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州樊氏先祖樊明臣、樊忠考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霸州樊氏先祖樊明臣、樊忠考略
明臣祖十七世孙樊文稷
一、樊明臣生平
1.樊氏族人的传承及族谱记载
霸州樊氏按聚居地大致可分为四大支脉,即城关支、北燕家务支、靳家堡樊庄子支、策城支。
其中北燕家务、靳家堡樊庄子为大支。
几支普遍的传说是始祖樊明臣、又名光华,在明朝“燕王扫北”时随燕王北来,永乐年间镇守天津,任镇抚将军,死后葬于策城,策城村南原有樊明臣之墓。
从族谱记载看,策城南支老谱记樊明臣“江西分派,明永乐年镇守天津等处,立功立德,诰封光禄大夫。
”北燕家务谱记樊明臣“前明永乐年由南京入北平(北京),镇守天津等处,卒于官、在策城立墓。
”云南樊万钧,原籍江西,从江西老家谱名人录中录得:樊明臣字光华,甲辰(1364年)4月3日生于江西,丁末(1427年)4月7日卒,葬于小霸县。
17岁科取江西武生,江右人氏。
樊明臣,名字是光华。
明臣是明朝成祖迁北平(北京)的保驾大臣,封号“明臣”。
霸州族人有的传说樊明臣是元朝武职,有族谱记载是由山西洪洞县迁入霸州。
这些传说和记载应不确当。
如为元朝武职,元朝灭亡时是1368年,樊明臣起码在30岁左右,到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其间有35年,以此推算应到65岁左右,已是很老的年龄,不可能在“永乐年间镇守天津等处”。
如果是由山西洪洞县
迁入,据1989年《霸州志》载,移民发生在明建文、永乐年间。
那时迁入的都是无地的贫困农户,目的是开荒种地,永乐年迁入的贫民,永乐年又升为镇守天津等处的将军几乎没有可能性。
综合以上族人传承说法、族谱记载和墓地的事实,可以认定:樊明臣又名光华,原籍江西,永乐年间镇守天津等处,任镇抚将军,卒于任上,葬于霸州策城村南是正确的。
2.樊明臣是随明太祖起兵还是随明成祖北征
有传说樊明臣早年随明太祖朱元璋起兵,而后在永乐年间镇守天津。
这种说法亦不确当。
明太祖1355年接郭子兴的班独立成军。
如此时樊明臣很年轻,设想为20岁,(再早太祖还没独立成军,再年轻从军可能性小)到1367年徐达北征灭元。
太祖称帝时,樊明臣33岁,当可参加徐达扫北,到达天津、北京一带,也可能镇守天津,但这是洪武年间,与谱载“永乐年间镇守天津等处”相矛盾。
到燕王发动靖难之役的1399年,樊明臣64岁,这时如随燕王南征,则岁数过大。
如不随燕王南征,则不可能“立功立德”。
如反对燕王南征,则肯定会被灭门,那何来霸州樊氏?以此推论,樊明臣早年随太祖起兵的说法应是错误的。
按原籍江西的樊万钧提供的江西老家谱名人录记载:樊明臣,字光华,江右人氏,甲辰(1364年)4月3日生,17岁科取江西武生,明成祖迁北京时的保驾大臣,赐号“明臣”,丁末(1427年)
卒,葬于小霸县。
则燕王发动靖难之役时樊明臣35岁,当可参加。
到永乐元年(1403年)樊明臣39岁,可随驾保护成祖。
到明成祖扫北时,成祖50岁,樊明臣46岁,当可带兵出征,只有参加过这些战争才可能为永乐朝“立功立德”,扫北后樊明臣50岁左右当可“镇守天津等处。
”这才符合霸州樊氏传说及所有家谱记载的“明朝永乐年间镇守天津等处。
”
综上所论,樊万钧所提供老谱记载真实可信,樊明臣主要功绩是跟随明成祖(燕王朱棣)时期建立的。
3.樊明臣年谱
根据以上论点论据,大致可列出樊明臣年谱。
1364年(甲辰)4月3日
樊明臣生于江西江右地区,取名樊光华。
此时是元朝末年,南京地区被朱元璋占领。
1364年2月朱元璋亲征武昌,消灭了陈友谅,自立为吴王。
1367年消灭了浙江张士诚部。
1368年,洪武元年,5岁
明大将徐达率军北征,攻克元大都北京,朱元璋称帝于南京,年号洪武,次年光华入学。
1380年,洪武13年,17岁
参加江西武科考试,中武生员。
此年燕王朱棣21岁,奉命就藩北平(北京)。
两、三年后光华参军,因是武生员,任初级军官,
拨发燕王部下。
1389年,洪武22年,26岁
燕王奉命扫北,光华随军北征。
此战降伏蒙元太尉乃尔不花部一万余人,大胜而归。
光华升为中级军官。
此后8年多次随燕王北征。
1399年,洪武31年,35岁
太祖崩,建文帝继位。
开始“削藩”。
燕王发动“靖难之役”。
樊光华参加燕王军,因英勇善战,受到燕王赏识。
1403年,永乐元年,39岁
燕王攻克南京,称帝,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
因樊光华忠勇可靠,被选为明成祖护卫部队军官,在南京驻军。
1406年,永乐四年,42岁
明成祖由南京回北京,定北京为首都,南京为陪都,樊光华做为皇帝护卫部队将领,护驾由南京入北京,因护驾有功,赐名“明臣”。
