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合集下载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

M 赫尔巴特一、生平及教育实践活动约翰·菲力德利赫·赫尔巴特(1776-1841)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近代教育史上,没有任何一位教育家可与之比肩,他的教育思想对当时乃至之后百年来的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巨大、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1776年,赫尔巴特出生在奥尔登堡的一个司法官家庭。

在耶拿师从费希特学习哲学。

1797年,赫尔巴特大学毕业后,应聘前往瑞士任家庭教师,负责教育一贵族的三个孩子。

在两年左右的教育实践中,赫尔巴特获得了大量的教育经验,这成为他日后进行教育理论探索的重要资源。

期间他曾到瑞士裴斯泰洛奇的学校学习。

1805年在哥廷根开始讲授哲学,1809年去哥尼斯堡接任该校康德哲学教席,在那里他创办了实验学校。

1812年他回到哥廷根担任哲学教授直到去世。

二、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只有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才能成为一门科学。

在他看来,实践哲学即伦理学和心理学应是教育学的基础,他说:“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以及对教育成就的障碍。

”1.伦理学在赫尔巴特看来,伦理学能够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对教育问题做出解释和论证,与教育原理密不可分。

他重视人类的道德规范、强调培养道德观念,认为人们之所以趋善避恶,主要是由于确立了道德观念。

赫尔巴特把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定为五种道德观念,以此作为他的伦理学的基本原理。

这五种道德观念为: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与报偿。

2.心理学赫尔巴特认为,心理学是教育学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建立科学教育学的首要科学。

在他看来,教育学领域中的大部分缺陷是由于缺乏心理学这一理论基础造成的。

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J.F.Herbart 1776——1841年)生于德国奥登堡。

他的幼年教育受益于母亲和家庭教师,以后入拉丁学校,于1794年进耶拿大学。

在学校内他研究康德、费希特等人的哲学著作;当时刚发表的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公元前6世纪)关于一切存在都是统一的和不变的学说,给他很大的影响。

1797年初,他在修完大学课程之前,即去瑞士担任一贵族的家庭教师;他对教育的兴趣就是由这个职务引起的。

他在1799年曾访问过柏格多夫,与裴斯泰洛齐相识,这一认识给他的印象很深,但是他并未完全接受裴氏观点中的民主主义倾向。

1799年以后,他停居在友人家专攻哲学;1802年在哥丁根大学取得博士学位,随后即在该校任教。

1809年他应哥尼斯堡大学的聘请,继康德之后,讲授哲学与教育学,并创立教育研究所,目的在于训练教师,应用他的教育原理。

1833年,他重回哥丁根大学任教,于1841年逝世。

他的主要著作是在两个大学任教期间发表的。

教育方面的著作有: (1)《沦世界的美的启示为教育的主要工作》(1804年);这是用严格的演绎方式,从教育的目的开始,讨论到他的假设,由假设达到完成目的的手段,侧重于伦理学方面的发挥。

(2)《普通教育学》(1806年)分管理、教学,训练三部分,表现他的主要教育思想,侧重于心理学方面的阐述。

(3)《教育学讲义纲要》(1835),这是《普通教育学》的补充,对手前书中的心理学基本思想,有进一步的发挥。

其他与教育有关的著作,尚有《裴斯泰洛齐的直观初步的观念》(1802),《公众协作之下的教育》(1810),《学校与生活的关系》(1818),《关于心理学应用于教育学的几封信》(1831),《理想主义对于教育的关系》(1831)等。

赫尔巴特是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家中第一个企图把教育学建立为一门科学的人;他想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

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近代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赫尔巴特(J.F.Herbart 1776——1841年)生于德国奥登堡。

他的幼年教育受益于母亲和家庭教师,以后入拉丁学校,于1794年进耶拿大学。

在学校内他研究康德、费希特等人的哲学著作;当时刚发表的古希腊哲学家巴门尼德(Parmenides,约公元前6世纪)关于一切存在都是统一的和不变的学说,给他很大的影响。

1797年初,他在修完大学课程之前,即去瑞士担任一贵族的家庭教师;他对教育的兴趣就是由这个职务引起的。

他在1799年曾访问过柏格多夫,与裴斯泰洛齐相识,这一认识给他的印象很深,但是他并未完全接受裴氏观点中的民主主义倾向。

1799年以后,他停居在友人家专攻哲学;1802年在哥丁根大学取得博士学位,随后即在该校任教。

1809年他应哥尼斯堡大学的聘请,继康德之后,讲授哲学与教育学,并创立教育研究所,目的在于训练教师,应用他的教育原理。

1833年,他重回哥丁根大学任教,于1841年逝世。

他的主要著作是在两个大学任教期间发表的。

教育方面的著作有: (1)《沦世界的美的启示为教育的主要工作》(1804年);这是用严格的演绎方式,从教育的目的开始,讨论到他的假设,由假设达到完成目的的手段,侧重于伦理学方面的发挥。

