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朱耀燮赏析

合集下载

2015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 清诗鉴赏100例

2015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  清诗鉴赏100例

2015年高考古典诗词鉴赏:清诗鉴赏100例目录1.袁枚《夜过借园闻笛》2.林则徐《塞外杂咏》3.吴兆骞《帐外》4.江湜《山寺夜起》5.陈维崧《将去洛阳,灯下感赋》6.黎箭《小园》7.袁枚《秋海棠》8.吴伟业《采石矶》9.柳如是《西湖八绝句(之一)》10.顾炎武《塞下曲》11.袁枚《纸鸢》12.郑燮《淮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13.桑调元《五人墓》14.纪昀《富春至严陵山水甚佳(其二)》15.吴景仁《稚存①归索家书》16.宋湘《梅修①重有浙江之行()其二17.史夔《无锡望惠山》18.叶燮《客发笤溪》19.陈文述《夏日杂诗》20.张问陶《出栈》21.戈鲲化《甬上竹枝词》22.袁枚《苔》23. 蒋士铨《湖上晚归》24.钱澄之《夜归》25.郑真《晚望》26.姚范《山行》27.史台懋《春阴》28.王永彬《同友人游青溪》29.王猷定《螺川早发》30.阮江《甬江夜泊》31.王士禛《真州绝句》32. 宋琬《狱中对月》33. 宋琬江上阻风34.厉鄂《晓至湖上》35.龚鼎孳《上巳将过金陵》36.袁枚《推窗》37.袁枚《赤壁》38.祁寯藻②《潜山道中》39.吴嘉纪《落叶》40.姚鼐《淮上有怀》42.郑板桥《小园》43.査慎行《晓过鸳湖》44.徐兰《出关》45.谭敬昭《粤秀峰晚望同黄香石诸子二首(其一)》46.赵执信《晓过灵石》47.赵执信《秋暮吟望》48.施闰章《舟中立秋》49.王士禛《符离吊颍川侯傅公》50.姚鼐《金陵晓发》51.于震《海上吊吴野人墓》52.吴兆骞《帐夜》53.査慎行《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54.徐兰《出居庸关》55.周密《野步》与赵翼《野步》56.张之洞《登采石矶》57.吴伟业《登缥缈峰》59.吴伟业《遇旧友》60.屈大均《壬戌清明作》61.释宗渭《横塘夜泊》62.龚鼎孽《百嘉村见梅花》63.蒋士铨《题王石谷画册玉簪》64. 陈三立《夜舟泊吴城》65.袁枚《马嵬》66.何绍基《山雨》翁卷《山雨》67.宋荦(luò)《邯郸道上》68.黄燮清《广陵吊史阁部》69.吴伟业《送友人出塞》70.赵执信《萤火》71.朱彝尊《度大庾岭》72.张謇《屡出》73.吴伟业《梅村》74.孔尚任《北固山看大江》75.高鼎《村居》76.沈绍姬《寄家人》77.何绍基《素心兰》78.金圣叹《清明》79.袁枚《渡江大风》80.龚自珍《漫感》《己亥杂诗》81.黄燮清《广陵吊史阁部》82.何绍基《山雨》83曹雪芹《对月寓怀》84.查慎行《独游南湖》85.郑燮《题画》86.黄遵宪《日本杂事诗》87.纳兰性德《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88.陈维崧《别紫云》89.王士禛《高邮雨泊》90.赵执信《归舟》91.姚鼐《出池州》92.陈文述《夏日杂诗》93.赵翼《渡太湖登马迹山》94.蒋士铨《岁暮到家》95.郑燮《山中雪后》96.龚自珍《秋心三首(其三)》97.陈忱《叹燕》98.蒋士铨《岁暮到家》和《归信吟》99. 史台懋《春阴》100.翁格《暮春》1.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回答问题。

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含答案

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含答案

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含答案篇一: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含答案)高考诗词鉴赏题汇编(含答案)全国卷1鹊桥仙陆游①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诸侯,独去做江边渔父。

②③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

镜湖元自数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予!【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答: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升官做诸侯,而自己只能做闲散的江边渔翁。

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全国卷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朱熹饲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8.这首咏梅诗中,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情感的渲染,从而表现美化的精神和品格。

(烘托、渲染,2分,简要分析3分。

)9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6分)答:表现了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答出心情3分,简要分析3分。

)北京卷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

(7分)古风(其十)李白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吴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朱耀天花鸟画赏析

