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
当前美国对华意识形态渗透的新手段及其应对
当前美国对华意识形态渗透的新手段及其应对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影响力和竞争也日益加剧。
意识形态领域的渗透和干扰成为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进行战略遏制的重要手段之一。
我们需要加强对于美国等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警惕性和防范意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其挑战。
近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例如,一些西方国家的政客、媒体和机构经常发表一些关于中国的虚假信息和不实言论,试图抹黑中国的形象和声誉同时,一些西方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也往往蕴含着一些不利于中国发展的思想价值观念。
这些行为不仅损害了中美之间的互信和理解,也对中国的社会稳定和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为了应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的挑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需要加强对于西方国家和媒体的信息审查和监管力度,防止虚假信息的传播和扩散需要积极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需要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增进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和落实,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美国等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带来的挑战和压力。
二、美国对华意识形态渗透的新手段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等西方国家试图通过各种手段来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企图削弱中国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进而达到遏制中国发展的目的。
这些新手段具有隐蔽性、多样性和复杂性等特点,给中国的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威胁。
我们必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
借助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信息传播。
美国利用其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领域的优势,通过大量发布虚假信息、煽动性言论和恶意攻击等方式,试图误导中国公众对国家形象和政策的看法。
一些美国政客和媒体还频繁使用“人权”、“民主”等借口,对中国内政进行干涉和指责,加剧了意识形态渗透的风险。
利用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进行思想渗透。
美国通过派遣文化机构、举办文化交流活动、派遣留学生等方式,试图向中国传播西方价值观和文化理念,削弱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意识与外交政策
意识与外交政策在当今高度全球化的世界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发紧密。
外交政策作为一种国家行为的表现,是国际关系中至关重要的方面。
而国家的意识形态则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其外交政策。
本文将讨论意识与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意识如何影响了不同国家的外交政策。
一、意识与国家外交政策意识是指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思考与理解方式,是一种内在于个体心智中的东西。
而国家的外交政策则是一系列行为、措施和原则的总和,以实现国家利益和塑造国际环境。
国家的意识形态对外交政策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例如,如果一个国家主张和平与合作,鼓励国际组织的发展和利用外交手段解决争端,那么它的外交政策很可能强调多边主义和合作。
相反,如果一个国家追求军事实力的扩张和霸权主义,那么其外交政策可能会倾向于采取强硬立场,并有可能引发紧张局势。
二、不同意识形态对外交政策的影响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国家的外交政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例子:1. 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认为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是至高无上的,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人权保护。
因此,自由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通常会重视人权问题,主张国际合作,以促进经济和政治的自由化。
例如,美国作为自由主义国家,其外交政策通常包括民主促进和人权改善的议程。
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调公平和社会正义,主张在国内外推行社会主义价值观。
