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在决定战争胜负问题上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在决定战争胜负问题上是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的
战争,这个伴随着人类社会成长所产生的名词。不论以往还是现在都一直在人类社会占一席位,只要有人类存在就必然会有战争诞生。为了领土,为了食物,为了伴侣,人类不断竞争,不断战斗。
古往今来,人类经历的战争多如牛毛,数不胜数。从原始的木棒与石头,到后来的刀剑,再到现在的枪炮与机械化部队,随着科技的发展,战争的激烈程度与造成的损失也大得骇人。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无数哲人智者去研究,去思考战争的规律,试图找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力量。他们发现,最终主要体现在两点上,即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但战争并不是只靠二者之一就可以取得胜利的,它们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我国的传统军事理论中,十分重视精神力量,甚至认为其起决定性作用。我认为这一点与我国武器长期停留在冷兵器时代有关。传统兵法名著《孙子兵法》中说过:“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强调了精神力量可以引导物质力量。使敌人举国降服是上策,用武力击破敌国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军降服是上策,击败敌军就次一等;使敌人全旅降服是上策,击破敌旅就次一等;使敌人全卒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卒就次一等;使敌人全伍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伍就次一等。所以,百战百胜,算不上是最高明的;不通过交战就驱赶走敌军,才是最高明的。所以,上等的军事行动是用谋略挫败敌方的战略意图或战争行为,其次就是用外交战胜敌人,再次是用武力击败敌军,最下之策是攻打敌人的城池。攻城,是不得已而为之,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公元前506年秋,吴国举师伐楚,孙武担任总指挥。吴军按孙武的既定线路,从难河平原越过大别山,长驱深入楚境千余里直奔汉水,威逼郊城。吴军的行动,完全出乎楚国的意料。楚令尹囊瓦和左司马沈尹戌调集军队在夏州(今湖北武汉市汉口)以西汉水南岸布阵防御,与吴军夹汉水对峙。孙武开始见楚军与自己的军队对峙不战,便推测到楚军将调集军队夹击自己。当他正在策划如何行动以诱使敌国过河决战时,手下向他报告说楚军即将渡过汉水与吴军决战。孙武大喜过望,指挥军队先摆出决战的架势,在小别山交战一场。吴军与楚军刚一交战,孙武就指挥吴军佯败后撤,从小别山到大别山,孙武指挥吴军边打边退,引诱楚军一直追到了预定的决战地——柏举。这时,阖闾的弟弟、吴将夫概认为,此时吴军士气旺盛,而楚军一直处在勉强应战的地位,而且楚令尹囊瓦一向不得人心,如果这时发起进攻,楚军必然溃逃,那时吴军再以主力投入战斗,必将大获全胜。于是,夫概率领自己的五千人马向囊瓦的军队发起了猛攻。孙武见夫概已率先发起猛攻,便赶紧抽调三千多名精兵增援夫概,同时调集主力随后掩杀楚军。楚军一触即溃,主力随之大乱。孙武及时指挥吴军全部兵力投入战斗,大败楚军。十一月二十九日,阖闾、孙武、伍子胥率领吴军攻陷了郢都。吴王终于实现了破楚
入郢的夙愿。孙武指挥的这场破楚入郢之战,历史上亦称之为“柏举之战”。
在这场战争中,由于孙武事先创造了大举袭楚的有利条件,选择了有力的进攻方向,成功地避开了“攻城”这一最大的难关,因而能使吴军最终得以顺利进入郢都,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创造了以三万人攻打二十万人大获全胜的经典战例。
在西方,克劳塞维茨的不朽军事理论名著《战争论》中对精神力量在战争中耳朵地位合作用作了充分肯定,辩证地阐述了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关系。他指出战争就是交战双方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通过物质力量进行的一种较量”。他把战略要素分为精神要素,物质要素,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五种。物质是衡量胜利耳朵尺度,而“在战斗过程中,精神力量的损失是决定胜负的主要原因”,其中精神力量主要指统帅的才能,军队的武德和军队的民族精神。
1815年,为了对抗反法同盟(英国、俄国、奥地利,普鲁士、荷兰等国),拿破仑率12万法军进入比利时,企图在比境内将英军元帅惠灵顿率领的英荷联军及布吕歇尔元帅指挥的普鲁士下莱茵集团军各个击破。6月16日,拿破仑在利尼附近与普军交战,取得小胜,迫使普军向瓦夫勒撤退。格鲁希元帅指挥的步兵军(3.3万人)受命追歼普军,但行动不果断,使布吕歇尔的集团军趁机得以保存实力并与惠灵顿的集团军会合。格鲁希的军队未参加决战。这成了后来拿破仑失败的重要因素:原准备与一路敌军——英荷联军作战的拿破仑,将被迫与两路敌军同时作战。6月17日日终前,拿破仑率法军主力(7.2万人,243门火炮)前出至贝尔阿利扬斯、罗索姆、普朗瑟努瓦地域。拿破仑确信格鲁希定能阻滞住布吕歇尔,没有急于向在滑铁卢以南有利地形设防的惠灵顿军队(6.8万人,159门火炮)发起攻击。虽然起初法军的军力上占优势,但是由于拿破仑没有很好组织侦察,对情况判断不准,分散兵力,采用的战斗队形纵深过大,以致削弱了初始突击并在敌炮火下遭致重大伤亡,最终滑铁卢战败。可见精神力量对物质力量的发挥有十分重大之作用。
而更长的时间里,西方军事理论更重视物质力量。工业革命以后,物质力量的影响显著增加。一批军事名著如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杜黑的《制空权》、富勒的《装甲战》等纷纷出现。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凭着极大的物质优势在世界范围内开辟了大量殖民地。在中国,义和团运动的人们虽然相信自己刀枪不入,但在外强压倒性的物质力量优势面前,溃不成军。
在1997年,哈伦•厄尔曼的《震慑论》又是对精神力量极大地肯定。书中指出“震慑”就是以令对手猝不及防的速度,运用压倒性优势的军事力量,借助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动有选择、全方位、高强度的外科手术式打击,在短时间内以原子弹爆炸般的威慑效果和最小的伤亡为代价,通过削弱对手的战斗能力和统治能力来摧毁对手的斗志,迫使其顺从的投降。
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从3月20日美军使用“战斧”巡航导弹和F-117隐形战斗机对巴格达实施了首轮突击,到5月1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在伊拉克的主要作战任务已经结束”,美伊双方交战共42天。伊拉克战争可简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3月20日开战到24日的向巴格达高速推进,代号为“斩首行动”的外科手术式打击。第二阶段是调整部署与待机歼敌阶段,时间是从3月25日到29日,为攻陷巴格达奠定基础。第三阶段是攻陷巴格达阶段,时间从3月30日到4月13日攻占伊军最后一个重要据点提克里特。美军从南、被、西三个方向对巴格达形成包围,在没有遇到顽强抵抗的情况下占领巴格达和提克里特,英美联军的主要作战行动基本结束。第四阶段是肃清残敌和维护稳定阶段。在这次战争中,由于压倒性的物质优势,产生的精神力量非常之强,使英美联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