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治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诊治研究进展作者:吴金容宋正己来源:《中国医药科学》2022年第13期[摘要]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较少见的慢性消化道疾病,以胃肠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壁增厚为特征,其病因及发病机制不明。
该病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伴或不伴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影像学表现为局部肠管壁增厚、腹腔积液,内镜可表现为黏膜充血、糜烂、溃疡等,依据病理活检中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数量确诊。
由于该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等缺乏特异性,病理诊断标准仍不规范,临床诊断仍较困难,本文通过对该病临床表现、治疗进展等方面做一综述,以期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关键词]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诊断;内科治疗[中图分类号]R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616(2022)13-0048-05Research advance in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WU JinrongSONG ZhengjiDepartment of Gastroenterology,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Yunnan Province,Yunnan,Kunming 650032,China [Abstract]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 is a relatively rare chronic gastrointestinal disease,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eosinophil infiltration in gastrointestinal tissues and thickening of gastrointestinal wall. Its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remain unknown.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the disease are diverse,with or without the elevated peripheral blood eosinophil. The images can show local intestinal wall thickening and peritoneal effusion,and the endoscopy can show mucosal congestion,erosion,ulcer,etc. The diagnosis was made according to the number of eosinophil infiltration in pathological biopsy. Due to the lack of specificity 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auxiliary examinations of the disease,the pathological diagnostic criteria are still not standardized,and the clinical diagnosis is still difficult.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treatment progress of the disease are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so as to improve clinicians,understanding of the disease.[Key words]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Clinical manifestation;Diagnosis;Medical treatment嗜酸細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E)是嗜酸性胃肠道疾病中的一种,嗜酸性胃肠道疾病还包括嗜酸性食管炎、嗜酸细胞性胃炎、嗜酸细胞性肠炎和嗜酸细胞性结肠炎[1]。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诊治分析 杜然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诊治分析杜然发表时间:2015-03-06T16:50:15.10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29期供稿作者:杜然[导读]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病因不甚明确,一般认为是由外源性或内源性过敏原引起的变态反应所致。
杜然(辽宁省朝阳市解放军第234医院 122000)【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及诊治要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22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本病临床常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外周血像改变以嗜酸性细胞增多为主,内镜下突出的主要表现为黏膜水肿红斑,肠壁增厚、黏膜糜烂或息肉,肠壁增厚等表现。
结论嗜酸性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罕见疾病,以胃肠道的某些部位弥漫性或局限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临床多以消化道症状就诊,与其它胃肠道疾病容易混淆,外周血嗜酸性细胞增多、辅助检查胃肠道粘膜水肿、皱壁增宽、结节样增生,胃肠壁增厚,腔狭窄及梗阻等是其较典型临床表现。
【关键词】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诊治【中图分类号】R5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9-0131-02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以胃肠道的嗜酸粒细胞浸润、胃肠道水肿增厚为特点的一种罕见疾病[1]。
EG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因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加之对本病的认识不足,故容易漏诊、误诊。
为提高临床医师对EG的认识,本文笔者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诊治的22例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患者临床表现、内镜下表现及诊治要点,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本组22例EG患者中男15例、女7例;年龄19~50岁,平均年龄34.5岁;病程最短6d,最长7年。
1.2 诊断标准[2]:①胃肠道症状;②外周血、腹水及组织细胞学检查见嗜酸性粒细胞;③无胃肠道以外多器官累及;④除外寄生虫感染等能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疾病。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简介及参考治疗方法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简介及参考治疗方法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罕见的胃肠道疾病,以胃肠道局限性或弥漫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可累及胃肠道任何部位,临床表现因病变累及部位、浸润深度各异。
发病机制及病因尚不明确,一般认为由于外源性或内源性致敏因子刺激嗜酸性粒细胞产生细胞毒性颗粒、细胞因子等所致,部分学者认为该病与食物过敏有关,通过胃肠黏膜促发一系列炎性反应。
目前尚无EG的诊治共识,现有资料认为,糖皮质激素是治疗本病最主要的药物,通过抑制变态反应达到症状缓解,长期随访疗效确切,多数病例在用药后1~2周内症状即改善,某些研究中的缓解率可达90%。
【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泼尼松:20~40mg/d,7~14天为1个疗程。
症状控制后可减量维持,维持剂量10mg/d,逐渐停药,停药后部分病例可复发。
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的迁移、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以减轻炎症反应,也可用等效剂量的泼尼松龙及甲泼尼龙、地塞米松。
【注意事项】糖皮质激素治疗EG的时间是未知数,易复发,往往需要长期治疗,但治疗需要个体化。
由于本病较为罕见,目前全世界报道仅约300例,诊治经验较少,糖皮质激素在本病中的应用还需更多证据。
【禁忌证】(1)激素药物过敏;(2)严重精神病史、癫痫;(3)活动性消化性溃疡、新近胃肠吻合术后;(4)骨折、创伤修复期;(5)单纯疱疹性角、结膜炎及溃疡性角膜炎、角膜溃疡;(6)严重高血压、糖尿病、较严重的骨质疏松;(7)未能控制的感染(如水痘、真菌感染)、活动性肺结核;(8)妊娠初期及产褥期;(9)寻常型银屑病。
参考文献1.Yi-Xuan Dai,Chuan-Bing Shi,Bo-Ta Cui,et al.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and prednisone for severe eosinophilicgastroenteritis.World journal ofgastroenterology,2014,20(43):16368-16371.2.Sachin B Ingle,Chitra R Hinge,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an unusual type ofgastroenteritis.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3,19(31):5061-5066.3.Aceves SS,Bastian JF,Newbury RO,et al.Oral viscous budesonide:apotential new therapy for eosinophilic esophagitis in children.Am J Gastroenterol,2007,102(10):2271-2279.4.孙梅,左佳.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研究进展.中国实用医学杂志,2011,26(8):563-565.。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ppt课件可编辑全文
嗜gastroenteritis,EG)
• 典型的EG以胃肠道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道 水肿增厚为特点。
• 通常累及胃窦和近端空肠,如累及结肠,则以盲 肠和升结肠较多见。
• 可累及食管、肝脏和胆道系统,也有仅累及直肠 的报道。
流行病学
• 年龄:
– 主要发生在20-50岁,儿童和老年人也可发病。
• H - Helminthic (ie, worm) infections
– 寄生虫感染:蠕虫、吸虫
• I - Idiopathic HES
– 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 N - Neoplasia
– 肿瘤:淋巴瘤、白血病、胃或肺部肿瘤等
• A - Allergies
– 过敏:变态反应性疾病、药物、毒素
粒功能 – 肥大细胞的脱颗粒与EG发病也有关系 – 嗜酸粒细胞活化趋化因子
临床表现
• 缺乏特异性 • 根据病变部位及浸润程度不同而各异
按浸润程度分类
• 粘膜型
– 病变主要累及胃肠粘膜。可有过敏性病史和较高的血 IgE浓度,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体重下 降和腰背痛,病变严重时可有胃肠道蛋白丢失、贫血、 吸收不良等
• Uchida K, Okazaki K, Konishi Y, et al. Clinical analysis of autoimmune-related pancreatitis. Am J Gastroenterol 2000; 95: 2788-2794
• Wang Q, Lu CM, Guo T, Qian JM. Eosinophilia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pancreatitis. Pancreas. 2009 Mar;38(2):149-53.
