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和《几何原本》
明清翻译理论之经典
明清翻译理论之经典明清翻译理论之经典--以徐光启与《⼏何原本》为例时间:2009-12-17地点:图书馆报告厅主持⼈:李龙泉教授参加⼈:赵彦春教授,李龙泉教授,易曾权⽼师,学院其他中青年教师及研部各年级各⽅向学⽣主题:明清翻译理论之经典--以徐光启与《⼏何原本》为例主讲⼈:梁正⼀、明末清初中国译者主要的翻译思想⼆、徐光启与《⼏何原本》三、传教⼠对当时翻译思想的影响四、问题与讨论⼀、明末清初中国译者主要的翻译思想1、徐光启的 “翻译 — 会通 — 超胜” 思想2、李之藻的 “创译” 思想3、魏象乾的 “正” 译标准1.徐光启的 “翻译 — 会通 — 超胜” 思想徐光启,字⼦先,号⽞扈。
上海吴淞⼈。
出⽣于商⼈与⼩地主家庭。
少时家道中落,祖母遂把求取功名、光耀门庭之希望寄予他⾝。
曾七次应考,20岁中秀才,36岁中举⼈,42岁中进⼠,随即考取为翰林原庶吉⼠。
通天⽂、历算,习⽕⽓。
⼊天主教,与意⼤利⼈利玛窦研讨学问。
40年,充历书篆修官,与传教⼠熊三拔共制天、地盘等观像仪。
次年遭讦,称病去职,屯耕于天津。
47年,熹宗即位,以志不得展,藉病归。
1612年复职,后⼜遭讦,反复“出世⼊世”。
崇祯六年,病卒,赐少宝,谥⽂定。
徐光启的翻译思想有两⼤特点:⼀是求知 ,求真理 , “裨益当世” ;⼆是抓重点 ,抓 “急需”,并能从哲学⽅法论⾓度着眼。
他在《历书总⽬表》中提出翻译西洋历书须分轻重缓急、循序渐进的见解 ,并提出了⾃⼰的翻译思想: “⾂等愚新认为:欲求超胜 ,必须会通;会通之前 ,必须翻译。
” 意思是,只有通过翻译才能 “会通” (学习与掌握) ,只有 “会通” 才能 “超胜” (超越与争胜) 。
他阐述的 “翻译 — 会通 — 超胜” 的思想 ,与科技翻译中 “理与数” 和 “⾔与笔” 相互结合的思想 ,都是极有价值的。
著有《徐⽒疱⾔》、《诗经六帖》,编著《农政全书》、《崇祯历书》,译《⼏何原本》、《泰西⽔法》等。
徐光启对几何原本的评价
徐光启对几何原本的评价徐光启是明代著名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他是中国古代数学的重要代表之一。
在几何学方面,徐光启对几何原本有着深入的研究和评价。
徐光启对几何原本的评价可以用“独具匠心、精妙绝伦”来形容。
他认为几何原本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数学著作,其思想触及到了几何学的核心,对几何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几何原本是徐光启根据自己多年的研究和实践经验编写而成的,其中包含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思想。
徐光启在几何原本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几何定理和性质,如平行四边形对角线相等定理、正方形对角线相等定理、等腰三角形底角相等定理等,这些定理都是几何学中的基础定理,对后世的几何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徐光启的几何原本不仅仅是对已有几何知识的总结和归纳,更重要的是他在其中提出了很多新的几何问题和解法。
他运用创新的思维和几何技巧,解决了一些传统几何学难题,比如三分线问题、平分角问题等。
他的解决方法独特而巧妙,有时甚至超出了传统几何学的范畴,展示出了他的数学天分和创造力。
徐光启对几何原本的评价中,还强调了几何学与实际应用的关系。
他认为几何学不仅仅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更是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
在几何原本中,徐光启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应用问题,展示了几何学在测量、建筑、工程等领域的重要作用。
他强调了几何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并鼓励读者将几何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总的来说,徐光启对几何原本的评价是非常高的。
