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的单胺假说
单胺假说依据
单胺假说依据
单胺假说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药物效应:很多药物对脑内单胺神经递质的作用表明单胺假说的存在。
例如,抗抑郁药物在提高5-羟色胺和/或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后可以缓解抑郁症状。
2. 缺陷病例:研究已发现一些与单胺神经递质相关的遗传缺陷与精神障碍之间存在联系。
例如,先天性前部皮质下功能不足的病例表明,这种缺陷与5-羟色胺水平的异常有关,从而支持单胺假说。
3. 表达分析:许多对神经元所表达的单胺合成酶进行的分析研究表明,它们与特定的神经元组合在一起,这些神经元与特定的行为和心理过程有关。
4. 后继研究:虽然许多研究支持单胺假说,但一些后继研究也存在争议。
例如,关于神经递质水平与抑郁症状之间的因果关系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5. 创新治疗:许多医疗专业使用药物治疗精神障碍的有效性也是单胺假说的支持证据。
例如,抗抑郁药物和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可以减轻部分精神障碍,因为这些药物可以调节脑内的单胺神经递质。
6. 电生理研究:一些电生理研究表明,神经递质的释放和复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脑内的单胺水平的调节。
总之,单胺假说中的各种神经递质对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在大量的研究中得到了各种证据的支持。
虽然该假说不完美,但其仍被公认为绝大多数精神障碍理论的核心。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研究进展摘要:抑郁症长期以来作为全球性主要的精神问题疾病,近年来,发病率显著提升,使人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危害,本文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以及研究进展等方面展开叙述,并为抑郁症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以及新途径。
关键词:抑郁症、治疗方法、发病机制抑郁症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们身心健康的精神疾病,是一种常见的情绪障碍综合征,以心境低落,萎靡不振为主要特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社会压力的增加,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渐上升,抑郁症会对人们的免疫以及消化系统产生重要影响甚至造成损伤,而且该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治愈难等发病特点,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抑郁症已经成为现代化会的一种常见的高发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预测,抑郁症即将成为仅次于心脏疾病的第二高发性疾病,抑郁症的发病率已经逐年升高,抑郁症截至目前患病率已经超过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占据发达国家患病率第一位。
由于越来越高的发病率,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对其抑郁症的研究,抑郁症已经成为医学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本文从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以及临床症状等方面进行研究。
1.抑郁症的流行病学抑郁症作为一种常见疾病使人们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摧残,有相当一部分的人都有过抑郁症的体验,也有一小部分人从始至终都受到抑郁症的困扰。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目前全球范围内有大约3亿4千万抑郁症患者,中国的抑郁症患者已经超过2600万,占据中国总人口比例的1.86%,根据卫生组织的数据显示,抑郁症患者自杀的行为的发生概率为28%-63%,其中有25%的自杀未遂,15%最终自杀死亡,抑郁症患者的死亡概率较高,至少是普通人的数倍,据统计由于这类心里健康疾病致残的人数将位居第二位,这些令人触目惊心的数据,也使得人们对抑郁症越来越重视。
我国临床研究证实,抑郁症是导致自杀发生率最高的一种精神疾病,给社会和家庭造成极大的将神负担和心理压力,给家庭以及社会造成巨大的精神和经济的双重压力,现将与其有关的发病机制、近年治疗的进展进行综述。
单胺类神经递质简介
单胺类神经递质
多巴胺 去甲肾上腺素 生物原 肾上腺素 胺类 5-羟色胺 • γ-氨基丁酸 • 甘氨酸 氨基酸 • 谷氨酸 类 • 组胺 • 乙酰胆碱 • • • • • • • • 内源性阿片肽 P物质 神经加压素 神经肽y……
肽类
其它
Hale Waihona Puke Dale原则• Dale在1935年提出,神经细胞是一个统一的 代谢体,它在各末梢部所释放出的递质应是同 样的。这一神经化学传递的重要概念后来被人 们理解为每个神经元仅合成及释放一种递质, 并称之为Dale氏原则。一神经元在所有的过 程中都只传递一种神经递质 • one neuron one transmitter
化学突触传递是中枢神经系统中 突触传递最重要的方式
神经递质的特征
• 合成:特异性地在于以该物质为递质的突 触前神经元中合成。 • 贮存:通常是集中贮存在囊泡(vesicle) 内,这样可以防止被胞浆内的其它酶所破 坏。 • 释放:当神经冲动到来时,神经末梢内的 递质就以一定浓度(具有显著生理效应) 的量自突触前膜释放入突触间隙。
递质共存
• 1980年瑞典学者Tomas Hokfelt提出在神经传 递中有递质共存的学说:一个神经元能同时含 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神经递质或调质,两个神 经元之间存在多种化学传递,这种现象称为神 经递质共存(neurotransmitter coexistence)。
