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山黄大茶的来源史

合集下载

走进茶文化——感受霍山黄大

走进茶文化——感受霍山黄大

走进茶文化——感受霍山黄大
霍山黄大茶,属黄茶,亦称为皖西黄大茶,自明朝便已有记载。

产于安徽霍山、金寨、大安、岳西等地。

叶大、梗长、黄色黄汤,香高耐泡,。

明代许次纾《茶疏》记述:"天下名山,必产灵草。

大江以北,霍山县茶生最多,名品也振于南(方);山陕人皆用之。

清代乾隆《霍山县志》里记载:"茶,本山货属,以茶为冠。

其品之最上者日银针,次日雀舌,又次日梅花片,白兰花头日松萝。

"
霍山黄大茶叶大、梗长、黄色黄汤香高耐泡,具有浓郁的老火香(俗称锅耙香)。

霍山黄大茶外形梗壮叶肥,叶片成条,梗叶相连形似钓
鱼钩,梗叶金黄显褐,色泽油润,汤色深黄显褐,叶底黄中显褐,滋味浓厚醇和,具有高嫩的焦香。

黄大茶大枝大叶的外形在中国诸多茶类中少见,已成为消费者判定黄大茶品质好坏的标准。

霍山黄大茶干茶外形紧索,呈黄褐色。

黄茶的品质特色是"黄叶黄汤"。

霍山黄大茶梗叶金黄显褐,色泽油润,汤色深黄显褐,叶底黄中显褐。

黄茶是轻度发酵茶,各种品质特征偏向于绿茶,香气醇厚,口感适宜绝大多数人品饮享用。

黄茶富含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多糖、矿物质及纤维素等有益成分,在调理消化系统,保护心脑血管,抗氧化、抗衰老,防癌抗
癌等方面具有积极功效。

同时,黄茶还有提神醒脑、敌烟醒酒、排毒解毒和消炎杀菌等功效。

黄茶茶性寒凉,鲜爽适口,香气怡人,尤其适宜在夏天饮用。

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茶酒小栈整理。

霍山黄芽和霍山黄大茶图示-上

霍山黄芽和霍山黄大茶图示-上

以上是霍山地区政府和相关茶叶研究机构对霍山黄芽的描述的官样文 章,是正本,而我想说的是民间版本。霍山黄芽作为历史名茶地位我就不 用重复了。重点说说我知道的但广大茶商和茶友都不知道的。其实官方的 标准太详细了,也太死板了,表面上看是有个标准很好,规范了,但政府 忽略了一些重要的因素,那就是:霍山黄芽是72年挖掘恢复的工艺,也就 是说真正的黄芽不一定是你们定出来的那个样子。你们定出来的茶标准是 把霍山黄芽金鸡种的优势发挥出来了吗?我觉得你们虽然尊重了专家的意 见但没有重视市场的意见和六安地区茶叶科技开发人员的意见。市场方面 的问题是广大茶友的知识是有限的,他们只知道黄茶是黄叶黄汤但不知道 我国丰富的茶叶宝库里有一种黄茶是嫩芽自然泛黄色的极品。我在北京做 黄芽推广的过程中,给北京的各大茶艺培训机构提供过样品,他们绝大部 分是看了“书”,严格遵守黄叶黄汤,有闷堆的是黄茶的理念,对霍山黄 芽的认识很肤浅,绝大部分没见过真正的霍山黄芽但个个自大的不行,拿 本书牛哄哄的。另一方面六安地区的茶叶科技人员对此标准有很多不同的 看法,他们也用实际行动以自己的理解搞出了另一批霍山黄芽。我推过他 们的茶,东西就是好,北京市面上除了喝乌龙茶的低端货和极度重口的茶 客,绝大部分都比较认可。官方标准出来的黄芽绝大部分人都喝不出黄茶 的特色来。依我看只要是金鸡种依靠的是原产地的自然条件,基本不脱离 原始工艺那就是霍山黄芽,你敢说唐朝的霍山黄芽就是明清的黄芽吗?今 天的黄芽就一定是明清的黄芽吗?我觉得不一定非得一样,只要好喝,只 要还是原产的原材料,就还是那霍山黄芽。

• 吴觉农《茶经述评》载:霍山黄芽是历史名茶之一。 • 古代茶叶,唐人首称阳羡(今江苏宜兴),宋人最重建州 (属福建),明代贡茶,武夷雨前最胜。明末清初以来, 贡者十余处上供专用六安,已称“天下第一”,而六安茶 主产于霍山。 (本文来源:人民网 )

霍山黄芽的历史渊源

霍山黄芽的历史渊源

霍山黄芽的历史渊源
霍山黄芽的历史渊源
关于霍山黄芽的历史渊源介绍
霍山地处大别山腹地,鄂豫皖三省交界处。

古属淮南道寿州盛唐县。

芽叶细嫩多毫,形似雀舌,叶色黄绿,汤色绿黄带黄圈,叶底嫩黄,滋味浓厚鲜醇,有熟板栗香,而霍山黄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下面就关于霍山黄芽的历史渊源做一介绍。

1) 早在司马迁《史记》中就有记述:“寿春之山(霍山曾隶属寿州,故称寿春之山)有黄芽焉,可煮而饮,久服得仙。


2) 唐代茶圣陆羽《茶经》中也有霍山产茶之记载。

3) 唐代李肇《唐国史补》卷下记载:“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

……寿州有霍山之黄芽,”并把黄芽列为14品目贡品名茶之一。

黄芽为唐代近二十种名茶之一。

4)宋代开设霍山茶场,茶叶主要运销苏州、扬州、山西、山东、河南、东北等地。

5)明朝万历年间,霍山县令王毗翁《黄芽焙茗诗》云:“露蕊纤纤才吐碧,即防叶老采须忙。

家家篝火山窗下,每到春来一县香。

”明代王象晋《群芳谱》记载,寿州霍山黄芽为当时的极品名茶之一。

6)清代霍山黄芽为贡茶,历年岁贡三百斤。

可见霍山黄芽盛名数百年,然而经过历代演变,以后竟致失传,霍山黄芽仅闻其名,未见其茶。

7)1915年,霍山黄芽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

8)1999年,霍山黄芽再获全国“中茶杯”名优茶评比一等奖。

9)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际,霍山黄芽被选为奥运五环茶,作为赠送外国运动员及教练的礼品。

