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战后美国的意识形态外交
冷战时期的东西方意识形态斗争与国际关系
![冷战时期的东西方意识形态斗争与国际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85e15b21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02.png)
冷战时期的东西方意识形态斗争与国际关系冷战是二战后国际关系中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持续了数十年的军备竞赛和意识形态斗争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这场冷战的核心在于东西方的意识形态斗争,即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对立。
在这一背景下,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陷入了两个超级大国的影响范围之内。
本文将探讨冷战时期的东西方意识形态斗争如何塑造国际关系,并对这一时期的重要事件进行分析。
冷战的意识形态斗争主要集中在经济体制和政治制度上。
美国领导的西方国家倡导民主和市场经济,认为个人的自由意志和私有财产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而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则主张集体主义和计划经济,认为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社会公平和共产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这两种意识形态的冲突在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
在政治方面,东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导致了世界范围内的军备竞赛和战略对抗。
美国和苏联通过扩大军事力量来达到相互威慑的目的,包括核武器的发展和部署。
双方之间的紧张局势甚至演变为全面核战争的担忧,世界曾一度陷入核危机的阴影之中。
然而,在长期的对抗中,双方都渐渐认识到核战争将是毁灭性的,于是开始探索通过外交手段来控制紧张局势,如《苏美战略军备限制条约》等。
经济方面,东西方的意识形态差异也引发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事件。
西方国家通过贸易、援助和投资来支持亚洲、非洲和拉美等地的发展,在这些地区塑造了许多国家的政治和经济形态。
东方国家则通过提供援助和技术转让来吸引其他国家,加强自身的影响力。
例如,苏联在非洲和中东地区积极支持共产主义和反帝国主义运动,与美国竞相争夺地缘政治利益。
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斗争还可以在文化领域找到许多例证。
西方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在电影、音乐、文学等方面得到广泛传播,影响了全球的流行文化。
虽然东方国家实行着严格的意识形态审查,但西方文化的影响力依然穿透了防线,改变了许多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同时,东方国家也在全球范围内积极宣传社会主义的理念,通过对外援助和文化交流来扩大自身的软实力。
意识与外交政策
![意识与外交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41a24f7b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04.png)
意识与外交政策在当今高度全球化的世界中,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发紧密。
外交政策作为一种国家行为的表现,是国际关系中至关重要的方面。
而国家的意识形态则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其外交政策。
本文将讨论意识与外交政策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意识如何影响了不同国家的外交政策。
一、意识与国家外交政策意识是指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思考与理解方式,是一种内在于个体心智中的东西。
而国家的外交政策则是一系列行为、措施和原则的总和,以实现国家利益和塑造国际环境。
国家的意识形态对外交政策产生广泛深远的影响。
例如,如果一个国家主张和平与合作,鼓励国际组织的发展和利用外交手段解决争端,那么它的外交政策很可能强调多边主义和合作。
相反,如果一个国家追求军事实力的扩张和霸权主义,那么其外交政策可能会倾向于采取强硬立场,并有可能引发紧张局势。
二、不同意识形态对外交政策的影响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国家的外交政策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以下是几个例子:1. 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认为人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是至高无上的,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和人权保护。
因此,自由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通常会重视人权问题,主张国际合作,以促进经济和政治的自由化。
例如,美国作为自由主义国家,其外交政策通常包括民主促进和人权改善的议程。
2.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强调公平和社会正义,主张在国内外推行社会主义价值观。
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可能更注重对穷国的援助和支持,以及维护其自身的社会主义制度。
例如,中国的外交政策常常强调南南合作和经济援助,以支持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3. 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注重保护民族利益和文化价值,强调维护国家独立和主权。
因此,民族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可能更加强调国家安全和领土完整。
例如,印度作为一个民族主义国家,在外交政策中着重保护印度的领土完整和国家利益。
三、实例分析:中美意识形态的影响中美两国意识形态的差异不仅在国内政治制度上表现明显,也在两国的外交政策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美国的意识形态外交
![美国的意识形态外交](https://img.taocdn.com/s3/m/9f1a53ed700abb68a982fb2f.png)
美国的意识形态外交学过外交学的人都知道,外交学有一个基本理论,就是:外交活动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追求国家利益。
依照这一理论,国际上的外交活动都是围绕着本国的国家利益进行的。
所谓国家利益,一般是指以经济利益为主的领土、资源、市场等可计量利益以及国家安全等不可计量的利益。
这个理论有一句名言,叫做“国家之间只有永恒的利益,没有永恒的敌人或朋友”。
这句名言一直被讲述外交和参与外交实践的人们奉为圭臬。
这个理论一般来讲是正确的,可以说非常形象与深刻地讲明了外交的目的与实质。
它尤其适用于世俗化国家。
所谓世俗化国家,是指政治经济社会已摆脱宗教控制的国家,用这一理论来读解这些国家的外交,可以非常清楚地明白他们外交的来龙去脉,明白其目的与实质。
比如,日本就是一个典型的世俗化国家,除了在古代一个非常短暂的时期外,宗教从来没能够统治其政治、经济以及社会生活,近代日本的外交,就一直遵循着利益原则。
它的典型的利益外交的实例,是三十多年前超越意识形态障碍并且不顾盟主国美国的反对而与中国建交。
三十多年前主政日本的首相田中角荣,从国家利益出发,舍弃与台湾的“外交”关系,不顾国内右派的威胁与反对,也不顾不愿被搅乱战略步伐的盟主国美国的反对,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一般人理解,田中角荣与中国建交是出于对中国的友好感情的缘故,中国媒体以及日本左派媒体也都喜欢炒作这种感情,但在其背后,其实是政治家们及其所代表财团对建交之后所获好处的精确算计。
