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流派-医学史
医师资格考试中医流派发展历程

现代医家流派
形成背景:随着 社会发展和医学 进步,中医流派 逐渐形成
代表医家:张仲 景、孙思邈等
特点:注重临床 实践,强调整体 观念和辨证论治
影响:对后世中 医发展产生了深 远影响
中医流派的发展
章节副标题
古代医家流派的发展
扁鹊学派:春秋战国时期的扁鹊 创立,强调望、闻、问、切四诊 法
主要流派:伤 寒派、温病派、 寒凉派、攻邪 派、补土派、
养阴派等。
形成时间:自 春秋战国至明 清时期,逐渐 形成和完善。
代表医家:张 仲景、孙思邈、
叶天士等。
近代医家流派
形成背景: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医学的传入,中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机 遇。 主要代表人物:张锡纯、丁甘仁、时逸人等。
特点:注重临床实践,吸收西方医学知识,强调中西医结合。
学术传承:学术传承,继 承发展
创新传承:结合现代科技, 创新发展
文献传承:整理研究古籍, 传承学术思想
创新方式
引入现代科技: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提高中医诊疗的准确性和效率。
跨学科合作:与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等学科进行交叉合作,引入新的理论和方法,推 动中医的创新发展。
国际化发展:借鉴国际先进的医学理念和技术,推动中医的国际化发展,让中医走向世界。
近代医家流派在 中医发展史上的 地位和影响
近代医家流派对 现代中医发展的 启示和影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现代医家流派的发展
现代医家流派的形成背景
现代医家流派的主要代表 人物及其贡献
现代医家流派的诊疗特色 和学术思想
现代医家流派在中医发展 中的地位和影响
中医流派的传承与创新
中医的两大理论体系和八大流派

中医的两大理论体系和八大流派中医学的起源,自医巫分家,在神农时代,即出现医经和经方两大理论体系。
至汉代两大理论体系都发展到一定水平。
《汉书·艺文志》载:“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针、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这一记载,明确了医经和经方的定义和理论特点,即:医经,是以脏腑经络、阴阳为主要理论,汉后加入五行六气,形成时方,又称岐黄、哲学医。
经方,是以八纲为主要理论,至东汉形成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又称农尹、汤液、仲景医学。
胡希恕谓:“循孔穴以行针刺,因有经络脏腑的学说;依证候而用方药,遂有辨证施治的法则,治术的所本不同,故其流别亦自各异也。
前者详于《黄帝内经》,后者载于《伊尹汤液》。
”他认为由于治术的不同,自然形成不同的理论体系。
由于历史种种原因,本来有史为鉴的两大理论体系,却被误读而变得含糊不清,导致“中医只有医经一个理论体系”的观点产生。
一、经方是原创思维理论体系通过从《伤寒论》内容和《伤寒论》理论来源考证大量资料,可得出经方是原创思维理论体系的概念。
(一)、《伤寒论》内容来源1948年杨绍伊出版《伊尹汤液经》一书,考证了《伤寒论》的传承及内容情况,并指出张仲景整理了流传于东汉的经方著作,即《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汤液经法》,整理后其书为《论广汤液》。
此史实记载于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序》:“伊尹以元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汉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用之多验。
”有力证明《伤寒论》主要内容来自《汤液经》,而不是《内经》。
可惜的是,整理成书后未能在业内人士中流传,原因是“《汤液经》为方技家言,不通行民间。
惟《汤液经》家授受相承,非执业此经者,不能得有其书;医师而异派者,无从得睹其书。
汉世岐黄家言最盛,汤液经学最微,以是传者盖寡。
中医历史上的重要医学派别有哪些

中医历史上的重要医学派别有哪些中医历史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重要的医学派别,它们各具特色,为中医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首先要提到的是伤寒学派。
这一学派是以东汉名医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为基础发展而来。
张仲景总结了前人的医学经验,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对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诊治规律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伤寒学派强调辨证论治,注重对疾病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症状和脉象进行准确判断,并据此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其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成为中医诊断和治疗外感病的重要依据。
接下来是金元四大家所代表的医学派别。
刘完素被称为“寒凉派”,他主张火热致病,倡导用寒凉药物清热泻火。
他认为疾病多因火热而起,治疗上善于运用寒凉之剂以降火。
张从正为“攻邪派”,强调治病要以攻邪为主,善用汗、吐、下三法驱邪外出。
李杲则是“补土派”的代表,重视脾胃的作用,认为脾胃为元气之本,主张通过调理脾胃来治疗疾病。
朱震亨创立“滋阴派”,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在治疗上注重滋阴降火。
明清时期的温病学派也具有重要地位。
温病学派是在研究和治疗温热病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叶天士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论治体系,将温热病的发展过程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四个阶段,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疗方法。
吴鞠通的三焦辨证理论也是温病学派的重要成果,他将人体分为上焦、中焦、下焦,根据温热病在不同部位的表现进行辨证论治。
此外,还有经方派。
经方派侧重于运用经典的方剂进行治疗,他们对《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中的方剂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精准的运用。
认为经典方剂经过了长期的实践检验,具有确切的疗效。
在中医历史上,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派别——火神派。
火神派重视阳气的作用,善用温热药物来扶阳救逆,治疗各种虚寒病症。
这些医学派别虽然各有侧重,但都共同丰富和发展了中医的理论和实践。
它们相互借鉴、相互补充,使得中医体系更加完善和全面。
极具特色的中医七大流派你看好哪派

