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解密《阿Q正传》与汪晖先生做一次浅谈——阐释解读《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的感受

合集下载

就解密《阿Q正传》与汪晖先生做一次浅谈——阐释解读《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的感受

就解密《阿Q正传》与汪晖先生做一次浅谈——阐释解读《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的感受

就解密《阿Q正传》与汪晖先生做一次浅谈——阐释解读《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的感受前言:本篇论文以解读汪晖先生《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为基础,联系《阿Q正传》文本,就深读《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后对于文中汪晖先生所提到的“契机问题”、“阿Q是否真要做革命党”,以及引申思考的“《阿Q正传》的跨时代启蒙意义”三大问题进行分析与论证。

通过谈论的方式与汪晖先生分享解读《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的感受和思考,从而更进一步了解《阿Q正传》作品本身。

每一部作品应该以严谨的态度去对待,若不知作品背景以及作品的深意,就如同嚼蜡没有滋味,更不能从作品中领略人生百态并取其精华。

而在面对鲁迅先生的作品时,不了解作品背景,就无法揣摩看似简单文字的深层涵义,更无法从中体会其中的世事百态。

《阿Q正传》是我在小说唯一一部初读、再读、深读、再次深读的作品,其中深意着实让人费解,甚至一度怀疑过鲁迅先生为何写一部如此使人“头痛”的作品?在解读《阿Q正传》这部作品时,汪辉先生发表的《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可谓是解密《阿Q正传》(以下文章中将用《瞬间》简称)的一座“里程碑”,汪晖先生通过对《阿Q正传》研究史上的三大经典问题,即“一、作品的叙述方式是否发生了断裂?二、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是国民的代表,还是农民阶级的思想特征?三、阿Q真的会革命吗?作为国民性典型的阿Q与作为革命党的阿Q在人格上是一个还是两个?”的论述,汪辉先生以其丰富的文学底蕴和熟练的文学手笔,娴熟地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施展开自己擅长精微思辨的才华,紧紧扣住阿Q生命过程中的六个瞬间,以理智独特的思维分析《阿Q 正传》,深刻的剖析了《阿Q正传》,逐渐将《阿Q正传》“裸露”地呈现于读者面前,引发广大研究者辩论汪晖先生其中观点正误的热潮。

但是,在我看来,在《瞬间》中汪晖先生对于《阿Q正传》的某些文本或者说是其中意味的解读不免有牵强之处。

就这篇非常精致的《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我还是存在一些解读疑惑以及思考想与汪晖先生交谈我浅薄的认知。

论《阿Q正传》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

论《阿Q正传》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

浅谈阿Q的精神胜利法内容摘要:《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这篇小说的问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者在作品中生动地塑造出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塑造了一个以“精神胜利法”在屈辱中抗争的阿Q 形象。

本文主要对阿Q的精神胜利法进行阐述。

关键词:阿Q、精神胜利法、现实生活茅盾曾在《小说月报》第十三卷第二期上给读者谭国棠的信中说:“阿Q这人要在现实社会中实指出来,也是办不到的,但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是呵,他是中国人品性的结晶呀!”“法国的罗曼·罗兰说:‘在法国大革命时期,也有类似阿Q的农民。

’”其实各民族的人都有精神胜利法,只不过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在具体的人身上的程度也大不一样。

前人论及阿Q精神胜利法,多强调它是国民的精神弱点。

毋庸讳言,阿Q的性格核心是精神胜利法,它是人面对失败时的一种逃避性思维,自有其趋弱的倾向,但也不可否认,精神胜利法在当时的环境下存在的合理性。

阿Q的精神胜利法应该是人类精神的特性,而不能仅作贬义的弱点来审视,本文对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不持否定态度,只是从思维的角度客观的论述这种精神现象。

另外,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阿Q正传》的文本中不仅限于阿Q,正如有人说,《阿Q正传》里人人都是阿Q,精神胜利法乃是未庄人共有的、特殊的思维机制。

一、阿Q精神胜利法产生的时代背景。

中国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一直用两手来维护自己的反动统治: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

精神奴役就是用种种封建说教来毒害被统治者,使被统治者愚昧、麻木,做了奴隶而不知道自己的奴隶地位。

这种精神奴役给被统治者造成的“内伤”是惊人的,封建毒素越来越深入地渗透到许多人的灵魂之中,使他们成为畸形的人,任帝国主义宰割,任统治阶级蹂躏。

中华民族后来已是集内忧外患于一身,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

为了挽救中国危亡的局面,孙中山先生披荆斩棘,不屈不挠;辛亥革命者前仆后继,浴血奋战。

分析阿Q正传及其意义(论文)

分析阿Q正传及其意义(论文)

分析阿Q正传及其意义(论文)分析《阿Q正传》的批判精神与现实意义鲁迅先生创作的《阿Q正传》,主要是以其具体生动的人物形象、入木三分的刻画分析及对社会的清醒认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和人性的“痼疾”,作者希望“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达到治病救人、改造国民性的目的,体现了深刻的主题,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

小说的内容,博大而精深,并且无一不闪耀着作者智慧的光芒。

现在我从作品中所反映的女性观、传统习惯、革命观、奴隶性及看客态度几个方面来加以分析。

一、女性观自古就有“红颜祸水”之说,在士大夫的眼中,女人的意思有两个:要么是泥美人似的玩物,要么是破国亡家的狐狸精。

大抵前者多用于诗词,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杨贵妃、“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施;而在做史论时则是后者的一套论调了,“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啊!男人对女人,一面是轻蔑,一面是追求,连屈辱不堪的阿Q面对静修庵里的尼姑也是或“唾骂”,或“伸出手去摩着伊新剃的头皮”并说着下流话,但同时又是小尼姑引起他对女人的无限联想并出现了对吴妈的调戏。

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女人是奴隶,当男人也成为奴隶的时候,女人便成为物品,连人也称不上了,男尊而女卑。

这种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影响至今:招生招工上的男女不平等,家庭婚姻中对女性的暴力虐待,近年讨论的“让女人回家去”等等,无一不是歧视女性的观念在当今的表现;反腐题材的影视文学中腐败分子的腐败来自贪污,而贪污却大都是为了某个女人,总之还是女人惹的祸。

