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产业结构确保大豆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随着国外大豆消 费增长的趋缓, 中国大豆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对 亚洲市场的看好, 在全球范围寻求利润最大化的 跨国粮商加快了对中国大豆加工业的投资步伐。 他们一方面参股、兼并中国大豆加工骨干企业,一 方面控制这些企业对大豆的进口权。 ADM、邦基、 嘉 吉 和 路 易·达 孚 四 大 粮 商 以 及 日 本 日 清 、 泰 国 正 大集团、 马来西亚甲洞集团和新加坡郭氏兄弟集 团纷纷以建立大豆加工厂, 收购和合资的方式进 入中国大豆加工行业。 目前,中国大豆实际压榨能 力的 60%以上归属外资企业。 仅 ADM、邦基、嘉吉 和路易·达孚等四大国际粮商就控制了中国 80% 的 进 口 大 豆 货 源 。 全 世 界 有 11 家 日 处 理 油 料 6 000 t 以上的大型油厂, 其中 5 家在中国, 即江 苏张家港东海粮油(12 500 t/d)、广西防城港大海 油脂(7 500 t/d)、河北秦皇岛金海油脂(7 000 t/d)、 连云港益海油脂(6 000 t/d) 和河北三河汇福粮油 (6 000 t/d)。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全年大豆的压榨 能 力 超 过 7 000 万 t,已 超 越 巴 西 和 阿 根 廷 ,成 为 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大豆压榨国, 并且还有发展 的态势,全球大豆压榨中心有向中国转移的趋向[4]。
摘要 大豆既是一种粮食作物,也是一种经济性很强的油料作物和饲料作物,属产业链最长,辐射面最广,对居 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影响最大的农产品。 自 1996 年起,中国大豆进口量一路飙升,到 2009 年大豆进口量已突 破 4 000 万 t 大关,大豆消费的进口依赖度超过 80%。 中国大豆产业遭受重创,呈现濒临崩溃的风险。 通过对中 国大豆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趋势的分析,提出确保大豆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建议,即:推进区域规划,实施产业 化种植,做好特色大豆原料基地建设;以营养健康产业发展为契机,促进大豆食品产业快速发展;加强传统大豆 食品生产与流通技术及装备研究。
收稿日期: 2010-08-16 作者简介: 石彦国,男,1960 年出生,教授
上升到 10 月份的 96.1,上升了 11.5 个百分点。 可 见, 2009 年三季度以后出现的食品价格上涨,主 要是由于肉禽蛋和食用油价格上涨所致。 而肉禽 等消费价格主要受玉米和大豆生产价格的影响。 例如:2002—2008 年,肉禽类消费价格与玉米、大 豆、 小麦、 大米的生产价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68、0.6、0.46 和 0.35, 说明肉禽类消费价格主要 受玉米和大豆的影响。 这主要是因为玉米是禽类 的主要饲料,大豆豆粕是猪的主要饲料,大豆是食 用油的主要原料[1]。
第 10 卷 第 4 期 2010 年8月
中国食品学报
Journal of Chinese Institute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10 No. 4 Aug. 2 0 1 0
调整产业结构 确保大豆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石彦国 (哈尔滨商业大学食品工程学院 食品科学与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 哈尔滨 150076)
随着我国进口大豆量的增长以及大豆加工产 业中心由内地向沿海的迅速转移, 地处我国大豆 主产区的黑龙江大豆产业可谓危机四伏, 举歩为 艰。 2008 年底,进口大豆价格低至 3 000 元 / t,远 远低于黑龙江地产大豆的生产成本价格, 豆农叫 苦不迭。 2008 年 10 月 20 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 宣布, 按照 3 700 元 / t 的价格挂牌收购中央储备 大豆。 之后,又于 2008 年 12 月、2009 年 1 月和 4 月共 4 批,累计收储大豆 725 万 t。 然而国家此项 举措的最大收益者并非东北豆农,而是跨国粮商。 由于国储收购价偏高, 所以更多的大豆制油企业 转向使用进口大豆。 东北地区豆农尴尬地发现,手 里的大豆除了作为国储粮之外,几乎无人可卖。 黑 龙江省以地产大豆为原料的压榨企业也因无利可 图纷纷停产、限产。 2008 年底至 2009 年春省内规 模以上大豆制油企业停工率高达 95%, 省内豆农 的大豆种植意愿也随之下降。
