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二里头文化浅谈中国国家的起源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二里头文化浅谈中国国家的起源问题

摘要:徐旭生先从文献资料考证了“夏氏族或者部落所活动的区域”,并从实际考察中于1959年发现了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由于遗址范围广大, 文化内涵丰富, 文化面貌比较新颖, 当即引起有关当局重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是年秋季即对遗址进行发掘, 工作迄今愈50年。本文试在运用二里头近期的考古发掘材料与古代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对我国的国家起源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二里头遗址夏文化国家起源都邑

早在20 世纪中叶,范文澜根据《竹书记年》中的传说和《史记》的记载,将夏列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1 ] 。徐旭生先从文献资料考证了“夏氏族或者部落所活动的区域”,并从实际考察中于1959年发现了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由于遗址范围广大, 文化内涵丰富, 文化面貌比较新颖, 当即引起有关当局重视。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是年秋季即对遗址进行发掘, 工作迄今愈50年。本文试在运用二里头近期的考古发掘材料与古代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对我国的国家起源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一从文献中解读关于夏王朝的定位问题

在很多古代文献中都有关于夏王朝的描述,《尚书》、《左传》、《国语》、《诗经》、《礼记》、《竹书纪年》及先秦诸子中都有一些关于夏王朝的记载。虽然记载琐碎零星,但通过对其中的整理,我们可以比较清晰的的到夏王朝是当时一个经济文化的中心。这个地区就是黄河、伊河、洛河的交流处,现在河南省西部。

《国语·周语上》“昔夏之兴也, 融降于崇山。”韦昭注“融, 祝融也, 崇, 崇高山也夏居阳城, 崇高所近”此阳城即今为登封告成镇, 在篙山的南面, 二里头遗址的东南面。1977年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发掘告成王城岗遗址时, 发现两座东西并列的小城堡基址, 可能

即为夏代初期的禹都阳城, 其学术价值自不待言。《逸周书·度邑解》自洛呐延于伊呐, 居易无固, 其有夏之居。”二里头遗址位在伊、洛两河之间、洛阳平原的东部与文献记载是恰相符合的。《吕氏春秋·音初篇》“有帝孔甲于东阳贫山”的传说。《水经注》河水,于盟津今孟津后引其文, 又注之曰“皇甫谧《帝王世纪》以为即东首阳山也。”东首阳山, 在二里头遗址之北, 相距约公里。《史记·封禅书》“昔三代之君, 皆在河洛之间。”《史记·夏本纪》正义“《尚书》云‘太康失邦, 兄弟五人须于洛呐。此即太康之居近洛也。”古本《竹书纪年》“后架伐眠山⋯⋯而弃其元妃于洛。”二里头遗址位于洛河边上, 与文献记载是相符合的。《史记·吴起列传》,’夏果之君, 左河济, 右泰华, 伊胭在其南, 羊肠在其北。”二里头遗址的位置正在此范围之内。《史记·夏本纪》正义引臣攒曰“《汲泉古文》“太康居斟, 翼亦居之, 梁又居之。”二里头遗

址为一夏代都邑, 有可能即为桀都斟鄩。

佟柱臣以《国语·周语上》“昔伊洛竭而夏亡”的记载圈定夏的地理位置,将《竹书纪年·夏记》“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的记载来对应二里头遗址的两个14C 年龄,从时空上锁定二里头应该就是夏代的都邑,然后将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宫殿遗迹、青铜器、墓葬作为奴隶制国家的特征来讨论[2]。1995 年以后, 国务院决定启动《夏商周断代工程》,结合天文学、考古学、历史学、古文字学等多门学科,应用较先进的断代技术,将包括夏在内的三代

研究推向了高潮。1999 年《夏商周断代工程》通过结项验收,被评为当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其总目标是通过了9 个课题和44 个专题的多学科联合攻关,制定一份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三代年表。该项目的成果发表后在国内受到一致好评,但是在国际上却遭遇尖锐批评,凸显了中外学术界在学术规范和研究方法上存在的显著差异。《夏商周断代工程》不仅确信夏的存在,而且列出了夏代各王的世系表。坚持这一论断的学者以四条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1) 豫西和晋南