真是“中国的男人,本来大半都可以做圣贤,可惜全被女人毁掉了”啊!这种观念,从某种角度来说,充分体现出以男权为中心的思想,男权社会从维护自己利益的角度出发,将所有的罪孽都归属于女人,所有的失误都归罪于女人,女性的地位便随男权的日益增强而一天天沦落了。

二、传统习惯“从来如此,便对么?”作者借阿Q这一人物对这个问题作了阐释。

在阿Q眼中,凡是不合未庄老例的,他都认为是错的,阿Q的逻辑是墨守成规,反对变革,排斥异己。

浅谈鲁迅与《阿Q正传》

浅谈鲁迅与《阿Q正传》

浅谈鲁迅与《阿Q正传》【内容摘要】:鲁迅先生是我国,乃至世界都享有较高名誉的大文豪,其青少年时期的生活与求学经历使他对中国农村社会、农民生活和思想以及封建社会有了一个较为深刻的认识和了解。

《阿Q正传》的发表,使得鲁迅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最伟大、最勇敢的旗手和主将。

从内容上来看,《阿Q正传》主要是说明小说发生地未庄的社会环境、人物构成等与阿Q 悲剧的联系;小说通过对阿Q的生存状况和“精神胜利法”的描写,表现了普遍存在的国民劣根性问题;通过悲喜剧结合,运用白描手法,创造性地塑造了阿Q这个人物形象,写出了世界名著《阿Q正传》,也因此奠定了鲁迅先生文学大家的地位。

本文试从作者的创作意图、小说的写作背景和思想意义以及内容这几个方面进行浅谈。

【关键词】:鲁迅、《阿Q正传》、精神胜利法、国民性20世纪是一个不寻常的世纪。

上承19世纪,下启21世纪的20世纪中华文学,在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和与时代情绪的遥相呼应中,积极地开拓进取和不断地自我革新,以其大起大伏,大开大阖的自身演进,书写了中华民族五千年华彩篇章中光辉灿烂的一页。

翻开这一页,鲁迅先生是一个无论怎样都无法回避开的章节。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后改为豫亭,浙江绍兴会稽县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支持者,是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

《阿Q正传》创作于1921年,是鲁迅先生最著名的一篇小说,它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鲁迅先生用娴熟的笔法为我们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个形象,让阿Q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名字。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闭塞落后的小镇未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伤害的旧时代农民的典型——阿Q。

阿Q上无片瓦,下无寸地,他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力气过活。

在深度阅读中实现学生与大师的对话——经典小说《阿Q 正传》阅读赏析

在深度阅读中实现学生与大师的对话——经典小说《阿Q 正传》阅读赏析

百家杂谈卢 齐[摘 要]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具有深远的文学价值和批判价值。

为激发新时代的高中生对经典小说的阅读兴趣,在深度阅读中实现与大师的对话,笔者带领学生进行了对经典小说《阿Q正传》的阅读赏析。

通过情境导入,引发学生对人物命运的关注;文本深入,引领学生在深度阅读中读懂人物;生活引入,引导学生建构独立完整人格。

[关 键 词]小说赏析;深度阅读;对话;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的代表作。

阿Q是文学大师奉献给世界文坛不朽的艺术形象,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和批判价值。

如何引导学生在深度阅读中实现与大师的对话,弄懂“精神胜利法”的含义,了解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理解鲁迅先生的创作意图,感受鲁迅先生的高贵情怀,笔者做了有益的尝试。

虽然教材只节选了小说的第七章和第八章,但课文篇幅相对较长,反映的时代距离学生较远。

在授课时我致力于化难为易,化整为零,运用信息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使学生能够顺畅地阅读经典,对话鲁迅。

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对严肃文学、经典小说的阅读兴趣,促进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不断提升,进行立德树人的教育。

高一学生喜欢小说的文学样式,也对小说的文体特征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热衷浅表性的阅读,不喜欢深入思考。

基于他们的年龄特点和阅读诉求,他们对鲁迅小说兴趣不大,对阿Q这样的人物形象难以理解,甚至有可能质疑这一人物形象的合理性和典型性。

他们头脑比较灵活,具有查找运用资料能力,能够通过学习平台完成预习,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因此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实际,我确定了四个学习目标:分析环境,把握小说情节,感知文本内容;品读片段,分析人物心理,了解“精神胜利法”;合作探究,探寻悲剧根源,理解创作意图;感受作者深沉的悲悯情怀,理解阿Q形象的典型意义。

一、情境导入,激趣入眼,引发学生对人物命运的关注授课伊始,笔者播放自制的flash动画“Q型小人物”:镜头1.一个圆圈缓缓滚入镜头,定格;镜头2.圆圈渐变为字母Q:镜头3. 字母Q渐变为阿Q漫画头像。

读鲁迅《阿Q正传》全面系统分析理解阿Q精神,充分挖掘文学价值

读鲁迅《阿Q正传》全面系统分析理解阿Q精神,充分挖掘文学价值

读鲁迅《阿Q正传》全面系统分析理解阿Q精神,充分挖掘文学价值在之前的文章,我通过心理学的角度,对鲁迅笔下的阿Q性格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然而这种单一视角的分析,并不代表我们系统的了解了阿Q这个人,一个文学的典型形象需要我们通过各种视角,全面而系统的分析,才能完成我们对这个角色的一个基本认识,鲁迅笔下的阿Q,我们平时基本就只拿一个“精神胜利法”来代表他,这其实仅仅是了解了一个方面,当我们系统的进行分析之后,这种“精神胜利法”所给我们的认识,就会完全变得更为开阔,我们所了解的就会更为客观准确,从而才能更多的挖取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

其实《精神胜利法》仅仅是阿Q的一个主要特征之一,了解阿Q 仅仅了解“精神胜利法”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要把阿Q的这个文学典型形象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个系统的整体来分析和研究它,这样我们才能知道阿Q这种性格形成的原因等等那些甚至应该为更重要的几个方面问题,而仅仅知道“精神胜利法”,那他就是仅仅是一个符号,并不会产生更深度,更具意义的文学价值。