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
诊断
❖ 本病的诊断有时很困难,如出现外周血嗜酸粒细胞明显升高,伴随 胃肠道出血、蛋白丢失等症状,需要考虑此疾病的可能。进一步检查需 要消化道造影以及内镜检测,活检是诊断本病的金标准。此病需要与一 些疾病相互鉴别,如克罗恩病等。
❖ 蛋白过敏性嗜酸性胃肠炎诊断需要依靠两个步骤,首先病人临床表 现需要是由于嗜酸粒细胞的炎症病变引起,其次这个炎症必须是由于特 殊的食物中的抗原引起。
❖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部分反复发作,但预后良好。
病理改变
❖ 嗜酸粒细胞在胃肠道浸润很广,可从口腔至直肠,其中胃部和小肠最常 见,肝脏、大网膜等可同时受累。根据受累部位,分为局限型嗜酸性肉 芽肿和弥漫型嗜酸性胃肠炎。
❖ 局限型:以胃窦部多见,常引起幽门梗阻,肉眼可见坚实或橡皮息肉状 肿物,表面光滑,有黏膜覆盖。
❖ 弥漫型:黏膜水肿、充血、增厚,偶见表面溃疡及糜烂,受累肠壁水肿、 增厚、失去光泽,浆膜面失去光泽,有纤维渗出,其组织学特点为:
❖ 1.由纤维母细胞与胶原纤维构成的黏膜下基层水肿。 ❖ 2.基质有大量的嗜酸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可同时伴有巨噬细胞。 ❖ 3.黏膜下血管、淋巴结、肌层病表现多样,无特异性,根据有无食物过敏分为特发型和蛋白过敏型。 ❖ 1.特发型:临床症状和病变部位及嗜酸粒细胞浸润深度有关。嗜酸粒细
❖ 1.由于病灶中存在大量的嗜酸粒细胞浸润,过敏原与胃肠道组织胺接 触后,发生抗原抗体反应。
❖ 2.有学者认为是由于淋巴细胞衍生的嗜酸性趋化因子吸引嗜酸粒细胞 所致。
❖ 3.部分学者认为胃肠组织中肥大细胞Fc受体与食物抗原引起的IgE抗 体结合后,在遇相应的抗原,促使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织胺。
❖ 但部分学者持相反意见,因为并不是每个患者都有过敏史,有些患者 控制过敏食物后,不能缓解症状。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及治疗
·综述·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及治疗丰 艳 燕善军摘要: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的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易误诊或漏诊。
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计数、骨髓检查、组织活检及腹水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诊断的关键,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该文就EG的诊断方法、治疗及预后作一综述。
关键词: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诊断;治疗;糖皮质激素DOI:10.3969/j.issn.1673‐534X.2015.04.008 作者单位:233000 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是指嗜酸性粒细胞在胃肠道浸润,可表现为局限性或弥漫性浸润并且伴或不伴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常见浸润部位是胃和小肠,结肠较少浸润,其通常以腹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1 流行病学1937年Kaijser等[1]首次提出EG。
有研究表明,每10万例住院患者中仅有1例为EG[2];但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有升高的趋势,这与环境、饮食的改变有关,同时也与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提高有关[3]。
EG患者的发病年龄主要为20~50岁,男性发病率较高,男女患病比例为2∶1,病程长短不一,有的可长达数十年[2]。
EG的病因不明[4],目前该病是否有家族遗传史尚不明确,但顾伟等[5]报道了父子同患EG的个案,因此推测EG可能存在遗传易感性。
2 临床分型EG可根据过敏反应的类型进行分型[6]。
但最常用的的分型方法是Klein分型[7],分为3型,各型可单独发生或混合出现[8]:(1)黏膜层型,此型较为多见,嗜酸性粒细胞仅累及黏膜层和黏膜下层,患者主要表现为吸收不良,粪便隐血试验阳性;(2)肌层型,此型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至肌层,常会引起肠梗阻症状;(3)浆膜层型,此型以浆膜浸润为主,患者多数会出现腹水,腹水中可见大量嗜酸性粒细胞。
有学者认为嗜酸性粒细胞最先累及胃肠道的黏膜层,此时由于消化道症状不明显而常常被忽略,随病情进展,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到胃肠道的肌层或浆膜层,由于肌层型和浆膜型EG患者的黏膜及黏膜下层也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故对于疑似EG的患者,内镜下应行多点活检。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概述】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亦称嗜酸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是一种少见病,以胃肠道的某些部位有弥散性或局限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
临床表现有上腹部痉挛性疼痛,可伴恶心、呕吐、发热或特殊食物过敏史。
约80%的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高达15%~70%。