上述分析表明, 大豆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消
2
中国食品学报
2010 年第 4 期
费价格指数的主要因素之一。 中国大豆消费 80% 以上的高风险进口依赖度, 将直接牵动国民经济 的命脉,关系国家的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是一个 值得政府、社会、产业及学者高度关注的问题。
1 大豆进口量持续飙升,引发中国大豆产 业阵痛
我国是大豆的故乡, 有 5 000 多年种植和食 用大豆的历史。 直至 1995 年,中国大豆的产量一 直大于需求量,是大豆净出口国。 自 1995 年以后, 大豆需求量大幅增长,而产量停滞不前,大豆供大 于求的局面被扭转。 1996 年,中国大豆在国际贸 易中的格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当年进口大豆 111.4 万 t, 出口 19.3 万 t, 首次成为大豆的净进 口国。 此后,我国大豆进口量逐年攀升。 2001 年大 豆进口 1 038.5 万 t, 突破 1 000 万 t;2002 年进口 2 141.7 万 t, 超过 2 000 万 t;2006 年进口量达到 3 150 万 t,跨越 3 000 万 t。 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 2009 年我国累 计 进 口 大 豆 4 255 万 t[2],中 国 大 豆 进 口 量 冲 过 了 4 000 万 t。 据 美 国 《农 业 月 度 预 测》,2010 年 5 月的预测是:2010 年中国大豆进口 量可能达到 4 600 万 t。 短短不足 10 年的时间,我 国大豆的进口量翻了两翻, 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 大豆进口国,占世界大豆贸易量的 40%以上。
2009 年 12 月 4 日,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 委、国家粮食局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联合宣布,对 东北大豆压榨企业收购加工 2009 年度国产大 豆 给予一次性定额费用补贴。 这项政策的实施对东 北大豆加工企业无疑是个有力的扶持, 对国内大 豆生产及大豆价格起到稳定的作用。 然而这只是 解燃眉之急,而非长久之策。
新中国成立后, 大豆的加工开始走上工业化 之路,电力逐渐代替人力、畜力,机械设备相继取 代手工器具,生产过程实现了机械化,生产规模开 始扩大。 在此阶段豆制品生产企业日加工大豆 300~500 kg, 大 豆 榨 油 企 业 日 加 工 大 豆 1 000~ 3 000 kg。 20 世纪 60—70 年代,国内消费大豆(约 800 万 t)的 40%~50%用于榨油,30%~40%用于生 产大豆食品。
这里所指食品主要是粮食和肉禽蛋等副食 品。 2007—2008 年,粮食消费价格涨幅小于食品 消费价格涨幅的平均值, 而肉禽类消费价格涨幅 则高于食品消费价格涨幅的平均值。 这期间,粮食 消费价格月涨幅基本稳定在 6%~7%之间,而肉禽 类 消 费 价 格 却 从 2006 年 10 月 份 的 2.6%一 路 飚 升到 2008 年 4 月份的 47.9%,成为食品消费价格 上涨的最主要因素。 此外,油脂消费价格上涨的影 响也较大。 2009 年 6—10 月,食品价格指数(当月 同比) 由 6 月份的 98.9 上升到 10 月份的 101.6, 上升了 2.7 个百分点。 其中,粮食价格指数由 6 月 份的 105.1 下降到 10 月份的 103.2,下降了 1.8 个 百分点; 而肉禽类消费价格指数由 6 月份的 84.6
改革开放后,由于多方原因,国有的传统大豆 食品加工业纷纷关停并转, 很快在国内的大部分 城市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遍及城乡各个角落的新
一代小型豆腐坊。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大豆 压榨业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 特别是 1996 年中国 开放大豆产业之后, 我国沿海口岸相继建立起一 批日加工大豆过千吨的大豆压榨企业, 使我国大 豆压榨能力迅速提高, 并由内地向沿海转移。 辽 宁、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福建和广西等沿海地 区建成并投入生产的大豆压榨企业, 其压榨能力 约占全国的 80%。 其中,山东是全国大豆压榨能力 最 大 的 省 份 ,日 压 榨 大 豆 达 5.5 万 t,年 可 加 工 大 豆 1 650 万 t [2]。