• 不同的经典递质的共存:ACh & NE • 经典递质与神经肽的共存: ACh & galanin glutamate & SP, CGRP, galanin; • 不同的神经肽的共存: CGRP & SP, CGRP & galanin, CGRP & dynophin。
概述抑郁症发病机理的假说
概述抑郁症发病机理的假说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患者常常出现持续的低落情绪、失去兴趣和喜悦感、精力不足等症状。
虽然抑郁症在临床上已经有一段时间的研究,但其发病机理仍然是一个复杂而未解之谜。
目前,科学界提出了许多假说来解释抑郁症的发病机理。
其中,一种被广泛研究的假说是单胺假说。
这一假说认为抑郁症的发病与神经递质单胺的功能失调有关。
单胺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血清素,它们在调节情绪、注意力和情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据研究,抑郁症患者脑内单胺水平明显降低。
这一假说认为,抑郁症可能是由于单胺水平的不足导致脑部神经递质的正常传递受阻,从而引发抑郁症状的发生。
另外一个假说是神经可塑性假说。
神经可塑性是指大脑的神经元在学习和记忆中不断形成和改变连接的能力。
根据这一假说,抑郁症可能与神经可塑性的改变有关。
研究表明,抑郁症患者的大脑神经可塑性减弱,这可能导致大脑中的神经元连接异常,从而影响情绪和认知功能的正常表现。
这一假说的进一步研究可能有助于揭示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另外,炎症假说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假说。
这一假说认为,抑郁症的发病可能与炎症反应的异常有关。
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血液中的炎症标志物明显增加。
这可能是由于慢性炎症的存在导致大脑中炎症反应的过度激活,进而引发抑郁症状的出现。
研究人员认为,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可能有助于治疗抑郁症。
此外,遗传假说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研究方向。
研究发现,抑郁症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家族聚集性。
遗传假说认为,抑郁症的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
研究人员发现,某些基因与抑郁症的发病风险相关,包括与神经递质的合成和传递相关的基因。
进一步研究遗传因素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揭示抑郁症的发病机制,为抑郁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
总的来说,抑郁症的发病机理仍然存在许多未解之谜。
不同的假说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不同的研究方向,但目前尚未有一种理论能够完全解释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未来的研究将继续探索抑郁症的发病机理,希望能够找到更加准确的解释,从而为抑郁症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更有效的方法。
抑郁障碍病因的单胺递质假说和舒肝解郁胶囊药理机制的简述
抑郁障碍病因的单胺递质假说和舒肝解郁胶囊药理机制的简述李超;伍力;余发春;苏燕;何粤红【摘要】抑郁障碍的主要特征是长期与处境不相称的心境低落,发病机制不清,目前认为在许多不同的脑神经环路里,可能存在着5-HT、NA和DA神经递质的功能紊乱。
舒肝解郁胶囊是一种中成药,可以通过提高糖代谢水平增加5-HT的合成;激活神经递质从包膜中释放;以及可能增加谷氨酸重摄取,减少神经元损伤,阻止或延缓突触萎缩,促进突触生长三个机制起到治疗抑郁障碍的作用。
临床研究明确证实舒肝解郁胶囊对轻、中度抑郁障碍有疗效。
本文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探讨了该药的药理学机制。
【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6(022)008【总页数】2页(P13-14)【关键词】抑郁障碍;单胺神经递质假说;舒肝解郁胶囊【作者】李超;伍力;余发春;苏燕;何粤红【作者单位】云南 650224 云南省精神病医院;云南 650224 云南省精神病医院;云南 650224 云南省精神病医院;云南 650224 云南省精神病医院;云南 650224 云南省精神病医院【正文语种】中文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心境障碍,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以显著而持久的、与处境不相称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特征。
在《ICD-10》[1]诊断标准抑郁障碍的症状有:诊断标准对抑郁发作的诊断有3条核心症状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导致劳累感增加和活动减少的精力下降、和7条常见症状集中注意和注意力的能力降低、自我评价和自信降低、自罪观念和无价值感、认为前途暗淡悲观、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睡眠障碍、食欲下降。
轻度抑郁发作至少要有2条核心症状和2条常见症状;中度抑郁发作至少要有2条核心症状和4条常见症状;重度抑郁发作至少要有3条核心症状和4条常见症。
临床实际工作中不是所有的抑郁患者均表现为情绪问题的。
然而由于文化传统和经济发展水平各异,人们对心理障碍的认识、容忍和耐受的程度不同,致使很多抑郁障碍患者以躯体疾病到综合医院就诊,导致综合科医师易将抑郁障碍归因于躯体疾病,或者对抑郁障碍存在错误认识,认为抑郁是躯体疾病的“正常”反应,而不是另外一种疾病,亦不了解这是完全可治疗的[2-3]。
抑郁障碍治疗研究新进展
• 能恢复抑郁症患者HPA轴的功能,调节对应激的神
经内分泌反应
抑郁障碍的发病机理--单胺假说
1960s
20世纪60年代提出 抑郁是大脑单胺缺乏的结果
能增加单胺水平的药物具有抗抑郁特性
Schildkraut. Am J Psychiatry. 1965.