(2)《普通教育学》(1806年)分管理、教学,训练三部分,表现他的主要教育思想,侧重于心理学方面的阐述。

(3)《教育学讲义纲要》(1835),这是《普通教育学》的补充,对手前书中的心理学基本思想,有进一步的发挥。

其他与教育有关的著作,尚有《裴斯泰洛齐的直观初步的观念》(1802),《公众协作之下的教育》(1810),《学校与生活的关系》(1818),《关于心理学应用于教育学的几封信》(1831),《理想主义对于教育的关系》(1831)等。

赫尔巴特是近代资产阶级教育家中第一个企图把教育学建立为一门科学的人;他想在伦理学的基础上建立教育目的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育方法论。

赫尔巴特名词解释

赫尔巴特名词解释

赫尔巴特名词解释赫尔巴特(Herbart)是德国19世纪的一位著名哲学家和教育家,他对心理学、教育学和伦理学等领域都有重要贡献。

赫尔巴特的思想体系以心理学为基础,旨在提供一种科学而系统的方法来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以及有效地进行教育。

本文将详细探讨赫尔巴特的主要概念和观点。

一、赫尔巴特的背景与影响1.赫尔巴特的生平与背景:赫尔巴特于1776年出生在德国斯图加特,曾在图宾根大学攻读神学和哲学,并在多所大学任教。

他是德国新康德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也对后来的心理学、教育学和伦理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2.赫尔巴特对康德哲学的批判:赫尔巴特批判了康德哲学中关于现象与物自体之间关系的观点,并提出了他自己对心理现象研究的方法和理论。

3.赫尔巴特的影响:赫尔巴特的思想对后来的心理学、教育学和伦理学都有重要影响,尤其是在德国和美国。

二、赫尔巴特的心理学观点1.心理现象的研究方法:赫尔巴特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心理现象,提出了一种系统化的方法。

他认为,心理现象可以通过感知、联想和思维等过程来解释,并通过实验来验证。

2.心理学的目标:赫尔巴特认为,心理学的目标是研究人类思维和行为的规律,并提供有关如何有效地进行教育和培养个体能力的指导。

3.感知与联想:赫尔巴特将感知视为感觉经验与内部表象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联想则是不同表象之间的联系。

他认为,人们通过感知和联想来构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4.思维与判断:赫尔巴特将思维视为一种推理过程,其中包括概念形成、判断和推论等。

他认为,思维是基于先前经验和知识的。

5.心理发展理论:赫尔巴特提出了一套关于心理发展的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是通过不断地经历感知、联想和思维等过程来实现的。

他强调了教育在塑造个体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性。

三、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观点1.教育目标: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应该培养个体全面发展,并提供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他强调了道德教育和个性发展的重要性。

2.教育方法:赫尔巴特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并通过激发兴趣、引导思考和培养判断力来促进他们的学习。

赫尔巴特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

赫尔巴特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

参考内容三
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学家,他的教育学和伦理学思想对后 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本次演示中,我们将探讨赫尔巴特的教育学与伦理学 思想的核心观点和方法,并阐述其在教育和实践中的应用。
背景
19世纪的德国教育面临着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尽管一些教育家已经提出了一些 现代教育理念,但许多学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教育方法。在这种背景下,赫尔巴 特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教育理论,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他也 在伦理学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主张建立一种以道德为核心的伦理体系。
参考内容二
赫尔巴特教育学在中国:一个跨 越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学派,对全球教育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也历经了百余年的传播与演变, 成为我国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参考。本次演示将回顾赫尔巴特教育学在中国 的传播历程,探讨其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并展望未来的发展。
基于事实和案例的研究
随着时间的推移,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在中国的影响力逐渐显现。以某所 小学为例,该校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入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强调对学生的 个体差异和兴趣爱好进行和培养。这一变革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广泛认可和支 持。
结论
总的来说,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不仅为中国教育界提供了新 的理论视角,也推动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通过学习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 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智慧,进一步优化中国的教育环境和提高教育质量。我们也 应该认识到,任何理论和思想都有其时代背景和局限性,我们需要结合中国的 实际情况进行思考和创新,以实现中国教育的持续发展。
总的来说,赫尔巴特的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实践对我们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兴趣与激励理论以及课程设置观念为中国的教育注 入了新的活力。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仍需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反思 和改进,以使赫尔巴特的教育学思想更好地适应中国的教育环境,培养出更多 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普通教育学教育家赫尔巴特ppt课件

