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大别造山带大地构造相划分及其特征
安徽省各地市地形地貌特点概述教学文案
安徽省各地市地形地貌特点概述安徽省各地市地形地貌特点概述合肥市:位于东经117°10′~117°22′,北纬31°48′~31°58′,地处江淮丘陵,江淮分水岭横贯东西,形成较低缓的鱼背状地带。
总趋势是西南、东南和北面高,中南部低。
境内地形较平缓。
芜湖市:位于东经118°22′,北纬30°20′在长江与青戈江的交汇口。
主要市区沿长江南岸呈一带状,区内圩区~丘陵~山区呈梯形上升。
蚌埠市: 位于东经117°22′,北纬37°57′,其北部是广阔的淮北平原, 地势坦荡;南部连接淮南丘陵,地势稍有起伏,市区地形河流众多。
淮南市: 位于东经116°21′~117°11′,北纬32°32′~32° 56′,地处安徽省中部偏北,跨淮河两岸。
地形多样,地势南高北低。
土壤类型亦复杂多样,淮河以北的平原地区,基质是古河流沉积物,主要为砂礓黑土和黄土。
淮河沿岸的湾地为潮土类土壤。
湾地与丘陵之间的岗地,基质为下蜀系黄土,土壤主要为黄棕壤。
此外,凤台县留有部分白碱土。
马鞍山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长江下游南岸,东经118 °24′9″~118° 39′37″,北纬31°38′7″~31°47′2″,呈丘陵地形,西临的长江近似于南北流向,从采石矶至马鞍山(山名)北沿江为一狭长的带状山脉,走向与长江流向一致,市区的东部、东北部、东南部多山区,呈东高西低形。
淮北市: 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处东经116°23′~116°59′,北纬33°17′~34°02′。
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缓倾。
铜陵市:位于东经117°48′38″,北纬30°56′42″,地处安徽省长江南岸。
铜陵为丘陵地带,境内岗峦起伏,东南山脉绵延,西北面为沿江洼地。
安徽省重要地质遗迹调查可行性报告
新开工作项目可行性报告工作项目名称:安徽省重点地质遗迹调查工作项目负责人:鹿献章承担单位名称:安徽省地质调查院计划项目名称: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实施单位名称: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日期:2010年10月项目概况安徽省重要地质遗迹调查可行性报告初审意见书目录一、概况 (1)㈠工作项目名称、承担单位 (1)㈡工作项目所属的计划项目名称、实施单位 (1)二、项目起止时间 (1)㈠工作项目起止时间 (1)㈡工作项目所属的计划项目工作周期 (1)三、地质背景及立项依据 (1)㈠地质背景 (1)㈡立项依据 (15)四、以往工作研究程度及综合分析 (17)㈠以往区域地质工作研究程度 (17)㈡水工环地质工作程度及评述 (19)㈢地质遗迹调查工作 (20)㈣以往工作综合评述 (21)五、目标任务及实现的可行性论述 (22)㈠目标任务 (22)㈡目标任务实现的可行性 (22)六、技术路线与工作方法 (23)㈠技术路线 (23)㈡工作方法及技术要求 (23)㈢参照执行法规规范及工作标准 (33)七、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工作安排 (33)㈠实施方案 (33)㈡工作安排 (35)八、预期成果 (37)九、主要实物工作量 (37)十、质量保证 (38)㈠人员技术保证 (38)㈡设备保证 (38)㈢资金保证 (38)㈣管理体系保证 (38)㈠项目组织 (39)㈡项目人员设置 (40)十二、经费预算 (40)㈠项目概况 (40)㈡预算编制依据 (42)㈢预算方案的可靠性、合理性分析 (44)㈣项目经费来源及其说明 (45)十三、单位资质情况 (66)㈠单位基本情况 (66)㈡资质情况 (67)十四、其它需要说明的问题 (67)十五、附图和附表 (67)一、概况㈠工作项目名称、承担单位工作项目名称:安徽省重要地质遗迹调查承担单位:安徽省地质调查院㈡工作项目所属的计划项目名称、实施单位计划项目名称:全国重要地质遗迹调查实施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二、项目起止时间㈠工作项目起止时间2010-2013年㈡工作项目所属的计划项目工作周期2010-2014年三、地质背景及立项依据㈠地质背景⒈地层全省自晚太古代以来各时代地层均较发育。
安徽地理——精选推荐
安徽地理⼀、安徽省⾃然地理总体特征(⼀)安徽省的位置特征1、经纬度位置:安徽地跨115°54′E—119°37′E,29°41′N—34°38′N。
⼤部分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地区,淮河以北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地区。
2:相邻位置:安徽东邻江苏、浙江、北接⼭东,西连河南、湖北,南毗江西。
3:区位特征:安徽省位于东部季风区,中部经济地带,华东腹地,接北联南,承东启西。
⽆论⾃然地理还是区域地理都具有明显的过渡性。
(⼆)、⽓候特征安徽省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地处29°41′N—34°38′N,⼤部分地区年均温14—17℃;由于东距海洋较近,⼤部分地区年均降⽔量在800—1700mm;由于重要地理分界线“淮河”从北部通过,因此淮河以北属于温带季风⽓候,淮河以南属于亚热带季风⽓候。
在中国⽓候⼤背景下,除具有⾬热同期、⼤陆性季风⽓候显著的特征外,还因其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都适中,具有⽓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春暖、夏热、秋凉、冬冷)、过渡性明显的特点。