单胺假说
1980s
在单胺假说的基础上,20世纪80年代产生了
答状态的能力。
Neuroplasticity is the ability of the
brain to mount the appropriate adaptative response in the response to environmental changes.
神经系统可塑性是指各种因素和条件经
二、杏仁核: 1、杏仁核体积↓或升高;
2、神经胶质密度↓; 3、脑血流及糖代谢变化。
三、海马
1、体积↓;
抑郁状态下海马及相关结构 神经可塑性的改变:
前额叶皮质 Prefrontal cortex
杏仁核 Amygdala
海马 Hippocampus
Ref:24th CINP, Paris/June.21-25/2004
2003,289:3095)
抑郁障碍造成的社会疾病负担已居各类精神障碍
的首位 抑郁障碍临床表现复杂多样 抑郁障碍是可防可治的疾病
抑郁主要症状
情绪低落
消极意念
睡眠改变
自罪感/ 能力减退感
抑 郁
注意力不集中
坐立不定或 行动迟缓
体重变化
兴趣缺失
乏力
DSM-IV. Washington, DC: APA; 1994.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抗抑郁药物的研究进展高贵元1黄捷1刘丹1张芳1张超群1张国利1陈丽华1邵迎新21.湖北省黄冈市中医医院药学部,湖北黄冈438000;2.湖北省黄冈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湖北黄冈438000[摘要]抑郁症是一种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情感障碍性疾病,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所面对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加,抑郁症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因而对抑郁症发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对抗抑郁新药的研发日趋重要,本文将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及针对各种发病机制的抗抑郁药物的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抑郁症;情感障碍;发病机制;抗抑郁药物[中图分类号]R97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210(2021)01(a)-0052-05The pathogenesis of depression and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antidepressantsGAO Guiyuan'HUANG Jie'LIU Dan'ZHANG Fang'ZHANG Chaoqun'ZHANG Guoli'CHEN Lihua' SHA O Yingxin21.DeparLmenL of Medicine,Huanggang HospiLal of TradiLional Chinese Medicine,Hubei Province,Huanggang438000, China;2.DeparLmenL of Endocrinology,Huanggang HospiLal of TradiLional Chinese Medicine,Hubei Province,Huang-gang438000,China[Abstract]Depression,a kind of affecLive disorder caused by many facLors.As Lhe pace of life continues Lo acceleraLe, Lhe compeLiLive pressures faced by people in life and work are increasing,and Lhe incidence of depression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Therefore,Lhe in-depLh sLudy of Lhe paLhogenesis of depression and Lhe developmenL of new drugs againsL depression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LanL.This arLicle will review Lhe paLhogenesis of depression and Lhe sLudy of anLidepressanLs for various paLhogenesis.[Key words]Depression;AffecLive disorder;PaLhogenesis;AnLidepressanLs抑郁症又称抑郁障碍,为临床中常见的与情感相关的精神类疾病,其代表性的临床表现为情绪不高、悲观厌世、认知和睡眠障碍,患者常常陷入忧郁、无法控制的自我沉思及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消极思考中。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抑郁症发生机制摘要:抑郁症作为情感性精神障碍性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自杀率和低治疗率等特点,对社会危害极大,最近研究表明抑郁症病因复杂,至今尚未研究清楚,本文对最近几年的抑郁症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字:抑郁症;机制;抑郁症是严重的情感障碍性精神疾病,多发病为青年,且发病率逐年上升,在现当代的生活中,生活、学习、工作的巨大压力下,在一定程度上,抑郁症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预测2020年抑郁症的发病率将达到人口总数的10%,成为全球第二大常见疾病。
