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传染病学实践教学大纲(2篇)

传染病学实践教学大纲(2篇)

第1篇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传染病的基本概念、分类、流行病学特征和防治原则。

(2)熟悉常见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结核病等)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

(3)了解传染病实验室检测技术及其应用。

2. 能力目标:(1)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熟练掌握传染病学实验室检测技术。

(3)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3. 素质目标:(1)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

(2)提高人文关怀意识,关爱传染病患者。

(3)增强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传染病的防治工作。

二、教学内容1. 传染病基本概念、分类及流行病学特征1.1 传染病的基本概念1.2 传染病的分类1.3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2. 常见传染病2.1 病毒性肝炎2.2 艾滋病2.3 结核病2.4 其他常见传染病(如麻疹、水痘、流感等)3. 传染病诊断与治疗3.1 传染病的诊断方法3.2 传染病的治疗方法3.3 传染病治疗中的注意事项4. 传染病预防与控制4.1 传染病的预防措施4.2 传染病的控制策略4.3 传染病防治中的伦理问题5. 传染病实验室检测技术5.1 传染病实验室检测的基本原理5.2 传染病实验室检测技术及其应用5.3 实验室生物安全及防护三、实践教学环节1. 实验室教学1.1 传染病实验室基本操作技能训练1.2 传染病实验室检测技术操作训练1.3 传染病实验室生物安全及防护训练2. 临床教学2.1 传染病病例分析讨论2.2 传染病临床见习2.3 传染病临床实习3. 社会实践3.1 传染病防治宣传教育3.2 传染病防治调研3.3 传染病防治志愿服务四、教学评价1.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40%,包括传染病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考核。

2. 实验室报告:占总成绩的20%,包括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报告撰写等。

3. 临床实习报告:占总成绩的20%,包括病例分析、临床技能操作等。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7年制).doc.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7年制).doc.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七年制)第一章总论[目的与要求]1、了解传染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掌握传染病的概念、感染的概念及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3、熟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

4、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熟悉其临床特点。

5、掌握国家法定传染病的病种及其报告时限和管理办法。

[教学内容]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是由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感染人体后产生的有传染性的疾病。

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s)是指病原体感染人体后所致的疾病,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性感染性疾病,即感染性疾病包括传染病,而传染病是感染性疾病的组成部分。

介绍传染病在历史上的危害、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感染的概念感染又称传染,是病原体对人体的一种寄生过程,即病原体和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构成此过程有病原体、人体和所处的环境三个要素。

二、感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被清除、隐性感染(又称亚临床感染)、显性感染(又称临床感染)、病原携带状态(可分为带病毒、带菌和带虫者)和潜伏性感染五种表现,上述表现形式在一定条件下可相互转变。

三、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四、传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非特异性免疫(天然屏障、吞噬作用、体液因子)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一、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门户、机体内定位、排出途径。

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直接侵犯、毒素作用、免疫机制。

三、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发热、急性期改变。

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一、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1、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2、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空气、飞沫、尘埃等)。

消化道传播:(水、食物、苍蝇等)。

接触传播: (手、用具、玩具等,可传播消化道或呼吸道传染病)。

虫媒传播: (吸血节肢动物,如蚊子、跳蚤、恙虫等)。

血液、体液传播:输血(制品)、注射和针刺。

3、人群易感性易感者二、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一、基本特征1、有病原体传染病均由特异性的病原体引起。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LEMOLOGY)一、课程说明课程编码课程总学时32(理论总学时32/实践总学0时)周学时(理论学时/实践学时)学分课程性质适用专业临床、临床专升本、影像、法医、麻醉专业。

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表(小四黑体)传染病学是研究各种传染病在人体中发生、发展、传播、诊断、治疗和预防规律的学科.是临床医学重要课程之一.在医学中处于重要地位。

本课程根据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重点讲解防治常见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范围内的科学新成就.为今后参加传染病防治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课程要求主要包括以下两点内容:①基本要求:首先.学生应当全面系统地学习各章.掌握基本概念.深入理解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在此基础上.有目的地深入学习重点章节.归纳总结认识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比较相近的概念和类似的问题.掌握它们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②素质培养:包括思想道德修养、自学能力、专业英语能力、应用知识能力、临床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

3、本门课程与其它课程关系:传染病学是医学专业的公共临床课程.是临床医学所有专业的必修课程.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其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是微生物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流行病学、病理学、药理学和诊断学等。

掌握这些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学好传染病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推荐的教材有:推荐的参考书有:在考试方法上实行多项改革.建立了完备的试题库.实行了教考分离;理论考试注重主观题和客观题的适当比例.将重点难点放在分析病例的问题上.注重考察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实践教学内容安排:无二、教学内容纲要第一章总论一、目标与要求(一)熟悉传染病及感染的概念。