(三)地形特征1、地形类型:安徽地形多样,平原(占44.7%)、⼭地(占27.8%)、丘陵(占27.5%)兼备。
2、主要地形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长江沿岸平原、⼤别⼭区(主峰⽩马尖海拔1774m)、皖南⼭区(主峰莲花峰海拔1873m,全省最⾼点)。
(四)、河流、湖泊特征1、长江:长江下游⾃西南向东北斜贯安徽中南部,长401⽶,号称“⼋百⾥皖江”,流域⾯积6.6万平⽅千⽶,占全省总⾯积47.5%。
长江流域⽔系发达,⽀流、湖泊多,⽔⽹密度⾼,航运意义⼤。
较⼤⽀流有皖河、青⼷江,较⼤的湖泊有龙感湖、武昌湖、泊湖等。
2、淮河: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区,流经安徽北部过江苏洪泽湖⼊江⼊海,安徽段长270千⽶,流域⾯积6.7万平⽅千⽶,占全省总⾯积48%。
流域内⽔系发达、⽀流众多,较⼤⽀流有浍河、涡河、西淝河、颍河、淠河、史河等,北岸⽀流⽐南岸多⽽长,为不对称⽔系。
安徽地理知识点总汇高二
安徽地理知识点总汇高二安徽地理知识点总汇安徽位于中国东部,地处华东地区。
以下是关于安徽地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对高二学生学习地理有所帮助。
一、地理位置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东临江苏省,南接浙江省,西毗湖北省,北接河南省和山东省。
全省总面积近14.6万平方公里,是中国内陆省份之一。
二、地形地貌安徽地势复杂多样,境内主要分为山区、平原和河流湖泊等地理特征。
南部为丘陵和山地,中部为平原和河谷,北部为山地和盆地。
全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以黄山、天柱山等山峰较为著名,同时还有长江、淮河等重要河流经过。
三、气候特点安徽气候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湿热,冬季寒冷。
全省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夏季温度较高,中部平原地区夏季最高气温可达35℃以上。
降水分布不均匀,南部较多,北部相对较少。
四、自然资源安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煤炭、铁矿、铜矿、硫矿等矿产资源。
此外,境内水力资源和土壤资源也相对较为丰富,为农业和能源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
五、旅游资源安徽是中国著名的旅游省份之一,拥有众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其中最著名的是黄山,被誉为中国五大名山之一,以其奇特的地理地貌和秀美的山水风景吸引了众多游客。
除此之外,九华山、庐山、宏村、西递等旅游景点也备受游客喜爱。
六、经济发展安徽是中国重要的经济强省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安徽省发展迅猛。
工业、农业、服务业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安徽以制造业为主导,汽车、电子、冶金等行业都有较高的发展水平。
此外,农业也是安徽的支柱产业,主要农产品有稻谷、小麦、棉花、油菜籽等。
综上所述,安徽是一个地理特征多样、资源丰富、经济发展迅速的省份。
希望以上地理知识点对高二学生学习安徽地理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知识点大全安徽
高一地理知识点大全安徽安徽是中国的一个省份,位于中国东部。
它有着丰富的地理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特点。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安徽地理的知识点。
一、地理位置:安徽省位于中国东部,地理坐标为北纬29°41'04''至34°38'38'',东经114°54'45''至119°37'50''之间。
它与江苏、浙江、江西、湖北和河南等省份相邻。
二、地形地貌:安徽省地势复杂,地形地貌多样。
北部是淮河平原,中部是巢湖和大别山,南部是皖江和南岳山。
整个省份地势起伏,山丘、平原和河流相互交错。
1. 淮河平原:淮河平原是安徽省最重要的农业区之一。
这个平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适合种植各种农作物。
淮河平原的主要农产品有稻谷、小麦、玉米、棉花等。
2. 巢湖:巢湖是中国第五大淡水湖,也是安徽省的重要湖泊。
巢湖周围地势较低,湖水丰富,湖泊景色优美。
巢湖周边的土地适宜发展渔业和农业。
3. 大别山:大别山是安徽省的一条山脉,也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
大别山地势险峻,山脉纵横交错。
这里的森林资源丰富,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绿色发展。
4. 皖江:皖江是安徽省的一条重要河流,流经省会合肥市。
它是长江的支流之一,河水丰富,对安徽的经济发展和交通运输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气候特点:安徽省气候温和多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有所差异。
1. 北部地区:北部地区由于靠近淮河和黄河,夏季多雨,冬季干燥,气温较高。
年平均气温在14°C左右。