最新的研究表明抑郁症是一个涉及多机制复杂的病症,一般认为与生物化学,遗传,社会,环境有关,但至今尚未有统一的认识,近年来,多方面的研究表明,抑郁症是一种涉及多种神经递质、脑区及环路的疾病,脑内其他诸多生化物质及体内菌类或免役系统也参与了抑郁症的病理学过程。
一、免疫系统与抑郁症的关系1、因子假说细胞因子假说是关于抑郁症发病机理的重要假说,为探讨抑郁症的发病机理和临床治疗方法提供了新方向.细胞因子分为前炎性细胞因子和抗炎性细胞因子.前炎性细胞因子与抑郁症的发病密切相关,.前炎性细胞因子如白介素 1(interleukin-1,IL-1)、白介素 6(interleukin-6, IL-6)、干扰γ(interferon-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参与免疫激活和炎症的发生,与抑郁症的发病有关[ 1],前炎性细胞因子过度分泌从而导致去甲肾上腺素和5-HT系统功能障碍,引起抑郁症状[2]。
2、单胺假说在抑郁症治疗过程中,抗抑郁药物多是通过增加突触间的神经递质的利用率来发挥作用的,单胺假说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5-HT、NE释放减少,突出间含量下降所致,抗抑郁药主要基于(单胺策略)而研发,主要包括单胺重摄取抑制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单胺受体配体药物等"尽管效应明确,但也存在有效率不高、起效延迟等较严重缺陷" 经典单胺类递质理论认为抑郁症主要是突触间的单胺类递质异常减少引起。
抑郁症(MDD)的诊疗规范 诊断 实用总结全
抑郁症(MDD)的诊疗规范诊断实用总结—:定义:1 .抑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低落心境为主要临床特征的心境障碍。
低落心境与处境不相称,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木僵,部分出现焦虑和运动性激越、严重者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部分存在自伤、自杀行为(甚至因此死亡)。
典型过程为发作性病程;20%~30%为慢性病程且长期预后更差,恶劣心境是慢性抑郁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尤其是慢性病患者中更常见。
2:抑郁症(MDD):是抑郁障碍最常见类型,表现为单次发作或反复发作,具有较高复发风险,发作期存在显著情感、认知和躯体症状,发作间期症状缓解。
我国抑郁症终生患病率为3.4%o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TO)中抑郁障碍包括:抑郁发作、复发性抑郁障碍、持续性心境障碍、其他心境障碍、未特定的心境障碍。
通常所说的抑郁症包括:抑郁发作和复发性抑郁障碍。
抑郁障碍在躯体疾病患者中很常见,大22%~33%的躯体疾病住院患者、15%~30%的急性冠心病患者、20%的冠心病和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以及9%~27%的糖尿病患者患有抑郁障碍。
而积极治疗抑郁症状对改善躯体疾病有效。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未完全阐明):1 *危险因素:①遗传因素:40%~70%抑郁症者有遗传倾向。
②病前人格易感性:神经质、消极人格与抑郁症关系密切。
③心理社会因素:童年经历对抑郁症发生有影响(如亲子分离/幼年丧亲/父母养育风格/儿童期虐待/亲友关系与社会支持系统及生活事件等);应激性生活事件为抑郁症促发因素。
2 :病理机制:抑郁障碍者存在多种神经递质水平或相关神经通路的功能异常,比较公认的是单胺假说,即5・羟色胺(5・HT)能、多巴胺(DA)能和去甲肾上腺素(NE)能系统在抑郁障碍的发病中扮演重要角色。
5-HT、DA s NE系统并不是独立运作,它们之间可通过多种配体-受体间的作用而相互影响。
抑郁障碍还可能与神经内分泌功能异常、免疫功能异常、脑电生理异常、脑影像学异常、个体的遗传素质及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目前研究结论尚不明确。
抑郁症及其药物
神经内分泌紊乱
下丘脑- 垂体- 甲状腺轴(HPT轴)功能改变:临床观察发现甲状腺功能低下的患者往往情绪低落,运动量减少,易发生抑郁。而抑郁症患者的HPT轴改变主要是血浆T4浓度稍增高,TSH降低。
神经内分泌紊乱
血清胆固醇
神经内分泌紊乱
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及神经元损伤和再生障碍
心理因素
