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 PPT
【图文并茂】中国城市建设史

秦咸阳在城建史上成就 开创了京城与京畿有机结合的城市体制,这套规划思想被称为 “秦制”,影响了汉朝的规划。 汉长安 “览秦制,跨周法” • 城市的布局
– 总体形态:“斗城”-不规则正方形,缺西北角 – 宫殿:以“大、 多、高”为贵 – 街道与居住区
• 居住:按“仕者近宫,工商近市”原则(权贵府邸“第”-布置中部“戚里”-布置宫殿附近;一 般百姓“闾里”)
– 市肆:九市,以东西两市为最大。 – 陵邑 – 园林 布局特点: 宫殿、官署、市场、居民区置于同一大城内 规制附会《周礼·考工记》 宫殿占据城市较大空间(占全城 1\2) 区域规划特点 区域规划:“三辅”-京城、陵邑、郊县 “八水”(图)是三辅地区运输的命脉 特点: 实体性城市组(功能侧重对经济作用) 革新了区域宏观规划 从区域层级的功能分区 总体规划的特点 1.格局实与渭北咸阳故城相似,继承春秋战国之际城廓分工规划概念传统的产物。 2.积极发挥作为经济区域中心城的作用,这是汉长安城总体布局的重点所在。 3.作为区域中心城的扩展方向,关系到区域的发展前景,至为重要。 4.长安规划革新了旧的择中立宫传统,运用以“高”、“大”、“多”为贵的封建礼制等级观念,以表达帝都城市 的尊严特性。
第三,礼制营建制度 《考工记·匠人》云:“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
以为都经涂。 第四,井田方格网规划方法
第二章 中国古代奴隶时期的城市建设 第一节 夏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建设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历史演变与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历史演变与规划一、古代城市建设的起源与初期演变古代城市建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历史演变与规划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在这个时期,人类开始从游牧生活方式转向农耕生活方式,农业生产的发展催生了城市的出现。
1. 新石器时代晚期:原始聚落与早期城邑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出现了一些原始聚落。
这些原始聚落通常由几个家族或部落组成,人们以农耕为生。
随着农业技术的进步和人口增长,一些聚落开始发展成为早期城邑。
早期城邑通常由土墙和壕沟围绕,内部划分为不同功能区域。
例如,在河南省郑州附近出土的二里头遗址就是一个典型的早期城邑遗址。
这个遗址占地约1000多亩,墙壁高达10米以上。
2. 商朝:都市规模与功能区域划分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也是古代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商朝时期,城市建设进一步发展,城市规模扩大,功能区域划分更加明确。
商朝的都城通常由内城和外城组成。
内城是统治者和贵族居住的地方,外城则是居民和商人居住的地方。
内外两个区域之间通常有一道高墙相隔。
此外,在商朝时期,还出现了一些专门用于宗教活动和祭祀的建筑物。
例如,在河南省安阳出土的殷墟中发现了大量用于祭祀活动的青铜器。
二、古代帝国时期:都市规划与宫殿建设随着中国历史进入帝国时期,古代城市建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都市规划和宫殿建设成为重要内容。
1. 秦朝:统一规划与标准化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都市规划工作。
秦始皇下令修筑连接各个州郡之间的道路,并修筑了连接各个州郡与首都咸阳的宫殿。
同时,秦朝还制定了一系列标准,例如统一货币制度和度量衡制度,这也为城市建设提供了便利。
2. 唐朝:城市规模的扩大与街道布局的规范化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城市建设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
在唐朝时期,中国的都城长安(今天的西安)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长安城规模庞大,分为内城和外城。
中国古代的城市设计与规划

汇 报 人 :
XX
壹
贰
叁
肆
伍
陆
城市起源:中国 古代城市的雏形 可追溯至夏商周 时期,以政治和 军事为中心。
城市发展:随着 封建社会的演进, 城市逐渐发展壮 大,形成了以长 安、洛阳为代表 的大都市。
城市规划:古代 城市规划注重风 水、礼制等因素, 如明清北京城体 现了严格的等级 制度。
城市规模扩张带来的环境压力
城市规划中缺乏对生态保护的 重视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不足
城市规划中缺乏对自然灾害的 预防措施
数字化技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升城市规划的精准度和科学性。 绿色生态:注重可持续发展,强调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公共参与:加强市民参与城市规划的力度,实现城市共建共治共享。 文化传承:在城市规划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园林建设:城市中建有大量园林和公园,提供休闲和娱乐场所,同时也美化城市环境。
水系利用:城市规划中充分利用河流、湖泊等水资源,建设滨水景观,增加城市宜居 性。
环境保护: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注重环境保护,制定了一系列环保措施,保持城市生态 平衡。
城市建筑风格独特,注重建筑布局 和空间利用
城市道路规划有序,街道走向、宽 度等都有明确规定
城市规划是中国古代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现代城市规划提供 了借鉴和启示。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注重 人文关怀和生态环境保 护,对当今的城市规划 仍具有指导意义。