2. 南部地区:南部地区受到大别山和江淮河谷的影响,气候湿润,四季分明。
夏季较炎热,冬季较寒冷。
年平均气温在16°C左右。
四、资源状况:安徽省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
1. 自然资源:安徽省地下矿产资源丰富,包括煤炭、铁矿石、铜、锌、硅石等。
此外,森林、水力、风力等能源资源也很丰富。
合肥盆地沉积构造样式与大别造山带的演化历史
合肥盆地沉积构造样式与大别造山带的演化历史徐春华;邱连贵;雷敏;李学田【期刊名称】《沉积与特提斯地质》【年(卷),期】2002(022)002【摘要】对大别造山带的成生演化已有了系统而全面的研究和认识,但对印支运动期后大别山的构造演化却涉及较少,其工作基础是以大别造山带内的地质研究为基础;笔者以大别山北缘合肥盆地的沉积构造样式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印支运动期后大别山的成生演化历史.在吸收前人对大别山成果的研究基础上,以合肥盆地沉积和构造样式为主线,结合大别山北缘和合肥盆地的诸多地质特征,对中生代以来,大别山至少存在有四次造山运动:分别发生在印支期、燕山晚期、喜马拉雅早期和喜马拉雅中期.四次造山运动的强弱也明显不同:以印支期最强烈,其次为燕山晚期的挤压推覆,而喜马拉雅期的两次隆升运动较弱.四次造山运动的样式也存在明显差异:印支运动表现为自南而北的大规模挤压推覆运动,燕山晚期和喜马拉雅早期则以小规模的挤压运动为主,喜马拉雅中期则以整体升降为主.【总页数】8页(P91-98)【作者】徐春华;邱连贵;雷敏;李学田【作者单位】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地质科学研究院,山东,东营,257015;胜利油田有限公司勘探项目管理部,山东,东营,25701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542【相关文献】1.东秦岭-大别造山带两侧盆地深部过程及古生界油气前景--以川东北盆地和合肥盆地为例 [J], 范小林;陈浙春2.秦岭-大别造山带北部逆冲推覆构造与合肥盆地、周口坳陷控盆断裂 [J], 孙晓猛;张梅生;龙胜祥;郝福江;刘鹏举;刘长垠3.合肥盆地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历史分析 [J], 张勇;曹雪晴;任凤楼;孟祥君4.从源到汇:大别造山带物源区与合肥盆地南缘中生代沉积耦合关系——来自碎屑锆石U-Pb年龄证据 [J], 李双应;魏星;谢伟;程成;李敏;胡博;柴广路5.大别造山带折返剥露历史:来自合肥盆地南缘中生界变质岩碎屑的证据 [J], 李双应;王道轩;刘因;李任伟;孟庆任;岳书仓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湖北英山—安徽太湖地区构造变形特征
湖北英山—安徽太湖地区构造变形特征吴海权;江来利;储东如;刘铭【摘要】湖北英山—安徽太湖地区位于大别山造山带东段,在对区域构造岩石地层调查与分析基础上,确定大别山造山带结构主要为构造-岩片堆叠体,自北向南依次划分为罗田-岳西变质杂岩带、英山-潜山超高压岩片、宿松变质岩片等3个构造岩片,分别对其构造变形特征进行了详细阐述和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大别山造山带提供了可靠的构造依据.【期刊名称】《山东国土资源》【年(卷),期】2016(032)012【总页数】6页(P8-13)【关键词】大别山造山带;构造;变形特征;湖北英山—安徽太湖地区【作者】吴海权;江来利;储东如;刘铭【作者单位】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安徽合肥230001;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安徽合肥230001;安徽省地质调查院,安徽合肥230001;山东省鲁南地质工程勘察院,山东兖州 27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5湖北英山—安徽太湖地区位于大别山造山带东段,以郯庐断裂为界,其西北部为大别山造山带,主要为中深变质岩出露区,以发育不同方向强、弱相间变形带为特点;南东侧为扬子陆块前陆带,以发育前陆褶冲带及前陆盆地为特色(图1)。
在对区域内不同构造岩石单位和岩石地层形成的构造背景、分布及重要断裂和剪切带的调查与分析基础上,确定该区构造形成于印支期南北大陆板块的碰撞作用,定位于燕山期的碰撞后伸展作用①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1∶25万太湖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2002年。
该文仅着重阐述大别山造山带的构造变形特征。
湖北英山—安徽太湖地区位于大别山造山带东段,以郯(城)-庐(江)断裂为界,该调查区① 安徽省地质调查院,1∶25万太湖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2002年。
可划分为2个大地构造单元:大别山造山带(Ⅰ)、扬子陆块前陆构造带(Ⅱ),区内构造变形极为复杂,不同地史阶段及不同构造背景下形成的不同构造形迹的相互叠加复合,形成了该区复杂的构造变形图案(图1)。
基于地磁异常分析大别造山带东段构造特征
