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食品毒理学基础1

合集下载

食品毒理学—外源化学物毒性

食品毒理学—外源化学物毒性

食品毒理学—外源化学物毒性第二章食品中外源化学物毒性损伤和影响因素第一节毒物、毒性和毒作用一、毒物与中毒1.毒物(poison)毒物:在一定条件下,以较小剂量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毒物与非毒物之间无明显界限,两者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2.毒素(toxin)毒素是毒物的一种,特指由活的生物有机体产生的一类特殊毒物。

包括植物毒素、动物毒素(毒液)、细菌毒素(内毒素、外毒素)、霉菌毒素等。

3.中毒(toxicosis,intoxication)毒物进入机体后,引起相应的病理过程叫中毒。

2、剂量通常指机体接触化学物质的量或给予机体化学物质的量,单位为mg/kg体重、mg/cm2皮肤等。

不同途径接触,引起毒性反应的剂量也不同。

三、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1. 损害作用(adverse effect)是外源性化合物毒性的具体表现。

特点有:(1)使机体正常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受到影响,寿命缩短;(2)造成机体功能容量或对额外应激状态的代偿能力降低,如进食量、体力劳动负荷能力等涉及解剖、生理、生化和行为等方面的指标的改变;(3)维持机体内稳态的能力下降;(4)对其他环境有害因素的易感性增高。

2.非损害作用(non-adverse effect)外源性化合物对机体的非损害作用与损害作用相反。

特点:(1)不造成机体形态、生长发育过程及寿命的改变;(2)不影响机体的功能容量的各项指标改变;(3)不降低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和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的能力;(4)也不引起机体对其他环境有害因素的易感性增高。

3.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的确定(1)确定某项观察指标的正常值范围(均值±2倍标准差)。

(2)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确定此项指标的变化是否偏离正常值范围,如果偏离(与对照组比较,P<0.05),则属于损害作用。

四、毒作用分类包括:(1)速发或迟发性作用(2)局部或全身作用(3)可逆或不可逆作用(4)过敏性反应(5)特异质反应过敏反应发生过程及反应示意图:第二节表示毒性损伤的指标一、剂量-效应(反应)关系量-效关系的概念:随着外源化学物的剂量增加,对机体的毒效应程度增加,或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增加,称为量-效关系。

食品毒理学-01毒理学基本概念

食品毒理学-01毒理学基本概念
易感性增高。
非损害作用≠可逆损害作用
2.非损害作用(non-adverse effect)的特点:
(1)不引起机体机能形态、生长发育和寿命的改 变;
(2)不引起机体功能容量的降低; (3)不引起机体对额外应激状态代偿能力的损伤。 (4)机体发生的一切生物学变化应在机体代偿能
力范围之内,当机体停止接触该种外源化学物后, 机体维持体内稳态的能力不应有所降低,机体对其 他外界不利因素影响的易感性也不应增高。
(二)毒物的分类:
1.按毒性作用分类 2.按毒物的化学性质分类 3.按毒物的用途和分布范围分类
分类:自学
二.毒性及其分级
1.毒性: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 体内的易感部位后,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 能力。
2.毒性大小:引起机体产生某种有害反应 的剂量是衡量毒物毒性大小的指标。
一般是致死剂量
最主要因素。
剂量
接触剂量 吸收剂量 到达剂量
2.单位:
mg/kg体重 mg/m3空气 mg/L水
环境中的浓度
如:给200g的大鼠腹腔注射1mg内毒素 →所给内毒素的剂量为1mg/200g大鼠
即“5mg/kg体重(大鼠,腹腔注射)”
二.量反应与质反应
1.量反应: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引 起的生物学改变,可用某种数值表示。
视网膜脱落。
2.毒物与非毒物之间没有绝对界限
(1)剂量 ➢“剂量决定毒物”
(2)接触途径 三氧化二砷(砒霜): 口服剧毒,但皮肤接触毒性不大。 口服:每日0.0002g以下无毒
2.毒物与非毒物之间没有绝对界限
(1)剂量 ➢“剂量决定毒物”
(2)接触途径
区分一种外源化学物有毒与无毒,必须 充分考虑其接触的剂量与途径。