Kaizser于1937年首先报道,迄今世界文献报道约200余例。
【诊断】本病的诊断不无困难,有时需经手术探查方可确诊。
随着内窥镜检查的广泛应用,对本病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Leinbach提出诊断依据是:1.进食特殊食物后出现胃肠道症状和体征;2.周围血中嗜酸粒细胞增多;3.组织学证实胃肠道有嗜酸粒细胞增多或浸润。
由于不少病例不易作出诊断,临床上凡遇到难以解放的胃肠道症状,有过敏性疾患史,或进食某些食物、摄入某些药物后出现或加重胃肠道症状、周围血嗜酸粒细胞增高者均应考虑本病之可能。
并进行胃肠钡餐造影或内镜检查,取活组织作病理学检查。
但活检阴性并不能排除本病。
【治疗措施】本病的治疗原则是去除过敏原,抑制变态反应和稳定肥大细胞,达到缓解症状,清除病变。
(一)内科治疗1.饮食的控制对于确定的或可疑的过敏食物或药物应立即停止使用。
没有食物和药物过敏史者,可采取序贯法逐个排除可能引起致敏的食物,诸如牛奶(特别在儿童)、蛋类、肉类、海虾、麦胶制品以及敏感的药物。
许多病人在从饮食中排除有关致病食物或药物后,腹部疼痛和腹泻迅速改善,特别是以粘膜病变为主的病人,效果更明显。
虽然饮食控制不一定能治愈本病,但一般在制定治疗方案时,总应把饮食控制作为基本措施,而首先应用。
2.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激素对本病有良好疗效,多数病例在用药后1~2周内症状即改善,表现为腹部痉挛性疼痛迅速消除,腹泻减轻和消失,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降至正常水平。
以腹水为主要表现的浆膜型患者在激素应用后7~10天腹水完全消失。
远期疗效也甚好。
个别病例激素治疗不能完全消除症状,加用硫唑嘌呤常用良好疗效(每日50~100mg)。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怎样治疗?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治疗方法,治疗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应该吃什么药。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怎么治疗?*一、西医*1、治疗本病的治疗原则是去除过敏原,抑制变态反应和稳定肥大细胞,达到缓解症状,清除病变。
(一)内科治疗1.饮食的控制对于确定的或可疑的过敏食物或药物应立即停止使用。
没有食物和药物过敏史者,可采取序贯法逐个排除可能引起致敏的食物,诸如牛奶(特别在儿童)、蛋类、肉类、海虾、麦胶制品以及敏感的药物。
许多病人在从饮食中排除有关致病食物或药物后,腹部疼痛和腹泻迅速改善,特别是以粘膜病变为主的病人,效果更明显。
虽然饮食控制不一定能治愈本病,但一般在制定治疗方案时,总应把饮食控制作为基本措施,而首先应用。
2.糖皮质激素的应用激素对本病有良好疗效,多数病例在用药后1~2周内症状即改善,表现为腹部痉挛性疼痛迅速消除,腹泻减轻和消失,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降至正常水平。
以腹水为主要表现的浆膜型患者在激素应用后7~10天腹水完全消失。
远期疗效也甚好。
个别病例激素治疗不能完全消除症状,加用硫唑嘌呤常用良好疗效(每日50~100mg)。
一般应用强的松20~40mg/d,口服,连用7~14天作为一疗程。
也可应用相当剂量的地塞米松。
3.色甘酸二钠的应用色甘酸二钠(色甘酸钠)系肥大细胞稳定剂,可稳定肥大细胞膜,抑制其脱颗粒反应,防止组织胺、慢反应物质和缓激肽等介质的释放而发挥其抗过敏作用。
1988年Moots报告一例强的松治疗失败的患者应用色甘酸二钠治疗,取得良好效果。
方法是100mg,每日4次口服。
10天后症状渐好转,一个月后完全缓解,血中嗜酸性粒细胞由71%降至4%,10周后完全康复,体重增加10kg。
Di-Gioacchino报告2例每日服1200mg 色甘酸二钠,治疗4~5月后症状消失,炎症消退,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完全恢复正常。
色甘酸二钠的用法为40~60mg,每日3次。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诊断要点分析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临床诊断要点分析薛珊;赵春明【摘要】[目的]分析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的临床诊断要点,在临床多样性表现中把握EG的特点,减少误诊率.[方法]对6例EG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内镜表现等进行分析.[结果]EG患者多以腹痛、腹泻为首发症状,无特异性,可出现腹水和(或)梗阻,症状与嗜酸细胞浸润的部位和深度有关;外周血和骨髓中嗜酸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以成熟型为主,其变化随症状的有无而增减;内镜表现多为溃疡、黏膜糜烂和水肿为主,部位以胃窦、十二指肠和回盲部明显,活检可证实大量嗜酸细胞浸润,激素治疗效果好.[结论]EG临床和内镜表现无特异性,外周血、腹水、嗜酸细胞,尤其是黏膜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是诊断的关键.