基于地磁异常分析大别造山带东段构造特征肖伟鹏;王雷;张毅;王飞;储飞;潘浩波【摘要】以横跨东大别造山带东段的地磁总强度剖面数据和皖中西部地磁总强度加密点阵数据为基础,经过日变通化改正化极、局部与区域异常场的分离,基于分离出的区域磁异常场,使用近似线性反演公式,计算出剖面的居里面平均埋深24 km,最大起伏6 km.通过近30 a的震源深度分析得知,研究区地震震源深度集中分布在1~30 km,表明该区的“发震层”层位与“磁性层”层位正好吻合.结合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等资料,揭示了磁性构造特征与孕震的关系.%We use geomagnetic omnidirectional intensity profile data across the east Dabie orogenic beltas a foundation.After a series of processing steps,including diurnal reduction,standard reduction to pole,and extraction of the local anomalous field from regional field,we obtain the regional anomalous field.Based on the regional anomalous field,we use the approximate linear inversion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average buried depth of Curie interface along the profile,which is 24 km with a maximum 6 km fluctuation.It is found that the depth of the hypocenter in the last 30 years presents dominance distribution between 1 km and 30 km in the study area and its vicinity.The foregoing data shows that the'earthquake layer'coheres well with the'magnetic layer'.Combining geologic background with geotectonic evolution,we obtain the seismic precursor relationship with geomagnetic structural features.【期刊名称】《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年(卷),期】2017(037)008【总页数】5页(P819-823)【关键词】地磁异常;居里面;大别造山带东段;构造活动特征【作者】肖伟鹏;王雷;张毅;王飞;储飞;潘浩波【作者单位】安徽省地震局,合肥市长江西路558号,230031;安徽省地震局,合肥市长江西路558号,230031;安徽省地震局,合肥市长江西路558号,230031;安徽省地震局,合肥市长江西路558号,230031;安徽省地震局,合肥市长江西路558号,230031;安徽省地震局,合肥市长江西路558号,23003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18;P315磁性结构分层的主要依据是介质的磁化强度差异,综合其他地球物理方法研究表明,磁性结构分层的介质磁性特征与地震波速和岩性特征是密切相关的,它能够较好地反映出深部构造特征[1]。
安徽省地形地貌讲义
冲积平原
河流堆积物形成 的天然堤把湖水和河 流分开。在河谷被湖 相和河床相沉积完全 填满后,由沉降运动 所决定的堆积作用彻 底地改变了丘陵区的 地貌,初步形成了冲 积平原。
广阔的冲积平原
冲积平原中堆积作用 随着构造沉降不断发展 。在这种运动和湿润气 候条件推持不变的情况 下,冲积层将一组组地 继续堆积,整个冲积层 系不断加厚。地貌则表 现为平坦广阔的冲积平 原。
沿江平原
沿江平原位于中国安徽省中南部长江沿岸和巢湖附近,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组成部分。海拔 20~30米左右,呈东北走向。平原土地肥沃,河湖星罗棋布,为著名的鱼米之乡。
沿江平原地貌及其形成原因
沿江平原在大地构造上属下扬子台坳,是长期以来的沉降地带。长江及其支流携来大 量泥沙在此堆积,形成了沿江平原,主要由河漫滩和三级阶地组成。河漫滩是河流洪水期 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 ,阶地是河流下切形成的阶梯状地貌。
安徽省地形地貌
目录
1.淮北平原 2.沿江平原 3.江淮丘陵 4.皖西大别山区
安徽省地理位置
安徽省,在中国东南部 位于东经114° 54′~119°37′、 北纬29°41′~34°38′之间。 居华东腹地,东连江苏省 、 浙江省,南邻江西省,西接 湖北省、河南省,北靠山东 省 ,地处长江、淮河中下 游,是沿海与内陆腹地的过 渡 带 。 东 西 宽 约 450 千 米 , 南 北 长 约 570 千 米 。 面 积 13.97万平方千米, 居全国第 22位。
地貌类型
安徽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地、丘陵与 平原南北相间排列,是一个以丘陵、山地为 主的省份。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长江 和淮河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全省大致可分为 五个自然区域:
(1)淮北平原(皖北平原) (2)江淮丘陵(皖南丘陵) (3)皖西大别山区 (4)沿江平原 (5)皖南山区
安徽省大别造山带大地构造相划分及其特征