田中角荣及所代表的财团看到,与台湾相比,中国大陆丰富的廉价资源和潜在的广袤市场更有利于日本国家和企业的发展,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实际上为日本企业就近获得发展资源和进入中国市场铺平了道路。
这是日本外交史上利益外交的一篇杰作,充分体现了世俗国家的利益主导型外交风格。
这种理论在中国也一直很有市场,很受许多学者及外交家的追捧和信奉。
中国也属于政教分离、社会世俗化的国家,对利益论外交有强烈共鸣。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外交的务实色彩愈见浓厚,意识形态色彩愈见淡薄,利益外交论愈发受到学者或专家的推崇。
美国民族主义在二战后的发展与影响
![美国民族主义在二战后的发展与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71c6bbc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6e.png)
美国民族主义在二战后的发展与影响二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了全球最为强大的超级大国,为了确保国家的安全和利益,美国政府极力推行民族主义政策,这种政策对美国国内和国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民族主义在二战后的发展二战后,美国经济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同时在军事和外交方面的实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这使得美国在全球范围内都五光十色,国内也逐渐强化了对外交的控制和干预。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政府进一步推行了民族主义政策。
在最初的几十年里,美国民族主义主要体现为爱国主义和对美国价值观的信仰和拥护,同时对外国人士和移民有很强的排斥和歧视。
在60年代和70年代,随着政治、经济和文化疲软的崛起,美国的民族主义也开始逐渐演变,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对外国人士和移民的歧视开始向非法移民和少数族裔人士扩散。
如今,美国民族主义更多地体现为本土至上主义和对全球化的抵制。
二、民族主义对美国国内的影响在美国国内,民族主义的推行带来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社会变革。
首先,民族主义的强化使得美国政府对外交干预和授权问题上愈发迅速,美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进一步扩大。
其次,美国民族主义的普及也使得国内各种爱国主义和拥护美国价值观的组织和团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这些组织和团体不仅推行了一系列反移民、种族歧视和排外主义的政策,还成为了美国政治生态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主义也对美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国文化中的大量元素也受到了国家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对本土传统和价值观的强化,如各种爱国主义象征、美国文化武器等。
三、民族主义的国际影响在美国推行民族主义政策的过程中,其对国际政治和经济的影响也愈加全面。
一方面,民族主义导致美国在国际问题上的倾向和政策获得了迅速扩大,同时也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另一方面,美国的民族主义亦有很多质疑和争议,不少国家对美国民族主义的抵制和反对,亦产生了一系列国际问题和外交纠纷。
结语总之,美国民族主义在二战后的发展对美国国内和国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联和美国的冷战与意识形态斗争
![苏联和美国的冷战与意识形态斗争](https://img.taocdn.com/s3/m/ce70a055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89.png)
苏联和美国的冷战与意识形态斗争冷战是二战后全球政治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苏联和美国的对抗是冷战的核心。
虽然冷战的爆发和持续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但它同时也成为了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的舞台。
在冷战期间,苏联和美国各自推崇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理念,这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也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一场激烈较量。
在冷战初期,苏联和美国的意识形态斗争主要体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
苏联奉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主张无产阶级专政和计划经济。
而美国则坚定地推崇资本主义制度,强调市场经济和个人自由。
这两种完全不同的经济制度,不仅引发了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矛盾与对抗,也深深地影响了其他国家的选边站队。
例如在韩战和越南战争中,苏美两国各自支持着不同的朝鲜和越南阵营,使得这些地区战争的复杂性进一步加大。
此外,冷战期间,苏联和美国还通过宣传战来斗争彼此的意识形态。
双方互相宣扬自己的经济和政治制度的优越性,试图影响并争夺全球的民心。
苏联通过旗帜鲜明的共产主义宣传,试图激励国内外的工人阶级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和不满。
美国则以自由、民主和市场经济为理念,通过大规模的宣传和文化输出,试图影响其他国家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这种宣传战也导致了一系列意识形态矛盾的产生,不仅存在于国家间的冲突中,也深入到了社会和个人的意识形态之中。
冷战的末期,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进入了新的阶段。
苏联社会主义体制在经济、政治和社会上的困境逐渐暴露出来,不少苏联国内的知识分子开始对共产主义制度产生怀疑,并呼吁进行一系列的改革。
而美国则充分利用这一时机,通过外交手段和经济合作,试图引导苏联的改革方向,加速苏联体制的解体。
最终,苏联在1989年发生的东欧剧变和1991年的苏联解体中,全盘崩溃。
这一事件彻底改变了世界政治的格局,并使得资本主义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总的来说,苏联和美国的冷战与意识形态斗争贯穿了整个冷战时期。
无论是在经济和政治领域,还是在宣传战和改革过程中,苏联和美国都展现了自己的意识形态理念,并试图影响对方国内的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政策思想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意识形态在美国外交政策思想中的作用及其重要性](https://img.taocdn.com/s3/m/0123d4502e3f5727a5e96237.png)
定的作用,它具有严密的特 点,此特点可以帮美 国免除他
意 识形 态 指 的 是在 具 有 一 定 社 会 经济 能力 的基 础 上 形 国口实的攻 击,可 以使美 国理直气壮的推行 自己的对外政 成的思想观念,意 识形态代表了一个阶级或者~ … 个 困家 的 策 。 利益 ,并且有着指 导阶级及国家行动的作用。意识形态在 意识形 态为美 国对外政策的 目的有着指 导作用 ,所 以
பைடு நூலகம்
【 摘要 】意识形态是法国著名思想家托拉 西在 1 7 9 7 年提 出的,它是人 类的社会精神 象征 。对 于世界上 的每一个 国家 来说 ,意识形态都有 着指导对外、帮助整合社会及合理化的特点 ,也是 实现 国家利益的重要体现 。意识形 态在美 国外交