目前,霍山黄芽已被列为全国名茶之一,“金叶黄芽”与黄山、黄梅戏并称为“安徽三黄”。

以上就是对霍山黄芽的历史渊源的介绍,希望对大家了解这一知识有所帮助。

霍山黄芽品鉴及品性特点

霍山黄芽品鉴及品性特点

霍山黄芽品鉴及品性特点*导读:黄茶大多产自安徽霍山,金枝玉叶的黄大茶产自霍山,金芽黄叶的黄小茶的黄芽同样也产自霍山。

远在1000多年前霍山黄芽就已是唐……黄茶大多产自安徽霍山,金枝玉叶的黄大茶产自霍山,金芽黄叶的黄小茶的黄芽同样也产自霍山。

远在1000多年前霍山黄芽就已是唐朝时期的名茶了。

据唐朝李肇写的《国史补》中,有关于开元至长庆(713-821年)年间史实的记载,有这样一段写道:寿州有霍山黄芽,蕲州有蕲门团黄,而浮梁商货不在焉。

这表明在当时霍山黄芽已十分出名,不过这里大概是指黄色的嫩芽,由于唐朝时期均是加工蒸青团茶,如今的炒青散茶还没有出现。

霍山黄芽的品性特点:芽叶幼嫩毫多,形如雀舌,叶色呈黄绿色,汤色为绿黄有黄圈,叶底呈嫩黄,味道浓厚鲜醇,带熟板栗香。

黄大茶与黄小茶(黄芽)采收的不同之处:黄大茶的鲜叶标准为一芽四五叶,别的黄茶则要求细嫩均匀完整。

像黄芽的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北港毛尖、远安鹿苑茶、平阳黄汤、沩山毛尖等都属于黄小茶。

黄芽加工特点与绿茶的不同之处,主要是经过闷黄工序,让叶片中叶绿素被破坏,酚类物质出现氧化反应,氧化程度不一样,变黄程度也就不一样。

闷堆技术有几种形式:杀青后就热闷堆,像台湾的黄茶;经揉捻之后闷堆,像黄汤;经初干之后闷堆,像黄大茶;通过纸包低温闷黄,像君山银针;通过薄摊闷堆,像霍山黄芽。

采用不一样的闷堆技术,芽叶变黄程度也就不同,制成黄茶的品质也各有千秋。

霍山黄芽在黄芽中的变黄程度属于轻的一类,因此品质也最接近绿茶。

霍山黄芽的炒制技术,包括炒茶(杀青和做形)、初烘、摊放、足火、摊放、复火等工序。

炒茶以小芒花扫帚,可分生锅和熟锅,生锅有杀青作用,当炒时扫帚要在锅里翻转并轻巧地挑动叶子,并用手辅助将其抖开,以免出现闷味或不均匀。

熟锅有做形作用,炒时应炒中加轻揉,让叶子起皱缩成条。

初烘到六成干,摊放1~2天,叶片发黄,拣除红梗老叶等杂物,然后上烘到八九成干,让其回软1~2天,最后再进行一次烘焙即可。

介绍霍山黄芽茶的典故

介绍霍山黄芽茶的典故

介绍霍山黄芽茶的典故霍山黄芽产于安徽省霍山县,属于黄茶,为中国名茶之一。

那么下面一起来看看店铺为大家精心推荐的霍山黄芽的历史资料,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霍山黄芽茶的历史资料霍山黄芽自明代列为贡品。

六安州志载:明时六安贡茶制定于未分霍山县之前原额茶二百袋,霍山办茶一百七十五袋。

霍山县志载明人曹琥"注黄芽茶疏"中说:臣查得本府额贡茶岁不过二十斤,祖宗以来圣贤相承不闻以为不足……宁府正德十年之贡(1515年)取去芽茶一千二百斤,细茶六千斤,不知实贡朝廷几何……芽茶一斤,卖银一两,犹恐不得。

清乾隆四十一本(6-2)《霍山县志》贡茶产地载:六安茶六安与霍山所并产也其以六安名者当霍未建县已有贡额从其朔也。

《天启志》谓以六安寨得名以似凿(寨本名六万,讹称六安)。

顾霍邑山多绕确六地既广且饶(产茶实浮于霍而贡额州不县之什二)……产茶之地惟东山最早,而东山皆属州境,每年大府荐新及本县贡品,率皆州民于雨前,赴县售卖;霍产悉出西南,迟在雨后,帮不及入贡,则茶之专名六安,亦纪实也。

今为详著其地此霍被六大较可睹矣。

东山……贡茶岁居其八九(东山25处属县境的有磨子潭、与儿街、但家庙、单龙寺、东西溪等21处)。

又据《霍山县志》载:“光绪年间,以南乡雾迷尖(即乌米尖),挂龙尖二山所产为一邑最采制既精,价亦倍于各乡。

”霍山黄芽曾一度失传。

1971年以来开始挖掘、研制,恢复生产。

1972年4月27日至4月30日,县茶办室选派农业局茶厂、坝上茶站三位茶叶技干,在乌米尖同三位七、八十岁高龄的茶农共同炒制黄芽茶,共计14斤茶样,当即用白铁桶封装六斤上报国务院进行鉴评。