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可能更注重对穷国的援助和支持,以及维护其自身的社会主义制度。
例如,中国的外交政策常常强调南南合作和经济援助,以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3. 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注重保护民族利益和文化价值,强调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
因此,民族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可能更加强调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
例如,印度作为一个民族主义国家,在外交政策中着重保护印度的领土完整和国家利益。
三、实例分析:中美意识形态的影响中美两国意识形态的差异不仅在国内政治制度上表现明显,也在两国的外交政策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美国的意识形态外交
美国的意识形态外交学过外交学的人都知道,外交学有一个基本理论,就是:外交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国家利益。
依照这一理论,国际上的外交活动都是围绕着本国的国家利益进行的。
所谓国家利益,一般是指以经济利益为主的领土、资源、市场等可计量利益以及国家安全等不可计量的利益。
这个理论有一句名言,叫做“国家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敌人或朋友”。
这句名言一直被讲述外交和参与外交实践的人们奉为圭臬。
这个理论一般来讲是正确的,可以说非常形象与深刻地讲明了外交的目的与实质。
它尤其适用于世俗化国家。
所谓世俗化国家,是指政治经济社会已摆脱宗教控制的国家,用这一理论来读解这些国家的外交,可以非常清楚地明白他们外交的来龙去脉,明白其目的与实质。
比如,日本就是一个典型的世俗化国家,除了在古代一个非常短暂的时期外,宗教从来没能够统治其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近代日本的外交,就一直遵循着利益原则。
它的典型的利益外交的实例,是三十多年前超越意识形态障碍并且不顾盟主国美国的反对而与中国建交。
三十多年前主政日本的首相田中角荣,从国家利益出发,舍弃与台湾的“外交”关系,不顾国内右派的威胁与反对,也不顾不愿被搅乱战略步伐的盟主国美国的反对,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一般人理解,田中角荣与中国建交是出于对中国的友好感情的缘故,中国媒体以及日本左派媒体也都喜欢炒作这种感情,但在其背后,其实是政治家们及其所代表财团对建交之后所获好处的精确算计。
田中角荣及所代表的财团看到,与台湾相比,中国大陆丰富的廉价资源和潜在的广袤市场更有利于日本国家和企业的发展,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上为日本企业就近获得发展资源和进入中国市场铺平了道路。
这是日本外交史上利益外交的一篇杰作,充分体现了世俗国家的利益主导型外交风格。
这种理论在中国也一直很有市场,很受许多学者及外交家的追捧和信奉。
中国也属于政教分离、社会世俗化的国家,对利益论外交有强烈共鸣。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外交的务实色彩愈见浓厚,意识形态色彩愈见淡薄,利益外交论愈发受到学者或专家的推崇。
论二战后美国的意识形态外交
论二战后美国的意识形态外交意识形态属于思想意识的范畴,可以从世界观、信念或手段的角度进行不同的解释。
意识形态可以看作是某一政府所作所为的思想理论或是价值观的基础,又或是对于某一政府所作所为做出的合理的或是不合理的解释。
意识形态影响着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二战结束后的“冷战”时期,意识形态是统领两个阵营外交活动的“灵魂”,美国针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展开的意识形态外交促使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发生。
“冷战”结束后,美国将意识形态外交的重点转向中亚地区的独联体国家,提供资金培植亲美势力,瓦解原有的国家政治结构,促成了多个国家的“颜色革命”。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利用国际经济交往和贸易活动,有意识地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扩张和输出。
同时,美国借助信息和网络技术,对意识形态输出加以伪装,提高了意识形态外交的效率和速度。
标签:美国;意识形态;颜色革命;知识产权;网络和信息技术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
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
对于意识形态,国内外的很多学者试图分别从世界观、信念或手段的角度进行不同的解释,拟定不同的含义。
但无论从哪个方面加以解释,意识形态都可以看作是某一政府所作所为的思想理论或是价值观的基础,又或是对于某一政府所作所为做出的合理的或是不合理的解释。
这里所说的“所作所为”既是指对内政策,也包括对外政策。
因此,意识形态也影响着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这其中,美国也不例外。
美国的意识形态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模式可谓影响深远。
追溯美国意识形态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我们会发现,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历史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都影响着这个国家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并且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全球化下美国意识形态外交的演变