中的作用是 不能比拟的,所以意识形 态也是 美国外交政策思想中最重要 的 目标及 内容 。在美国外 交政策思想 中,不管是 理想主 义或者现实主义,都有 意识形态的表现 。本文就浅析 了意识形 态在美 国外交政策思想中的作 用及重要性。 【 关键 词】意识形态;美国外 交政策思想;作 用及重要性 【 中图分类 号】D 8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1 0 0 9 - 5 6 2 4( 2 O 1 6 )O 6 一 O 1 0 O — O 2
0 0 6 ,l 4( 4). 行 了一个本土化 的再现和改进 。另外 ,包括 国外的一些研 展 2
究在 内的很 多研究所用的面 孔识别相关实验材料 大多都是 采用图片形式 ,图片是二维 的,但是在真实生活 中人们看
意识形态在美国对外政策 中的作用是有 限的。国际的关 系 决定不可能全部都根据意识形态来执行 ,不同国家处在不 同的环境中,所 以决策和直觉在 其中也有着重要 的作用。 美 国外交政策在不 同时期和历史背景 中做 出的决策都是 南 于内部权力的影响及 国际关系等现象 的影响 。所以全而了 解 美国外交政策不应 该只从意识形态方面下手 ,而是从综 合性方面下手 。就像 世界著名政治家、哲学家马克思说的 样 ,正式 r h 于抽象化 的物体,才能够在这个时代中发展 下去,对 于抽象化物体本 身来说 ,同样是历史发展过程中 的产物 ,只有在 一定关系 内才能够使其 具有 一定的意义 。 那么意识形态这个 范围也和它一样 “ 。 3 。 意识形态在美 国外交政 策思想 中的重要性 2 . 1意识形态是美国外交政策中的 目标 美 国政府 的 目标大体 上就是民主输 出以此统一天下 , 他们都是运用 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其他国家的文化 、行 为, 尤其是处于发展 中国家,并且他们还认为 自己有责任将美 图政府 的民主制度推 向全世界每一个 国家,使美 国文化可 以融入到发展 中国家 的政府制度 中,实现美国统一天 下的 战略 。 在t 7 7 6 年,《 独立宣言》 正式发布 , 其 中表示 “ 平 等 、 自由、仁 爱”,在此时这 个学说 已经越 发成 熟。在 二 战初期 ,大陆会议 院委 员会就表示了 “ 先人在我们 生长 的
浅析美国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
![浅析美国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e98d7d4cdd3383c4ba4cd2d7.png)
浅析美国孤立主义的外交政策关键词:孤立主义;演变;影响一美国孤立主义的内涵孤立主义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通过一种自上而下的国家政策以及客观条件形成的一种封闭状态。
美国的外交政策和清朝的闭关锁国不同,它并没有关闭经济贸易,而是减少美国在当时面临的外部威胁,从而维护美国当时脆弱的国家政权。
美国的孤立主义更像一种休养生息的政策,是美国民众摆脱战乱的意识形态。
二美国孤立主义产生的原因美国在建国之初,华盛顿总统提出了孤立外交的政策。
孤立主义的核心思想主要在于告诫国人切莫卷入欧洲列强之间的战争纷争,不受国际环境干扰独自处理美国自身的事务。
从表面上看,美国的孤立主义政策看似是自我封闭,断绝与其他国家来往。
实际上,这是针对欧洲国家的一种中立的、不卷入欧洲事务的外交政策。
这就为美国早期走上孤立道路提供了历史依据。
(一)地理位置引起的“天然孤立”打开世界地图,当我们把视线转移到北美洲,很容易就会发现美国所处的独特的地理位置。
美国与亚洲之间隔着太平洋,与欧洲、非洲之间隔着大西洋,这种位置对于美国而言,完全满足了孤立主义的地利要求。
在十八世纪八九十年代,海上交通极其落后,任何一個国家想要进行远洋航行都是极度困难的。
这样,无论是美国想要走出国门,或者说其他国家想要和美国建立联系或者战争侵略都是相当困难的,这就促进了美国孤立主义的孕育。
除此之外,美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气候特别适合生产,对于欧洲的移民而言,简直是一片乐土。
亨利·基辛格说:“自地缘政治的观点来看,美国也是欧亚大陆海岸外的一座孤岛。
”[1]华盛顿总统在1796 年的告别演说中说:“我们独处一方,远离他国,这种地理位置允许并促使我们奉行一条不同的政策路线。
”[2](二)综合国力不足,无力对外扩张经过英国长期的殖民统治,美国在经济方面受到很大程度的压榨和剥削,美国国家实力虚弱。
同时,为了独立而发起的美国独立战争以及第二次独立战争对于资源的消耗也让美国雪上加霜,入不敷出。
冷战初期美国向第三世界的意识形态传播
![冷战初期美国向第三世界的意识形态传播](https://img.taocdn.com/s3/m/2b8eb197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a3.png)
冷战初期美国向第三世界的意识形态传播冷战初期,美国向第三世界国家传播意识形态是一项重要的战略举措。
在这一时期,美国政府对于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推广非常重视,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在国际上推动自己的利益和价值观。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讨论:冷战初期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意识形态传播的背景、方式和效果。
冷战初期,美国在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意识形态传播方面具有独特的背景。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世界进入了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峙时期,这使得第三世界国家成为了两大国家争夺的焦点。
美国对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地缘政治意义非常重要,因为这些国家的经济要素和地缘位置对于美国的全球战略有着重大的影响。
冷战初期,第三世界国家还处于殖民地解放的过程中,处于政治、经济和社会转型期,因此对外国援助和支持的需求迫切。
面对这样的背景,美国政府采取了多种方式向第三世界国家传播其意识形态。
美国通过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外交政策和援助政策,积极地扶持和支持那些与自己意识形态相近的政府。
美国在冷战初期向南韩、越南等国提供政治、经济和军事援助,以此来支持这些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影响。
美国通过文化和教育交流,向第三世界国家传播其自由民主的价值观。
美国在这方面采取了多种措施,例如向第三世界国家提供奖学金、文化交流项目、教科书教材等,以此来推广美国的价值观和文化。
美国还通过冷战期间的大量电影、音乐、文学作品等文化产品向第三世界国家传播其意识形态。
这些文化产品不仅在国际上取得了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年轻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冷战初期,美国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意识形态传播产生了一系列积极的效果。
美国的传播意识形态帮助了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加强了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抵抗。
在越南战争期间,美国的意识形态传播对越南的反共产主义力量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美国的意识形态传播有助于帮助第三世界国家加强了对民主自由的追求。
由于美国意识形态的强势影响,不少第三世界国家的政治制度开始向着民主自由的方向转变。
美国冷战时期反思意识形态对全球格局的塑造
![美国冷战时期反思意识形态对全球格局的塑造](https://img.taocdn.com/s3/m/2d2ef30a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e8.png)
美国冷战时期反思意识形态对全球格局的塑造冷战是二战后国际政治舞台的主要特征之一。
它是美国与苏联之间长期的对抗,除了军事、经济等方面的较量外,也有着深刻的意识形态冲突。
在这场全球角逐的过程中,美国不断反思意识形态对全球格局的塑造,试图通过意识形态的传播来争取国际社会的支持,并在这一过程中发挥自身的影响力。