翌年县土产公司又布点三处,正式生产黄芽,金字山为重点,数年来,由审评室老茶师负责技术辅导。

其余两处为乌米尖和金竹坪。

此后,经过大化坪区农技站、茶站的技术人员反复切搓,试验改进,黄芽茶采制技术有所提高,品质规格趋于固定。

黄芽茶收购量1973年178公斤,1980年644公斤,1985年多渠道收购量猛增至3700公斤,每斤茶价8.50元。

霍山黄芽茶

霍山黄芽茶

霍山黄芽茶
霍山黄芽是属于什么茶
霍山黄芽是黄茶。

霍山黄芽产于安徽省霍山县,为中国名茶之一。

霍山黄芽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清代霍山黄芽为贡茶,历年岁贡三百斤,如今的霍山黄芽是1972年创制并恢复生产的,在2006年4月,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对霍山黄芽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霍山黄芽外形条直微展,匀齐成朵,形似雀舌,色泽嫩绿,香气清香持久,汤色黄绿清澈明亮,滋味鲜醇浓厚回甘,叶底嫩黄明亮。

有哪些功效
1、有预防龋齿的功效
霍山黄芽当中含有氟,氟是可以让牙齿更加坚固、耐酸性更强的一种物质,而每一千克的霍山黄芽当中,一般就含有100毫克左右的氟。

经常用霍山黄芽泡茶喝,可以给身体提供所需的氟,还能够更好地保护牙齿,预防龋齿的发生。

2、有提神的功效
霍山黄芽当中含有一些茶儿素和咖啡碱,这两者物质对于人体骨骼肌的收缩有刺激作用,会让人体更加想法。

霍山黄芽茶香持久,再加上这两者让人兴奋的物质,可以让提神醒脑。

在紧张工作的时候,在辛勤劳动过后,喝一杯霍山黄芽,可以提神。

3、有美容养眼的功效
霍山黄芽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C和类黄酮,这两种物质都是可以抗氧化的,且能力极强。

根据研究表明,人体之所以会衰老,是因为氧化作用产生了自由基,自由基会让人体逐渐老去。

而经常喝霍山黄芽,可以抗氧化,让皮肤更加美白年轻。

4、有消除口臭的作用
霍山黄芽中含有的茶儿素不仅可以提神,而且还可以消除口臭。

人体之所以会口臭是因为口腔细菌的作用产生了臭气,而茶儿素可以杀死口腔中的这些细菌,将这些口臭物质清除掉,让口腔唾液更加纯净。

霍山黄芽的名茶成因分析

霍山黄芽的名茶成因分析

霍山黄芽的名茶成因分析作者:叶晨章传政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第06期摘要霍山黄芽是现代恢复的历史名茶。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茶人的坚持不懈努力,以及其他的诸多因素是霍山黄芽品质优异、声誉远播的重要成因。

关键词霍山黄芽;名茶;成因中图分类号 S5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293-02“中国黄芽,精品之最”,这是原林业部徐有芳部长品饮霍山黄芽之后做出的评价。

霍山黄芽之所以获得如此高度的赞誉,原因有以下几点。

1 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霍山黄芽产于安徽省霍山县,这里古时曾经隶属寿州。

据《史记》记载:“寿春之山有黄芽焉,可煮而饮,久服得仙……”。

这里的寿春之山所产黄芽茶,指的就是霍山黄芽。

这也是霍山黄芽首次见诸史册。

难能可贵的是,此时的霍山黄芽采用煮饮法,长期服用,能够让人得道成仙,可见其深受人们的欢迎。

此后,霍山黄芽一直流芳于世,在中国历史上代代相传,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至清朝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霍山县志》就记载:“茶称瑞草魁,霍茶又为诸茗魁矣”[1]。

长期以来,名优茶被人们称作瑞草魁,而在众多的名优茶中,霍山黄芽独占魁首。

2 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明代许次纾在《茶疏》中说:“天下名山,必产灵草。

江南地暖,故独宜茶”。

指出名茶产地的环境条件极其优越。

1972年,在恢复制作霍山黄芽时,曾选取自然生态环境好、海拔500 m以上的金鸡山、金竹坪、乌米尖,即“两金一乌”为中心产区。

后来又加上金家湾,就形成了现在的“三金一乌”著名的霍山黄芽核心产地。

2.1 金鸡山金鸡山在霍山县大化坪镇,历史上还流行“金鸡神茶”的传说。

这里森林密布、山高岭大、溪流众多,生态条件好。

最值得一提的是,1979年在金鸡山茶园中发现一棵高1.40 m、树幅3.40 m的茶树,用其鲜叶炒制霍山黄芽,品质极佳,于是人们采用短穗扦插方法,繁殖了3 532株,建立了母本园。

陈椽:从荼到茶,六大茶类的起源研究

陈椽:从荼到茶,六大茶类的起源研究

陈椽:从荼到茶,六大茶类的起源研究一、从荼到茶荼字首见于《六经》,西周初期著作《诗经》的《豳风七月篇》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初次表示茶的含义。

《尔雅》说:“槚,苦荼也”;《广雅》说:“荆巴间炙粳苦荼之叶,加入菽、姜、橘子等为茗而饮之。

”茶的含义明确了。

《神农本草》说:“神农尝百草以疗疾,一日遇七十二毒,(另文解释),得荼而解之”。

茶的含义和用途完全明白了。

神农是仰韶文化时代母系氏族公社(大约距今六七千年)的帝王之一,是部落首领,教民种植,为群众造福,群众称为“天神”。

《神农本草》是战国时代杂家的著作,西汉增补为《神农本经》,东汉再增广为《神农本草》。

这三本药物书是三个朝代的著作,作者都是著名医药家。

历代《本草》中的荼字就是指茶。

《尔雅》说:“槚,苦荼”。

西晋郭璞《尔雅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

”《尔雅》、《经典释文》以《释诂》一篇为周公所作,其它或说是孔子所增,子夏所足,叔孙通所益,梁文所补。

东汉郑玄说是孔子门人所作,以释六艺之言;后人说是始于周公,成于孔子,增益于汉儒。

东汉郑玄、宋邢呙《尔雅疏》、清郝懿行《尔雅注疏》、邵晋涵《尔雅正义》都没有与郭璞《尔雅注》的相反注释,可见郭璞注释是正确的,朱熹、李炳英的注释是错误的。

孟轲宗孔子之学,共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告子章句上》:“今有场师,舍其梧槚,养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焉”。