而 今, 将 新 闻 作 为 故 事 的 形 式 进 行处理创作已不再是惊世骇俗的离经叛 道,它已经成为一种叙事技巧,甚至故 事化的新闻报道或表述已成为媒体发展 的一种潮流。在电视新闻中,美国哥伦 比亚广播公司著名新闻节目《60 分钟》 的基本模式就是在一个小时里讲述几个 新闻故事,每一个故事就是一条故事化 的新闻。制片人休伊特说,《60 分钟》 就是要用“讲故事”取代“探讨问题”。 经济新闻中的“华尔街日报体”也是新 闻故事化的有力例证。在我国,故事化 的写作方式被大量运用到新闻当中。都 市报是典型的例子,如《华西都市报》 为使报纸更具可读性,就明确主张新闻 故事化写作。电视媒体中,《东方时空》 的子栏目《生活空间》可谓是中国电视
结语
新新闻主义从产生、盛极一时到隐 匿犹如昙花一现。但它对传统新闻高高 在上的姿态、单一的叙事模式大胆质疑; 融合文学手法进行新闻写作,既是一种 批判传统与权威的勇气,更是一种创新 的精神。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
代,传媒技术手段不断更新发展,新闻 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注 意力取代信息成了稀缺资源。面对此种 形势,新新闻主义的一系列理念在今天 来看,仍是大有裨益的。
斯斯坦爆发的“郁金香革命”中,总统 阿斯卡·阿卡耶夫及其政府倒台。有大 量证据显示,中亚爆发的一系列革命背 后,美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苏联刚解 体,美国便启动了“支持新生独立国家” 计划,动用一切资源在独联体各国“培 植民主土壤”,“营造民主气氛”,“物色 民主骨干”,“树立民主榜样”,要把独
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政策思想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定的作用,它具有严密的特 点,此特点可以帮美 国免除他
意 识形 态 指 的 是在 具 有 一 定 社 会 经济 能力 的基 础 上 形 国口实的攻 击,可 以使美 国理直气壮的推行 自己的对外政 成的思想观念,意 识形态代表了一个阶级或者~ … 个 困家 的 策 。 利益 ,并且有着指 导阶级及国家行动的作用。意识形态在 意识形 态为美 国对外政策的 目的有着指 导作用 ,所 以
பைடு நூலகம்
【 摘要 】意识形态是法国著名思想家托拉 西在 1 7 9 7 年提 出的,它是人 类的社会精神 象征 。对 于世界上 的每一个 国家 来说 ,意识形态都有 着指导对外、帮助整合社会及合理化的特点 ,也是 实现 国家利益的重要体现 。意识形 态在美 国外交
中的作用是 不能比拟的,所以意识形 态也是 美国外交政策思想中最重要 的 目标及 内容 。在美国外 交政策思想 中,不管是 理想主 义或者现实主义,都有 意识形态的表现 。本文就浅析 了意识形 态在美 国外交政策思想中的作 用及重要性。 【 关键 词】意识形态;美国外 交政策思想;作 用及重要性 【 中图分类 号】D 8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 0 0 9 - 5 6 2 4( 2 O 1 6 )O 6 一 O 1 0 O — O 2
0 0 6 ,l 4( 4). 行 了一个本土化 的再现和改进 。另外 ,包括 国外的一些研 展 2
究在 内的很 多研究所用的面 孔识别相关实验材料 大多都是 采用图片形式 ,图片是二维 的,但是在真实生活 中人们看
意识形态在美国对外政策 中的作用是有 限的。国际的关 系 决定不可能全部都根据意识形态来执行 ,不同国家处在不 同的环境中,所 以决策和直觉在 其中也有着重要 的作用。 美 国外交政策在不 同时期和历史背景 中做 出的决策都是 南 于内部权力的影响及 国际关系等现象 的影响 。所以全而了 解 美国外交政策不应 该只从意识形态方面下手 ,而是从综 合性方面下手 。就像 世界著名政治家、哲学家马克思说的 样 ,正式 r h 于抽象化 的物体,才能够在这个时代中发展 下去,对 于抽象化物体本 身来说 ,同样是历史发展过程中 的产物 ,只有在 一定关系 内才能够使其 具有 一定的意义 。 那么意识形态这个 范围也和它一样 “ 。 3 。 意识形态在美 国外交政 策思想 中的重要性 2 . 1意识形态是美国外交政策中的 目标 美 国政府 的 目标大体 上就是民主输 出以此统一天下 , 他们都是运用 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其他国家的文化 、行 为, 尤其是处于发展 中国家,并且他们还认为 自己有责任将美 图政府 的民主制度推 向全世界每一个 国家,使美 国文化可 以融入到发展 中国家 的政府制度 中,实现美国统一天 下的 战略 。 在t 7 7 6 年,《 独立宣言》 正式发布 , 其 中表示 “ 平 等 、 自由、仁 爱”,在此时这 个学说 已经越 发成 熟。在 二 战初期 ,大陆会议 院委 员会就表示了 “ 先人在我们 生长 的
意识形态与现实利益的双重驱动——浅论美国人权外交的动因及困境
意识形态与现实利益的双重驱动——浅论美国人权外交的动因及困境■ 折志凌/文美国人权外交在实施“人权外交”的国家中,由于其特殊的国际地位与思想传统,美国的人权外交政策最为引人注目。
“人权外交”一词虽然尚属新生,但作为实践,该种行为在美国的对外关系史上始终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且已成为美国冷战后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一美国学者所言:“较之其他任何国家,美国政府更倾向于把外交政策和人权义务联系在一起。
”[1]由此,考察“人权外交”背后的推动力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般认为,美国人权外交发端于伍德罗·威尔逊任期内。
威尔逊政府时期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论及美国参战的必要时,威尔逊言称,美国必须“捍卫人类的权利”。