%[Objective] To analyse the clinical diagnosis points of 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 to grasp EG features in its clinical multi-changes and reduce misdiagnosis rate. [Method] Make analysis on 6 cases' disease history, clinical demonstration, tests and endoscopic demonstrations. [Result] EG firstly shows stomachache and diarrhea, without specificity, and may be with ascites or/and obstruction; the symptoms are concerned with the part and depth of oxyphil cell infiltration. PB and oxyphil cells in marrow counting markedly increase, centered on mature type; the changes are increased or decreased with the symptoms. The endoscopic demonstrations are mainly ulcer, mucosa erosion and edema, obviously in sinuses ventriculi, duodenum and ileocecus, the live biopsy can prove much oxyphil cells infiltration. It can get good eflfect with hormone treatment. [Conclusion] EG clinical and endoscopic demonstrations haveno specificity; PB and ascites oxyphil cells, esp. that in mucosa are the key of diagnosis.【期刊名称】《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2(036)010【总页数】3页(P1084-1085,1088)【关键词】胃肠炎;嗜酸细胞性;诊断要点【作者】薛珊;赵春明【作者单位】解放军第98医院浙江,湖州 313000;解放军第98医院浙江,湖州31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31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嗜酸细胞增多、选择性影响胃肠道的炎症反应,以胃肠道组织中嗜酸细胞异常浸润为普通性病理特征,临床案例较少见[1],该病病变从食管可累及直肠至全胃肠道及壁及各层、累及其他脏器,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30~50岁人群多见,起病原因往往不明,临床表现多样,极易被误诊。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精)
嗜酸细胞性胃肠炎[ 11-03-27 10:35:00 ] 作者:刘丽,欧希龙编辑:studa20【关键词】嗜酸细胞性胃肠炎;嗜酸粒细胞增多;糖皮质激素;文献综述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osinophilic gastroenteritis,EG)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疾病,它以累及消化道各层的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征,伴或不伴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计数增高,常以腹痛发病,临床症状因细胞浸润消化道部位的不同而不同。
由于缺少对病因学和触发因子的认识,治疗上主要应用皮质激素,其他作用于免疫系统的药物也曾实验性地应用,但是效果尚不是很肯定。
现对该病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临床特征以及治疗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综述。
1 概况EG是一种少见的良性疾病,病理上以大量嗜酸粒细胞浸润消化道壁为特征,胃和小肠壁常见,结肠少见,通常伴或不伴外周血中嗜酸粒细胞数量的增加。
Kaijser[1]于1937年首先对该病进行了描述,1970年Klein等[2]提出了该病的临床分型,延用至今。
EG发病率约为(1~20)/10万[3]。
由于很多病人没有明确诊断或者未经报道,实际的发病率很难估计。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高峰年龄为30~50岁。
性别差异不明显,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4]。
1.1 病因学多数EG病例致病因素并不明确,可能与其他疾病相关,例如食物过敏,感染粪类圆线虫、阿米巴、蛔虫,谷蛋白相关肠病等。
EG还可能与某些药物有关[4]。
1.2 发病机制与病理生理EG以组织中嗜酸粒细胞浸润为特征,发病机制还不明确。
一般认为是由于嗜酸粒细胞脱颗粒,释放各种分解酶,造成组织损伤。
1970年Klein等[2]指出,EG并不是单一致敏因子导致的疾病过程,推断该病可能会由于摄入不同的食物而不断自我加剧、恶化。
Cello[5]首先提出免疫变态反应假说。
后来,Min等[6]报道,嗜酸粒细胞质粒中含有的细胞毒性物质(主要是碱性蛋白、阳性嗜酸性蛋白以及神经毒素)能诱导组织损伤。
嗜酸性胃肠炎病因、治疗探究
嗜酸性胃肠炎病因、治疗探究摘要:目的探讨嗜酸性胃肠炎的诊断步骤和治疗计划。
方法查阅文献资料对嗜酸性胃肠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糖皮质激素对本病有良好疗效,多数病例在用药后l~2周内症状即改善。
结论去除过敏原,抑制变态反应和稳定肥大细胞,达到缓解症状,清除病变的目的。
关键词:胃肠炎;步骤;治疗嗜酸性胃肠炎亦称嗜酸细胞性胃肠炎,是一种少见病,以胃肠道的某些部位有弥散性或局限性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常同时伴有周围血嗜酸粒细胞增多。
本病原因不明,可能与过敏反应、免疫功能障碍有关。
临床表现有上腹部痉挛性疼痛,可伴恶心、呕吐、发热或特殊食物过敏史。
以我院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9名患者为例,年龄28~65岁,其中青年男性5例,女性4例,探讨治疗对策,现分析汇报如下。