对于分析阿Q这种性格之前,我们要了解这种性格的一些基本特征,通过阅读文本,我们会发现他有质朴的一面,也有愚昧的一面,同时还有圆滑无赖的一面;他率真任性,但同时也正统卫道;他能去争强好胜,但他也会忍辱屈从;他憎恨权势,但他同时也会趋炎附势;他会霸道蛮横但他也会卑怯懦弱;他敏感,他也麻木;他不满现状,但也会安于现状。

我仅仅是列举其中一部分,总之通过这些,我们看到阿Q是其实一个矛盾体,而且是一个明显对立的矛盾体。

我之前对某些学者发表的鸡汤文,那些什么“与黑暗和解”或者是那些“不要让雾霾跑到我们内心”等等进行过一个分析,其实他们与“精神胜利法”是同宗,都是一种让自己退回到内心,把问题消解在内心,使自己沉醉在躲避现实的虚妄中,我们大家以为他们说的很有道理,其实这个道理仅仅是迎合了我们内心的一个习惯性逻辑行为而已,当他们写出的内容正好迎合了你平时的一种行为方式,那这种行为方式很容易引起你的共鸣,因此你会误以为这是真理,这就是哲学。

高三读后感:读《阿q正传》有感_读后感

高三读后感:读《阿q正传》有感_读后感

高三读后感:读《阿q正传》有感范文一《阿q正传》是鲁迅的一部经典之作.这篇小说十分的短,但从几个方面写出了当时我们国人的灵魂,阿q他有些卑怯,善于投机取巧,自高自大,狡猾.阿q是一个落后的雇农.作为一个落后的流浪的雇农.他的个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个性、心理活动和精神面貌不仅与赵太爷迥然不同,就是与王胡、小d等也显然有别。

正想鲁迅先生所说的,阿q有着“农民式的质朴,但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

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摇船便摇船”。

这不仅正面说明了阿q作为一个流浪雇农的贫困生活,而且从侧面表现了阿q从本质上说来那种勤劳、老实、淳朴的农民性格。

当然,阿q也有一些流气,但这除了社会的影响以外,应该说主要是受了压迫的结果。

这些地方都很简单,也很明显,一般人也都承认的。

一个难于解决的问题是:阿q是一个农民,但阿q精神却是一个消极的可耻的现象,应该如何理解呢?这确实是一个矛盾。

要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要从当时的现实社会和阿q本身以及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上去找答案。

这就是我对《阿q正传》的一些理解,希望大家能批评!!范文二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1/ 9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他于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绍兴一个破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原名叫周樟寿,字豫才,18岁改名树人。

“鲁迅”这个笔名是他在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才开始用的。

鲁迅的小说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

鲁迅的小说思想深刻,技巧精练,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重要的杰作。

它写于1921年,最初分章发表于《晨报副镌》,后收入《呐喊》。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历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 的活动为线索,以批判阿q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来组织材料。

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作者不但从中国的现实社会出发,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基础,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设计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作为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

高中语文 阿Q正传解读《阿Q正传》素材

高中语文 阿Q正传解读《阿Q正传》素材

解读《阿Q正传》那天,我去了鲁迅纪念馆。

纪念馆里有一股阴冷的气氛。

在昏暗的灯光下,我独自走进去,面对着一堵高墙,灯光忽而亮一下,忽而又暗了下去,当灯光亮起来的时候,我看到了这堵高墙其实是一道铁栅栏,栅栏里面,是一群中国人,一个个脸上露出麻木的神情。

我明白了,这是在给我们暗示鲁迅生活的那个时代。

我想起了鲁迅先生说过的,肩起黑暗的闸门,放下一代到光明的地方去。

当我回过头,看到鲁迅那瘦弱的身躯时,我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这么沉重的黑暗,用那单薄的肩膀能承担得起吗?我进而想到,如果一个社会的责任,全要靠少数几个人来承担,这个社会未免也太病态了!当鲁迅独个人面对着整体的病态的社会和整体的病态的人群时,他怎么能够不绝望!记得汪晖先生在写作鲁迅传记时用的题目就是《反抗绝望》,这真是太准确了。

是的,鲁迅的一生,就是反抗绝望的一生。

我想起了王晓明先生的一段话:在差不多十年的时间里,只要有什么事情强烈地触动我,我就多半会想起它们。

譬如,从稍懂人事起,我在生活中几乎随处都感觉到人民的盲目和愚昧。

种种大的事情且不去说,就是走在街上,也会看见歹人白昼作恶,周围的人群中却无一人上前喝止;去乘公共汽车罢,车子还没停稳,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已经一哄而上,将下车的老妇人挤得踉踉跄跄。

每当这种时候,我都会想起鲁迅那些刻划“麻木的国人的魂灵〞的小说,想起他那“愚民的专制〞的论断,无论是七十年代中期,我在工厂做工,从广播里听到那些可笑的政治宣传,禁不住心生厌烦;还是八十年代以后,我开始在大学任教,惊讶于知识界中竟有这么多卑琐、狭隘、懦怯和无耻,我都会记起鲁迅,记起他对形形色色的愚民术的憎恶,记起他那句“中国其实并没有俄国之所谓知识阶级〞的沉痛的告白。

从他对阿Q们的居高临下的批判当中,我愈益体会出一种深陷愚民重围的不自觉的紧X,一种发现自己的呐喊其实如一箭射人大海,并不能激起些微浪花伪悲哀:从他对历代专制统治者的轻蔑背后,我也分明感觉到一种无能为力的痛苦,一种意识到思想和文字远远敌不过屠刀和监狱的沮丧;从他对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尤其是对吕纬甫、魏连殳一类颓唐者的剖析当中,我更看到了他对自己的深刻的失望,对心中那挥赶不去的“鬼气〞的憎恶;从他那强踊不舍的社会斗士的姿态背后,我还看到了深藏的文人习气,看到了他和中国文人精神传统的难以切断的血缘联系。

论《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一)

论《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一)

