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概论复习题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政治思想史概论复习题
辨析题(说明理由):
1, 汤武革命的道德合理性在于“为匹夫匹妇复仇”,而非争夺王位。
答:对。
顾炎武主张:应允许庶人议政,在“亡天下”时还允许“汤武革命”,而“汤武革命”的意义在于“为匹夫匹妇复仇也”!其思想主张中充满强烈的反清复明意识和民族观念。
2, 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在本质意义上可以看作是民主思想。
答: 民本思想也即人本思想,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宏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它突出人的主体性,主张把人当人看待,提倡重视民意,与民同乐。
但中国民本思想,不同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突出人的个性自由与解放和个体的独立发展。
中国民本思想立足在血缘关系基础上,以人伦世界、人伦社会为人的生存发展的根本依托,强调人对宗教和国家的义务,强调人对国君的效忠,强调人的社会价值较之于人的个体价值更重要。
古代民本思想产生的主要社会根源一是:由中国古代生产方式决定的。
中国古代生产方式是自然经济,大部分民众以种植业为主要物质生活资料的来源,种植业在人们生活和国家治乱兴衰中的地位是崇高的,因而才有了“士、农、工、商”等级序列,可见“民”的地位重要。
中国文化扎根于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土壤,这自然对民族心理、思维方式产生深远影响。
二是由对历代王朝兴盛衰亡规律考察可以看到,民心向背是关键因素。
古人常言“水 可载舟,水亦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对君主和国家而言,企求长治久安不能不强调“民为邦本”,只有百姓安居乐业,才能为朝廷提供赋役,从而保障社会的稳定;强调“民贵君轻”,人民是第一位的治国思想,是为了警示自己天下得失取决于民心向背,告诫统治者善待人民,否则会被人民所推翻。
3, 弃绝仁义,反朴归真是道家学说的基本主张。
对。
道道法然、无为而治是道家学说的基本主张。
弃绝仁义,反朴归真4,在庄子看来,社会之所以变得道德沦丧、纷纷扰扰,主要是圣人治理天下的结果。
对:庄子认为: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其实这句话,前者并不是后者的条件。
其实就是圣人和大盗,是共同存在。
二者互衬托而已。
有圣人必定会有大盗,有大盗也必定会有圣人。
真正的太平之世事不可能有圣人存在的,圣人的标榜是因有大盗。
人人皆仁善的世界,如果还有圣人,那么圣人的标准又是什么?所以圣人大盗这个命题是活的。
5,儒家的“爱”与墨家的“爱”没有太大区别,基本一致。
错:墨家主张爱无差等,而儒家主张爱有差等。
换句话说,在爱人的问题上,墨家强调同等,儒家强调差等。
6,韩非子是法家的集大成者。
答: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韩国人,出身于贵族世家。
曾与秦国大臣李斯同学于苟况门下。
多次上书韩王,主张变法图强,但未被采纳。
于是“观往者得失之变”,著书立说。
其著作传到秦国,得到秦王赢政(后来的秦始皇)的赞赏。
后来出使秦国,被李斯及姚贾陷害下狱,被迫服毒自杀。
传世著作为《韩非子》。
韩非是秦晋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总结商鞅、申不害和慎到三家的思想,提出_『一套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认为君主应凭借权力、威势及一整套驾驭臣下的权术,保证法令的贯彻执行,以巩固其
地位。
韩非还继承了苟子的性恶说,主张治国以刑、赏为本。
《韩非子》义叫《韩子》,是韩非的著作集。
该书在韩非生前即已流传。
全书55篇,其中著名篇章有《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解老》、《喻老》等。
除阐述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制理沦外,《韩非子》还反映了韩非的其他思想观点。
《解老》、《喻老》两篇,用法家的观点解释《老子》,集巾表述了韩非的哲学观点;《五蠹》把历史发展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阶段,认为时代不断发展进步,社会生活和政治制度都要发生变化,复古的主张是行不通的;《显学》则记述了先秦儒、墨显学分化斗争的情况。
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前475-前221)著名的哲学家、法家学说集大成者、散文家。
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
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
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
如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迷信法律的作用。
他们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的标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荣誉来诱导人民去做。
比如战争,如果立下战功就给予很高的赏赐,包括官职,这样来激励士兵与将领奋勇作战。
这也许是秦国军队战斗力强大的原因之一,灭六国统一中国,法家的作用应该肯定,尽管它有一些不足。
7,中国传统中的“法”主要是刑法,用于制裁人民;现代意义上
的“法”主要指的是社会正义,用于维护公民的基本人权。
错。
中国传统中的“法”,商鞅、韩非子都强调,法律的统治对象是民众,君王至上。
现代意义的“法”强调法律面前人都是平等的。
8,汉儒探索的“天人之际”主要是指天命与人事之间的感应问题。
对:董仲舒认为:天人同构,所有能够感应。
而“天地之间,有阴阳之气,常渐人者,若水渐鱼者”(《为天之为》)。
是儒家的一个重要观点
9,名教的基本内容是儒家所谓的纲常伦理和政治等级制度。
错:名教本于自然的思想是从理论上为封建政治和道德说教作哲学论证,为巩固曹魏政权服务。
尊崇的是老子的自然之道。
10,刑和赏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们认为的治国利器。