大量研究表明,心理因素与抑郁的关系较为密切,在负性生活事件的冲击下,个体的心理素质不同,激起的情绪反应和应对方式也不同,且抑郁发病时间与应激事件的严重程度有关。有实验表明,长期强烈身心应激使机体HPA轴持续亢进,HPA轴应激反应的高位调节中枢是脑海马,而海马参与了情绪、记忆、行为、免疫等的调节,它的损伤在各种应激所致疾患中起到关键作用。
1
2
停药综合征
临床特征:①症状并非其它原因所致;②突然停用SRIs、间歇服用SRIs (如漏服、假期服药) 或SRIs 减量时急性出现; ③通常短半衰期和中半衰期SRIs 常见, 症状多在停药1 周内出现, 2周内缓解; ④再次服用原药或相似药物能逆转停药症状; ⑤缓慢减药或加用长半衰期药物(如氟西汀) 能够减少停药症状的发生。
抗抑郁药的主要药理作用在于阻断5-羟色胺能神经末梢对5-HT的重摄取,增强突触传递作用,使病情得到改善。
1
2
01
药物刚刚摄入后即可产生阻止神经递质的再摄取,但疗效却需数周。
02
临床治疗不是都有效。
疑问
突触前膜再摄取抑制作用
突触后膜受体激动或阻断
自受体阻断作用——增加相关递质释放
单胺氧化酶抑制
抗抑郁药物作用机理
三环类抗抑郁药物 (TCAs)
特点:结构上2个苯环,一个杂环; 机制上非选择性抑制单胺的重摄取, 主要是NE和5-HT。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综述
抑郁症的神经生物学机制研究综述摘要:目前抑郁症的患病率呈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
研究显示抑郁症有其神经生物学基础,本文结合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从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形态结构、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神经营养物质、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神经影像学研究、等方面对抑郁症的发病机进行综合阐述。
关键词:抑郁症神经生物学中枢神经系统神经递质神经营养物质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一、引言抑郁症是一类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常见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情绪持久低落,思维迟钝,意志行为减少,严重者还伴有自杀倾向。
现代城市生活节奏急速,压力沉重,抑郁症已经成为最常见的心理疾病之一,列世界十大疾病第五位。
据统计,每50个人中就有一个会出现这种问题,全世界抑郁症患者达1亿人多人。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2020年,抑郁症可能会成为全球人类的第2号杀手。
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曼形象地将抑郁症称为精神病学中的“感冒”,大约有12%的人在他们一生中的某个时期都曾经历过相当严重的抑郁症状,尽管大部分抑郁症不经治疗也能在3~6个月内缓解,但这并不意味着不用治疗。
医学研究表明,抑郁症并非一般的情绪或性格问题,而是一种有明确生物学基础的疾病,是先天遗传因素、早年神经发育异常和后天不利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其发病机理涉及到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形态结构、中枢单胺类神经递质系统、神经营养物质、神经生化、神经内分泌等方面.二、相关文献综述(一)抑郁症与中枢神经系统组织形态结构的改变近年来,生物技术和化学神经解剖学的研究认为,中枢神经系统某些特定部位,如前额叶皮质、边缘系统、丘脑背内核,下丘脑和中脑中央灰质的形态结构变化是抑郁症发病的解剖学基础。
已经发现,在抑郁症患者中,这些部位的体积会有不同程度的变化。
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正电子断层扫描和核磁共振等影像技术进行检查,发现抑郁症患者大脑及海马结构有某些变化,表现为侧脑室扩大、脑沟变宽、前脑体积缩小、海马容量减少。
抑郁症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抑郁症给社会造成了巨大的负担
2 抑郁症的病因
2.1 遗传
与许多其它疾病一样,抑郁症往往在家族中集中出现。若父母中有一人患抑郁症,则孩子患该病的机会增加10%--13%;在完全相同的孪生子中,这个数值还要大。如果孪生子中有一人患抑郁症,那么另一个人在一生中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是70%。
社会心理因素
躯体疾病
5亿-40亿美元年销售额的前六位化学药品
据对国内14城市样本医院对抗抑郁药年度统计数据看,2002年与2001年同比增长率为101.53%。 我国目前临床使用的几个品种中,进口药、合资药为主,基本都为第二代抗抑郁药。其中进口8种,国产(合资)7种。 排在前5位的是氟西汀、帕罗西汀、氯米帕明、舍曲林、文拉法辛等。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 应激刺激,如低血糖、失血、剧痛以及精神紧张等,引起HPA轴兴奋性提高,然后通过CRH引起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反应。CRH不仅能作用于内分泌系统,而且参与应激反应。过多的应激刺激会造成CRH的过度分泌和HPA轴亢进,到成年后其抑郁症发病机率会更高,从而出现一系列抑郁症状,如睡眠和饮食障碍,性欲下降和精神行为改变等。