食品毒理学习题集含答案精华版王心如广东药学院

食品毒理学习题集含答案精华版王心如广东药学院

毒理学基础习题集1 第一章绪论【A 型题】1. 经典的毒理学研究对象是 DA.核素B.细菌C.病毒D.各种化学物质2. 卫生毒理学和毒理学的主要区别是CA.毒理学相当于总论.而卫生毒理学是个论B.卫生毒理学与毒理学研究的方法有所不同C.卫生毒理学属于预防医学的范围,毒理学属于边缘学科D.卫生毒理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小,毒理学研究的范围越来越大3.外源化学物的概念 DA.存在于人类生活和外界环境中B.与人类接触并进入机体C.具有生物活性,并有损害作用D.以上都是【B 型题】【名词解释】1.毒理学2.现代毒理学3.卫生毒理学4.管理毒理学【问答题】1.毒理学、现代毒理学及卫生毒理学的任务和目的2.卫生毒理学的研究方法有哪几种?3.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管理毒理学研究内容及相互关系4.如何理解毒理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5.毒理学主要分支有哪些?【论述题】1. 试述毒理学发展趋势及有关进展。

2.谈谈现代毒理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机遇。

2 第二章毒理学基本概念【A 型题】1.毒物是 DA.对大鼠经口LD50>500mg/kg体重的物质B.凡引起机体功能或器质性损害的物质C.具有致癌作用的物质D.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即能对机体发生损害作用的物质2.LD50的概念是DA.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B.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C.出现半数动物死亡的该试验组的剂量D.能引起一群动物50%死亡的剂量(统计值)3.LD50 与毒性评价的关系是CA.LD50 值与毒性大小成正比B.LD50 值与急性阈计量成反比C.LD50 与毒性大小成反比D.LD50 值与染毒剂量成正比4.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BA.LD100B.LD50C.LD01D.LD05.对于毒作用带描述,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CA.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值的比值为急性毒作用带B.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为慢性毒作用带C.急性毒作用带值大,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D.慢性毒作用带值大,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6.毒性的上限指标有BA.绝对致死量,最大耐受量,最大无作用计量,最小致死量B.绝对致死量,最大耐受量,半数致死量,最小致死量C.绝对致死量,最大无作用计量,阈计量,半数耐受计量D.绝对致死量,阈计量,最大耐受量,最小致死量7.最大无作用剂量(未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是 B A.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低剂量B.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C.人类终身摄入该化合物未能引起任何损害作用的剂量D.一种化学物在环境中存在而不引起物体的损害的剂量8.最小有作用剂量(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是D A.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出现了亚临床症状的最小剂量B.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造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的损伤的最小剂量C.一种化合物按一定方式与人接触引起免疫功能减低的最小剂量D.一种化合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方式与机体接触,使某项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的最低剂量9.最敏感的致死剂量指标是BA.绝对致死剂量B.半数致死剂量C.最小致死剂量D.以上都是10.毒物引起全部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最低剂量是A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B.最小致死剂量(LD01)C.最大耐受剂量(LD0)D.半数致死剂量(LD50)11.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的个别成员出现死亡的剂量B A.绝对致死剂量(LD100)B.最小致死剂量(LD01)C.最大耐受剂量(LD0)D.半数致死剂量(LD50)12.毒物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CA.绝对致死剂量(LD100)B.最小致死剂量(LD01)C.最大耐受剂量(LD0)D.半数致死剂量(LD50)13.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剂量 DA.绝对致死剂量(LD100)B.最小致死剂量(LD01)C.最大耐受剂量(LD0)D.半数致死剂量(LD50)14.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是DA.绝对致死剂量(LD100)B.最小致死剂量(LD01)C.最大耐受剂量(LD0)D.半数致死剂量(LD50)15.对LD50 描述错误..的是 DA.指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剂量B.是评价毒物急性毒性大小最重要的参数C.是对不同毒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D.毒物的急性毒性与LD50 呈正比16.对阈剂量描述错误..的是DA.指毒物引起受试对象中少数个体出现某种最轻微的异常改变所需要的最低剂量B.与毒物一次接触所得的阈剂量为急性阈剂量C.长期反复多次接触毒物所得的阈剂量为慢性阈剂量D.毒物的急性阈剂量比慢性阈剂量要低17.对毒作用带描述错误..的是 D(错误)选C A.半数致死剂量与急性阈剂量的比值为急性毒作用带B.急性阈剂量与慢性阈剂量的比值为慢性毒作用带C. 急性毒作用带值大,引起死亡的危险性大D 慢性毒作用带值大,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18.急性毒作用带为 AA.半数致死剂量/急性阈剂量的比值B.急性阈剂量/半数致死剂量的比值C.急性阈剂量/慢性阈剂量的比值D.慢性阈剂量/急性阈剂量的比值19.慢性毒作用带为CA.半数致死剂量/急性阈剂量的比值B.急性阈剂量/半数致死剂量的比值C.急性阈剂量/慢性阈剂量的比值D.慢性阈剂量/急性阈剂量的比值20.对于同一种化学物,在相同的条件下,下列哪项毒性指标数值最大 EA.LD50B.LD0C.LD01E.LD10021.对于同一种化学物,在相同的条件下,下列哪项毒性指标数值最小 BA.LD50B.LD0C.LD01D.LD10022.对LD50 描述,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CA.指毒物引起一半受试对象死亡所需要的剂量B.又称致死中量C.毒物的急性毒性与LD50 呈正比D.是对不同毒物进行急性毒性分级的基础标准23.慢性毒作用带为CA.半数致死剂量/急性阈剂量的比值B.急性阈剂量/半数致死剂量的比值C.急性阈剂量/慢性阈剂量的比值D.慢性阈剂量/急性阈剂量的比值24.机体组织细胞对毒作用反应特点不包括:BA.具有特异的靶器官和靶部位B.病变性质相同C.病变性质各有不同D.病变程度存在剂量-效应关系25化学毒物与机体毒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最常见的曲线形式是DA.直线型曲线B.抛物线型曲线C.对称S状曲线D.非对称S状曲线26.S-曲线的特点是AA.曲线开始平缓,中间陡峭,最后又趋平缓B.曲线开始平缓,中间平缓,最后陡峭C.曲线开始陡峭,中间平缓,最后仍平缓D.曲线开始陡峭,中间陡峭,最后平缓【B 型题】27~30题A 效应B 反应C 剂量—效应(反应)关系D 有的个体不遵循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规律E剂量反应曲线27.用CCl4 给大鼠经呼吸道感染后,测试大鼠血清中GPT 升高,CCl4 所发生的 GPT改变为 Al4 染毒大鼠100只中有50只GPT升高,即效应发生率为50%,此为B29.随着CCl4 染毒剂量的增高GPT显著增高C30.某患者因上感而就医,进行青霉素过敏试验中致死D【名词解释】1.毒物2.biomarker3.medianlethaldose4.hypersensibility5.hormesis6.Zch7.靶器官8.毒性9.阈剂量10.最大无作用剂量11.剂量-效应关系12.剂量-反应关系13.危险度14.危害性15.安全性【问答题】1.毒理学中主要的毒性参数有哪些?2.一般认为哪些毒性作用有阈值,哪些毒性作用无阈值?3.为什么把毒效应谱看成连续谱?4.绘制一条典型的剂量-反应曲线。