安徽省大别造山带大地构造相划分及其特征柳丙全;王利民;黄蒙;赵先超【摘要】Tectonic facies reflect petrotectonic assemblages formed in specific evolutional stages and tectonic settings dur-ing evolving processof a continental block and orogenic system (zone), and represent a comprehensive product of 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plate through dynamic and geotectonic processes such as separation, convergence, collision and oro-genesis. The Dabie Mt, Anhui Province is a complete orogenic system that embodies plate junction, arc-basin system and massif megafacies. Different facies and sub-facies represent different sedimentary rock formation association, and volcanic, intrusive, metamorphic petrotectonic association and features of big deformational structures, being of deci-sive significance to mineralization and ore control.%大地构造相是反映陆块区和造山系(带)形成演变过程中,在特定演化阶段、特定大地构造环境中,形成的一套岩石构造组合,是表达大陆岩石圈板块经历离散、聚合、碰撞、造山等动力学和地质构造作用过程而形成的综合产物。
安徽地理高考知识点总结归纳
安徽地理高考知识点总结归纳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科学,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在高考地理考试中,地理知识点的掌握和应用非常重要。
下面将对安徽地理高考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1. 安徽地理概况安徽位于中国东部,东临江苏、浙江,南界江西,西连湖北,北接河南、山东,地处中国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安徽地势起伏,地形沟壑纵横,是典型的丘陵山地地带,山地和丘陵共占全省面积的90%以上。
2. 安徽的自然地理特点安徽地理特点丰富多样。
南部以江淮平原为主,沿江沿淮逐渐升高,形成小丘陵地带。
中北部是巢湖和皖北平原,形成了宽阔的河湖平原。
西部以黄山为代表的大别山脉属于中国四大山脉之一,具有丰富的自然风光。
3. 安徽的气候特点安徽气候类型多样,涵盖了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和大陆性季风气候。
全省独特的气候条件,为农业和工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
同时,安徽还容易受到台风、豪雨等极端天气的影响。
因此,对于灾害防范和气候变化的研究也是地理学的重要内容。
4. 安徽的经济发展安徽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农业大省之一。
传统农业以水稻、小麦、棉花、油菜为主,近年来发展了苹果、柑橘等多样化农业。
同时,安徽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和建材生产基地。
随着国家政策支持和产业结构升级,安徽的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5. 安徽的人口分布安徽的人口分布呈现南多北少、沿江沿淮地区人口密集的特点。
其中合肥、芜湖、蚌埠等城市是安徽的重要经济中心和人口集聚区。
6. 安徽的生态环境保护安徽积极响应国家环保政策,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总结归纳安徽地理高考知识点,可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地理学科中的相关知识。
同时,地理学科也需要同学们注重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提高地理问题解决的能力。
祝愿大家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秦岭_大别造山带北缘新生代的构造特征及动力学探讨
第 !" 卷 第 #$% 期
宋传中等: 秦岭 : 大别造山带北缘新生代的构造特征及动力学探讨
CA"
图"
秦岭—大别造山带及华北板块南缘地区构造略图
&’() " *+,-./’, 01+-,2 345 .6 -2+ 47+4 .6 -2+ 8’/9’/(:;4<’+ .7.(+/’, <+94/= -2+ 0.>-2+7/ 347(’/ .6 -2+ ?.7-2 @2’/4 594-+
学、 运动学及活动时代等方面有明显的相似之处。
些构造 ?E 向延伸, 东西向相间排列, 构成垒—堑构 造组合。地堑呈现为典型的楔形, 北宽南窄, 边界伸 展断层发育, 常形成箕状盆地群。 在熊耳山、 外方山地区还发育了大量?E 向的正 断层。这些断层密集分布, 虽然单条断层弯曲不直, 延伸不长, 但总体走向均在 BFG 左右。断层带宽数十 到百米, 断层面一般粗糙不平, 带中主要为尖棱角状 的角砾岩和碎裂岩。
".] 华北地壳的流变学分层模式与 5464778 模式 : [ 接近:
!’!
地震反射剖面 穿过南阳盆地的叶县—邓州反射地震剖面
[ ",, "-]
安徽大别山─张八岭地区新的构造格局与非板块碰撞造山过程
安徽大别山─张八岭地区新的构造格局与非板块碰撞造山过程汤加富;荆延仁;侯明金;高天山;周存亭;孙先如
【期刊名称】《安徽地质》
【年(卷),期】1995(000)003
