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能量代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础代谢率(BMR):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kJ/h/m2) 基础代谢率与体重不成正比,而与体表面积成正比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一、体温及其生理波动
体表温度:机体表层的温度 体核温度:机体深部的温度
体温(临床):指机体深部的 平均温度
T < 22℃→心跳停止 T > 43℃→酶变性而死亡 T = 27℃→低温麻醉
脂肪
磷酸化脱氢化
甘油
有氧氧化
葡萄糖
β氧化
脂肪酸
乙酰辅酶A
三羧酸循环
➢ 3、蛋白质(氨基酸):提供少量的能量(长期饥饿或极度消耗)
二、机体能量的去路
ATP:体内能量转化和利用的关键物质
ATP
50%+转化为热能 C~P (肌肉)
能源物质+O2→CO2+H2O+能
化学能
C+P
机械能
ADP
ATP 分解 放能 化学能 外功+ 热
一、体温及其生理波动
临床上,通常采用测量体温的部位(℃):
腋窝温度 < 口腔温度
< 直肠温度
36.0 – 37.4
36.7 百度文库 37.7
36.9 – 37.9
10分钟
10分钟
10分钟
一、体温及其生理波动
1、昼夜波动:波幅不超过1 ℃ 昼夜节律、日周期---清晨2-6时最低,午后1-6时最高
散热部位:主要是皮肤(85%),其次有呼吸、尿和粪便。
散热方式:辐射、传导、对流和蒸发 --- 物理散热
皮肤温度>环境温度时:
1、辐射: 60%, 影响因素-- 温度差、有效辐射面积
2、传导:
影响因素--导热性、接触面积
3、对流:
影响因素--风速、衣着
临床对高热病人用冰袋、冰帽冷敷降温的原理?
二、人体的产热与散热
(一)产热过程
主要产热器官:安静时--内脏器官(肝脏)和脑 运动时--骨骼肌,90%
产热形式:战栗产热和非战栗产热 战栗产热: 屈伸肌同时发生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不作功, 但产热多 突然进入寒冷环境中产热的主要形式 非战栗产热(代谢产热):褐色脂肪组织分解产热最大
产热的调节:
第七章 能量代谢与体温
第一节 能 量 代 谢 第二节 体 温
第一节 能量代谢
生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 (物质代谢)
同化作用
-- 耗能
(合成代谢)
异化作用 (分解代谢) -- 放能
能量代谢
生物体内物质代谢中伴随着的能量的释放、转移、 储存和利用,称为能量代谢(energy metabolism)
二、人体的产热与散热
(二)散热
皮肤温度≤环境温度时:蒸发散热(汽化过程需要吸能)
(1)不感蒸发:未形成水滴前直接蒸发(不为人们察觉) 每天1000ml,皮肤600 - 800ml,呼吸道200 - 400ml
(2)发汗:形成明显水滴后再蒸发散热 汗液是低渗液,大量出汗可导致高渗性脱水 发汗是反射活动:交感胆碱能纤维,中枢在下丘脑 汗腺主动分泌汗液的活动,主动过程
1、体液调节: 甲状腺激素为主 2、神经调节: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⑴寒冷刺激时 ↓
交感-肾上腺髓质 ↓
NE、E↑ ↓
产热量↑ 特点:
作用迅速↑ 维持时间短
⑵ 机体在寒冷环境几周后 ↓
甲状腺 ↓
T3、↓T4 ↑ 代谢率↑(增加4~5倍)
↓ 产热量↑ 特点: 作用缓慢 维持时间长
二、人体的产热与散热
(二)散热
临床对高热病人用乙醇擦浴的原理:
发汗
温热性发汗: 汗腺受交感胆碱能神经支配(调节体温) 精神性发汗:由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而引起的发汗
三、体温调节
(一)温度感受器:感受温度变化的的特殊结构。
1. 外周温度感受器 (皮肤、粘膜和内脏) 类型:冷感受器(多)和热感受器 作用:监测皮肤温度的降低
电能
肌肉收缩、主动转运、神经传导、消化吸收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1、肌肉活动:最为显著
劳动或运动时耗氧量和能 量代谢显著增加,可达安静时 的10-20倍
表7-3 机体不同状态时
的能量代谢率
───────────────
状态
产热量(KJ/m2.min)
───────────────
躺卧
2.73
开会
3.40
擦窗子
8.30
洗衣
9.89
扫地
11.37
打排球
17.05
打篮球
24.22
踢足球
24.98
持重机枪跃进 42.39
───────────────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2、环境温度 环境温度在20-300C时,能量代谢率最为稳定 <20℃ 能量代谢率开始增加 原因是寒冷刺激引起的寒战和肌紧张 >30℃ 能量代谢率也增加, 原因是温度上升导致体内化学反应的速度加快 和发汗活动增加了产热量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
➢ 1、糖:机体的主要能源物质 70%(中国人)
有氧氧化
CO2+H2O+ E(脑组织)
葡萄糖
36-38mol ATP
1mol
无氧酵解
乳酸+E
(红细胞)
2mol ATP
➢ 贮存形式:肝糖原和肌糖原
第一节 能量代谢
一、机体能量的来源
➢ 2、脂肪:提供大约 30%的能量
2. 中枢温度感受器 分类: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 热敏感神经元>冷敏感神经元 作用:监测深部温度(血液)的升高
(二)体温调节中枢
调节体温的基本中枢位于下丘脑 调定点位于PO/AH(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①破坏PO/AH,体温调节反应减弱或消失; ②致热原等化学物质能直接作用于PO/AH而引起
体温调节反应; ③当体温偏离调定点水平时,机体通过产热和散
• 2.试述产热器官和产热方式。 • 3.试述机体散热的方式及其影响因素与日常应用。 • 4.按照辐射原理,试想人体如何可以改变自己的有效辐射
面积? • 5.在40℃的环境中,人体的机能会发生那些变化?为什么? • 6.试述温度感受器的分布及其作用。 • 7.PO/AH在体温调节中的作用如何?有何依据? • 8.试述调定点学说及体温调节过程。 • 9.试述发热、中暑的产生机制及救治设想。 • 10.试述低体温目前在医学上的应用及未来应用的设想。
2、性别:女性表现出随月经周期变化的特点 女性高于男性0.3℃,与孕激素周期性的分泌有关
排卵日
一、体温及其生理波动
3、年龄 小儿体温高且不稳定,老年人体温低。
4、肌肉活动 剧烈的肌肉活动使产热量增加,体温升高。
5、其他 情绪、进食、环境温度等
第二节 体温及其调节
二、人体的产热与散热
体热平衡: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之间的动态平 衡,维持体温恒定。 M=E+R+C+K+W+S
热 活动的改变而促使体温恢复到调定点水平
(三)体温调节的机制-----调定点学说
调定点位于PO/AH区,负反馈控制系统 调定点:温度敏感N元的活动所决定的体温恒定水平
干扰因素: 致热原使调定点↑ 孕激素使调定点↑
复习思考题
• 1. 体温的正常值及体温与人体生命的关系如何?怎样合理 选用测定体温的部位?
三、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3、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进食后机体产热量的额外增加。 不明,可能与肝脏处理蛋白质有关。
4、精神紧张活动: 由与精神活动相关连的肌肉活动和激素(E、 NE、
T3、 T4)分泌增多所致。
四、基础代谢和基础代谢率
基础代谢: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基础状态
空腹:即禁食12~14h: 平卧:全身肌肉放松 清醒安静 室温20-2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