孟子生于以荼为治病良药的战国,当然知道是贵重药物之一,孟轲所说“今有场师,舍其梧槚,养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焉”中的槚应该是指《尔雅》的“槚,苦荼也”。

这样详尽地占有资料,并从中引出正确的结论,那么就可以推断我国茶叶生产的历史最少也有4000多年了。

茶字多名,古人所见不同,命名也不同,混乱不一。

到了唐朝陆羽(公元733-804年)从《诗经》、《神农本草》历代《本草》的荼(荼字从“禾”,代表草本植物),从《桐君录》、《晏子春秋》的茗字,从《尔雅》的槚字,从《方言》的蔎字,从《凡将篇》的荈字,概括茶为五名。

霍山县茶叶产业基本情况

霍山县茶叶产业基本情况

霍山县茶叶产业基本情况一、产茶历史悠久霍山县地处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

霍山茶叶生产历史悠久,尤其是霍山黄芽久负盛名。

自唐至清,霍山黄芽历代被举为贡茶。

民国四年,该茶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质奖。

1988年,霍山“特珍特级41022”和“特珍一级9371”荣获第27届国际优质食品博览会银质奖。

近年来霍山黄芽也在国际名茶评比及省内外博览会上多次获奖。

目前,霍山黄芽被列为全国十大历史名茶之一,与黄山、黄梅戏并称“安徽三黄”。

独特的生长环境,传统的制作工艺,加上一代又一代霍山人的辛勤耕耘,茶叶已成为我县的重要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茶业已经成为农民的摇钱树、搬不走的副业。

二、自然条件优越我县属北亚热带,大别山温凉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水、气、热资源丰富,年降水量1500mm左右,且集中在5-7月份,雨热同期,大气相对湿度80-90%,无霜期230天左右,大于等于10℃的有效积温的天数为225天,植被条件良好,森林覆盖率高。

土壤多属山地黄棕壤,有机质丰富,结构良好,PH值在4.5-6.5之间,正适茶树生长。

三、基地建设初具规模霍山茶叶资源十分丰富,是全省重点产茶大县之一,是国家确定的100个茶叶出口基地县之一,全县有4万户茶农,从事茶叶生产、加工、经营的人员达10万人。

现有茶园11.82万亩,万亩以上茶园基地有3个,千亩以上连片茶园11处,形成了以佛子岭水库为中心的霍山黄芽生产基地,以诸佛庵为中心的霍山小岘春生产基地,以单龙寺为中心的霍山翠芽生产基地。

其中诸佛庵茶叶基地建设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一直被列为全省茶叶生产的样板。

霍山茶树品种主要为适合霍山县特定自然环境生长的当地群体品种,包括省级茶树良种金鸡种,以及霍山早等,这些品种是形成霍山茶叶独特品质的基础。

为充分利用霍山的优越自然条件发展我县茶叶经济,县茶业主管部门自1998年开始着手有机茶生产基地建设,经过六年多时间的发展,全县现有有机茶园7580亩,2949亩获得有机认证,4631亩茶园获得转换认证,其中诸佛庵茶区获得有机认证的茶园为1960亩,全县有机茶产量310吨。

黄茶--霍山黄芽介绍

黄茶--霍山黄芽介绍

黄茶--霍山黄芽介绍霍山黄芽,安徽省霍山县特产,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霍山黄芽依其品质分为特一级、特二级、一级和二级。

外形挺直微展,色泽黄绿披毫,香气清香持久,汤色黄绿明亮,滋味浓厚鲜醇回甘,叶底微黄明亮。

2006年12月,霍山黄芽成功获批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

1茶叶历史1950年春,中国茶叶公司皖北分公司在诸佛庵建起第一个红茶精制厂,用手工方式制作红茶102担,送上海口岸出口,受到苏联和东欧客商的好评。

中国新茶讯社鉴评:“茶叶形状条子紧;碎末少;水色红浓,稍欠透明,香味甚佳。

”1951年建“六安中心茶厂”,诸佛庵为分厂。

1952年,苏联茶叶专家一行两人,来霍山考查了解“霍山红茶”品质。

由此,内外山茶由黄大茶改为红茶,出口苏联、内蒙等地。

1954年中国著名茶叶专家吴觉农教授来霍山考查茶叶产地、生产、品质情况。

1958年,霍山红茶入选在新加坡举办的国际食品博览会,获好评,并作为全国红茶出口县之一。

1959年3月18日,“六安中心茶厂”迁至霍山,改名为霍山县茶厂,5月23日,陈椽教授带领安农茶叶系学生来诸佛庵茶校实习,复制历史名茶“菊花茶”成功。

1966年,县庐剧团《茶山新歌》剧组赴省参加戏曲调演,受到上下一致好评,省电台播放该剧唱段。

《茶山新歌》首次出现全国性的轰动效应。

1969年,县茶叶工程师吴巧生、王惟杰受国家农业部派遣赴柬埔寨,传授茶叶生产加工技术。

1970年元月12日。

黄霍字(70)11号:“关于红茶改制绿茶报告”,上报省科委生产指挥部。

71年2月批准由红茶改制炒青绿茶。

1972年,庐剧《茶山新歌》改编成歌舞,参加全省汇演。

刘家王景李儒瑶分获演唱二等奖和音乐创作一等奖。

再次出现省内外轰动效应。

1973年4月30日,中共霍山县佛子岭公社委员长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并寄去一包霍山黄芽。

当年9月1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信访处,给佛子岭公社回了信,并寄来茶款48元。

1975年春,霍山县被列为安徽省10个年产干茶5万担县之一。

霍山黄大茶功效与作用

霍山黄大茶功效与作用

霍山黄大茶功效与作用霍山黄大茶是中国传统名茶之一,产于安徽霍山县。

它以其独特的鲜艳黄色叶片和独特的花香而闻名。

霍山县位于黄山市南部,这里的气候条件独特,土壤肥沃,适合茶叶生长。

而黄大茶,作为霍山的代表茶叶,有许多令人赞叹的功效和作用。

一、抗氧化作用霍山黄大茶富含丰富的茶多酚和黄酮类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具有很强的抗氧化作用。