城市规划是实现社会经 济发展目标的重要手段, 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进 步具有积极作用。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蕴含 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和艺 术价值,对于提升城市 的文化品质和形象具有 重要作用。
缺乏科学理论 指导:古代城 市规划主要依 靠经验和传统, 缺乏现代科学 理论的支持。
第六讲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史[39页]
![第六讲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与规划史[39页]](https://img.taocdn.com/s3/m/14b21ad090c69ec3d5bb75e0.png)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到约公元前16世纪)
商朝是我国奴隶社会大发展的时期,甲骨文、青铜器。 河南偃师尸乡沟商城、郑州商城、安阳殷墟、湖北黄陂盘龙城等。
商(约公元前16世纪到约公元前11世纪)
西周分封诸侯,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的时代,形成了王 都-诸侯国国都-卿大夫(采邑城)三级城市网络。
东汉都城洛阳
长约13公里,城内总面积约 9.5平方公里。
主要内容
✓ 先秦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 秦汉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宋元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1、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发展
城市发展和分布的重心由黄河流 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大运河和长江城市发展轴线逐步 形成。 东南沿海港市兴起。 城市规模差距拉大,出现了三个 百万人口的城市。
秦朝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幅员辽阔的封建统一国家。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 年)
汉代
行政区划上除实行部分分封 王外,沿用郡县制不改。
经济上,长期实行“与民休 息”的政策,重视农业,提 倡手工业。
商业开关废禁,任其流通。
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特点主要有:
由于郡县制推行,行政中心城市特 别是县城镇得到大量发展。
城市分布地域进一步扩展。 众多商业中心城市兴起,并以商业
贸易联系为纽带,形成了若干经济 区域。 国际贸易城市也有所发展,“河西 四郡”。
2、秦汉时期的城市规划与建设
城市规划更加注重维护中央集权和封建等级制度,都城规 划以皇宫为主体,地方城市规划突出衙署。
建筑材讲 中国城市发展与规划史
——古代部分
主要内容
先秦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秦汉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宋元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与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与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与城市规划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与城市规划是一项具有悠久历史的活动。
在古代,中国的城市规模和布局往往与其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与城市规划的发展演变过程,并分析其特点和影响。
一、封建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城市是贵族和政府的权力象征,也是经济和文化中心。
封建时期的城市建设主要以皇宫、官府、庙宇和货物市场为核心,周围则是官员和富裕阶层的住宅区域。
城市规划考虑了军事防御,常常采用城墙、护城河和城门等防御措施,以保护城市的安全。
二、唐宋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唐宋时期,中国城市的发展达到了巅峰。
城市规模扩大,规划更加细致,更好地满足了人们的生活和经济需求。
例如,大运河的修建使得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城市繁荣起来,到了宋代,官员和学者开始绘制城市地图,标示出城市中的主要街道、建筑物和公共设施。
三、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与规划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规划相对较为稳定,城市布局更加均衡和规范。
在明朝,城市规划多采用“方城制”,呈方形或长方形布局,规划有序,街道宽敞。
清朝时期,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城市格局逐渐形成。
清代皇家王朝建设了许多著名的皇宫和庙宇,例如紫禁城和圆明园,这些建筑物成为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典范。
四、城市规划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与规划不仅仅是城市发展的结果,也反映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
首先,城市规划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城墙和城门的设置,有效地保护了城市的安全,减少了外来侵略。
其次,城市规划也反映了社会等级和权力的分配。
官府和贵族的宫殿通常位于城市的中心,显示了他们的统治地位,而普通市民则居住在城市的周边地区。