第02章 食品毒理学基础 PPT课件

第02章 食品毒理学基础 PPT课件
机体易感性的差异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主要为遗传因素。 易感性生物标志物主要用于某些疾病易感个体或易感人群的
筛选与监测,保护高危群。 如血清α-1-抗胰蛋白酶缺乏者,接触呼吸道刺激剂,易引起
肺气肿。
生物学标志物的可测量变化,具有一定的标识作用, 代表着外源化学物从暴露到疾病连续过程中各阶段 中的一个个不可分割的信号,是阐明毒物接触与健 康损害关系的一种重要工具。
随着生物科学的发展,将不断出现新的概念和方法,有 可能过去认为是非损害作用的生物学作用,会重新判断为损 害作用。因此,应充分地认识到对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判 断的相对性和发展性。
2.1.4 毒作用生物学标志物
生物学标志物(biomarker, biological marker)是指针 对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 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 测指标。
是指机体组织形态发生的肉眼或显微镜下可见的病 理变化。
如:微生物农药苏云金芽孢杆菌内、外毒素混合物大剂量经 口给予大鼠后,可引起肝细胞颗粒性变性或水泡性变性、肾 小管上皮细胞坏死、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肿胀和脱落。 外源性化合物引起的形态学改变多是不可逆的。
外源化学物对功能性的作用(functional effect) 通常是对靶器官功能的可逆性改变。
定义:一般认为,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进 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功能, 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至危及生 命的化学物质。
有毒物质主要通过化学损伤使生物体遭受损害。 毒物与非毒物之间无明显的界限。
All substances are poisons; there is none which is not a poison. The right dose differentiates a poison from a remedy. No substance is a poison by itself. It is the dose that makes a substance a poison.