极具特色的中医七大流派你看好哪派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卓越的疗效和广泛的适应症,备受世界瞩目。
在中国的漫长历史中,中医发展出了多个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色和治疗理念。
本文将介绍极具特色的中医七大流派,带您一起探索这七派中您喜欢的流派。
1. 黄帝内经派黄帝内经派作为中医学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其思想体系主要来自于中国最早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
该流派注重平衡人体阴阳、调节气血等方面。
在黄帝内经派的理论指导下,医生注重疾病的早期预防和调理,重视养生和平衡,倡导个体化的治疗方法。
2. 司法派司法派起源于古代医学家扁鹊,以针灸和按摩疗法为主,擅长治疗各种疼痛和肌肉骨骼疾病。
司法派强调通过刺激经络来调理人体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这一流派的特点是注重细致、缓慢的治疗手法,深入病因找寻,精确治疗。
3. 五行派五行派主张人体与自然界万物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五行派的理论基础是“五行相克”和“五行相生”理论。
通过分析病人的体质和环境因素,中医师可以推测出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五行派强调病因和疗效之间的关系,并试图找到最佳平衡点以促进身体健康。
4. 草药派草药派是中医七大流派中最常见的一种,其特点是采用天然草本植物作为药物治疗疾病。
草药派的医生在诊断疾病后,通过搭配不同的草药来治疗患者。
草药派的优势在于其草药种类繁多且药效明确,能够针对不同的病症进行个体化的治疗,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
5. 针灸派针灸派是中医学最知名且广泛应用的一派,其以针灸为主要治疗手段。
针灸派认为通过刺激穴位,可以调整人体阴阳平衡,促进气血畅通,从而治疗疾病。
针灸派被广泛运用于疼痛治疗、内科病症和妇科病症等方面,其疗效备受肯定。
6. 八宗派八宗派是指八种不同的医疗技术流派,包括音韵、指压、调摩、拘痹、拔罐、刮痧、泻痕和推拿。
每种技术都有具体的操作方式和应用范围,八宗派流派通过结合这些技术,开展个体化的治疗。
中医发展中的七大流派

中医发展中的七大流派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个分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理论体系。
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中医逐渐形成了七大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疗法。
以下是对中医发展中的七大流派的介绍:1.黄帝流派:黄帝流派是中医发展的最早阶段,以《黄帝内经》为代表,主张以精神、情志、饮食、起居调养为基本方法,通过调整人体内外的阴阳平衡来治疗疾病。
此流派注重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2.秦汉流派:秦汉流派是中医发展的第二阶段。
在这一阶段,各流派的学术纷争逐渐减少,形成了三大经典:《伤寒论》、《金匮要略》和《神农本草经》。
这些经典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和理论,对疾病的分类和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整理。
3.隋唐流派:隋唐流派是中医发展的第三阶段,以《隋书·卷七十三·医药志》和《唐本草》等著作为代表。
这一阶段中医学开始逐渐形成了独立的理论体系,重视临床经验和辨证施治。
4.宋元流派:宋元流派是中医发展的第四阶段,代表作品有《金匮要略翼》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
此流派注重药物的使用和方剂的配伍,强调针灸疗法的应用,并开创了中医的外科学派别。
5.明清流派:明清流派是中医发展的第五阶段,以《医学秘传》和《吴鞠通玄真妙方》等书为代表。
此流派强调辨证论治和标本兼治的原则,提出了以“清热泻火”、“温里散寒”等为治疗原则的方剂。
6.民国流派:民国流派是中医发展的第六阶段,代表作品有《新修真文献及特方汇编》和《中华本草》等。
此流派提出了“辨证论治”的理论观点,重视辨证施治和兼顾阴阳的原则。
7.现代流派:现代流派是中医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医开始与现代科学相结合,注重证据医学的应用和现代药物的研发。
此流派提倡个体化治疗,强调遵循中医经典并结合现代科学研究的原则。
这七大流派在中医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了不同的理论观点和疗法,并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贡献,为中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中医里的六大流派

中医里的六大流派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和演化,形成了多个不同的流派。
这些流派在理论体系、诊断方法和治疗技术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介绍中医里的六大流派,包括“黄帝内经”流派、“伤寒杂病论”流派、“温病学派”、“气机派”、“脾胃学派”和“上海学派”。
首先,我们来介绍“黄帝内经”流派。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
这一流派注重人体整体的观察与研究,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人体的疾病与自然界的变化密切相关。
其中的重要理论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经络学说等,为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其次,我们介绍“伤寒杂病论”流派。
这一流派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代表作,强调病因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并总结出了许多疾病的治疗方案。
伤寒杂病论提出了“表里辨证论治”的概念,即通过对疾病的内部与外部症状的观察,来判断病情与治疗方案。
第三个流派是“温病学派”。
温病学派是以温病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专业学派,它主要研究急性传染病与温邪的关系以及治疗方法。
温病学派提出了“辨病辨证”和“辨寒辨温”等概念,指导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应对策略。
接下来是“气机派”。
气机派注重研究人体的生命活动和气分布情况,强调气的运行与调节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
气机派的代表作有《太素·中藏论》和《营卫学》等,这些著作对中医学的气机学说有着深刻的影响。
第五个流派是“脾胃学派”。
脾胃学派主要研究消化系统的疾病与治疗方法,其中尤其重视脾胃的功能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脾胃学派提出了“脾胃为后天之本,先天之苗”和“脾胃失调则营卫失调”等理论,为中医治疗消化系统疾病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最后是“上海学派”。
上海学派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一派中医学思想流派,以叶天士、吴昆、吴阶平为代表。
上海学派在传统中医学的基础上,吸收了现代医学的理论和技术,使中医学更贴近现代科学。
上海学派提倡以“辩证”为中心,结合西医的检查手段和治疗方法,全面分析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学术流派简介