1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一般认为是对外源性或内源性过敏原的变态反应所致。
近半数患者个人或家族有哮喘、过敏性鼻炎、湿疹或荨麻疹病史;部分患者的症状可由某些食物如牛奶、蛋类、羊肉、海虾或某些药物诸如磺胺、呋喃唑酮和吲哚美辛等诱发;某些患者摄食某些特异性食物后,血中IgE水平增高,并伴有相应的症状,因而认为本病与特殊食物过敏有关。
发病机制一般认为某种特殊过敏原与胃肠敏感组织接触后,在胃肠壁内发生抗原、抗体反应,释放出组织胺类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胃肠黏膜充血、水肿、嗜酸粒细胞浸润以及胃肠平滑肌痉挛和黏液分泌增加从而引起一系列胃肠症状。
2诊断步骤2.1病史采集要点2.1.1起病情况本病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起病可急可慢,病程可长可短,症状与病变的部位和浸润程度有关,一般均有上腹部痉挛性疼痛,伴恶心、呕吐。
2.1.2主要临床表现以黏膜和黏膜下层病变为主时,典型症状为脐周腹痛或肠痉挛、餐后恶心呕吐、腹泻和体重减轻。
病变广泛时可出现小肠吸收不良、蛋白丢失性肠病、失血和贫血等全身表现。
青少年期发病可导致生长发育迟缓,并可有闭经。
以肌层受累为主的典型临床表现为肠梗阻或幽门梗阻,出现相应的表现。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分级诊疗
消化病科疾病分级诊疗指南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EG)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是以胃肠道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道水肿增厚为特点的胃肠道炎症性疾病,临床表现为腹痛或不适、恶心、呕吐等,部分可出现肠梗阻及腹水,病变亦可累及肝胆系统,引起黄疸。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分类一、按部位分类1.局限性:多见于中老年,病变仅累及胃,约占EG26%,此型又称嗜酸性粒细胞性胃炎。
胃窦部最常见,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的痉挛性疼痛、恶心呕吐等,胃内的肿块可以导致恶变或胃流出道梗阻。
2.弥漫性:多见于中青年,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痉挛性疼痛、恶心及呕吐,发作有规律,可能与进食某种食物有关,约占50%患者可出现肠梗阻表现。
二、按浸润程度分类(Klein分型)1.粘膜型:此型病变主要累及胃肠粘膜。
患者可有过敏性病史及较高的血IgE浓度,其临床表现为胃肠道蛋白丢失、贫血、吸收不良、体重下降及腹泻等;2.肌层型:此型病变主要累及肌层,其临床表现为梗阻,这种梗阻有时需要手术治疗,另外,还偶有胃肠道出血和瘘管形成;3.浆膜型:此型病变主要累及浆膜层,其临床表现为腹痛,且常伴有腹膜炎、腹水等。
根据上述分类,按照如下分级诊疗指南实施救治:一级医院根据患者病史、临床表现、血常规化验等做出初步诊断,在尽量保证患者安全前提下尽快转诊至二级或三级医院进一步明确诊断及治疗。
二级医院接诊病人后做出初步诊断,在安全前提下尽快完善胃肠镜及病理化验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诊断,有腹水患者需行腹水常规、生化、脱落细胞化验。
同时嘱患者尽量避免引起胃肠过敏食物,给以维持水电解质热量平衡,给予对症及支持治疗。
诊断明确后,可给以口服糖皮质激素、色甘酸钠或抗过敏药物治疗。
若发生肠梗阻,除禁饮食、胃肠减压、通便灌肠、抗感染、抑酸、补液等基础治疗外,有经验的医院可行肠梗阻手术切除梗阻的部分胃肠道。
手术经验不丰富的医院可转三级医院手术治疗。
三级医院对诊断困难或者治疗效果不佳患者可转三级医院进一步完善检查化验,并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密切临床观察。
实用综述:全面了解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
实用综述:全面了解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嗜酸粒细胞性胃肠炎(EG)是一种罕见的、表现多样的、以嗜酸性粒细胞浸润胃肠道为特征的疾病,根据受影响的胃肠道以及受累的程度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迄今已有百余篇文献报道,大部分是以单个病例或者病例系列的形式报道,来自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李延青教授等从流行病学、病理生理、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治疗等多个方面对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进行了系统综述,在线发表于近期的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杂志上。
下面从上述几个方面为大家总结如下。
流行病学已有的病例报道认为EG 可见于从婴儿到老年人的任何年龄段,以 30~40 岁男性最为多见。
Guajardo 等报道在美国EG 的发病率为2.5/10 万,男女比例为1.2:1。
Kinoshita 等报道日本EG 的发病率是美国的5.5 倍,男女比例为1.2:1。
然而准确的发病率尚不明确。
病理生理学嗜酸性粒细胞浓度最高的部位是盲肠和阑尾,并参与了胃肠道黏膜免疫系统的构成。
嗜酸性粒细胞数量的增加见于多种炎症过程,包括寄生虫感染和过敏性疾病。
活化的嗜酸性粒细胞产生和释放具有高度生物活性的炎性介质,如嗜酸性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嗜酸性粒细胞来源神经毒素(EDN),嗜酸性粒细胞过氧化物酶(EPO)和主要碱性蛋白(MBP),进一步参与疾病的发生。
