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比较研究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5.有俄罗斯学者认为,中国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属于新版的苏俄新经济政策。 这一认识的依据是两者都 A.处于相似的国内外经济环境 B. 面临着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 C. 巩固了农村的集体所有制经济 D. 促进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历史比较研究法
二、历史比较研究方法在高考中的应用
——以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一为例
历史比较研究法
二、历史比较研究方法在高考中的应用
——以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一为例 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 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 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31.有些学者认为,美国总统胡佛并不是自由放任政策的典型代表,他对经济进行 了有限的干预,且为后来的罗斯福新政提供了借鉴。胡佛采取的干预措施是 A.斡旋劳资双方达成保持工资水平和不罢工的协议 B.通过霍利—斯幕特法以提高关税和保护国内市场 C. 发起自愿减少耕地运动以维护农产品价格 D. 成立复兴金融公司向一些银行和公共工程贷款
历史比较研究法
三、应对策略 B.比较型非选择题(即“比较类设问”)
2.答题模板 (1)审清设问类型。 (2)明确比较对象。 (3)找准比较角度 (4)组织答案。解答时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组 织共同点(或相似点)的答案时,首先明确比较点的提示语,如:“特 点”“方式”等,在具体叙述时要加上“都”来表示回答的是二者的共同 之处。对于不同点的答语也要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如“前者……,后 者……”, 在行文中也要加上“不同”等辅助性词语来强化答题的旨意。 【特别提醒】对于比较类设问的解答应注意两点。 (1)比大不比小。比较的切入点,应该是能够反映事物某一方面重要属性 的内容,琐碎细小的内容不作比较。 (2)解答时,要逐点对应比较,而不能把甲事物笼统地写成一段,再把乙 事物笼统地写一段,造成比较项不明确、答案模糊。
二、历史比较研究方法在高考中的应用
——以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一为例
历史比较研究法
46(15分)近代杜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科一 夫西人设立新闻纸馆,上以议国家之得失,下以评草野之是非,可以知 四方之物价,可以悉外国之情形,原为有益之举。今宜仿而行之,惟不准议 朝廷得失。凡外国物价,外国情形,及中国人而被外国人欺凌者,或传教不 公道者,皆可写入新闻纸,布告各国,咸使闻知,使归曲于彼;且以见中国 百姓痛恨洋人,必将激而生变。庶彼君臣闻之,惕然知惧,必饬令彼国公使 领事,自行约束。 ——《李鸿章附呈潘司丁日昌条说》(1867年) 材科二 19世纪70年代后,维新派开始办报。他们在办报实践中提出,报纸必 须“宗旨高而定” ,“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严 复强调办报须“一举足不能无方向,一著论则不能无宗旨“。有维新人士倡 言:“无古今中外变法必自空谈始。故今日中国将变未变之际,以扩张报务为 第一义。阅报之多寡,与爱力之多寡有正比例;与阻力之多寡有反比例。” 梁启超提出:“所贵乎报馆之著述者,能以语言文字开将来之世界也。”并 说:“去塞求通,厥道非一,而报馆其导端也……阅报愈多者,其人愈智;报 馆愈多者,其国愈强。”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近 代报刊史》 (1)比较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洋务派与维新派在办报宗旨、任务、目的方面 的认识有何不同。(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戊戌变法前报纸在推动近代中国民 主进程中的作用。(6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东汉十四州示意图
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
Biblioteka Baidu
比较图9、图10,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 明。
历史比较研究法
二、历史比较研究方法在高考中的应用
——以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一为例
二、历史比较研究方法在高考中的应用
——以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一为例 24.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 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 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历史比较研究法
三、应对策略 B.比较型非选择题(即“比较类设问”)
1.特点概述 比较类设问,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具有可比性的历史事件、现象或者人物观 点等放在一起,归纳其相同点或不同点。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角度。 (1)求同型(或相似点):其呈现形式主要有“比较……在……上的相同点(或 相似点)”“指出……和……在……方面的相同点(或相似点)”“比较…… 在……上的共同点” 等。 (2)求异型(或相异点):其呈现形式主要有“概括……和……的不同特点” “指出……和……在……方面的不同点”“……和……相比,在……方面发生的新 变化” “……和……相比,有哪些发展或哪些进步”“分析……变化的主要不 同或 ……的主要差异”等。 (3)求异同点型:其呈现形式主要有“比较……和……的异同点”“对……和…… 进行比较”“分析……和……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等。 2.答题模板 (1)审清设问类型。明确设问是求同型、求异型还是求异同点型。 (2)明确比较对象。明确比较的是哪几类历史事物或哪些历史人物。
历史比较研究法
三、应对策略 A.比较型选择题
1.特点概述: 比较型选择题从形式上可分为类比和对比两种。类比是将同一性质 的事件、人物或观点进行比较,主要是程度性比较,在题干中一般有“最 早”“最主要”“本质上”等标志性词语;对比是将不同性质的事件或现象 进行比较,主要考查这些事件、现象的性质、影响等方面的相同点或不同点, 此类题在题干中一般有“相同点”“不同点”“共同”“相似”等标志性词 语。求同存异法和求异存同法适用于解答比较型选择题。 2.思维模板 (1)求同存异法。比较型选择题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现象的“共 (相)同点”“相似点”“相似之处”时,要求我们寻找共同点。解题时, 我们需要对题目所述事件或现象的各个要素(背景、原因、过程、结果、影 响、意义等)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以找出它们的共性。 (2)求异存同法。比较型选择题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现象或事件的“不 同点”“不同之处”“最大的不同点”“最根本的不同”时,要求我们在同 中求异。解题时,我们需要对题目所述的事件或现象进行分析、归纳和概括, 以找出它们各自的特性,并且在比较中要特别注意量、质和程度等方面的不 同。