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感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及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基本特征、临床特点。

(二)了解传染病的发病机制、影响因素、诊断、治疗及预防。

二、教学内容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重点讲解1.感染的概念。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完整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完整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可以直接使用,可编辑优秀版资料,欢迎下载)传染病学教学大纲内容实验内容详见实验教学大纲理论教学教学目标与要求第一章总论[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 传染的概念;传染过程的表现;2.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传染病的诊断依据及传染病的报告时间。

熟悉:1. 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2. 传染病的治疗原则。

了解:1. 传染病的发病机理。

[重点]1. 传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及其特征;2. 重大传染病及其报告时间。

[难点]1. 传染病的发病机理。

[教学时数] 6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传染的概念。

传染病的特征:(1)基本特征:有病原体、有传染性、有免疫性、有流行性。

(2)临床特点:病程发展的规律性、病情发展的特殊表现。

传染病的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传染病的治疗原则:早期治疗、防治结合。

2.重点讲解:传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被消灭或排出体外、病原携带状态、隐性感染、潜在性感染、显性感染。

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社会因素。

预防:我国要求报告的重大传染病及时间要求。

3.一般讲解: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传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

第二章朊毒体感染(略)第三章病毒感染第一节病毒性肝炎[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 HBV的基本结构、抗原抗体系统;2. 胆酶分离现象;肝炎病毒抗原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3.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类型及急性黄疸型和急性重型的临床特点;4. 肝炎的治疗原则及重型肝炎肝性脑病的抢救方法。

熟悉:1. 甲、乙型肝炎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2. 各型肝炎的基本病理特点。

了解:1. 各型肝炎的发病机理;2. HBV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

[重点]1. 胆酶分离;急性自限性乙肝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标志物变化及其临床意义;2. 急性黄疸型和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特点;重型肝炎肝性脑病的抢救。

[难点]1. HBV的基本结构、抗原抗体系统;2. 肝炎的治疗。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第一章总论(4学时)目的要求1、掌握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的概念及关系。

2、掌握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3、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熟悉其临床特点。

4、掌握传染病的诊断依据和治疗原则。

5、熟悉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及影响流行因素。

6、熟悉国家法定传染病的病种及其报告时限和管理办法。

7、了解传染病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教学内容一、引言传染病、感染性疾病的定义。

传染病学的定义。

学习传染病学的意义。

二、传染与免疫传染的概念。

宿主与病原体之间的互相斗争和适应。

共生状态。

机会性感染。

感染谱。

三、传染过程的表现病原体进入机体的途径。

感染后表现:(1)被清除与定居;(2)隐性感染的发生率与后果:获得免疫,携带状态;(3)显性感染的发生率与后果:恢复健康,恢复期携带者;(4)病原携带状态:定义,急性、慢性、潜伏期、恢复期与健康携带者;(5)潜伏性感染。

四、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病原体的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

五、传染过程中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保护性免疫与变态反应。

非特异性免疫:屏障作用,吞噬作用,体液因子。

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体液免疫。

六、传染病的发病机制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入侵门户,机体内扩散与定位,排出途径);组织损伤的发生原理(直接侵犯,毒素作用,免疫机理);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体温升高,代谢改变,内分泌改变)。

七、传染病的流行过程与影响因素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八、传染病的特征基本特征(病原体、传染性、流行性、免疫性),临床特点(病程经过有一定的顺序与规律性、发热、皮疹和粘膜疹、毒血症)。

九、传染病的诊断依据临床特点、流行病学资料、实验室检查,强调病原学、分子生物学检测、血清学检查的重要诊断价值。

十、传染病的治疗治疗原则: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治疗包括一般支持疗法、病原治疗、对症治疗等。