朱耀天花鸟画赏析

画之所贵贵存我,若风遇萧鱼脱筌——朱耀天花鸟画赏析机缘巧合,结识耀天先生已有十年,适时与几位好友在茶楼品茗叙谈,把盏言欢。

其后交往过程中有幸先窥他的百余幅花鸟画精品,看他的画作,自有悠远沉静的气息扑面而来,一幅幅素朴简约的画,是亲切的,自然的,一种久违的古雅之美夺人眼目。

虽没有浓墨作铺垫,但却有一股浓厚的情感在升腾。

其作品重视中国画传统,更重视对大自然的感悟、对中国文化精神内涵的体悟。

所绘作品表现出的淳朴、清新、纯净、洒脱、高雅,以及出易于理解而又耐人寻味的艺术特色和画家的率真个性,善于学习固有的中国画技巧与手法,刻苦训练自己的笔墨能力,给我留下了朝气蓬勃的感受。

中国的花鸟画在唐代就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画科,继五代、南唐之后到宋元时则已达巅峰期,当时的花鸟画坚守写实,工细详实,刻画精微,流传下来的如黄荃与黄居采父子、崔白、赵佶等人的作品,其状物写实之能力、精细生动之笔墨,至今仍然让我们叹为观止,赞口不绝。

这类绘画,现在大家称之为“工笔画”。

但当时,也有一些画家不拘泥于“徐黄体制”,在画法上能大胆突破,以水墨淡彩或以简笔意写之法作画。

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法常和梁楷的作品,颇似今天的写意画。

这类画家,可以说是写意花鸟画的先驱。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审美意识和绘画观念也会随之产生变化。

写意的画风逐渐凸现出来,乃至以后几乎占据中国绘画的主导地位。

乃至明清,工整艳丽的花鸟画越来越不被文人士大夫所赏识,他们认为“人巧不如天趣”,于是,涌现了一大批画写意花鸟画的大家,如明之徐渭、林良,清之八大、“八怪”、任伯年、吴昌硕等等,而且此种写意画风代代相传,延绵不绝,直至当代。

前辈大家如齐白石、王雪涛、潘天寿、张书旗和海上江、唐、张、陆“四大花旦”都是可以明垂青史的写意花鸟画大师。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归有光项脊轩志的赏析

归有光项脊轩志的赏析

归有光项脊轩志的赏析有时候在学习一篇文章之前,看看别人对这篇文章的赏析对自己的理解有着很大的益处!下面是有店铺为你整理的《项脊轩志》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你!归有光项脊轩志全文阅读: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

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

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

前辟四窗,垣墙__,以前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

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

”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

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

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

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必修五边城课文赏析

必修五边城课文赏析

必修五边城课文赏析必修五边城课文赏析《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二位,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必修五边城课文赏析!《边城》被许多读者看作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著作”。

“边城”这个词在许多读者心中,已经凝定为“湘西人性美”的文化概念,然而深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这种说法仅仅看到了作品中美丽的光环,而人物的非正常死亡、离家出走、爱情破灭等故事的阴影却被人们所“忽略”。

这也许就是作者所说的“买椟还珠”。

《边城》描写了一幅民性淳朴的风格画,生活在那里的是“一群未曾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的人”,发生于其间的爱情,更因为男女双方特有的符合乡下人审美标准的形貌以及灵魂的相互吸引而具有浓厚的审美意蕴。

鉴于此,似乎可以如刘西渭(李健吾)先生所说:“……在这纯真的地方,请问,能有一个坏人吗?在这光明的性格,请问,能留一丝阴影吗?”然而,在这充满善与美的“世外桃源”里,发生的却是一场以悲剧告终的爱情:翠翠孤寂地守在渡口等待傩送的归来,而傩送“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留下的是凄凉的余韵,是生死契阔、会合无缘的感伤。

酿成这场悲剧的原因是什么?多数论者把它归结于天保泡坏的偶然因素,以及迫使老船夫做出“老而好事”的举动的社会因素──封建宗法和买卖婚姻。

这种说法有理有据,似乎已把握了悲剧的全部构因,然而仔细一推敲,我们会发现,它仅仅抓住了悲剧构因的客观方面,而把主观方面──在爱情中起决定作用的顺顺及傩送的心理缺陷相对忽略了。

边城的人民是人性美的代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十全十美的,诚如作者所说:“生活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又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

”湘西的人生具有“人与自然契合”的一面,但也“充满了原始神秘的恐怖”,“野蛮与优美”交织在一起。

这种处于待开发状态的原始自在的人性,不可避免地有其阴暗的一面。

翠翠与傩送的悲剧正好把这阴暗的一面暴露出来,那就是边民纯朴健康人性下潜藏着的几千年来民族心灵的痼疾──天命的迷信思想。

2025届浙江省新阵地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浙江省新阵地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2025届浙江省新阵地高三语文上学期10月考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 2024.1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是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