他认为几何原本是一部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数学著作,对几何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几何原本中包含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思想,展示了徐光启在几何学领域的卓越才华和深厚造诣。
通过几何原本,徐光启不仅仅传承了传统几何学的精髓,更提出了许多新的几何问题和解法,为后世的几何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几何原本不仅仅是一本理论性的数学著作,更强调了几何学与实际应用的关系,展示了几何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徐光启为什么不续译《几何原本》-模板
徐光启为什么不续译《几何原本》摘要:1611年,徐光启在修订完利玛窦留下的《几何原本》前六卷手稿之后表示对后面的内容将不再续译。
这其中的原因,我们认为并非是由于《几何原本》前六卷在当时的影响不大,而是:一、当时的环境产生了改变,西方传教士再不能随意向国人传授西方科技;二、同徐光启交往的西方传教士并不谙熟《几何原本》。
这两个方面综合起来使徐光启对于续译失去了机会和信心。
关键词:徐光启,几何原本,九卷,续译Abstract: Xu Guang qi wrote words to show that he want to stop translating the last nine volumes of Elements in the summer of 1611. I think there are two main reasons, one is the policy of the society of Jesus in china changed, so that the missionaries could not introduce western scientific knowledge to Chinese again; and second is Diego de Pantoja and Sabbathin de Ursis indeed could not understand the Elements as well as Matteo Ricci. These conditions let Xu be disappointed deeply.Key words: Xu Guang qi, Elements, nine volumes, translation一、引言1607年,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在为他与徐光启(1562-1633)合作翻译完成的《几何原本》前六卷的序言中写到:“太史(徐光启)意方锐,欲竟之。
几何原本与中国数学教育
*
发展 中国高等学校是全国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军,数学研究也是这样,特别是近十年来有了较全面的发展与提高,一些大学还设立了数学研究所。高级数学人才的培养也随之逐渐能立足于国内,正式建立了学位制。数学方面已在基础数学、计算数学、应用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运筹学与控制论、数学教育与数学史等方面培养博士研究生。1983年在中国第一批18位接受本国博士学位的研究生中,获得数学博士学位的就有12人。必须指出,中国科学院数学各方面研究所,在培育人才,包括培养研究生方面,也起了重要作用。1966年以前曾向少数国家派遣了数学方面的留学生和进修教师,1978年起派出人员大量增加。还邀请了许多国外数学家前来讲学,中国数学家出国讲学和参加国际数学学术会议的就更多了。中外学术交流对中国数学事业的繁荣起着很好的作用。方面的课程。
*
3.开放的归纳体系——缺乏系统的逻辑体系和符号体系。 《九章算术》以归纳为主的叙述方式,与古希腊数学代表著作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以演绎为主的叙述方式有明显不同。以后的中国古代数学著作,大都采用这种以归纳为主的叙述方式。这也是中国古代数学的一大特色,并反映出古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正如吴文俊先生指出的:“《九章算术》和《几何原本》东西辉映,是现代数学思想的两大源泉(吴文俊.《九章算术注释》序,载:白尚恕著.九章算术注释[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1页)。