《食品毒理学基础》课件

《食品毒理学基础》课件

有机磷
如甲胺磷、敌敌畏等,主 要来源于农药的使用,可 引起人体多个系统的损害 。
多环芳烃
如苯并芘,主要来源于煤 、石油、天然气等不完全 燃烧,具有强致癌性。
无机有毒物质
重金属
如铅、汞、镉等,主要来源于采矿、冶炼、化工 等工业排放,对人体有明显的毒害作用。
氰化物
主要来源于电镀、染料、农药等工业排放,可抑 制细胞呼吸,引起组织窒息。
03
某些组织如肝、肾、肺和脂肪组织对某些毒物有较 高的亲和力。
02
毒物在体内的分布取决于其与血浆蛋白的结合 能力和组织亲和力。
04
毒物在体内的分布也可能受到生物转运机制的影响 。
食品毒物的排泄
01
排泄是指体内毒物通过 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 程。
02
主要排泄器官是肾脏和 肝脏。
03
肾脏排泄主要通过尿液 ,而肝脏排泄主要通过 胆汁。
致突变作用与致癌作用
总结词
指有毒物质能够引起基因突变或细胞恶性转化,导致遗传性疾病或癌症的发生。
详细描述
致突变作用是指有毒物质能够引起DNA损伤,导致基因突变,进而影响细胞功能和形态。致癌作用是指有毒物质 能够刺激细胞异常增生,导致癌症的发生。这些作用通常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表现出来,且与剂量和接触时间密切 相关。
食品安全教育
食品毒理学知识有助于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培养良 好的饮食习惯和食品安全意识。
食品毒理学的发展历程
早期阶段
食品毒理学起源于人们对食物中毒的研究,最初关注的是食物中生物性危害的识别和控制。
发展阶段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食品中化学性危害逐渐受到关注,食品毒理学开始深入研究化学物质的毒 性作用和机制。
食品污染物可引起食物中毒、传染病等疾病,对人类健康造 成危害。

《食品毒理学基础》课件

《食品毒理学基础》课件

比较化学毒性和生物毒 性的异同。
毒性的评价方法
介绍毒性评价的方法和 标准。
第四章:毒素在食品中的含量
毒素在食品中的来源
讨论毒素进入食品的途径和来源。
章:毒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毒素的毒理学效应
阐述毒素对人体健康的不良影响和毒理学 特征。
毒素的卫生标准和限值
《食品毒理学基础》PPT 课件
食品毒理学基础PPT课件将介绍食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毒素的分类、毒素在 食品中的含量、毒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以及控制食品中毒素的方法等内容。
第一章:引言
食品毒理学的概述
介绍食品毒理学的起源、 发展和研究范围。
食品毒理学的研究 对象和研究内容
探讨食品毒理学研究的 重点和内容。
介绍毒素的卫生标准和限值,以保障公众 健康。
第六章:控制食品中毒素的方法
食品毒素的防治措施
探讨预防和控制食品中毒素的方法和策略。
食品毒素的监测和检测方法
介绍食品毒素的监测和检测技术。
第七章:未来发展趋势
食品毒理学的应用前景
展望食品毒理学在未来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
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
引发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和讨论。
食品安全意义
讲述食品毒理学对保障 食品安全的重要性。
第二章:毒素的分类
毒素的定义
明确毒素的概念和定义。
毒素的种类
介绍不同类型的毒素, 如化学毒素、生物毒素 等。
功能毒素和结构毒 素的区分
解释功能毒素和结构毒 素之间的区别。
第三章:毒理学的基本概念
毒性的定义
阐述毒性的概念和定义。
化学毒性和生物毒 性的区别

