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探索复杂性_读汪晖_反抗绝望_

合集下载

2011年上海市松江区2011届高三5月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2011年上海市松江区2011届高三5月模拟测试语文试题

2011年上海市松江区2011届高三5月模拟测试语文试题试题精粹05-29 1044上海市松江区2011届高三5月模拟测试语文试卷(满分150分,完卷时间150分钟) 2011.5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座位号和姓名。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人间鲁迅》:诗情与理性的悟解王培元①郁达夫在《怀鲁迅》一文中说过:“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想想鲁迅死后出现的大大小小的纪念,以及题词、雕像、研究专著和传记,似乎不能说作为文化伟人的鲁迅没有受到拥护、爱戴和崇仰。

但是,倘要听听鲁迅辞世之后的第一个世纪末泛起的批判、否定、攻击、污蔑鲁迅的嘈杂声浪,你又不能不感到困惑和悲哀:我们尚未真正理解和继承鲁迅留给我们的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遗产,便似乎要匆匆不迭地“告别鲁迅”了。

②令人欣慰的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毕竟还出版过几部水准较高的鲁迅研究专著,如王富仁的《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钱理群的《心灵的探寻》、汪晖的《反抗绝望》等。

然而,较令人满意的鲁迅传记,却一直没有见到。

最近出版的林贤治先生的《人间鲁迅》,引起了读者的关注。

披阅《人间鲁迅》,你会感到,如人们所说“回到了鲁迅”,可以说走进了鲁迅的心灵世界。

他不仅真实地阐发了鲁迅作为伟大思想家和文学家的辉煌业绩,而且准确地把握了鲁迅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格局中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对于九十年代的中国,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适时的、出色的鲁迅传记。

③来自乡下,未进过大学,只是靠勤奋自修,才以诗人身份步入文坛,后来写起了随笔散文,近年来又弄学术研究。

《朝花夕拾》鲁迅超完整读书笔记,文学常识,学生习作,名家品读

《朝花夕拾》鲁迅超完整读书笔记,文学常识,学生习作,名家品读

《朝花夕拾》鲁迅超完整读书笔记,文学常识,学生习作,名家品读导读提纲《朝花夕拾》全书概述:鲁迅童年、青少年的成长历程——鲁迅的思想与价值观形成过程——反传统、反礼教、五四精神、爱国主义、启蒙国民的情怀、受新学的影响、对晚明小品文的钟爱、对辛亥革命不彻底的愤懑……语言和写法特征温情与细腻(惯常的嘲讽与批判仍然无处不在),爱憎分明,白描式手法,语言极度精炼、简明、畅快。

启示个人无法脱离国家与时代大背景而发展;以天下为己任是读书求学最高境界;无论对于个人、社会还是国家。

阅读推荐鲁迅《呐喊》《彷徨》《故事新编》《野草》,汪晖《反抗绝望》《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钱理群《鲁迅作品十五讲》,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句子赏析02读书摘录:怎地“不好惹”呢?就是怕要浑身发热之后,做一封信登在报纸上,广告道:“看哪!狗不是仇猫的么?鲁迅先生却自己承认是仇猫的,而他还说要打‘落水狗’!”这“逻辑”的奥义,即在用我的话,来证明我倒是狗,于是而凡有言说,全都根本推翻,即使我说二二得四、三三见九,也没有一字不错。

这些既然都错,则绅士口头的二二得七、三三见十等等,自然就不错了。

品味赏析:这一段表面上是自嘲,其实是暗讽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当时的那些“学者”们的有名无实,而自己却被埋没。

当时那些打着“名教授”等名声肆意地打击说真心话、讲真理的人们,也表现出了社会当时的黑暗与腐败。

而像鲁迅先生这样的人却无能为力,因为没有人愿意相信那些是对的,而是认为绅士、名教授所言一定是对的。

体现了当时的“权”比“才”重,与鲁迅先生的无奈。

文学常识031、请用一句话概括《朝花夕拾》的内容:(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2、《朝花夕拾》共十篇,分别简要概括主题:《狗猫鼠》:(对猫的讨厌和仇恨原因)《阿长与山海经》:(怀念小时候的保姆长妈妈)《二十四孝图》:(批判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五猖会》:(反映了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与摧残)《无常》:(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讽刺了当时自称正人君子的军阀统治文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作者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写出了对百草园的喜爱以及对三味书屋学习生活的感受)《父亲的病》:(揭露了庸医害人的实质)《琐记》:(介绍鲁迅先生冲破封建束缚,追求新生活,离家求学的一段故事)《藤野先生》:(写作者与最使作者感激的日本老师的交往和弃医从文思想转变的重要原因)《范爱农》:(追叙作者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辛亥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