吴先生在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正是以《九章算术》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数学特色在现代条件下的发扬光大。 值得一提的是,值得提出的,中国古代也强调逻辑。但是,这里的“逻辑”与古希腊以“三段论”为代表的演绎逻辑有所不同,而是一种自然的逻辑,其体系并不是相对完整的。 总之,中国传统数学最本质的方法是归纳,认识过程是由特殊到一般,在数学教育的方法上强调启发式,强调对一些典型问题反复思考,举一反三,从中体会一般法则。中国传统数学的特点和数学教育的目的,决定了数学教育的内容是为传授应用技能而设计的,在思想和方法上采取了注重应用、以问题为中心、以算法为基础、主要依靠归纳思建立数学模型、强调基本法则及其推悠久的历史,早在西周时期,数学已作为“六艺”之一,成为专门的学问,唐初国子监增设算学馆,设有算学博士和助教,使用李淳风等编纂注释的《算经十书》为教材。明代算科考试亦以这些教材为准(见中国数学史)。 近代初等数学教育 近现代的初等数学教育,可以说是在晚清(1903)颁布癸卯学制,废除科举,兴办小学、中学后才开始的。当时小学设算术课,中学设数学课(包括算术、代数、几何、三角、簿记)。民国初年(1912~1913)公布壬子癸丑学制,中学由五年改为四年,数学课程不再讲授簿记。执行时间最久的是1922年公布的壬戌学制,将小学、中学都改为六年,各分初高两级,初小四年,高小二年,初高中皆三年。初中数学讲授算术、代数、平面几何,高中数学讲授平面三角、高中几何、高中代数、平面解析几何(高中曾分文理两科,部分理科加授立体解析几何和微积分初步),这个学制基本沿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小学的教育进行了改革,学制大都改为小学六年,初高中各三年,初中逐步取消算术课。50年代高中数学一度停授平面解析几何,后又恢复并增授微积分初步以及概率论和电子计算机的初步知识。
徐光启为什么不续译《几何原本》后九卷
徐光启为什么不续译《几何原本》后九卷
杨泽忠
【期刊名称】《历史教学》
【年(卷),期】2005(000)010
【摘要】一、引言,1607年,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在为他与徐光启(1562-1633)合作翻译完成的《几何原本》前六卷的序言中写到:“太史(徐光启)意方锐,欲竟之。
”由此可见,徐光启对于《几何原本》的翻译非常热衷,本打算是要完整地翻译全书。
可是,到了1611年夏天,徐偕同庞迪我(Diego de Pantoja,1571-1618)和熊三拔(Sabbathin de Ursis,1575—1620)雠订上述内容时却又写下了如下的话:“续成大业,未知何日,未知何人,书以俟焉。
”很明显,徐光启决意停止翻译后面的九卷了。
【总页数】3页(P68-70)
【作者】杨泽忠
【作者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数学系,山东,济南,25001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4
【相关文献】
1.徐光启为什么不续译《几何原本》后九卷 [J], 杨泽忠;;
2.翻译《几何原本》后九卷的数学家--李善兰 [J], 朱丽君
3.《几何原本》后九卷与其底本的比较研究 [J], 李民芬;郭世荣
4.明清之际《几何原本》后九卷内容的传播 [J], 杨泽忠
5.新世纪应重视中学几何教学改革——纪念徐光启、利玛窦合译《几何原本》400周年 [J], 朱汉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几何原本读后感
几何原本读后感1、几何原本读后感只要上过初中的人都学过几何,可是不一定知道把几何介绍到中国来的是明朝的`大科学家徐光启和来自意大利的传教士利玛窦,更不一定知道是徐光启把这门“测地学”创造性地意译为“几何”的。
从1667年《几何原本》前六卷译完至今已有四百年,11月9日上海、台湾等地举行了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
来自意大利、美国、加拿大、法国、日本、比利时、芬兰、荷兰、中国等9个国家及两岸四地的60余位中外学者聚会徐光启的安息之地——上海徐汇区,纪念徐光启暨《几何原本》翻译出版400周年。
“一物不知,儒者之耻。
”徐光启家世平凡,父亲是一个不成功的商人,破产后在上海务农,家境不佳。
徐光启19岁时中秀才,过了16年才中举人,此后又7年才中进士。