论《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一)在鲁讯的小说中,莫过于《阿Q正传》最有名。

但一提起《阿Q正传》,就不能不提起文中的主人公阿Q。

阿Q这个典型的产生,至今已经七十多年了。

七十多年来,阿Q已成为我国人民家喻户晓的人物,他对我国现代人民精神生活的影响是巨大而且深远的。

同时,多年来,阿Q也逐渐为世界各国人民所知道,所熟悉,各国人民通过阿Q来了解中国人民过去被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奴役的历史。

无论就反映时代生活的深广程度上说,就对实际生活的影响上说,阿Q都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典型,同世界文学史上许多有名的典型可以并列而无愧。

后出的阿Q,又因为处在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在十月革命影响下蓬勃发展的时代,而且处在中国这样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革命已经开始的时代,社会主义思潮和无产阶级革命精神的影响,使这个文学典型带上崭新的性质,为以前一些有名的典型所没有。

说阿Q基本还属于批判的现实主义的范畴,我们认为是可以的;但是这已经不是十九世纪欧洲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批判现实主义,而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进入了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范围的批判现实主义。

阿Q可以说就是这种带有崭新性质的批判现实主义在中国最杰出的成就之一。

阿Q是怎样一个人呢?作者在小说的开头就告诉我们,阿Q 是未庄社会(这是当时中国社会某些本质方面的缩影)里无田无地,孤苦伶仃,生活充满了屈辱和痛苦的一个小人物。

他姓甚名谁,从哪里来的,出生于什么人家,不独别人从未留心,就是阿Q自己也不清楚;独有同别人口角的时候,间或瞪着眼睛道:"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过去有人认为阿Q可能是出生于破落地主或小官僚之家的,那证据就是它上面所说的这句话。

其实阿Q的话是靠不住的,不过是为了猎取精神胜利而临时胡诌罢了;而且一说完也就忘掉,没当作一回事。

所以拿来作为科学考证的根据,实在是白费精神。

阿Q也没有家,一个人借住在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作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分析

《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分析

《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分析内容摘要摘要:《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写于1921年的作品,他就当时的旧中国大多数农民的现状深刻地去揭示了当时农民的精神面貌,意在唤醒麻木中的中国人民,希望他们觉醒起来救中国,使中国人不再受欺辱,不再受奴役。

他的作品具有很鲜明的时代性。

我主要是从阿Q这个人物入手,抓住他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以及他的种种行为去写,具体分析了他的精神胜利法和革命历程,揭示出人物的弱点,点明了人物性格的可悲性,以及由此去阐发了阿Q革命的失败和下场的悲惨的必然性。

同时,也警醒国人,不要再让阿Q的悲剧在中国上演!关键词:畏强凌弱精神胜利法狂妄自大革命阿Q,是鲁迅笔下的一个典型文学形象,更是一个旧中国下层农民的真实再现!他的出现,不但震惊了旧中国,敲打着每一个中国的心坎,同时,也震憾了世界,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觉醒!《阿Q正传》①创作于1921年,是鲁迅先生②最著名一篇小说,它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鲁迅先生用娴熟的笔法为我们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个世界文学画廊中的著名形象,让阿Q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甚至家喻户晓的名字。

阿Q形象不但在当时的中国,乃至在今天在世界都引起了不小的震憾,催人警醒,促人奋进。

《阿Q正传》继承我国小说的民族传统,用“传”③的形式构成全篇。

小说紧紧围绕阿Q而“传”,自始至终以阿Q的活动作为唯一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写出阿Q短暂而可悲的○1阿Q正传》是一篇中篇小说。

鲁迅著。

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鲁迅以巴人为笔名在《晨报副刊》分章刊载,共9章。

后收进小说集《呐喊》。

②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汝南县。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

③传:记载人物事迹的文字。

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

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纪念作为开端的辛亥革命

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纪念作为开端的辛亥革命
一 一
像说 书人 文学 ,但 暗 暗戏 仿 中 国的史传 传统 。 “ ”是一 个人的传, 传 一个人物、 条线索 , 事 一 叙 但也正因为作品围绕着人物 的性格和 与它们的叙 事方式 之间的关联 ,就难以说 明这些 上非常单纯 。 而 叙 作品的含义 。鲁迅杂文和散文 中的有些描写与他 命运展开, 不是 以故事为中心 , 述风格并 不局 鲁迅后来 自 述说 : 的小说在文类上的 间隔并不绝对 。这些作 品描述 限在传统说书人文学的范畴里 。 世态万象 ,但叙事是主观 的。 第一章登 出之 后便 “ 字临 头 了,每 七天 苦” 阿Q 正传 的叙述方法与通 常的 “ 四” 五 必须做一篇 。我那 时虽然并不忙,然而正在做 流 小说 很 不 同 ,不像 典 型的 现代 小说 的 写法 ,在 民 ,夜晚睡在做通路 的屋子里 ,这屋子只有一个 鲁迅 作 品中 ,它也非 常奇 特 。作 品于 1 2 年 1 后窗 ,连好好 的写字地方也没有 ,那里能够静坐 91 2 月4 日起在北 京 晨报 副刊 的 “ 开心 话”栏 目 会 ,想一下。伏 园虽然还没有现在这样胖 ,但 …… 中发表 ,每周或隔周刊登一次 ,有 点像通俗小 说 已经笑嬉嬉 ,善于催稿 了。 连载 的味道 ,叙述方式上 留有强 烈的说书人文学 阿 Q 传 》 的 缘 起 很 像 旧式 小 说 的 模 式 , 正 的影 子。从 第二章开始 ,作品被移入 “ 新文艺 ” 登 在 报 纸 的 副 刊 上 一 一 报 纸 的 正 版 多 为 时 事 政 开心话” ,茶余酒后看了可以 栏 目,连载 至 12 年2 1 日止 。传统 的长篇 小 治 ,副刊 中就有 “ 92 月 2
关键 词:
国民性、鬼 、辛 亥革命、直 觉与重复、精神与身体、正 史、向下超越
阿 Q正传 是 鲁迅 著 作 中影 响最 大 、传 播 最 广的作 品 ,也被 公认 为现代 中 国文 学 的经