抗氧化剂可以中和体内自由基,减缓细胞衰老的速度,保护人体免受氧化应激的伤害。

长期饮用黄大茶可以帮助改善皮肤质量,减少皱纹和斑点的产生,延缓皮肤老化的过程。

二、促进消化黄大茶中含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这些物质可以刺激胃酸分泌,促进消化液的分泌,帮助消化食物。

饮用黄大茶有助于缓解胃肠道不适,减少胀气和消化不良的发生。

此外,黄大茶还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以帮助清理体内的毒素,促进排便,缓解便秘问题。

三、调节血脂黄大茶中的茶多酚和黄酮类化合物对高血脂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它们可以降低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坏胆固醇)的水平,同时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好胆固醇)的水平,有效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长期饮用黄大茶可以改善血脂水平,降低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四、抗菌作用黄大茶富含茶多酚,具有很强的抗菌作用。

茶多酚可以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来发挥抗菌作用。

因此,黄大茶在预防和治疗感冒、肠胃疾病等感染性疾病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

此外,黄大茶还可以预防龋齿和口腔溃疡的发生,保护口腔健康。

五、提神醒脑黄大茶中含有咖啡因,可以起到提神醒脑的作用。

适量的咖啡因可以促进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增加注意力和警觉性,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

饮用黄大茶可以改善瞌睡和倦怠的状态,提升精神状态。

六、降压降糖黄大茶中含有一种叫做GABA(γ-氨基丁酸)的物质,它可以降低血压和血糖水平。

GABA可以通过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减少心脏负荷,从而起到降压的作用。

同时,GABA还可以促进胰岛素的分泌,提高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降低血糖水平。

黄茶发展历史介绍

黄茶发展历史介绍

黄茶发展历史介绍黄茶发展历史介绍黄茶是中国特产。

其按鲜叶老嫩芽叶大小又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

黄芽茶主要有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和霍山黄芽、远安黄茶;如沩山毛尖、平阳黄汤、雅安黄茶等均属黄小茶。

三峡库区蓄水以后,秭归山区常年雾气笼罩,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秭归黄茶,也属于黄小茶。

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黄茶发展历史介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作为六大茶类之一的黄茶,在我国的发展从萌芽到衰落经历了五个时期,这里来分时期分别详细看看黄茶的发展历史。

萌芽期:西汉朝至唐之前,黄芽之名已出现,主要是出现在蒙顶黄芽和霍山黄芽这两种,蒙顶作为我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人工种植茶树和制作茶叶的产地,是众所周知的,关于蒙顶黄芽也是历史悠久,其人工种植的茶树历史悠久最早的蒙顶甘露是我国最早的贡茶。

其茶早在唐贡茶之前已经名动天下。

但蒙顶甘露和蒙顶黄芽具体的产生时间都不明确,但可以肯定的是蒙顶茶的统称已经出现,而且至唐初时已经名动天下。

因为蒙顶茶芽头树梢时有微黄现象,有可能蒙顶黄芽出现时间不排除在汉已经出现。

而霍山黄芽纯粹是因为芽头发黄而被称为“黄芽”,其地方志里也是如此记载,此地产茶的历史也是汉朝就有记载,而最早的茶品名称就是“寿州黄芽”。

汉朝的茶品基本可以肯定都是紧压的团茶。

工艺上基本上应该是晒青。

这个时间段谈不上黄茶的出现,只是“黄芽”这一词的出现最早明确的记载应该是霍山黄芽。

它的“黄”是指芽头天然发黄,就如今天的安吉白茶芽头发白一样。

都是色素缺乏的表现,是一种低色素茶种。

发展期:唐宋时期,黄芽的发展期应该是在这个时间段,著名的《唐国史补》里是如此记载:“叙诸茶品目:风俗贵茶,茶之名品益众。

剑南有蒙顶石花,或小方,或散牙,号为第一。

湖州有顾渚之紫笋,东川有神泉、小团,昌明、兽目,峡州有碧涧、明月、芳涩、茱萸簝,福州有方山之露牙,夔州有香山,江陵有南木,湖南有衡山,岳州有浥湖之含膏,常州有义兴之紫笋,婺州有东白,睦州有鸠沉,洪州有西山之白露。