在参加翰林院选拔时列第四名,即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相当于是明帝国皇家学院的博士研究生。
他殿试排名三甲五十二名,名次靠后,照理没有资格申请入翰林院。
他的同科进士、也是他年满花甲的老师黄体仁主动让贤,把考翰林院的机会让给了他。
《明史·徐光启传》中开篇用33个字讲完他的科举经历,紧接着就说他“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
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可见如果没有跟随利玛窦学习西方科学,徐光启只是有明一代数以千万计的官僚中不出奇的一员。
但是因为在1600年遇上了利玛窦,且在翰林院学习期间有机会从学于利玛窦,他得从一干庸众中脱颖而出。
利玛窦(MatteoRicci)1552年生于意大利马切拉塔,1571年在罗马成为耶稣会的见习修士,在教会里接受了神学、古典文学和自然科学的广泛训练,又在印度的果阿学会了绘制地图和制造各类科学仪器,尤其是天文仪器。
利玛窦于1577年5月离开罗马,于1583年2月来到中国。
8月在广东肇庆建立“仙花寺”,开始传教。
可是一开始很不顺利。
为此,利玛窦转变了策略,决定采取曲线传教的方针,为了接近中国人,利玛窦不仅说中文,写汉字,而且生活也力求中国化。
《几何原本》利玛窦徐光启(合译)
《几何原本》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展开全文中国最早的译本是1607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1552-1610)和徐光启根据德国人克拉维乌斯校订增补的拉丁文本《欧几里得原本》(15卷)合译的,定名为《几何原本》,几何的中文名称就是由此而得来的。
该译本第一次把欧几里德几何学及其严密的逻辑体系和推理方法引入中国,同时确定了许多我们如今耳熟能详的几何学名词,如点、直线、平面、相似、外似等。
他们只翻译了前6卷,后9卷由英国人伟烈亚力和中国科学家李善兰在1857年译出。
徐光启翻译中的重要贡献徐光启译《几何原本》徐光启和利玛窦《几何原本》中译本的一个伟大贡献在于确定了研究图形的这一学科中文名称为“几何”,并确定了几何学中一些基本术语的译名。
“几何”的原文是“geometria”,徐光启和利玛窦在翻译时,取“geo”的音为“几何”,而“几何”二字中文原意又有“衡量大小”的意思。
用“几何”译“geometria”,音义兼顾,确是神来之笔。
几何学中最基本的一些术语,如点、线、直线、平行线、角、三角形和四边形等中文译名,都是这个译本定下来的。
这些译名一直流传到今天,且东渡日本等国,影响深远。
前六卷的翻译工作《几何原本》传入中国,首先应归功于明末科学家徐光启。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上海吴淞人。
他在加强国防、发展农业、兴修水利、修改历法等方面都有相当的贡献,对引进西方数学和历法更是不遗余力。
他认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之后,决定一起翻译西方科学著作。
利玛窦主张先译天文历法书籍,以求得天子的赏识。
但徐光启坚持按逻辑顺序,先译《几何原本》。
对徐光启而言,《几何原本》有严整的逻辑体系,其叙述方式和中国传统的《九章算术》完全不同。
这种区别于中国传统数学的特点,徐光启有着比较清楚的认识。
他还充分认识到几何学的重要意义,他说“窃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
他们于1606年完成前6卷的翻译,1607年在北京印刷发行。
《几何原本》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几何原本》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几何原本》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六卷。
徐光启与《几何原本》
徐光启为该书所吸引,决定 将它翻译过来。 从万历三 十四年(1606年)开始, 他和利马窦合作翻译了前6 卷,后由于利马窦不愿继续 此工作,全书未能译完。 250年后,才由李善兰等人 翻译了后面9卷。
译文