2024年《阿q正传》读后感(2篇)

2024年《阿q正传》读后感(2篇)

2024年《阿q正传》读后感这个夏天真是出奇的热,没事干便倒在床上,随手抓过一本书来看――《阿Q正传》――不久从弟弟家借来的。

于是随便翻开一页瞧瞧,不久,就被阿Q调戏小尼姑的情节吸引住了,逗得我哈哈大笑……于是我翻到了第一页……我一口气读完了它,读完后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又觉得可笑,又认为可悲。

同时又佩服鲁迅先生的才华。

《阿Q正传》它是以辛亥革命前后的农村为背景,塑造了一个深受封建主义压迫和毒害的不觉悟的农民形象。

暴露出国民的弱点,写出国人的灵魂。

从作品的宇里行间中,我能体会到作者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同时作者也集中描写和痛彻批判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通过在辛亥革命中阿Q的表现和悲剧命运,深刻地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

作品在故事情节的展开和人物性格的刻画,深广的背景和人物的命运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等糅合在一起,组合得十分成功。

阿Q这一当时国民性格的典型,他临死前,两件最遗憾的事情是:画押的圆圈画得不够圆,二是游街时,没有唱出几句戏来。

这是多么的可笑,更是多么的可悲呀!这决不是临危不惧,而是愚昧至极,他毫无真正的精神世界,连动物都会同情他这一套的精神胜利法,阿Q 没有灵魂,就是死了也上不了天,只有一幅欺软怕硬的躯壳,他的存在对别人来说毫无意义。

多他不多,少他不少,最多会成为人们无聊时的谈资。

阿Q死后,人们的态度各不一样,有的说:“阿Q是坏人,被枪毙就是证据。

”有的说:“枪毙没有杀头好看。

”还有的却说:“游了那么久的街,竟没唱一句戏,白跟了一趟。

”这些麻木的语言就是对自认比阿Q高一等的人们对阿Q最后的“祝福”,令人可悲!《阿Q正传》就像是一个凹透镜,当时的人们就像是一束光,这束光穿过凹透镜集聚成了明亮的一点,这一点就是阿Q,他的身上汇聚了所有当时的中国人的东西……希望阿Q会在现在的社会里消失,成为一个真正幽默的笑话。

2024年《阿q正传》读后感(2)很荣幸在____年读到了《阿Q正传》这本经典之作。

关于阿q正传读书心得5篇

关于阿q正传读书心得5篇

关于阿q正传读书心得5篇小说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国农村为背景,描写了未庄流浪雇农阿Q,虽然干起活来“真能做”,但却一无所有,甚至连名姓都被人遗忘的故事。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阿q正传读书心得5篇,欢迎阅读参考!关于阿q正传读书心得(1)对于鲁迅的作品,我最感兴趣的是《阿Q正传》,它已被译成多种文字,被世界各地的读者所欣赏。

阿Q是未庄一个贫苦的小人物,他很穷,连名字都没有,人们都叫他阿Q。

阿Q没有家,住在土谷祠里,平时靠给人家打短工挣钱养活自己。

他又穷又瘦小,常常遭到别人欺辱,当人家嘲笑他连家都没有时,他却自吹“我的儿子比你们阔得多啦!你算什么东西!”。

每次和王胡打架,被人揪住辫子往墙上撞时,他总是用“这是儿子打老子”的话来安慰自己。

挣来的钱被别人抢了,阿Q很生气很愤怒,会狠狠地打自己一个耳光,然后把它想象成打了别人一样,从而莫名其妙地又高兴起来。

这就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他总能用精神胜利法让自己“反败为胜,反辱为荣”。

读完《阿Q正传》,阿Q的形象便在脑中挥之不去,阿Q是一个被时代所抛弃的人。

他的精神胜利法可谓天下第一,他常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欺欺人,麻木自己,以求得心里上的安慰与平衡。

虽然我们已远离阿Q那个时代,但他的精神胜利法却阻挡不了现代版阿Q的产生。

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同学,因为考试成绩不理想,受到父母责怪时,便会自然而然地说,班上还有谁谁谁,比我还少呢!如果他考80分,会说还有人只考70几分,如果他考70分,那就会找出60分,甚至不及格的同学来,以此证明自己不是最弱的。

不光考试如此,平时的作业,上课回答问题同样如此,自己做得不好,不去从自身找原因,总是拿别人的短处来和自己的长处比,从不拿自己和成绩好的同学作比较,这和啊Q的精神胜利法不是如出一辙吗?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如果我们每个人总是向下看,和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较,那么你会进步吗?这个社会会进步吗?我们的祖国会进步吗?所以,读完《啊Q正传》后,我想:啊Q生长在那个特殊的,人性扭曲的年代,他才有了那样悲惨的命运。

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读后感

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读后感

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读后感周迅演绎的《阿Q正传》改编自鲁迅的小说,根据其深刻的洞察力,将文学创作融入演技,并以有趣的故事情节和深刻的寓意为观众带来了不一样的阅读体验,使之成为本季流行剧中的一支亮点,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

小说《阿Q正传》中,以阿Q为中心,描绘了他生命中激动人心的六个瞬间。

阿Q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农村,没有财富,也没有父亲,却拥有出众的勇气和不起眼的决心。

从小偷到乡长,从败诉者到拯救全乡的英雄,阿Q经历了从平凡到卓越的转变,正如作者所说:“阿Q的英雄不是循规蹈矩的拼功而来,而是一种英雄的性状,是因为他自己而存在的。

”第一个瞬间来自世界上最卑微的小偷,受了赤贫家庭的影响,阿Q为了拯救家庭,潜心偷窃,即使受到牢狱之灾,仍然心存坚持,展现了他的顽强毅力。

在他贫穷的生活中,也能看到阿Q的野心和智慧。

第二个瞬间来自玉女,阿Q将自己的野心、智慧、勇气全部投入到打官司上,大胆发言,明辩论,用极具说服力的事实和案情勇敢的面对法官,以一口流利的洋文博得了众人的称赞,真正让贫苦的他成为人人崇拜的乡长。