霍山黄茶 金鸡山间瑞草魁

霍山黄茶 金鸡山间瑞草魁

霍山黄茶金鸡山间瑞草魁作者:***来源:《茶道》2018年第09期霍山地气所钟,故有“仙草”霍山石斛,产于他山者药效输矣。

而霍山茶亦得仙草之名,《霍山县志》载:“茶称瑞草魁,霍茶又为诸茗魁矣”。

一直向往霍山仙境,直到近年才有空前往寻访霍山的茶。

可惜之前喝到的霍山黄茶,几乎都是绿茶的样子,很难找得到闷黄到位的茶叶,很多人以为霍山黄芽只是绿茶呢。

霍山隶属于安徽六安,位于大别山腹部,传说这是神仙居住的地方。

霍山茶的历史也已久矣。

据寿州、霍山地方志记载,早在西汉年间,当地便已开始茶树种植。

唐朝中期,霍山成为产茶重地,李肇在《唐国史补》中有言:“风俗贵茶,茶之名品亦众……寿州有霍山黄芽。

”在那时候,霍山黄芽就已成贡品。

那时的黄茶就因其黄色芽叶而得名。

直到明朝,黄茶的制茶技艺才渐趋成熟。

当时霍山“小茶摊黄,大茶堆焖”,应该是“闷堆渥黄”的黄茶工艺了。

据《霍山县志》记载:明初规定年贡20斤。

正德十年贡宁王府芽茶1200斤、细茶6000斤……购芽茶1斤需银1两,尤恐不得。

新中国成立后,各地黄茶改制成红茶出口。

直到1972年,霍山黄芽才率先恢复生产。

大别山广阔苍莽,横跨鄂豫皖三省。

山脉所在的六安、霍山、金寨、岳西、潜山、舒城等诸县市皆有好茶。

自豫南至皖西,号称“茶叶走廊”。

為寻霍山黄芽,特意选择了谷雨期间的4月22日到来。

霍山之境尤为高大旷远,海拔1774米的大别山主峰白马尖就位于该县境内。

霍山生态优异,源于竹根的剐水,泡茶滋味清甘细润。

因为有好水,也酿就了这里的好酒,还有生态基础很好的高山茶。

联系了山中手工制黄茶的刘侠女士,因为性格爽直,人们都称他“大侠”。

从霍山县的城关沿东淠河顺佛子岭水库溯流而上,海拔上升,我于中午到达佛子岭,大侠的茶坊就在那儿。

这是山后一排的小屋,屋后有大片竹林,有两个大焙笼。

焙笼上的茶叶透出阵阵的花蜜甜香。

前来寻茶的合肥茶友已经在大侠家呆了几天时间了,在各地的茶季,痴迷于茶的茶友往往要到原产地寻访。

霍山黄芽的名茶成因分析

霍山黄芽的名茶成因分析

霍山黄芽的名茶成因分析霍山黄芽是一种中国传统名茶,产于安徽省霍山县。

它以明亮的金黄色和香气浓郁、甘醇爽口的口感而闻名于世。

据历史记录,霍山黄芽始于清代嘉庆年间,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

这篇文章将通过对霍山黄芽的成因分析,揭示它为什么成为茶叶行业中的名茶之一。

首先,霍山黄芽的产地非常重要。

霍山县地处南岳山脉腹地,四周群山环绕,森林覆盖率高达80%以上,气候湿润。

这里的海拔高度为500米-1500米,是一片茶树生长的绝佳地带。

另外,霍山黄芽的生长环境还包括了酸性偏弱的黄壤,黄土层深厚、通透,良好的排水性也保证了茶树的良好生长。

其次,采制工艺也是霍山黄芽得以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霍山黄芽的采摘时间是在每年的4月中旬至5月中旬之间,也就是茶芽初吐时。

此时,霍山的山脉蒙上一层薄雾,因为不受阳光浸染,所以产生了特殊的湿气,为接下来的加工提供了保障。

在采摘时,只采用具有3-4个嫩叶的生长基浆茶,之后在小蒸笼内蒸制15~20分钟,待茶叶叶脉暴露,叶肉转黄色时,才能进行下一步,也就是挑选。

挑选时采取的是一线、二线和三线进行分级,保证了茶香的干净和独特。

最后,茶叶会经过烘焙,将水分蒸发掉,确保茶叶干燥。

最后,茶树品种也是霍山黄芽的成功关键。

霍山黄芽采用的是优质芽叶均匀的少尖常春茶进行制作。

霍山黄芽茶树的长成非常缓慢,因此收成相对较少,更加珍贵。

在这种品种的茶树上,嫩芽的生长很不错,嫩叶一般比其他茶品更加柔软、鲜嫩、富有含氨基酸成分,从而为茶叶的品质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这个品种上采摘的茶芽均匀,比例适中,这使得最后的茶杯质量更加均衡和稳定。

综上所述,霍山黄芽作为名茶之一,它的成因来自于良好的产地、严格的采摘和制作工艺,以及精选的品种等多个方面。

霍山黄芽的独特的口感和香气,也使得它成为了中国传统茶叶文化中的珍品。

大别山腹地霍山打造中国黄茶之乡的思考

大别山腹地霍山打造中国黄茶之乡的思考

大别山腹地霍山打造中国黄茶之乡的思考田敏1,2,孙志国1,刘之杨1,定光平1(1.湖北科技学院鄂南文化研究中心,湖北咸宁437100;2.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安徽霍山县,位于大别山腹地,拥有大别山主峰白马尖,是“2013年度全国重点产茶县”(排名51,列全省第6)。

黄茶是6大基本类之一,为我国独有的、较古老的茶类。

自唐至清,霍山黄芽历代都被列为贡茶。

该文介绍该县黄茶,分析“中国黄茶之乡”的打造对策,并提出了9点建议。

关键词茶叶;黄茶;地理标志;文化遗产;霍山县;大别山区中图分类号S -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17-6611(2014)04-01278-03Building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hina 's Township of Yellow Tea at Huoshan County in the Dabie MountainsTIAN Min et al (Centre for Cultural Studies on Southern Hubei Province ,Hube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Xianning ,Hubei 437100)Abstract Huoshan County in Anhui Province ,located in Dabieshan hinterland ,own peaks Baimajian ,is one of the key tea county in China in 2013.Yellow tea is unique and ancient tea in China and one of six basic teas.Yellow tea in Huoshan County was introduced ,the building countermeasures of the China ’s Township of Yellow Tea were analyzed ,and 9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Key words Tea ;Yellow tea ;Geographical indications ;Cultural heritage ;Huoshan County ;Dabie Mountains基金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2296);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1YJA850019)。