食品毒理学第二章

食品毒理学第二章

MAC是对环境中存在的有害物质规定的限值。
安全限值
即卫生标准,是对各种环境介质(空气、土壤、 水、食品等)中的化学、物理和生物有害因素规 定的限量要求。 在低于此种浓度和暴露时间内,对个体或群体 健康的危险是可忽略的。
每日容许摄入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 ADI) 指允许正常成人每日由外环境摄入体内的特定化学物质 的总量。 最高容许浓度(maximum allowable concentration, MAC)
内剂量(internal dose):已被吸收进入体内的量。
吸收剂量(absorbed dose) 送达剂量(delivered dose) 生物有效剂量(biologically effective dose)
mg/kg(食物中) mg/L
浓度单位(如:空气、水中)
二、效应、反应和剂量-反应关系
轻则表现为头痛、头昏、恶心、呕吐、多汗、无力、胸 闷、视力模糊、胃口不佳、呼吸困难、精神恍惚、腹疼、 腹泻等毒蕈样症状。重则出现昏迷、抽搐、肌肉震颤、呼 吸困难、麻痹等神经系统受损。
“苏丹红”
并非食品添加剂,而是一种化学染色剂,常作为一种 工业染料,被广泛用于如溶剂、油、蜡、汽油的增色以及鞋、 地板等增光方面。 苏丹红有Ⅰ、Ⅱ、Ⅲ、Ⅳ号四种,苏丹红(一号)在人类肝 细胞研究中显现可能致癌的特性,在我国禁止使用于食品中。 苏丹红具有致突变性和致癌性,苏丹红(1号)在人类肝细 胞研究中显现可能致癌的特性。但目前只是在老鼠实验中发 现有致癌性,列为三类致癌物。
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
毒性上限参数 : 急性毒性试验中以死亡为终点 的各项毒性参数。 毒性下限参数 : 观察到有害作用最低水平及最 大无有害作用剂量,可以从急性、亚急性、亚 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中得到。

食品毒理学基础1毒物、毒性整理版

食品毒理学基础1毒物、毒性整理版

如阳性率、死亡率、发病率等。
•21
2018-10-16
出现选择毒性的原因
选择毒性(selective toxicity):指一种化学物质只对某
毒 理 学 的 基 本 概 念
种生物产生损害作用,而对其他种类生物无害;或只对 机体内某一组织器官发挥毒性,而对其他组织器官不具 毒作用。化学物质出现选择毒性的原因可能在于:
的摄取和释放,发挥其毒性。再如除草剂百草枯主要蓄积 在肺内,导致肺组织损伤,继而纤维化,丧失通气功能。 •23
2018-10-16
(2)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
如细菌不能直接吸收叶酸,而是利用对位—氨基苯甲酸、
出现选择毒性的原因
(4)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的
1
毒物及其分类
毒物根据其来源,可分为内源性毒物和外源性毒物。
内源性毒物:主要是指机体内的代谢产物。可通过自体解
毒和排泄途径排除,一般不引起明显病理变化。 外源性毒物:是指从自然环境中进入动物机体的毒物,对
于动物中毒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主要有饲料毒物、植
物毒素、霉菌毒素、细菌毒素、农药、药物与饲料添加剂、环 境污染毒物、动物毒素、有毒气体、辐射物质以及军用毒剂等。

2 毒性及其分类
毒 理 学 的 基 本 概 念
效应(effect):表示接触一定剂量的环境污染物
后,引起的机体生物学变化,分为质效应和量
效应,多用计量单位表示。量效应和质效应。
反应(response):表示接触一定剂量的环境污染
物后,产生生物学变化(效应)的个体在接触 群体中所占的比例。一般以百分比(%)表示。
但是一个物质的“有毒”与“无毒”,毒性的大小也