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是一种创造性劳动。 今天仍在使用的数学专用名词,如几何、点、线、 面、钝角、锐角、三角形等,都是首次出现在徐光 启的译作中的,仅此一点,就足以奠定徐光启在中 国数学史上的地位。他把中西测量方法和数学方法 进行了一些比较,并且运用《几何原本》中的几何 定理来使中国古代的数学方法严密化。这些工作对 此后我国数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 徐光启在引进西方先进成果的同时,也继承了 不少中国传统科学的优秀成果。他在中国学术传统 转化过程中,起了开拓性的作用。
徐光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他 在南京结识了来华的西方传教士 利马窦等人,开始接触西方的科 学。其后,他非常热心于中西科 学的融合,着力引进西方的数学、 天文、火器、水利等方面的先进 知识。对《几何原本》的介绍, 是徐光启引进工作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
徐光启与利马窦
《几何原本》是公元前3世纪 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所著,全 书共15卷,它从有限的几个公 理出发,用公理化方法建立了 一个完整的平直空间的几何体 系。该书从内容到方法都近乎 完美,在西方学者中被奉为经 典中的经典,以至于后世的数 学家在著书立论时不敢轻易使 用“原理”(即“原本”)作 书名。
林利霞
徐光启(公元1562—1633年)字子先, 号玄扈,吴淞(今属上海)人。他从万 历末年起,经过天启、崇祯各朝,曾作 到文渊阁大学士的官职(相当于宰相)。 他精通天文历法,是明末改历的主要主 持人。他对农学也颇有研究,曾根据前 人所著各种农书,附以自己的见解,编 写了著名的《农政全书》,全书有六十 余卷,共六十多万字。
纹明,从测度看《几何原本》的中国来源
纹明,从测度看《几何原本》的中国来源学界认为,耶稣会数学家克拉维乌斯编注的《原本》(以下简称《克版》)1574年本前六卷被利玛窦、徐光启译成汉语并以《几何原本》为题在1607年出版。
但是笔者仔细研读所谓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以下简称《徐版》),有极强的证据支持以下结论:徐光启所翻译的《几何原本》的核心内容是中国本土原著的数学著作,而克拉维乌斯的《几何原本》以及其它西方版本的《几何原本》系来自中国《几何原本》。
其关键证据是:西方的《几何原本》各种版本均完全误读了中国的《几何原本》。
徐光启版中国《几何原本》在卷一的“公论者不可疑”部分给出了几条公论(公理):1.第一论:设有多度彼此俱与他等,则彼与此自相等。
2.第二论:有多度等,若所加之度等,则合并之度亦等。
3.第三论:有多度等,若所减之度等,则所存之度亦等。
4.第四论:有多度不等,若所加之度等,则合并之度不等。
5.第五论:有多度不等,若所减之度等,则所存之度不等。
6.第六论:有多度俱倍于此度,则彼多度俱等。
7.第七论:有多度俱半于此度,则彼多度亦等。
8.第八论:有二度自相合,则二度必等。
9.第九论:全大于其分。
克拉维乌斯《原本》中,在与以上九论对应的拉丁文中,没有字词与以上公论中的“度”相对应,而是使用了关系代词“那个(Quae)”。
譬如第一论的拉丁文为“Quae eidem aequalia, et inter sesunt aequalia”。
在徐光启版《几何原本》卷一的“公论者不可疑”部分后续公论为:1.第十四论:有几何度等,若所加之度各不等,则合并之差与所加之差等。
2.第十五论:有几何度不等,若所加之度等,则合并所赢之度与元所赢之度等。
3.第十六论:有几何度等,若所减之度不等,则余度所赢之度与减去所赢之度等。
4.第十七论:有几何度不等,若所减之度等,则余度所赢之度与元所赢之度等。
5.第十八论:全与诸分之并等。
从第十四论到第十八论出现了“几何度”。
《几何原本》与中国数学教育
《几何原本》(The Elements)由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Euclid,公 元前330年~公元前275年)所著,是用公理方法建立演绎数学体系的 最早典范。是至今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世界数学名著。 《几何原本》全书共13卷。第1卷,给出了欧几里得几何学的基本概 念、定义、公理、公设等;第2卷,面积和变换;第3卷,圆及其有关 图形;第4卷,多边形及圆与正多边形的作图;第5、6卷,比例与相似 形;第7卷,数论;第8卷,连比例;第9卷,数论;第10卷,不可通约 量的理论;第11卷,立体几何;第12卷,利用“穷竭法”证明圆面积 的比等于半径平方的比;球体积的比等于半径立方的比,等等;第13 卷,正多面体。 《几何原本》一书从很少的几个定义、公设、公理出发,推导出大量 结果,最重要的是它给出的公理体系标志着演绎数学的成熟,主导了其 后数学发展的主要方向,使公理化成为现代数学的根本特征之一。 《几何原本》是数学史上的一个伟大的里程碑,问世以来,受到广泛 的重视与传播。除《圣经》之外,没有任何一本著作,其使用、研究与 印行之广泛能与《几何原本》相比。2000多年来,它一直支配着几何的 教学。因此,有人称《几何原本》为数学的《圣经》。