同时,无论从威尔逊对美国的战前动员、或是其为世界提供的战后重建方案来看,对“民主”与“人权”的倡导,都成为这一时期美国迥异于欧洲列强的明显特征。
二战期间,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以反法西斯为目标,在国会大厦的演讲中提出了“四大自由”。
罗斯福总统提出,人权的本质是自由和平等,而四大自由则是对人的自由权的具体描述。
与威尔逊时期相比,罗斯福对于“人权”的阐述拥有了更为具体与现实的内容。
美国真正明确宣布人权是其对外政策的核心原则并全面加以推行是在吉米·卡特总统上台后。
至此,人权外交开始成为美国外交政策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一项关键原则、一个基本方面。
“民主”“人权”“自由”等美国价值观念开始深深扎根于美国的外交战略和外交政策之中,人权外交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一部分也以一种越来越正式的形式提上了美国对外政策的议事日程,并在国际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中逐渐发展。
意识形态与战略利益:美国人权外交政策的两大动力一、意识形态与美国人权外交政策美国文化吸收了世界诸多文明的精华,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文化构成了美国文化的主体价值观。
其中,个人主义价值观在美国的社会思潮中占重要地位,美国人权观的最大特点就是对个人权利的重视。
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
(北京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 100871) 摘 要: 意识形态是系统化的观念体系。 阐述 了美国 的意识形态包括理想主义、 现实主义、 孤立主义、 扩 张主义, 而实用主义则是美国意识形态的哲学基础, 它在制定和实施美国外交政策方面起到 了显著的作 用, 主要表现为指导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为美国外 交政策披上 了合法化的外衣, 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整 合美国社会。 关键词 : 美国; 意识形态; 外交政策 中图分类号:D51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 1009-8976( 2006) 01-0016-02 外交政策的决策者对国家利益的界定随时间和条件 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 国家安全和商 业利益是美国国家利益的主要方面: 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 , 美国则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霸权地位视为国 家利益的最重要方面。美国外交政策的决策者很善 于灵活地处理敌友关系。 比如 20 世纪 60 年代 , 美国 的国力不断下降、 苏联的军事力量上升 , 美国开始同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缓和双边关系, 谋求共同抵御苏 联的攻势; 冷战结束后 , 美国又积极推动原社会主义 国家的“ 颜色革命”扶植社会主义国家的“ , 反对派” 。 实用主义的最大表现就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决策者一 贯言行不一。 比如在台湾问题上, 在中美三个联合公 报 中, 美国都作出了不推行’ ‘ 两个中国” 一 中一 或“ 台’ , 政策的承诺, 然而在实践中, 它却时常违背 自己 的诺言, 利用台湾问题遏制中国, 从而引发了多次中 美关系危机。 正是依据实用主义的原则 , 美国的外交政策逐 步由孤立主义迈进国际主义( 扩张主义) 。美国独立 后, 乔治 华盛顿确立 了孤立主义的基本外交政策 原则。 孤立主义曾使美国深受其益, 得以在立国初期 避免卷人欧洲的战乱, 集中精力发展 自己。 初期的孤 立主义限制美国在政治与外交上同欧洲的往来 , 但 不限制美国在经济上同外界发生联系。 1823 年,门 “ 罗主义” 的出笼是美国走向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步 骤。原先的孤立主义被修正为不积极参与欧洲和亚
美国外交中的意识形态因素的课件
意识形态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 内容
• 布什2002年2月访华在清华大学演讲中大 谈美国的价值观,并声称:美国是自由 民主的灯塔,如果没有接触,美国没有 机会传播它的价值观,怎么有可能成为 灯塔。总之,在当前,美国始终把反对 共产党、反对共产主义作为其外交政策 一项重要内容,而且还会长期坚持下去。
四、美国意识形态因素对中美 关系的影响
意识形态是美国对外政策中的理 念
• 1776年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标志 着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博爱”学说 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约翰· 亚当斯早就 认为《独立宣言》“注定覆盖全球表面,它 一举推翻了建立在征服之上的所有政府 的合法性。”
意识形态是美国对外政策中的理 念
• 众议院拔款委员会二战初期的一份报告 中写道:“我们的先辈在这块土地洒下 的自由种子如果得到适当培育的话,其 生长就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我们领域之内, 而应该进入到世界其他地区。”美国使 命神话,更加坚持了它们具有一种自外 传播民主模式的道德义务
美国意识形态是多元化的统一