中间物、生命、立人与优美林野——鲁迅的生态思想及其启示意义

中间物、生命、立人与优美林野——鲁迅的生态思想及其启示意义

2021年第1期第34卷(总第199期)No.12021General No.199Vol.34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AIN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中间物、生命、立人与优美林野——鲁迅的生态思想及其启示意义余爱春(广东技术师范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广东广州510665)摘要:作为20世纪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鲁迅不仅是中国现代新文学的奠基者,而且还是中国现代生态思想的发韌者和生态批评最早的实践者。

他从个体生命的价值和人类的终极关怀出发,在关注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同时,对人类所面临的生态问题表现出了超前的危机意识、警醒意识和忧患情怀,提出了“一切都是中间物”“生命便是第一义”“首在立人”和“优美林野、禁绝剪伐”等生态思想,对解决当下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具有积极的现实价值与启示意义。

关键词:鲁迅;生态思想;“中间物”;“生命”;“立人”中图分类号:1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310(2021)01-0011-10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文化史和文学史上,鲁迅可以说是一位最杰出、最深刻和最复杂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在鲁迅广博、深邃、复杂的思想体系中,自然科学知识尤其以生物学为核心的进化论知识体系无疑是其中最重要的构成部分,也是对鲁迅影响最大、最深远的知识体系。

学者许祖华就指出:“进化论的理论知识,不仅是鲁迅最早系统地汲取的关于自然科学的理论知识(比鲁迅汲取医学知识还早),也不仅是鲁迅在从事精神生产活动中使用最多的一种理论知识,而且,他还有意识地系统整理过这类知识”。

①的确,从鲁迅的生平经历可知,鲁迅不仅广泛涉猎和系统学习研究过矿物学、地质学、植物学、动物学等博物学和自然科学知识②,而且早在1901年江南矿物学堂求学时,鲁迅就读到了严复根据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译述的《天演论》,初步了解到了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并被它深深吸引,“原来世界上竟还有一个赫胥黎坐在书房里那么想,而且想得那么新鲜?一口气读下去,’物竞'’天择'也出来了,苏格拉第,柏拉图也出来了,斯多噥也出来了。

中国现代文学史必读作品和参考文献[资料]

中国现代文学史必读作品和参考文献[资料]