十一、传染病的预防遵守传染病的疫情报告制度,针对流行过程三个基本条件采取的综合性措施。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一、引言•传染病学概述•传染病在公共卫生中的重要性•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传染病的流行模式和传播途径二、传染病病原体•病原体的分类和特征•细菌性传染病–病原菌的种类、结构和基本特性–常见细菌性传染病的病原菌及其致病机制–检测和鉴定细菌病原菌的常用方法•病毒性传染病–病毒的种类、结构和基本特性–常见病毒性传染病的病原病毒及其致病机制–检测和鉴定病毒病原病毒的常用方法•真菌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和其他传染病的病原体–真菌、寄生虫和其他传染病病原体的特点和致病机制三、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直接传播–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动物与人之间的传播•间接传播–空气传播–飞沫传播–体液传播–媒介传播四、传染病流行病学•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和方法•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分析•流行病学指标和流行病曲线•传染病的流行模式和变迁规律五、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疫苗接种和免疫–疫苗的种类和疫苗接种原则–疫苗的生产和质量控制–免疫策略和程序•传染病的检测与诊断–传染病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和技术–传染病的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传染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传染病疫情的监测和报告制度–传染病的预警和应急措施•传染病的隔离和消毒–隔离和隔离措施–传染病的消毒方法和程序六、常见传染病的学习和防控•肺结核–肺结核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表现–肺结核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流行性感冒–流感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流行病学特点–流感疫苗的接种和流感的防控策略•腹泻病–常见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和传播途径–腹泻病的预防和控制措施•艾滋病–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感染机制–艾滋病的预防和控制策略•登革热–登革热病毒的传播途径和流行病学特点–登革热的防控措施和疫苗接种策略七、传染病与公共卫生•传染病在公共卫生中的地位和作用•传染病防控的重要性和挑战•公共卫生策略和措施在传染病防控中的应用以上是传染病学教学大纲的内容,将按照该大纲进行课程的教学和学习,以提高学生对传染病学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为公共卫生工作做出贡献。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

《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五年制本科预防医学专业《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传染病学授课专业:五年制本科预防医学专业学时与学分:总学时为45(理论课24学时,见习课21学时),2学分一、课程性质和目的《传染病学》是以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为教学重点,对传染病总论、病毒性疾病、立克次体病、细菌性疾病、螺旋体病、深部真菌病、原虫病、蠕虫病等疾病进行系统阐述与介绍,使学生掌握和熟悉传染病学理论以及常见传染病的防治。

主要面向五年制临床医学、七年制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

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二、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总论【目的要求】一、掌握传染病的基本概念、感染过程的表现、传染病流行的基本条件、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与临床特点,诊断与治疗原则。

二、熟悉感染过程中病原体和免疫应答的作用、传染病发病机制、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三、了解我国传染病的历史、现状与防治方面的成就,传染病学的范畴,传染病流行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一、一般介绍我国传染病的历史、现状与防治成就,传染病病种的变迁,传染病学的范围和内容,学习传染病的目的。

二、重点讲解传染病的特征,强调基本特征是与其他疾病鉴别的要点。

三、重点讲解感染的基本概念(感染、共生态、机会性感染、感染谱、首发感染、获得性感染、交叉感染、自身感染等)、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

四、介绍病原体致病力(侵袭力、毒力、数量、变异性)对感染过程的作用、机体对感染的免疫反应(非特异性与特异性免疫)、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五、重点讲解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必备条件: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

六、介绍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

七、重点讲解传染病的诊断依据应包含: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三方面。

特别是流行病学资料、病原学、分子生物学检测、血清学检查在诊断上的重要价值。

八、重点讲解传染病的治疗原则,特别强调传染病的隔离、消毒、病原治疗的特殊性、抗生素的使用原则。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前言传染病就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

其重点在于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的研究,以达到防治结合目的。

教材为彭文伟主编《传染病学》(第六版)。

本大纲适用于预防医学本科五年制学生,课程总学时46学时,其中大课30学时,见习16学时。

第一章总论绪论一、目的要求:1、了解传染病定义和我国在传染病防治方面的成就。

2、了解传染病学的研究范围及其研究重点。

二、计划学时数:0.5学时 (理论授课0.5学时)三、讲授内容:1.传染病定义。

2.传染病学的范畴,它与其它邻近科学的关系。

3. 传染病学的发展和我国的传染病学成就。

祖国医学对传染病的认识(自学内容)第一节感染与免疫一、目的要求1.掌握感染的慨念和感染过程的表现。

2.熟悉传染过程中病原体作用和机体的免疫应答作用。

二、计划学时数:0.5学时(理论授课0.5学时)三、讲授内容1、重点讲解感染概念的四个要素及传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形式的不同及其意义。

各种表现形式发生的比例、结果和意义。

2、详细讲解病原体致病能力的四个方面在传染过程的作用。

3、详细讲解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

第二节传染病的发病机理一、目的要求l、了解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和组织损伤的发生机制。

2、了解传染病重要的病理生理变化。

二、计划学时数:0.5学时(理论授课0.5学时)三、授课内容一般介绍传染病的发生与发展的共同特征和在传染病中导致组织损伤发生的三种的方式。

第三节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及影响因素一、目的要求1、掌握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2、熟悉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二、计划学时数:0.5学时(理论授课0.5学时)三、授课内容1、重点讲解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条件、特别是传播途径2、一般介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在传染病流行过程中的影响。