【摘要】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根据近年来专题研究和区域填图所取得的一些调查成果,就区内地质构造分区与双向变形褶皱带、造山带内地质特征与非板块碰撞造山过程等提出了新的认识,为探索区内地质演化及其动力学过程提供了新的地质依据。
【总页数】12页(P1-12)
【作者】汤加富;荆延仁;侯明金;高天山;周存亭;孙先如
【作者单位】安徽省区域地质调查所;安徽省地质科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
【相关文献】
1.合肥盆地与大别-张八岭造山带的耦合关系 [J], 赵宗举;朱琰;徐春华;周进高;易万霞;沈金龙
2.大别山造山带与安徽沿江中新生代盆地的盆山耦合关系 [J], 任收麦;乔德武;邱海峻;张春贺
3.大别山及邻区若干重要基础地质问题的再认识:再论大别造山带非板块碰撞造山过程 [J], 汤家富;侯明金
4.北京地区中新生代陆内造山过程--以十三陵-龙庆峡-八达岭路线观察为基础 [J],
崔盛芹;吴珍汉;马寅生;李锦蓉;易明初;赵越;吴淦国;朱大岗;冯向阳
5.安徽大别山—张八岭地区若干重要基础地质问题的新认识 [J], 汤加富;孙先如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大别山造山带地壳结构和岩石组成模型的研究
大别山造山带地壳结构和岩石组成模型的研究
郭福生;辜骏如
【期刊名称】《安徽地质》
【年(卷),期】1997(000)003
【摘要】大别山造山带地壳具有三个结构层,中地壳以存在地震低速层和电性低阻高导层为特征。
大别山区的下地壳由扬子地块基底岩石组成,它呈楔形俯冲于大别板片之下,大别板片的基底又作为俯冲壳楔的前沿构成北淮阳区的中下地壳,形成造山带现代地壳板片叠置式构造形态。
【总页数】9页(P40-48)
【作者】郭福生;辜骏如
【作者单位】华东地质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2.2
【相关文献】
1.大别山造山带的横波特征与地壳结构 [J], 李英康;吴宣志
2.秦岭大别山造山带内巨型构造混杂岩带的组成及构造意义 [J], 翟淳
3.大别山造山带新县二长花岗岩体地球化学与岩石成因 [J], 杨春玥; 何俊; 杨一增; 陈福坤
4.秦岭造山带及相邻华北与扬子地台大陆地壳结构、成分、演化和岩石圈现代热结构与热状态 [J], 高山
5.大别造山带现今地壳结构岩石组成研究 [J], 张本仁;张宏飞;高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秦岭—大别造山带中几条重要构造带的特征及其意义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6月,第39卷第3期,Jun.,2009,Vol.39,No.3Journal of North west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Editi on) 收稿日期:20092032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372097,40772131);中石化南方海相基础研究基金资助项目(20060902) 作者简介:宋传中,男,安徽阜阳人,合肥工业大学教授,博士,从事构造地质学研究。
秦岭—大别造山带中几条重要构造带的特征及其意义宋传中1,张国伟2,任升莲1,李加好1,黄文成1(1.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安徽合肥 230009;2.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西安 710069)摘要:目的 研究秦岭—大别造山带内几条重要构造带的构造变形特征,以探讨其动力学过程。
方法 通过该造山带中各构造带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研究,分析板块构造体系向陆内构造体系转换和大陆动力学体系演化等地质过程。
结果 ①洛栾构造带是二郎坪弧后盆地与华北板块南缘的陆内构造拼合带,形成于365Ma±,挤压方向为240→60°;②商丹断裂带在260Ma±形成,挤压方向为220→40°,以压扁作用为主,正花状构造,显示出板块碰撞带的构造特征;③襄广断裂带是扬子板块在220Ma±,由185→5°方向与大别造山带斜向汇聚的结果;④殷马断裂带为一条右行平移的韧性剪切带;⑤武穴构造对接带是大别造山带南缘与扬子板块北缘的构造复合带,是在140Ma±扬子板块总体由S→N挤压所致;⑥宜鲁构造带是东秦岭造山带北界,为S→N逆冲的叠瓦状推覆构造,上地壳缩短率为52%;⑦郯庐断裂带是秦岭—大别造山带东端的一条多期活动的剪切带。
结论 秦岭—大别造山带经历了不同构造体制转换、板块构造系统发展、板块构造体系向陆内构造体系转换以及大陆动力学体系发展演化等地质过程;显示出古生代以来逆时针“转动挤压”到“三面围限”的动力学过程。
基于地磁异常分析大别造山带东段构造特征
关 键 词 :地 磁 异 常 ; 居里面 ; 大 别造 山 带 东段 ; 构造 活 动 特 征
中图 分 类 号 :P 3 l 8; P3 1 5 文 献 标 识 码 :A
磁性 结构 分层 的 主要 依据 是介 质 的磁 化强度 差异 . 综 合其 他地球 物 理方 法研 究 表 明 , 磁性 结构 分 层 的介 质磁 性特 征 与地震 波 速 和 性 特 { _ l E 是 密 切相关的, 它 能够较 好 地反 映 出深部 构造 特 】 。
l 东 大 别 地 质 概 况
人 别 造 山 带 是 印 支 期 华 北 与 扬 子 板 块 陆 陆 碰 撞形成的造山带 , 位 于 中 国东 部 , 连 秦岭 造 山
J 矧 1 大 别 造 山 带 用 边 要 构 造 死 AS TER ( I ) EM 影像及 3 0 a 米 研 究 区地 震 ( M, ≥2 . 0 ) } 测 点 分