病理学最近的一项研究建议具有以下特征的患者可诊断为「组织学嗜酸性胃炎」:1. 胃活检显示平均密度>127 个嗜酸性粒细胞/mm2(或>30 个嗜酸性粒细胞/ 高倍视野),至少5 个独立高倍视野;2. 没有已知原因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例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克罗恩病、寄生虫感染、血液或淋巴系统疾病)。
分类及临床表现EG 根据累及位置及累及深度,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最常受累的器官是胃和十二指肠,也可累及从食管到直肠的整个消化道。
许多患者曾有哮喘、过敏性鼻炎、特应性皮炎或者食物/ 花粉过敏等病史。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18例临床诊治分析
5 8・
浙江临床医学 2 0 1 4 年1 月第 1 6 卷第 1 期
检查 ,提 示消 化 道管 壁增 厚 ,但 层 次基 本 清楚 ,无
克罗 恩病 、淋 巴瘤 、肉芽肿变 等 C T下也 可 出现类 似 表现 ,需结合其 它检查结果及 临床表现 鉴别诊 断。本
组E G部分 患者 C T上 表现 出 胃壁 、小 肠 及 大肠 的肠
E O S的数量会随着病情变化而时有波动。本组患者外周 血E O S 计 数增 多 ( 1 0 . 9 %~ 4 6 . 8 %) ,并且 经对症及 药物 治疗后患者外周血 E O S 计数下降 , 故在 E G诊治过程中 , E O S 计数的变化有重要指导意义。骨髓细胞学检查有助
于排除其他疾病 ,对诊断有重要意义 。
糖 皮 质 激 素 ,常 用 强 的 松 2 0 ~ 4 0 m g / d ,逐 渐 减 量 ;
对 于停 药 后 又 出现 复发 者 ,推荐 小 剂 量强 的松 维持
( 5 ~ 1 0 m g / d o( 3)可加用抗 组胺 药物 和 ( 或 )肥大 细
复正常 ,一般在 2 周一 2 个月后均能 回复正常 。随访所 有l 8例患 者 6个 月 2 年 ,4例 因停 用 糖皮 质激 素后
2 S . Kha n Eo s i no p h i l i c g a s t r o e n t e r i t i s . Be s t Pr a c t Re s Cl i n Ga s t r oe n t e r o l ,
E O S 增高可以为 E G的诊 断提供线索 ,但 由于外周血 中
复发 ,再次 给予激素后 效)外科手 术治疗 ,如肠穿 孔 、病变严 重
治疗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5类药物
治疗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5类药物嗜酸细胞性胃肠炎(EG)是以胃和小肠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主要病理损害,与进食某种特殊食物密切相关,以胃肠道症状为突出表现的一种胃肠过敏性疾病。
糖皮质激素为最有效的治疗药物,其他药物如孟鲁司特、酮替芬、色甘酸钠、奥马珠单抗等,多用于治疗激素减量后复发、巩固疗效、减少激素用量和緩解不良反应等。
1 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对EG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EG的诊断一旦成立,如无绝对禁忌证,应立即开始糖皮质激素治疗。
多数症状在用药1~2周后即改善,疼痛迅速消失,腹泻减轻或消失,外周血EOS恢复正常。
浆膜型EG患者激素应用7~10 d后腹水可完全消失,远期疗效亦良好。
黏膜型EG患者应用激素4周后症状明显缓解。
激素口服剂量一般为每天1~2 mg/kg,连续应用8周后可逐渐减量。
对复发患者再次口服糖皮质激素仍可有效缓解症状。
但部分患者在激素减量过程中会出现疾病反复,维持剂量不足以控制症状以及抑制EOS增殖,且长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可出现水钠潴留、难以控制的高血糖、Cushing综合征、生长抑制、骨软化等不良反应。
对于此类难治性病例,可联合其他药物以达到减少激素用量的目的。
2 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最初用于哮喘时降低EOS活性,EG时,EOS 活性较支气管哮喘更高。
孟鲁司特治疗EG的机制为抑制胃肠道平滑肌白三烯受体,并减少Ec的激活、聚集、再生。
但目前孟鲁司特用于治疗EG的例数尚少,其有效性有待进一步验证。
3 抗组胺药物酮替芬目前普遍认为EG系对外源性或内源性过敏原的全身或局部变态反应,酮替芬为抗组胺药,可竞争性抑制组胺H1受体,有效治疗EG。
对长期应用激素治疗但疗效不理想的患者,加用2~4 mg/d酮替芬,疗程12个月,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血清IgE水平和外周血EOS计数正常,组织学检查正常。
4 肥大细胞稳定剂色甘酸钠色甘酸钠为肥大细胞稳定剂,可抑制肥大细胞在肠道脱颗粒以及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等介质的释放,从而发挥抗过敏作用,口服剂量100~300 mg,3次/d,推荐与激素联合应用。
嗜酸性胃肠炎诊断与治疗(病例与病理对照)
嗜酸性胃肠炎诊断与治疗(病例与病理对照)概述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病因不明,但易引起Th2介导的一系列等过敏反应,引起消化道中IL-5,-13,-15,eotaxin等细胞因子增多,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被活化,引起消化道黏膜损害的过敏性疾病。
本病40岁以上年龄段为多发,男女发病率无差异,有哮喘等过敏史多发。
临床以腹痛和腹泻多见,外周血白细胞的增加和嗜酸性粒细胞的增加在80%以上.内镜检查中多发现黏膜糜烂、发红、水肿等。
内镜检查不能确诊,需要多部位多次活检。
浆膜下有病变的病例容易发现腹水,腹水中发现大量嗜酸性粒细胞。