第四节传染病的特征一、目的要求1、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2、熟悉传染病的临床特点二、计划学时数:0.5学时(理论授课0.5学时)三、授课内容1、重点讲授传染病的四个基本特征2、详细讲解传染病中复发、再燃的概念3、重点讲解传染病常见症状和体征、特别是热型和皮疹出现时间、分布、顺序与疾病的关系。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二、学时分配表三、理论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总论[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 感染过程的表现;2.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与临床特点;传染病的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

熟悉:1.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及免疫应答的作用;2.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及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3. 传染病的主要预防方法。

了解: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重点]1. 感染过程的表现、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临床特征;2. 传染病的诊断依据及治疗原则。

[难点]1.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2. 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教学时数] 4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感染及传染的概念;感染过程的表现;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传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临床特征;病程发展的规律性、病情发展的特殊表现。

传染病的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传染病的治疗原则:早期治疗、防治结合,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

传染病的预防: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重点讲解: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形式;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病的特征;传染病的诊断依据:病原学诊断、血清学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的价值;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我国要求报告的重大传染病及疫情报告时间要求。

3.一般讲解:传染病的发病机理。

第二章朊毒体感染(略)第三章病毒感染第一节病毒性肝炎[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 乙肝病毒的结构特点、抗原抗体系统;2.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类型及临床表现;3.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及病原学诊断;4. 慢性肝炎及重型肝炎的治疗原则。

熟悉:1. 各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及流行病学特点、预防措施;2. 各临床类型肝炎的基本病理特点;3. 各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了解:1. 甲、丙、丁、戊型肝炎病毒的病原学特点;2. 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3. HBV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

[重点]1. 乙肝病毒的基本结构、抗原抗体系统的临床意义;2. 各型肝炎的临床特点;3.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依据及病原学诊断依据;4. 慢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原则;5. 重型肝炎的救治措施;6. 乙型肝炎的免疫接种。

传染病学大纲

传染病学大纲

《传染病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传染病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课程。

