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科学课中培养学生多种能力

面对二十一世纪的人才,我们必须培养有多种能力的人才,要培养科学品质、科学探究思维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观察能力等基本素质,要培养未来全方面发展,有各种能力的人才。世界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科学,我们不应该把人才视着为现代化技术的附属品,而应该看成为主宰。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在学校要培养学生多种能力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当前最主要的是冲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专轨,培养学生多种能力,使学生全面发展。在小学的科学课中,我觉得可以培养学生以下几种能力:

一、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时,有时可以借用实验,因为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科教学的特点。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中,教师必须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己提出观察实验的方法,自己动手实验,通过观察实验活动,锻炼学生,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勇于探究未知的能力。如学习《导体和绝缘体》一课时,课上教师让同学们观察实验袋内都有些什么实验材料,并让同学们想办法证明这些材料是否导电?学生通过讨论回答:“可以把这些材料连到电路中去检验”;“可以用这些材料来代替开关或导线连到电路中去”;“把这些材料分别连到电路中,看一看小电珠是否能发光,如果小电珠能发光,就说明这些材料能导电,如果小电珠不发光,就说明这些材料不导电。”……学生通过思考,想出了很多验证的方法,教师让学生用自己想出的办法亲自试一试这些材料是否导电。各小组研究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验中去,按照自己的思维去研究、探索,通过实验,学生发现:有些材料能使小电珠发光(如:铜片、铁片、铝片、钢片……),这说明它们能导电;有的材料不能使小电珠发光(如:玻璃片、塑料片、橡胶片、木片、纸片……),这说明它们不能导电。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找出规律,也为导体、绝缘体的概念形成做了铺垫。实验由学生自己设计,这对学生主动参与实验研究是很有意义的。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得到了磨练,也培养了学生实验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主动探究能力。

许多重要的科学结论都是建立在假设与搜索证据的基础上的,如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达尔文的进化论等。因此做为一位科学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时要注意做好下面的工作:

1、提出问题,而不是直接建议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探究的机会。

2、提供一个适用于学生的计划方案,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考虑。

3、经常比较计划和实际的探究过程,认识到不是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预见。

4、在教学上或活动结束时要经常讨论,提议学生去思考如可改进探究方法。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堂自由,民主的科学课可以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使他们在课堂上独立的思考,想象,选择,作出决定,这样就应当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提供众多的学具,让他们有机会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我觉得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注意一下:

1、教师要根据教材给予学生观察和实验的机会,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就是一个科研课题,上好每一节课,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得到提高,因此,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完成每项实验。但不能因为实验难度大而放弃,那么这就需要教者耐心引导,这样学生在取得一定的成果后就会非常开心,就不会忘记学到的知识,他们的创造能力就得到了培养。

2、给学生创新的条件。学生搞使用离不开物质条件,所谓物质条件是指实验的材料,有了材料,创新活动就会顺利进行,创新能力就会得到培养。缺少材料,创造活动就是空中楼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纸上谈兵,所以教师要将有关的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使之有发现,以达到培养认识事物的目的。

3、充分给予学生创新的心理自由。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挫折和失误,而这些挫折和失误会给他们造成一些心理障碍,会影响他们的创新,所以,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活动中,要允许他们犯错误,鼓励他们敢于尝试,不怕失败,也就是要求学生敢说,敢做,敢想,勇于探究,乐于创新,让他们无拘无束得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方面,在科学课中有很多可以研究的地方。如拓树皮,印一张完整的叶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锐意开拓,冲破传统思维和教学模式的篱笆,用新异的方式处理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教师要选择多种结论的问题,否则思维容易缭绕在一颗树上无法散开。要开导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精确性,尤其要在变通性方面下功夫。要鼓励学生大胆运用假设,对一个问题提出的合理假设越多,这样创新的可能性就越大。又如在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时,由于蚂蚁是活的动物,一停不停地在爬行,而且身体又小,很难让它静下来观察,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到多种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角度的发散:科学课中,为了得到某种事物的特征,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角度来进行观察,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想象是在原有感情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学生头脑中感知的东西越

多,表象越丰富,想象就会越生动、越丰富。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组织学生参加阅读、观察等各种活动,以增加学生的表象材料。教《空气是会流动的吗》时,为了了解热空气的利用,可以演示了孔明灯、热气球的课件,这些生动的表象为学生创造性想象提供了基础。在深刻体会了热气球的作用后,有学生说:如果在汽车里加上热空气装置,那么我可以坐在汽车里升空。为了丰富学生的想象,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这些插图虽然形象、逼真,但它们都是静止的、平面的,与实际情形相差甚远。如教学《日食和月食》时,为了让学生获得真实、具体、形象的认识,利用录象,模拟了日食的全过程,展现太阳总是西边先亏,太阳被挡部分总是弧形的,有时太阳全部被挡住等客观事实,让学生根据录象的演示,推断日食的成因,提出假说:可能是月食挡住了太阳的光辉。然后,通过技术的处理出示日、月、地三球的运动性图:第一层画出太阳和地球,转动片画月亮,第二层画月亮和地球的影子,通过屏幕上的复合转动,学生直观地了解日、月、地三个天体间的运动关系和日月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相互位置,理解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注意根据教材的内容,结合插图,将学生引入到情景中去,帮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将静的看成动的,小的想成大的,假的当成真的。这样由静而动,由小而大,由假而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四、培养观察能力

小学生年纪小,习惯于日常生活中被客观事物的新奇所吸引,喜欢观察鲜明、表面突出部分或较强的刺激物,主动、不平常的现象,带有只满足于感知客观事物的不稳定和不持久的直观兴趣。随着儿童年龄增长,接触自然现象的机会逐渐增多,他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逐步产生探索自然奥秘的特殊认识的兴趣。随着学生知识的增长和年级的升高,具有直觉思维兴趣和学习的比例逐渐增加。兴趣递升,这不仅成为学习自然科学的动力,而且也是促进思维发展的重要因素。学生不仅凭借感知的形象,还需以想象、表象为中介,借助思维找事物“共同特征”。

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时,必须首先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带着问题去观察,使他们在观察中做到心中有数。在教《空气占据空间吗?》一课时,教师先取出一只杯子和一块纸巾,要求学生设法把纸放到水底而不弄湿。并想想为什么纸放入水中不湿呢?学生说出办法后,然后让学生做给大家看。学生由于没有实践过,往往会出现失误把纸弄湿,而有的学生却做得很好。这时,教师抓住机会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由于观察认真,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提出自己的见解,接着,再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一系列实验,使学生通过观察到的这些现象验证了空气占据空间的性质,并能把这性质和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联系到一起,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