• 对于美国意识形态这一特点及其客观效果,美 国历史学家丹尼尔,布尔斯做了精彩的描述: “我们的制度的奇妙之处与富有活力之处,可 以用我们政治理论的惊人贫困与合混不淆相提 并论,没有一个国家比美国更坚信它的政治生 活是建筑在完美理论基础上的,然而也没有一 个国家像美国这样对政治哲学漠不关心或没有 经过某种理论方式便能降生于世上的。”
• 其实,早在19世纪20年当代各美国对加勒比海的“明 珠”——古巴怀有觊觎之心时,当时的国务卿约翰· 昆 西· 亚当斯就提出“熟果理论”以解释美国兼并古巴合 乎“法则”。他说:“古巴并入我们共和国势在必行, 如同物理学引力定律,也存在于政治原则。被暴露风 雨从树上打掉的苹果,没有其他选择,只能落在地上。 古巴如被迫脱离它与西班牙不正常的联系而无法自立, 它只能倒向北美联邦,根据同一自然法则,我们也不 能把它从怀中推开。”[10]到了布坎南时代,“熟果 理论”便发展为“政治引力法则”。根据这种“法 则”,美国政治制度的优越,随着时间的推移,势必 把落后的近邻吸引到美国的怀抱,
互联网条件下的美国意识形态外交
当做 首 先 必 须考 量 的因 素 。 国意 识 形 态 美
的产 生 和 发 展 有 着 极 为 深刻 的根 源 . 有 既
色革 命 。2 0 0 3年 , 鲁 吉 亚 爆 发 “ 瑰 革 格 玫 命” ,反对 党 领 导 人 萨 卡 什 维 利 成 功 推 翻 前 总 统 谢 瓦 尔 德 纳 泽 .成 立 了新 的政 府 :
程 有 直 接或 间接 的制 约 作 用 . 定 的公 共 一 为 美 国 意 识 形 态外 交 的 主要 目标 。但 是 ,
手 段 , 始 利用 经济 贸易 或 者 跨 国 企 业 的 开 经 营 为 手 段 有 意 识 地 进 行 文 化 和 意 识 形 态 等 软 实 力 的 扩 张 . 实 施 经 济 霸 权 的 同 在 时 达 到 实 施 文 化 霸 权 和 意 识 形 态 霸 权 的 目的 。 例 如 。 国以 及 一 些西 方 发 达 国家 美
随 着 经 济 和 信息 的全 球 化 . 国 意 识形 态 美
外 交 手段 并 非 一 成 不 变 , 而是 随着 科 技 的
进 步而 不 断 演 变 。策总 是 带 有 一定 的价 值 观念 。 ① ” 由此 可
见 . 国的 意识 形 态 对 美 国的 外 交 政 策 和 美 外 交 模 式 必然 产 生 深 远 的影 响 。 国 自独 美 立 以来 就 积 极 参 与 国 际事 务 , 从早 期 的 西 部 疆 域 拓 展 到 后 来 的 两 次 世 界 大 战 再 到
导 ” 想 下 的历 史 使 命 感 、 求 自 由与 民 思 追 主 的 政 治 价值 观念 、反 共 主 义 ” 治 制 度 “ 政
西方国家散播自身的意识形态的案例
西方国家散播自身的意识形态的案例在过去几十年中,西方国家积极推广自身的意识形态,试图在全球范围内塑造自己的价值观和方式。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美国对民主和自由的宣传。
美国一直以来自诩为民主和自由的典范,将这些价值观作为其国家建设和外交政策的核心。
在冷战期间,美国与苏联进行了激烈的意识形态斗争,通过宣传和行动鼓励其他国家拥抱自由民主并抵制共产主义。
例如,美国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援助了许多亚洲和拉丁美洲国家,试图推翻共产党和极权主义政府,建立民主制度。
这些干涉行为包括政治干预、秘密行动和经济援助,旨在导入美国的价值观和政府体制。
美国的宣传机器也起到了推广自由民主的重要作用。
例如,在冷战期间,美国通过广播、电视和文化交流项目向全球传播其文化和价值观。
有名的案例是美国广播公司(Voice of America)通过无线电广播向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人民传达民主信息,试图削弱共产党的影响。
此外,美国还通过援助和外交政策来推广民主。
通过经济援助和技术合作,美国试图在发展中国家建立起一个民主和市场经济。
然而,有人批评这些干涉行为是为了确保美国的利益,而不是真正关心他们的民主。
尽管美国在推广自身意识形态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功,但也遇到了挑战。
许多国家对于西方国家的干涉持怀疑态度,并认为美国的民主模式无法适应其他文化和国家的需求。
此外,美国的意识形态推广也遭到了反对者的批评,认为这是对他们国家主权的侵犯。
总的来说,西方国家推广自身的意识形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层面。
这一过程既有成功也有失败,但其影响力无疑是不可忽视的。
不过,是否接受并采纳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还是取决于其他国家和他们自己的选择。
美国自由主义对其外交政策的影响
外交作为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过程中不 是孤立存在的。文化因素和其他因素都是美国外交决策的 基本驱动力量。美国人民希望国家的任何决策都符合他们 所崇拜的理念的信仰。所以,美国的一些外交政策就直接体 现了美利坚民族的“自由主义”特征,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个方面:
美国在人们脑海中一向被认为是一个平等、自由、民主 的国家,美国人民也以“自由的捍卫者”作为自己在国际社 会中区别于其他国家人民的独特的身份象征。所以这种根 植于美国人文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美国人的世界观,也 影响着美国政府的对外政策。
什 么 是 美 国 的 主 流 价 值 观 ? 西 摩·马 丁·李 普 塞 特 (Seymour Martin Lipset)认为“自由主义”、“平等主义”、“个人 主义”、“平民主义”是美国的信念基础,其中“自由主义”就 是美国非常重要的一种主流意识形态。什么是“意识形态”? 从词性上讲,“意识形态”是一个中性词,本身并无褒贬之 分,但在美国的官方文献中,涉及本国人信奉的观念时很少 用“意识形态”这一术语,而多用“Ideas”。 意识形态不应仅 仅指政治方面,而应是“一整套完整的认知体系、价值体系 和信仰体系”。①具体说来,我认为意识形态应指一定的社会 和阶级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社会制度的安排, 人类生活方式的一种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反映了一定 阶级和社会集团在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价值取向。美 国就是一个具有很强意识形态取向的国家。
