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与美的交锋_波德莱尔的诗歌美学观念及其在创作中的体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一个真正的上帝。”
波德莱尔承接了浪漫派,而又开启了象征主义的诗歌创
波德莱尔的伟大成就归根结底来自于他独特的个性和天 作。对于波德莱尔来说,“诗人最崇高的事业是化腐朽为神
才的生活遭遇。他的一生是充满矛盾痛苦反抗和颓废的一 奇‘,你给我污泥,我把它变成黄金’。”他宣称:“我觉得,从恶
生,他对这个时代充满了愤怒和鄙夷,至始不渝地向往和追求 中提出美,对我乃是愉快的事情”,经由艺术的表现,丑恶的东
那么美究竟是什么?波德莱尔在许多地方谈到美,值得注意 本主义社会的丑恶、罪行和世纪病的艺术奇葩,是一部艺术技
的是他对美有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说:“我发现了美的定义,我 巧十分高超而思想内容又极其丰富的作品。诗作想象奔放,
的美的定义。那是某种热烈的、忧郁的东西,其中有些茫然、 构思精巧,格律严谨,形式完美,同它的苦闷、忧郁、哀愁的内
可供猜测的东西……神秘、悔恨也是美的特点。”在这段话中, 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部作品可谓是诗人忧郁和悲哀的结
可以看出波德莱尔的美,正是一种热烈、忧郁的东西。
晶,是诗人生命质地的全部,是诗人灵魂的史诗,正如他在一
波德莱尔认为美是这样一种东西,它既带着热忱,也包含 八六六年给昂赛尔的信中所说的:“在这部残酷的作品里,我
96
8 2 0 0 8 年 第 期 安徽文学
艺术殿堂
意思:第一、艺术家在作品中不应当主动地、自觉地、有意识地 累人的营生”,犹如诗人所说的“对美的研究是一场殊死的决
去追求的某种道德功用;第二、艺术家也是一类道德家,但不 斗”,也就是说,美是诗人苦苦追求的最高目标,也是诗人置
是一般的道德家,而是最高超的、不自觉的道德家,他应当学 身世俗的不容妥协的决斗。在追求美的征途中,诗人便成了
破的力量,击破现实的黑暗和罪恶。
这个“丑恶”的意象,诗人恰恰是追求那种短暂易逝的美,而对
史达尔夫人在《论文学》中曾说过,忧郁是才气的真正灵 那种短暂易逝,诗人又以言语中表现意象的“丑恶”来传达,真
感。波德莱尔,这个天才作家,在他的诗中,淋漓尽致地表现 切地表达出内心深处对美的一种难以言传的挽留和痛惜。
都直接或间接地构筑了他那美轮美奂的诗美殿堂。本文着力 求一种道德目的,他就减弱了诗的力量,说他的作品拙劣并不
探讨的是他的诗歌美学理论中的冰山之一角,以及他的诗美 冒昧。诗不能等同于科学和道德,否则就会衰退和死亡;它不
观念在代表作《恶之花》中的表现。
以真实为目的,它只以自身为目的。”也就是说,如果诗只是作
容易诱惑人然而又很容易让人厌烦的俗气的美,因而她的美 说明他要写的是“占据人的精神,折磨人的肉体”的“谬误、罪
在波德莱尔那里,便没有价值了。西方文坛中,著名的戏剧大 孽、吝啬、愚昧”和“尚未把把它们可笑滑稽的图样,绣在我们
师莎士比亚至今无人超越,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汉姆雷特这 的可悲命运之上”的“奸淫、毒药、匕首和火焰”、“罪孽的动物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和身染疾病的痛苦,造成了他的忧郁之深。波德莱尔坦言“如 病、麻木……然而,诗人描写恶,并非赞美恶,与恶同流合污,
果有一个人年纪轻轻就识得忧郁和消沉的滋味,那肯定就是 而是要诅咒恶,揭穿恶,从而挖掘恶中之美,由恶向善——穿
理想和光明。他的苦闷忧郁正是“世纪病”的反映,有着深刻 西就有可能变成美的东西,同样,痛苦和忧郁一旦被赋予了韵
的社会根源。在波德莱尔的性格及生活作风里最突出的特点 律和节奏,精神上便充满了一种平静的快乐。与浪漫派认为
就是“浪荡”,以一种“放荡”的方式去浪荡——“另类”:吸毒、 的大自然和人性中充满和谐、优美的观点相左,他主张自然是
花”,给处于沉寂的法国诗坛带来了一股奇异的花香。西方许 往往蕴含在美的对立面——丑和恶的里面;真正的艺术家要
多著名诗人都对其做出了很高的评价。兰波在一八七一年致 创作出美的作品,必须到恶的里面去提炼美,挖掘美,从而完