普通教育学教育家赫尔巴特ppt课件

3
第二编
兴趣的多方面性
兴趣的分类
兴趣
认识的兴趣 同情的兴趣
经验的兴趣:自然、科学、物理、化学、 地理等学科
思辨的兴趣:数学、逻辑、文法等学科
审美的兴趣:图画、唱歌、文学等兴趣
同情的兴趣:本国语、外国语等学科 社会的兴趣:政治、公民、历史、法律等
学科 宗教的兴趣:神学
兴趣的四阶段论
赫尔巴特还进一步对兴趣的心理特性和心理过程进行了探讨,认为人的兴趣是一个 由“专心”和“审思”共同组成而又相互矛盾的心理活动。“专心”和“审思”的矛盾 运动构成了兴趣的四个阶段:注意、期望、要求、行动。赫尔巴特正是根据兴趣的四个 阶段提出了其极为著名而又影响深远的“四段教学法”。
1 清楚
二兴、趣兴的趣的四四阶阶段段论论
联想 2
联想就是通过师生谈话将新旧知识联系起 来。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把 赫尔巴特还进一步对兴趣的心理特性和 学习的新观念与头脑中固有的旧观念联系起来。 心理过程进行了探讨,认为人的兴趣是一个 由“专心”和“审思”共同组成而又相互矛 键入描述文字在教学过程中,他主张采用分析教学的方式来 分解各种个别的现象,以从混乱的、无关的东 盾的心理活动。“专心”和“审思”的矛盾 西中提炼出普遍的、“类属”的东西。此时, 运动构成了兴趣的四个阶段:注意、期望、 由于学生并不知道如何才能把新旧知识联系起 要求、行动。赫尔巴特正是根据兴趣的四个 来,所以会在心理上表现出一种“期待”的状 阶段提出了其极为著名而又影响深远的“四 况。教师可采用谈话和提问题的具体方法进行 段教学法”。 教学,以便于启发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 的思维能力。
提出了多方面兴趣 的概念以及教学必 须培植多方面兴趣 的要求。
提出了教学四阶段 的理论。把人的一 切心理活动都归结 为观念的运动。

赫尔巴特资料

赫尔巴特资料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19世纪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外文名:Johann Friedrich Herbart国籍:德国;出生地:奥尔登堡出生日期:1776年5月4日逝世日期:1841年8月14日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当时乃至之后百年来的学校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巨大、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在西方教育史上,他被誉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在世界教育史上被称为“现代教育学之父”,而反映其教育思想的代表作《普通教育学》则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著作。

赫尔巴特以旺盛的精力和对教育特有的兴趣与禀赋,在其系统的实践哲学与观念心理学基础上,以伦理学阐述目的、心理学论证方法、实验学校为实践基础,建立起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严密系统的经验教育学体系,成为科学教育学诞生的重要标志。

除实践哲学的理论支撑,赫尔巴特教育学体系的另一基础就是观念心理学。

在将心理学知识运用于教育的探索中,在寻求科学依据构建完整教育学体系的过程中,赫尔巴特开始并完成了他的教育心理学化。

“作为心理学家的赫尔巴特,在教育史上留下了最持久的影响:他努力使教育从形而上学中解脱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激起这一领域的革命性变革。

”19世纪初,裴斯泰洛齐承袭了自然主义教育传统,强调观察和实验,重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与教育工作的结合,首次提出欲使“教育心理学化”(psychologize education)的主张。

赫尔巴特为教育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之后一百多年教育学繁荣的源头。

“他是最早将心理学与哲学、生理学分开,并明确宣称心理学是一门科学的人;他也是最早明确强调教育学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教育家;他还试图依据心理学的知识来揭示教育和教学的规律。

”赫尔巴特强调科学的体系化与准确性,对准确性的执着使之完成了夸美纽斯和裴斯泰洛齐向往的目标,把教育从初级的某种思想与实践制度发展成一门学术性学科,“他发展的心理过程理论,虽只是某一方面的智力成果,却成为整个系统教育方法论的基础。

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

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

简述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 Fried rich Herbart,1776-1841)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

在西方教育思想史上,他被人们誉为“教育科学之父”。

他的教育目的论对传统教育派产生过重要影响。

正因如此,有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家把他的教育目的论与传统教育派的教育目的论等同起来。

这种误解迄今仍然存在。

在教育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人们不免对教育目的进行反思。

在教育目的论上,我国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颇深。

因此,进一步研究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论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论教育的三重目的赫尔巴特在担任家庭教师期间就意识到明确的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成功的重要性。

他说:“以我之见,教育的目的是使孩子摆脱偶然的游戏,若出现为人所不容的无把握性,那么就根本不要去想对年轻人进行有意的教育;因为,偶然的事情比起父母和教师的极其细心的工作来所起的教育作用要强得多。