第三个瞬间来自乡里的婆婆,救活一只濒死的老鸡,勇敢地穿越乡里众人的质疑,以及自己赤贫的家庭,希望能给老鸡一次活下来的机会,展现出阿Q的柔情和温暖。

第四个瞬间来自拯救全乡的英雄,面对瘟疫凶险,他坚强的把持,敢于到一线疫区施救忠贞的精神,他的行为赢得了众人的崇拜,通过英雄的行动,阿Q真正实现了英雄性格的蜕变。

第五个瞬间来自礼堂,被他的英雄行为打动的乡里的居民把这份爱传承下来,他们热烈欢迎阿Q的归来,礼节万分,他们的心意深深打动了阿Q,让他重新拾回自信和勇气。

最后一个瞬间来自黄色河流,面对死亡终究要面对,当阿Q站在河流边,勇敢地面对生死,接受这一终极的挑战,阿Q的勇气和智慧让司空见惯的死亡有了神圣的仪式。

《阿Q正传》以它的励志故事以及精彩的演出,向我们传达着一个凡人可以也有出众、与众不同的人生担当,同时也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一个人可以在生活中自豪地活出自己,不被物质奴役,不被社会压抑,勇敢地面对生活和挑战,找到自己真正的价值。

2023年《阿Q正传》读书心得

2023年《阿Q正传》读书心得

2023年《阿Q正传》读书心得2023年《阿Q正传》读书心得1《阿Q正传》是鲁迅《呐喊》中的一篇小说,文中他写入了阿Q的动作,语言,神态表情以及心理描写,使我身临其境。

《阿Q正传》一共九章,写了阿Q的变化。

第一章“序”交代了为给阿Q作传的原因,概括了阿Q的身世和现在的处境;第二章和第三章重点描写了阿Q 的精神胜利法,利用别人的痛苦来表现自己的胜利,表现了他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畏强凌弱和十足的奴相;最后写了辛亥革命波及未庄以后,阿Q自发神往革命的愿望和行动,以及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已后,他对辛亥革命的极度失望,反动派窃取革命果实,阿Q被杀的悲惨结局。

透过阿Q的故事,我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精神愚昧。

阿Q的爱国,一心向着革命的心使我深受感动,我要向他学习。

阿Q的生活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辛劳,痛苦。

2023年《阿Q正传》读书心得2再次读它,好象已不会佩服阿Q的“精神胜利法”了,他是矛盾的,虽然他游手好闲,但他始终是农民,他骨子里是质朴的,不过他有点愚蠢罢了,还有点胆却,他不敢面对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就说服自己,在幻想中满足自己。

阿Q性格的某些特征是中国一般封建农村里普通农民所没有的。

即瞧不起城里人,又瞧不起乡下人;从自尊自大到自轻自贱,又从自轻自贱到自尊自大,这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这样典型环境里典型的性格。

阿Q原来认为革命就是造反,造反就是与他为难,一向表示“深恶痛绝”。

现在看到百里闻名的举人老爷居然这样害怕,未庄的人居然这样慌张,便不免对革命“神往”起来。

他想:“革命也好吧,革这伙妈妈的命,太可恶!太可恨!……便是我,也要投降革命党了。

”和“精神胜利”不同,阿Q这个时候的感受完全具有现实的根据:向来骄横霸道的赵太爷换了一副面孔,怯怯地迎着他低声叫“老Q”;赵白眼也改口称他“Q哥”,想从他这里探听“革命党的口风”。

但这有点被压迫者的报复思想,阿Q对革命并不了解。

当封建地主篡夺了革命的果实,扼杀了农民的要求时,阿Q还只是阿Q,留给他的是悲惨的结局,也是辛亥革命的悲剧。

阿Q正传阅读总结与心得

阿Q正传阅读总结与心得

阿Q正传阅读总结与心得阿Q正传阅读总结与心得1平衡的现象很常见,平衡的图画、平衡的文字、平衡的建筑……天平是平衡的,世界唯有平衡才能稳定,平衡是不可缺少的。

事物需要平衡,心理也需要平衡,看见的东西需要平衡,看不见的更缺不了平衡。

但是,这种平衡一旦被扭曲,就不再是原来的平衡了。

我看过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虽只是粗略地看了一遍,对主人公阿Q却留有很深的印象。

阿Q的“一精一神胜利法”,可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这种阿Q一精一神就是一种心理平衡的扭曲形态。

阿Q经常到处惹麻烦,总被别人打,但他并不伤心沮丧,并没有感受到失败的痛苦。

被打之后,总是笑着说:“儿子打老子”,然后很快地将这件事忘记。

一般来说,不管有钱没钱,都要到酒店去喝几口酒,下次还不改,仍是被打。

有一次他又招惹上了一个人,那人叫王胡,王胡打了他之后说:“这不是儿子是打老子,是人打畜牲。

”阿Q连连答应,可是王胡一走,他又说儿子打老子了。

这种一精一神胜利法倒也好处不少,整天笑口常开。

但是他的处理方法不对,不应该将事忘记,而是应该记住,不去再做类似的事了,这样,偶尔用用这种方法,也其乐无穷。

阿Q被比他厉害的人打过之后,不服气。

这时候,若过来的比他弱小的人,那就倒霉了,那个人就要被阿Q好好欺负一番了。

那次被那个假洋鬼子打了一下,不快活。

正好一个小尼姑过来了,阿Q就将她打了一顿解气。

那个小尼姑气愤地跑了,骂他,他反倒哈哈大笑。

这样阿Q就获得了心理上的平衡,尝到了胜利的喜悦。

像阿Q这样的人,现在也有,特别是欺负弱者这一行为,在学生中是常见的。

但是,阿Q这样与那时候的背景有很大的关系,是时代创造了阿Q,是时代造就了“一精一神胜利法”,是时代扭曲了人的心理。

鲁迅的这本书,真实的反应了那个时代人民的生活,阿Q的悲剧想必是千千万万人的结局吧。

难怪鲁迅先生要“弃医学文”来矫正国人“扭曲的平衡”。

阿Q正传阅读总结与心得2鲁迅的《阿q正传》我已经读过许多次了,至今依然还没能完全弄懂其中的深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解密《阿Q正传》与汪晖先生做一次浅谈——阐释解读《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的感受前言:本篇论文以解读汪晖先生《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为基础,联系《阿Q正传》文本,就深读《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后对于文中汪晖先生所提到的“契机问题”、“阿Q是否真要做革命党”,以及引申思考的“《阿Q正传》的跨时代启蒙意义”三大问题进行分析与论证。