一、意识形态的对抗在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分别是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
自由主义注重个人权利和自由,提倡市场经济和多党制,而共产主义则强调集体主义和无产阶级专政。
这两种意识形态的冲突成为了冷战的核心。
二、美国对意识形态的反思在冷战初期,美国政府意识到自己需要在意识形态上取得优势。
因此,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推广自由主义价值观,并反思了意识形态对全球格局的塑造。
首先,美国通过在国内推行民主和自由,保护人权,展示自由主义的优越性。
其次,美国通过文化输出,影响其他国家的文化和价值观。
这种文化输出的方式可以体现在美国的电影、音乐、文学等领域。
此外,美国还通过宣传战打击共产主义,并试图改变苏联及其盟友的意识形态。
三、意识形态对全球格局的影响美国反思意识形态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球格局。
首先,美国成功地推广了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吸引了一些其他国家的支持并加入其阵营。
美国的民主模式和市场经济也成为了全球化的基础。
其次,共产主义国家的崩溃和转型也与意识形态的冲突有关。
苏联和东欧剧变的发生,使得全球的经济和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四、冷战结束后的反思冷战结束后,美国对意识形态的反思进一步加深。
一方面,美国认识到意识形态争夺对冷战的终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对其过度强调和干扰国际关系的负面影响有所警惕。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美国开始面临来自其他国家的意识形态挑战,这使得美国必须更加审慎地对待意识形态的传播和推广。
总结:通过对美国冷战时期反思意识形态对全球格局的塑造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意识形态在国际政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
![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11083d77a26925c52cc5bfc7.png)
(北京大学 国际关系学院, 北京 100871) 摘 要: 意识形态是系统化的观念体系。 阐述 了美国 的意识形态包括理想主义、 现实主义、 孤立主义、 扩 张主义, 而实用主义则是美国意识形态的哲学基础, 它在制定和实施美国外交政策方面起到 了显著的作 用, 主要表现为指导美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为美国外 交政策披上 了合法化的外衣, 在处理国际关系时整 合美国社会。 关键词 : 美国; 意识形态; 外交政策 中图分类号:D51 文献标识码: A 文 章 编 号 : 1009-8976( 2006) 01-0016-02 外交政策的决策者对国家利益的界定随时间和条件 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 国家安全和商 业利益是美国国家利益的主要方面: 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 , 美国则将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霸权地位视为国 家利益的最重要方面。美国外交政策的决策者很善 于灵活地处理敌友关系。 比如 20 世纪 60 年代 , 美国 的国力不断下降、 苏联的军事力量上升 , 美国开始同 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缓和双边关系, 谋求共同抵御苏 联的攻势; 冷战结束后 , 美国又积极推动原社会主义 国家的“ 颜色革命”扶植社会主义国家的“ , 反对派” 。 实用主义的最大表现就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决策者一 贯言行不一。 比如在台湾问题上, 在中美三个联合公 报 中, 美国都作出了不推行’ ‘ 两个中国” 一 中一 或“ 台’ , 政策的承诺, 然而在实践中, 它却时常违背 自己 的诺言, 利用台湾问题遏制中国, 从而引发了多次中 美关系危机。 正是依据实用主义的原则 , 美国的外交政策逐 步由孤立主义迈进国际主义( 扩张主义) 。美国独立 后, 乔治 华盛顿确立 了孤立主义的基本外交政策 原则。 孤立主义曾使美国深受其益, 得以在立国初期 避免卷人欧洲的战乱, 集中精力发展 自己。 初期的孤 立主义限制美国在政治与外交上同欧洲的往来 , 但 不限制美国在经济上同外界发生联系。 1823 年,门 “ 罗主义” 的出笼是美国走向国际社会的一个重要步 骤。原先的孤立主义被修正为不积极参与欧洲和亚
美国的民族主义在其对外政策及对华政策中的影响
![美国的民族主义在其对外政策及对华政策中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7aa0f4bc850ad02de804109.png)
美国一直批评他国的民族主义,宣扬自由、民主。
那么,在美国存在民族主义吗?它在美国的对外政策中扮演了怎样一种角色,它又是如何影响美国的对华政策的?一、美国的民族主义及其特点在美国存在高度民族主义化的事实,但却很少有人使用美国民族主义这个概念,甚至在学术界也不太愿意接受这个概念,认为它是一种爱国主义。
首先,这与其发展过程有关。
在美国,民族主义更多是一种民间自愿精神,与政府关系不大。
劳伦斯·米勒在《美国精神》一书中就谈到他刚到美国时对美国遍地皆是的结社活动感到十分惊讶,经过多年亲身体验,他发现各种结社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们是民众自愿选择的,不是被政府或精英控制的,因此实际上更是一种直觉的感情。
如,在美国的中小学校都有爱国致辞,探其根源,源于学校自发的,直到1942年国会才正式表示赞同[1](p56-57)。
政府的行动往往会适得其反,而公民自愿的活动和组织使其非常具有吸引力和合法性。
第二,美国认为民族主义是旧世界的污秽的东西,相信在美国所表现出来的是不同于旧世界的爱国主义。
因此这是一种美国自身优越感观念的反应。
这种观念根深蒂固,是对自己的民主、法制和制度全心全意的认同,其基础是一种政治理念。
它在感情上是向上、积极的,而不是对外来文化的反抗或排斥而引发的,是一种来自对战争的自信和对和平的美好憧憬(这归因于美国多次获益于战争),不像一些其他民族的民族主义,它们往往带有历史的悲剧感和沧桑感。
美国的这种民族主义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它具有前瞻性,关注的是现在和不久的未来;而且不仅把眼光放在国内,同时放眼整个世界。
反映到美国外交政策上,这使它带有某种传教性精神,经常损害其它国家和政府的道德权威,忽视别国的民族主义感情。
如“9·11”恐怖袭击后布什政府提出的“和我们站在一起,或是反对我们”这种黑白分明的道德观。
其次,这种充满优越感的民族主义使美国对他国了解不深,或存在过大疑惑,这为美国的对外交流设置了障碍。
从基辛格的《大外交》看美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影响因素
![从基辛格的《大外交》看美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影响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bf91f0339b89680203d825d9.png)
从基辛格的《大外交》看美国制定外交政策的影响因素基辛格是美国前国务卿,《大外交》是作者基于多年外交事務亲身体验的经验,加上本人的丰富历史知识储备,并且运用智慧和幽默的文笔写作的最新与最重要的一部作品。
鉴于书中描述了自黎塞留以来特别是二战后几十年世界外交政治的诸多重大事件,以其独到的见解分析了美国外交风格前后的差异。
因此本文以《大外交》为基础,通过对美国外交政策发展的概述,引出美国外交政策制定的几大影响因素,继而总结出美国外交政策思想的实质。
标签:美国外交政策;影响因素;实质长期以来,关于如何定义影响美国外交政策制定的一系列因素,学者们各抒己见。
为了更好地分析制定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因素,首先需要了解的是美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国的外交政策也在不断地发展完善,以便更好地为国家利益服务。