教育因其教育计划的可靠性才具有自身的价值;教育总是在无把握的时候就用高概率来预测自己的成功与否;在非常情况下,教育的成功与否若纯是些可能性而已,就会终止教育。

”为此,他对教育目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在赫尔巴特看来,人的追求是多方面的,相应地,统一的教育目的是不可能产生的。

因此,教育目的是多方面的。

但是,教育目的的这种多方面性并不意味着人们不能归结出一个或几个主要的教育目的。

那么,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是什么?对此,史学界的观点并不一致。

有的人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旨在维护容克封建贵族的统治秩序,培养封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才。

有人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培养适应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需要的人;也有人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是双重的,即兴趣和道德。

笔者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目的似乎可以分为三重:教育的起点——个性;直接的目的——兴趣;间接的目的——品性。

1.教育的三重目的在赫尔巴特看来,教育者在制定教育目的时要着眼于儿童的未来。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

约翰.菲力德利赫.赫尔巴特(1776-1841)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出生在一个律师家庭,从小受到了严格的家庭教育,同时也广泛接受了各种新的思想。

1806年著《普通教育》,并在哥尼斯堡大学创办第一所教育研究所。

目录人物简介主要著作教育理论英文介绍展开编辑本段人物简介人物介绍赫尔巴特是近代教育科学的创始人,他在教学的心理学化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他作为―教师中心说的代表人‖,他的理论对后世影响极大。

但他过于强调教师及书本的作用,教学方法也有形式化倾向。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他的教育理论已经完全不合时宜了。

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德国教育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有―科学教育学之父‖(―现代教育学之父‖)的称谓。

赫尔巴特约翰·菲力特力赫·赫尔巴特(1776-1841)——公元1776年出生在德国西北部奥登堡(Olderberg)。

祖父是医生,父亲先是律师,后来升为枢密院顾问官,母亲是一位美丽聪慧而且具有深厚文学修养的妇人。

赫尔巴特是独生子,家庭温暖,使他感到无比幸福;但不幸有一天他不慎跌进沸水桶中,遭到灼伤,使得一辈子身材瘦小,无法健壮。

赫尔巴特的求学和事业成就受他母亲的影响最深。

在他从小念书的时候,他的母亲每天陪伴着他,督促他念书,连上课都在他身边,甚至陪伴他一起研究希腊文。

教育经历赫尔巴特最早受教于尤金(Ulzen)牧师,获益甚多。

尤金的教育哲学认为: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思想的纯洁、果断和有恒,这种理论对他的教育思想,有深巨的影响。

赫尔巴特12岁到18岁进入一所德国中学读书,此时已显出其天才。

学校对他的评语是:表现优异,守秩序,品德优良,对自己天赋才能已懂得力求发展和改进。

他多才多艺,不但具有数学、语言和哲学的才能,而且是天才音乐家和文学家。

他的思想成熟很早,11岁就研究理则学,12岁研究形而上学,14岁写了一篇论文称为<<意志自由>>。

赫尔巴特教育实践论文

赫尔巴特教育实践论文

摘要:赫尔巴特是19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赫尔巴特的教育实践,分析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特点,以期为我国现代教育提供借鉴。

一、引言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源于其哲学和心理学基础,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他的教育实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育管理和教育评价。

本文将分别对这四个方面进行论述。

二、赫尔巴特的教育理念1. 教育的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德育是教育的基础,智育是教育的核心,体育是教育的重要方面,美育是教育的补充。

只有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才能使个体成为有道德、有智慧、有力量、有美感的人。

2. 教育的方法赫尔巴特主张教育应采用“心育”方法,即通过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来提高其道德、智力、体力和美感。

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情感教育:赫尔巴特认为,情感是道德行为的基础,因此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

情感教育包括对学生的尊重、关爱、信任等。

(2)意志教育:赫尔巴特认为,意志是道德行为的动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意志。

意志教育包括培养学生的自律、自信、自律等。

(3)理性教育:赫尔巴特认为,理性是道德行为的标准,因此要培养学生的理性。

理性教育包括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逻辑思维等。

三、赫尔巴特的教学方法1. 系统教学法赫尔巴特主张教学应遵循一定的顺序和体系,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按学科顺序教学:赫尔巴特认为,各学科之间相互联系,应按照学科顺序进行教学。

(2)按阶段顺序教学:赫尔巴特主张教学应按照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进行,分为感知、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等阶段。

(3)按兴趣顺序教学:赫尔巴特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应根据学生的兴趣进行教学。

2. 演示法赫尔巴特强调教学应注重直观性和具体性,通过演示法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知识。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

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简介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1776—1841)是德国唯心主义的哲学家,也是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

赫尔巴特是近代教育科学的创始人,他在教学的心理学化方面做出重要贡献。

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公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和“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1806年著《普通教育》,并在哥尼斯堡大学创办第一所教育研究所。

理论基础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学只有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才能成为一门科学。