一、必读作品,,,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周作人:《人的文学》,,,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林纾:《致蔡鹤卿太史书》,,,蔡元培:《答林琴南书》,,,沈雁冰:《文学与人生》、《文学研究会宣言》,,,成仿吾:《新文学的使命》,,,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胡适:《蝴蝶》、《一颗星儿》、《人力车夫》、《威权》,,,沈尹默:《月夜》、《三弦》,,,刘半农:《叫我如何不想她》、《相隔一层纸》,,,郭沫若:《女神之再生》、《凤凰涅槃》、《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地球,我的母亲》、《夜步十里松原》、《天狗》、《太阳礼赞》、《炉中煤》、《匪徒颂》、《屈原》汪静之:《伊底眼》、《蕙的风》,,,冰心:《繁星》第1、7、10、75、131首、《春水》第5、105首,,,冯至:《蚕马》、《十四行集》一、十五、十七、二十七,,,宗白华:《夜》,,,李金发:《弃妇》、《有感》,,,闻一多:《忆菊》、《死水》、《发现》、《口供》、《心跳》,,,朱湘:《采莲曲》,,,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再别康桥》、《云游》、《火车擒住轨》,,,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己》、《阿Q正传》、《在酒楼上》、《示众》、《伤逝》、《孤独者》、《无常》、《死火》、《影的告别》、《腊叶》、《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野草>英文译本序》(建议通读《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朝花夕拾》与《野草》),,,庐隐:《海滨故人》,,,许地山:《缀网劳蛛》,,,叶圣陶:《潘先生在难中》,,,王鲁彦:《菊英的出嫁》台静农:《拜堂》,,,废名:《竹林的故事》,,,郁达夫:《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迟桂花》,,,鲁迅:《灯下漫笔》、《春末闲谈》、《秋夜》,,,胡适:《差不多先生传》,,,周作人:《故乡的野菜》、《喝茶》、《谈酒》、《苦雨》、《乌蓬船》,,,俞平伯:《清河坊》,,,冰心:《往事》其二之八、《山中杂记》之七、《寄小读者——通讯七》,,,朱自清:《背景》、《荷塘月色》、《春》、《匆匆》、《给亡妇》,,,徐志摩:《我所知道的康桥》,,,田汉:《获虎之夜》,,,丁西林:《一只马蜂》、《压迫》,,,茅盾:《从牯岭到东京》,,,鲁迅:《文艺与革命》、《“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梁实秋:《文学与革命》冯雪峰:《关于“第三种人文学”的倾向与理论》,,,周起应:《关于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的浪漫主义》,,,朱光潜:《谈美·开场话》,,,茅盾:《蚀》、《子夜》、《春蚕》、《林家铺子》、《腐蚀》,,,老舍:《骆驼祥子》、《月牙儿》、《断魂枪》、《四世同堂》,,,巴金:《家》、《憩园》、《寒夜》、《春天里的秋天》,,,沈从文:《萧萧》、《丈夫》、《边城》,,,张天翼:《华威先生》、《包氏父子》,,,丁玲:《莎菲女士的日记》、《我在霞村的时候》,,,柔石:《为奴隶的母亲》,,,沙汀:《代理县长》、《在其香居茶馆里》,,,艾芜:《山峡中》,,,吴组缃:《一千八百担》、《菉竹山房》,,,萧红:《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端木蕻良:《初吻》刘呐鸥:《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孤步舞》,,,施蛰存:《春阳》、《梅雨之夕》,,,张恨水:《啼笑因缘》,,,殷夫:《血字》、《别了,哥哥》,,,臧克家:《难民》、《春岛》、《老马》,,,陈梦家:《一朵野花》、《三月》,,,戴望舒:《雨巷》、《寻梦者》、《断指》、《我用残损的手掌》,,,何其芳:《预言》、《生活是多少广阔》、《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卞之琳:《尺八》、《断章》,,,林徽因:《别丢掉》,,,鲁迅:《这个与那个》、《“友邦惊诧”论》、《二丑艺术》、《铸剑》、《采薇》,,,郁达夫:《故都的秋》、《钓台的春昼》,,,何其芳:《画梦录》,,,曹禺:《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夏衍:《上海屋檐下》,,,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胡风:《论现实主义的路》,,,赵树理:《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钱钟书:《围城》,,,路翎:《饥饿的郭素娥》、《财主的儿女们》,,,张爱玲:《金锁记》、《倾城之恋》,,,孙犁:《荷花淀》,,,丁玲:《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手推车》、《北方》、《旷野》、《黎明的通知》,,,田间:《给战斗者》,,,阿垅:《纤夫》,,,绿原:《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憎恨》,,,郑敏:《金黄的稻束》、《音乐》辛笛:《风景》,,,陈敬容:《划分》、《力的前奏》,,,穆旦:《赞美》、《诗八首》、《在寒冷的腊月的夜里》、《春》、《合唱》,,,李季:《王贵与李香香》,,,梁实秋:《雅舍》,,,沙汀:《随军散记》,,,贺敬之:《白毛女》二、参考文献,,,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系·导言》,,,茅盾:《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导言》,,,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郑伯奇:《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三集·导言》,,,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王瑶:《论五四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学的价值重估》,,,陈涌:《鲁迅小说的思想力量和艺术力量》,,,王富仁:《<呐喊><彷徨>综论》,,,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小说的精神特征》,,,徐麟:《鲁迅中期思想研究》钱理群:《心灵的探寻》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一、二、三卷温儒敏:《一份率真,一份才情》、《郭沫若其人其诗》丁帆:《乡土文学派小说主题与技巧的再认识》邹羽:《批判与抒情》姜铮:《人的解放与艺术的解放》王文英:《论郭沫若抗战时期历史剧的审美价值》罗成琰:《现代中国的浪漫文学思潮》龙泉明:《中国新诗潮流变论》孙玉石:《最丰富的想像在这里开花》蓝棣之:《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孙玉石:《穿起那串散乱的珠子》刘纳:《嬗变》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孙席珍:《论现代中国散文》孙庆升:《中国现代戏剧思潮史》温儒敏:《新文学现实主义的流变》艾晓明:《中国左翼文学思潮根源》吴中杰:《中国现代文艺思想史》茅盾:《<子夜>是怎样写成的》乐黛云:《<蚀>与<子夜>的比较分析》王晓明:《潜流与漩涡》樊骏:《论<骆驼祥子>的现实主义》陈思和:《人格的发展·巴金传》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沈从文传》王晓明:《沈从文:“乡下人”的文体与“土绅士”的思想》谭桂林:《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佛学》王晓明:《沙汀艾芜的小说世界》赵园:《论小说十家》许子东:《重读<日出>、<啼笑因缘>和〈第一炉香〉》秦林芳:《萧红创作的文体特色》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潮流的回顾与评析》何凝(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王瑶:《鲁迅<故事新编>散论》朱自清:《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林语堂:《论小品文笔调》鲁迅:《小品文的危机》李健吾:《名作重读》刘西谓:《雷雨》钱理群:《大小舞台之间》钱谷融:《<雷雨>人物读》、《淡谈<日出>中的陈白露》辛宪锡:《<雷雨>若干分歧问题探讨》朱栋霖:《曹禺戏剧与契诃夫》宋剑华:《基督精神与曹禺戏剧》王文英:《现实主义的杰作——<上海屋檐下>》戴光中:《赵树理传》,,,赵园:《路翎小说的形象与美感》,,,温儒敏:《<围城>的三重意蕴》,,,赵园:《孙犁对“单纯情调”追求》,,,杨匡汉、杨匡满:《艾青传论》,,,王彪:《论艾青诗歌的力感》,,,袁可嘉:《九叶集·序》,,,谢冕:《一颗星亮在天边:穆旦诗全编·序》,,,司马长风:《中国新文学史》。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好的故事》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好的故事》教学设计(优质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好的故事》教学设计【板书设计】【教后反思】【作业设计】1.读句子,写词语。