基 于 地磁 异 常特 征 , 在 剖 面 上 确 定 主 控 断层 的位 置, 结 合 区域 地质 构造 以 及地震 活 动情况 , 分 析孕
震成 凶 以及 深部 构 造 和 动 力 学 相 7 之 间 的关 系 .
为研究地 震 的孕育、 发 生 的 深 部 背 景 条 件 提 供
途径。
第3 7卷 第 8期
2 0 1 7年 8 月
大 地 测
地 球 动 力 学
V( ) 1 .3 7 NO. 8
Au gu s t .2 01 7
J o u r n a l o f Ge o d e s y a n d Ge o d y n a mi c s
Fi g. 1 ASTER GI ) EM s ho ws L a 1 c r n 1 ) a b i e o r o g e ni c b e l t a dd t h e ma i n s t r u c t ur e i n s t u( t y ar c a wi t t 1 e ar t h( 1 u a ke s
湖北英山一安徽太湖地区构造变形特征
摘要 : 湖 北 英 山一 安 徽 太 湖 地 区位 于 大 别 山造 山 带 东 段 , 在 对 区域 构 造 岩 石 地 层 调 查 与 分 析 基 础 上 , 确 定 大 别 山 造 山带 结 构 主要 为构 造 一 岩片堆叠体 , 自北 向 南 依 次 划 分 为 罗 田一 岳西变 质杂岩 带 、 英山一 潜 山超高压 岩片 、 宿 松 变 质 岩 片 等 3个 构 造 岩 片 , 分别对其构造变形特征进行 了详细 阐述 和分析 , 为 进 一 步 研 究 大 别 山造 山 带 提 供 了 可 靠 的
第3 2 卷 第1 2 期
山 东 国 土 资 源
2 0 1 6 年1 2 月
北 英 山一 安 徽 太 湖 地 区 构 造 变 形 特 征
吴 海 权 , 江 来 利 , 储 东如 , 刘铭
( 1 . 安 徽省 地质 调 查院 , 安徽 合 肥 2 3 0 0 0 1 ; 2 . 山 东省 鲁 南地质 工 程勘 察 院 , 山东 兖州 2 7 2 1 0 0 )
构造依据 。
关键词 : 大别山造山带 ; 构造 ; 变形特征 ; 湖 北 英 山一 安 徽 太 湖 地 区
中 图分 类 号 : P 3 1 5 文献标识码 : A
引文格式 : 吴海权 , 江来 利 , 储东如 , 等. 湖 北 英 山 一 安 徽 太 湖 地 区构 造 变形 特 征 E J ] . 山东 国土 资 源 。 2 0 1 6 , 3 2 ( 1 2 ) : 8—
大别造山带东缘桐城—潜山段构造解析和年代学研究
大别造山带东缘桐城—潜山段构造解析和年代学研究大别造山带是研究高压-超高压岩石折返的经典地区。
前人对其进行了多年的研究工作,但目前对造山带折返过程仍存在很大的争议。
由于早白垩世的穹窿活动改造了造山带折返的构造信息,加大了研究的难度,而现有的折返模式大都没有考虑早白垩世隆升对其构造信息的影响。
大别山东缘桐城-潜山段出露高压变质岩,其位于北大别单元岳西穹窿东侧,受穹窿抬升的影响相对比较单一,更容易恢复至其原始的构造特征。
因此在该区开展构造和年代学研究,可以为研究大别造山带的折返过程提供证据。
详细的野外观察发现,大别山东缘桐城-潜山段出露一系列近东西走向的韧性剪切带,与出露的郯庐北东-北东东向韧性剪切带产状明显不同,且向西进入北大别单元后即消失不见,其形成应当与造山活动有关。
因此本次以该区出露的韧性剪切带为研究对象,对该区进行薄片分析、石英c轴组构分析和U-Pb锆石定年,并对其进行构造恢复。
详细的显微镜下观察显示,近东西向韧性剪切带内的糜棱岩样品中长石主要发生脆性破裂,石英主要发生SR动态重结晶,指示变形温度为400℃左右;残斑拖尾、书斜构造、云母鱼等指示为左行剪切;糜棱岩石英c轴组构的主控滑移系同样记录了400℃左右的变形温度。
锆石CL图像显示该区锆石大部分具有核-边结构,核部岩浆锆石具明显的震荡环带,Th/U比值为1左右,获得了730-770 Ma的年龄;边部锆石具明显的变质锆石特征,Th/U比值小于0.1,获得220 Ma左右的年龄。
通过对其构造恢复,发现近东西向韧性剪切带的原始产状具有一致的面理陡立,走向近东西,左行剪切,线理向西倾20°左右的特征。
通过这些研究,并结合前人的研究,可以得出,本次测得的220Ma左右的锆石变质年龄可能代表了该区高压岩石早期折返的时间;而近东西向韧性剪切带的活动发生在220Ma之后,190Ma之前,与高压岩石的折返同时发生,发生在折返的晚期阶段,近东西向韧性剪切带可能是该区高压岩石向东折返时南部比北部折返的速度更快而造成的“错位”形成的。
大别造山带西段构造单元
大别造山带西段构造单元
徐备;王长秋
【期刊名称】《高校地质学报》
【年(卷),期】2000(006)003
【摘要】将大别造山带西段划分为7个二级构造单元 ,从北向南依次为:(1)马畈褶皱带;(2 )凉亭混杂岩带;(3)牢山褶皱带;(4)苏家河滑覆席;(5)熊店-浒湾韧性剪切带;
(6)卡房片麻岩穹窿和(7)彭店韧性剪切带.其中马畈褶皱带属华北板块南缘,凉亭混杂岩带可能代表碰撞缝合带位置.野外构造变形特征反映有4期依次发生的构造作用:(1)近南北向的褶皱作用;(2)从南向北的韧性推覆剪切作用;(3)右旋走滑韧性剪切作用;(4)垂向隆升作用和与其有关的伸展滑脱作用.
【总页数】7页(P389-395)
【作者】徐备;王长秋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北京100871;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北京100871【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2
【相关文献】
1.大别造山带西段南部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初步分析 [J], 黄少英;王志民;徐备
2.张家口-渤海断裂带西段及中西段b值时空扫描 [J], 段美芳;陆丽娜;李莹甄;李宝君;杨明;贾建鹏