中医学术流派简介学派,是指一门学问中由观点、主张相同的众多学者形成的派别,而不必有具体的组织形式。
中医史上影响深远的学派有:伤寒、河间、易水、攻邪、丹溪、温补、温病七大学派,形成中医学术发展的主流。
这些学派之间,或学派内部不同派别之间,由于学术观点、主张不同,展开的学术争鸣蔚为风尚,有时异常激烈,针锋相对。
例如,丹溪学派提出人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论,后来温补学派主张“阳常不足,阴本无余”与之争辨:在温补学派中,薛立斋有“补肾不如补脾”之说,而赵献可则倡言“补脾不如补肾”与之论争。
如此等等,各派医家依据自己的实践提出的不同认识,实际是互相启发、补充与完善的问题,一般不存在谁是谁非,客观上推动了中医学术的不断发展。
可以说,中医学术发展史就是一部学术争鸣史。
必须指出,中医史上这七大学派是在“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学术环境中形成,其学术争鸣也是在传统中医框架内进行。
随着外在学术环境的变迁和中医学术传授方式(教育)的改变,导致现代新学派的兴起,古代七大学派早已不复存在了。
本文所指的学术流派是中医学术领域现实存在的“经典派”、“现代派”和“结合派”。
这些新学派的兴起有其客观必然性,在学术上各有特点、优点和误区,它们各自发挥,多少年后,殊途同归,形成后现代科学的医学形态,而对人类健康做出卓越贡献。
本文拟就这些问题作一探讨。
学派形成的客观需要与必然众所周知,医学科学原本是因社会需要而产生和存在的,也必然以适应社会变化的需要为导向而不断地发展。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医学大规模传入中国,且由少到多,逐步居于主流地位,其中虽有某些人为因素,但毕竟是适应社会之所需。
而在中西医学激烈碰撞中,中医学蒙受非议、蔑视、误解甚至否定达百余年之久,虽然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使其在国内地位不断下降,但毕竟卓然自立迄今,近年来还以迅猛之势流传国外,越来越被世人青睐,都是需要使然。
社会为什么需要西医?因为西医不断融纳现代科技,揭示了许多疾病的病因本质和病理损伤,疗效卓著,不可替代。
医学史-课件-(全)

医学特点:医学与宗教相混 合对早期医学的考察主要根据 《荷马史诗》与神话。
战地军医手术
《荷马史诗》
( BC1100-900) ,
是该时代唯一留给现代 人可考证的典籍,记载 了当时战争的情况,介 绍了军队中有军医、战 地救护人员,记述了战
日本著名医 科大学—杏
林大学
“建安 三神 医”?
(
“你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来源?
壶 翁 药 不 二 价 ? )
贫富用心皆一,贵贱使药无别
何谓“橘井泉香”?
苏耽 郴州
跨鹤升仙
六、古希腊医学(Greek Medicine)
古希腊医学的分期
第一阶段:图腾崇拜和原始宗 教阶段
荷马时代(Age of Homer BC1100-900 )
塞尔萨斯 (A.Celsus,公元1世纪)
●世界上最早用拉 丁文写医书的医 学家
● 《论医学》 炎症特点:红肿 热痛
●百科全书学说派
诚挚地承认自己所犯 的过错,对于一个有大智 的人来讲是必然的
罗马医学的高峰?
---盖 仑
Galen,130-200
生于希腊;
14岁开始学习数学和哲学 17岁学医,从师著名解剖 学家萨提拉斯;
●强调自然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认为医生新到一处必须了解当 地气候、环境、生活方式,在 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做参 考 ●强调病人而非疾病,强调观 察而非理论,强调尊重事实而 非照搬书本 ●认为人体各部分是联系统一 的;局部疾病对整体反应;医 生应全面观察。
医学生宣誓传统的由来?
“希氏面容”?
------临终面容
相关的几种哲学 思想的诞生对中医学 提供了理论借鉴
中医历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都有哪些

中医历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都有哪些中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众多独具特色的医学流派。
这些流派在理论、诊断、治疗等方面各有侧重,共同构成了中医丰富而多彩的体系。
首先要提到的是伤寒学派。
这一学派以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为基础。
张仲景在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治疗方法。
伤寒学派强调辨证论治,注重对六经辨证的研究和应用。
六经辨证即将外感病的发展过程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其特定的症状和治疗原则。
这一学派的代表医家众多,他们不断对《伤寒杂病论》进行注释、发挥和创新,使得伤寒学说在中医临床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接下来是金元四大家所代表的流派。
刘完素倡导“火热论”,被称为寒凉派。
他认为火热是导致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主张用寒凉药物清热泻火。
张从正主张“攻邪论”,为攻下派。
他认为治病应先攻邪,邪去则正安,善用汗、吐、下三法驱邪外出。
李杲强调“脾胃论”,属于补土派。
他认为脾胃是元气之本,脾胃损伤则百病丛生,治疗上重视调理脾胃。
朱震亨提倡“相火论”,是滋阴派的代表。
他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主张滋阴降火。
金元四大家的学术思想各具特色,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温病学派也是中医史上的重要流派之一。
在明清时期,随着传染病的增多,温病学派应运而生。
该学派认为温病与伤寒有所不同,有其独特的病因、病机和传变规律。
代表人物叶天士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提出了三焦辨证,丰富了中医对外感热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他们主张使用清热解毒、养阴生津等治法,常用银翘散、桑菊饮等方剂,为治疗温热病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流派是温补学派。
这一学派在明代兴起,以薛己、张介宾等为代表。
他们重视人体阳气和命门真火的作用,主张用温补的方法治疗疾病。
温补学派纠正了当时一些医家过于苦寒泻火的弊端,强调了扶正补虚在治疗中的重要性。
此外,还有易水学派。
中医历来派别