通过理论教学,使学生具备传染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通过临床见习,使学生掌握常见传染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基本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传染病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方法,努力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二、教学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一)总论基本要求1掌握传染病的基本特征2掌握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特点4掌握传染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原则教学内容1感染与传染、感染病与传染病的概念; 传染病的研究范;感染过程的各种表现2传染病的基本特征3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影响流行过程的的因素;传染病的临床特点5传染病的诊断;应熟悉的鉴别诊断6传染病的治疗和预防(二)病毒感染1病毒性肝炎基本要求①掌握各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特点及其与临床的关系②掌握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病理改变和临床表现③掌握病毒性肝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④掌握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和预防教学内容①肝炎病毒的种类,各型肝炎病毒的特点;各型病毒性肝炎的流行过程②发病机理和病理解剖;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重型肝炎和淤疸型肝炎的临床特点;病毒性肝炎的血液生化检查;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查;肝脏病理检查③诊断与鉴别诊断④各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和预防措施2肾综合征出血热基本要求①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病原学特点和流行特征②掌握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机理③掌握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表现④掌握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诊断与治疗措施教学内容①汉坦病毒的概况和主要血清型;流行过程与流行特征②发病机理、基本病理改变和病理特点;临床分期与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③诊断与鉴别诊断④各临床分期的治疗原则3流行性乙型脑炎基本要求①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病学特点②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③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④掌握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治疗原则教学内容①乙型脑炎病毒的特点;流行过程和流行特征②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临床表现特点;脑脊液检查特点;免疫学检查③诊断与鉴别诊断④治疗原则4狂犬病基本要求①了解狂犬病的病原学特点②了解狂犬病的发病机理③掌握狂犬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④掌握狂犬病的治疗原则教学内容①狂犬病毒的特性,自然病毒与固定病毒的区别;流行过程②发病机理和病理解剖特点;临床分期与临床表现特点③诊断与鉴别诊断④发病前与发病后治疗5艾滋病基本要求①了解熟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形态结构、基因组织和复制过程②熟悉艾滋病的流行病学特点③了解艾滋病的发病机理④掌握艾滋病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和治疗措施教学内容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形态结构与基因组织,复制过程;流行过程②发病机理与病理特点;临床经过;常见机会感染和机会肿瘤的临床特点;临床分类和分级③诊断与鉴别诊断;确证试验④抗病毒治疗的时机与方案;常见机会感染和机会肿瘤的治疗(三)细菌感染1伤寒基本要求①熟悉伤寒杆菌的抗原特点②熟悉伤寒的发病机理、临床经过与临床特点③掌握伤寒的主要并发症④掌握伤寒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教学内容①伤寒杆菌的性状、抵抗力与抗原特点;流行过程;流行特点②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典型病例的主要临床表现与临床经过;不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血常规检查;细菌培养的诊断价值;肥达氏反应的意义③诊断与鉴别诊断④抗菌治疗;并发症治疗2细菌性痢疾基本要求①掌握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机理②掌握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③掌握细菌性痢疾的治疗与抢救措施教学内容①痢疾杆菌的性状、分类及其变迁;流行过程和流行特征②发病机理和病理特征;急性、慢性、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表现;粪便检查的特点;细菌培养的价值③诊断与鉴别诊断④急性细菌性痢疾病原治疗;慢性细菌性痢疾的治疗手段;中毒型细菌性痢疾的抢救措施3霍乱基本要求①掌握霍乱的发病机理②掌握霍乱的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③掌握霍乱的液体疗法教学内容①霍乱弧菌的生物性状,血清型,生物型;流行过程和流行特征②发病机理和病理生理;临床特征;血液常规检查;粪便检查;悬滴试验、分离培养③诊断与鉴别诊断④液体疗法的原则4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基本要求①了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病学特点②了解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发病机理③掌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分型、临床特点和诊断要点④掌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治疗原则与抢救措施教学内容①脑膜炎球菌的生物特性与分型、耐药问题;流行过程和流行特征②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特点;普通型各阶段的临床表现特点,暴发型的临床表现;血常规检查,脑脊液检查,细菌学检查,免疫学检查③诊断与鉴别诊断④抗菌治疗的原则;暴发型的抢救措施(四)螺旋体感染钩端螺旋体病基本要求①掌握钩端螺旋体病的流行病学特点②了解钩端螺旋体病的发病机理③掌握钩端螺旋体病的临床分型、临床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④熟悉钩端螺旋体病的病因治疗教学内容①钩端螺旋体的生物学特点、主要血清群;流行过程,流行特征②发病机理,基本病理改变和病理特点;临床分型和临床表现特点;血常规、尿常规,血培养,显微镜下凝集试验③诊断与鉴别诊断④病因治疗药物的选择与使用;赫氏反应;后发症治疗(五)寄生虫感染1阿米巴病基本要求①掌握肠阿米巴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②掌握肝阿米巴病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教学内容※肠阿米巴病①溶组织内阿米巴大滋养体、小滋养体与包囊的形态,发育过程与致病力;流行过程②溶组织内阿米巴侵人体的过程,发病条件,组织损伤机理;基本病理变化;普通型(急性与慢性)、暴发型、慢性型、无症型肠阿米巴病的临床特点;血常规检查、粪常规检查、乙状结肠镜检查③诊断与鉴别诊断④抗阿米巴药物的选择与剂量;并发症处理※肝阿米巴病①与肠阿米巴病的关系②发病机理,病变部位、数目、大小、性质;临床表现特点;血常规检查、粪常规检查、肝脏生化检查、超声波检查、肝穿刺检查③诊断与鉴别诊断④抗阿米巴药物的选择与剂量,肝穿刺排脓2疟疾基本要求①熟悉疟原虫的生活史②掌握疟疾的临床特点③掌握疟疾的治疗与预防教学内容①四种疟原虫的生活史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流行过程与流行病学特点②临床发作的原理;典型虐疾的发作过程及伴随症状;虐疾的凶险发作的临床特点;血常规检查,血液骨髓涂片查疟原虫,血清学检查③诊断与鉴别诊断④控制临床发作、防止复发与传播的药物;耐氯喹病例的治疗3日本血吸虫病基本要求①了解日本血吸虫病的生活史和流行特征②掌握日本血吸虫病的感染过程与主要脏器的病理变化③掌握日本血吸虫病的临床特点④掌握日本血吸虫病的治疗教学内容①日本血吸虫的生活史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流行过程,流行类型②发病机理与病理解剖;急性血吸虫病、慢性血吸虫病的临床表现;血常规检查、肝脏生化检查、超声波检查、粪便沉淀或孵化找虫卵和毛蚴、血清学检查③诊断与鉴别诊断④抗吸虫治疗,对症治疗三、见习课的内容(一)隔离技术传染病病区的设置:传染病病区设置的要求,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的划分;隔离的分类:严密隔离,一般隔离;常用隔离技术:手的消毒,口罩的使用,隔离衣的穿脱(二)发热原因待查发热原因待查的定义;发热原因待查的病因分类;发热原因待查的病因诊断(三)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的特点;病毒性肝炎的生化学与血清学检查;病毒性肝炎的病因与临床诊断;病毒性肝炎的治疗原则(四)艾滋病艾滋病的临床分期、分类与诊断;艾滋病常见机会感染的诊断与治疗;联合抗病毒治疗(五)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的常见病原体;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机制;感染性腹泻的病因诊断;感染性腹泻的病理生理诊断;感染性腹泻的治疗原则四、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传染病学以微生物学、寄生虫学和免疫学为基础,以病因诊断和抗感染化疗为特点。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医学、针灸推拿学等使用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医学、针灸推拿学等使用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供五年制中医学、针灸推拿学等使用)一、课程目标1、课程的性质和目的课程性质:传染病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专业课程。