此外,城市规划还促进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例如通过建设市场和庙宇来促进商业和信仰活动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与城市规划是一个多元化而又复杂的过程,它与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研究古代城市的建设与规划,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可以为当今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城市风貌:中国城市建筑风格、城市规划及城市发展历程PPT

• 结合现代科技,实现城市风貌的创新发展
CREATE TOGETHER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DOCS
• 建立城市风貌保护志愿者组织,发挥公众监督作用
⌛️
城市风貌传承与创新的方式与方法
交流与合作
• 加强城市间交流与合作,共享城市风貌保护经验
• 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城市风貌保护水平
挖掘历史
• 深入研究城市历史,挖掘文化内涵
• 将历史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实现文化传承
创新发展
• 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推动城市风貌创新
魏晋南北朝时期
• 思想:《管子》的五行理论
• 实践:建业、长安的城市规划
近现代城市规划的发展与变革
01
清末民初时期
• 思想:洋务运动的自强求富理论
• 实践:上海、天津的城市规划
02
民国时期
• 思想:民主、科学、民族理论
• 实践:重庆、广州的城市规划
03
新中国成立后
• 思想: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理论
• 城市规划强调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城市规划强调智慧城市和人文关怀
• 代表城市:深圳、厦门
• 代表城市:杭州、成都
02
城市规划的历史、理论与实践
古代城市规划的思想与实践
春秋战国时期
• 思想:管子的轻重九府理论
• 实践:邯郸、曲阜的城市规划
秦汉时期
• 思想:《周礼》的六乡六遂理论
• 实践:长安、洛阳的城市规划
• 特点:城市布局严谨,礼制文化明显
秦汉时期
• 历程:城市数量减少,规模扩大
• 特点:城市布局规整,政治中心性强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能够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古代都城的规划,如长安、洛阳、南京等城市。
这些城市规划上遵循了一些基本原则和规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古代中国城市规划注重环境和气候的考虑。
城市建立在适宜生活、防御和交通的位置,如靠近水源或山脉。
城市的布局通常是依山而建,设置有防汛设施、护城河和城墙等防御设施,以确保城市的安全。
古代中国城市还注重城市的通风和采光,使城市更适宜居住。
其次,古代中国城市规划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
城市的规划通常分为内城和外城两个部分,内城主要是皇宫和官员居住的地方,外城则是市区和商业区等。
在内城和外城之间,通常还会有一条宽阔的街道,连接内外两个城区。
这种分区的设计使得城市更加有条理,方便管理和生活。
再次,古代中国城市规划注重道路和街巷的规划。
城市的道路通常是直角或者环形的,主要是为了便于交通和管理。
大街和大巷经常是纵横交错的,形成了城市的网格布局。
同时,古代中国还建造了许多桥梁和水闸,以便于交通和灌溉,提高城市的功能。
最后,古代中国城市规划注重城市的建筑风格和景观设计。
城市内的建筑通常是以宫殿、庙宇、园林和居民住宅为主,注重建筑的美学和功能。
在城市规划中,通常还会保留一些自然景
观,如湖泊、山脉和花园等,以增加城市的美感和宜人性。
总而言之,古代中国城市规划注重了环境、功能、道路和建筑等多个方面的考虑。
这些规划原则和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塑造了中国古代城市的面貌,体现了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独特性和卓越性。
中国古代城市-城市规划02

城市规模:2010年 规划常住人口控制 在1250万左右,流 动人口250万。
规划城市建设用地 610Km2。
市区“分散集团式” 布局,有10卫星城。
二、详细规划(detailed planning)
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标准术语》:城市详 细规划是“以城市总体规划或分区规划 为依据,对一定时期内城市局部地区的 土地利用、空间环境和各项用地所作的 具体安排。” 包括:控制性详细规划(regulatory plan) 修建性详细规划(site plan)
○拟定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论证城市在区域中的战略地位,原则确 定市域城镇布局; ○论证并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 布局和发展方向。 ⑶方案阶段; ⑷方案论证与评审; ⑸方案审批; ⑹公布。
3总体规划审批程序 ⑴城市规划纲要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同意。 ⑵总体规划的审批:分级审批 直辖市的总体规划,由直辖市人民政府报 国务院审批; 省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所在地、百万人口以 上的大城市和国务院指定城市的总体规 划,由所在地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查 同意后,报国务院审批;
中心城土地使用规划
到2020年人口约800 万。城市建设用地控 制在667Km2 。 城市性质:国际经济、 金融、贸易、航运中 心之一,基本确立上 海国际经济中心城市 的地位。 市域空间布局结构: 多轴、多层、多核
武汉市
主城总体规划图
二、城市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