是周代文献中提到的夏人活动区域,其中二里头文化最有可能是夏文化的代表。(2) 二里头发现了宫殿遗迹,表明国家的存在。(3) 14C 测年结果证明二里头在夏的纪年内。(4) 既然司马迁所记载的商朝被证明为信史,那么夏的存在也应该是可信的[3]。但是在持不同意见的中外学者看来,这些理由显然是不够令人信服的,这项研究不应该预设

夏的存在,而应该证明它存在。夏的记载最早出现在周代,而时间上离夏最近的商代甲骨中却未见有关夏的片言只语,因此,夏有后人杜撰

的嫌疑。由于目前还没有发现任何夏代的文字,因此这个问题不能预设任何带有倾向性的前提,必须从考古学上来进行独立的探究。但是目前考古学者并没有充分消化考古材料,利用所含的信息潜力来破解这个问题,而仅仅局限于比较出土文物的异同来界定夏文化的内涵,并坚信不疑地用考古资料来印证文献。

二从二里头考古发掘论证我国国家起源

1977 年,夏鼐总结了当时争论中的四种观点: (1) 河南龙山文化晚期和二里头全部四期是夏文化遗存; (2) 河南龙山晚期与二里头一、二期遗存为夏文化遗存; (3) 二里头一、二期遗存是夏文化,三、四期是商文化; (4) 二里头一至四期是夏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不是[4]。从中是否能够说明夏代国家已经形成这个问题呢?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

主要是基于以下考古发掘事实。从宫殿建筑基址上看,在二里头遗址的第二几期至第二期文化中, 通过考古钻探, 已经了解到地下保存有大、小夯上宫殿建筑基址数十座, 经过发掘的已有第号和第号宫殿建筑基址。在宫殿建筑基址的北面正中间, 有带回廊的主体宫殿三间, 北面有围墙, 东、西、南三面有廓庞建筑相同,南面有大门, 左右设塾房。同时, 在宫殿基址下面的东部和东南部, 都发现装设有排水管道, 管道的外端分别从两处门道的下面通到外边去这种地下排水设施, 也是从淮阳平粮台城址就开始的, 直到歧山凤雏村的西周早期宫殿建筑还用此法, 足见这套传统的营造建筑技术,经历夏商周三代是一脉相传下来的。再一个从墓葬发掘上看,墓葬可分大、中、

小三种类型。大墓只有一座,位于第二号宫殿建筑群的主体宫殿与围墙之间。这就充分说明了,宫殿建筑是一种阶级社会的王权象征, 而不是原始社会的产物。中型墓多分布在遗址的东面和北面地势较高的地方墓坑皆为长方形土坑竖穴, 南北向, 长2、宽1米余随葬器物一般10件左右, 最多20达余件。从埋葬方面来看, 已分成不同的等级, 随葬品的精陋、多寡也十分悬殊, 说明当时已经进人阶级社会, 即奴隶制时代了。

农业经济方面有起土用的扁平石铲、骨铲、蚌铲和木未印痕, 有收割用的石刀、石镰, 有砍伐用的石斧等。这些生产工具, 数量众多, 磨制精致, 说明了农业生产的发达程度。农业是当时人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主要粮食作物有粟等。渔业方面, 发现有鱼钩铜、骨质的皆有、骨鱼镖、陶网坠等工具, 以及在平底盆的内壁和骨片上等都刻有鱼的图像。狩猎方面, 发现有骨链、石嫉、铜嫉等工具, 狩猎的对象, 主要有鹿等。当时农业和手工业已经有明确分工, 手工业之间, 也细致的分工, 如铸铜、制玉、制绿松石、制骨、制陶、酿酒、纺织、制漆、制石等。根据文献记载, 如《越绝书·记宝剑》说禹时“以铜为兵” , 《左传·宣公三年》说夏代初年“贡金九牧, 铸鼎象物。”与我们目前在二里头遗址中发现的实物资料大致是相符的。我们可以明确地说, 夏代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制玉已经成为当时的一种专门手工业, 这些珍贵的玉器,是专门给王室和奴隶主贵族享用的。《淮南子·精神训》云“夫有夏后氏之磺者, 匣匾而藏之, 宝之至也。”说明夏代的制玉是很著名的。目前已发现有铜、玉、绿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