它是研究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在人体内、外环境中发生、发展、传播和防治规律的科学,其重点在于研究这些疾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方法,同时兼顾流行病学和预防措施,以求达到防治结合的目的。

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防治传染病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为预防、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打下基础,有助于控制和消灭传染性疾病,保障人民健康。

2、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传染病学与其他学科有密切联系,其基础学科和相关学科是微生物学、免疫学、人体寄生虫学、流行病学、病理学、药理学和诊断学等。

掌握这些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对学好传染病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课程学时分配总学时36,其中理论31学时,实践教学(见习4学时), 习题及讨论1学时。

课程主要内容和学时分配见课程学时分配表。

(宋体五号)课程学时分配表(宋体五号,加黑)三、建议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目(黑体小四号)1.教材(1)主编:杨绍基、任红. 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传染病学.第7版.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年。

(2)主编:陈盛铎.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传染病学(供中医类、中西医结合等专业用)。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第1版 (2009年7月1日)2.主要参考书(1)主编:高志良、杨绍基. 《全国高等学校配套教材•传染病学学习指导及习题集》人民卫生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1月1日)。

(2)主编:翁心华、施光峰. 《传染病学》. 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8月1日)(3)主编:程明亮,陈永平. 传染病学(案例版).科学出版社, 第1版 (2008年8月1日)四、课程考核本课程所采用理论考试考核方式为主,也可采取讨论、实践技能测试等考查方式。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2)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2)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通常涵盖以下内容:
1. 传染病的定义和分类
- 传染病的概念和传播途径
- 传染病的分类和常见传染病的例子
2. 传播途径和防控措施
- 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个人卫生、隔离措施、环境清洁等防控措施
3. 传染病的流行病学
- 流行病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 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分析
4. 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
- 病原体的分类和特征
- 常见传染病的主要病原体
5.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
- 传染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方法- 常见传染病的治疗和预防措施
6.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 疫苗接种和免疫规划
- 传染病的预防教育和宣传
7. 新发传染病和全球传染病流行趋势
- 新兴传染病的识别和监测
- 全球传染病的流行趋势和应对策略
8. 传染病学研究和应用
- 传染病学在公共卫生和流行病学调查中的应用
- 患者随访和疫情监测
这只是一个基本的传染病学教学大纲,具体内容和深度会根据不同的教学机构和课程设置而有所不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二、学时分配表三、理论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第一章总论[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 感染过程的表现;2. 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与临床特点;传染病的诊断方法及治疗原则。

熟悉:1. 感染过程中病原体及免疫应答的作用;2.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条件及影响流行过程的因素;3. 传染病的主要预防方法。

了解:传染病的发病机制。

[重点]1. 感染过程的表现、传染病的基本特征及临床特征;2. 传染病的诊断依据及治疗原则。

[难点]1. 传染病的发病机制;2. 感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

[教学时数] 4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感染及传染的概念;感染过程的表现;传染过程中病原体的作用;传染过程中免疫应答的作用;传染病的基本特征、临床特征;病程发展的规律性、病情发展的特殊表现。

传染病的诊断: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传染病的治疗原则:早期治疗、防治结合,治疗、护理与隔离、消毒并重。

传染病的预防: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2.重点讲解:感染过程的五种表现形式;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病的特征;传染病的诊断依据:病原学诊断、血清学诊断、分子生物学诊断的价值;传染病的预防措施;我国要求报告的重大传染病及疫情报告时间要求。

3.一般讲解:传染病的发病机理。

第二章朊毒体感染(略)第三章病毒感染第一节病毒性肝炎[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 乙肝病毒的结构特点、抗原抗体系统;2.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类型及临床表现;3.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及病原学诊断;4. 慢性肝炎及重型肝炎的治疗原则。

熟悉:1. 各型肝炎的主要传播途径及流行病学特点、预防措施;2. 各临床类型肝炎的基本病理特点;3. 各型病毒性肝炎的预防措施了解:1. 甲、丙、丁、戊型肝炎病毒的病原学特点;2. 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3. HBV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