茶叶加工技术:黄大茶初制技术

茶叶加工技术:黄大茶初制技术

黄大茶初制技术
炭 火 烘 笼
黄大茶初制技术
3.堆积 下烘后叶趁热装篓或堆积于圈席内,稍加压紧,高约1 米,放置在高燥的烘房内,利用烘房的热促进蒸变。堆积时间长 短可视鲜叶老嫩,茶坯含水量及其变程度而定,一般要求5-7天。 收购茶站统一堆积,对收来的茶叶,先进行拉小火,烘到九成干, 而后堆积,堆积时间相对长一点。堆积到叶色黄变,香气透露, 即为适度,可开堆进行烘焙。
黄大茶初制技术
生锅:锅温180-200℃,投叶量0.5-1斤。同时温度不同炒茶技术 不同、叶量也应不同。具体炒法是:两手支起炒茶扫把在锅中旋 转炒拌,使叶子随着扫把旋转翻动,即“满锅旋”,受热均匀。 同时注意旋转要快、用力要匀,并不断翻转抖扬,散发水蒸汽。 炒约3-5min,叶质柔软、叶色暗绿,可扫入二青锅内继续炒制。
黄大茶初制技术
4.烘焙 利用高温进一步促进黄变和内质的转化,以形成黄大茶 特有的焦香味。烘焙分两次进行,分别为毛火和拉老火。先毛火, 温度100℃左右,烘至九成干。
黄大茶初制技术
拉老火 采用栎炭明火高温烘焙,温度130-150℃,每烘笼投叶约 25斤,两人抬笼,仅几秒种就翻动一次,翻叶要轻快而匀,防止 断碎和茶末落入火中产生烟味。火功要高,烘得足,色香味才能 得到充分发展,时间约40-60分钟,待茶梗折之即断,梗心呈菊 状,茶梗显露金色光泽,芽叶上霜,焦香明显,即可下烘,趁热 踩篓包装。
黄茶初加工技术
黄大茶初制技术
黄大茶的产地及其品质特征 黄大茶初制技术
黄大茶的产地及其品质特征
黄大茶产于安徽霍山、岳西、金寨、 六安以及毗邻的湖北英山等县。以安徽 霍山县所产的黄大茶数量最多,品质最 好。霍山茶园生态环境宜茶,茶树长势 好,梗长叶肥,内含物丰富。制成的黄 大茶,香高、味浓、耐泡。。

黄茶文化的历史

黄茶文化的历史

黄茶文化的历史推荐文章中日茶文化差异的论文热度:中国悠久茶文化的历史热度:中国茶文化课后心得范文热度:中国茶文化传播历程热度:中国茶文化的学习心得文章热度:黄茶是中国特产。

其按鲜叶老嫩芽叶大小又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黄茶文化的历史,一起来看看。

黄茶文化的历史黄茶自古至今有之,但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不同的观察方法却赋予黄茶概念。

以不同的含义。

历史上最早记载的黄茶概念,不同现今所指的黄茶,是依茶树品种原有特征,茶树生长的芽叶自然显露黄色而言。

如在唐朝享有盛名的安徽寿州黄茶和作为贡茶的四川蒙顶黄芽,都因芽叶自然发黄而得名。

在历史上,未产生系统的茶叶分类理论之前和在众多消费者中,大都凭直观感觉辨别黄茶。

这种识别黄茶的方法,混淆了加工方法和茶叶品质极不相同的几个茶类,涉及到很多种品质各异的茶叶。

如上面所说的因鲜叶具嫩黄色芽叶而得名的黄茶,而实为绿茶类。

还有采制粗老的绿茶,晒青绿茶和陈绿茶;青茶的连心、包种等都是黄色黄汤,很易误认为是黄茶。

黄茶文化的种类安徽霍山黄芽亦属黄芽茶的珍品。

产于安徽省大别山区的霍山县,霍山茶的生产历史悠久,霍山古属寿州,从唐代起即有生产其所产黄芽既为名茶极品,明清时更被列为宫廷贡品。

对此《唐国史补》.《群芳谱》等均有记载。

霍山黄芽要求鲜叶细嫩新鲜,一般当天采芽当天制作,分杀青。

初烘.摊放.复烘.足烘五道工序,在摊放和复烘后,使其会潮变黄。

霍山黄芽的特点:1.茶形细嫩多亮.形如雀尖2.茶色嫩黄。

3.香气栗香 4.汤色黄绿清明 5.茶味醇厚有回甘 6.叶底黄亮嫩匀厚实四川蒙顶黄芽产于四川省名山县蒙山。

蒙山产茶的历史十分悠久,蒙顶茶自唐至明清,都是有名的贡茶。

现在乃有不少茶馆.茶庄悬挂“扬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的对联,可见蒙顶茶影响之深远。