《几何原本》对数学的贡献主要是:
1. 建立了公理体系,明确提出所用的公理、 公设和定义。由浅入深地揭示一系列定理, 使得用一小批公理证出几百个定理。 2. 把逻辑证明系统地引入数学中,强调逻 辑证明是确立数学命题真实性的一个基本方 法。 3. 示范地规定了几何证明的方法:分析法、 综合法及归谬法。
《几何原本》是我国最早第一部自拉丁文译来的数学 著作,有严整的逻辑体系,其叙述方式和中国传统的 《九章算术》完全不同。徐光启对《几何原本》区别于 中国传统数学的这种特点,有着比较清楚的认识。他还 充分认识到几何学的重要意义,他说“窃百年之后,必 人人习之”。 在翻译时绝无对照的词表可循,许多译名 都从无到有,当时创造的。这个译本中的许多译名都十 分恰当,不但在我国一直沿用至今,并且还影响了日本、 朝鲜各国。如点、线、直线、曲线、平行线、角、直角、 锐角、钝角、三角形、四边形……这许多名词都是由这 个译本首先定下来的。
徐光启与利玛窦对《几何原本》的翻译及影响
受徐光启与利玛窦翻译叶几何原本曳影响袁 中国士人对西方数学知识表示出极大热忱袁一
批数学著作相继问世遥 如明代孙元化的叶几何 用 法 曳尧李 笃 培 的 叶 中 西 数 学 图 说 曳尧陈 荩 谟 的 叶度算解曳等遥 清代方中通的叶数度衍曳尧李子金 的 叶几何易简集 曳尧杜知 耕的叶几何 论约 曳尧梅文 鼎的叶几何通解曳叶几何补编曳等遥 在清代袁叶几何 原本曳还被收入叶钦定四库全书曳遥 据莫德考证袁 野今现存二十六个叶几何原本曳的版本中袁有十 七个是徐尧利本的再版袁或徐尧利本与深受其影 响的李善兰续译本的合订版冶遥
叶几何原本曳刊印后袁它所带来的公理化数 学论证方式和形式化逻辑思维方式逐渐为中 国人接受袁 由译文确定的许多几何学名词如 点 尧线 尧直 线 尧曲线 尧平 行 线 尧角 尧直 角 尧锐 角 尧钝 角尧三角形尧四边形等沿用至今袁其简洁流畅的 翻译风格对后来传教士与中国人合译书籍产 生了很大影响遥 其所展现的方法论体系也对中 国士人产生了一定的思维冲击遥 梁启超称赞它 野字字精金美玉袁是千古不朽之作冶遥
明末科技翻译之思想史意义发微以汉译《几何原本》为考察对象
明末科技翻译之思想史意义发微以汉译《几何原本》为考察对象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明末科技翻译的思想史意义,以汉译《几何原本》为具体考察对象。
明末时期,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加深,大量西方科技著作被翻译成中文,其中《几何原本》的汉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本文将首先概述《几何原本》的背景及其在中国的传播情况,然后分析汉译《几何原本》在明末科技翻译中的地位和影响,接着探讨其对当时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最后总结明末科技翻译的思想史意义,并指出其对当今科技文化交流与翻译的启示。
通过对汉译《几何原本》的深入研究,本文旨在揭示明末科技翻译在推动中国科技发展、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以及塑造近代中国思想史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文也期望通过这一研究,为当今科技文化交流与翻译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推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科技交流与融合,促进全球科技文化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二、《几何原本》原著及其作者简介《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创作的一部数学著作,成书于公元前300年左右。
这部著作不仅是数学领域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部不朽之作。
