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考试名词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支付中介;是指商业银行利用活期存款账户,为客户办理各种货币结算、货币收付、货币兑换和转移存款等业务活动。
2资本盈余:主要由投资者超缴资本所形成,此外还反映银行资本的增值部分及接受捐赠所增加的资本等。资本盈余可以转增资本,发放股息。
3留存收益:是尚未动用的银行累计税后利润部分,是银行所有者权益的一个项目,其大小取决于企业盈利性大小、股息政策及税率等因素。
3资本性金融债券:是商业银行为弥补资本金的不足而发行的资本性债券,其性质介于存款负债和股票资本之间,又称为附属资本或长期债务。
4基础头寸:是指商业银行的库存现金与在中央银行的超额准备金之和。
5在途资金:也称托收未达款,它是指本行通过对方银行向外地付款单位或个人收取的票据。
6垫头:即抵押率,是抵押贷款本金利息之各与抵押物估价值之比。(银行在发放票据抵押放款时,所贷出的款项不是票据面额的全部,而只是其中一部分,通常为票据面额的60%—80%,以免在有些票据难以赎回或贷款难以收回时遭受损失,这时垫头为票据面额的20%—40%。银行在发放以商品或商品凭证(如铁路的提单、仓库的栈单、水运的提单等)作抵押的放款时,垫头较大,通常为商品市价的30%—50%,因为银行必须考虑到在处理担保品时商品的价格可能会跌落,商品的销售可能遇到困难等情况发生,从而引起无法收回贷款金额的风险。)
7票据贴现:是一种以票据所有权的有偿转让为前提的约期性资金融通。从持票人来讲,贴现是以未到期的票据向银行贴付利息取得现款的经济行为。
8呆账准备金:呆账准备金是指商业银行在贷款余额中按照一定比例提取的用于冲抵呆账的准备金。
9经营性租赁:以称作业性、服务性或操作性租赁。这是一种短期租赁,指的是出租人向承租人短期租出设备,在租期内由出资人负责设备的安装、保养、维修、纳税、支付保险费和提供专门的技术服务等。
10融资性租赁:是以商品资金形式表现的借贷资金运动形式,是集融资和融物为一体的信用方式,兼有商品信贷和资金信贷的双重特征。
11信托投资;指由信托机构将个人、企业或团体的投资资金集中起来,以、代替投资者进行有价证券投资,最后将投资收益和本金偿还给收益人,银行收取手续费的金融信托业务。
12个人理财:包括个人委托投资咨询管理、委托巨额款项处理、委托综合理财服务等,以实现包括现金、存款、外汇、债券、股票、房地产等个人资产的最佳配置。
13进出口押汇
二简答和论述题
1什么是银行资本充足性?银行的资本管理与对策?
银行资本充足性是指银行资本数量必须超过金融管理当局所规定的能够保障正常营业并足以维持充分信誉的最低限度;同时,银行现有资本或新增资本的构成,应该符合银行总体经营目标或所需新增资本的具体目的。因此银行资本充足性有数量和结构两个层面的内容。
银行的资本管理与对策:分子对策和分母对策。(1)分子对策包括内源资本策略和外源资本策略。内源资本策略认为,在银行增加利润留存而不影响其股份的前提下,这种内源资本来源是银行充裕资本金的每一选择;外源资本策略为,对核心资本不足的银行来说,一般通过发行新股方式增加资本,同时应充分考虑这种方式的可得性、能否为将来进一步筹集资本提供灵活性以及所造成的金融后果,同时银行可以发行次级债来增加银行核心资本。(2)分母策略的做法有压缩银行的资产规模、调整资产结构等。资产规模越大,其对银行资本的需求越强。对一些银行资本不足的银行则可以通过销售部分高风险或有问题或市价水平较高的金融资产,以减少银行资产规模,相应就提高了资本对资产的比率;资产结构调整则是,银行可以在总资本额和总资产额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调整资产的结构来提高资本充足率。
2、现金资产管理的目的及原则。
现金资产是商业银行流动性最强产资产,持有一定数量的现金资产,主要目的在于满足银行经营过程中的流动性需要。但由于现金资产基本上是一种无盈利或微利资产,过多地持有这种资产,将会失去许多盈利机会,合银行的盈利性下降。因此,银行持有现金资产需要付出机会成本。银行现金资产管理的任务,就是要在保证经营过程中流动性需要的前提下,将持有现金资产的机会成本降到最低程度,作为银行经营安全性和盈利性的杠杆,服务于银行整体经营状况最优化目标。适度存量控制原则、适时流量调节原则、安全性原则
3、银行并购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
银行并购的最根本原因是追求利润和迫于竞争压力。具体原因有:追求企业发展、追求协同效应和管理层利益驱动。银行并购的的效应:第一,并购带来更多的金融产品,提高了银行的收益水平及现金净流入;第二、并购改善了产品的推销和销售;第三,并购可将银行融入有吸引力的新市场;第四,并购改善了经营管理水平;第五,并购降低了银行经营成本。
4、商业银行为什么要开展证券投资业务?
商业银行作为经营货币的特殊企业,进行证券投资的目的主要有:获取收益,保持流动性、分散风险和合理避税。银行利率较高,但贷款风险较大。在没有合适贷款机会时,银行将资金投资于高信用等级的证券,获取稳定的收益,可在分散风险的前提下保持或提高利润水平。银行为保持流动性而持有过多的现金资产会增加银行的机会成本,可销性很强的短期证券是商业银行理想的高流动性资产。它们既可随时变现,又有一定的利息收入,是银行流动性管理中不可或缺的第二准备。商业银行投资地方政府债券往往享有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故银行可以利用证券组合达到避税目的,使收益进一步提高。
5、解释资产管理理论的发展阶段和理论内涵。
资产管理理论大致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商业性贷款理论阶段,第二个阶段是资产可转换性理论阶段,第三个阶段是预期收入理论阶段。
商业性贷款理论:该理论产生于西方商业银行发展初期,当时英国的产业革命刚刚开始,大机器工业尚未出现,占支配地位的还是工场手工业和发达的商业,所需资金多数属商业周转性的流动资金。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在分配资金时应着重考虑保持高度的流动性,这是因为银行的主要资金来源是流动性很高的活期存款。由于存款决定是外在的,因此,银行资金的运用只能是短期工商企业周转性贷款,不宜发放不动产抵押贷款和消费贷款,即使发放这些贷款,也应将其限定在银行自有资本和现有储蓄存款水平范围内。由于将银行的资金运用限定在商业流动资金贷款上,而不拓展其他贷款和资产运用业务,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局限在十分狭窄的范围内,不得于银行的发展和分散风险。
资产可转换理论:该理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后由于西方强国迅速恢复经济,后加上经济危机爆发和加深,这些国家开始大量发行公债,政府贷款需求急剧增加。商业银行也逐步把资金部分转移到购买政府证券中去,资产可转换理论应运而生。该理论的内容可概括为:流动性要求仍然是商业银行需特别强调的,但银行在资金运用中可持有具有可转换性的资产。这类资产应具有信誉高、期限短、容易转让的特性,使银行在需要流动性时可随即转让它们,获取所需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