[重点]1. 乙肝病毒的基本结构、抗原抗体系统的临床意义;2. 各型肝炎的临床特点;3. 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诊断依据及病原学诊断依据;4. 慢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原则;5. 重型肝炎的救治措施;6. 乙型肝炎的免疫接种。

[难点]1. HBV的基本结构、抗原抗体系统;2. 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制;3. 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诊断;4. 慢性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原则。

[教学时数] 7学时[教学内容]1. 详细讲解:乙型肝炎病毒的形态与结构,抗原、抗体系统及亚型; HBV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病毒性肝炎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流行特征;不同临床类型肝炎的病理特点、临床表现: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肝衰竭、肝性脑病的临床表现;临床分型与病原学的关系;各临床类型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转归;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检查、各型肝炎血清学检查、分子生物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及意义;诊断依据;抗病毒治疗原则及重型肝炎肝性脑病的治疗原则。

2. 重点讲解:乙肝病毒的基本结构,乙肝病毒的抗原抗体系统,急性自限性乙肝病毒感染的血清学标志物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急性黄疸型和急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特点;胆酶分离;诊断依据及黄疸的鉴别诊断;重型肝炎肝性脑病的抢救。

3. 一般讲解:乙型肝炎的发病机理、病毒性肝炎的病理生理基础。

第六节麻疹[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麻疹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依据。

熟悉:麻疹与其他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预防措施;了解:麻疹的流行病学特征、常见合并症及其治疗[重点]1.麻疹皮疹的形态特点、出疹时间、出疹顺序;麻疹粘膜斑;2.麻疹与其他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难点]麻疹的发病机理;[教学时数] 1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麻疹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麻疹病毒的侵入途径及发病过程。

两次病毒血症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特征性的组织病变;麻疹的临床表现:潜伏期、典型临床经过、并发症(支气管肺炎、脑炎及心力衰竭)。

麻疹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与药疹、风疹、猩红热的鉴别。

治疗原则以一般支持治疗、防治并发症为主;计划免疫接种预防麻疹的方法。

2.重点讲解:麻疹的典型临床经过、并发症(支气管肺炎、喉炎、心力衰竭及脑炎)。

3.一般讲解:麻疹病毒特点、抵抗力;实验室检查:早期鼻咽及颊膜处粘膜涂片、鼻咽分泌物及血液作病毒分离。

第七节水痘-带状疱疹[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 水痘皮疹的特点;2. 水痘早期诊断的依据。

3.水痘与带状疱疹、手足口病的鉴别诊断熟悉:1. 水痘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预防措施;2. 水痘治疗时的注意事项。

了解: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特点及水痘与带状疱疹之间的关系。

[重点]1. 水痘的传染源、传播途径;2. 水痘皮疹的形态、分布、演变;3. 水痘与带状疱疹、手足口病的鉴别诊断[难点]1. 发病机理;2. 皮疹的演变。

[教学时数] 1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流行病学:患者是主要传染源,飞沫和接触传播,人群易感性。

水痘皮疹的形态及分布特征;诊断、治疗(对症、支持、局部皮损的处理):慎用激素。

2.重点讲解:水痘疱疹的形态特点、向心性分布;皮疹演变:红斑—丘疹—疱疹—痂疹—痂皮脱落。

水痘与带状疱疹、手足口病的鉴别诊断:出疹规律、伴随症状、流行特征、病原学检查。

3.一般讲解: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病原学特点、发病机理、带状疱疹的临床表现。

第八节流行性腮腺炎[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熟悉:1. 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特征;2. 流行性腮腺炎的常见并发症、诊断要点。

了解: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学、鉴别诊断。

[重点]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表现及合并症。

[难点]鉴别诊断。

[教学时数] 1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腮腺炎病毒入侵部位、病毒血症、病毒在腮腺中的增殖复制,二次病毒血症。

累及器官、腮腺非化脓炎症的病理特征。

其它器官受累的病变。

流行性腮腺炎的临床表现:全身感染症状、腮腺肿胀触痛、腮腺管口红肿。

腮腺炎的并发症:睾丸炎、脑膜脑炎、胰腺炎;实验室检查:血、尿淀粉酶测定。

腮腺炎的诊断:接触史、腮腺肿大特征。

2.重点讲解:流行性腮腺炎腮腺肿大的特征及其与化脓性腮腺炎的鉴别。

3.一般讲解:流行性腮腺炎的治疗第九节肾综合征出血热[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五期经过及各期的临床特点;2. 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诊断的依据;3. 肾综合征出血热各期的治疗原则。

熟悉:1. 肾综合征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特点及预防措施;2. 肾综合征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基本病理特点。

