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张颂琴//罗山县楠杆初级中学
教材分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孟子二章》中的第二章,孟子是我国古代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尊称为“亚圣”。所以学习本文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本文是被历代传诵的议论文名篇之一,本文从个人成才事例类推到国家治国的道理,阐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中心论点。全文逻辑严谨,结构清晰,论证充分,文采飞扬,其阐明的道理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和教育意义,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好材料。因八年级的学生刚接触文言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难度,所以在学习过程中适当降低难度,把重点放在“积累文言词汇,疏通文意,感知课文内容”上。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
2、能力目标:学习文章中用于叙述和议论的排比句式,理解文章说理的方法,体会文章逻辑严密而富于辞采的特点;
3、德育目标: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灭亡的道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1、2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并板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投影简介作者: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记录他的言论、活动的《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之一,分7篇,共261章,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
三、明确学习目标
四、放录音范读课文
五、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梳通文意
六、反复朗读,体会文意,为分析理解课文做好充分准备。
七、合作精讲(一)
学生圈点勾画出疑难字词,并且学生之间自由讨论,共同解决;也可以让学生举手示意,老师再加以疏导,共同解决。
重点掌握注释中的实词。
(1)、词类活用:
劳(形容词活用为使动词,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空乏(使……穷困缺乏)所以动(使……惊动)心忍(使……坚韧)性;行拂乱(使……受到阻挠)其所为
人恒过(名词活用为动词,犯错误、犯过失);入则、出则(动词活用为名词,国内、国外)
(2)、一词多义:(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发出)(2)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在);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由于)
(3)、古今异义
①所以古义: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②入古义:在国内;今义:进入。③出古义:在国外;今义:出去。④举于士(今义:士兵古义:狱官)⑤举于版筑之间(今义:建筑、修路古义:捣土用的杵)
(4)、通假字
①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②入则无法家拂士(拂,通“弼”,辅佐)
③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④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
八、合作精讲(二)
1、赏析第一段:
指名读第一段,探究问题:
提问:(1)、本段列举了六位圣贤的典型事例,思考:这六位圣贤的共同点是什么呢?这在论证中属于什么论证方法?
教师小结:第一段运用排比句式,列举了六位由卑微到显贵的历史人物,说明担负重任的人,事先必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为下文将要说到的观点提供了事实根据。
2、指名读第二段
(1).理解“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句话的作用?
(“故”收束上文,归纳论证。”也”表句中停顿,引起下文,此句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2)、请找出造就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这是从哪些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佛乱其所为。这是从思想、生活、行为三个方面来概述其艰难困苦的状况的)
(3)“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
(归纳:一是能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毅力,二是能发展一个人的才能)
过渡:文中在亮明了观点(人要担当大任,应当先受艰苦磨炼)之后,作了进一步的阐述,看第三段。
3、指名读第三段
提问:为什么人在犯错以后才能改正?(经过了主观思想斗争)
文中哪句话是形容这种斗争的情形的?(用于心、衡于虑)
这种思想斗争的情况可以通过什么来了解?(色、声)
教师归纳:由引可见,孟子关于造就人才的观点,不仅重视客观环境的影响,也强调人的主观因素。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可以设想: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严格执法,直言敢誎的臣子,那国君就会怎样?(胡作非为,独断专行……)国外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那国君就会怎样?(安于享乐,骄奢荒淫……)如果这样,那国家必将怎样?(灭亡)所以,国君想把国家治理好,就得怎样?(苦其心志……所为,即经过艰苦的磨炼)过渡:经过以上分析论证,作者推出最后的结论,齐读第四段。
九、反复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达到背诵的程度。
十、知识梳理:
1、文章中为了论证论点列举了六位古代圣贤,你能沿着作者的思路在列举几例吗?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归纳: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多次被炸伤发明炸药;居里夫人历尽千辛万苦发现了镭;张海迪高位截瘫自学成四国外语……
2、孟子认为造就人才需要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但今天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也经历了许多磨练却没有成才,原因是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畅所欲言,师生评议,归纳:经历艰苦磨难只是一个人成才的客观条件,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主观努力;经历了磨难又没成才,说明他主观努力不够。
3、作为一名现代中学生,面对当代飞速发展的社会,你如何理解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至理名言?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明确: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观点的实质是以时刻坚持积极进取的精神为人生目标,本着这种精神,在我们学习和生活中,可以积聚智慧,砥砺意志,跨越艰难,提高精神境界,以民族的繁荣和祖国的昌盛为己任,追求高质量的人生。所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仍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4、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警示人们要有忧患意识,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要不要有忧患意识?我们能不能耽于安乐?我们该忧患些什么?
学生热烈讨论交流,总结: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仍要有忧患意识,不能耽于安乐。我们该忧患:个人价值的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
十一、布置作业:
1、完成阅读浏览题
2、根据你对文章的理解,并结合社会现实写篇500字左右的感悟,题目自拟。附板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摆事实:六位圣贤(排比)—→逆境出人才(客观条件)↘