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研究”。

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翻印,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也很重视“来源”的研究。

研究“来源”的问些什么问题呢?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他的《哈姆雷特》一部戏是根据哪些书?此外,他们也很重视“作者的生平”。

莎士比亚生前操什么职业?几岁到伦敦当戏子?他的十四行诗里所说的“黑姑娘”究竞是谁?“哈姆雷特”是否是莎士比亚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到片纸只字就以为至宝。

这三种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

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

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

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的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了解是欣赏的预备,欣赏是了解的成熟。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

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欣赏《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了解和欣赏是互相补充的。

未了解决不足以言欣赏,所以考据学是基本的功夫。

但是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只是做到史学的功夫,却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一般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通常都不免犯两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

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

高中语文《我的空中楼阁》赏析

高中语文《我的空中楼阁》赏析

高中语文《我的空中楼阁》赏析高中语文《我的空中楼阁》赏析台湾作家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优美散文,编入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人教版课文《我的空中楼阁》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我的空中楼阁》赏析《我的空中楼阁》高尚雅洁而绝无尘俗气,表现了作者特有的精神气质。

文以气为主,该文气盛之极。

作者纵横挥洒,机无滞碍,所描绘的形象,既生动感人,又让人联类无穷,给人以无限的想象和再创造的余地,可谓深远难尽,动而不板,活泼怡人。

《我的空中楼阁》犹如一幅迷人的立体画。

画的主体便是“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的`”小屋,这小屋的前面是树,“那些树把小屋遮掩了”;小屋在山的怀抱中,山的背景又是多变而神奇的,花、云、光、空气都别有洞天,且山下万家的灿烂灯火与山上闪烁疏落的灯光互为映辉,照淡了黑暗,画面更具朦胧、空灵、含蓄的韵致:“淡如烟,淡如雾,山也虚无,树也缥缈。

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而是烟雾之中、星点之下、月影之侧的空中楼阁!”至此,一幅写意的立体画卷便多侧面、有层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从而达到了以形传神,神韵别具的佳境。

作者精心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这是生命之色,是希望之所在。

于是字里行间自然洋溢着自享清福、独立安静、快乐怡情的特有精神美。

无论是“举目千里”、“俯仰天地”,“左顾山外青山,右盼绿野阡陌”,还是“心灵散步”、“游目骋怀”,“享受充足的睡眠”,以及“一天一个美梦”,都使画卷的艺术造型美与主人的雅洁脱俗构成了和谐,从而完成了意境的创造,具有独特的神韵,产生了无穷的魅力。

作者的精神气质既激奋、高昂,又悠宛、沉稳,但写得波澜层叠,变幻纵横,把无形的神寓于有形的景之中。

全文摇曳多姿,有起笔的突兀,也有中段的翻腾,还有收处的逸宕,从而形成其特有的风格,既柔和温婉,又富于情感,有如行云流水,随笔而转,构思随笔而曲,而气韵行于其间,风致高雅,以生动传神取胜,以灵动之笔写出神韵。

雷电颂课文赏析

雷电颂课文赏析

雷电颂课文赏析雷电颂课文赏析《雷电颂》是正气歌,它以史为题材,以剧为形式,以诗为灵魂,“把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表现了抗战时期人民抗战要求和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雷电颂课文赏析,欢迎阅读。

屈原手足已戴刑具,颈上并系有长链,仍着其白日所着之玄衣,披发,在殿中徘徊。

因有脚镣,行步甚有限制,时而伫立睥睨,目中含有怒火。

手有举动时,必两手同时举出。

如无举动时,则拳曲于胸前。

[赏析:我们可以看出屈原是一个坚持真理的爱国者,是一个受到奸佞残酷迫害的形象。

他手足戴着刑具,颈上系有长链,“玄衣”“披发”,但大义凛然,伫立睥睨,目含怒火,坚贞不屈,满腔愤怒即刻就要喷涌而出。

]屈原(向风及雷电)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在这暗无天日的时候,一切都睡着了,都沉在梦里,都死了的时候,正是应该你咆哮的时候,应该你尽力咆哮的时候![赏析:这些语句,兼用拟人、呼告、排比。

]尽管你是怎样的咆哮,你也不能把他们从梦中叫醒,不能把死了的吹活转来,不能吹掉这比铁还沉重的眼前的黑暗,但你至少可以吹走一些灰尘,吹走一些沙石,至少可以吹动一些花草树木。