通过谈论的方式与汪晖先生分享解读《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的感受和思考,从而更进一步了解《阿Q正传》作品本身。

每一部作品应该以严谨的态度去对待,若不知作品背景以及作品的深意,就如同嚼蜡没有滋味,更不能从作品中领略人生百态并取其精华。

而在面对鲁迅先生的作品时,不了解作品背景,就无法揣摩看似简单文字的深层涵义,更无法从中体会其中的世事百态。

《阿Q正传》是我在小说唯一一部初读、再读、深读、再次深读的作品,其中深意着实让人费解,甚至一度怀疑过鲁迅先生为何写一部如此使人“头痛”的作品?在解读《阿Q正传》这部作品时,汪辉先生发表的《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可谓是解密《阿Q正传》(以下文章中将用《瞬间》简称)的一座“里程碑”,汪晖先生通过对《阿Q正传》研究史上的三大经典问题,即“一、作品的叙述方式是否发生了断裂?二、阿Q及其精神胜利法是国民的代表,还是农民阶级的思想特征?三、阿Q真的会革命吗?作为国民性典型的阿Q与作为革命党的阿Q在人格上是一个还是两个?”的论述,汪辉先生以其丰富的文学底蕴和熟练的文学手笔,娴熟地运用文本细读的方法,施展开自己擅长精微思辨的才华,紧紧扣住阿Q生命过程中的六个瞬间,以理智独特的思维分析《阿Q 正传》,深刻的剖析了《阿Q正传》,逐渐将《阿Q正传》“裸露”地呈现于读者面前,引发广大研究者辩论汪晖先生其中观点正误的热潮。

但是,在我看来,在《瞬间》中汪晖先生对于《阿Q正传》的某些文本或者说是其中意味的解读不免有牵强之处。

就这篇非常精致的《阿Q生命中的六个瞬间》,我还是存在一些解读疑惑以及思考想与汪晖先生交谈我浅薄的认知。

一、关于“契机”问题的考量鲁迅先生笔下的文章,读者决不能以“读读”这种心态去欣赏,其笔下每一个丰富的人物形象以及饱满的故事情节,方到“读懂”,才觉意味深长、奥妙无穷。

《阿Q正传》中主人公阿Q,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就是他拥有着近似于病态的精神胜利法,这种超强的自我安慰方式贯穿了全小说始终。

汪晖先生说“当人们将注意力集中到‘精神胜利法’上的时候,几乎忘却了鲁迅对于身体的关注,但‘精神胜利法’对应的不正是身体的失败吗?”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饥寒交迫、受人欺压,连最基本的性欲都无法满足,羸弱的自身条件与冰冷的外部环境,使得精神胜利法这种近似病态的“自我安慰”法出现,作者鲁迅先生选择这样一个社会角色去表现精神胜利法再恰当不过了,阿Q更是将精神胜利法演绎至最高境界,因此“阿Q”这个特殊又普遍的人物形象在每个读者心中印象深刻,读者甚至在阿Q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或深或浅,《阿Q正传》也成为了文学爱好者、研究者“挖掘”的热点对象。

而汪晖先生的就是研究《阿Q正传》中最杰出的研究文章之一。

纵览全文,《瞬间》中出现最多的词语就是“契机”,前后共有十三处。

为何“契机”出现如此频繁?此与汪晖先生所述的《阿Q正传》中“六个瞬间”以及汪晖先生对于《阿Q正传》的主旨理解有着不可区分的重大关系。

在《瞬间》中,汪晖先生对于精神胜利法做了详细地研究,并根据“阿Q”这位主人公为“精神胜利法进行了定义与分析。

首先,汪晖先生对精神胜利法所下的定义为:“‘精神胜利法’不仅是阿Q进行自我安慰的机制或工具,而且就是他的自我本身。

”;而精神胜利法的功能则是:“对失序状态的重组,因而也是秩序的恢复机制”;再来,汪晖先生认为“精神胜利法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对失败的否定,即当失败接踵到来的时候,精神胜利法赋予阿Q一个强大的心理机制,通过编造另一套叙述以赢得胜利。

”汪晖先生对于“精神胜利法”的透彻分析我完全认同,不论是定义、功能、还是特征,按照汪晖先生所给的指导再去看待《阿Q正传》中的“精神胜利法”,确实会有极度的认同感。

小说中对于阿Q精神胜利法地描写也可谓称绝:“阿Q 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一种“辩解”的形象跃然纸上,可笑的是被人欺负却还要继续找借口寄托或者坚持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已经被摧残的尊严。

这是作者深层的讽刺,将这精神胜利法的讽刺性进一步推进。

继而,“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余下的就是‘第一个’。

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什么东西呢!?”一系列的强烈讽刺,使读者对于阿Q这个形象不再有一丝怜悯之心,鲁迅先生将这种精神胜利法通过一个片段表现得淋漓尽致。

面对软弱的自己,阿Q已经习惯用这种方式去处理,无疑精神胜利法已经从外化的方式转为内化,就如汪晖先生所言精神胜利法就是阿Q的自我本身。

可是,仁慈的汪晖先生并没有全盘否定这样麻木不仁的阿Q,试图从小细节中寻找希望解救读者心中的已经“无药可救”的阿Q,从六个瞬间中寻找契机来说明阿Q的还是存有一点属于自己的主观性。