完整课件-食品毒理学

完整课件-食品毒理学

二、毒理学的起源与发展
➢ 古代与中世纪毒理学
▪ 毒理学一词源于希腊文字“toxon” ▪ 公元前2735年,神农编辑完成了40卷“本草”典籍 ▪ 公元前2650年,黄帝撰写了《内经》 ▪ 古埃及、古希腊及古罗马等有关文献中都有关于有
毒植物和矿物的描述,积累了关于有毒物质及中毒 的知识。
➢启蒙时代毒理学
1)卫生安全、无毒无害; 2)含有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素和有益成分; 3)感官性状良好、可被人体接受。
一、毒理学基本概 念
是研究化学、物理和生物因素对机体的损 害作用、生物学机制(biologic mechanisms)、危险度评价(risk assessment)和危险度管理(risk management)的科学。毒理学主要分为 三个研究领域,即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 和管理毒理学。
染物、添加剂)在机体的代谢过程和对机体毒性 危害及其机理; 3.食品外源化学物毒理学安全性评价; 4.食品外源化学物对人体健康的危险性评估。
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微观方法:生物化学、细胞病理学、 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
宏观方法:人的整体与人的群体
食品毒理学的研究方法
1.动物体内试验
➢ 也称为整体动物试验。检测外源化学物的一般毒性多在整 体动物进行,例如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毒性试验、亚慢 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等。
• 3. 外源化学物对营养素吸收与代谢有影响,同时身体 营养状态可以影响外源化学物的毒效应。
外源化学物
4. 食品中营养素和外源化学物在肠道内吸收、代谢、降 解还受肠道微生态影响。
5.食品在加工烹调过程中可能产生有害外源物,有的 毒作用剂量很小(ng级)。
外源化学物
6.食品含有的成分超过20万种之多,人类对食品 了解得还很不够。

第二章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

第二章食品毒理学基本概念
化学毒物与机体接触后所造成的损害作用。资料的来 源包括在职业性接触人群或环境污染区居民中进行的 调查、药物毒性的临床观察、意外事故的原因追查和 对志愿人员的试验与检测等。设计周密的人群流行病 学调查资料常可为危害性认定提供最有价值的科学依 据。
3.毒理学试验资料:由于理想的人群流行病学调查资料 一般难以获得,毒理学试验资料常被用为危险度评价的 主要依据。毒理学试验研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人为地控 制实验条件,排除许多混杂干扰因素的影响,获得比较 确定的受试物与机体损害效应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和 因果关系,在此基础上评价和预测对人体造成危害的可 能性。
危险度评价-定义
危险度评价是在综合分析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毒理学 试验、环境监测和健康监护等多方面研究资料的基础上, 对化学毒物损害人类健康的潜在能力进行定性和定量的 评估,以判断损害可能发生的概率和严重程度。目的是 确定可接受的危险度,为政府管理部门正确地作出卫生 和环保决策、制订相应的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从而 最大限度地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部分原型或代谢产物对靶 器官发挥损害作用,同时机体自身还有一系列抵 御损害的作用。
当外源化学物损害作用的强度超过机体的抗损害 作用时,机体就可能出现一系列的中毒症状和体 征,甚至导致死亡。
二、毒性、毒效应、危险性评价
毒性(toxicity)与毒效应
毒性指化学物能够引起机体损害作用的固有的 能力。
五 危险度管理
危险度管理(risk management)是以危险度评价的结 果为依据,制订有效的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予以实 施,以达到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目的。包括3个要 素:危险度评价(risk evaluation)、扩散和暴露控制 (emission and exposure control)、危险性监测 (risk monitoring)。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脂水分配系数

化合物在脂(油)相和水相的溶解分配率。 脂水分配系数大:简单扩散,通过生物膜,易 在脂肪组织蓄积,侵犯神经系统; 脂水分配系数小:离子化基团,水溶性强,不 容易通过生物膜,易随尿排出体外。

2.3 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
(2)电离度


即化合物的pka值, pka值不同的化合物在不同的pH环 境中电离度不同,影响其跨膜转运; 化合物在一定pH条件下呈现离子型的比例越高,易溶 于水,难以吸收,易随尿排出。 常温下易挥发的化合物,易形成较大蒸气压,易于经 呼吸道吸收; 经皮吸收的液态化合物,挥发性大的较挥发性小、粘 稠不易去除的危害性小。
第2章 食品毒理学基础
Chapter 2 Food Toxicology Foundation
本章内容

2.1 毒性和毒性作用
2.2 剂量与剂量-反应关系 2.3 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 2.4 联合作用




2.5 毒性参数和安全限值
本章学习目的与要求


理解食品毒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术语, 如剂量、效应与反应、联合作用、毒性参 数和安全限值等 掌握食品毒理学的基础知识。
(3)挥发度和蒸气压