从近年的数据看, 进口和期货市场是国际粮 食价格向我国传导的主要渠道。 首先是进口市场。 我国大豆进口量从 1995 年的 29.8 万 t 增至 2008 年的 3 743.5 万 t, 同期净进口率由 0.58%上升至 238.4% ,进口量是国内大豆产量的 2 倍多。 大豆 进口量的日益激增,将国际豆价直接传导到国内, 导致大豆、豆粕、植物油、饲料价格大涨。 其次是期 货市场。 目前,我国进口大豆是按照美国芝加哥期 货交易所(CBOT)期货价格定价,CBOT 期货大 豆 价格大幅上涨,导致我国进口大豆价格大幅提高, 进而拉升大豆和豆粕的消费价格, 最终使国内食 用植物油、饲料价格上涨[1]。 2009 年下半年我国食 用油价格上涨主要是受国际市场大豆、 豆油的影 响。
20 世纪 50 年代以前, 全世界 50%以上的大 豆产量和食用量均来自我国, 而我国大豆的加工 方式主要是小规模的作坊(小油坊和小豆腐坊)式 全手工生产。 大一点的作坊雇工 1~3 人,小一点的 不雇工,业主和家属一起加工,自产自销(日加工 大豆 30~40 kg)。 在此阶段,作为油料用的大豆和 制成食品的大豆各占大豆总消费量的一半。
目前, 我国每年的大豆消费量已突破 5 000 万 t,而大豆产量一直在 1 500 万 t/年徘徊,产量上 1 600 万 t 就算是高产了。 除去国产大豆的库存积 压,国内大豆供给量只有全年消费量的 20%左右, 大豆消费的进口依赖度达到 80%。 而五大跨国粮 商— ——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和丰益国际控 制了中国 80%以上的大豆进口,已有垄断之嫌,这 无疑增大了中国大豆供应的风险性。
油,约占国内食用植物油消费量的 40%;豆粕是重 要的饲用蛋白原料, 约占国内饲料工业蛋白原料 的 60%。 目前,大豆压榨产业外资渗入比重过大, 给相关产业带来的风险尚无法估计, 然而其几乎 垄断国内食用油市场及蛋白饲料市场的弊端,却 是不可忽视的。
与国产大豆相比,进口大豆具有产油率高,品 质稳定,不产生收购储存成本,可采用信用证交易 等诸多优势, 使越来越多的大豆加工企业愿意选 择进口大豆。 目前除我国东北地区大豆压榨企业 主要采用国产大豆外, 黄淮地区 80%以上企业使 用进口大豆, 而江浙及华南地区几乎全部使用进 口大豆[3]。 大豆的大量进口,导致国产大豆的市场 需求萎缩。
关键词 大豆产业; 大豆进口; 大豆食品; 结构调整 文章编号 1009-7848(2010)04-0001-07
大豆既是一种粮食作物, 也是一种经济性很 强的油料作物和饲料作物,属产业链最长,辐射面 最 广 , 对 居 民 消 费 价 格 指 数 (CPI) 影 响 最 大 的 农 产 品。 2006—2008 年, 我国 CPI 累计上涨 11%,其 中,食品价格上涨的贡献率为 87%,拉动 CPI 上涨 9.6 个百分点。 2009 年 11 月份,居民消费指数环 比上涨 0.3%,其中,食品价格环比上涨 0.5%,食品 价格贡献度接近 60%,仍是我国 CPI 上涨的主要因 素[1]。
大豆进口数量的高速增长, 来自百度文库未给国内大豆 产业带来明媚的春天, 却引发了产业濒临崩溃的 阵痛。 如果说强势增长的大豆进口量是因不断增
第 10 卷 第 4 期
调整产业结构 确保大豆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3
长的国内消费需求所牵动, 那么国产大豆尴尬的 “卖难”现象又作何解释? 是成本问题、质量问题, 还是产品策略问题?
2 产业结构失衡中负重前行的我国大豆 产业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大豆加工和 消费量居世界第二,大豆产量世界排名第四。 大豆 加工业与食品工业和饲料工业等紧密关联, 是关 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
从古至今,从中国乃至世界,大豆加工产业形 成两大主流方向:一个是将大豆榨油,以食用油脂 为主, 豆粕作为饲料或进一步加工成食品蛋白原 料等;二是将大豆加工成食品,直接食用。
20 世纪 70 年代末, 油脂溶剂浸出技术在国 内广泛应用, 使大豆榨油企业实现了生产的连续 化和自动化, 生产规模扩大到日加工大豆 30~50 t。 之后大约 10 年时间,生产规模扩大到日加工大 豆 100~400 t。 此时的传统大豆食品加工业,虽然 出现了自动化的生产线, 生产规模也扩大到日加 工大豆 3~5 t,但推 广 面 小 ,大 豆 消 费 比 例 开 始 发 生变化,即国内消费大豆(约 1 000 万 t)的 50%~ 60%用于榨油,20%~30%用于生产大豆食品。
在这种大环境下, 一些跨国粮商开始从大豆 贸易领域转入中国的大豆生产加工领域, 乃至终 端产品的销售环节。 目前国外投资集团还在加大 对我国食用油市场的投资。 由于这些外资企业普 遍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和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 而国内企业在贸易管理、经营、资金等方面与之尚 存较大差距, 所以外资企业在竞争中占据明显的 优势,越来越多的市场被其占领,且部分区域市场 已显现垄断之势。 豆油是我国居民最主要的食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