一、美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每个国家的外交政策都有一个发展历程,其中美国的外交政策大致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第一,从1775至1897年间的大陆扩张时期、从1898至1945年间的海外扩张时期和从1946年至今的全球称霸时期。
从划分三大时期的标准的角度看,存在着三个具有时代意义的政策口号分别与美国的三个外交时期相对应,一是孤立主义;二是门户开放政策;三是遏制政策。
三种不同口号的提出都是为美国的扩张主义服务的。
具体说来,孤立主义基本上是大陆扩张时期的指导思想;门户开放政策是海外扩张时期为适应海外扩张的需要而提出的;遏制政策是全球称霸时期为了全球称霸战略制定的,同时也是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对抗的情况下出现的[1]。
在美国的外交史上,政策口号的提出具有极大的随机性,并兼具实用主义性质,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在某一地区或某一时间,决策人往往会给某一口号或政策以不同的解释,以便更好地推行该口号或政策。
诸如欧洲均势,对于均势的概念,欧洲各国根据自己本国的实际国情以及发展趋势赋之以自己的解释,按照自己的理解来执行相应的均势外交政策。
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1ee6a324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74.png)
二战后美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外交政策制定的基本原则:根据本国的国家实力(综合国力)和国家利益制定。
制定的出发点是本国的实力,最终的归宿或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自身利益。
二战后美国凭借着其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制定了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这是美国在二战后制定的总的外交政策。
在其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的过程中,苏联是其最大的障碍。
为此美国针对苏联在欧洲采取了反苏反共的“冷战”政策,推行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建立北约。
在亚洲采取“热战”,以联合国名义参加朝鲜战争和发动越南战争。
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大到亚洲。
70年代,由于美国经历越南战争,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权地位相对衰落,而苏联此时在军事实力上大体上赶上了美国,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
西欧一体化和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领域呈现出了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美国霸权地位受到挑战。
所以美国不得不对其外交政策有所调整。
对于西欧,承认西欧的伙伴地位,重视欧洲地位;对于日本,日美成为伙伴关系;对于中国,寻求改善中美关系。
80年代,由于美国由于国家实力有所恢复,在美苏争霸中开始对苏联采取攻势,推行“星球大战”计划,展开军备竞赛,以此拖垮苏联的经济。
苏联解体以后,两极格局和冷战局面结束。
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试图建立一个其主导的单极世界,积极推行单边主义。
二战后美国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也是服务于美国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
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建国初期美国对华的外交政策是在政治上不承认、经济上封锁禁运、军事上包围威胁的外交孤立政策;60年代,美国采用敌视威胁政策;70年代,美国寻求改善中美关系,中美关系开始由对抗走向缓和;以后,中美关系时好时坏,好是主流,中美关系互利互惠,但是由于台湾问题,美国向台湾出售武器导致中美关系的紧张不和。
综上所述,二战后,美国始终都没有放弃它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
苏联与美国在二战后的对立与冷战
![苏联与美国在二战后的对立与冷战](https://img.taocdn.com/s3/m/a1ca7d05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14.png)
苏联与美国在二战后的对立与冷战二战结束后,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苏联和美国这两个大国成为了全球格局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然而,由于意识形态、经济体制和地缘政治等方面的差异,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对立逐渐演变成了一场全球性的冷战。
一、意识形态的对立苏联和美国在二战后的意识形态上存在着明显的对立。
苏联坚持共产主义思想,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剥削人民的工具,而美国则坚守着自由市场经济和民主制度。
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对立使得两国在国际事务中往往持不同立场。
二、经济体制的对抗除了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外,苏联和美国的经济体制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苏联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政府对经济的控制程度较高,而美国则是市场经济体制,注重个体的经济自由。
这种差异使得两国在经济上存在着竞争和对抗。
三、地缘政治的冲突苏联和美国在地缘政治上的冲突主要体现在欧洲和亚洲两个地区。
在欧洲,苏联试图通过建立东欧诸国的共产主义政权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而美国则试图通过驻军和经济援助来遏制苏联的扩张。
在亚洲,苏联支持了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地区冲突,而美国则试图在亚洲建立自己的势力圈。
四、冷战的高潮期冷战的高潮期主要集中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
苏联和美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军备竞赛和间谍活动,使得世界陷入了紧张的局势。
双方曾经发生过古巴导弹危机等严重冲突,但最终通过外交手段避免了直接的军事冲突。
五、冷战的结束1980年代末至1990年代初,苏联经济和政治体制的衰落使得冷战局势发生了转机。
苏联的改革开放和民主化浪潮使得冷战逐渐走向了终结。
1991年苏联解体后,冷战正式结束。
六、对立与合作的混合格局尽管苏联与美国在二战后存在着对立与冷战,但两国之间也有一些合作的领域。
例如,在二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曾联手对付纳粹德国,共同打击法西斯势力。
此外,在联合国和其他国际组织中,两国也有合作的机会。
总结起来,苏联与美国在二战后的对立与冷战是由于意识形态、经济体制和地缘政治等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论朝鲜战争前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
![论朝鲜战争前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46f05eea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8d.png)
论朝鲜战争前后美国对朝鲜政策的演变摘要:二战期间,美英中在开罗会议上宣布朝鲜在适当的时侯获得自由和独立,但日30余年的统治使朝鲜缺乏自治所需的经验。
因此,获胜的同盟国决定,朝鲜在不超过5年的时间内,虽然独立,但仍由美、苏、英、中托管。