2.3 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
(4)分散度
分散度越大颗粒越小,表面积越大,生物活性 也越强 大于10μm的颗粒在上呼吸道被阻; 5μm以下的颗粒可达呼吸道深部; 小于0.5μm的颗粒易经呼吸道再排出; 小于0.1μm的颗粒易沉积于肺泡壁。

2.3 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
对酸稳定,在碱性溶液中易分解,长期受潮或日晒会失效。 进入机体后主要蓄积于中枢神经和脂肪组织中,为神经及实质脏 器毒物; α-六六六具有很高的致癌性,无明显的致突变性。


H
Cl Cl Cl
H
Cl H Cl H
Cl
H Cl
H
Cl H Cl Cl
Cl
H Cl
H
Cl H Cl
H
H
Cl
H
H
H
H
Cl
H

电负性基团与毒性的关系

亲电物与亲核物与毒性的关系 旋光异构与毒性的关系

动物体内的酶对光学异构体有高度的特异性。
2.3.1.1 有机化合物与毒性的关系


官能团与毒性的关系
烃类毒性:碳原子数↑,毒性↑;但当碳原子数超过7~9时, 毒性反而↓。 直链>支链;成环>不成环;不饱和>饱和 芳烃毒性较强,但若苯环上带有侧链烷基,因侧链易氧化 生成苯甲酸,故毒性较小。
2.1 毒性和毒性作用
2.1.2 毒性(toxicity) 定义: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进入体内的易感 部位后,能引起损害作用的相对能力。可简述为 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条件下损伤生物体的能力。

影响因素:剂量、接触途径、接触期限、速率和 频率等。 接触途径:经口、经皮、经呼吸道等。 接触期限、速率和频率:在毒理学研究中,通常 按给动物染毒的时间长短分为急性、亚慢性和慢 性毒性试验
2.2 剂量与剂量-反应关系
2.2.1 剂量(dose)

定义:既可指机体接触化学物的量,或在实验中 给予机体受试物的量,又可指化学毒物被吸收的 量或在体液和靶器官中的量。 单位:通常以单位体重接触的外源化学物数量 (mg/kg 体重)或环境中的浓度(mg/m3 空气,mg/L 水) 表示。

2.2 剂量与剂量-反应关系
2.3.2 代表性化学物的化学结构与毒性关系
2.3.2.1 苯并(a)芘

简称B(a)P,又名3,4-苯并芘,分子式C20H12 ; 无色至淡黄色、针状、晶体(纯品); 熔点178℃,沸点495℃,高熔点高沸点化合物; 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甲醇,溶于苯、甲苯、二甲苯、氯 仿、乙醚、丙酮等有机溶剂; 碱性介质中稳定,酸性介质中不稳定; 一种高活性间接致癌物,而非直接致癌物,必须经细胞微粒 体中的混合功能氧化酶激活才具有致癌性; 具有致畸、致突变作用,还可损害中枢神经、血液等。
Cl
H
Cl
α -六 六 六
β -六 六 六
γ -六 六 六
六六六的化学名称是1、2、3、4、5、6-六氯环己烷(六 氯化苯),它有几种常见的异构体,六六六的杀虫活性取 决于其中γ-六六六的含量。
六六六对光、空气、热和二氧化碳都很稳定,又耐强酸。
2.3 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
(2) DDT


又叫滴滴涕,化学名为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 (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 化学式(ClC6H4)2CH(CCl3)。
2.3 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

各种外源化学物的毒性与其结构有关,同一类化合物,由 于结构(包括取代基)不同,其毒性也有很大差异。
2.3.1.1 有机化合物与毒性的关系

官能团与毒性的关系

烃类、卤代烃类、醇酚和醚、醛酮和醌、羧酸和酯类、磺酸亚磺 酸、砜和亚砜、硝基和亚硝基化合物、氨基化合物、偶氮化合物、 羟基和巯基、有机磷化合物 电负性基团多,可与机体中带正电荷的基团相互吸收,毒性大
2.1 毒性和毒性作用
毒性作用

定义:也叫毒性反应,外源化学物引起机 体发生生理生化机能异常或组织结构病理 变化的反应。 有机磷农药对胆碱酯酶有抑制作用;苯可 抑制造血功能,导致贫血;强酸、强碱可 引起局部的皮肤粘膜的灼伤等