错:是一种激励思想。
诸葛亮赏以兴功,罚以禁奸,治国以仁为核心,以礼为准则,以和为目标的德治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主流。
11.“沙门不敬王者”论表明了佛教对待现世王权的态度。
正确,这是中国东晋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的重要佛教哲学论文。
成帝咸康六年 (340)车骑将军庾冰指斥佛教僧侣蔑弃忠孝,遗礼废敬,伤治害政,提出沙门(僧人)应礼敬王者。
安帝元兴(402~404)年间,太尉桓玄又欲令沙门一律对王者尽敬,致书慧远,征询意见。
慧远及时作答,提出异议,并撰《沙门不敬王者论》5篇:《在家》、《出家》、《求宗不顺化》、《体极不兼应》和《形尽神不灭》。
慧远认为在家信奉佛法的佛教徒应遵循礼法名教,敬君奉亲,服从教
化。
出家修行的沙门则有所不同,应高尚其事,不以世法为准则,不敬王侯,以破除世俗的愚暗,超脱贪著的妄惑,从而化导世俗,“协契皇极,在宥生民”。
佛法与名教只是理论形式和实践方法的不同,根本宗旨是相通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
两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内外之道,可合而明”。
论文针对神灭论者的批评,提出佛教的最高理想境界是“冥神绝境”,与世俗处于生死流转的情况相反,断绝生死,无境可对,使“神”达到一种不可知的超然境界。
论文认为“神”非借助于形而成,它是“精极而为灵者”,“不能定其体状,穷其幽致”,因而也不能以语言表达。
神和形虽各殊异,而相与为化则浑为一体;形是桎梏,神却有冥中转移的妙用,可以从某一形体相迭转附另一形体,有如火之可以由此薪传于异薪一般。
薪有尽而火不息,形有尽而神不灭。
以此说明精神、灵魂是因果报应的承受者、超脱生死而成佛的主体。
全文竭力调和佛教与儒家礼教的矛盾,反对无神论,显示出中国佛教思想的鲜明特色,成为中国哲学史的重要文献。
12,宋明理学的“天理”就是儒家那一套道德准则。
错误,天理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法门;儒家把天理看作本然之性;亦指自然的法则;犹言天道。
《庄子。
天运》:“夫至乐者,先应之以人事,顺之以天理,行之以五德,应之以自然,然后调理四时,太和万
物。
”南朝 梁江淹《知己赋》:“谈天理之开基,辩人道之始终。
”等。
儒家把天理看作本然之性。
宋明理学将“天理”引申为“天理之性”,是“仁、义、礼、智”的总和,即封建的伦理纲常。
他们还把“天理”与“人欲”相对立,成为一种禁欲主义的压抑人性的主张。
在明、清时,受到李贽、戴震等进步思想家的有力批判。
《礼记.乐记》:“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处,不能反躬,天理灭矣。
夫物之惑人无穷......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
”孔颖达疏:“理,性也,是天之所生本性灭绝矣。
”
13,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彻底清算了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罪恶。
错误,《明夷待访录》计有论文21篇。
《原君》批判现实社会之为君
者“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实乃“为天下之大害”。
《原臣》指出,臣之责任,乃“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
”《原法》批评封建国家之法,乃“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
《学校》主张扩大学校的社会功能,使之有议政参政的作用,说:“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属是非于学校”,“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于学校,而后设学校之意始备。
”黄宗羲所设想的未来学校,相似于近代社会舆论中心和议会的机构。
黄宗羲虽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君和臣的设置,但主张君主开明立宪制,加强平等因素,扩大社会对执政者的监督权力,有近代民主政治的思想。
这种思想并非受西方文明的影响,而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发展出来的,因而更加可贵。
这部书受到清朝统治者的查禁,直至清末才重见天日,受到谭嗣同、梁启超等人的重视和赞许。
14,宋明时期的思想家们已经认识到了工商亦是国计民生的根本。
错误,宋明时期因为生产力促进作用,工商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不少当时的思想家已经意识到了工商业的重要性,但是,当时的主要经济形式仍然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工商业只占全国经济总量的很少一部分,并且封建王权的存在需要将人民牢牢的束缚在土地上,工商业的发展势必造成大量流动人口,不利于封建王权的统治,宋明时期的思想家大多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本来就具有重农轻商的内涵,所以当时的思想家可能认识到工商亦是国计民生的根本。
15,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有排满、反封和反帝三重义蕴。
正确,民族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反满”。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始终是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在清末的战斗口号。
这不仅由于清王朝是一个由满族贵族“宰制于上”的封建专制政权,还因为它已经成
为“洋人的朝廷”。
“反满”口号所以具有广泛的动员意义,原因就在于此。
避免中国被瓜分、共管的厄运,争取民族的独立和解放,是民族主义的另一主要内容。
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外邦逼
之”和“异种残之”并列为民族主义“殆不可须臾缓”的基本原
因。