(1)我向河里tóu zhì( )了一颗小石子,shùn jiān( ),波纹dànɡ yànɡ( )开去。

(2)在hūn chén( )的夜里,他shòu xuē( )的脸上,显露出沉着与冷静。

2.选择词意。

(1)下列词语中“凝”字的意思和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凝视B.凝思C.凝神D.凝固(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预告:下周定期发作的计算机病毒没有大影响。

B.假期的一幕幕时常在我眼前浮动。

C.遇到困难就退缩的做法是错误的。

D.他还没有走多远,一声清脆的玻璃破碎声在身后陡然响起。

3.课文回顾。

(1) 根据课文内容,把“好的故事”重新排序。

①“好的故事”的破灭。

②总写“好的故事”美丽,幽雅,有趣。

③具体写梦中所见的“现在”和“好的故事”。

④回忆山阴道上美的人和美的事。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好的故事》教学设计设计意图:本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体会“好的故事”的内容。

鲁迅先生曾经和他的学生萧军说过这样一句话:“《野草》技术是不坏的,但心情有些颓唐。

”技术就是技巧,其实我们读懂这篇文章的密码就是这个技巧——对比。

通过现实与梦境的鲜明对比,去体会“好的故事”好在哪里。

通过背景资料的补充,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当时“好的故事”多次受到的迫害,同时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鲁迅先生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环节三:拓展延伸多问题,推荐阅读生:鲁迅先生是充满怅惘和失望的,可为什么他在文章的最后还要呼唤希望?生:我想问:面对旧社会的黑暗,鲁迅先生内心到底有没有希望?生:文章多次提到《初学记》,其中有什么寓意?……1.大家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或者有没有新的问题?请大家再交流一下。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5.好的故事》说课稿和教学设计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25.好的故事》说课稿和教学设计

《25.好的故事》说课稿一、说教材《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富有散文诗性质的短文,作者通过这简短的文字,展现给读者一种美丽而深邃的意境,表现了鲁迅先生关于人生的现实的与哲学的深沉思考。

这些深邃的人生哲学和现实感慨,经过鲁迅先生在非常宁静的深夜里的深沉艺术思索,以精美的文字,新颖的联想和独特的构思呈现出来。

作者是在一种开头和结尾互相衔接与呼应的"圆形结构"中展开构思的。

散文开头写"我"自身的现实处境,继而切入昏昏欲睡的梦境:"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在梦境的想象中,错综的交织在一起,最后又由梦中醒来,回到现实中,书写了一种对于美丽的梦的失落和追念。

这其中,"昏沉的夜"即使做梦所处的大的环境,也是鲁迅所生存的黑暗现实的象征;而"美的人和美的事"则是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绝望反抗心境之下,内心深处对理想、美好、和平境界的向往与抒写。

二、说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掌握课文中“综、锦、萍”等12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2.理解课文超现实想象和情感的层次性变化。

3.品悟文本明快、美丽的感情基调和美学意境。

4.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三、说教学重点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四、说教学难点通过文本体味文中描述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五、说教法因课文的创作年代比较久远,学生对当时的社会情况和作者当时的境遇不了解,所以学习起来有难度。

教师要积极引领,适时指导,补充课外资料,学生的探究活动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六、说教学过程(一)话题导入由鲁迅先生写故乡情景的话题导入,引领学生走近他心中那好的故事……(板书:好的故事)(二)、作者介绍介绍鲁迅先生笔名由来和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三)、介绍《好的故事》写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课文创造条件。