中医历来派别??古往今来,一共分为以下十大门派:伤寒派、千金派、局方派、温补派、攻邪派、温病派、汇通派,滋阴派,火神派,阴阳派一、伤寒派(经方派)----第一次大总结创派祖师:张仲景着作:《伤寒杂病论》(古名《金匮玉函经》),后世被分为《伤寒论》、《金匮要略》。
TipsTips主治:阳明气分热盛证,壮热面赤,烦渴引饮,汗出恶热,脉洪大有力。
后世应用本方,还可以用于治疗类风湿、肺炎、牙痛以及瘟病时疫等具有传染类型的疾病,如乙脑流行等,皆被任为重要的治疗方药。
该方被后世的温病派充分发挥利用,成为治疗温病四大证的重要方剂之一。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医药工作的道路并不平坦。
建国初期,卫生部门受余云岫思想的影响还比较深,余云岫本人仍受器重(注:余云岫是民国时期力主废除中医药的始作俑者,若非全国中医界的奋力求生,中医则早已成为过眼云烟了),而与其同气相求的卫生部领导王斌也说“中医只能在农民面前起到精神上治疗的安慰作用”、“封建社会封建医”,同时制定了一系列限制、取消中医的措施。
后为党中央所觉察,给予批判。
但这并不是一个人的思想,而是代表了一种认为中医不科学的思潮,扭转一种思潮,并不容易。
十年浩劫更提出“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唯一道路”这一口号,实际上否定了中医药学自身的特色。
在这一口号下,中医机构受到裁并,老中医人员下放;中医临床技术的发掘整理、抢救老中医经验等工作也落了空。
正如前卫生部部长崔月犁先生所说:“中医实际上被消灭得差不多了”。
尤其是“***”的十年,中医事业遭到严重地摧残,造成中医的日趋衰落,中医药从业人员人数减少三分之一,全国中医医院从1960年的330所减少到129所,中医学院由21所减少到11所。
在这个事关中医存亡的生死之秋,中医的命运因一首方剂而发生了一次巨大的转变。
当时,恰逢毛泽东主席染病发高热,主席是不喜欢吃中药的,也从不找中医诊治。
所以在治疗过程中,主席一直是采用的西医的抗生素及解热等对症治疗手段。
中国古代传统医学的流派与治疗方法

中国古代传统医学的流派与治疗方法中国古代传统医学自古就存在多个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在医学理论、诊断方法和治疗方式等方面都有所差异。
这些流派对于中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形成了一系列独特的治疗方法和医学体系。
本文将介绍几个主要的流派和治疗方法。
首先是“黄帝内经”的流派。
这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经典之一。
黄帝内经强调人体与自然界的关系,通过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来实现治疗。
其中,“阴阳”是中医学术体系的基础概念,指的是事物的两个相对面。
治疗的过程中,医生会通过针灸、草药、按摩和饮食等多种方法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
这一流派注重预防和治一次效果。
其次是“伤寒杂病论”的流派。
这是东汉末年张仲景创立的医学流派。
该流派强调辨证施治,即根据病症的表现和病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据说张仲景拥有惊人的识别病症能力,他将自己的经验总结成书,成为后人学习的范本。
这一流派的治疗方法包括方剂和草药治疗,以及针灸和推拿等物理疗法。
第三是“细微望闻问切”的流派。
这是宋代黄帝医学世家创办的医学流派。
细微望闻问切注重从日常生活中观察病症,通过细致入微的询问和触摸来诊断疾病。
治疗方法包括调整生活习惯、饮食和草药治疗等。
这一流派相对而言更加注重病因的分析和观察。
另外一个重要的流派是“心身医学”的流派。
心身医学强调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这种流派认为,身体的疾病与心理问题紧密相关,只有同时调节身心才能达到治愈效果。
治疗方法包括心理疏导、冥想、艺术治疗等。
心身医学的提出对中国古代医学学说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传统医学的治疗方法多样且丰富,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针灸。
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治疗方法,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针灸是通过在特定的穴位插入细针,刺激经络以调整人体内部的能量平衡。
根据具体的病症,医生会选择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
除了针灸,传统医学还使用了推拿、艾灸等特殊手法。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传统医学的流派和治疗方法丰富多样。
中医学的八大流派。

中医学的八大流派。
1、伤寒学派:创立于东汉之际。
汉代医家张仲景将理论与方药熔于一炉,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专门探讨伤寒杂病的诊疗规律。
其书被奉为经典,其人被尊为医圣。
从晋唐至宋元明清,研究者如云,历代不衰,各展所长,形成了时间最长,医家众多,影响最大,学术昌盛的伤寒学派。
影响深远的中医流派:伤寒学派伤寒学派是以研究、阐发“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病、机、论、治为主的历代医家形成的一大医学流派。
伤寒学派的诸多医家从收集《伤寒论》散在旧论,订正校勘,继而在学习过程中阐发学习心得和学习方法,并同时进行着医疗临床实践的过程。
《伤寒杂病论》成书近2000年的时间里,被公认为中国医学方书的鼻祖,誉为讲究辩证论治而又自成一家的最有影响的临床经典著作。
古今中外曾有七百多位学者对其理论方药进行探索,留下了近两千种专著、专论,从而形成了中医学术史上甚为辉煌独特的伤寒学派。
没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就不会有伤寒学派。
张仲景(原名张机),东汉末年,南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
生平大约在西元150-219年。
《伤寒杂病论》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把古代理论医学和临床医学结合起来,内容明确系统,理法方药完备。
确立了临床辨证论治的方法,在中医学的发展中占有承前启後的地位。
晋唐时期为搜集、整理阶段。
《伤寒论》成书不久,未及广泛流传就已开始散落,晋代王叔和是最早搜集整理该书的医家。
他从脉、证、方、治入手,按照张仲景辨证施治精神进行编次。
唐代孙思邈在晚年见到《伤寒论》,按照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分类条文,每一经病中,又采用“ 方证同条,比类相附” 的研究方法,突出主方,以方类证,提出了桂枝汤、麻黄汤、青龙汤为治疗伤寒的三纲思想,颇有见地。
宋金时期为校正定型、展开研究的阶段。
能使《伤寒论》有定型版本,并得以广泛传播的,全赖北宋校正医书局的林亿等学者。
从宋代起研究《伤寒论》蔚然成风。
中医历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都有哪些