1 三环类抗抑郁药(TCA)
种类:目前国内市场供应的TCA类有丙咪嗪、氯丙咪嗪、阿米替林等。
机制:50年代出现的第一代抗抑郁药。抑制突触间隙中5-HT和NA的再摄取,以增加突触间隙中单胺递质的浓度。
抑郁症及其发病机制 ppt课件
临五1606班
简介
2
发病机制
3
治疗方法
目录 / CONTENTS
精品资料
• 你怎么称呼老师?
• 如果老师最后没有总结一节课的重点的难点,你 是否会认为老师的教学方法需要改进?
• 你所经历的课堂,是讲座式还是讨论式? • 教师的教鞭
• “不怕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狂,只怕先生骂我 笨,没有学问无颜见爹娘 ……”
α1受体主要分布于丘脑、延脑中缝背核和皮质的突触后膜,与Gq偶联, 能激活PLC系统, 最终升高胞浆内钙离子浓度。从前认为α2受体只存在于突触前膜,通过Gi蛋白介导,负反馈 抑制NE释放,现在发现也存在α2突触后受体,以蓝斑和孤束核最多,与Gi偶联。β1受体脑 内分布不均,主要在脑干、浦肯耶细胞,β2受体分布在胶质细胞,它们通过Gs蛋白介导, 促进cAMP的生成和cAMP依赖蛋白激酶A的活性,最终降低胞内钙离子浓度,抑制NE的合 成和释放。
• “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
第一部分
简介
简介
发病机制 治疗方法
简介
抑郁症(depression , DEP)又称抑
郁障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
要临床特征,是心境障碍的主要类型。
临床可见心境低落与其处境不相称,情
绪的消沉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
自卑抑郁,甚至悲观厌世,可有自杀企
*
Thank you
*
5-HT受体与 DEP
简介
发病机制
治疗方法
迄今,已发现 5-HT受体家族有七个成 员,即 5-HT1~7。其中 5-HT1受体又 有 5-HT1A、1B、1D、 1E、1F 受体5 个亚型,5-HT2受体分为 5-HT2A、2B 、2C, 5-HT5受体分为 5-HT5A、5B 。除 5-HT2A、2B受体外,其它受体在 中枢神经系统(CNS)都有分布,而每 个脑区又具有自己独特的5-HT受体亚 型。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抑郁症发生机制摘要:抑郁症作为情感性精神障碍性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自杀率和低治疗率等特点,对社会危害极大,最近研究表明抑郁症病因复杂,至今尚未研究清楚,本文对最近几年的抑郁症研究进行综述。
关键字:抑郁症;机制;抑郁症是严重的情感障碍性精神疾病,多发病为青年,且发病率逐年上升,在现当代的生活中,生活、学习、工作的巨大压力下,在一定程度上,抑郁症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预测2022年抑郁症的发病率将达到人口总数的10%,成为全球第二大常见疾病。
最新的研究表明抑郁症是一个涉及多机制复杂的病症,一般认为与生物化学,遗传,社会,环境有关,但至今尚未有统一的认识,近年来,多方面的研究表明,抑郁症是一种涉及多种神经递质、脑区及环路的疾病,脑内其他诸多生化物质及体内菌类或免役系统也参与了抑郁症的病理学过程一、免疫系统与抑郁症的关系1、因子假说细胞因子假说是关于抑郁症发病机理的重要假说,为探讨抑郁症的发病机理和临床治疗方法提供了新方向.细胞因子分为前炎性细胞因子和抗炎性细胞因子.前炎性细胞因子与抑郁症的发病密切相关,.前炎性细胞因子如白介素1(interleukin-1,IL-1)、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干扰γ(interferon-γ,IFN-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ifactor-α,TNF-α)等参与免疫激活和炎症的发生,与抑郁症的发病有关[1],前炎性细胞因子过度分泌从而导致去甲肾上腺素和5-HT系统功能障碍,引起抑郁症状[2]。
2、单胺假说在抑郁症治疗过程中,抗抑郁药物多是通过增加突触间的神经递质的利用率来发挥作用的,单胺假说认为抑郁症的发生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中的5-HT、NE释放减少,突出间含量下降所致,抗抑郁药主要基于(单胺策略)而研发,主要包括单胺重摄取抑制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和单胺受体配体药物等\尽管效应明确,但也存在有效率不高、起效延迟等较严重缺陷\经典单胺类递质理论认为抑郁症主要是突触间的单胺类递质异常减少引起。
抑郁症发病机制假说
抑郁症发病机制假说⽬前抑郁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针对抑郁症的假说主要有四种:单胺神经递质假说、⾕氨酸假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假说、神经营养假说。