(四)、初步感知读课文,学习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

再读课文,小组合作,简析本文结构。

郭初阳推荐的书目

郭初阳推荐的书目

郭初阳推荐的书目《顾准文集》、张中晓《无梦楼随笔》、《遇罗克文集》林贤治:《时代与文学的肖像》《自制的海图》《娜拉:出走或归来》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李慎之文集:网络搜索萧雪慧《独钓寒江雪》《教育,必要的乌托邦》何清涟《我们仍在仰望星空》葛剑雄《统一与分裂》傅国涌《脊梁》吴思《潜规则》《血酬定律》王怡《不服从的江湖》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上海三联书店傅伟勋《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余英时《论士衡史》林贤治《鲁迅的最后10年》《人间鲁迅》孙玉石《现实的和哲学的:鲁迅〈野草〉重释》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汪晖《反抗绝望》钱理群《名作重读》马原《阅读大师》史铁生《病隙碎笔》阿城《闲话闲说》、《遍地风流》、《威尼斯日记》庄周《齐人物论》王德威《想像中国的方法》叶嘉莹《叶嘉莹说词》《宋词赏析》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导论》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罗素《西方哲学史》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奥威尔《1984》昆德拉……卡夫卡……哈维尔文集:网络版露丝·本尼迪克特《菊与刀》福柯《规训与惩罚》E·W·萨义德《知识分子论》以赛亚·伯林《俄国思想家》邦雅曼·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和现代人的自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学会生存/教育的使命……》《新语文读本》《中学人文读本》严凌君《古典的中国》《自由的声音》系列文学教育的一道初阳——也评《言说抵抗沉默》并与骆驼刺先生商榷文:王尚文出处:文汇读书周报2007年3月1月12日《文汇读书周报》,《郭初阳的课堂抓住了语文的实质》一文吸引了我,快读一过,立刻抓起电话询问附近“枫林晚”书店有无《言说抵抗沉默:郭初阳课堂实录》,书店老板立刻将书送上门。

几天来,我都因郭初阳沉浸在一种亢奋的状态之中:这分明是语文课程文学教育的一道初阳,清新,绚丽,壮美!读了他的书,我有话要说;读了有关评论,更有不能已于言者。

中国现代性的历史反思——汪晖访谈录

中国现代性的历史反思——汪晖访谈录

中国现代性的历史反思——汪晖访谈录
周志强;肖寒
【期刊名称】《中国图书评论》
【年(卷),期】2007(000)003
【摘要】问:首先,我们想知道的是,为什么您会从现代文学的研究领域。

突然
之间转到了社会学的思考?汪:这个表面看有点突然的变化,实际上没有那么突然,因为对鲁迅的思考至今对我还有影响。

我是1988年写完博士论文《反抗绝望》的,因为研究鲁迅就不可避免地要研究和鲁迅相关的这个时代,比如你要研究鲁迅和章太炎、鲁迅和严复、鲁迅和梁启超他们的关联。

那个时代的氛围、如五四运动等等。

所以,我在1988年完成《反抗绝望》的写作以后,就开始转向思想史的研究,只不过那个时期的思想史研究更多地集中在20世纪,所以1988年下半年到1989年,我写了一篇长文《寓言与危机——现代中国思想中的“五四”启蒙运动》,
发表在第3、4期的《文学评论》,分上、下连载了两期。

【总页数】6页(P37-42)
【作者】周志强;肖寒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对自由主义的历史反思——贝拉米教授访谈录
2.论中国现代性构建之双向批判的总体性视域r——兼评刘国胜《中国现代性建构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3.中国传统空间知觉方式的变迁与中国现代性问题的起源语境--中国现代性问题研究之一
4.中国现代性与儒学的综合创造—李翔海教授访谈录
5.汪晖:
新形势下民族理论政策的因应与完善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学术造假

学术造假

造假案例
2014年,细胞遗传学、大脑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仍然是热门领域,航空航天作为大国实力较量的 焦点从未停歇,科学伦理和危机应对是科技新闻永远需要直面的话题。
日本“万能细胞”论文造假
2014年1月,英国《自然》杂志开年第一期,《自然》刊登了两篇日本理化学研究所科学家的论 文,文章称成功培育出能分化为多种细胞的新型“万能细胞”——“STAP细胞”。其培养过程简 单安全,将从老鼠脾脏取出的细胞放在与红茶酸碱度近似的弱酸性溶液里浸泡25分钟,培养数日 后就出现了新细胞。
这篇有望给再生医疗带来新思路的论文备受,但很快有众多研究人员在上宣布该论文存在诸多疑 点日本理化学研究所随即对研究过程展开调查,确认论文中有篡改、捏造的不正当行为,最关键 的是,数个重复试验均以失败告终,证明这一实验方法和结论都存在致命错误。
防范措施
专家学者认为,必须用道德、体制和法律建设三种手段,防范和惩治学术造假。
全国人大代表、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史宁中认为,学术造假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评价体系不合理 和学风道德出现了问题。他指出,在评价教学、科研成果时,不能仅以论文数量为依据。对业绩 考核、科研奖励、职称评定等实行量化管理,以不够科学合理的“指挥棒”,加剧学术界急功近 利心态的蔓延,使剽窃和粗制滥造之风愈演愈烈。史宁中说,在考察研究者的学术水平、学术能 力的同时,要加强对其道德品质、学术作风的要求,树立“学术荣辱观”。
●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某篇硕士学位论文,与南京财经大学2006年一篇硕士学位论文惊人相似, 两篇论文整体框架完全一样,除了把地点“江苏”两字替换成“山东”,被友称为“史上最牛硕 士论文抄袭事件”。
●辽宁大学副校长陆杰荣在核心期刊发表的《何谓“理论”?》一文被爆涉嫌抄袭。随后辽宁大 学校方表示,该论文第一署名人陆杰荣对此事并不知情,第二署名人、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 学学院外国哲学专业2006级在读博士生杨伦承认是自己抄袭,然后才拿给之前的老师陆杰荣署名。