“非革命无以救垂亡”,而革命必须“先倒满洲政府”,民族主义的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意义蕴涵于此。
16,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在于它没有摧毁封建主义政治制度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
正确,辛亥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并不如想像中来得大。
辛亥革命虽然常被称作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当时中国其实缺乏一个强大的资产阶级,参与革命者也并非以资产阶级为主,而革命的成功也未直接促成资产阶级的进一步发展。
而在传统社会的改变上,辛亥革命只打倒了社会顶层的满人权贵,但中国传统地方社会居领导地位的各省士绅及汉人旧官僚,也大多在辛亥革命中转投向革命而获得地位,反而更加巩固他们的地位。
辛亥革命并没有像西方资产阶级革命那样,重新建构社会结构。
参加辛亥革命的更多的是军人,旧式官僚,各地士绅。
这些人在辛亥革命后仍然掌握权力。
虽然其主要领袖孙中山出身平民知识分子,但中国贫穷的平民阶层没有参加辛亥革命,因此辛亥革命后,生存条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辛亥革命后的军阀割据,大量战乱及军人政治才使传统拥有知识和功名的士绅官僚力量渐衰,代之而起的是具军事背景的人物以及地方土匪恶霸。
辛亥革命对于十八世纪后的人口剧增,清末的土地兼并以及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压迫和经济侵略等问题,没有从根本上改观。
17,五四新文化运动彻底批判和摧毁了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纲常名教,为民主共和的政治文化新起点。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更是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运动,使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
18,从洋务运动到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改造,中国社会的经历了器物层面、制度层面、文化层面、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层面等诸多层级革命。
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
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
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数千年来,中国的历史是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近百年来,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又凭借坚船利炮,把中国一步步拖入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但是却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中国人民为了自由、民主、独立和统一整整奋斗了一个世纪,最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
从此,劳动人民成了新中国的主
人。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转折点,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新的时期。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十月革命胜利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最重大的事件。
它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使帝国主义殖民制度遭到一次致命的打击,从而大大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
中国从帝国主义统治的后方基地变成了反帝斗争的前哨阵地,大大增强了世界反帝国主义反殖民主义的力量。
中国革命的胜利,大大激励了许多类似中国这样遭到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剥削压迫的国家的人民,增强了他们斗争的信心和决心;它对国际局势的发展和世界人民的革命斗争也具有深刻而久远的影响。
中国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胜利。
自鸦片战争以来,无数志士仁人前赴后继为国家的独立和富强而奋斗,但都未能取得革命的成功。
只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引下,中国人民才顺利地推翻了三座大山在旧中国的统治。
由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被公认为全国各族人民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核心毛泽东同志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思想被公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在总结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基础上所形成的这些基本结论,成为中国人民的巨大精神财富。
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极大地促进了工、农、商业的社会变革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政治上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经济上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我国基本确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开辟了道路;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基础。