造世界的,拯救那些受苦受难的民众,使大家重获新生和自 由。这种宗教观念在美国建立之初就已经凸显出来,在他们 乘坐“五月花”号登陆这块没有开发的土地时,就下决心建 立属于自己的有着特殊观念的国家。那么基督教的思想最 为接近他们心目中的观念,我们可以从基督教圣经新约的 记载“所以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 给他们施洗。”(马太福音 28: 19)中看出这点。基督教精神是 美国相当长远的精神传统和丰富的思想资源,体现在宪法 中的自由主义思想正是基于这种宗教价值观。我们从他们 的《独立宣言》、《联邦宪法》及《权利法案》等立国文献中都 可以看到美国人民的这种文化价值观。它被视为美国最具 有代表性的思想,是美国文化突出的标志,也是美利坚民族 性格中最显著的特点。
中美外交前沿的意识形态较量
中美外交前沿的意识形态较量作者:熊光清来源:《人民论坛》2012年第30期意识形态曾对中国外交产生过非常重大的影响,这种影响甚至曾经是非常负面的。
然而当中国吸取这一教训,努力摆脱意识形态对外交的束缚之时,一些西方国家却总在力图把这种枷锁套在中国身上。
随着近期美国重返亚太攻势日趋明显,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美国总是对中国充满戒心,这里面除了现实利益的考虑,同样有美国自身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
中国外交面临意识形态领域的挑战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改善同美国的关系表明中国外交开始放弃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线的原则,意识形态对中国外交的影响开始减弱。
在改革开放之初,由于中国特别需要加强与不同社会制度的西方国家之间的交往,中国总是力图降低意识形态对外交的不利影响,强调外交要超越意识形态因素。
邓小平明确提出,处理外交关系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而“不去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
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起,中国外交吸取了以往片面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划线的教训,把凸显国家利益、超越意识形态作为外交政策战略调整的主要内容。
这一外交策略推进了对外开放的进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对外交往的对象不断拓展,朋友越来越多,对外开放的程度也越来越高。
中国一直坚持这一原则,在与许多国家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时,也强调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划线,对国家间存在的分歧和争端,主张以和平方式妥善解决。
但是,近年来,中国这种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划线的外交政策遇到了很大挑战。
简单地说,中国外交不以意识形态划线,有些国家却要以意识形态划线,从而达到离间中国、孤立中国的目的,并迫使中国外交被动带上了意识形态的色彩。
美国把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战略手段发挥和运用到了极致美国在对外政策中非常重视意识形态,美国人对“天定命运论”、“美国例外论”非常信奉,并把它们贯彻到对外政策中。
美国人相信自己是一座受到全世界瞩目的“山巅之城”,是照亮全人类的光,美利坚民族肩负着上帝所托付的把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念和民主制度推广到世界各个角落的神圣使命,因而大力主张和不遗余力地对外实施“民主”、“人权”外交。
浅谈20世纪初美国的意识形态与外交政策
浅谈20世纪初美国的意识形态与外交政策二十世纪初美国的外交政策,大体上分为两类:一是对远东太平洋等弱小地区采取的扩张主义政策;二是对欧洲列强和日本的外交政策,主要是表现为由采取孤立政策到扩张政策再到孤立主义政策的演变。
一、20世纪初对远东与太平洋地区的扩张主义政策20世纪初,美国利用“门户开放”的基本策略,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扩张。
自1900年至1914年,美国通过各种渠道,对中国输人大量的剩余资本。
到1914年,美国对华总投资已接近六千万。
美国就这样利用各种手段主要为经济手段,同其他国家争夺在中国的势力范围,牟取经济利益。
同时,美国又使用均衡外交来达到其扩张的目的。
日俄战争爆发后,美国支持日本,不仅在舆论上对日本抱以同情,而且在经济上加以直接的资助。
1905年日俄战争开始,日本陆海军以弱胜强。
虽然罗斯福对沙俄在远东的野心感到不安,对日本军队的战斗力极为欣赏,但是他也不愿意让日本在远东独大。
罗斯福召集两国代表在新罕不什尔州普兹茅斯港进行和谈,他对调停人的角色非常着迷,连哄带吓,最终使两国签署了《朴茨茅斯条约》。
罗斯福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并且获得1906年度的诺贝尔和平奖。
但是,战争期间,美国共借予日本美元达四亿五千万之巨,并且认购了日本债券的大部分。
1905年,陆军部长塔夫脱与日本首相挂太郎缔结密约。
规定对美日吞并的菲律宾与朝鲜予以相互承认。
这是美国对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强盗式的侵吞。
1917年,美日签订蓝辛--石井协定,承诺:“美国政府承认日本在中国,特别在中国之与日本属地接壤的部分有特殊利益。
”美国以对日本在中国的“特殊利益”的承认,换取了日本对美国的“门户开放”的认可。
二、对欧洲列强和日本外交政策的演变(一)孤立主义政策的历史背景孤立主义作为美国的对外政策,由来已久。