1.1 单胺神经递质假说该假说认为⼤脑中单胺类递质5-羟⾊胺 ( 5-HT) 、多巴胺( DA)和去甲肾上腺素 (NE)含量降低和功能缺陷所致,相应研制出来的药物包括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NE及DA再摄取抑制剂和选择性NE再摄取抑制剂等,通过增加突触间隙的单胺类递质浓度改善抑郁症症状。
1.2 ⾕氨酸假说临床和实验数据表明,突触间隙的⾕氨酸⽔平升⾼引起神经系统信息传递功能障碍,抑郁症患者认知和情感障碍与⾕氨酸⽔平有关。
长期的应激刺激增加神经元对⾕氨酸的释放,突触间隙的⾕氨酸不断刺激NMDA受体,可引起神经元凋亡;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胶质细胞可以清除⾕氨酸,抑郁症早期由于外部因素和基因的共同作⽤神经胶质细胞功能障碍,⾕氨酸的⽔平明显上升。
⾕氨酸作⽤于突触后膜或前膜特定的⾕氨酸受体后产⽣相应的⽣理效应, 随后在胶质细胞的清除作⽤下终⽌⾕氨酸的反应,完成突触间的信号传递。
由于抑郁症中存在⾕氨酸能系统的异常性, 针对⾕氨酸能系统 (⾕氨酸释放、NMDA受体、AMPA受体和⾕氨酸再摄取等) , 存在许多潜在的抗抑郁药物的作⽤靶点。
1.3 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假说该假说认为抑郁症主要由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功能异常引起,应激使HPA轴紊乱,糖⽪质激素⽔平升⾼,引起海马神经元功能障碍和结构改变。
抑郁症临床缓解后,这些激素⽔平可恢复正常。
⽬前临床前期实验研究发现CRH1受体拮抗药、类固醇合成抑制药、神经活性类固醇、糖⽪质激素受体拮抗药等具有抗抑郁作⽤。
1.4神经营养假说⼀些临床数据结果显⽰,抑郁症⼤脑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表达减少或功能不⾜有关。
⽐如:⼫检显⽰抑郁症患者海马BDNF ⽔平显著降低;实验动物的海马BDNF信号受损可诱发抑郁样⾏为;增加海马内BDNF⽔平会产⽣抗抑郁样作⽤。
单胺与抗抑郁药
2021年4月2日星期五
单胺与抗抑郁药物
30
四环类
• 四环类(马普替林):为选择性阻断中枢去甲肾 上腺素的再摄取。对多种抑郁症状有效, 起效较快,通常治疗数天即开始见效。但 总体疗效与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相似。抗胆 碱能不良反应比三环类抗抑郁药物少而轻。 镇静作用与阿米替林相同。常见不良反应 有口干、嗜睡、视物模糊,也有心电图异 常、震颤等
对阻滞性抑郁疗效好;焦虑性抑郁差; 对慢性疼痛的躯体不适与偏头痛,病人由于5HT和NE能低下,氟西汀临床有可靠的疗效 焦虑帕罗西汀比苯二氮药物起效慢,但降低焦
虑比苯二氮类药物高
舍曲林
拟5-HT能 轻度拟多巴胺DA能
对忧郁性抑郁症的效果比氟西汀和帕罗西汀好
氟伏沙明
氟伏沙明阻断5-HT回收最弱 氟伏沙明有镇静效应,治疗焦虑性抑郁效果好
胍法定激动额叶皮质α2受体,去甲丙咪嗪阻断NE回收,也激 动α2受体,均可治疗注意缺多动障碍
2021年4月2日星期五
单胺与抗抑郁药物
25
拟去甲肾上腺素能β1效应
• 强化创伤性记忆:心得安阻断β受体,能预防和衰减创伤性记忆,碳酸锂 衰减β受体功能,也能衰减创伤性记忆
• 抗抑郁:抑郁症的突触后膜α2受体, β1受体超敏, α1受体低敏,碳酸锂衰 减β受体超敏,也有抗抑郁效应,但因对α1受体和 α2受体无效应,故效果 不如三环抗抑郁药
单胺与抗抑郁药物
20
5-HT能效应
5-HT1A 突触后膜5-HT2A 突触前膜5-HT2A 5-HT2c 5-HT3 其他拟5-HT能效应
2021年4月2日星期五
抗抑郁,抗焦虑
失眠,焦虑,抑制性功能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卢恬 屠洁 王立平摘 要 抑郁症是一种以持续情绪低落为主要症状的情感障碍疾病,是精神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其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环境、社会等各种因素有关。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抑郁症发病机制生物学研究的多个方面,包括神经回路、单胺类递质、神经内分泌与神经免疫功能以及相关遗传因素。
神经回路的研究是进一步明确抑郁症发病机制的一大热点。
利用光感基因神经调控技术可以鉴定出与抑郁症相关的特定神经回路,对于进一步揭示其病理机制及今后的治疗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 抑郁症;神经回路;单胺类递质;神经内分泌与神经免疫;光感基因神经调控技术1 引言抑郁症主要症状包括抑郁情绪、快感缺乏(对于自然奖赏的幸福感体验能力下降)、易怒、精力难以集中、食欲或睡眠异常[1]。
抑郁症确切的病理机制尚不清楚,按起病原因可将抑郁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
继发性抑郁的发生有明显原因,如继发于躯体疾病、药物,抑郁是这些疾病或药物作用的直接后果。
原发性抑郁无明确原因,又称为内源性抑郁,是精神病学中研究的重点。
虽然抑郁症的发生很普遍,但是与其他许多慢性躯体疾病相比,其发生的病理生理机制,目前的研究还是比较初步的。
主要是因为研究脑部的病理改变相对于其它器官来说更为困难,虽然目前借助神经影像学在方法技术上有了一些改善。
抑郁症发病非常复杂,不是简单的一种或几种因素所能决定。
对于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研究的热点集中在神经回路、单胺类神经递质、神经内分泌与神经免疫功能、遗传因素与表观遗传学机制、神经营养因子与神经发生等等。