你可以使那洞庭湖,使那长江,使那东海,为你翻波涌浪,和你一同地大声咆哮啊!啊,我思念那洞庭湖,我思念那长江,我思念那东海,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波澜呀!那浩浩荡荡的无边无际的伟大的力呀!那是自由,是跳舞,是音乐,是诗!啊,这宇宙中的伟大的诗!你们风,你们雷,你们电,你们在这黑暗中咆哮着的,闪耀着的一切的一切,你们都是诗,都是音乐,都是跳舞。

你们宇宙中伟大的艺人们呀,尽量发挥你们的力量吧。

发泄出无边无际的.怒火,把这黑暗的宇宙,阴惨的宇宙,爆炸了吧!爆炸了吧!雷!你那轰隆隆的,是你车轮子滚动的声音?你把我载着拖到洞庭湖的边上去,拖到长江的边上去,拖到东海的边上去呀!我要看那滚滚的波涛,我要听那鞺鞺鞳鞳的咆哮,我要飘流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上去呀!我要和着你,和着你的声音,和着那茫茫的大海,一同跳进那没有边际的没有限制的自由里去![赏析:他呼唤着轰隆隆的雷,把他载到“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地方去。

传世佳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文学价值分析

传世佳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文学价值分析

传世佳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文学价值分析传世佳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文学价值分析唐代文学以其博大精深的艺术成就而闻名于世。

其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为唐代文学的佳作,展现出了独特的文学魅力,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叙事结构、意境描写和审美价值等方面,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文学价值进行深入分析。

首先,在叙事结构方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采用了双层叙述的手法,通过“中有七子,皆可寻也”和“更扶明镜暗度”的插叙,使故事情节更为精彩纷呈。

从宴会上的表演、到乐曲《永遇乐》的演奏,再到主人公梦中与美女的相逢,表现了情节的扑朔迷离,令人想入非非。

这种双层叙述的手法,使作品更具吸引力,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时间、空间乃至人物情感的变化和发展。

其次,在意境描写方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通过精细入微的描写,展现了艳丽的景色和深邃的思绪。

诗中描绘了夜晚的北固亭,一片宁静的寂灭,景色和人物在诗中融为一体。

通过“座中泣下谁最多”、“暗阑风雨声”的描写,使读者感受到了主人公内心的伤感和寂寞。

梦中的相逢更是富有浪漫情调,令人陶醉其中。

通过对细节的描写,作品营造出了独特的艺术氛围和想象空间,引发读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思索。

最后,在审美价值方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集中展示了唐代文学的韵味和审美价值观。

诗中对音乐和艺术的描写,凸显了作者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通过“优哉游哉”的形容词,使乐曲《永遇乐》在读者眼中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动听动人。

梦中的美女更是将人物形象的美与情感的美相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

同时,作品中的意境描写和韵律的运用,使整篇作品充满了美感。

作为一首佳作,它不仅展示了唐代文学的艺术魅力,更凸显了作者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对幸福的向往。

综上所述,《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作为传世佳作,凭借其独特的叙事结构、精致的意境描写和丰富的审美价值,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朱耀燮小说中的庶民研究

朱耀燮小说中的庶民研究

朱耀燮小说中的庶民研究朱耀燮的小说《庶民研究》是一部以庶民为主要创作对象的小说,通过研究庶民的生活状态、心理、行为和文化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庶民的社会地位和生存状态。

本文将从小说中的角度,探讨朱耀燮对于庶民研究的贡献和意义。

提纲:1.庶民的定义和特征2.庶民与社会的关系3.庶民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现状4.庶民的家庭生活、教育和子女成长5.庶民的个人心理和社会心理6.庶民的文化与习俗7.庶民的消费和消费心态8.庶民的价值观和认知9.庶民的走向与未来以上几个提纲涉及到庶民的不同方面,在研究庶民研究的过程中都有不可或缺的部分。

例如,庶民的定义和特征是研究庶民研究的首要问题;庶民与社会的关系则是研究庶民地位和社会地位的问题;庶民的家庭生活、教育和子女成长则是研究庶民文化和生存状态的问题等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庶民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地位,以便对其提出更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改善方案。

综上所述,朱耀燮所创作的《庶民研究》是一部很有实际意义的小说,它不仅展现了庶民的生存状况和社会地位,还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庶民研究视角,让我们更好地认识庶民及其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庶民研究的探讨和研究,以更好地了解庶民的生存状态和社会地位,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