3.贵州高原斜坡白云岩裸露区储水构造单元垂向分带特征——以赤水河流域斜坡地带储水构造单元为例 [J], 王文娟;郑明英
4.CSAMT法在大别造山带银水寺地区多金属矿调查中的应用 [J], 范长丽;倪鹏
5.贵州高原斜坡白云岩裸露区储水构造单元垂向分带特征
——以赤水河流域斜坡地带储水构造单元为例 [J], 王文娟;郑明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成过程 中, 地壳 的垂 向增生 占有 造系统 。
江南造 山带 的研 究 , 倍 级构 造单 元 的陆块 区( 稳定 大 陆 ) 质来 源和形成环境 , 可将基底划分 大别 造 山带 、
对应于陆块区相系 、 对 接 带 对 应 于 出古岩浆弧 、 古裂谷等三级构造单 受地 学界 广泛 重视 。参 照全 国潜 力 对 接 消减带 相 系 、 造 山系 ( 洋 一陆转 元。依关键地质事件形成的盖层性 评价 总项 目关 于全 国大 陆大 地构 造 换 带 或 活 动 大 陆 边缘 ) 对 应 于 多 岛 质 、 类型 、 序列 、 时 代 和 空 间分 布 特 分区划分方案 , 结合我省具体构造 以陆块 区 、 造 山 弧盆相 系 ; 二级 构造 单元 的结 合 带 、 征划分 : 被动陆缘 盆地 、 陆 表 海 盆 分 区 和建 造 特 征 ,
和地 块大相。不 同相 、亚相 分别具有不 同沉积岩建造组合 、火山岩 、侵入岩 、变质岩岩石构造组合和 大型 变形构造特征 ,对成矿控矿具有决定性 意义。 关键词 :大别造 山带;大地构造相 ;建造 ;构造岩石组合 ;成矿特征
中 国分 类 号 :P 5 4 4 文 献 标识 码 :A
1安 徽省 大地构 造相 划分 重要地位 , 表现为一 系列古老穹隆 安徽 省跨 华北 陆块 、 秦 岭一 大别 的依据 构造 。依 据陆块 区不 同演化 阶段 不 造 山带 和扬 子 陆块 三个 大地构 造单
可 元 , 是 古 中 国大 陆重 要接 合地 带 , 地 根据 全 国大 陆 大地构 造 分 区划 同基 底 和 盖 层 的岩 石建 造 组 合 , 含陆核 ) 作 为 二 级 单 质构 造极 其复 杂 。是解决 中国东 部 分方案 ( 来 源 于全 国矿 产 资 源 潜 力 划 分 为 陆块 ( 评 价成 矿地 质背 景研 究技 术要 求 ) , 元 。根 据 基 底 陆 壳 物 质 的组 成 、 物 大 地构 造 问题 的关健 地 区 , 尤 其 是
历史 时 空 域 中特 定 的组 成 、 结 东 段 。是 扬 子板块 与华 北板 块 之 间
别 与各 大地 构造 相 ( 亚相) 相 一致 。 后 洋盆 、 弧 间盆地 或边 缘海 盆地 , 又
原始 大陆 壳地 质体 称 为陆 核 。陆核 构 、 空 间展 布和 时 间演 化 特 征 的构 的汇 聚 带 , 总 体 属 结合 带 一 弧 盆 系
1 7 0
安 徽 地 质
2 0 1 3 征
完 善 的 山前 、 山 间坳 陷 类 磨 拉 石 建 岛弧 型花 岗岩 。 造 。时代 为侏 罗纪一 石 炭纪 。 北淮 阳陆缘弧 亚相
北 淮 阳火 山弧亚 相
岩组 合 , 王 铁 片麻 岩 组 合 沿 郯 庐 断 裂带方 向延伸 , 呈 北 北 东 向展 布 。
安徽省大别造 山带大地构造相划分及 其特征
柳丙全 ,王利 民,黄蒙 ,赵 先超
摘 ( 安徽省地质调查 院,安徽合肥 2 3 0 0 0 1 ) 要 :大地 构造相是反映 陆块 区和造 山系 ( 带)形成演 变过程 中,在特定 演化 阶段 、特 定大地 构造 环境 中,形成的一套岩石构造组合 ,是表 达大陆岩石 圈板块经历 离散 、聚合 、碰撞 、造山等动 力学和 地质 构造 作用过程 而形成 的综合 产物 。安徽 省大别 山集造 山系之 大成 ,包括 结合 带大相 、弧盆 系大相
收稿 日期 :2 0 1 3 — 0 4 — 3 0 基金项 目:国土资 源部地质大调查资助项 目 ( 1 2 1 2 0 1 0 8 1 3 0 1 1 ) 作 者简介 :柳丙全 ( 1 9 6 6 - ) ,男 ,安徽潜L b 人 ,工程 师 , 现主 要从事地质调查与找矿勘查工作 。
造 单 元 的俯 冲 增 生 杂 岩带 、 蛇 绿 混 构造 单元 。
杂 岩带 、 洋 内岛弧或 洋 岛 、 岛弧 或陆 缘弧 、 弧后盆地 、 弧 间盆 地 、 弧 前 盆 大 陆边缘 受 控于 大洋 岩石 圈俯 冲制 元( 构造 相 ) 的划分 。现 就安 徽省 大 造 山 系 是 造 山 带 的集 成 , 是 在 别造 山带 为例作 简单慨 述 。
地、 弧 后 前 陆 盆地 、 走 滑 拉 分 盆地 、 约形成的前锋弧及其之后的一系列
2安 徽省 大别造 山带大地 构造相特征 陆缘 裂 陷盆 地 或 裂 谷 盆 地 等 等 , 分 岛 弧 、 火山弧、 裂 离地 块和 相应 的弧
秦祁 昆造 山 系秦 岭 一 大 别 造 山 陆块 区相 系是 指地 壳上 长 期稳 经 洋盆萎 缩 消减 、 弧一 弧、 弧一 陆碰撞 带西延秦岭 , 东为郯 一庐断裂所截 , 定 的构 造 环 境 , 它 与 克拉 通 涵义 相 造 山作用 , 多 岛弧盆系转化 形成 的 与 郯 一庐 断 裂东侧 的苏 一鲁 造 山带 近 。陆块 区具 有长 期 和复 杂 的演化 复杂构造域 , 整体表现为大陆岩石 相 对 应 , 处 于 中 国 中央造 山带 的 中
弧盆系、 地块 , 分别对应于结合带大 地 、 碳 酸 岩 台地 、 陆缘 裂 谷 、 陆 内裂 系 , 陆块 、 地块 、 构 造 带 和构 造 亚 带 建 立 了安 徽 省 构 造 单 相、 弧 盆 系大相 和地 块 大相 ; 三级 构 谷 、 断陷盆地 、 压陷盆地等作为三级 为 命 名原 则 ,
第2 3 卷第 3 期
2 0 1 3 年9 月
安 徽地 质
Ge o l o g y o f An h u i
Vo 1 . 2 3 No . 3 S e p t e mb e r 2 0 1 3
文章编号: 1 0 0 5— 6 1 5 7( 2 0 1 3 )0 3—1 6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