在他看来,实践哲学即伦理学和心理学应是教育学的基础,他说:“教育作为一种科学,是以实践哲学与心理学为基础的,前者指明目的,后者指明途径、手段以及对教育成就的阻碍”伦理学赫尔巴特把他的哲学思想应用到社会实际中去,提出了自己的伦理学体系。

他重视人类的道德规范、强调培养道德观念,认为人们之所以趋善避恶,主要是由于确立了道德观念。

赫尔巴特把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确定为五种道德观念,以此作为他的伦理学的基本原理。

五种道德观念(1)“内心自由”的观念。

要求个人的意见和行为摆脱外在的干扰,服从内心理性的判断,真正认识到个人行为的意义,使意见与行为协调一致,确定人的行为方向。

(2)“完善”的观念。

当意见和行为之间发生矛盾且无法调和时,则依靠“完善”的观念加以解决,即用多方面理智能力加以协调,使行为完善起来。

(3)“善意”的观念。

当“完善”的观念还不能解决意见与行为的矛盾,两者仍然无法协调时,就要用“善意”的观念,即“绝对的善”的观念去解决。

这就是要求个人的意志与他人意志协调,能为别人谋利益,保持与人为善的态度,而不与任何人发生“恶意的冲突”,从而维护安定的社会秩序。

(4)“正义”的观念。

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是经常发生的,这就要求用“正义”的观念予以调节,即要求安分守己,互不侵犯,遵守法律,从而巩固社会秩序。

(5)“报偿”的观念。

假如上述各种观念仍然不能约束一个人的行为,他还发生破坏社会生活秩序的错误行为时,则用“报偿”的观念对损害社会生活的恶行,给以应受的惩罚,对好的行为予以褒赏,做到赏罚分明。

赫尔巴特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赫尔巴特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 1776-1841)是德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他对教育领域的贡献是深远而重要的,对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赫尔巴特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这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赫尔巴特在教育史上的地位1.在教育哲学领域的地位赫尔巴特在教育史上的地位首先体现在他的教育哲学理论的创立上。

他提出的“心灵理论”强调教学应该关注学生自身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而非简单地灌输知识。

这一理论对后世的教育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奉为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

2.在教育实践领域的地位赫尔巴特在教育史上的地位还体现在他对教育实践的深刻思考和实践中的贡献上。

他强调教学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需求进行个性化教育,开发学生的潜能,因此他被誉为现代个性化教育的先驱者之一。

3.在师范教育领域的地位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师范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师范教育的理论和方法,被称为师范教育的奠基人。

他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教育实践,也为后世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二、赫尔巴特在教育史上的影响1.对德国教育的影响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德国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理论为德国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成为19世纪德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推动者。

同时他的教育思想也影响了当时许多德国教育家和学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对世界教育的影响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不仅影响了德国教育,也对世界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他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传播和应用,成为了当时教育改革的重要参考。

他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也影响了当时的我国教育改革,为我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3.对现代教育的影响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个性化教育理念被广泛接受和应用,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重要理论基础。

他的教育思想也为当今教育改革提供了启示和借鉴,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教育家赫尔巴特是谁

教育家赫尔巴特是谁

教育家赫尔巴特是谁赫尔巴特是德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主知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教育家赫尔巴特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约翰.菲力德利赫.赫尔巴特(1776-1841)是近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出生在一个律师家庭,从小受到了严格的家庭教育,同时也广泛接受了各种新的思想。

1806年著《普通教育》,并在哥尼斯堡大学创办第一所教育研究所。

赫尔巴特的生平简介1776年,赫尔巴特出生在奥尔登堡的一个司法官家庭。

在耶拿师从费希特学习哲学,1805年在格丁根开始讲授哲学,1809年去哥尼斯堡接任该校康德哲学教席,在那里他创办了实验学校。

1833年他回到格丁根担任哲学教授直到去世。

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JohannFriedrichHerbart1776;1841),19世纪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公认的现代教育心理学创始人、科学教育学之父。

他以旺盛的精力和对教育特有的兴趣与禀赋,在其系统的实践哲学与观念心理学基础上,以伦理学阐述目的、心理学论证方法、实验学校为实践基础,建立起近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具有严密系统的经验教育学体系,成为科学教育学诞生的重要标志。

除实践哲学的理论支撑,赫尔巴特教育学体系的另一基础就是其观念心理学。

在将心理学知识运用于教育的探索中,在寻求科学依据构建完整教育学体系的过程中,赫尔巴特开始并完成了他的教育心理学化。

“作为心理学家的赫尔巴特,在教育史上留下了最持久的影响:他努力使教育从形而上学中解脱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并激起这一领域的革命性变革。