1、应当满足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保护生 态环境、改善市容景观,促进科技文教事 业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等要求,统筹 兼顾,综合部署,力求取得经济效益、社 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 2、应当贯彻城乡结合、促进流通、有利生 产、方便生活的原则,改善投资环境,提 高居住质量,优化城市布局结构,适应改 革开放需要,促进规模经济持续、稳定、 协调发展。
中外城建史——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史PPT课件

城
• 分为东西部分,城(宫 城)在东,廓在西。西 城没有大型的建筑遗存, 应是作为强化城防的军 事目的而建,外廓充做 驻军而不是城市经济活 动中心,主要的政治及 经济活动都集中在东城。
• 东城以宫为中心分区规划, 利用高台建筑强化宫的中 轴线主导作用。
第34页/共41页
– 燕下都遗址
• 燕国后期政治、经济、军事 和文化的中心
第37页/共41页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建设
•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
– 管子 • 规划体制问题 “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农之乡十五”(《管 子·小匡篇》) 设置“工商之乡六”一举,表明当时民营工商业有了发展, 从业人员亦多,故设置六乡管理。
• 居住分区规划问题 “凡仕者近公(国都宫廷区),不仕与耕者近门(不仕与耕
者当出入田野,故近于外门),工商近市” (《管子·大 匡篇》) 居住分区规划按照职业组织聚居,各就从事的职业之便,划 地分区而居。
第38页/共41页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建设
•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
– 管子
• 城市道路规划问题 “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道路随地形和城市总体
布局按照交通需要来规划。
廓 宫殿区
城
• 充分发挥河道在城市规 划中的作用,不仅用以 加固城防,提供水源和 航运之便,还利用河道 作为分区规划标志。
• 改变当时一般以外廓为 经济活动综合区的规划 方法,将建设和军事需 求结合起来。
第35页/共41页
春秋战国时期城市建设
• 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规划理论
– 管子 • 城市分布密度问题、城市择址、规划体制问题、城市规模、 城市形制、居住分区问题、里制问题、城市道路规划问题 • 城市分布密度 “上地方八十里,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中地方百里, 万室之国一,千室之都四。下地方百二十里,万室之国一, 千室之都四。以上地方八十里与下地方百二十里,通于中 地方百里”(《管子·乘马篇》) “凡田野,万家之众,可食之地方五十里,可以为足矣。万 家一下,则就山泽可矣。万家以上,由去山泽可矣。” 城市分布密度应根据郊野土地等级来考虑。土地肥沃城市分 布密度大,反之则城市分布密度小。
中国建筑史城市规划讲座 181页PPT文档

(一)是新建城市:基本上是平地起城。这种情况主要 在早期,如先秦时期许多诸侯城和王城。后期的明中 都凤阳则是一个不成功的例子。
中(国古二代)城是市依发靠展旧史 城建设新城:
汉以后的都城较多采用这种方法,如西汉初年倚秦 咸阳旧城,建造长安新城;以及隋大兴城、元大都等。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
宋 东 京 汴 梁 城 平 面 图
中国(古二代)城市防发御展:史
古代都城为了保护统治者的安全,有城与 郭的设置。连春秋时一个小小的淹君,也有三 重城墙,三道城濠。所谓“筑城以卫君,造廓 以守民”,二者的职能很明确:城,是保护国 君的;廓,是看管人民的。齐临淄、赵邯郸的 郭,是附于城的一边,而吴阖闾城和曲阜鲁城 的郭包于城之外。所谓“内之为城,城外为 郭”。
这一时期的代表城市有:宋都汴梁、明南京城。
三、中国古代城市建设的丰富经验:
(一)选址:
对于都城的选址历朝都十分重视,往往派遣亲信 大臣,勘察地形与水文情况,主持营建。在选址时,历 代都重视水源问题,一是保证饮用水,二是保证漕运为 京城供应粮食和物资。汉长安开郑渠,隋唐修运渠,元 疏通惠河与南北大运河,明通大运河等,都是为了解决 饮水与漕运。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史
曹
魏
邺
城
模
型
(中二国)古、代隋城市洛发阳展城史:
隋代建筑上主要是兴建都城— —大兴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 市)和东都洛阳城,以及大规模 的宫殿和苑囿,并开凿南北大运 河、修长城等。大兴城是隋文帝 时所建,洛阳城是隋炀帝时所建 ,这两座城均被唐朝所继承,进 一步充实发展为东西二京,也是 我国古代宏伟、严整的方格网道 路系统城市规划的范例。
此时的“里”和“市”虽然仍由高墙包围,但管理已有 所放松。唐长安城三品以上的官员府邸及佛寺均可向大 街开门,夜市屡禁不止。而江南一些商业发达城市如扬 州、苏州,夜市已十分热闹。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总结

元•大都
规划特点:
继承和发展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 手法——三套城居中、中轴对称的布局 规则的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 先铺地下水道再营建宫殿,保证了元大都一气呵成建 成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最宏伟壮观的城市之一 规划:平面方形、中轴对称,宫城位于城市的中轴线 上。城西建有社稷坛,城东建太庙,商市集中城北, 加之城垣每面各开三门,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 市”“九经九轨”规划制度 元大都有中心台,是城市东南西北的中心,这在中国 城市建筑史上属首创 元大都因系择址新建,城市规划不受旧格局约束,所 以其居民区与金中都新旧坊制混合形式不同,全部为 开放式的街巷
