿,成为解决军队粮食供应,维护边疆安定和发展西域经济的重要措施。

一、屯田的原因
西汉王朝初期,“一岁中多至十余辈”i的西汉王朝派往西域的使者为当地丝绸之路孔道的楼兰、姑师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两国“常主发导,负水粮,迎送汉使”,“苦之,攻劫汉使王恢等”,又和匈奴勾结,为匈奴提供西汉王朝使者往来的信息,让匈奴发兵劫掠汉使。

楼兰、姑师还杀汉使以解脱负担,这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当时绿洲农业尚不能满足来往使者的需要,所以,汉朝中央政府在经营西域的过程中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补给方面的困难。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派遣李广利领兵数万,西击大宛,以报宛杀汉书车令之仇,但“道远,多乏食”,而且“当道小国,各坚城守,不肯给食”,汉军遭到了惨败,所率军队仅剩下“什一二”,ii李广利还军敦煌,此即是补给困难制约汉朝经营西域的典型事例。

基于此,屯田便成为汉朝统治西域一种必然的选择,由此看来,屯田是为了一种政治目的,但本身却是为了解决经济困难,是一种经济制度,也为后来的各朝所效仿。

与汉朝最初屯田西域的目的一样,唐朝在西域的屯田也是为了统一西域的需要而开始的。

公元640年,高昌降唐,唐朝统一了高昌地区,此后,唐朝的势力进入了西域。

但是是对高昌屯田戍守进行直接管理,还是更立高昌王实行羁縻统治,唐朝内部并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唐太宗最终将高昌地区列州而治,置兵戍守,唐朝的屯田戍守也由此在西域的广大地区而展开。

二、屯田的地点
西汉在西域屯田的地点主要分布在伊犁河谷、渠犁、轮台、北胥键、焉耆、姑墨、伊循等地。

与西汉相比,由于受西域政策时断时续的影响,东汉对西域的经营史称“三通三绝”,屯田也时罢时屯,主要集中在伊吾庐、车师、疏勒、于阗等地。

西域屯田的发展是在隋唐时期,尤其是在唐朝,其屯田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分布地点之广都是前代所无法比拟的,唐朝在西域屯田地点主要集中在安西四镇、北庭。

综上所述,从公元前101年起,汉率领数百士卒在轮台、渠犁一带屯田,在天山以南开辟第一个屯田点,到唐太宗以伊州为基地,经多年经营,由东向西,先南后北,大兴屯田,西域屯田范围东起巴里坤草原,西达楚河之畔,南抵昆仑山麓,北到准噶尔盆地,遍布天山南北,分布空前广泛。

从屯田地点的分布看,汉唐屯田区主要分布在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地和防范匈奴进入西域的战略要地,这种屯田的分布在军事和政治上具有战略意义,有利于汉唐中央政府对西域的统治和管理。

所以,就汉唐在西域屯田的作用而言,通常情况下学者们大都重点强调了屯田对西域的政治影响。

汉唐中央政府对西域实行的屯田政策亦不乏组织生产的经济意义,因为屯田是汉唐中央政府在西域地区最主要的经济建设措施之一,符合西域各族人民的利益和愿望,其在西域的运作,势必会产生强烈的辐射与影响,因此使屯田区成为传播中原先进文明的重要策源地,发展了屯田区的社会经济,考古资料也验证了这一点,如各种先进的农业工具、冶炼中心及多处灌溉水利设施遗址大都发现于汉唐屯田分布之处,可以说明当时各种先进生产技术的西进与传播,与汉唐在西域的屯田有关,而先进生产力的西进与传播,必然会影响到西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三、屯田对西域经济的影响
汉朝是历代王朝在西域屯田的首创者,其屯田的效果十分显著,屯田政策的连续性,为后来唐朝在西域屯田奠定了基础。

唐朝在汉朝屯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是西域屯田史上的繁荣时期。

汉唐和西域在政治上联系密切,从而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屯田活动的开展,使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大为提高,以下方面可以说明汉唐在西域屯田对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进步作用:丰富了农作物种类
“民以食为天”,农业的发展关系到西域当地人民的温饱问题。

楼兰遗址所发现的粟的遗物以及大量糜杆用于建筑的迹痕、尼雅遗迹有陈积的小米和麦粒麦穗、古城塔东有深达70 厘米的糜子堆等等,反映了屯田种植的作物种类与产量等基本情况。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由于西域气候及地理环境关系,塔里木盆地远古以农业为主,在李广利征讨大宛之前,天山南路各绿洲的农业生产,主要使用石器、木器及少量铜器,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落后,生产力低下。

但自公元前101年起在轮台、渠犁高昌、楼兰一带屯田后,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便传入西域,使西域的生产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使用铁制农具。

西域屯田军的农具均由国家统一发给,所以内地各种先进农具便会传入西域各屯田区。

考古资料显示,在生产工具方面,屯区已经较为普遍地使用了铁器。

两汉经营西域的过程之中,往往官给牛犁谷种,铁制农具当然位列其中。

如昭苏乌孙古墓中出土的属于西汉时期的铁犁铧,舌形,其形制、大小与敦煌、关中发掘的同一时期的铧基本相类;尼雅遗址中出土的铁铲、铁锛、铁镰等农具,也大致有类似特征。

这些都说明当时西域的生产工具已十分先进,与之前的不知铸铁器形成鲜明对比,屯田军带来的先进的铁制农具及冶铁技术,为西域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推进了手工业生产
发展了冶铁业。

据载,“其地皆无私漆,不知铸铁器,及汉使亡卒降,教铸作兵器”。

说明西域使用铁器,是由汉使亡卒教
给。

如果屯田军来到以前,西域已经会铸造铁器,那么也早就传到大宛国了。

可见,在李广利西征前,西域大部分地区还不会铸造铁器。

李广利迢迢万里征讨大宛,所以能取得胜利,铁铸的兵器优于西域的兵器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又有史料记载“夫胡兵五而当汉兵一,何者?兵刃朴钝,刀弩不利,今闻颇得汉巧。

然犹三而得一”。

原来西域用铜器,难于重击,在攻坚农耕方面铁器远胜于铜器。

后虽教以冶铸之法,但冶炼技术不高,也难敌汉军锋利的铁器。

尽管屯田军初期进入西域时的生产工具都由政府统一发给,可是在长期屯田中,各种铁制工具经常要更新,不可能随时从中原运往西域,只有组织部分屯田军就地冶铁,制造铁器,并帮助龟兹属国地方政府发展冶铁,从而推动了汉代西域冶铁业的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屯田虽是汉唐为统一边疆和保持边疆安定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其统治,但客观上也对西域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为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汉唐在西域的大规模屯田,不仅使中原和西域建立起来的密切联系更加巩固,增强了西域各民族的向心力,而且对西域的开发,丝绸之路的繁荣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