”19世纪初,裴斯泰洛齐承袭了自然主义教育传统,强调观察和实验,重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与教育工作的结合,首次提出“欲使教育心理学化(psychologizeeducation)的主张。

这一主张实质是文艺复兴以来人性与自由传统在教育中的进一步实践,也是教育科学发展的必然环节。

在教育心理学化的进程中,赫尔巴特的贡献具有分水岭的作用,他为教育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成为之后一百多年教育学繁荣的源头。

赫尔巴特实践性教育理论

赫尔巴特实践性教育理论

一、引言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是德国著名的教育家、哲学家,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他在19世纪初提出了实践性教育理论,这一理论强调教育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道德品质。

本文将从赫尔巴特的实践性教育理论的内涵、特点、意义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赫尔巴特实践性教育理论的内涵1. 教育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成为有道德、有责任感的公民。

这一目的的实现,需要通过实践来达到。

实践性教育理论强调,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2. 教育内容实践性教育理论主张,教育内容应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

赫尔巴特认为,教育内容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教育:传授给学生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使其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

(2)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

(3)实践教育: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4)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其审美能力。

3. 教育方法赫尔巴特实践性教育理论强调,教育方法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注重学生的主体性。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知识。

(2)情境教学:创设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符合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3)合作学习: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4)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赫尔巴特实践性教育理论的特点1. 实践性实践性是赫尔巴特实践性教育理论的核心特点。

该理论强调,教育应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2. 主体性主体性是赫尔巴特实践性教育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特点。

该理论认为,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3. 综合性赫尔巴特实践性教育理论强调,教育内容应该涵盖知识、道德、实践、审美等方面,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

赫尔巴特的德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德育思想

赫尔巴特的德育思想赫尔巴特(Herbart)是19世纪德国教育家、心理学家,他对德育的思想有着独特的贡献。

赫尔巴特认为,德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使学生形成健全的道德品质和合理的人生观,从而使他们能够在社会中做到忠诚、诚实、宽容和乐观。

赫尔巴特的德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德育的目的:赫尔巴特认为,德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责任心强、道德品质健全、思想独立、社会贡献大的人。

2.德育的方法:赫尔巴特认为,德育的方法应该是用教育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道德品质,而不是用外力强制学生遵守道德准则。

3.德育的内容:赫尔巴特认为,德育的内容应该包括学习知识和学习道德。

知识是德育的基础,道德是德育的目的。

4.德育的组成部分:赫尔巴特认为,德育的组成部分包括道德教育、公民教育和精神教育。

道德教育是指通过教育使学生形成健全的道德品质;公民教育是指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责任心强、思想独立、社会贡献大的公民;精神教育是指通过教育使学生成为有合理人生观、有强烈的追求精神的人。

5.德育的原则:赫尔巴特认为,德育的原则包括教育应该有目的、教育应该有方法、教育应该有内容、教育应该有组成部分。

这四条原则是德育的基本原则,是德育的指导原则。

6.德育的过程:赫尔巴特认为,德育的过程包括四个阶段:感性阶段、概念阶段、规范阶段和自由阶段。

在感性阶段,学生的道德品质是通过直接感受而形成的;在概念阶段,学生的道德品质是通过概念理解而形成的;在规范阶段,学生的道德品质是通过规范规定而形成的;在自由阶段,学生的道德品质是通过自主选择而形成的。

7.德育的工具:赫尔巴特认为,德育的工具包括教师、教育内容和学习方式。

教师是德育的核心,负责带领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内容是德育的基础,要丰富、实用、科学;学习方式是德育的手段,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活动性。

8.德育的环境:赫尔巴特认为,德育的环境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

学校是德育的主要环境,是学生的第二故乡;家庭是德育的重要环境,是学生成长的基地;社会是德育的支持环境,是学生成长的舞台。

赫尔巴特的教育实践理论

赫尔巴特的教育实践理论

一、引言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被誉为“现代教育学之父”。

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赫尔巴特的教育实践理论出发,探讨其核心观点及其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二、赫尔巴特的教育实践理论核心观点1. 教育的本质与目的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的道德品质,使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教育目的在于使个体实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才能、有审美情趣的人。

2. 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赫尔巴特提出了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即“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

(1)明了:教师通过讲解、示范等方式,使学生明确学习内容。

(2)联想:引导学生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3)系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理、归纳,形成系统化的知识体系。

(4)方法:通过练习、实践等方式,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所学知识。

3. 教学方法与课程设置赫尔巴特强调教学方法的重要性,认为教师应采用直观、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程设置方面,他主张将知识分为四个方面: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和道德。

4. 德育与智育的关系赫尔巴特认为,德育与智育是相辅相成的。

德育是智育的基础,智育是德育的保障。

教师应将德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使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5. 教师的作用赫尔巴特强调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认为教师是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者、知识体系的构建者。