这六个瞬间即:“失败与痛苦”与“无可适从”、性与饥饿、生存本能的突破、革命的本能与“无聊”以及大团圆与死。

并且汪晖先生就鲁迅先生对于《阿Q正传》的探索重心下了定义,他认为:“鲁迅探索的重心是精神胜利法与突破精神胜利法的契机问题。

”给了阿Q“存活”的机会。

而在我看来,鲁迅先生就是要把阿Q的软弱写到极致,将阿Q与他的最终“大团圆”的命运一般在小说中“写死”,旨在表明主观被麻痹的愚钝时代,革命只是在形式上反抗,却不在人的主观意志上进行彻底解救与释放,这般的不彻底性终会如阿Q所谓命运一样走上末路,要想革命,先革命意识、联系底层大众、自上而下、自下而上是前提。

“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给我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想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若以汪辉先生契机论而言,认为此处的“站了一刻,心理想”是阿Q突破精神胜利法的契机,那么不免有些牵强。

其实简单来说就是以阿Q被挨打并且用精神胜利法安慰自己来掩盖自己的软弱性,而这种软弱性却也是辛亥革命最终失败的原因之一。

就我观点得出的结论是:“站了一刻,心里想”......这些个瞬间并不是阿Q想要突破精神胜利法的“挣扎”或者契机,因为此时精神胜利法就如一颗“肿瘤”长在了阿Q的脑袋中,并且支配无意识的阿Q行动。

汪辉先生所言的“契机”就是指这些每次出现的“契机”都是对于净胜胜利法突破的可能性,总结性的认为这些契机正是对现代中国革命的必然性的预言。

但是《阿Q正传》为一篇充满讽刺性的小说众人皆知,且汪晖先生在《瞬间》开头强调这篇小说为“讽刺性”小说,对这篇小说是“热讽还”是“冷嘲”做了大幅度的说明,可见并不是预示性小说。

而后又说这是对现代中国革命必然性的预言这不免产生了前后矛盾。

我认为这些个瞬间只是一个缓冲,或者说给读者一种阿Q会不会反抗的期待。

但在思想意识无从解救的时代,被打压的阿Q一成不变,挨打是他不必质疑的结局,也是革命在没有得到彻底性的完全革命的前提下总会被“挨打”的结局的说明。

二、就“阿Q是否真要做革命党”问题的交谈汪晖先生在讨论“阿Q是否真要做革命党”这个问题中开篇第一句以:“说《阿Q正传》是一篇关于革命的书,也许有点奇怪。

”为开端,分别以欧阳凡海提出的《阿Q正传》的主要企图是要从阿Q身上发掘革命种子,邵荃麟对欧阳凡海说法的反驳以及鲁迅先生的看法来论证这个问题。

而在我看来,《阿Q正传》是一篇关于革命的书,而且阿Q也是真的要做革命党,阿Q是要以自身的经历为例革主观思想的命,或者说革麻木的人民以及社会的命。

这个启示不仅来自于对《阿Q正传》文本的解读,还来自于汪晖先生总结左翼批评家认为阿Q的命运与辛亥革命有关的理由。

“第一,《阿Q正传》描绘的是中国辛亥革命前后的社会样态,假洋鬼子、赵老太爷等代表着辛亥革命所触动的秩序如何在革命后又重新获得生机。

阿Q的命运是与革命未能触动基层社会秩序密切相关的。

第二,阿Q 代表着革命的不彻底性、盲目性和整个社会的麻木”“阿Q是一个农民,中国革命是一个农民的革命;在农民造反没有获得新的政治领导和新的政治意识的时候,农民革命也正是统治制度循环往复的过渡环节。

”正因为此带有汪晖先生略主观性的总结,我认为鲁迅先生就是想以阿Q为反例,赋予阿Q这样一个病态的形象与不幸的经历来强调主观思想在当时改革的必要性,否则就像阿Q一样,最终走上末路。

而就我的浅见,通过对《阿Q正传》的文本解读,在《阿Q正传》的多数章节中都能从中得到论证。

在《阿Q正传》第三章“续优胜记略”中,在阿Q欺负小尼姑片段中,因为在酒店在这样的环境中社会中各个阶级的人都存在,可以说酒店是当时社会的小缩影地点。

而小尼姑被欺负后,酒店中的人也“九分得意”的笑,从社会小缩影中观社会,表现当时封建社会下人们脑海中存在的劣根,且从没有人性的冰冷、呆滞、僵硬社会人形象中了解到封建思想就像“毒瘤”,且给人们的毒害至深。

在第四章“恋爱的悲剧”中就“吴妈”事件后,阿Q被未庄的女人们排斥,“而且将十一岁的女儿都叫进去了”,这对于阿Q而言是再一次的打压,男女之爱已经为人性最原始最本初的自然之性,而这次是对于基础人性的打压。

对于阿Q而言人之本性已经没有乐可以得到满足的任何希望了。

如果将这种经历迁至革命,可以理解为最底层的希望已经不在,革命的渺茫与动力走上了穷途末路。

再者,“其一,酒店不肯赊欠了;其二,管土谷祠的老头子说些废话,似乎叫他走;其三,他虽然记不清多少日,但确乎有许多日,没有一个人来叫他做短工。

”基本的供给都没有了,这就是麻木不仁的社会对社会底层带来的毫不怜惜,人们以己为重,毫无博爱之心,更没有爱国爱民族的思想可言。

在这样一个境况下,革命真的能否成功?且可以说是可以完全革命吗?在第五章“生计问题”篇章中,小don这个新的人物形象出现。

小don与阿Q的名字有着相似的发音,更有着极为相似的性格特征。

小don在小说结尾并没有像阿Q一样被枪毙。

小don的出现以及继续生存说明了:如果社会不改变,大众的主观意识不改革,这样的阿Q将会无穷无尽,无论是病态的阿Q与精神胜利法,或者是阿Q所经历的悲剧都将会是循环往复的。

可见鲁迅先生强调的“思想解放”对于人性释放的重要性,这更是社会变革与解放必要前提。

再来看第六章“从中兴到末路”,阿Q从城里回来说“‘你们可看见过杀头么?’阿Q说,‘咳,好看。

杀革命党。

唉,好看好看,......’”这与鲁迅先生在《<呐喊>自序》中,在仙台医科学校与同学们看日俄战争的画片时,中国人被日本军杀害而周围的人们都是以鉴赏的心态围观盛举这一片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