1.庶民的定义和特征:研究庶民前,需要明确庶民的概念和特征。

庶民是指出身低下,贫穷、无权无势的人,其特征是经济状况差,社会地位低。

2.庶民与社会的关系:在研究庶民研究时,需要了解其与社会其他成员的关系。

庶民与上层人士、政府、社会机构等都有不同的互动方式和状态。

3.庶民的生活状态和生存现状:庶民的经济状况和生存状况是研究庶民的核心。

需要了解庶民的收入来源、劳动条件和生活水平,以及庶民在社会竞争中的地位和机会。

4.庶民的家庭生活、教育和子女成长:庶民的家庭生活、教育和子女成长是研究庶民的重要方面。

需要了解庶民的家庭状况、教育水平和子女成长状况,并探讨其中的问题和瓶颈。

赏析《哀江南赋·序》

赏析《哀江南赋·序》

赏析《哀江南赋·序》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山于语言文字的古今隔阂,要想较顺利地读懂古书,一般要参看注释。

注释对读者阅读和正确理解古书大有裨益,因此精准的注释尤为必要。

然而山于版本和注释家的不同,注释也会有所差异。

同时,有些词句,如果没有古人的注释,我们也无从知道其含义,阅读时就会出现理解上的错误。

对于以上问题,笔者参照王力《古代汉语》、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和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四个版本,以《哀江南赋·序》的注释为例,试考论不同版本注释的正误,以便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此序。

从注释内容上可分为以下儿个方面。

下面试分析。

一、训释语言和文字这一部分主要解决两大方面:一是,字面生涩而义晦;二是,字面普通而义别。

(一)实词的解释1.畏南山之雨,忽践秦庭;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

“让东海之滨,遂餐周粟”句中对“让”一字的解释。

王力《古代汉语》和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释为“让位,禅让”。

“让东海之滨”这句话解释成:让位而居于东海之滨,不说“篡”而说“让”,是掩饰之词。

而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和郁贤皓《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认为“让”是“辞让,谦让”,《史记·伯夷列传》载:“伯夷、叔齐为孤竹国君二子,兄弟相互辞让君位,逃至海滨。

”这句话喻自己本以谦让自守。

同一句话中,“让”字出现两种不同的注解,导致句意产生很大的差异。

倪播+庚子山集注》:“让东海之滨者,盖指魏、周禅受也。

”故根据语意和典故,笔者认为“让”解释为“让位,禅让”更妥。

让,古作“让位,禅让”讲。

如《荀子成相》:“尧让贤,以为民,泛利兼爱德施均。

”《吕氏春秋·慎人》:“信贤而任之,君之明也;让贤而下之,臣之忠也。

”2.陆士衡闻而抚掌,是所甘心;张平子见而陋之,固其宜矣。

抗争与治愈:朱耀燮的中国体验与跨界叙事

抗争与治愈:朱耀燮的中国体验与跨界叙事

抗争与治愈:朱耀燮的中国体验与跨界叙事作者:崔昌竻王孟青来源:《东疆学刊》2018年第03期[摘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韩国作家朱耀燮先后旅居上海与北京,以十余年的中国体验为蓝本创作了小说及散文等共计20余篇。

他不仅发现了不同于韩国的另一个“现代”,亦发现了京沪两地不同的场所意义,即上海成为了殖民地人民直面西方的抗争性场所,北京则成为重新发现东方传统价值的治愈性场所。

[关键词]朱耀燮;中国体验;抗争;治愈;跨界叙事[中图分类号]I31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007(2018)03-0068-07朱耀燮(1902—1972)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在韩国文坛崭露头角,跻身韩国早期无产阶级文学流派“新倾向派”作家行列,20世纪30年代中后期则笔锋骤转,创作出一系列具有人道主义倾向的爱情小说。

朱耀燮是一位有着丰富异国体验的作家,早年曾留学日本和中国,之后又赴美深造,毕业后再次旅居中国。

他在20世纪20年代中期和30年代中后期的两次创作高峰恰好与他旅居上海和北京的时间相吻合:1921年至1927年,朱耀燮在上海留学期间发表了多篇以阶级矛盾和现代性抗争为主题的文学作品;随后在1934年至1943年于北京辅仁大学任教期间,他再次迸发出旺盛的创作活力,留下了多部传世佳作。

近年来,中韩学界已开始关注朱耀燮的文学创作与中国的关联性,但其跨界体验在文学创作上呈现出的具体内涵和意义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跨界体验不仅为朱耀燮提供了新的创作素材,还带来了视域和观念上的变化,尤其是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和30年代的北京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内涵的现代性场所为作家提供了新的文学主题和想象力。

段义孚曾指出,当人们去了解空间并赋予其意义和价值时,空间(Space)就会变成“场所(Place)”。

[1]对于在日本殖民时期移居中国的韩国人来说,中国不仅仅是一个地理空间,它更是一个寄托和赋予了新的人生追求和社会理想、个人情感和集体记忆的具有多重内涵的“场所”。