明、清城市规划
伍
古 典 水 墨 风 格
明清
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
宋代城市变革由前期封闭型→后期开放型 明清更成熟完善→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城市的典型
特征表现:
在城市建设上存在着规划建设和自发建设相融合,且 自发建设影响不断扩大。 1.明清时期的城市,一般都有规划。(eg:明清北京) 2.由自发建设形成的更为灵活自由的布局形式。(厢 坊制) 商业布局更灵活自由。 3.各大中小城市普遍改建或加固城垣,或新建设防城 市。(清衰落)
有些集市逐渐发展为市镇,它们的出
现丰富了中国古代城市体系的层次。
城市,特别是一些政治中心的 大城市,集中着封建官僚、地 主,还有为他们服务的的各种 商业、手工业者,人口很多,
商业发展往往突破城垣的限制,在城内沿江沿河
地区形成商业区,或城外的“关厢”。手工业出
O
现行会组织,同一行业往往集中在一条街上或一
贵族宅第
郭
族的居住区。宫城西为铜雀苑,
为王室专用园林,靠近西城为粮
食武器库
东西轴线南半部为一般居住区, 划分为若干正方的坊里,有三个
中国古代的都市建设与城市规划

统治阶级通过城 市规划来强化其 政治和军事统治
城市规划体现统 治阶级的意志和 利益
城市规划在古代 都市建设中扮演 着重要的角色
城市规划是统治 阶级实现其意志 的重要手段
城市人口结构与城市规划的互动关系
城市人口结构:不 同阶层、职业、年 龄的人口分布
城市规划:根据人 口结构进行城市布 局、功能分区、交 通规划等
城市规划:秦汉时期城市规划较为完善,如长安城的布局、洛阳城的 规划等
城市功能:秦汉时期城市功能较为齐全,如长安城的政治、经济、文 化中心地位,洛阳城的商业、手工业中心地位等
城市建筑:秦汉时期城市建筑较为精美,如长安城的宫殿、洛阳城的 寺庙等
唐宋时期的都市建设
洛阳城:唐朝的陪都,商业 繁荣,文化昌盛
互动关系:人口结 构影响城市规划, 城市规划又反过来 影响人口结构
案例:古代长安、 洛阳、开封等城市 的人口结构与城市 规划
感谢观看
汇报人:
园林艺术在城市规划中的作用: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园林艺术在城市规划中的挑战:如何平衡园林艺术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实现可持续 发展
06
中国古代都市建设的经济与社会 背景 章节副标题
农业文明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农业文明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城市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农业文明的中心 城市为农业文明提供了市场和贸易场所 城市促进了农业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对现代城市规划的影响与启示
古代都市建设的特色:注重城市布局、功能分区、交通网络等
古代都市建设的影响:对现代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如城市规划理念、城市设 计手法等
现代城市规划的启示:借鉴古代都市建设的经验,注重城市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 历史文化保护等
现代城市规划的挑战:如何平衡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保护等之间的关系,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原理(第二章)

20
二. 现代城市规划早期思想
在前人的基础上,以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为标志的现 代城市规划出现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 。 城市发展的两种基本指向:城市的分散发展和集中发展。
21
1.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在19世纪中期以后的种种改革思想和实践的影响下,霍 华德于1898年出版了以《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 (Tomorrow:A Peaceful Path to Real Reform)为题的论 著,提出了田园城市(Garden City)的理论。
• 3)综合规划首先是一项政策手段,其次才是技术 38 手段。
② 分离渐进规划
渐进规划思想方法的基础是理性主义和实用 主义思想的结合。
这种方法在日常的决策过程中被广泛地运用, 它尤其适合于对付规模较小或局部性的问题解 答,在针对于较大规模或全局性的问题时,主 要是通过将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甚至将它 们分解到不可分解为止,然后进行逐一解决, 从而达到所有问题都得到解决。
空想社会主义城市的意义
• 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是不可能实现的空想
• 把城市作为一个经济实体、一种社会现象
• 提出将城市建设与社会改造相结合
• 提出解决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16
2. 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立法
• 针对于当时出现的肺结核及霍乱等疾病的大面积
流行,1833年,英国成立了委员会专门调查疾病
18
4. 城市美化
• 城市美化源自于文艺复兴后的建筑学和园艺学传 统。自18世纪后,中产阶级对城市中四周由街道 和连续的联列式住宅所围成的居住街坊中只有点 缀性的绿化表示出极端的不满意。在此情形下兴 起的“英国公园运动”试图将农村的风景庄园引 入到城市之中。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演变与发展在中国的悠久历史长河中,城市规划的演变与发展是一段非常值得探究的历史。
从远古时代的城址遗迹,到封建社会的农村聚落,再到现代化城市的建设,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历史层层叠叠、纷繁复杂。