建国初期,在国内,各州之间内争不已,难以形成统一的国家意志;在国外,又同英、法诸国矛盾重重,在国际舞台上一时难有作为。
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
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之前看的书里提到了意识这个形态这玩意儿,于是大感好奇,因此在之后专门查阅各方资料进行了一定的了解。
很多人看到这四个字首先肯定会觉得很纳闷因为觉得这个词语和政策的关联性不大,然而实施并非如此。
总的来说,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因此可以把意识形态类比于一种思想观念,一种特殊的思想观念。
哲学上讲的话,意识形态,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
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
人的意识形态受思维能力、环境、信息(教育、宣传)、价值取向等等因素影响。
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认知也不同。
因此如果单独把意识形态提出来是很难理解的。
意识形态有五个特殊的性质:(1)现实性:意识形态是一种抽象的理论,但并不是纯粹空洞的东西。
它有指向性,总是指向现实。
无论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还是居非统治地位的思想、学说,要么是为了维护现存的政治制度,要么是为了批判现存的政治制度。
(2)总体性:意识形态是由各种具体的意识形成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教育、艺术、伦理、宗教、哲学等构成的有机的思想体系。
(3)阶级性: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功能不同的社会集团和阶级由于其利益的差异而有不同的意识形态,而不同的意识形态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是由其所代表的阶级的地位决定的。
(4)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虽然为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它有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是相对独立的。
(5)依赖性: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的,归根结底来源于社会存在。
意识形态对外交政策总的来说拥有如下三种功能:第一是知道对外行为的功能。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意识形态指导人们对于世界的真理和价值的确定认识,是一个人和一个国家现实行动的根本依据,因而限制了其对于国际现象的表达方式和态度倾向;第二是合理化的功能。
意识形态在外交中的作用
英国
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在国际竞争和冲突 中,有时意识形态在使一个国家作出敌友选择时起着重要 的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最典型的是英国在冷战问题上的 选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美、英在联合抗击法西 斯的同时,内部也充满矛盾,苏美、苏英、美英之间都存 在着尖锐的利益冲突。尤其是美英之间,美国利用英国在 战争中被削弱之机,到处抢夺大英帝国的遗产,急于取代 英国的霸主地位。但是,主要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原因,第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却与美国联手对抗苏联,并拱 手将世界霸主地位让与美国。
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3.阶级性 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功能。不同的社会集团和阶级由于其利益 的差异而有不同的意识形态,而不同的意识形态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 是由其所代表的阶级的地位决定的。 4.相对独立性 意识形态虽然为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它有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是 相对独立的。 5.依赖性 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的,归根结底来源 于社会存在。
意识形态在外交中的重要性
什么是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概念的界定: 指一定经济或社会集团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形成 的关于社会制度的安排、人类生活方式的一种系 统化思想观念体系;反映了一定阶级和社会集团 在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评价世界时的价值取向。
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
1.现实性 意识形态是一种抽象的理论,但并不是纯粹空洞的东西。它有指向性, 总是指向现实。无论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还是居非统治地位的思想、 学说,要么是为了维护现存的政治制度,要么是为了批判现存的政治制度。 2.总体性 意识形态是由各种具体的意识形成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 社会思想、教育、艺术、伦理、宗教、哲学等构成的有机的思想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科:美国外交史