蒋寅清代诗词评注(六)

蒋寅清代诗词评注(六)

蒋寅清代诗词评注(六)14、吴嘉纪(1618-1684)字宾贤,更字野人,江南泰州(今江苏东台)人。

明末诸生,入清不仕,屏居泰州东淘,艰于生计,自题居所曰“陋轩”。

所交多遗民处士。

诗多关心民瘼之作,质朴古淡而风骨遒劲,为周亮工、王士禛所重,推为淮海诗人翘楚,身后尊崇者愈众。

沈德潜称其诗“以性情胜,不须典实而胸无渣滓,语语真朴而越见空灵”(《清诗别裁集》)。

有《陋轩诗集》十二卷、《续集》二卷。

一钱行赠林茂之[1]先生春秋八十五,芒鞋重踏扬州土[2]。

故交但有丘茔存[3],白杨摧尽留枯根[4]。

昔游倏过五十载[5],江山宛然人代改[6]。

满地干戈杜老贫[7],囊底徒余一钱在[8]。

桃花李花三月天,同君扶杖上渔船[9]。

谁家酒垆可赊饮,一钱先与人传看。

酒人睇视皆垂泪[10],乃是先朝万历钱[11]。

[注释][1]选自乾隆二十五年教忠堂重订本《国朝诗别裁集》卷六。

汪楫《一钱行赠林茂之》小序云:“甲辰春,林茂之先生来广陵,余赠以诗,有'沽酒都非万历钱’之句。

先生瞠目大呼曰:'异哉!子知我有一万历钱在乎?’舒左臂相视,肉好温润,含光慑人。

盖先生之感深矣!更为赋《一钱行》。

”王应奎《柳南续笔》卷三载:“侯官林茂之有一万历钱,系臂五十余载,以己为万历时所生也。

泰州吴野人为赋《一钱行》以赠之。

”时为康熙三年(1664)甲辰春。

林茂之(1580-1666),名古度,号那子,福建福清人。

身历万历、天启、崇祯三朝,入清历顺治、康熙两朝,流寓金陵,以遗民终老。

遗诗数千首,王士禛为选定《林茂之诗选》二卷。

[2]芒鞋:用芒草编织成的鞋,泛指草鞋。

扬州:今江苏扬州市。

[3]丘茔:坟墓。

[4]白杨:树名,又名大叶杨,古代墓地所植。

陶渊明《挽歌诗》:“荒草何茫茫,白杨亦萧萧。

”[5]倏:倏忽,迅疾貌。

[6]人代:即人世,唐人以避太宗李世民讳。

杜甫《三川观水涨二十韵》:“声吹鬼神下,势阅人代速。

”[7]满地干戈:本自杜甫《夔州歌十绝句》之十:“干戈满地客愁破。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10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2)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10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2)

辽宁省名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10月联合考试语文试题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我们在现代诗歌中经常看到“节奏——语法”现象:即有意中断语言的语法连续性,在句子的中间强行中断,以造成“疏宕”之感。