它系统地总结了古希腊以及之前的数学研究成果,以公理化的方式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几何学体系,对后世数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欧几里得,古希腊著名数学家,被誉为“几何之父”。
他生于雅典,早年接受教育并表现出对数学和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欧几里得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数学理论体系,并最终完成了《几何原本》这部不朽之作。
欧几里得的数学理论不仅在数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还对哲学、天文学等其他学科产生了重要影响。
《几何原本》的出版和传播对于世界数学史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这部著作以其严密的逻辑和公理化的方法,为数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和工具。
通过《几何原本》,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数学的本质和规律,为后来的数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明末时期,《几何原本》被引入中国,并得到了广泛的翻译和传播。
这些翻译工作不仅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也为中国数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几何原本》的命运
《几何原本》的命运古希腊著名数学家欧几里得编纂的《几何原本》,共13卷,后增补至15卷,含23个定义,5个公设,5个公理,286个命题,构成一个严谨完整的公理化体系,在西方数学史上被称誉为“盖世钜典”。
后来希腊遭受阿拉伯入侵,罗马十字军远征,再加上教会统治,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直到12世纪,由穆斯林保存下来的希腊科学、数学经典及阿拉伯学者的著作,始被大量翻译为拉丁文并传入西欧。
《几何原本》像明亮的灯塔,照亮了西方科学研究之路。
更重要的不是这些知识本身,而是它所提供的公理体系——从公理中推出定理,再推出各种推论、结论,为人类构建起严谨正确的论证方法。
十五六世纪欧洲进入文艺复兴时期,束缚人们思想的宗教观、神学和经院哲学逐步被摧毁。
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1543年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加之伽利略在数学物理上的创造发明,促使欧洲航海、天文和工商业迅速发展,机器使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十八世纪,牛顿、高斯、黎曼等科学家研究运动及变化,使解析几何、微积分和微分几何学相继诞生,成为数学发展的转折点。
正如牛顿所说:“从那么少的几条外来原理,就能获得那么多的成果,这是几何学的荣耀。
”那么,《几何原本》传到中国的情形又是怎样呢?明末科学家徐光启,上海吴淞人,20岁中秀才,36岁中举人。
公元1600年,获悉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到达南京,即专程前往拜访,希望向他学习自然科学。
1603年即万历31年,徐光启在南京接受洗礼,全家加入了天主教。
1604年徐考中进士,已经43岁了,留京入翰林。
1606年利玛窦亦到京,是年9月起对徐讲解《几何原本》,每两天一次。
徐被书中基本理论和逻辑推理所折服,认为中国传统数学正缺少演绎体系,遂决定与利玛窦合译此书。
翌年5月,前6卷即平面几何部分译毕。
而徐光启“意方锐,欲竟之”,想一鼓作气把15卷译完。
但利玛窦表示,先出版6卷,见效后,再译其余各卷。
在翻译过程中,他们斟古酌今,屡经推敲,并创造“平行线”、“对角”、“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和“四边形”等数学新名词。
应该怎样理解徐光启的观点?他推崇《几何原本》的理由何在?
应该怎样理解徐光启的观点?他推崇《几何原本》的
理由何在?