题目: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学院:教育与传媒学院
专业班级:心理092
学生姓名:郭望娣
学号:2009123051
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
美国作为当代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其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当然从来都不是一件可以忽视的事情。
随着世界范围内信息的互通性和开放性,因特网的诞生与不断发展,美国式的各种思想、理念也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有些甚至还深入人心。
从近处与普通人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各式商品,比如电影、动画、名牌服饰汽车以及运动项目如NBA篮球等,到现今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和推崇的现代化、全球化、可持续发展和知识经济,美国凭其独一无二的话语和文化霸权,借用强有力的网络和媒体,其意识形态悄无声息地渗透进世界各国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当中。
不得不说美国的意识形态是“成功的意识形态”。
美国华裔学者刘康提出了“成功的意识形态”的命题,认为在美国意识形态和个人的关系极其自然和贴切,人们高度一致地赞同同样的意识形态,因而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这说明美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已经基本内化为民众自觉的准则和价值观。
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自由主义的思想和美国的民主制度固然是其主流意识形态的东西,但美国国内一向将“意识形态”视为恶魔般,至少我们从不见美国人将什么个人价值、自由与民主挂在嘴边,相比于中国不断宣传和挂嘴边的什么集体主义、那个理论这个思想,美国的意识形态是真的、内化了的意识形态。
当然,美国在外交过程当中的意识形态输出未必就是正确的、合理和所谓的“正义的”,它带着美国自诩的“理想”——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民主与自由,使美国插手他国内政、派兵干预某些地区冲突甚至颠覆他国政权都披上正义和合理的外衣。
比如二战以后派兵侵入朝鲜,插手南北韩的政治纷乱与冲突,60年代入侵越南,20世纪80年代发动科索沃战争,2003年对伊拉克战争,美国在世界范围内打着所谓的“人道干涉”的幌子,认为其是“为价值观而战”。
美国充当着“救世者”的角色,仿佛认为在遭受美国铁蹄践踏下的土地生活的人民还要去感谢鼓自己一般。
此外,像鼓吹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己经在全球失败、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已经获胜从而使意识形态斗争在世界范围内终结了的“意识形态终结论”;把伊朗、利比亚等国导弹造成的威胁看成是对国际局势的危害的“无赖国家”论;认为伊朗、伊拉克、朝鲜等国开发和扩散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威胁到美国安全的“邪恶轴心”论;认为那些贫穷落后的国家政局不稳、暴力蔓延会威胁其他国家的安全的“失败国家”论;鼓吹“人权高于主权”的“主权有限论”等等。
这些形形色色的理论,要么是为美国在全球推行文化霸权、对其他国家进行“西化”与“分化”提供理论依据,要么是为美国在全球推行军事霸权、对其他国家进行武装干涉的“合法性”制造舆论。
这些理论必定会遭到其他国家的竭力抵抗与反对。
在美国自身认为其外交主线是“在
国家利益与理想主义之间寻求平衡”,如国务卿赖斯在谈到这一平衡时说:"美国外交政策始终带有……某种理想主义特征……并不是盲目追求任何解决问题的手段,而是在原则和价值观的框架内进行选择。
因此,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是每天去推行植根于这些价值观的政策,从而使我们得以始终朝某个目标推进……二者之间存在一种联系,即通过日常的政策实施把理想和政策结果联系起来。
"我们认为其是在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按照美国的构想塑造世界”。
美国要在世界上充当“世界警察”和“人权卫士”,在这过程中自身利益必定会参与进去。
作为国家的个体毕竟与作为人的个体是大大不同的,国家利益在国际关系各种活动当中是首要考虑因素,而人与人的关系中偶尔或许还会有完全不顾个人利益的时候,这也是美国在国际中的自我角色不会被承认的原因。
美国社会长期处于政治文化稳定状态,从未受到过社会革命的震动和外国的入侵,幅员辽阔两面临海,周边没有强国的威胁,这些都是美国得天独厚的地方。
长期稳定的政治社会带来了体制结构及价值观的长期延续,使意识形态得以在外交领域长期发生作用。
意识形态为美国制定外交政策提供了持续稳定的心理基础。
就我个人对美国意识形态的观点与态度,记得曾经读过到那么一句话“美国是世界上最不民主的国家,是国内最民主的国家;中国是世界上最民主的国家,是国内最不民主的国家”,这后半句话虽然有些不切实际,但我相信前半句话。
我不隐讳说我向往美国的民主与自由,他尊重个人价值的文化与完善可靠的法律体系。
记得在高中时我的室友曾问我的一个问题“社会主义是什么社会、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到底有什么不同”,那时我真的答不上来,我不相信政治书上的理论,只是说道“总是应该有所不同的吧”。
观察当今中国社会,还有多少人从心底里内化与认同了那些关于“共产主义崇高目标”的理论。
“中国特色”被当做许多笑资。
曾经有过混乱与迷惑。
只希望中国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