「在笔者的眼中,古代的城市规划和现代主义一样受到了普遍的关注,这可以归因于城市规划的工作与环境健康息息相关。
」笔者想要在这篇文章中说说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演变与发展。
1. 古代城址遗迹最早的城址遗迹可以追溯到大约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也就是说,那时就已经出现了人类的聚居区,而这些区域就具有了城市的底子。
当然,由于技术条件和时代限制,那个时期的城市规划主要还是以人们依据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布置而成,没有什么完整、统一的规划。
人们在选择城市建设的地方时,首先要考虑环境因素,如水源的充足和质量、地势的高低和流通情况等。
因此,很多古代城市都建在山前、水边、盐碱地带、边陲要塞等处,例如河南安阳的殷墟、陕西西安的兵马俑等。
古代社会中,城市多是权力中心和政治机构的所在地。
古人喜欢在将领、官员、皇帝等重要人物的官府周围修建城墙,将城和这些官府分隔开来,使得城市既能保证利益最大化,也可避免这些官员对城市的干预。
2. 封建社会的农村聚落进入封建社会,城市逐渐成为了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同时也是进步思想的温床。
城市的规划和建设变得复杂多样,城市的规模和等级也有了缩小与扩大的趋势。
当时的城市建设依旧十分注重环境因素,但随着科技和文化的进步,人们对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也有了更多的思考。
城市的规划逐渐向规律和美感方面发展,开始出现宫殿建筑、园林式建筑、庭园建筑、塔楼建筑等全新的建筑形式。
而农村聚落的规划与城市则有很大的不同。
古代农村聚落起源于一些较基本的聚落形式,例如村、邑、乡等。
这些聚落规划的初衷是为了让农业生产和农民家庭生活更加方便和安全。
农村聚落的规划侧重于土地和水利,要考虑农民种植农作物的需要。
3. 现代城市建设进入现代社会,经济条件和文明程度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发展。
西安城市建设史ppt

明晰。
基础设施
汉朝时期,西安城市基础设施得 到大规模建设和完善,包括排水 系统、供水系统、交通系统等, 进一步提高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
量。唐朝Βιβλιοθήκη 期总结词鼎盛期,唐长安城成为当时世界上最 繁华的城市之一,对后世的城市建设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城市布局
唐朝时期,唐长安城成为国际大都市 ,城市规模空前,城市布局以皇宫、 官署、商业区和居民区为主,功能齐 全。
西安作为古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城市建设过程中注重保护和传承历史文 化,使得城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西安的城市布局以钟楼为中心,呈棋盘状 分布,街道横平竖直,空间结构清晰,有 利于城市规划和交通组织。
生态环境优美
传统与现代融合
西安在城市建设中注重绿化和环境保护, 拥有大雁塔、兴庆宫等大型公园和绿地, 城市环境优美,生态宜居。
西安城市建设史
• 引言 • 西安古代城市建设史 • 西安近代城市建设史 • 西安现代城市建设史 • 西安城市建设的特色和影响 • 结论
01
引言
主题简介
西安作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古都,其城市建设经历了漫长的发 展历程。本主题将探讨西安城市建设的起源、演变和影响, 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和风格。
通过对西安城市建设史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这座古都 的发展脉络,以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
西安依托自身优势,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和旅游业等, 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年来发展
文化古迹保护与旅游发展
近年来,西安注重文化古迹的保护和旅游业的开发,通过 修缮和改造历史建筑、建设博物馆和旅游设施等措施,提 升了城市的文化内涵和旅游吸引力。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总结 ppt课件

殷商到秦朝城市规划
ppt课件
3
殷商时代的城市
城址一般选择临近山水,大多呈 不规则长方形平面,功能分区简单而 明确,大多南北朝向。
整体布局较为规则,以宫室为 主体,辅以官署和生产生活有关建筑 以及城桓、壕沟等防御性设施。
ppt课件
4
周朝及春秋战国时代的城市
《周礼*考工记》:匠人营 国,方九里……前朝后市, 市朝一夫。
ppt课件
24
北宋东京(开封)的改建与变化
城市规划布局: 有三套方城:皇城(宫城、大 内、紫禁城)、里城、罗城 (外城、新城)。三套护城河。 都是逐渐扩建的,反映了当时 的防御要求。 里城和罗城外都有宽阔的城壕, 且各城门都有瓮城。 开封城内河道较多,号称“四 水贯都”。河道对城市的布局 和发展也有影响,如城东南角 沿汴河两岸直到扬州外七八里 仍是繁华的市区。 宋东京的规划特点及其影响
4. 对外贸易的发达,带来河西走廊城市的 发展
ppt课件
8
西汉
西汉都城长安:——利用秦代名长安宫的离宫扩 建。
规划特点:
1:平面呈不规则矩形。主要宫殿在南,东 西市在北。
2:12个城门。为配合地形及现状,城市平 面呈不规 则矩形,12个城门平均分布在四面,每 面格三个城门。
3.交通。 4.手工作坊 5.礼制建筑 6,拥有帝王专用的园林。 7.居住地段称之为闾里。躲在城市各宫殿 之间,宫殿面积占城市的二分之一以上
曹魏邺城
止 车 门 广 场
ppt课件
12
曹魏邺城
影响:城市有明确的分区,