教师应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精湛的教学技能。

三、赫尔巴特教育实践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1. 教学实践(1)遵循教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将“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贯穿于教学过程中。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注重课程设置,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和道德等知识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

赫尔巴特教育思想

一、赫尔巴特(1776-1841)是德国教育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主知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普通教育学》(1806)和《教育学讲授纲要》(1835)等。

1、教学阶段论要理解赫尔巴特的教学阶段论,首先有必要了解他的"专心"和"审思"这两个概念。

所谓"专心",是指在某一时间内只专心研究某一个东西而不考虑其他东西。

没有专心,就不能正确和透彻地把握、领会"一切值得注意、值得思考、值得感受的事物"。

所谓"审思",是指把一个又一个"专心活动"统一起来。

赫尔巴特说,"我们所要求的专心活动不能同时发生,它们必须逐个产生。

首先是一种专心活动,接着再有另一种专心活动,然后它们才在审思中汇合起来!人必须有无数次这种从一种专心活动过渡到另一种专心活动去的变迁,然后才会有丰富的审思活动,才能随心所欲地返回到每一种专心活动中去。

赫尔巴特认为,教师应采取符合学生心理活动规律的教学程序,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学。

他把教学过程分成4个连续的阶段:一是明了。

指教师讲解新教材,把教材分解为许多部分,提示给学生,便学生领悟和掌握。

这时,学生的心理处于"静止的专心"状态。

教师适宜于"采用简短的、尽可能易理解的语句进行讲解,"而在讲解之后,立即让一些学生(而不是全部学生)确切地重复出来,这常常是适用的方法"。

二是联想。

指通过师生谈话把新旧观念结合起来。

教学的任务是把前一阶段教师所提示的新观念和学生意识中原有的旧观念结合起来。

这是统觉的初级阶段。

这时,学生的心理表现为动态的人专心"。

"自由交谈是联想的最好方法,因为学生可以从中获得机会去尝试作出偶然的联想,而这种联想对他来说恰恰是最轻而易举的,最不费力气的,同时可以获得机会去改变这种联想,使之多样化,并按他自己的方式掌握已学过的东西。

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

赫尔巴特的教学思想

1797年,赫尔巴特大学毕业后,赴瑞士担任贵族斯泰格三个儿子的家庭教师。在这里,他根据心理学原理对三个年龄不同,性格各异的儿童进行教育,使教育更符合于他们的实际。赫尔巴特认为,这个时期他虽然只是三个儿童的家庭教师,但已创造了“自己的学校”,取得了教育经验,从此,他开始研究教育学上的心理学问题。
1799年,赫尔巴特辞去家庭教师的职务,回到德国继续深造,研究哲学和教育学。同年,他到布格多夫访问裴斯泰洛齐,对裴斯泰洛齐在“教育心理学化”的实验中所取得的巨大成绩极为敬佩,对之进行了分析研究,明确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起点,立志建立科学教育学。
“教育性教学”的实施 通过教学进行道德教育必须要求教学的目的与整个教育的目的保持一致。因此,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工作的最高目的在于养成德行。为了实现这个最终目的,教学还必须为自己设立一个近期的、较为直接的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多方面的兴趣”。所谓兴趣就是指智力活动的特性。赫尔巴特认为多方面的兴趣具有一种道德的力量。
五是建立有益健康的生活制度。这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首要准备。
赫尔巴特:心理学是教育学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建立科学教育学的首要科学。
01
赫尔巴特认为,哲学的全部问题就是观念,观念是心的基本构成单位,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全部是观念活动,由观念的交互作用形成意识,达到个人的知觉状态,构成心之内容。
02
赫尔巴特强调道德教育要建立在知识教育基础之上,把教学作为道德教育的最主要的手段。与此同时,又指出,教学必须有明确的目的,形成道德观念,培养完善的品格,则是其最高目的。这样把教育与教学两者辩证地统一起来,表明赫尔巴特对寓教育于教学之中这条规律已经有了认识,并且进行了明确的论述,在教育发展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教育性教学的基本思想,已为现代教育学所承认,并得到进一步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Johann Friedrich Herbart,1776-1841)是主知主义教育思想的倡导者。

1776年5月4日出生于德国奥尔登堡的一个律师家庭。

在耶拿大学读书期间,由于对哲学的兴趣浓厚,他放弃法律学习而专攻哲学。

后中断学业到瑞士一个贵族家庭担任家庭教师,为他后来教育思想体系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在瑞士期间,赫尔巴特有机会与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相识,参观了他的布格多夫学校,受到了他的教育思想尤其是“教育心理学化”观点的影响。