继红发来的案例

继红发来的案例

一、贺海波事件:2008年10月16日,浙江大学药学院收到反映药学院副教授贺海波学术不端的邮件。

收到该邮件后,在院、校两个层面相继组成了调查组,当天即着手调查此事。

2008年10月23日,在学校着手调查贺海波学术不端行为一周后,“新语丝”网站披露了其一稿多投行为。

经过一段时间的演变,春节后,事件引起了众多媒体和社会各方面广泛关注,成为社会舆论的一个热点。

贺海波2006年6月博士毕业后进浙江大学药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合作导师为李连达院士。

李连达是我校聘任的药学院院长。

在整个“贺海波论文事件”处理过程中,学校共核查了贺海波及其所在研究室相关人员涉嫌学术道德问题的论文20篇,其中贺海波涉及论文9篇。

除作为合作作者的1篇论文外,贺海波作为第一作者的8篇论文均不同程度地存在剽窃、抄袭原博士导师实验数据,以及一稿两投、部分图表数据张冠李戴、重复发表、擅署他人名字、擅自标注基金资助、捏造知名专家帮助修改英语等严重学术不端行为。

有鉴其问题确凿,本人供认不讳,学校当即作出了处分:去年11月决定撤销其副教授职务和任职资格,解除聘用合同。

11月30日,我在中南大学召开的有关学术道德的宣讲会上,向在座500名师生讲述了贺海波论文事件。

由于贺的行为在国内外范围内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学校决定将其开除出教师队伍,我们的态度是明确和坚定的。

贺海波8篇有学术造假内容的论文的通讯作者均署为我校中药药理研究室主任吴XX副教授。

根据至今近4个月的调查,没有证据指向吴直接参与了上述论文的写作和最初投稿;但他在贺海波的部分问题论文录用或刊出后,作为通讯作者将其用于申报项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本人也存在重复发表学术论文等问题;此外,中药药理研究室的学风监管失范,作为研究室主任严重管理失职。

最近,我们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决定:撤销吴担任的中药研究所所长助理及中药药理研究室主任职务,给予行政记大过处分,并解除其聘用合同。

根据所有相关人员的陈述、笔迹鉴定和目前掌握的其它材料来看,涉及贺海波8篇有学术造假内容的论文中李连达院士的署名,是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贺海波擅署的,没有证据说明李连达参与了论文造假、剽窃和抄袭等。

鲁迅《文化偏至论》读后正式版

鲁迅《文化偏至论》读后正式版

鲁迅《文化偏至论》读后正式版文档资料可直接使用,可编辑,欢迎下载鲁迅《文化偏至论》读后《文化偏至论》是一篇让人读来非常震惊的文章。

那是1906年,清王朝还有它最后的几年活头,一个在日本刚刚弃医从文的“清国留学生”,就能写出如此洋洋洒洒的文章,真是让人钦佩。

我所赞许的不仅仅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非同寻常的见解,更在于他本人对西方最新思想的了解。

施蒂纳、克尔凯郭尔、沙夫茨伯里,这些我们当代人可能都并不了解的名字,在鲁迅的文章中却反复出现。

克尔凯郭尔于19世纪中期过世,该世纪的后半叶才逐渐为人们接受,而鲁迅在1906年的时候就对其进行了关注,这是非常不简单的事情。

当然,这主要得力于日本的中介作用。

在西学东渐的整个传播链条上,日本是处于东亚桥头堡的位置上的。

大部分西方思想都是先由日本引进,之后再由留学东洋的中国知识分子转译成中文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现代汉语中的大量词汇都是原先的日文词,而我们中国的现代科学术语体系,也基本上是仿照日本而得来的。

中国的近代思想异常活跃,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一次次受到先进现代化国家的打击,先进的知识分子培养出了对于西方最新思想的极为敏锐的眼光。

可以说,西方世界从古至今所有有影响力的思想观念和思想家,在近代中国都有所介绍。

然而,如果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看中国近代思想史,我们就会发现,现代西方的思想谱系并没有不加损失地被移植到中国。