保尔·德莫尼的信中称波德莱尔是“第一个慧眼者,是诗人之 成艺术家作为美的塑造者的最高使命。
远,但他的《恶之花》和诗歌美学观念的光辉,早已穿越了时 在这个原则理性的指导下,雨果整合了感性的素材,让读者的
空,如阳光般普照着人类文学的大地,在一代又一代的人们的 确感受到了美丑并行的形式和内容,遗憾的是,雨果并没有把
心灵上,撒下了不朽的感召与震撼。
丑上升为一个审美对象,从而审丑为美。而真正把丑的东西
美的论断来阐释,林黛玉的美正是因为他身上有一种忧郁的 即“恶之花”——“邪恶的、丑恶的花”,这一组截然对立的含
高贵气质,从审美的角度来看,这种气质是美的,是可人的。 义,可谓是语出惊人。再看其内容,则更是惊世骇俗,《恶之
相对于林黛玉的美,薛宝钗的美则是一种世俗的美,是一种很 花》的首篇《告读者》可以说是全书的总括,在这里作者向读者
坛中不乏忧郁的主人公形象,“世纪儿”、“多余人”等形象都是 上,三倍伟大的撒旦”,大加颂扬让我们“腐败恶臭”带领“我们
忧郁者的典型代表。
每天都向地狱迈进一步”的魔鬼。不仅如此,书中还弥漫着诸
为什么说忧郁就是美呢?忧郁不等于忧愁,它是指当个 如白虱、蛆虫、黑棋、鬼怪、腐尸、吸血鬼、幽灵、骷髅、舞蛇、性
波德莱尔出生于 1821 年,于四十年代初步入文坛,他承 作为文学殿堂中的一个审美对象的始祖,应举波德莱尔了。
前启后,在欧美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他举起诗美大旗, 波德莱尔把美与丑的关系论述的非常独到:他认为,美和善没
开辟“恶之花”园,手育了一朵朵生于地狱而开于天堂的“恶之 有什么关系,非但没有什么关系,美可能不在善里面;相反,美
痛:他要用与众不同的、惊世骇俗的装束和风采、言语和行为, 美”,表现“恶中的精神骚动”——忧郁、苦闷。他一再强调,艺
来表示对那个时代的蔑视和唾弃。波德莱尔的一生是反叛的 术的陶醉掩蔽了恐怖的深渊,世界上只存在不敢正视丑恶,而
一生,他的反叛以悲剧而告终。也正是由于此,他的成就才如 从来不存在敢于正视丑恶而产生丑恶的作品。
会怎样从伦理道德中恶的层面上发掘美的、有不自觉的道德 一个大义凛然、决绝不屈的英雄,为那心灵彼岸的尊贵的、光
功用的东西。
明的、高雅的、“最高傲的雕像”——美,义不容辞地献出了自
二、美:某种热烈、忧郁的东西
己的毕生心血,真正做到了“在刻苦的钻研中耗尽时日”。
“恶中掘美”的“美”到底指的是什么?在他看来,诗最伟
酗酒、赌博、乱搞女人,生活作风极为放荡。西方就有评论家 丑恶的,自然事物是可厌恶的,罪恶天生是自然的,美德是人
说,构成波德莱尔创作灵感的就是女人的红唇和肉欲。然而 为的,善也是人为的;恶存在于人的心中就像丑存在于世界的
人们只看到了表面上的波德莱尔,有谁能知道他内心的苦与 中心一样,因而波德莱尔认为应该写丑,从中发掘“恶中之
体生命面对群体社会的强大压力时一种生存的强力在个体生 等等大量丑恶的意象。波德莱尔热情洋溢地把他所写的这些
命的灵魂深处,不断积累下来,从而形成一种潜在的生命状 丑恶的事物冠名为“恶之花”——“病态的花”。“病态的花”一
态。忧郁是人类的一种生存模式,一种纯正、率真的生命质 语道出了恶之花的本质,这花可能是悦人的、诱人的,然而它
情,其内心却蕴含着强烈的生命热忱和精神活力。因而,对于 善的歇斯底里的追求,对丑恶的现实撕肝裂肺的控诉,以及对
波德莱尔来说,忧郁淤积下来的反抗的、叛逆的、潜在的生命 永恒的美的执着锐意的渴盼!正如《腐尸》中,诗人描绘了一
热力,就像地下的岩浆,到处寻找突破口,随时准备着显示爆 具身首异处的女尸,创造出触目惊心的让人恶心的氛围,表现
地,它关乎人类的生存质量,关乎人类的高贵优雅的气质,亦 们是有病的、丑恶的,是道德上不健全的,但它们所体现出来
关乎社会哲学层面的玄思。因而忧郁是美的,是一种高贵清 的却是对社会、对周围环境的极大的揭露和讽刺。在它们身
丽、凛然不可侵犯的美。忧郁者往往具有一副冰冷淡漠的表 上往往都蕴含着诗人波德莱尔伟大的、深沉的、激烈的对真对
的正是他那“沉重的忧郁” 以及与忧郁相关的在恶中诞生的
诗人自称《恶之花》是“一本表现在恶中骚动的书”,的确
消沉、厌倦、孤独、不幸和反抗。忧郁是诗人身世经历的产物, “恶”是他诗歌中最大的主题。“恶”来自事物的反面,来自世
诗人自身的精神孤独、物质生活的困厄、以及职业追求的失望 界的阴影,来自“病态的花朵”,来自忧郁、厌倦、丑恶、烦闷、疾
此巨大,他的目光才如此深邃,他的见解才如此警刻,他的影