历史比较研究法
四、课堂练习
1.采邑制是欧洲封建时代,尤其是中世纪早期的一种土地占有制度。它的主要内 容是将土地及其上面的农民一起作为采邑层层分封给有功劳的人,以服骑兵 役为条件,供其终身享用,但是不能世袭,从而造成层层附庸的关系。以下 采邑制与西周分封制相比较,正确的说法是( C) A.两者受封的对象极为相似 B.两者都体现了政权族权二者的结合 C.两者涉及的经济性质不同 D.两者都有利于统一民族文化的形成 2.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知识,有知识就有德性。 王阳明提出“致良知”,认为德性的根据在于“良知”,良知是是非善恶的 标准。以下评述准确的是(D ) A.都强调知识在美德形成中的主导性 B.都坚持德性在政治活动中的关键性 C.都遵循逻辑在理论体系中的建构性 D.都重视道德在个人修养中的重要性 3.193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 议》中提出将“工农共和国”的口号改为“人民共和国”,并相应地改变了 党的若干政策。从中共中央的政策变动中可以看出(D ) A.中共形成全面抗战的思想路线 B .中共“左倾”关门主义更加严重 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D .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的发展
历史比较研究法
三、应对策略 A.比较型选择题
【例】 某高一年级开展研究性学习,重点围绕以下两本经济学著作:亚 当 ·斯 密的 《国富论》和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来确定研究方向, 他们最有可能确定的课题是 A.论关于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B.论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C.论自由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 D.论殖民掠夺与资本积累的关系 【解题突破】 首先,审题干,题干材料主要是说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思想;其 次,明确设问方向,本题要求分析经济思想不同的两本书的共性;最后,结 合求同存异法对本题进行分析。通过解读关键信息,我们可以把问题转换为 “这两本书的共同点是什么”。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亚当·斯 密的《国富论》强调经济运行过程中市场调节的主导作用,而凯恩斯的《就 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强调在经济运行过程中应加强政府对市场的干预。D与 题干材料无关,可首先排除;A侧重于凯恩斯主义,C强调的是亚当·斯密的自 由主义经济思想,两项均不符合题意。这两本书的共同出发点是“市场在经 济运行过程中应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故B符合题意。
历史比较研究法
二、历史比较研究方法在高考中的应用
——以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一为例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越南战争使美国的政界、军界高层在后来进行战争决策时“形成一种新的共 识:美国只应把动用军事力量作为最后一种手段;只有当美国国家利益明显 受到影响时方可这样做;只有当获得公众强有力的支持时才能这样做;只有 在有可能相对较快地以较小代价取得胜利时才能这样做。” —摘编自哈佛·西提可夫《越战的战后影响》 材料二 1990年12月,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发起之前,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表示: “你们尽管放心,倘若需要采取军事行动,绝不会出现另一个越南。” —摘编自威廉·黑德等编《回顾越南战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湾战争没有成为“另一个越南” 的原因。(9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战争的结果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6分)
历史比较研究法
一、概念
所谓历史比较研究法,即运用某种理论和方法对各种历史现象的异同及其原 因进行实证的比较研究的实践。从事历史比较研究的一套理论与方法体系被 称之为比较史学。 比较是鉴别事物异同关系的一种思维方法。学生在辩证唯物主义理论指 导下,运用比较方法对各种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多角度的分析和对照,归纳 其异同,分析其成因,概括其发展规律,揭示其本质,就是比较思维能力。 比较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 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 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创造机 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 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巨、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 各国大巨、各省督抚,各就砚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 民生、学校科举、军政时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 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 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 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 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6分) (2) 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 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9分)
历史比较研究法
三、应对策略 B.比较型非选择题(即“比较类设问”)
2.答题模板 (3)找准比较角度,即找准比较点,这是解题的关键步骤。一般来说,题 目已经设立了比较点的按照要求比较即可;对于没有明确比较内容的题目, 要依据材料的叙述角度、设问的指向性等确定比较点。具体有以下四种。 ①历史事件类的比较,一般可分为背景、过程、结果三大块。涉及背景的比 较项有时代、原因、条件、目的等;涉及过程的比较项有阶级、人物、组 织、纲领、措施、方式等;涉及结果的比较项有结局、性质、功绩、局限 性、影响等。 ②历史现象类的比较,可以从背景、性质、方式、特点、积极作用、历史局 限性等方面思考。 ③历史人物类的比较,可以从人物所处的时代、所属阶级或阶层、主要功绩、 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思考。 ④政治、经济制度类的比较,可从实施的时代背景、目的、性质、内容、结 果、影响及地位等角度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