由于中国特有的国情和知识分子主观上的取舍,并不是各式各样的西方思想在中国都产生了同等重要的影响力。

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以1919年为界,此前,国人的兴趣点在于宪政共和体制的建设,因此,启蒙哲学以及英美自由主义思想成为了中国思想界的核心焦点。

而1919年之后,中国的政治思潮日益左倾,马克思以及列宁的社会主义思想逐渐发展起来,这其中又以俄国共产主义最为成功,这主要是共产国际在中国的成功渗透并与无政府主义者进行组织上的斗争的结果。

可以看到,启蒙哲学和激进的共产主义思想,成为了中国近代思想史最为耀眼的两颗明星。

_态度同一性_与_反抗绝望_论汪晖的解构五四启蒙

_态度同一性_与_反抗绝望_论汪晖的解构五四启蒙

2005年第4期 中国文学研究Research of Chinese L iterature 第4期,2005 [学术争鸣] “态度同一性”与“反抗绝望”———论汪晖的解构五四启蒙吴 康3(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湖南・长沙 410081)关键词:态度同一性;反抗绝望;历史—时间境域;生存论摘 要:“态度同一性”与“反抗绝望”是汪晖解构五四启蒙颇具影响的观点,但是,他将“态度同一性”仅仅理解为心理态度,将“反抗绝望”理解为丧失未来的绝望的反抗,最终归结为非理性的个人赎罪式的人生哲学,这样,他不仅失落了五四启蒙思想家“态度同一性”的巨大生存内涵,而且导致对鲁迅及其创作的误读肢解,导致以西方启蒙逻辑来框范与解构现代中国启蒙。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35(2005)04-003-06“Attitude-I dentity”and“the Resist ance to Desperati on”———the d iscussi on of the W ang Hu i’s decon structi on of the M ay Forth M ovem en tW u Kang(The L iteral A rt of Hunan N or m al U niversity,410081,Changsha,China)Key words:A ttitude-identity;the resistance t o des perati on;hist ory-ti m e real m;existence theoryAbstract:W ang Hui advanced the“A ttitude-identity”and“the resistance t o des perati on”,his most influential vie ws, when he deconstructed the May Forth Move ment.However,he only inter p reted“A ttitude-identity”as the p sychol ogical atti2 tudes,and“the resistance t o des perati on”as the des perate resistance t o the fear of l osing the future,and finally concluded that such ideas are life phil os ophy of irrati onal individual’s at one ments.Hence,he not only l ost the enor mous existence connotati on that is inherent in“A ttitude-identity”advanced by enlighten mentm inds in theM ay ForthMovement,but als o m isunderst ood Lu Xun and his writings,and fra med and deconstructed modern China Enlighten ment with western enlighten ment l ogic. 众所周知,汪晖以“态度同一性”与“反抗绝望”的著名论点解构了五四启蒙。

《灯下漫笔(节选)》备课笔记

《灯下漫笔(节选)》备课笔记

《灯下漫笔(节选)》备课笔记 吴兆灵韩其文一、课文悟读鲁迅先生是世界上最具有叛逆精神的斗士 之一。

他的叛逆行为也许存在着某些方面的偏颇,例如中学生所熟悉的他对 中医的态度和对进化论的理解,但他深刻的见解与透彻的剖析是许多人无 可相较的。

这集中表现在他对历史、对国民劣根性的深刻揭露和批判上。

在本文中,他用精辟的语言,把中华几千年的历史形象而准确地概括 为两样时代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正是他独到的发现,虽然有它偏激的地方,但我们不能不佩服他见 解的深刻性、揭露的彻底性。

鲁迅先生对历史的理解来源于他骨髓深处的反传统思想,而这种思想 正是受到以反传统为主的五四运动根深蒂固地影响而产生的。

这一思想的核心正是改造国民性。

初中所学的《藤野先生》对这一思想的形成作了艺术的介绍,他所写 的小说又具体体现了这种思想。

表现在杂文上,就是对历史对现实作深入地剖析和无情地鞭挞,这种 批判也就意味着人的解放的可能性。

而鲁迅先生思维过程中改造人与改造社会的密切关联,正说明了鲁迅先生对民族与社会改造的内在的乐观——虽然他也时时表露着失望和愤激。

在本文的最后,他这样写到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 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也许在他的头脑中这第三样时代还是模糊的, 但却像是在黑暗的深夜给读者带来了些许的光亮,给人以精神上的振奋。

鲁迅先生反传统思想的深刻性还在于他是站在传统之中反传统。

因为他是在传统的文化模式和生活模式下成长起来的,他对历史敏锐 的洞察力正来自于他所熟悉的环境和对历史的透彻理解,这样从历史的内 部去挖掘历史的致命点,这就是他对历史和现实揭露的深刻、批判的彻底 的原因之所在。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还提出了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 了奴隶的时代的历史循环论,这种理论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认识上的唯 心主义,因为这里面包含着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我们应该把现实当作一种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历史来体悟。