1800年回到德国后,既研究哲学又在一所教堂学校任教。

1802年,赫尔巴特通过格庭根大学的博士学位的考试,稍后又获得教授备选资格,从而开始了他的大学教学生涯。

1809年,他赴哥尼斯堡大学继康德后担任哲学和教育学讲座教授。

为了使教育学理论能与教育实际联系起来,他于1810年创办了教育研究所、师范研究所和附属实验学校。

在哥尼斯堡大学期间,是赫尔巴特学术生涯的高峰。

1833年,他又回到格庭根大学任教。

1841年8月11日在格庭根去世。

主要的教育著作有:《普通教育学》(1806)、《科学的心理学》(1824)、《教育学讲授纲要》(1835)等。

2.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1)赫尔巴特伦理学
赫尔巴特伦理学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提出五种道德观念,即内心自由、完善、仁慈、正义、公平。

它们是维持现存社会的永恒真理和道德标准。

特点:强调知识和认识在道德形成中的作用。

(2)赫尔巴特心理学
西方历史上第一位把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研究,并建成一门科学。

主要研究统觉、兴趣、注意。

统觉(apperception)一词最早由莱布尼兹提出,赫尔巴特对其批判独立的吸收并借鉴康德、罗克等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思想并用于教学中。

统觉的条件是兴趣。

新 S→意识阈+已有观念→统觉团
3.道德教育理论
赫尔巴特的道德教育包括“训育”和“儿童管理”两方面,训育是要形成美德,儿童管理是要防止恶行。

训育可分四阶段:道德判断、道德热情、道德决定和道德自制。

赫尔巴特提出的训育方法有,一是限制。

二是赞许(奖励)。

三是责备。

四是惩罚。

五是建立有益健康生活制度。

儿童管理的方法有:惩罚性威胁、监督、惩罚、安排紧凑而内容丰富的活动,使儿童无空闲做不好的事。

4.课程理论
(一)经验、兴趣与课程
基本主张是: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与儿童的经验和兴趣相一致。

2.统觉与课程
赫尔巴特提出了“相关”与“集中”的课程设计原则:相关:学校不同课程的安排应当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集中:在学校的所有课程中,选择一门科目作为学习的中心,使其他科目都作为学习和理解它的手段(历史和数学)
3.儿童发展与课程
文化纪元理论是儿童与课程维度设计选择课程的基础。

儿童个性和认识的发展重复了种族发展的过程。

5.赫尔巴特的思想的传播
五、福禄培尔的教育思想
1.论教育的基本原理
(1)统一的原则
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形成了整体的观念。

福禄培尔认为一切事物最终都统一于上帝。

教育的实质正在于使人能自由和自觉地表现他的本质,帮助人类逐步认识自然、人性和上帝的统一。

(2)顺应自然的原则
神性是人性的本质或根源,人性肯定是善的。

教育、教学和训练的最初的基本标志必然是容忍的、顺应的,是保护性、防御性的。

儿童生活中不良现象的出现原因有二:人的本质的各个方面的发展被完全忽略;发展过程遭到不良干预。

(3)发展的原则
福禄培尔在教育史上第一次把自然哲学中进化的概念完全而充分地运用于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

人性是一种不断发展和成长的东西。

发展不仅是分阶段的,更是连续的和联系的。

人的成长与万物生长一样必须服从两条互补的原则:对立与调和。

(4)创造的原则
对儿童需要及早地给以从事外部工作和生产活动的训练,使其能从外部表现本质。

2.幼儿园教育理论
(1)幼儿园地位(工作意义与任务)
幼儿园教育应当作为家庭教育的补充而非代替。

幼儿园工作任务是,通过各种有游戏和活动,培养儿童社会性、道德,使之认识自然和人类,发展智力、体
力,为下一阶段的发展作准备。

(2)幼儿园教育方法
福禄培尔关于幼儿园教育方法的基本原理是自我活动或
自动性。

自我活动帮助个体认识自然,认识人类,最终认识上帝的统一。

因此重视儿童的亲身观察,并把游戏看做儿童内在本质向外的自发表现(游戏不等于儿童外部活动,而更多地是指儿童的心理态度)。

基于认识人性的需要福禄培尔把社会合作、互助参与作为重要的幼儿园教育方法,要求儿童充分适应小组生活,并重视家庭和邻里生活的复演。

(3)幼儿园课程
游戏与歌谣;恩物(福禄培尔创造的一套供儿童使用的教学用品);作业(将恩物知识运用于实践);运动游戏;自然研究。

恩物的条件:
第一,能使儿童理解周围的世界,不能表示他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第二,每种恩物包含前面的恩物并预示后续的恩物。

第三,每种恩物本身表现为完整、有趣、透明的观念。

或者整体由部分组成部分可形成整体
(4)幼儿园到学校的过渡
福禄培尔认为,儿童在离开幼儿园进入普通学校前应有所准备。

这中间的“中间学校”任务就是帮助儿童顺利实现从感觉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转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