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 开,一方面继承了古代城与 郭的区分,也直接继承了汉 代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不同 点是区分更明确。整个城市 的布局,将道路对正城门, 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这 样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 从一般的建筑群,扩大应用 于整个城市。这种规划手法 对以后的都城布局都有重大 影响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从一开始,中国的城市就存在着人为的规划。
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主要可以分成两个大的方向:以《周礼考工记》为代表的,伦理的、社会学的规划思想,以及以《管子》和后期的风水理论为代表的自然观的、功能性的规划理论。
《周礼考工记》。
作为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理论中最具影响一部著作,很早就提出了我国城市,特别是都城的基本规划思想和城市格局。
它提出:“方九里,旁三门”;“经涂九轨,九经九纬”,“左祖右社,面朝后市”等一系列理论。
这些理论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城市的建设,很多大城市,特别是政治性城市都是按照这种理论修建的。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唐朝的长安和北京城(元代和明清时期),清晰的街坊结构和笔直的街道,以及城墙和城门无不反映了《周礼考工记》中“礼”思想。
在这些城市中,城市本身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工人居住、生活的场所,城市已成为一种“符号”,它代表着一种社会关系和秩序。
人们生活其中,日复一日的受到空间秩序的影响,不觉中明确了自己的社会定位,而想超越自己原有的定位,是非常不容易的。
这正好符合了统治的需要,所以我们不难发现《周礼考工记》的影响是如此的深渊,甚至当代的很多城市规划中仍可见到它的影子。
《管子》。
相比《周礼考工记》的“符号理论”性,中国传统的城市规划理论中也有很理性、功能主义的一面,这集中反映在《管子》一书和后世的一些有关风水的理论中。
《管子》成书于战国时期,是后人假托管仲所作的政治名著。
《管子》一书在很多方面对《周礼》进行了否定,在城市规划领域,《管子》主张从实际出发,不重形式,不拘一格。
要“因天才,就地利”,不为宗法封建与礼制制度所约束。
所以,“城廓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
同时,在城市与山川环境因素的关系上,《管子》也提出“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
高毋近旱,而水用足。
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立政篇》)。
这些理论对后世风水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风水理论对于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无疑是重要的。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 PPT

一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萌芽期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成熟期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初级发展期
二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突破发展期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革新发展期
三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成熟期
四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演变的相关因素
四千多年前,我国正处于父系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那时候就开始出现 具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的雏型
萌芽期
四千多年前,我国正处于 父系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 的时期,那时候就开始出现具 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的雏型。 商代遗址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有 一个有着居住、工作和商业职 能的大城市。
早商都城“西 ”采用的是 以宫殿为中心,有东、西、北 三面城墙的分区规划结构模式, 中心突出,分区明确,结构严 谨。而晚商都城“殷”未建城 墙,只有一条防护沟,庞大而 开敞,是我国第一座大型开敞 型城市。晚商“殷”的规划发 展了早期萌芽的以宫为中心的 分区规划结构形制。
河南洛阳偃师二里 头商城遗址平面示 意图。(小城为早 商时期,大城为晚 商时期)
初级发展期
周代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广为营都建邑,还制定了一套对中 国城市规划体系影响深远的营国制 度以指导城市的建设,从而掀起了 我国古代第一次城市建设的高潮。
这套营国制度包括了都邑建设 理论、建设体制、礼制营建制度、 都邑规划制度和井田方格网系统规 划方法,这比古希腊希波丹姆开创 的方格网规划结构模式早了大约6 个世纪。
配置益臻完善,功能分区更合理,结构整体性更强。
突破发展期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社会性质的改变导 致营国思想的转变,加上当时诸侯争霸,战争的毁坏,旧城 的改造和新城的建设都为适应新的社会而进行着。此时便出
现的我国古代的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洛阳偃师二里 头商城遗址平面示 意图。(小城为早 商时期,大城为晚 商时期)
初级发展期
周代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广为营都建邑,还制定了一套对中 国城市规划体系影响深远的营国制 度以指导城市的建设,从而掀起了 我国古代第一次城市建设的高潮。