了解:1. 汉坦病毒的病原学特征;2. 肾综合征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机理。

[重点]1. 传染源、传播途径;肾综合征出血热早期的三大主要症状;少尿期的临床特点;2. 早期确诊的依据;发热期的治疗;少尿期急性肾功能衰竭的抢救。

[难点]1.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发病机理;2. 各期的治疗措施。

[教学时数] 5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流行病学:传染源、传播途径;流行特征:地区、季节、人群分布特点。

五期临床特点:潜伏期,病程中各期(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恢复期)的症状和体征、临床类型,并发症。

早期诊断:三种早期的主要症状;特异性IgM抗体;血象、尿的变化,免疫学检查;各期治疗措施;;主要预防措施。

2.重点讲解:五种传播途径;五期临床经过及临床分型;早期诊断依据;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及少尿期的治疗措施。

3.一般讲解: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与其它急性发热性疾病的鉴别。

第十节流行性乙型脑炎[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 乙脑的临床表现;2. 诊断依据及治疗原则。

熟悉:1. 乙脑的流行病学特点;2. 乙脑与其它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鉴别诊断;3. 乙脑的预防措施。

了解:1. 乙脑病毒的病原学特征;2. 乙脑的发病机制。

[重点]1. 传染源、传播途径;2. 极期的主要表现;与其它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毒型菌痢的鉴别。

[难点]1. 发病机理;2.与其它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毒型菌痢的鉴别。

[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传染源、传播媒介及储存宿主。

流行地区、季节及年龄分布。

病程各期的表现、临床类型。

血象、脑脊液的特点、特异性IgM抗体检查的意义。

诊断依据;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中毒性菌痢脑型的鉴别诊断;高热、抽搐、呼吸衰竭、脑水肿的处理;防蚊、灭蚊及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2.重点讲解:典型临床表现;鉴别诊断;高热、抽搐、脑水肿、呼吸衰竭的抢救措施。

3.一般讲解:发病机制及病理;病毒侵入及散布途径。

中枢神经病变。

第十五节艾滋病[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 艾滋病的临床分期及各期主要临床表现;2. 艾滋病的诊断方法及抗病毒治疗原则;熟悉:1. 熟悉艾滋病的流行环节;2. 艾滋病的预防、监测措施。

了解:1. 人免疫缺陷病毒的病原学特点;2. 艾滋病的流行趋势。

[重点]1. 艾滋病的流行环节、高危行为、高危人群;2. 艾滋病的额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3. 艾滋病的预防措施。

[难点]1. 病原学特征,发病机制;2. 病理改变。

[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1. 详细讲解:传染源、传播途径、高危人群、高危行为;本病的流行特点,全球性流行趋势及主要流行地区分布。

潜伏期、急性期、无症状携带期、艾滋病期的主要表现特点;确诊依据;治疗目标及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原则;主要预防及监测措施。

2. 重点讲解:传播途径、高危人群、高危行为;临床各期表现特点及其流行病学意义;HIV抗体检查的方法(初筛试验、确证试验)及其意义、细胞免疫学检查方法及其意义。

3. 一般讲解:HIV的结构及细胞内复制过程;发病机理。

第四章立克次体感染(略)第五章细菌感染第一节伤寒与副伤寒[教学目标与要求]掌握:1. 典型伤寒的诊断及细菌学与血清学检查的选择与正确评价。

2. 伤寒的治疗原则。

熟悉:1. 伤寒的流行病学特征;2. 幼儿、老年伤寒的特点及副伤寒的临床特点;3. 伤寒的预防措施。

了解:1. 伤寒杆菌与副伤寒杆菌的病原学特性;2. 伤寒的病理特征与临床分期的关系;[重点]1. 典型病例的临床经过;2. 血、骨髓、粪便培养病原体的时间及其诊断价值、肥达氏反应的意义[难点]1. 伤寒的发病机制;2. 病原学、血清学检查的时间及意义。

[教学时数] 2学时[教学内容]1.详细讲解:传染源、传播途径、感染后免疫;流行特点。

伤寒杆菌侵入途径、病理变化及发展过程。

两次菌血症和肠道病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典型病例的临床表现,幼儿及老年伤寒的特点;并发症;复发与再燃的概念;病原学及血清学诊断方法、确诊依据;病原治疗及对症治疗原则;综合预防措施。

2.重点讲解:典型伤寒的临床经过、肠出血、肠穿孔的表现及处理;血象特征、外周血、骨髓、粪便、尿液培养病原体的时间及其诊断价值、肥达氏反应的意义及应用。

3.一般讲解: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的特性;副伤寒的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原则;慢性带菌者的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