现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2 神经回路多项研究表明,边缘皮质系统存在特定的神经回路与抑郁症的发生相关,运用正电子发射扫描技术(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功能性核磁共振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对抑郁症患者研究以及对于抑郁症患者死后的研究均显示其大脑前额皮质区和海马区灰质体积减小。
抑郁症的单胺假说
抑郁症患者和一般人大脑功能比较
3. 扣带回的部分活动也低非常悲观, 没信心
抑郁症患者和一般人大脑功能比较
4. 前扣带回,额叶外侧,中视丘,杏 仁核活动高唤起副面的情绪
壓力,焦慮,抑鬱
•老鼠曉得押下槓桿可以避免電擊能控制 局勢高興(多巴胺的量增加) •押下槓桿,卻不可以避免電擊不斷嘗試 焦慮(腎上腺素的量增加)
多巴胺 (DA)
• (1)调控精神活动
(中脑-边缘叶DA系统,主要调控情绪;中 脑大脑皮层DA系统主要参与认识功能,对事物的识别能力。)
• (2)与药物滥用的精神症状有关(
成瘾的心理基础。)
麻醉性镇静剂、中枢 兴奋剂、酗酒、吸烟、毒品等,兴奋中脑-边缘叶DA系统释放DA,成为
• (3)其他 调整锥体外系活动功能、调节脑垂体激 素的分泌、参与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等。
神经递质缺乏与抑郁症症状的关系
NE 5-HT
冲动
心境
能量 兴趣
焦虑激惹
动机
情绪 认知
性欲 攻击
驱动力(快感\欲望)
DA
抑郁症患者和一般人大脑功能比较
1. 抑郁症患者大脑额叶的部分活动非 常低不想动,退缩
抑郁症患者和一般人大脑功能比较
2. 顶叶和颞叶交接之处活动低没注 意外在发生的事物,只沉溺在自己的 思想之中
抑郁症的单胺假说
• 抑郁症机制的研究中,抑郁症发病的 单胺假说是目前为大多数人接受的 一种理论
单胺——
与人类精神情感活动有关的神经递质
去甲肾上腺素 (NE) 多巴胺 (DA) 5-羟色胺(5-HT)
抑郁症的单胺假说
• 单胺假说的发现是最初是从药理学 的研究中得到启示的。能提高中枢 神经系统单胺类神经递质功能或提 高它们在神经突触问隙的浓度的药 物都有改善情绪治疗抑郁症状的作 用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羟色胺(5-HT)
• (1)调控情绪变化
(实验及临床表明,压 抑、失眠、幻想、狂躁及各种内心活动,都与5-HT 有关。)
• (2)参与下丘脑对内分泌和植物神经 活动的调节、调节躯体运动、参与中枢 镇痛、对睡眠的影响等。
单胺假说的基本内容
1) NE.DA 5-HT功能下降导 致抑郁(前额叶DA功能不足)
抑郁症的单胺假说
• 抑郁症机制的研究中,抑郁症发病的 单胺假说是目前为大多数人接受的 一种理论
单胺——
与人类精神情感活动有关的神经递质
去甲肾上腺素 (NE) 多巴胺 (DA) 5-羟色胺(5-HT)
抑郁症的单胺假说
• 单胺假说的发现是最初是从药理学 的研究中得到启示的。能提高中枢 神经系统单胺类神经递质功能或提 高它们在神经突触问隙的浓度的药 物都有改善情绪治疗抑郁症状的作 用 。
多巴胺 (DA)
• (1)调控精神活动
(中脑-边缘叶DA系统,主要调控情绪;中 脑大脑皮层DA系统主要参与认识功能,对事物的识别能力。)
• (2)与药物滥用的精神症状有关(
成瘾的心理基础。)
麻醉性镇静剂、中枢 兴奋剂、酗酒、吸烟、毒品等,兴奋中脑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边缘叶DA系统释放DA,成为
• (3)其他 调整锥体外系活动功能、调节脑垂体激 素的分泌、参与心血管活动的调节等。
•不斷嘗試,卻找不到解決之道抑鬱(皮 質醇的量增加)
資料來源:科學人,2003年10月號
心境/抑郁与单胺介质关系的假设
焦虑 易激惹 冲动 认知功能 心境 情绪 动机 快感 欲望 性 食欲 攻击
警觉
DA
抑郁症患者和一般人大脑功能比较
3. 扣带回的部分活动也低非常悲观, 没信心
抑郁症患者和一般人大脑功能比较
4. 前扣带回,额叶外侧,中视丘,杏 仁核活动高唤起副面的情绪
壓力,焦慮,抑鬱
•老鼠曉得押下槓桿可以避免電擊能控制 局勢高興(多巴胺的量增加) •押下槓桿,卻不可以避免電擊不斷嘗試 焦慮(腎上腺素的量增加)
去甲肾上腺素 (NE)
(1)维持觉醒
( 蓝斑NEN的上行投射是上行网状激动系统的 重要组成成分,在维持觉醒方面起重要作用)
(2)参与学习记忆机制
( NEN上行投射参与脑内酬谢系 统,表现为动物自愿自我刺激的行为,参与学习记忆功能。)
(3)参与情绪反应
(4)其他 动的调节等 镇痛作用、植物神经和内分泌活
2) NE.DA功能增强导致躁狂
单胺假说的基本内容
3) 单胺的功能改变可能是由 于合成或储存障碍,降解增加或受 体功能改变
4) 耗竭单胺或影响合成的药 物引起抑郁症
单胺假说的基本内容
5) 单胺前体应当产生或增强抗 抑郁效果
6) 抗抑郁剂能提高单胺功能 7) 增强单胺功能的药物会增加 发生躁狂的危险性
神经递质缺乏与抑郁症症状的关系
NE 5-HT
冲动
心境
能量 兴趣
焦虑激惹
动机
情绪 认知
性欲 攻击
驱动力(快感\欲望)
DA
抑郁症患者和一般人大脑功能比较
1. 抑郁症患者大脑额叶的部分活动非 常低不想动,退缩
抑郁症患者和一般人大脑功能比较
2. 顶叶和颞叶交接之处活动低没注 意外在发生的事物,只沉溺在自己的 思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