随着美苏两大军事集团和冷战格局形成,朝鲜半岛就成了二者对抗的前沿阵地,美为了遏制苏,不断调整对朝鲜的政策,苏亦如此。
1949—1955年,美对朝鲜的遏制策略呈现极大的变化。
朝鲜战争以前,对朝政策是以有限的手段为支撑,军事战略与政治战略分立。
朝鲜战争以后,转向包括直接军事介入在内的全面遏制。
亚洲冷战最终完成向热战转变,其中最重要的决策就是发动朝鲜战争。
其影响深远,余波至今未息。
关键词:美国;遏制;朝鲜政策;朝鲜战争On the changes of U.S. policy on North Koreabefore,during and after the Korean WarAbstract:During World War II,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and China had a meeting in Cairo which announced that the North Korea would be given freedom and independence in due time. More than 30 years of Japanese’s rule made that the Korean were short of the necessary experiences of self-government. Therefore, the Allies achieved the decision, in no more than five years, although the Korean gained independence, the United States, the Soviet Union and Britain should give needed help. With the two military blocs and the US-Soviet Cold War pattern formed, the Korean Peninsula will become the two forward positions of confrontation. In order to contain the Soviet Union, the United States set down to a series of polices on Korea and continued to adjust its policies. So did the Soviet Union. From 1949-1955, the containment strategy of the United States on North Korea showed extremely great changes. Before the Korean War broken out, the North Korea policy was limited as a means of support, with a situation of military strategy and political strategy of separation. After the Korean War, it turned to include the direct military intervention. One of the important decision-making was launching the Korean War, which posed a far-reaching impact on the whole world, since the aftermath of income.Key words: America;containment;policy on North Korea;the Korean War二战结束后,根据《雅尔塔协定》,美苏分别占领了朝鲜半的南北地区,实行托管统治。
美国论文意识形态外交论文:美国意识形态外交原因的分析
![美国论文意识形态外交论文:美国意识形态外交原因的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db0b3c7ce2f0066f53322d4.png)
美国论文意识形态外交论文:美国意识形态外交原因的分析摘要:美国自建国后,对外政策具有十分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究其原因,一是共同的意识形态可以带来认同;二是国内外合法性的需要;三是美国意识形态外交体现了某些美国领导人的理想;四是美国利用其意识形态,在对外政策中,把它作为工具以实现其国家利益。
关键词:美国;意识形态外交;原因外交为本国国家利益(特别是国家安全服务)服务,国家像人一样,有其自身固有的利益这很正常。
美国在这一点上,与其他国家一样。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美国著名学者汉斯·摩根索说:“国际政治是对权力的角逐。
无论国际政治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权力永远是其现时的目标。
”[1]美国的政策,不仅在外交,就是在内政上,不仅体现了现实主义者对国家利益的考虑,而且还体现了十分利己的一面。
在国内,欧洲人自从登上美洲领土开始,就对美洲土著居民实行种族灭绝政策。
在对待黑人的问题上,先是把黑人作为奴隶,美国内战后,虽然黑人不再是奴隶,但还存在着严重的种族歧视。
美国在19世纪中前期对墨西哥领土进行吞并,对拉丁美洲进行经济掠夺,以及对拉美各国内政进行干预和掠夺。
对亚洲韩国的李承晚、朴正熙、全斗焕,菲律宾的马科斯,以及拉美的许多亲美的独裁政权支持,造成了所在国的人民极大痛苦,阻碍了所在国政治、经济的正常发展。
对以色列几近无条件偏袒,无视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合理的民族权利,这也是中东动荡、伊斯兰恐怖主义兴起并把主要矛盾对准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种事情在美国的内外政策中不胜枚举。
但美国的外交政策还具有很强的意识形态性,对外政策念念不忘地推行其价值观:人权、民主、自由等等。
推销自己的政治体制。
在经济上推广自己的自由主义经济制度,这些带有十分强烈意识形态的对外政策,从某些角度看,也具有十分强烈的利他色彩、理想主义色彩。
美国对外政策的这种两面性怎样解释呢?本文想就这一问题作一探讨。
美国的对外政策
![美国的对外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8852dda769dc5022aaea00ba.png)
头号强敌——苏联
杜鲁门主义 ——开始宣战
希 土 危 机 天 赐 良 缘 ` ——
希腊土耳其扼东地中海,地处国际交通要道的 交汇点,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二战前,都是 英国的势力范围,二战期间,希腊共产党领导 的人民武装力量在反法西斯的战火中发展壮大。 但这是不被容许的,1944年底到1945年初英国 和它所支持的希腊政权,对人民力量进行了军 事镇压和政治欺骗,使希腊人民武装斗争一度 限于停滞。1946年,国内武装斗争再度兴起, 英国无力应付,于1947年3月表示无法再给希腊 和土耳其提供经济和军事的援助,同时希望美 国挑起这副担子。杜鲁门立刻意识到,英国已 将左右世界局势这一任务移交给了美国。这真 是美国政府期待已久的天赐良机。
战后初期美国的外交战略
——以称霸全球为目标的遏制与 威慑
遏 制 与 威 慑
二战后,美国成为最大的赢家, 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不仅拥有 强大的海军力量,其经济实力不 可小觑。而美国的意识形态和经 济需要又促使它向全球扩张。因 此,战后美国外交的任务便是利 用美国空前的实力去形成一个倾 向美国的世界,用“美国治下的 和平”取代19世纪“英国治下的 和平”。但是,美国政治与经济 扩张的企图却面临重重阻碍。
杜鲁门主义
——美国外交战略的基石
对希腊`土耳其提供经济援助
艾森豪威尔主义
-——杜鲁门主义的发展与延续
和平演说
肯尼迪与和平战略
猪湾战争——危机前奏
古巴导弹危机——政策考验
后果:
从二战结束后到60年代 末,美国外交战略虽让 有杜鲁门主义`艾森豪 威尔主义`和平战略等 一系列不同的标签,但 其总战略是遏制苏联, 军事上奉行威慑战略。
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
![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https://img.taocdn.com/s3/m/40eba3e1f8c75fbfc67db202.png)
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政策之前看的书里提到了意识这个形态这玩意儿,于是大感好奇,因此在之后专门查阅各方资料进行了一定的了解。