中医历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都有哪些中医的历史长河那可是源远流长,就像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在岁月的流淌中分出了好多支流,也就是咱们今天要说的重要医学流派。
先来说说伤寒学派吧。
这一派啊,那可是中医史上的“大咖”。
东汉时期的张仲景,那可是伤寒学派的扛把子。
他写的《伤寒杂病论》,就像是中医界的武林秘籍。
当年张仲景生活的那个时代,疫病横行,老百姓苦不堪言。
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到处观察病人的症状,琢磨治病的法子。
有一次,他碰到一个高热不退、寒战不止的病人,病人浑身发冷,盖了好几层被子还直打哆嗦。
张仲景仔细地摸了摸病人的脉,又看了看舌苔,心里有了底。
他给病人开了几服药,还亲自熬药盯着病人喝下去。
没几天,这病人居然奇迹般地好了。
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实践中,张仲景总结出了治疗外感病的一套方法,形成了伤寒学派。
接下来是金元四大家。
这四位可都是有个性的主儿。
先说刘完素,他主张“火热论”,觉得好多病都是因为“火”引起的。
有一回,他遇到一个牙疼得死去活来的病人。
别人都觉得是牙里有虫子,可刘完素不这么认为。
他仔细观察病人的症状,发现病人面红耳赤,脉象洪大,判断这是体内有火,上攻到牙齿导致的。
于是,他开了清热泻火的方子,病人吃了没多久,牙就不疼了。
还有张从正,他提倡“攻邪论”。
有个病人腹胀如鼓,好多大夫都束手无策。
张从正来了,他仔细询问病人的饮食起居,发现病人平时爱吃肥甘厚味,又不爱运动,导致体内邪气积聚。
于是,他用了催吐、泻下的方法,把病人体内的邪气排了出去,病人的腹胀很快就好了。
李东垣呢,主张“脾胃论”。
他曾经看到一个身体虚弱、面黄肌瘦的人。
经过询问,了解到这个人因为长期劳累,饮食又不规律,导致脾胃受损。
李东垣就给他开了调理脾胃的方子,还叮嘱他要按时吃饭,注意休息。
一段时间后,这个人就变得精神饱满,身体也壮实了起来。
朱丹溪主张“滋阴降火”。
有一次,他遇到一个晚上总是失眠、心烦意乱的病人。
朱丹溪通过观察和询问,发现病人是因为长期劳心过度,导致阴虚火旺。
医学史 中医学 经验医学

医学史中医学经验医学医学史不仅是了解医学发展的学科背景,也是研究医疗技术和理论演变的重要工具。
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悠久,理论体系独特,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医学智慧。
本文将从医学史的角度探讨中医学的发展历程,分析经验医学在中医学中的地位与作用,并展望其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前景。
一、中医学的起源与发展在唐宋时期,中医学进入了一个相对繁荣的阶段。
医学著作的编纂、医药学的研究、医学教育的推广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明清时期,中医学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不断创新,出现了《本草纲目》、《景岳全书》等具有重要影响的医学著作,为中医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二、中医学中的经验医学经验医学的基础经验医学的传承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医学著作成为经验医学知识传播的重要工具。
古代的医学著作不仅记录了中医师的经验,也为后来的医者提供了学习的资源。
这些著作在医学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医学的规范化和系统化奠定了基础。
经验医学的应用三、中医学与经验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是建立在经验医学基础上的系统化知识体系。
该理论体系包括了对人体、疾病、治疗等方面的全面认识,为经验医学提供了理论指导。
阴阳五行理论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学的核心理论之一。
阴阳五行理论认为,宇宙万物的变化都可以归结为阴阳、五行两方面的相互作用。
该理论为中医学提供了一个解释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的框架,使中医师能够从整体和动态的角度理解人体健康与疾病。
气血津液理论气血津液理论是中医学中另一个重要的理论体系。
气血津液是人体内的基本物质,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动力,血是滋养身体的物质基础,津液则是维持身体内环境稳定的重要因素。
该理论为中医学中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了具体的理论依据。
辨证论治原则辨证论治是中医学中的基本治疗原则。
根据辨证论治原则,中医师需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因等因素进行全面分析,然后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该原则强调了个体化治疗,体现了中医学以人为本的理念。
中医历来派别