19,对于个体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而言,儒道两家的主张基本一致,认为“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
”
此句出自左丘明的《左传》“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晋国执政者范宣子问鲁国大夫孙豹说:“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何谓也?”叔孙豹说:“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什么意思呢?范宣子问叔孙豹说:“古时候有人说,有的人死了却能永久存在下去,永不磨灭,这说的是一种什么情况呢?”叔孙豹回答说:“我听说,作为一个人最高层次有树立德业,第二层次有建立功勋,第三层次有著书立说,只要实现其中的一项,这个人所建立的功德。
即使经历再长的时间也不会被废弃,这就叫做这个人虽然死了,却能永久存在下去,永不磨灭。
”此议一出,深为后人所赞同,并不断激励着后来人积德行善、建功立业,形成高尚进取、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念。
立德指树立道德,即提高道德修养,给人们树立道德方面的榜样。
立功的意思是为人民做了好事,立了大功。
立言,就是以救世之心著书立说。
“立言”:老子《道德经》五千言,指出“柔弱胜刚强”,提倡“无为而无不为”;积极入世方面发展出“黄老之术”即帝王南面统治术,消极避世方面演化成道家道教养生术。
庄周的《庄子》运用寓言汪洋恣肆,提出“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相对主义,鼓吹无凭无待、一空依傍的“逍遥游”;他的书安慰了历代的失意文人,最不济的“不如曳尾于泥涂”,也开启了后来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
孟子宣扬“民
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先安民富民再教育人民的“仁政”主张,“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等等;给予了后来人们多少鼓舞、多少启发!还有范缜撰《神灭论》,反对佛教宣扬的因果报应之说;以及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中的著名篇章,等等,都在中国思想史、中国文学史上熠熠闪光,构成了中国思想文化传统之洪流,至今仍然在影响着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言行。
“立功”:神农尝百草,发明谷物种植和药物采用。
大禹牵头治理“浩浩怀山襄陵”的大洪水,安定了九州大地。
秦始皇统一六国,“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确立郡县制,建立了封建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李冰父子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保障农业发展,使成都平原成为了“天府之国”。
张良韩信萧何“三杰”各展才能,辅佐刘邦争雄项羽、创立汉朝。
蔡伦研究发明出“造纸术”。
诸葛亮“鞠躬尽瘁”,辅佐刘备父子据蜀“三国鼎立”。
郑和率领海船队远征,“三宝太监下西洋”。
李时珍采药辨药,撰著成《本草纲目》。
戚继光领导抗击倭寇。
郑成功挥军收复台湾……为民为国,“数风流人物”,史不绝书。
“立德”:远古时唐尧担任部落联盟首领,选贤任能;任职一定年限后主动“禅让”,交班给能干的虞舜,还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
伯夷叔齐反对周武王讨伐商纣,劝谏不果,“耻食周粟”,就隐居到首阳山去采食薇蕨度日。
屈原在楚国,一腔爱国热忱不能发挥,反而遭谗被放,但他决不背离祖国,宁愿投江自沉,以死明志。
还有柳下惠克己守
礼,“坐怀不乱”传美名。
坚持国家民族利益和个人气节,决不叛变出卖灵魂的,则有汉朝的苏武和宋末的文天祥,等等。
新中国树立的道德典范有雷锋、焦裕禄、孔繁森……
20,以胡适为代表的主张中国应该全盘西化的那股政治思潮是新文化运动的右翼。
错:胡乱认为中国人当时在文化上所面临的“真正的问题”,不是什
么“全盘西化”,而是应当“怎样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现代文化,是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从而“成功的把现代文化的精华与自己的文化精华联合起来”,“在新旧文化内在调和的新的基础上建立我们自己的科学和哲学。
”为此,他就中西哲学的结合问题提出了三点具体主张。
其一,使中国哲学“从儒学的道德伦理和理性的枷锁中得到解放。
这种解放,不能只用大批西方哲学的输入来实现,而只能让儒学回到它本来的地位”;其二,使非儒学派得到恢
复,“因为在这些学派中可望找到移植西方哲学和科学最佳成果的合适土址。
……新中国的责任是借鉴和借助于现代西方哲学去研究这些久已被忽视了的本国的学派”;其三,“用现代(西方)哲学去重新解释中国古代哲学,又用中国固有哲学去解释现代(西方)哲学,这样,也就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的哲学家和哲学研究在运用思考与研究的新方法与工具时感到心安理得”。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等人反对的主要是儒学,特别是它的核心礼教。
1919年他发表的《新思潮的意义》一文。
此文开宗明义就把“输入学理”与“整理国故”作为“再造文明”的前提条件提了出来,这反映了他既要向西方学习、引进和吸收西方近代文化(“输入学理”),又要整理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整理国故”),以创造中华民族新文化(“再造文明”)的思想和主张。
论述题:
1, 试述孔子的德治思想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答:孔子的德治思想既是指与 为国以礼 相辅相成的治国方针, 又是对执政者的要 求。
孔子的所谓 德 实际上就是他以极大的热情所倡导的仁 。
孔子认为, 实行以德治国的 方针, 就是要遵循仁德的原则, 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