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题的六种答题模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答“古诗鉴赏题”的一般思路
(一)审题
1、审清作者是否熟悉
因为古诗词鉴赏往往要知人论世,如果是熟悉的作者,鉴赏时就可以结合所熟悉的作者经历,这样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诗词主旨.如果是不熟悉的作者,又没有给注解提供相应的背景资料,这个作者的经历一定不影响对所给诗词主旨的把握.
2、审所给注解
注解的要么是作者的有关情况,要么是内容的难点,换而言之,这些地方不给注解,就要影响对诗词内容的理解,所以,凡给的有注解,一定要审清内容.
3、审读所给诗歌
所给诗歌是鉴赏时要依据的文本,是答题的基本依据,答案就是根据所给诗歌的内容而产生的,所以,审清所给诗歌,是准确把握诗歌内容和诗歌主旨的必需.
4、审清题干要求
题干提供了答题要求,题干问什么,你答什么,因此,审清题干要求,才能有针对性答题.
(二)解读所给古诗词——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应该遵循这样一个思维流程:
1、写了什么(对题材进行判断)景、物、事、人、理
2、要表现什么(言的志,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1)怎样的形象(2)怎样的感情
3、怎样实现了表达目的(诗歌的形式)
(1)表达技巧(2)诗歌结构(3)语言特点
(三)有针对性答题
根据题干要求,把自己的理解准确地用书面语言表述出来。

表述时针对性要强,要抓住表达要点,即得分点。

古诗鉴赏题的六种答题模式
1.对抒情形象的分析回答:身份+性格+思想。

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
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

分析:这首词描写了一位思妇,即一位内心充满“离恨”与“相思”的女性。

她“眼底”充满了“离恨”,明知视线已被青山遮断,心上人是看不到的,但仍要情不由己地、一次又一次地倚靠着楼上的阑干(栏干)远望,足见其情之痴绝。

2.对诗歌意象的分析回答:表层含义+深层含义。

题菊花(唐)黄巢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分析: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似乎带着寒意,散发着幽冷细微的芳香,蝴蝶也难得飞来采掇菊花的幽芳。

作者想象有朝一日自己作了“青帝”,就要让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开放。

而统观全诗,诗中的菊花寓意是当时社会上怀才不遇的有志之士的化身。

作者既赞赏他们迎风霜而开放的顽强生命力,又深深为他们所处的环境、所遭的命运而愤激不平,立志要彻底加以改变。

3.对所抒发情感的理解和回答:通过什么+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渔歌子(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通过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也反映了
他高远、冲淡、悠然、脱俗的意趣。

4.对诗歌意境的体味回答: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样的感情。

山居秋暝(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写秋晚山景,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勾勒出了一幅恬静、淡远的秋色晚景图。

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

5.对关键字的品位回答:词语含义+手法+表达作用。

玉楼春(宋)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分析“闹”字:“闹”字以动写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浓烈气氛和春天那一派盎然春意以及生机勃勃的美妙境界。

6.对表现手法的赏析回答:手法+表达作用。

关河令(宋)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思想感情:融情于景。

本词上厥先写薄暮凄清之景,孤独的旅客默立客庭中,长鸣传来,不见雁影,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

下厥的“孤灯”与上片相呼应,孤寂凄苦之情自然流露于词的字里行间。

古诗词中常见的修辞手法的鉴赏
1、比喻: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刘禹锡《望洞庭》)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比喻除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加形象生动外,还可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

戴叔伦的《兰溪棹歌》:“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诗中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苏轼有诗《江上看山》:“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 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

“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作者把无形、无量的愁苦化成有质有量的东西,并且用船来载,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得淋漓尽致。

3、夸张: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或品格,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夸张可以强烈地表现作
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也可以引发
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如学龄前儿童都会背诵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饱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

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4、对偶:也叫对仗,是指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对偶可以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确;使音律显得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和谐悦耳.从结构上看,对偶分为严对和宽对两种.严对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前者是五言律诗中的五,六句,后者是七言律诗中的五,六句.律诗中的第二联(三,四句)和第三联(五,六句)都必须是对偶句.这两例完全符合严对的要求,形式整齐,韵律和谐,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律诗讲究平仄相对和词语的
对仗,所以多用严对.宽对要求不那么严格.宽对不用在律诗中,而是用在散文和骈文中.从上下句在意义
上的联系看,对偶基本上有三种:正对,反对和串对.正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同相近或相补相衬.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对偶,意思互相补充,描绘了从室内向外观察到的草堂景色.反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须输梅一段香”。

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关相连(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前者由假设关系相连,后者是承接关系。

5、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和该物密切相关的人或物的名称去代替.用借代的手法可以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

如李贺的《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 “吴钩”,古代吴地生产的一种弯刀,这里代指精良的武器。

“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

李清照《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6、反问:无疑而问或明知故问。

这种修辞方法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用问话形式表达出来。

它的使用可以使语气得到加强,能够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

杜甫《吹笛》:“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

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

胡骑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

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却尽生?尾联道出全诗主旨,其中结句以反问收束,我如何能在忧愁的煎熬中度此余生呢?这一自问,把诗人客居异乡不能回家乡与亲人团聚的愁悲之情表现出来了,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王安石《叠题乌江亭》:“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项羽失败的历史之必然。

7、设问:故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回答;或者故作疑问,自己不答,让读者去思索体会。

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

祠堂何处?锦官诚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蓊蓊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

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元人阿鲁威的《蟾宫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