波德莱尔的“恶中掘美”是从生命力中攫取美,恶是在伦
响才如此辽远。
理道德中具有生命质地的恶,在基于恶的层面上,波德莱尔对
波德莱尔的代表作是十四行诗集《恶之花》,此外还有散 诗与道德的关系论述的十分明晰,他在发表于一八五七年的
文集《巴黎的忧郁》、《人为的天堂》及许多评论性的文字,这些 《再论爱伦·坡》一文中这样写到:“我是说,如果诗人仅仅追
着愁思。这就很感性、很生动、很深刻地道出了美的本质—— 放进了我整个的心,我所有的温情,我的全部宗教(经过乔装
热忱加上愁思便构成了美,美即美感。用戴望舒的《雨巷》就 打扮),我的所有仇恨”。
能较好地表现波德莱尔的美的内涵之一,即忧郁就是美。众
《恶之花》一经出版,便震惊了法国诗坛,正如雨果所说的
所周知,《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是美的,用波德莱尔的忧郁就是 它带来了新的震颤。就其名字来看,“恶”与“花”联系在一起,
艺术殿堂
恶与美的交锋
——波德莱尔的诗歌美学观念及其在创作中的体现
◎孔凡娟
(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山东·济南 250100)
摘 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洗礼定格了波德莱尔价值的永恒。波德莱尔,这个被兰波直呼为"诗人之王"的伟大诗 人,第一个正视恶并把恶的东西作为审美对象引入到文学中来。同时他提出了与之相应的"恶中掘美"的诗论,他坦言自己 最崇高的事业是化腐朽为神奇,"你给我淤泥,我把它变成黄金"。波德莱尔的"恶中掘美"是从生命力中攫取美,他的美是 热烈的,忧郁的,既带着热忱,又带着愁思,因而得出了"忧郁就是美"的论断。《恶之花》作为波德莱尔诗歌美学观念践行的 最高典范,它不仅仅是一部文人的诗集,更是伟大诗人的一部心灵史,一曲人生悲歌,一册不朽的精神画卷,它在恶与美的 交锋中,阐释了一个天堂歌者孤独叛逆的苦难历程。 关键词 波德莱尔 恶之花 恶中之美 忧郁 恶与美的交锋
三、《恶之花》:恶与美的交锋
大、最高贵的目的是美的观念的发展,诗人的本质只不过是,
波德莱尔的诗歌美学观念,付诸创作实践中的最高典范
也仅仅是人类一种最高的美的向往,即诗人的最高使命是追 便是他的代表作《恶之花》。波德莱尔从一八四一年开始诗歌
求美,表现人世间的“纯粹的愿望、动人的忧郁和高贵的绝望”。 创作,一八五七年发表传世之作《恶之花》。这是一朵描写资
一成功的艺术形象的塑造。从波德莱尔的忧郁就是美的论断 园”的七种怪物“有豺、豹子、母狗、猴子、蝎子、秃鹫”,以及“把
来说,汉姆雷特的美就在于他的忧郁,他忧郁的深沉、扎实、彻 大地化为荒芜不毛,还打着哈欠将世界一口吞噬”的“更丑陋、
底,是世界文坛中不朽的当之无愧的“忧郁王子”。在西方文 更凶恶、更卑鄙”的“厌倦”,同时诗人又极力赞美“在恶的枕席
沧海茫茫,世事如烟。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洗礼定格
波德莱尔是第一个正视恶,并把恶的东西作为审美对象
了一个价值的永恒。夏尔·波德莱尔,一个浪荡的,叛逆的, 引入文学中来的。虽然在此之前,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已提
甚至带有恶魔性的伟大诗人,虽然离我们的时代已是那么遥 及了美丑对照原则,不过这只是一种美丑并行的写作原则。
一、诗:发掘恶中之美
为一种承载工具而存在的话,其思想必然大于内容,这就造成
波德莱尔在《恶之花》草拟的序言中说“什么是诗?什么 了对形式的忽略,“其结果就是诗的毁灭”。波德莱尔说过一
是诗的目的?就是把善和美区别开来,发掘恶中之美,让节奏 句很精辟的话:“道德并不作为目的进入艺术,它介入其中,与
和韵脚符合人们对单调、匀称、惊奇等永恒的需要,让风格适 之混合,正如它融入生活本身之中”,于是他认为,真正的艺
应主题、灵感的虚妄和危险等等”,在这段话中,我们可以了 术家因其丰富饱满的天性,而成为不自觉的,然而却是最高超
解到,诗和诗的目的之中的一个要素,就是要“发掘恶中之 的道德家,如果艺术家仅仅追求道德的目的,那么他就减弱了
美”,即波德莱尔所倡导的“恶中掘美”论。
诗的力量。从以上观之,诗与道德的关系在这里包含着两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