如诗句的潜在主语被作者省略了,读者被诗人直接带入情境之中。

这种把完整的语句打碎成片段,以之作为音乐片段的手法在现代诗歌中时有出现。

诗人也不太在乎语义、逻辑的连贯性,而更多是以一个个片段的排列来造成某种“音乐感觉”。

比如昌耀的这首诗:内陆。

一则垂立的身影。

在河源。

谁与我同享暮色的金黄然后一起退入月亮宝石?孤独的内陆高迥沉寂空旷恒大使一切可能的轰动自肇始就将潮解而失去弹性。

而永远渺小。

孤独的内陆。

无声的火曜。

无声的崩毁。

昌耀是一个强调“音乐感觉”的诗人:“但我近来更倾向于将诗看作是‘音乐感觉’,是时空的抽象,是多部主题的融会。

”“诗,自然也可看作是一种‘空间结构’,但我更愿将诗视作气质、意绪、灵气的流动,乃至一种单纯的节律。

”《内陆高迥》第一行是三个独立的片段,相互之间在语法上是断裂的,与一千年前苏轼的《醉翁操·琅然》有几分相似。

第二行“谁与我同享暮色的金黄然后一起退入月亮宝石?”像是对读者发起的一封邀请函,邀请读者一起进入这“暮色的金黄”,这一行长句仿佛一段渐趋高潮的乐段。

其后第二节第一行再次“蓄力”,尤其后面的“高迥沉寂空旷恒大”,四个形容词叠用,仿佛手指在琴键上用力弹了四次,预示着最强音即将来临。

栖霞红叶朱偰赏析

栖霞红叶朱偰赏析

栖霞红叶朱偰赏析
哎呀,说起栖霞红叶,那可真是美得不像话!你们知道朱偰吗?他
对栖霞红叶那可是有一番独特的赏析呢。

我觉得吧,栖霞红叶就像是大自然打翻的调色盘,红得那叫一个热烈!也许你会问,为啥它能这么美?这可能是秋天这个神奇的画家,
特意为我们画出的美景。

每次想到栖霞红叶,我脑海里就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漫山遍野的
红叶,风一吹,它们就像一群欢快的孩子,手舞足蹈的。

这场景,难
道不美吗?
朱偰在赏析的时候,可能也被这样的美景震撼到了吧。

我就好奇,
他当时是不是也跟我一样,看得眼睛都直了?哈哈!
话说回来,这红叶红得层次分明,有的红得像火,有的红得像霞,
还有的红中带点黄,像是害羞的小姑娘。

这难道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
工吗?
我有时候就想,要是能天天住在这红叶林里该多好啊。

早上一睁眼,就能看到这么美的景色,那心情得多舒畅!
不过呢,也有人说,不就是些红叶嘛,有啥好看的。

哼,我才不同
意呢!他们难道不懂欣赏美吗?
朱偰他可能会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去赏析这栖霞红叶。

可我觉得,咱普通人就单纯地感受它的美,不也挺好?
你说,这红叶每年都这么红,它们会不会也累啊?哎呀,我这想法是不是有点怪?
反正啊,栖霞红叶就是美的让人陶醉,朱偰能去赏析它,说明他眼光独到。

我呢,虽然说不出什么高深的话,但我就是喜欢,这总没错吧?你们是不是也跟我一样喜欢这栖霞红叶呢?。

韩国作家朱耀燮作品中的“上海”形象——以〈 (人力车夫)〉〈 (杀人)〉为中心

韩国作家朱耀燮作品中的“上海”形象——以〈 (人力车夫)〉〈 (杀人)〉为中心

韩国作家朱耀燮作品中的“上海”形象——以〈(人力车
夫)〉〈(杀人)〉为中心
王梅[1,2]
【期刊名称】《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000)007
【摘要】朱耀燮是韩国三十年代的代表性作家,创作了以上海为背景的大量作品。

他所塑造的上海形象是不干净、不卫生的,是沦落为半殖民地的、具有否定性的城市,是下层人民受压迫的空间。

但同时,也体现出来人民的觉醒和反抗的精神。

【总页数】3页(P139-141)
【作者】王梅[1,2]
【作者单位】[1]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2]韩国东国大学,韩国首尔100-715;[1]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2]韩国东国大学,韩国首尔100-71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0-05
【相关文献】
1.韩国作家朱耀燮作品中的“上海”形象——以《( )(人力车夫)》《( )(杀人)》为中心 [J], 王梅
2.论文学作品中人力车夫与知识分子形象及其蕴含的作家情感——以《一件小事》与《薄奠》为例 [J], 徐振超;胡玥
3.张恨水和朱耀燮作品中的儿童叙事视角 [J], 薛熹祯
4.张恨水和朱耀燮作品中的儿童叙事视角 [J], 薛熹祯
5.浅析殖民地时期韩国小说中的他者形象——以同伴者作家的小说为中心 [J], 曾思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留学体验与朱耀燮的文学创作

留学体验与朱耀燮的文学创作

留学体验与朱耀燮的文学创作留学体验与朱耀燮的文学创作在韩国近代作家中,朱耀燮的异国体验尤其是留学体验最为丰富。

从1918年东渡日本学习英语开始,之后他又赴中国、美国分别接受高中、大学、研究生教育,直到1930年2月终于结束长期的留学生活回国。

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性格以及自我意识形成的最重要阶段,而这一重要阶段朱耀燮几乎都是在朝鲜以外的异国他乡度过的。

青少年时期的体验会对作家的文学创作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可以肯定留学体验对朱耀燮的思想意识以及文学创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本文首先采用历史·传记批评方法考察朱耀燮的生涯以及具体的留学体验,以此为前提推测构成朱耀燮文学作品的基底的意识世界,接着具体分析以留学体验为原型创作的小说作品,揭示留学体验与朱耀燮文学创作的关系。