治疗以激素为主,减量或停止治疗后容易复发。
临床表现关于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总结报道很少,大多是少数病例的病例系列,有可能存在偏倚。
男女几乎没有差别;发病年龄从幼儿到成人不等,平均年龄为40多岁。
关于发病部位,病变可能存在于从食管到直肠的所有部位,频率高的是胃和小肠,分别有26-81%、28-100%的病例存在病变。
日本的研究结果中,按照小肠、大肠、胃、食道的顺序存在病变的频率高。
众所周知,患有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的病例具有与过敏有关的病史的频率较高。
特别是对食物和环境物质多有支气管哮喘等气道过敏和皮肤过敏。
并且,有报告显示,特异性皮炎和过敏性鼻炎的并发也很多。
在研究组的统计数据中,约半数的病例有某种过敏性疾病的病史,其中频率最高的是支气管哮喘,在有过敏史的病例中占半数以上。
有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的病例也有约半数的过敏史,其中约一半是支气管哮喘,所以关于过敏史,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和嗜酸性粒细胞性食管炎是类似的。
症状根据病变主要存在的消化道部位和嗜酸性粒细胞多数浸润引起强烈炎症的消化管壁的层而不同。
以往在黏膜存在病变的情况下,有腹痛、恶心、呕吐、腹泻、体重减少,在肌层存在病变的情况下,可出现梗阻症状恶心、呕吐、腹痛。
一般认为,在浆膜下存在病变的情况下,发现腹水。
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病例多诉说腹痛以及腹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EG的辅 助 检 查 41 E 的实 验 室 检 查 . G
( ) 周 血 及 骨 髓 中嗜 酸 性 粒 细 胞 增 多 是诊 断 E 的 1外 G 重 要 提 示 。 由于 外 周血 中嗜 酸 性 粒 细胞 的数 量 会 随病 情 但 变 化 而 经 常 出 现 波 动 , 此 , 少 有 2 %患 者 在 整 个 病 程 因 至 0 中外 周 血 嗜 酸 粒 细胞 始 终 未 见 升 高l 。骨 髓 细 胞 学检 查 对 】 o l 诊 断十 分 重 要 , 助 与 其 他 疾 病 鉴 别 。 患 者 同 时 常伴 有 缺 有
病 例 不到 1 0例 。目前 认 为本 病是 以嗜 酸 性 粒 细胞 为 主 选 0 择性 浸 润 所 致 胃肠 道 炎 症 , 一 组 原 发 性 嗜 酸 粒 细 胞 胃肠 是
道 疾 病 , 括 嗜 酸 性 食 管 炎 、 酸 性 胃 炎 、 酸 性 胃肠 炎 、 包 嗜 嗜
2 EG 的 分 类
抗 原 , 使 肥 大 细胞 脱 颗 粒 , 放 组胺 、C 促 释 E F和 缓 激 肽 等 物 质。 C E F可 吸 引 嗜 酸 粒 细胞 . 胺进 一 步 加 强 其 趋 化性 ; 组 但
也 有 人 认 为 : 1 并 非 每个 患 者 都 有 过 敏 史 ; 2 有 些 人 在 () () 控 制 可 疑 过 敏 食 物 的 摄 入 后 .并 不 能 使 胃肠 道 症状 缓 解 :
7 EG 的 治 疗
中 图分 类 号 : 5 3 R 7. 3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1 — 0 5 2 1 )4 0 3 — 3 1 0 0 0 2 (0 2 0 — 2 0 52 1 . .1 o:036 0i n1 10 2 . 20 05 s 0 0 4
体 重 减 轻 , 变 广 泛 出现 小肠 吸 收 不 良 、 白丢 失 、 血 等 病 蛋 贫 全 身 表 现 ;2 病 变 累 及 肌 层 时 , () 胃肠 壁增 厚 僵 硬 , 出现 可 幽 门梗 阻 和肠 梗 阻症 状 ; 3 病 变 侵 及 浆 膜 层 时 , () 出现 腹 膜 炎 、 水 , 含 大 量 嗜 酸 性 粒 细 胞 的 渗 出性 腹 水 ;4 近 期 腹 为 () 有 报 道[ , 酸性 胃肠 炎可 有 梗 阻 性 黄 疸 的 症 状 . 呈 现 9 嗜 1 称 可
嗜 酸 细胞 性 胃肠 炎 (o io hl at e tr i, e sn p i cg s o neis EG) i r t ,
( ) 清 IE水 平 仅 在 少 数 病 例 中 升 高 , 他 免 疫 指 标 如 3血 g 其 IG、 体 、 巴细 胞 计 数 等 均 未 见 异 常 ;4 有 报 道 肥 大 g 补 淋 () 细胞 和 组 胺 、 性 蛋 白参 与 嗜 酸 细 胞 增 多 , 润 胃肠 道 的 碱 浸 损伤 机 制 。
织 有 嗜 酸 性 粒 细 胞 浸 润 (2 > 0个 / ) 是 诊 断 E 的 关 键 。 HP , G
本 病 除伴 有 一 系列 消 化 道 症 状 及 体 征 外 , 多伴 皮 肤 紫 癜 ,实验 室检 查 可 有 半 数 以上 的 毛细 血 管 脆 性 试 验 阳性 ,
凝 血 时 间 可延 长 。
慢 性 复 发 性 的 发病 过 程 。
本 病 发 病 机制 目前 尚不 清楚 。食 物过 敏 引 起 的 E 的 G
机 理 可 能 为l ( ) 于 病 灶 中存 在 大 量 嗜 酸 粒 细胞 浸 润 , 1由 5 I : 食 物 过 敏 原 与 胃 肠 道敏 感 组织 接 触后 . 胃肠 壁 发 生抗 原 在 抗 体 反 应 .吸 引 嗜 酸粒 细胞 进 人 抗 原 一 体 复 合 物 沉 积 的 抗 部 位 , 是 由 于 嗜 酸 细胞 表 面 有 C 这 3受 体 ; 2 由 于淋 巴 细 () 胞 衍 生 的 嗜 酸性 趋 化 因 子 ( C ) 吸 引 嗜 酸 粒 细 胞 所 致 : E F ( ) 病 属 I型 变 态 反 应 , 为 胃肠 组 织 中 肥 大 细 胞 通 过 3本 认 F 受 体 与 食 物 抗 原 引起 的 IE抗 体 相 结合 后 . 遇 相 应 的 c g 再
2 Ke . 2 li 据 嗜 酸性 细 胞 在 消化 道 内浸 润 的 部位 分 类 [ n根 7 1 ( ) 膜病 变 型 : 膜 内大 量 嗜 酸 粒 细胞 浸 润 , 明 显 1黏 黏 伴 的上皮细胞异常 , 绒毛可完全 消失 , 致嗜血 、 铁 、 肠 导 缺 吸