这套营国制度包括了都邑建设 理论、建设体制、礼制营建制度、 都邑规划制度和井田方格网系统规 划方法,这比古希腊希波丹姆开创 的方格网规划结构模式早了大约6 个世纪。
商业发达,出现了 夜市,实现了由里 坊制向开放的街巷 制的转变
宋东京复原想象图
革新发展期
宋东京的规划中另一个进步是统治者已经开始非常 注意防火街道绿化并大建园林,如著名的艮岳。
成熟期
除了南北向之外还 开始注意东西向的横轴 线
元大都的水系和排 水系统规划合理,道路 系统和街坊划分布局适 宜
元大都复原想象图
CONTENT
一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萌芽期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成熟期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初级发展期
二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突破发展期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革新发展期
三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成熟期
四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演变的相关因素
四千多年前,我国正处于父系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那时候就开始出现 具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的雏型
宫殿中心
九、六这类代表尊贵的数字频繁使 用,如:“南北九里七十步,东西 六里十步,成长方形”。
胡桃宫
专门为招待外国商人所设,在当时带 动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革新发展期 7%
曹魏邺城复原想象图
革新发展期
one
two
魏晋南北朝时期,城 市因战乱而发展紊乱, 开创了严整规划的新 局面。
城内分区明显:居住 区分级,城与郭区分, 宫城与外城区分
曹魏 邺城
注意中轴对称:道路 正对城门,宫殿、官 署衙门等建筑也严整 对称;
three
道路方格网奠定了里 坊制度。
four
革新发展期 一、形成了“外郭城(洛阳) 二、市的重要性得到承认, 改变了《周礼 考工 记》中 “前朝后市”的传统布局 三、为便于管制市民,建置里坊
时期:北魏
革新发展期
50%
32%
萌芽期
四千多年前,我国正处于 父系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 的时期,那时候就开始出现具 有一定规划格局的城的雏型。 商代遗址告诉我们这里曾经有 一个有着居住、工作和商业职 能的大城市。
早商都城“西 ”采用的是 以宫殿为中心,有东、西、北 三面城墙的分区规划结构模式, 中心突出,分区明确,结构严 谨。而晚商都城“殷”未建城 墙,只有一条防护沟,庞大而 开敞,是我国第一座大型开敞 型城市。晚商“殷”的规划发 展了早期萌芽的以宫为中心的 分区规划结构形制。
从以政治为主到以经济为 主最后发展为政治经济军事一 揽的综合性城市.
相关因素
贺业钜简介: (191412-)湖南长沙人。1937年毕业于湖南 大学建筑系。曾任湖南省立克强学院建筑系副教 授、长沙市工程公司总工程师、湖南大学兼职教 授、建筑工程部中南建筑设计院主任建筑师、中 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总建筑师,现为建设部中国 建筑技术发展中心高级建筑师。长期从事我国城 市规划史研究和建筑设计工作。专著有《考工记 营造制度研究》、《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史论丛》。 发表学术论文多篇,除收入以上专著之外,主要 有《试论周代二次城市建设高潮》、《略论我国 旧城改造的若干历史经验》等。
配置益臻完善,功能分区更合理,结构整体性更强。
突破发展期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进入封建社会,社会性质的改变导 致营国思想的转变,加上当时诸侯争霸,战争的毁坏,旧城 的改造和新城的建设都为适应新的社会而进行着。此时便出
现的我国古代的第二次城市建设高潮。
城与郭分工的 新的规划概念
政治经济兼顾
此时以《管子》为代表的城市规划新思想中主张“城郭不必中 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城市建设主要目的是为繁荣城市经 济创造条件。(如齐国临淄、晋侯马等,新城中有燕下都等)。
成熟期
城市规划也由自上而下 规划转为规划建设和自下 而上的自发建设想融合, 即具有两重性。
明北京图
成熟期
明清北京注重壮丽重 威,通过道路的布局来突出 主体建筑,院落的扩展而 形成了城市广场空间
通过采取多样手法, 街道不在单调,达到了空 间变化的效果
相关因素
《周礼 考工记》到《管 子》,都受到当时社会尊崇的 儒家和道家思想影响,而且在 古代,城市的选址与布局很大 程度上是风水理论的结果。
Hale Waihona Puke You textYou text
平面方正,每面三门, 遵循周王城的规划布局。
唐长安的道路宽度空 前,由于干道过宽规 划成的坊里面积也是 空间绝后
我国历史上最巨大规整 对称的里坊制城市。
唐长安城复原想象图
革新发展期
城市中心为皇城,在其 外是里城,最外是外城, 有三套城墙,三条护城 河都是为军事防御服务 的
因地制宜,强调军事防御功能
突破发展期
至秦汉时代,秦统一中国,结束了战争分裂局面.
这时为因地制宜,强调军 事防御功能,同时出现了集中 的工商业区,并设有管理机构 “市亭”,这应该算我国古代 城市规划中最早的经济区域规 划,是传统规划模式演进的一 大环节。
汉长安复原想象图
突破发展期
思想引领
受西汉独尊儒术的思想统治影 响,儒家提倡居中不偏,不正不威。
《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图, 反映了“王者居中”和严
谨对称的规划
初级发展期
由于西周设有“匠人”和“量人”,加上营国思想的指 导,东都洛邑的建设过程中严格按照城邑建设程序,从此便 出现了整体性强的城市规划。洛邑的建设是城市规划中的大 进步,在继承商代以宫为中心的规划结构基础上,城内还设 有庙社、官署、仓廪(lǐn)以及市、手工作坊等,中心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