中医历来派别中医历来派别(一)概述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重要分支,历来形成了多个派别。
这些派别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历史、地域、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对中医的各个派别进行详细介绍。
(二)黄帝派1·黄帝派的起源与历史背景●黄帝派是中医最早形成的派别之一,据传自黄帝时代,历史悠久。
●黄帝派受到《黄帝内经》的影响,重视五行学说、阴阳理论和经络系统等。
2·黄帝派的特点和理论体系●黄帝派强调整体观念,注重平衡阴阳、调和气血。
●黄帝派的理论体系包括五行学说、阴阳理论、经络系统、辨证论治等。
(三)张仲景派●张仲景派起源于东汉末年,由张仲景所创。
●张仲景派在黄帝派的基础上发展,注重临床实践和药物应用。
2·张仲景派的特点和理论体系●张仲景派强调辨证论治,注重兼顾病邪和体质。
●张仲景派的理论体系包括六经辩证、寒热虚实辨证、药物应用等。
(四)理学派1·理学派的起源与历史背景●理学派起源于宋代,主要由朱熹等人推崇。
●理学派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经典文献的研究和学术规范。
2·理学派的特点和理论体系●理学派注重研究经典文献,尊重古代医书的权威性。
●理学派的理论体系包括经典文献的解读、字义学、义理学等。
(五)医学派●医学派是中医传统派别中的一个重要流派,起源于明清时期。
●医学派注重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推动了中医的发展与传承。
2·医学派的特点和理论体系●医学派强调实证研究和临床实践,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医学派的理论体系包括临床经验总结、证候分类、病机病因病理等。
(六)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黄帝内经全文、张仲景医案、朱熹著作等相关资料。
(七)法律名词及注释1·黄帝内经:又称《黄帝内经素问》,中医经典著作之一,包括了中医的基本理论、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等。
2·临床实践:指医生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应用中医理论进行诊断和治疗的过程。
3·药物应用:指中医药的使用,包括方剂的配伍和药物的选择等。
中国医学史(全)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中国医学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医学 • 隋唐至宋元时期的医学 • 明清至中华民国时期的医学 •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医学发展 • 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
01
中国医学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原始社会的医学起源
最早的医疗活动
处于萌芽状态的原始医疗活动,包括对伤病的初步认识和简单的治疗。
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和方法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的,通过将中医和西医 的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医学模式。
中西医结合的实践
中西医结合的实践包括在临床治疗、康复和预防保健等方面,通过对患者进 行整体评估,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中药现代化和医疗器械的发展
01
中药现代化的历程
医疗机构
出现了医馆、药店等医疗机构,医学教育也开始兴起。
02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医学
秦汉时期的医学成就
《黄帝内经》
该书基本成书于秦汉时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总结了春秋战国以 前的医学成就,对后世医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神农本草经》
该书成书于汉代,是中药学理论的奠基之作,收录了365种药物,并对其药性 、组方、禁忌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
04
明清至中华民国时期的医学
明清温病学派及儿科学的成就
温病学派的形成与发展
明清时期,温病学派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这一学派强调对急性热病 的治疗应以温病为重点,同时注重调理脾胃和气血。
儿科学的成就
明清时期,儿科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不少儿科医学著作,如《幼科 释迷》等,这些著作对儿科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有了很大的进步。
中药现代化是在传统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技术
中医学术流派概说

中医学术流派概说
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史悠久,涵盖了
各种不同的学术流派。
这些学术流派在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中有着独
特的特点和贡献。
下面我们将就中医学术流派进行概述。
一、黄帝内经学派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作,自汉代以来一直被广泛传播和应用。
黄帝内经学派强调“阴阳五行”等基本理论,强调平衡身体阴阳平衡,
强调预防和保健。
代表医家有张仲景、孙思邈等,开创了中医学的黄
帝学派。
二、四诊法学派
四诊法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四
诊法学派注重通过仔细观察、倾听、询问和按压患者来进行诊断,代
表医家有王冰等。
三、针灸学派
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治疗手段,有着悠久的历史。
针灸学派强调“经络”理论和穴位的选择和配伍,代表医家有扁鹊、杨上善等。
四、草药学派
草药是中医治疗的重要药物之一,草药学派强调草药的配伍和功效,注重通过调理阴阳来治疗疾病,代表医家有李时珍、陶弘景等。
五、养生学派
养生学派注重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强调“饮食起居劳逸”的平衡,提倡节制养生,代表医家有何首乌等。
以上只是中医学术流派的部分概述,其中还有许多其他的学派如医学思想、辨证施治等,每个学派都有其独特的贡献和特点。
中医学术流派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为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为中医治疗各种疾病提供了多种方法和思路。
希望未来中医学在各个学派的共同努力下能够更好地发展和创新,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历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有哪些