1 EG的 病 因及 发 病 机 理 11 病 因 .
23 7
水 嗜 酸性 粒 细 胞 升 高 对 诊 断 E G有 重 要 意 义… 。 1
42 EG的 影 像 学 检 查 . 421 X线 检 查 ..
周 围 血 中 白细 胞 及 嗜 酸 粒 细 胞 常正 常 。 理 学 特 点 为 黏膜 病
下 层 的结 节 或 息 肉 内有 不 同 程度 的嗜 酸 性 粒 细 胞浸 润 。 64 高 嗜酸 粒 细 胞 综 合 征 ( E ) . H S 本 病 除 周 围 血 嗜 酸 粒 细 胞 增 高 外 .病 变 不 仅 累 及 肠 道 , 广 泛累及其他实质器官 , 脑 、 、 还 如 心 肾等 , 病 程 短 、 其 预后 差 , 在短 期 内死 亡 。 ad 常 H ry等 提 出诊 断 标 准 ㈣: 1 外 () 周 血 中 嗜 酸 性 粒 细 胞 增 高 , 1  ̄ 0/ .持 续 6个 月 以上 : > . 19 5 L ( ) 外 其 他 能 引 起 嗜 酸 性 粒 细 胞 增 高 的 原 因 , 寄 生 虫 2除 如 疾病 或过 敏 性 疾 病 等 ; 3 有 多 器 官 损 伤 证 据 , 见 的 器 官 () 常
23 6
中 日友 好 医 院 学 报 2 1 0 2年 第 2 6卷第 4期 J“ om o hn 却 m n i opt 2 1 g, 0. 6, . fC i n h H sil 0 2 Au 1 No 4 p a 2
,
嗜酸细胞性 胃肠炎的诊治
康 晋 , 秦 耿
( . 日友 好 医院 高干 医疗 科 ;. 1中 2消化 内科 北京 1 0 2 ) 0 0 9
E 的病 因 不 甚 明 确 .一 般认 为 是 由过 敏原 引起 的变 G 态 反 应所 致 : 1 约 半 数 患 者 有 过 敏 性 疾 病 , 括 支气 管 哮 () 包
喘 、 敏 性 鼻 炎 、 粉 症 、 麻 疹 等 病史 ;2 部 分 患者 的症 过 花 荨 ()
状 可 由 某 些食 物 如 牛奶 、 类 、 肉 、 鲜 或 者 某 些药 物如 蛋 羊 海 磺 胺 、 特 灵 及 消 炎 痛 等 诱 发 p ( ) 些 患 者 摄 人 特 殊 食 痢 3某 ; 物后血 I g E水 平 升 高 , 伴 有 相 应 的 症 状 . 而认 为 本 病 并 因 与 特 殊 食 物 过 敏 有 关 。 ( ) 有 报 道[ 为 , 些 E 4另 4 1 认 某 G患 者 随 着 幽 门 螺杆 菌 的清 除 , 状 得 以治 愈 。 症
胃肠 X线 检 查 可 见 受 累 胃肠 道 黏膜 水 肿 、皱 襞 增 宽 、 结 节样 增 生 、胃肠 壁 增 厚 , 狭 窄 及 梗 阻 征 象 等 。 腔
422 C .. T表 现 [ 2 1
( ) 壁 分层 状 水 肿 增 厚 , 切 面 上 可 呈 现 “ 征 ” 纵 1肠 横 靶 , 切 面 上 可 呈 现 “ 道 征 ” ( ) 膜 皱 襞 粗 大 , 至 呈 结 节 轨 ;2 黏 甚 状 . 息 肉 状及 葡 萄 状 . 现 为 粗 大 黏 膜 皱 襞 间 充 盈 的 水 假 表 呈 “ 蛛 足 ” 浸 润 ; 3 肠 腔 狭 窄 可 伴 梗 阻 ;4 腹 水 ; 5 蜘 样 () () () 肠 系膜 周 同淋 巴结 肿 大 。
铁 性 贫 血 、 浆 白 蛋 白 下 降 、 中 I 水 平 升 高 、 沉 增 血 血 g E 血
作者简介 : 康 晋 (9 0 ) 男 , 院 医师 , 士 研 究 生 。 1 8一 , 住 硕
快 、 体 C 、 4降 低 等 。 ( ) 便 检 查 常 可 见 隐 血 试 验 阳 补 3C 2大
423 .. 内镜
损 伤 为 心 脏 、 经 系 统 、 肤 和 肺 , 独 消 化 道 受 侵 犯 罕 神 皮 单
见 , 有 染 色体 畸变 , 清 I 一 可 血 L 5水 平 升 高 。
65 过 敏 性 紫癜 .
E 内 镜 下表 现无 特异 性 ,主要 表 现 为 胃窦 、十 二 指 G 肠、 回肠 末 端 和 回 肓 部 受 累 黏 膜 散 在 红 斑 、 血 水 肿 、 烂 充 糜 出 血 、 疡 形 成 、 覆 盖 白苔 。其 他 部 位 ( 管 、 肠 ) 可 溃 可 食 小 亦 累及 , 变 散 分 布 l 。 内镜 下 黏 膜 活 检 证 实 胃肠 道 黏 膜 组 病 l 引
12 发 病 机 理 . 3 EG的 临 床 表现
E 的 临床 表 现 状 多 样 性 , 特 异 性 。症 状 的表 现 G 症 无 因依 病 变 发 生 部位 和浸 润 范 围 的不 同而 异 : 1 ( )病 变 局 限
在 黏 膜 、 膜 下 层 时 , 要 症 状 为 腹 痛 、 心 、 吐 、 泻 和 黏 主 恶 呕 腹
收 不 良和 蛋 白丢 失 等 ;2 肌 层 病 变 型 : 润 以 肌 层 为 主 . () 浸
胃肠 壁 增 厚 , 结 节 状 , 致 狭 窄 与 梗 阻 ; 3 浆 膜病 变 型 : 呈 导 () 浸 润 以 浆 膜为 主 , 膜增 厚 , 可 累 及 肠 系 膜 淋 巴结 , 腹 浆 并 有 水形成。
21 Urls的分 类 . ee
1 : 漫 性 E A组 : 类 弥 G。 胃肠 道 多 发 性 : B组 : 胃肠 道 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