因需长期驻守,明臣此次携来家眷。
1410年,永乐八年,46岁
2月,明成祖亲征蒙古鞑靼部,樊明臣随驾北征,获大胜,明臣作战有功,战后被封为镇抚将军,派往天津等处镇守。
家眷安置在天津近郊的策城三甲里,成为赐地屯垦的军户。
后在霸州城四周分得土地并置有产业。
1427年,丁未,宣德二年,64岁
樊明臣卒于天津任上,有司叙及其多年追随皇帝征战及驻守
天津保一方平安的功绩上报朝廷。
明宣宗诰封为光禄大夫,命在天津近郊霸州策城立墓安葬,其长子敬忠袭军职。
二、樊忠是二世祖还是六世祖
1.从樊明臣年谱看六世祖说法的错误
樊明臣逝世于1427年(明宣宗宣德二年),樊忠逝世于1449年(明英宗正统14年)。
这年发生了明朝有名的“土木堡之变”,就在土木堡之变中,樊忠做为皇帝的护卫将军,为抢救明英宗英勇战死,这在《明史》英宗本记,兵部尚书于谦传中有明确记载。
从1427年到1449年仅有22年,相差五代是决不可能的。
樊忠殉国时应为35—50岁之间,因为太年轻不可能升到皇帝护卫将军这样的高位,太老也不可能随驾出征。
(年青位显者也有,但大多是皇亲国戚。
不可能在实际作战中肩负保卫皇帝的重任。
)那么在樊明臣逝世时,樊忠应在13—28岁之间。
以这个年龄计,樊忠应是樊明臣之子(二世)或孙(三世),绝不可能是六世。
以樊明臣长年从军征战的情况看,得子可能不会太早,在其逝世时,其子只有20岁左右是完全可能的。
以此而论,樊忠是其子的可能性极大。
2.从族谱看樊忠应是第几代
北燕家务族谱中记载:“二世、敬忠、护卫将军,因锤击死王振,死于乱军。
”此明显是《明史》中樊忠的事迹。
按对霸州东关毁失的老家谱的回忆,樊忠就是二世祖。
又据族人传说,樊明臣
死后其长子敬忠袭职,就是樊敬忠承袭其父军职。
因樊明臣在明成祖时期担任过护卫明成祖由南京到北京的任务,樊敬忠袭职后,又调到北京去出任保卫皇帝的护卫将军也是合乎情理的。
由此可见樊忠、樊敬忠是同一个人是应当肯定的。
3.从六世樊贤看樊忠是二世祖应无疑问
六世祖樊贤和其子樊克宅是民国23年《霸州新志》记载的霸州名人。
樊忠于1449年战死于河北怀来县土木堡是明史中明确记载的。
樊克宅,明朝嘉靖戊子科(1528年)举人,曾出任山东莱州府推官,兖州府同知,安徽淮安府知府。
一个只有举人出身的人,谋一官已属不易,可樊克宅当过这样多任官职,可见他中举时岁数不会太大,设定其25岁中举,那他出生的年份应是1503年,若他的父亲六世祖樊贤20岁得子,樊贤出生应在1483年。
五世20岁得子,出生应在1463年。
四世20岁得子,出生应在1443年。
三世20岁得子,三世应出生在1423年。
樊忠死时此子应为26岁,这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樊忠有四子,死时大的20多岁,小的十几岁也都是合于常情的。
由此推论,樊忠即樊敬忠应无疑问。
4.樊忠、樊敬忠名字的讨论
从族谱上看,二世名为敬忠、敬信,为双字名。
可从第三代到第六代共四代都是单字名。
从明朝取名的情况看,单字名非常流行,如明成祖朱棣,奸相严嵩,霸州名臣王遴都是单字名。
敬
忠的“敬”字,有可能是后辈族人为尊重先祖,在续家谱时加的尊敬之词。
其实其名就是樊忠。
再有一种可能是在家中取名敬忠,可在朝为官时就叫樊忠。
再有一种可能是樊忠字敬忠。
只有这些可能性才能解释樊忠这个真实存在的樊明臣后裔。
如果不是这样,敬忠和樊忠同为二世,哥俩取一样的名是不可能的,如果樊忠是第三代是敬忠子侄,子侄和父辈取一样的名是犯忌的,更不可能。
最大的可能就是族谱中的敬忠就是樊忠。
霸州东关家谱中就记名为樊忠而不记敬忠。
5.樊忠墓为何在霸州城南而不在策城
樊忠墓就在霸州城东南角楼南500米,霸州东关五街西500米处,1958年大跃进时此地分给了城内二大队,坟被平毁,后东关樊氏又敛起来。
文革前,东关、王铁脸还有樊姓族人入此樊家老坟,以樊忠为祖的家谱就收藏于东关二街高辈分樊家。
从策城老坟看,樊氏二代到八代都没在策城入葬,族人传说这几辈坟都在霸州。
这原因是和封建社会的丧葬礼法有关的。
封建社会规定,儿子的官比父辈大,儿子就可单独立坟。
这是因为官大就要坟头大,立的墓碑也高。
如在老坟中儿子坟头大过父母、碑高过父母又不合孝道。
如把父母的坟、碑也加大加高又属违制。
因樊忠职位高于樊明臣,所以当皇帝让樊忠回籍安葬时,樊忠后人只能在霸州另选坟地。
在天津当官的樊明臣葬于策城是因策城离天津近,在北京当官的樊忠葬于霸州,当然是因为霸州离北京近,交通也
便利。
樊忠的后世子孙,再也没出比樊忠大的官,所以大都在樊忠脚下入葬了,已致坟头越来越多,坟地越来越大,到解放时,坟地有几十亩,坟头有二百多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