很多人看到这四个字首先肯定会觉得很纳闷因为觉得这个词语和政策的关联性不大,然而实施并非如此。
总的来说,意识形态一般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代表了某一阶级或社会集团(包括国家和国家集团)的利益,又反过来指导这一阶级或集团的行动,因此可以把意识形态类比于一种思想观念,一种特殊的思想观念。
哲学上讲的话,意识形态,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
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
人的意识形态受思维能力、环境、信息(教育、宣传)、价值取向等等因素影响。
不同的意识形态,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认知也不同。
因此如果单独把意识形态提出来是很难理解的。
意识形态有五个特殊的性质:(1)现实性:意识形态是一种抽象的理论,但并不是纯粹空洞的东西。
它有指向性,总是指向现实。
无论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
还是居非统治地位的思想、学说,要么是为了维护现存的政治制度,要么是为了批判现存的政治制度。
(2)总体性:意识形态是由各种具体的意识形成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社会思想、教育、艺术、伦理、宗教、哲学等构成的有机的思想体系。
(3)阶级性: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功能不同的社会集团和阶级由于其利益的差异而有不同的意识形态,而不同的意识形态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是由其所代表的阶级的地位决定的。
(4)相对独立性:意识形态虽然为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它有自身特有的发展规律,是相对独立的。
(5)依赖性:意识形态不是人脑中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的,归根结底来源于社会存在。
意识形态对外交政策总的来说拥有如下三种功能:第一是知道对外行为的功能。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意识形态指导人们对于世界的真理和价值的确定认识,是一个人和一个国家现实行动的根本依据,因而限制了其对于国际现象的表达方式和态度倾向;第二是合理化的功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
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的反映。
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社会物质生活。
对于意识形态,国内外的很多学者试图分别从世界观、信念或手段的角度进行不同的解释,拟定不同的含义。
但无论从哪个方面加以解释,意识形态都可以看作是某一政府所作所为的思想理论或是价值观的基础,又或是对于某一政府所作所为做出的合理的或是不合理的解释。
这里所说的“所作所为”既是指对内政策,也包括对外政策。
因此,意识形态也影响着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这其中,美国也不例外。
美国的意识形态对美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模式可谓影响深远。
追溯美国意识形态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我们会发现,美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宗教、历史等各个方面的因素都影响着这个国家意识形态的产生和发展,并且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美国形成了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的对外政策,“天定命运(选民意识)”、“美国例外(孤立主义)”和所谓的“利他主义”等等。
而这些特点独立存在,并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了美国一套独特的政治逻辑,并对美国的外交政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回顾二战后的美国外交史,意识形态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时而清晰,时而模糊,但都如影随形,从未离去。
因此,必须客观而细致地分析美国外交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
一、冷战时期的意识形态斗争促使苏联解体二战结束后,新的世界格局形成,那就是世界被划分成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
20世纪中期,随着“马歇尔计划”的实施,东欧“铁幕”徐徐坠下,长达几十年的“冷战”爆发,两大阵营之间的对立从政治、军事、经济,延伸到思想文化领域等各个层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意识形态的分歧和对立日益严重。
在这种极端对立的政治格局下,“冷战”时期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奉行的外交政策不可避免地呈现出鲜明的“意识形态”特征,可以说,意识形态是这一时期统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外交活动的“灵魂”,美国也不例外。
“冷战”期间,美国经历了九任总统,无论民主党入主白宫,还是共和党执政,美国政府始终认为,“意识形态斗争”是和平状态下能够采取的最为有效的斗争形式之一。
具体来说,美国政府利用人员和组织往来,绕过“铁幕”,通过专门设立的电台,传播言论自由、思想自由的理论;通过激化民族矛盾,分裂社会主义阵营;通过价值观输出、文化渗透等各种手段,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意识形态外交”。
几十年后,也就是20世纪最后的十几年里,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世界格局再次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美国针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实施的“意识形态外交”是导致这一巨大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冷战结束后,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称,“西方自由民主已取得最终胜利,再没有什么意识形态力量可以挑战西方的自由民主”。
〔1〕西方国家认为,东欧和苏联发生的一切都是杜勒斯提出的“和平演变”战略论二战后美国的意识形态外交解立楗(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北京100018)[摘要]意识形态属于思想意识的范畴,可以从世界观、信念或手段的角度进行不同的解释。
意识形态可以看作是某一政府所作所为的思想理论或是价值观的基础,又或是对于某一政府所作所为做出的合理的或是不合理的解释。
意识形态影响着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二战结束后的“冷战”时期,意识形态是统领两个阵营外交活动的“灵魂”,美国针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展开的意识形态外交促使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发生。
“冷战”结束后,美国将意识形态外交的重点转向中亚地区的独联体国家,提供资金培植亲美势力,瓦解原有的国家政治结构,促成了多个国家的“颜色革命”。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美国利用国际经济交往和贸易活动,有意识地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扩张和输出。
同时,美国借助信息和网络技术,对意识形态输出加以伪装,提高了意识形态外交的效率和速度。
[关键词]美国;意识形态;颜色革命;知识产权;网络和信息技术[中图分类号]D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234(2012)06—0112—02[收稿日期]2012—10—22[作者简介]解立楗(1977—),男,山东龙口人。