徐光启(1562年-1633年)是明代末期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数学领域有着重要的贡献。
徐光启推崇《几何原本》的理由可能有以下几点:
1.科学性和逻辑性:《几何原本》是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创
作的一本关于几何学的著作,它界定了几何学研究的基本
原理和方法。
徐光启认为,几何学是一门科学,它基于逻
辑和理性的推导,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对于认识自然世
界和解决实际问题有着重要价值。
2.系统性和条理性:《几何原本》以系统的方式阐述了几何
学的基本概念、定理和证明方法。
徐光启欣赏这种系统性
和条理性,认为它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思维能力、加强逻辑
推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他认为,学习和理解《几何原本》可以培养人们的思辨精神和科学精神,并为其他学科的学
习打下良好基础。
3.实用性和应用价值:徐光启认为,《几何原本》不仅具备
理论上的美感和科学性,而且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几何
学在建筑、土木工程和制图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适用于
实际问题的解决。
徐光启相信,推崇《几何原本》可以提
升数学技能和应用能力,为中国的国土测绘和军事战略等
提供有力支持。
徐光启对《几何原本》推崇的立场也体现了他对数学和科学发展的重视。
他主张推动科学的普及和应用,提倡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以推动社会和国家的进步。
他在数学教育和学术研究方面的努力,为明代的数学发展和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几何原本》对于明清学术思想的影响——徐光启与焦循的翻译与诠释
《几何原本》对于明清学术思想的影响——徐光启与焦循的翻译与诠
释
《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厄里克斯的代表作,在明清时期深受中国学者的喜爱,尤其是徐光启与焦循的译注,对于明清学术思想有着重要影响。
徐光启是明清时期杰出的数学家,他将《几何原本》翻译成汉语,并加以注释,在他看来,《几何原本》是古希腊和中国数学思想的桥梁,他注释的内容涉及到古今中外的数学思想,其中包括东汉邵雍、宋代文天祥等,他认为数学是一门自然学科,应用于实际生活,可以用来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他的数学思想的核心。
焦循的译注也受到了徐光启的影响,他认为《几何原本》是古希腊和中国数学思想的结合,他在译注中大量引用和讨论中国数学思想,例如指出古希腊几何定理中隐含的中国数学思想,他认为古希腊数学家是通过研究东方古代文化,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化来完成他们的数学思想的,这使得他们的数学思想更加完善,深受中国影响。
总之,徐光启与焦循的《几何原本》的翻译与诠释,不仅对明清学术思想有重大影响,而且也促进了中国与西
方的文化交流,使古希腊数学思想在中国得到了发展和传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徐光启(公元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吴淞(今属上海)人。
他从万历末年起,经过天启、崇祯各朝,曾作到文渊阁大学士的官职(相当于宰相)。
他精通天文历法,是明末改历的主要主持人。
他对农学也颇有研究,曾根据前人所著各种农书,附以自己的见解,编写了著名的《农政全书》,全书有六十余卷,共六十多万字。
明朝末年,满族的统治阶级从东北关外屡次发动战争,徐光启曾屡次上书论军事,并在通州练新兵,主张采用西方火炮。
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的科学家。
他没有入京做官之前,曾在上海、广东、广西等地教书。
在此期间,他曾博览群书,在广东还接触到一些传教士,对他们传入的西方文化开始有所接触。
公元1600年,他在南京和利玛窦相识,以后两人又长期同住在北京,经常来往。
他和利玛窦两人共同译《几何原本》一书,1607年译完前六卷。
当时徐光启很想全部译完,利玛窦却不愿这样做。
直到晚清时代,《几何原本》后九卷的翻译工作才由李善兰(公元1811—1882年)完成。
《几何原本》是我国最早第一部自拉丁文译来的数学著作。
在翻译时绝无对照的词表可循,许多译名都从无到有,当时创造的。
毫无疑问,这是需要精细研究煞费苦心的。
这个译本中的许多译名都十分恰当,不但在我国一直沿用至今,并且还影响了日本、朝鲜各国。
如点、线、直线、曲线、平行线、角、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四边形……这许多名词都是由这个译本首先定下来的。
其中只有极少的几个经后人改定,如“等边三角形”,徐光启当时记作“平边三角形”;“比”,当时译为“比例”;而“比例”则译为“有理的比例”等等。
《几何原本》有严整的逻辑体系,其叙述方式和中国传统的《九章算术》完全不同。
徐光启对《几何原本》区别于中国传统数学的这种特点,有着比较清楚的认识。
他还充分认识到几何学的重要意义,他说“窃百年之后,必人人习之”。
清康熙帝时,编辑数学百科全书《数理精蕴》(公元1723年),其中收有《几何原本》一书,但这是根据公元十八世纪法国几何学教科书翻译的,和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差别很大。
到清朝末年废科举、兴学堂之后,几何学方成为学校中必修科目之一。
到这时才出现了徐光启所预料的“必人人而习之”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