朝鲜的爱国青年朱耀燮,在近代国际大都市上海,不仅专注于学习,而且加入了各种爱国团体,积极参与各种爱国活动,甚至包括中国的革命运动。

在这一过程中,他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发展成一名社会主义者。

然而,去美国留学后,朱耀燮一面体验美国发达的物质文明,一面过着拮据的勤工俭学生活。

这些体验使他逐渐意识到自己过去的很多想法都非常不现实,甚至连他为劳动阶级奋斗的理想也开始动摇,他感受到了巨大的幻灭。

沉醉于社会主义的朱耀燮十分关注大众的问题,他把上海非常常见的人力车夫和妓女设置为小说的主角,在小说《人力车夫》和《杀人》中对他们的悲惨生活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在小说《初恋的代价》中,他用现实主义手法再现了他亲身经历的中国革命运动“五卅运动”。

这些作品体现了他的阶级理念。

同时他也通过这些中国背景的小说言说无法言说的朝鲜现实。

而且朱耀燮还以美国韩乔的经验之谈以及自身的亲身经历为素材进行了创作。

在小说《留美外记》中,通过美国留学生李栓等的一致意见表达了“美国文明除了机械发达之外一无是处”的想法,从多个角度揭示了美国社会的现实,同时也从侧面反映了韩人留学生社群。

在小说《想抓彩云》中,把美国第一代移民的苦难体验集中表现在了主人公李俊植的身上,通过李俊植这一角色生动的展现了美国移民劳动者的苦难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朱耀燮《厢房客人和妈妈》的赏析
这是一篇极美的小说,主要写男女主人公清清爽爽,朦朦胧胧的爱情。

小说9918字,几乎没有什么特别的故事情节,但细节却极富诗情,朦胧的爱情被作家描绘得如诗如画,醉人心田。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汪曾祺的《受戒》。

汪曾祺说:“我要写,一定要把它写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诗意...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

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这些话似乎完全可以诠释本文,但是又有很大的不同是其隐含的悲剧性。

汪曾祺的小说试图以美的文字来写生活,而本文作者却以悲剧来记刻生活的美,从这一点来讲本文的风格又有些类似沈从文先生的《边城》。

不知道作者有没有读过沈老的《边城》,但二人的文风和对爱情的演绎的确有着莫大的相似。

小说以“第一人称”小女孩的视角展开,这种主体视角的对象本身也决定了文章散文化的美。

小女孩自幼失怙,“叔叔”的出现恰恰又满足了女孩对父爱的需求,正是这种天生对父爱的缺乏又推动了小说情节的发展。

作者力图以一种通达的甚至理想化的情感视角看待生活,没有丝毫的世俗之气。

可以说,小说静静然、淡淡然似水的文字更加凸显了故事中人性的美。

叔叔和妈妈之间那种纯真朦胧的爱情使文本空间变得更加诗意并充满了梦幻色彩。

其实,正如汪老所说: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我真的被这篇小说感动,尤其是“妈妈”这个人物形象让我在小说中沉溺折服。

“玉熙,我只有你一个”这句话在小说中多次出现,里面酸酸楚楚的味道让我差点泪奔,这句话指向于两种意思:第一,妈妈唯一拥有的贴心人就是女儿玉熙。

这种坚定的认识让妈妈很幸福满足。

第二妈妈真的想拥有另一个人,可是在这个世俗的村庄中,“戳脊梁骨”“骂作荡妇”等等这些压力,让妈妈必须放弃。

在对命运的抉择中女主人公构造了自己的悲剧,原本她完全可以追逐幸福的。

可是,在小说中作者明明告诉我们:人性的美,在世俗中必定要受到冲击、破坏!叔叔和妈妈最终各自天涯就是结果。

人生多恨事,亦如水长东,其实里面有好几处细节表面看来应发展到高潮的,比如“我”从幼儿园拿花回来说是叔叔送的,以及妈妈读叔叔的信时,尤其是在那晚有月的晚上妈妈一袭白衣弹风琴的时候,很容易让人想起司马相如琴挑卓文君的故事等等,这些细节都以纯洁朴素的文字暗示人性的本真,但最终无果。

当然,小说中有几个细节令人捧腹大笑。

比如,在厢房里,叔叔总会问我一些“没意思的话”,其实这就是一种爱慕,但想说又不能的这种尴尬让小说更显得有人间烟火气。

人物的语言充分表现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

男女主人公的性格和环境是相矛盾很有复杂性的,细节的描述也都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人文主义思想。

在这部小说里总能让我们找到一些那似乎应该是属于永恒与不朽的东西。

因为它谈到了人生的抉择,谈到了一个生活在特定的历史与生活环境下的人的抉择问题和人性的悲剧问题。

或许恰恰是这种人性与世俗的悲剧冲突,让抉择让小说有了亘久的魅力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