制片人,编辑,研究方向:新闻传播与国际关系。
2012年第6期理论观察N o.6,2012(总第78期)Theoretic ObservationS erial N o.78112——的胜利,同时也是意识形态斗争的胜利。
二、冷战后美国向中亚国家输出意识形态美国一直标榜自己是一个自由和民主的国度,这使得美国国民具有极强的自豪感、优越感和使命感,自认为他们是上帝的“选民”。
但在国家层面,这样的自豪感、优越感和使命感却成为美国向世界各地“输出”自由与民主理念的社会心理基础,而这样的“输出”从本质上来看,就是意识形态的“输出”。
在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领域,美国经常以“民主国家”和“非民主国家”的标签来区分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
对于所谓的“民主国家”,美国可以与之结成“盟友”,而对于那些“非民主国家”,美国则始终抱有怀疑,甚至敌意。
对于有可能转化为“民主国家”的“非民主国家”,美国采取各种隐蔽手段,进行“意识形态输出”,将所谓的“自由与民主”的势力触角深入到这些国家内部,影响这些国家的领导人选举、代议机构改选等国家政治生活的细节。
苏联解体后,美国将意识形态外交的触角伸向了位于中亚地区的独联体国家。
21世纪的最初十年,是美国在中亚地区进行意识形态外交最为活跃的十年,中亚多个国家先后爆发“颜色革命”。
2003年的格鲁吉亚、2004年的乌克兰、2005年的吉尔吉斯斯坦都爆发了“革命”,原先的亲俄政府倒台,亲西方的新政府相继成立。
最近几年,研究者发现,有大量证据显示,中亚地区爆发的一系列“颜色革命”的背后,美国的作用非常巨大。
苏联解体后不久,美国政府就启动了“支持新生独立国家”的计划,通过“索罗斯基金会”、“自由之家”等政府或非政府性质的基金会,向中亚地区的非政府组织(NGO)投入大量的资金,利用当地的媒体,输出美国以“自由民主”为外壳的意识形态。
美国通过这些手段,在后社会主义国家培植亲美势力,瓦解原有的国家“威权政治”体系,其根本目的就是帮助亲美派势力夺取国家政权,而“自由民主”只不过是一个幌子。
这是苏联解体后美国意识形态外交的显著特点。
经过十多年的“苦心经营”,美国在这些中亚国家的意识形态输出有了结果,亲俄的政治力量被赶下台,亲美势力粉墨登场。
三、借助经济贸易联系实施意识形态渗透和侵略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凸显,美国也调整了意识形态外交的具体手段,利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经济交往和贸易活动日益频繁的特点,有意识地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扩张和输出,传播其价值观,并利用自身在文化领域的强势地位,强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影响力,从而达到实现经济霸权、文化霸权和意识形态霸权的多重目的。
在这一过程中,美国意识形态外交的手段更加多样。
比如借助于知识产权贸易的增加,扩大美国文化和意识形态对于文化产品输入国的影响;利用货物贸易范围的扩大,带动美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传播;通过服务贸易的开展,潜移默化地传播美国崇尚的西方生活方式;利用国际贸易的现有规则,使一些国家和一些人逐步接受西方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如果说美国采取的上述手段尚带有一定的隐蔽性,那么如下的手段则是“赤裸裸的侵略”。
在与一些国家的正常的经济贸易往来中,美国经常附加政治条件,比如利用最惠国待遇问题,提出“人权”、民主方面的要求;利用经济制裁,强行推行西方价值观;以经济利益为诱饵,使一些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改革按照西方的意图进行;利用援助和贸易,培植亲西方的势力等等。
〔2〕由于在经济上的超强实力,美国在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合作、贸易往来的过程中,往往处于强势地位;反观广大发展中国家,为了尽快获得经济发展的机遇,摆脱贫穷落后的困境,往往被迫接受美国经济援助附加的苛刻的政治条件,从而买下政局动荡不安的伏笔。
四、利用互联网技术输出美国的意识形态近些年,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突飞猛进,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日臻成熟,并逐渐走向普罗大众,世界已经明确无误地进入了信息社会。
经济学家认为,信息是一种资源,越多地占有这种资源,就越有可能实现自己的利益。
而对政治学家来说,信息也是传播意识形态的特殊载体,信息的传播也是意识形态的传播。
美国意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利用已经掌控的“网络信息技术霸权”进行意识形态扩张,这成为当今美国意识形态外交的重要手段。
首先,网络传播使美国的意识形态传播显得易于接受。
在网络结构中,没有等级观念,也没有传播主体和客体的概念,这使得网络中的个体处于平等地位。
任何一个个体既可以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主体,也可以成为意识形态传播的客体。
每个个体都可以相对自由地传播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也可以相对自由地主动接触来自于其他个体的观点和主张。
美国利用网络传播的这种特点,很大程度上掩盖了意识形态扩张的强制性,使其文化和意识形态的传播看上去具有了某种民主化的色彩,更加易于接受。
其次,网络传播使得美国意识形态传播效果更佳。
网络在传播信息方面具有速度快、共享性强、覆盖面广的特点,特别是在社交网络、社交媒体盛行的年代,一条信息的传播速度往往呈现爆炸性的“几何增长”。
在当今国际舞台上的任何一个微小举动,都能在网络上有所反映,并迅速传播到现实世界中的每个角落。
美国利用网络的这些特点,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将自己用信息包裹起来的意识形态内容,包括政策、理论或主张,传播给数以亿计的网络受众,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大大提高了美国意识形态的传播速度,传播效果也更加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环境下,信息的传播呈现严重的“不对称性”,信息主要是由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经济和技术信息,连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文化信息也按照这一路径方向流动,这必然使得发展中国家原有的民族文化和意识形态受到压抑和影响。
而美国也凭借着互联网技术,进一步加快了网络信息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流动的速度,从而加速了美国意识形态的输出。
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技术落后,特别是信息和网络技术水平与美国等西方国家差距更大,难以抵挡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冲击。
回顾二战后的美国外交史,在将近70年的历史中,我们不难发现,意识形态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尽管国家外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仍然主要由政治、经济、军事利益等因素决定,但作为美国对外政策制定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意识形态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尽管意识形态属于思想意识范畴,很难进行具象地、量化地分析,到目前为止,我们也还很难说清楚意识形态到底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方式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但是美国外交政策中意识形态因素的存在和影响是毋庸置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