每年春分时节开始采制蒙顶黄茶,选择肥壮的芽头一芽一叶初展,经杀青.处包.复炒等八道工序制成。

蒙顶黄芽的特点:1.茶行扁直,芽毫毕露2.茶色色泽微黄 3.甜香浓郁 4.汤色黄亮 5 .叶底嫩黄匀亮黄小茶采摘细嫩芽叶加工而成。

金枝玉叶的黄大茶制作方法

金枝玉叶的黄大茶制作方法

金枝玉叶的黄大茶黄茶自古有之,寿州黄芽即为历史上的著名黄茶。

《明史食货志》载:“隆庆五年(1571 年)复定黑茶中马事宜略云:各商收买,无分黑黄正副,一律运送洮州茶司贮藏中马。

崇祯十五年(1642年)大仆卿王家彦《奏疏》言:“数年来茶篦减黄增黑,敝茗赢驷,约略充数。

”以上所说的黄茶,不是现在的散茶。

黄茶有两种概念,一是鲜叶带黄色,一是制作成黄色。

现在的黄茶都属于后者一类。

黄茶的产地较广阔,浙江的平阳、东阳等县出产黄汤,徽州和霍山出产黄芽,霍山、岳西、金寨、六安及湖北的英山出产黄大茶,台湾也有黄茶生产。

其中以霍山的黄大茶为最著名,产量也最多。

黄大茶采摘标准,是一芽四、五叶,叶大梗长,黄色黄汤,因而得名。

采一芽一叶制成的黄茶,条索细小,叫黄小茶,现在产量很少。

采最细嫩的芽叶制成的黄茶,幼芽色黄而多白毫,就叫黄芽。

从前霍山大化坪乌梅尖有人制黄芽销淮河、长江两岸和北京、天津、济南一带,中间一度消失,近两年才恢复生产。

霍山黄大茶生产历史悠久,许次纾的《茶疏》云:“天下名山,必产灵草。

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

然六安乃其郡名,其实产霍山县之大蜀山也。

茶生最多,名品也振于南,山陕山县之大蜀山也。

茶生最多,名品也振于南,山陕人皆用之。

南方谓其能消垢腻,去积滞,亦甚宝爱。

顾彼山中不善制造,就于食铛大薪炒焙,未及出釜,业已焦枯,讵堪用哉。

兼以竹造巨笥乘热便贮,虽有绿枝紫笋,辄就萎黄,仅供下食,奚堪品斗。

”这段记载与现时黄大茶的制法,大致相同。

焦味和闷黄,正是黄大茶的特征。

《茶疏》是许次纾1597年的著作,距今已有四百余年,黄大茶创制的年代当然更早。

黄大茶制法分生锅(杀青)、二青锅(初揉)、熟锅(做细)、初烘、堆积、拉小火、拉老火等工序。

其制法有两个特点:一、用大竹帚滚炒甩条,不但茶叶受热均匀,炒青程序一致,能提高品质,而且帚炒成条;炒制的技术关键要炒散,不能炒成团。

不要一时条条炒入帚内,一时条条炒出帚外。

黄茶家族大户——皖西黄茶

黄茶家族大户——皖西黄茶

黄茶家族大户——皖西黄茶展开全文黄茶,六大茶类里最尴尬的一大类,产量最低,普及面最窄,知道的人也最少,经常有人喝着黄茶来一句:“这绿茶还挺鲜的!”这些看起来都不足为奇,毕竟铁观音都经常被错认是绿茶,安吉白片想当然地被错归成白茶,把黄茶当成绿茶好像也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黄茶这个茶类的茶品原本就不多,但说起黄茶,安徽才是黄茶的主产区,也是黄茶产量的主力军。

尤其是安徽的西部(皖西地区),主产黄大茶和黄小茶。

安徽皖西,在茶叶的地理意义上特指六安,皖西黄茶指的就是采用六安市及毗邻的岳西县所辖行政区域内茶园所产的茶鲜叶按照黄茶加工工艺制成,具有黄汤黄叶的品质特征。

皖西黄茶不单单指一款茶,是皖西及岳西县黄茶的一个统称。

皖西黄茶由来已久,自明代起,随着炒青绿茶制法的逐渐发展完善,黄大茶、黄小茶等也相继出现。

明代·许次纾《茶疏》'……然六安仍其郡名,其实产霍山县之大蜀山也。

茶生最多,名品亦振,河南山陕人皆用之。

南方谓其能消垢腻、去积滞,亦共宝爱。

顾彼山中不善制法,就于食铛火薪焙炒,未及出釜,业已焦枯,讵堪用哉。

兼以好竹造巨笱,乘热便贮,虽有绿枝紫笋,辄就黄萎,仅供下食,奚堪品斗。

”↑↑↑这段话就包括了当时六安的产茶情况,茶叶的主销地、作用等,还提及了近似现代黄大茶工艺的茶叶制法,虽然当时看来是“仅供下食”,却是黄茶历史发展不可或缺的一块。

这时的人们还没有现代对黄茶这么明确的认知,包括“闷黄”工艺还不完善或者成型,从“不善制法”就可以看出,最初的黄茶其实算是瑕疵品,想想这一路走来也是起伏。

现在看皖西黄茶那是占下了黄茶界的半壁江山,说到底也离不开本地雄厚的产茶大军。

据记载唐朝贞元年间(785-804年),当时的寿州,今天的六安市下辖寿县地区,光是制茶工人就达千数之多。

《唐国史补》又载,唐代江淮间居民“什二、三以茶为业”,明朝的贡茶更是如火如荼,延续了三百多年。

话虽如此,那些活在光辉历史中的茶叶跟今天的主角黄茶并没有太大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霍山黄大茶的来源史
霍山黄大茶又称皖西黄大茶,皖西为古代寿州、舒州辖境,唐宋以来盛产茶叶,这里所产的霍山黄芽、天柱香芽等在唐朝就盛名远扬,为文人墨客广为传颂,留下文字记载颇多。

而明朝以后,随着炒青制法的出现,
霍山黄大茶又称皖西黄大茶,皖西为古代寿州、舒州辖境,唐宋以来盛产茶叶,这里所产的霍山黄芽、天柱香芽等在唐朝就盛名远扬,为文人墨客广为传颂,留下文字记载颇多。

而明朝以后,随着炒青制法的出现,皖西一带先后创制出大兰花茶、小兰花茶、绿大茶、绿小茶、黄大茶、黄小茶。

大茶一般为一芽三、四叶原料所制,甚至有五、六叶者,叶大梗长,炒焙方法大同小异;小茶为一芽一、二叶所制,又称芽茶,多为贡品。

关于这些"大茶"的制法和品质特点,古籍中难以寻踪,而流传于民间的乡土口头文学和神话倒是不少。

但是随着朝代变迁,也多自生自灭。

据古籍记载,明末"六安芽茶岁额三百斤"解纳供贡,到清康熙年间,实际已增加到六百三十斤,其后也有增无减。

这些史料间接地说明了,自明末以来,皖西茶叶生产发展较快,已成为我国长江以北的主要内销茶产区,盛产大兰花茶、绿大茶、黄大茶。

明代许次纾《茶疏》记载:"天下名山,必产灵草。

江南地暖,故独宜茶。

大江以北,则称六安。

然六安乃其郡名,其实产霍山县之大蜀山也。

茶生最多,名品亦振,河南山陕人皆用之。

南方谓其能消
垢腻、去积滞,亦共宝爱。

顾彼山中不善制法,就于食铛火薪焙炒,未及出釜,业已焦枯,讵堪用哉。

兼以竹造巨笱,乘热便贮,虽有绿枝紫笋,辄就黄萎,仅供下食,奚堪品斗。

"这段记述与现时黄大茶大致相似。

焦味和闷黄,正是黄大茶的品质特征和制法特点。

可见黄大茶至少有四百多年历史了。

据《霍山县志》载:霍山"茶叶远销苏州、京都、山西、山东、张家口和东北一带。

"这与现今黄大茶销区亦差不多。

皖西黄大茶为安徽霍山、金寨、六安、岳西所产,与上述地区毗邻的湖北英山、河南商城和固始、安徽潜山等地,过去也曾有少量生产。

品质最佳者,当数霍山县大化坪、漫水河,金寨县燕子河一带所产。

这里地处大别山北麓的腹地,是我国东部茶叶产区的北缘。

因有高山屏障,水热条件较好,生态环境宜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