中医历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有哪些嘿,说起中医历史上的重要医学流派,那可真是丰富多彩,就像一个大大的宝藏库,藏着无数的宝贝。
咱先来讲讲伤寒学派。
这一派啊,那可是中医发展历程中的大主角之一。
就说我有一次去参加一个中医研讨会,碰到一位研究伤寒学派的老中医。
他呀,说起伤寒论来那是滔滔不绝。
他跟我们分享了一个病例,有个病人发烧、发冷,头疼得厉害,浑身酸痛。
按照伤寒学派的理论,他仔细辩证,判断这是太阳病。
然后呢,用了麻黄汤加减,嘿,没几天,病人就活蹦乱跳的了。
再说金元四大家。
这其中的寒凉派,主张用寒凉药物清热泻火。
我记得有一回在一个中医诊所,看到一位年轻的中医就是遵循寒凉派的思路给病人治病。
那病人上火,嘴巴里长了好几个泡,疼得吃不下饭。
这位中医就开了一些清热的药,还特别嘱咐病人饮食要清淡,别吃辛辣的东西。
没过多久,病人的症状就减轻了许多。
补土派呢,强调脾胃的重要性。
我有个朋友,身体一直比较虚弱,看了好多医生都不见好。
后来遇到一位补土派的中医,说他脾胃虚弱,得先把脾胃调理好。
给他开了些健脾和胃的药,还让他平时多吃些山药、薏米之类健脾的食物。
慢慢地,我这朋友身体还真就越来越好了。
滋阴派重视养阴降火。
我曾经在一本古医书上看到一个案例,说有个人总是心烦失眠,口干舌燥。
医生按照滋阴派的方法,用了一些滋阴的药材,像熟地、麦冬之类的,没多久,这人就睡好觉了,心情也舒畅了。
还有攻邪派,主张驱邪为主。
有次我去一个小村子,听说村里有个老中医擅长用攻邪的办法治病。
有个病人得了疟疾,老是发冷发热的。
这老中医用了一些峻猛的药来驱邪,病人居然很快就好了。
中医历史上的这些医学流派,各有各的特点和绝招。
它们就像夜空中的繁星,共同照亮了中医发展的道路。
虽然时代在变,但是这些流派传承下来的宝贵经验和智慧,依然在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咱们可得好好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贝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次是医学流派自我深化的要求。一个医学流派从建立到发展有一个过程。从医学流派本身来说,这是医学流派自我完善的过程;从医学的发展来说,这是医学内涵加深的过程。一个医学流派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固然需要保持自身的同一,即个性与特点,但同时又只有使本学派原有的理论或方法不断深化、不断发展,才能使学派真正保持自身的同一。否则,这个学派就要逐渐枯萎而退出历史舞台。伤寒学派的发展,就足以证明这一点。伤寒学派从晋唐开始,直至明清时期,经历了三个大的阶段。晋唐时期为起始阶段,宋金时期兴盛阶段,明清时期为成熟阶段。三个阶段,即三个层次,一个比一个深化。这便是伤寒六经理论和经方能传播广泛,学流派对医学的影响
正因为中国古代特殊的政治和教育的原因,而出现过众多的医学流派,因此,从其发展的轨迹来看,中国古代医学的整体结构与基本特点都与医学流派的发展有关,是以医学流派作为基本单元而发展的。中国古代医学流派究竟对医学产生过那些影响,这是我们应当研究的问题。
2.1 医学流派是医学理论产生的土壤:任何一个医学流派之所以能够形成和发展,是因为它在医学上有新的内涵。这种新的内涵是说某个医学流派提出的理论或方法,是同时代的其它医学流派没有提出或不完全具备的,因而它能够填补医学上的某个空白,即开拓了某一个新的领域。可见,创新和独特是医学流派的本质,也是医学流派的生命。纵观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的每一个医学流派,莫不如此。如金元时期的河间学派,在医学界伤寒六经理论一统天下的情况下,大胆创新,突破六经藩篱,提出了“六气皆能化火”、“五志过极皆为热说”的新理论。再如,易水学派提出的脏腑病机学说和脾胃理论;攻邪学派提出的“病由邪生,攻邪已病”的病邪理论;丹溪学派注重相火为患,治疗重视滋阴降火的相火学说等,都是一种崭新的理论,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特点。正因为任何一个医学流派的创立和发展,它必须提出新的理论或新的学术观点,所以,随着一个又一个医学流派的诞生,便有一种又一种新的医学理论得到创立。考察中医学的发展史,我们不难看出,各种重要的理论和观点,如火热学说、脾胃学说、肾命学说、三纲鼎立学说、温疫学说,以及先后天根本论等,都是由各种学派提出的,或者是从各种学派的争论中受到启发而形成的。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每个医学流派都参加了医学的创造,是医学理论产生的土壤。
论医学流派对中医学发展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医学史上出现过众多的医学流派,中医学的整体结构与基本特点都与医学流派的发展有关,中国古代医学是以医学流派作为基本单元而发展的,中国医学史实际上是各个医学流派发展的历史。那么,为什么在中国古代医学史上会出现众多的医学流派?医学流派对中医学的发展究竟产生过什么样的影响?研究和探讨这些问题,对于我们在一个深层次上去认识和把握中医学的发展规律,由此而创建新理论,发展中医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再次是医学流派继承的要求。医学流派要使其所创造的医学理论和方法,以较稳定的形式流传下来,形成传统,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就必须在继承中发展,所以中国古代重要医学理论的保存和发展都与医学流派分不开。如医经学派对《黄帝内经》理论的保存与传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医经学派有的医家对《内经》进行了校订疏证;有的医家对《内经》进行了分类研究;有的医家则对《内经》的某些理论进行了专题发挥。正由于这一学派的广泛研究,不仅完整地保存了《内经》的理论,而且使之广为传播。
2.3 医学流派是医学理论传播的重要途径:之所以说医学流派是医学理论传播的重要途径,首先在于医学流派是一种舆论力量。每一个医学流派要创造新理论,它就必须针对当时医学界的重要问题发表议论。如丹溪学派针对当时《和剂局方》所造成的“官府守之以为法,医门传之以为业,病者持之以立命,世人习之以为俗”(《局方发挥》)的不良局面,便公开指出:《局方》“别无病源议论,止于各方条述证候……集前人已效之方,应今人无限之病,何异刻舟求剑,按图索骥”(《局方发挥》)。由于丹溪学派的大声疾呼,不仅一扫《局方》据证检方,勿视辨证论治,用药过于辛温香燥之流弊,使医学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为他自己提出的“相火论”和滋阴降火学说的流传铺平了道路。