2.1 毒性和毒性作用
毒性作用分类: (1)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或变态反应(allergic reaction) (2)特异体质反应(idiosyncratic reaction) (3)速发与迟发性作用(immediate versus delayed toxicity) (4)局部与全身作用(local versus systemic toxicity) (5)可逆与不可逆作用(reversible versus irreversible toxic effect) (6)功能、形态损伤作用
2.1 毒性和毒性作用
2.1.4 毒作用生物学标志


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biological marker)是指针对通过生物学屏 障进入组织或体液的化学物质及其代谢产物以及它们所引 起的生物学效应而采用的检测指标。 分为: 接触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 效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 易感性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
2.1 毒性和毒性作用
2.1.2 损害作用与非损害作用


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可引起一定的生物学效应,其中包括 损害作用和非损害作用。 损害作用是外来化合物毒性的具体表现。 损害作用具有以下特点:



机体的正常形态学、生理学、生长发育过程收到影响,寿命可能 缩短。 机体功能容量降低。 机体维持稳态的能力下降和机体对额外应激的代偿能力降低。 机体对其他某些环境因素不利影响和易感性增高。



白色晶体,不溶于水,溶于煤油,可制成乳剂,是有效的杀 虫剂。 在环境中非常难降解,并可在动物脂肪内蓄积,从70年代后 滴滴涕逐渐被世界各国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 DDT一般毒性与六六六相同,属神经及实质脏器毒物,对 人和大多数其它生物体具有中等强度的急性毒性。它能经皮 肤吸收,是接触中毒的典型代表。
基有害性,但具备有害性 特征的并不是毒物,如单纯性粉尘; 经过毒理学研究之后确定的; 必须能够进入机体,与机体发生有害的相 互作用。
具备以上3点才能称为毒物。
2.1 毒性和毒性作用
靶器官(target organ)

定义:外源化学物进入机体后,对体内各 器官的毒作用并不一样,往往有选择毒性 (selective toxicity),外源化学物可以直接发挥毒 作用的器官或组织就称为该物质的靶器官 (target organ)。
卤素有强烈的吸电子效应,在化合物结构中增加卤素就会 使分子的极化程度增加,更容易与酶系统结合,使毒性增 强。 醇类中,甲醇、丁醇、戊醇毒性较强,卤代醇毒性很强。 硝基化合物毒性很强,氨基化合物毒性大小为:伯胺、仲 胺、叔胺。



2.3 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
2.3.1.2 无机化合物与毒性的关系


2.3 化学结构与毒性效应
2.3.2.2 六六六和DDT (1)六六六/666

又叫六氯环己烷、六氯化苯 ,是环己烷每个碳原子上的一个氢原 子被氯原子取代形成的饱和化合物。结构式因分子中含碳、氢、 氯原子各6个,可以看作是苯的六个氯原子加成产物。


分子式C6H6Cl6,英文简称BHC(benzene hexachloride)。 白色晶体,有8种同分异构体。 熔点159~160℃ ,沸点288℃ ;易溶于氯仿、苯等;随水蒸气挥发; 具有持久的辛辣气味;
2.2 剂量与剂量-反应关系

剂量-反应曲线的形式:以表 示量反应强度的计量单位或 表示质反应的百分率为纵坐 标、以剂量为横坐标绘制散 点图,可得到一条曲线。
1、直线 2、S形曲线 3、抛物线

2.2 剂量与剂量-反应关系
A、B两外源化学物的 LD50 相同,但其曲线斜 率不同。A物质的曲线 斜率小,需要有较大的 剂量变化才能引起明显 的死亡率改变;而B物质 的曲线斜率大,相对小 的剂量变化即可引起明 显的死亡率改变。在较 低剂量时,A物质的危 险性较大,而在较高剂 量时,B物质的危险性较 大
2.1 毒性和毒性作用



2.1.1 毒物(toxicants/poison) 定义:一般认为,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 进入机体就能干扰正常的生化过程或生理 功能,引起暂时或永久性的病理改变,甚 至危及生命的化学物质。 毒物可以是固体、液体和气体。 瑞士医师Paracelsus(1493— -1541)指出:“ 有物 所 质都是毒物,没有不是毒物的物质,只是 剂量决定了它是毒物还是药物”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