“探索复杂性”——读汪晖《反抗绝望》

“探索复杂性”——读汪晖《反抗绝望》

作者: 许振敏
出版物刊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页码: 295-302页
主题词: 反抗绝望;鲁迅精神;鲁迅研究;《呐喊》;鲁迅小说;精神结构;中间物;学生时代;唐弢;
涓生
摘要: 或许没有比“探索复杂性”更能说明这部著作的价值与意义。

这是作者关于鲁迅研究的博士论文,它的副题是“鲁迅的精神结构与《呐喊》《傍徨》研究”。

不知什么时候养成的习惯,看书必先看前言与后记。

这本书的前言是作者的导师唐弢先生的代序:“一个应该大写的文学主体——鲁迅”。

虽在本书出版之前就读到了这篇“代序”,可直到读完全书似乎才读懂先生这序言的意义。

先生追忆半个世纪的一段往事,他对鲁迅与尼采的论述,大概在申说作为一个大写的文学主体的复杂性。

而作为对本书的第一个评论或许就是对作者“探索复杂性”的肯定。

作者在他的后记里说:“这本书是我学生时代的句号——一个。

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

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的学风问题

作者: 王彬彬[1]
作者机构: [1]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
出版物刊名: 文艺研究
页码: 126-138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3期
主题词: 鲁迅研究;文学世界;反抗绝望;学风问题;汪晖;上海人民出版社;河北教育出版社;博士论文
摘要:�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以下简称《反抗绝望》)是著名学者汪晖的博士论文。

该书1990年由台湾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出版繁体字版;1991年,作为“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之一种,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2000年,该书作为“回望鲁迅”丛书之一种,又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以下引文凡出自该著者均只标注页码)。

汪晖为2000年的版本写了“新版序”。

其中他说:“鲁迅研究是我个人的学术生涯的起点,这一点至今对我仍很重要。

”。

博白县一小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轮椅上的霍金教学反思3苏教版

博白县一小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0轮椅上的霍金教学反思3苏教版
7.重视积累拓展,让学生把想对霍金说的话写出来,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同时让学生练笔.霍金的话语,让学生拓展,积累,鼓励学生读课外书。
8.课堂注重评价,适时对学生回答做出评价,及时引导学生向正确方向思考,并且及时纠正学生不当的发音,语言,切实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评价语言尽量做到幽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鼓励学生敢于回答问题.
(板书课题:好的故事)
【设计意图】
美的环境可以丰富人的情感,美化人的精神世界。充满诗情画意的照片与婉转动听的轻音乐相结合,使学生身临其境.美好情境的创设,是丰富学生情感的良好手段,有利于直接提高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主动进行的、快乐的事.并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创造思维,使学生更快地投入文本的学习中。
2.设计抓住霍金是物理天才和是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这一主线展开教学,层次感比较清晰,层层展开教学,循序渐进。
3。教学重视朗读,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同时指导学生学会读书,简单告诉学生在读书时把那个词体现出来,读得轻重缓急,带着体会读书,学生真正学会朗读。简简单单学习语文,正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先生所说,符合当前教学思想.霍金的话语,我反复让学生朗读,目的就是让学生的心灵也受到深深的震撼:命运对霍金如此的残酷,而霍金却说: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学生较好地体会到了这段话语背后所包含的满足、乐观、顽强、执著……
4。读课文,评价朗读情况。
(1)听课文录音.
(2)指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3)指出不足之处。
预设:
1“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这句话中的“倒影”读作“dào yǐnɡ”,不读“dǎo yǐnɡ"。
②“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读时注意停顿,省略号停顿时间稍久一些。

鲁迅文学的诞生——读《〈呐喊〉自序》

鲁迅文学的诞生——读《〈呐喊〉自序》

作者: 汪晖
作者机构: 清华大学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现代中文学刊
页码: 20-41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6期
主题词: 鲁迅 《狂人日记》 狂 醒 学术史
摘要:本文通过对《呐喊,自序》的细读,重新解释了鲁迅文学的动力问题。

作者深入分析文本中的修辞、故事及其与其他文本的互文关系,说明鲁迅文学的动力不是从绝望出发,而是从反抗绝望出发的;鲁迅的东渡学医,弃医从文,革命后的沉默,《新青年》时期的呐喊,均可以置于"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的脉络中给予解释。

与其说是回心,不如说是忠诚,解释了鲁迅的那些"不能全忘却的梦"。

"希望的文学"、"反抗绝望的文学"与"胜利的哲学"、"乐观的文学"构成了现代中国文学中的两组各不相同又相互关联的文学态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