由于医学流派具有教育和研究功能,因此在中国古代医学史上随着一个又一个医学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一批又一批医学人才也被培养了出来。
1.1 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有利于医学流派的形成: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下,广大知识分子都处于一种下马容易上马难的境地。上马难,指进入官场极为困难。周代实行世卿制度,能跻身于卿大夫的士极少,大多是在穷巷之中,片牖之下。汉代实行征辟察举之制,但征辟察举之权全部集中于卿相和州郡要员之手,故被选中的人极少。魏晋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按品级的高低任以官职,但实际上不是按才能评品人物,而单纯由贵族把持的中正个人决定人才的高下,这样便“下品无高门,上品无贱族”(《宋书》卷九四《恩幸传序》)。唐以后,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在这个制度下,大批应考的知识分子,从翩翩少年到白发齿落也无中举的希望。而下马易,是指有因极谏而忤逆圣旨者,有因直言而得罪上司者,有因主持正义而不愿同流合污者,有因感到官场黑暗人事纷争而愿早日退出者。正因为下马容易上马难,这样便在知识分子中形成了一种“不能为良相,愿能为良医”的观念。在这种观念的支配和影响下,不少知识分子因政治上不能施展才华,便把目光转移到了与早年诵读的四书五经关系极为密切的医学。他们从事医学研究,把收徒讲学,著书立说,为人类解除肉体上的痛苦,看作是唯一的出路和理想的归宿。如河间学派的创始人刘完素、易水学派的创始人张元素、温补学派的中坚人物张介宾等,一生业医的足迹便是这种情况的真实写照。这便是中国古代医学流派形成的特殊原因之一。
2.4 医学流派是医学人才培养的摇篮:正因为中国古代以跟师学徒为主体的教育体制促成了众多医学流派,而恰好是在众多的医学流派形成过程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医学人才,因此说医学流派本身就是培养医学人才的教育单位。每个学派都有德高望重、博学多通的导师,如河间学派的刘完素、易水学派的张元素、丹溪学派的朱丹溪等人,他们既是医学流派的代表人物,同时又是医学教育家,都有众多的弟子,这些弟子在他们的精心教育下,后来大多成了医学界的重要人物。如著名医学家李东垣、王好古便是张元素亲自教育出来的学生。
除了医学流派的内部分化外,另一种发展形式便是医学流派的外部对立。比如金元时期的河间学派与易水学派。前者认为火热是致病的主要原因,治疗上主张用寒凉药物清热泻火,后者则认为脏气虚损乃是致病的主要原因,治疗上主张用甘温之品补益脏气。再如同样是研究外感病的伤寒学派与温病学派,伤寒学派认为外感病是由寒邪所致,应按六经分证而治;温病学派则认为外感病主要是因热毒所生,故不依六经治法,而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外部对立的形式是医学流派之间的基本形式,这种基本形式的存在,使不同的学派之间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提出问题,发现问题,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论证和比较,由此,医学流派之间一方面互相对立,互相驳难,另一方面则互相启发,互相吸收,从而使整个医学理论得到了迅速发展。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医学流派除了具有教育的功能而且又是一个教育单位之外,还是一个学术研究单位。各个学术流派都集合了一群有很高素质的学者,他们一边进行理论探索,一边进行医疗实践,各自相对独立地进行学术研究,写出了各具特色的医学著作。如温病学派中,吴有性的《温疫论》、余霖的《疫疹一得》、叶天士的《温热论》、薛生白的《湿热病篇》、吴瑭的《温病条辨》、王士雄的《温热经纬》等。各种学术著作内容都异常丰富,研究方法也各具特色。
1.医学流派形成的特殊原因
对于医学流派形成的原因,现代不少专家学者进行过认真地研究,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然而大多是对单独某一学派的研究,多局限于当时的社会变革和简单的风土人情,而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探讨和整体上的把握。
应当看到,中国古代以帝王为核心的封建专制的政治体制是最不利于学派的形成,但是,在中国古代医学史上,恰恰出现了众多的医学流派不断形成的事实,有时甚至出现了学派林立的局面。究竟是什么特殊原因造成了这一医学现象,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
1.2 中国古代的教育体制亦有利于医学流派的形成:虽然中国古代也曾出现过医学教育机构,如宋朝政府设立的“太医局”等,但从整体上说,中国古代医学教育是一种跟师学徒制,师长在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弟子通常是终生只接受某一师长的指导和教育。这样,从师就决定了弟子的学习内容、研究特点和发展方向。在刘完素门下的弟子,自然而然地是研究火热论者;而在张元素门下的弟子,则必定重视脏腑病机学说。不仅直接门人如此,即使是私淑或遥从者,也是如此。如薛己、孙一奎、赵献可、张介宾等,虽然不是张元素、李东垣的直接门人,但私淑其学,也依然是以脏腑的生理、病理及其治疗作为研究的核心内容,研究方向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在研究层次上发生了变化。由师长提出某种学说,众多的弟子接受、坚持和奉行这种学说,这样便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以师长为奠基人和核心的医学流派。这是中国医学史上之所以能够出现众多医学流派的又一特殊原因。
2.2 医学流派是医学理论发展的动力:在中国医学史上,不仅延绵不断地存在过众多的医学流派,而且还出现过许多医学流派互争雄长的局面,其结果是医学流派得到发展的同时医学理论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医学流派的发展规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医学流派的内部分化。例如金元时期的河间学派分化出了以张从正为代表的攻邪学派和以朱丹溪为代表的滋阴学派。又如伤寒学派发展到明清时期,由于着眼点不同,因此在伤寒学派内部又分化出了以方有执、喻嘉言为代表的错简重订派,以张卿子、张志聪为代表的维护旧论派和以柯琴为代表的辨证论治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